【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课时38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课时38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作业)

课时作业(三十八)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时间:45 分钟 一、选择题 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中国应创设新式海军,发展工业 与航运,倡导海洋风气,转移国民观念,只有掌握海权才能在“西人 以动力横绝五洲”之际以实现“制夷”的目标。对魏源的思想理解正 确的是( A ) A.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 B.将发展资本主义与抵制侵略有机结合 C.实现了从“师技”到“师道”的转变 D.成功扭转了中国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 解析:材料“‘西人以动力横绝五洲’之际”反映出民族危机的 出现,魏源提出“掌握海权”以实现“制夷”的目标,从海洋文明发 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发展资本主 义的主张,故 B 项错误;材料魏源的思想还未付诸实践,故 C 项错 误;材料只是魏源个人的思想,无法推断对中国重陆轻海传统观念的 影响,故 D 项错误。 2.《海国图志》问世 16 年后,兵部侍郎王茂荫上书咸丰皇帝, 要求“亲王大臣、八旗子弟”学习《海国图志》,但这个建议如石沉 大海,波澜不惊。这主要是由于( C ) A.《海国图志》并非官方编修 B.满汉贵族的极力反对 C.《海国图志》宣传学习西方 D.清政府固守锁国政策 解析:《海国图志》是魏源编撰的,但这并非满汉贵族不学习《海 国图志》的主要原因,故 A 项错误;根据“兵部侍郎王茂荫上书” 并结合所学可知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 技”,故 B 项错误;《海国图志》是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专著,而当 时的“亲王大臣、八旗子弟”大多闭目塞听,仍旧做着天朝上国的迷 梦,不愿意接触和学习西方,故 C 项正确;锁国政策在鸦片战争中 已经被打破,故 D 项错误。 3.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一度盛行,一些有影响的学者 宣称,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因此,“采西学” 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这种说法( B ) A.缺乏事实依据且毫无价值 B.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 C.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 D.成为人们向西方学习的障碍 解析:“西学中源”缺乏事实依据,但并非毫无价值,故 A 项 错误;根据“‘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可知这种 说法把学习西学看成是恢复中学,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故 B 项正确;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是中体西用,故 C 项错误;这种说法 一定程度上利于人们接受西学,故 D 项错误。 4.1895 年,严复在《原强》中阐述了“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的思想。张之洞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发表《劝学篇》,把“中体 西用”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晚清“体用之争”( B ) A.割裂了传统的中国文化 B.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启蒙 C.都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 D.表明民主自由深入人心 解析: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依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体,保 存中国传统文化,故 A 项错误;严复等维新派“自由为体,民主为 用”宣传了自由民主思想,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人们的思想 启蒙,故 B 项正确;严复的“自由为体,民主为用”思想是为其变 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度服务,故 C 项错误;晚清存在“体用之争” 说明对严复的“自由为体,民主为用”思想存在争论,因而民主自由 思想还并未深入人心,故 D 项错误。 5.“夫西人立国……育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 一心,务实而戎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 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 常不相及。”该材料反映了早期维新派( B ) A.学习西方技术 B.学习西方制度 C.中体西用精神 D.全盘西化理论 解析:材料中早期维新派认为“夫西人立国……论政于议院,君 民一体……此其体也”,即西方国家强大的根本在于实行君主立宪 制,“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仅是表象,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即认为洋务派仅仅学习西方科技而没有学 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是本末倒置,所以材料反映了早期维新派要求学习 西方的政治制度,而不是仅仅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故 A 项错误; 学习西方制度符合题意,故 B 项正确;材料批判了洋务派中体西用 的思想,故 C 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全盘西化,故 D 项错误。 6.(2019·丽江质检)“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 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 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夫吾国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者何也?则 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梁启超这段话的主旨是( C ) A.主张循序渐进变法改革 B.反对完全照搬西学 C.主张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D.要求大力兴办学校 解析:材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 强调培养新民的重要性,材料没有体现循序渐进变法改革主张,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学习西方,故 B 项错误;梁启超强调培养新 民的重要性,主张大力提高国民素质,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 出梁启超要求大力兴办学校,故 D 项错误。 7.1896 年,清政府对日派出第一批留学生 13 人,“留日”思 潮开始兴起,1901 年留日学生激增,1906 年留日学生达到 8 000 多 人。这说明( D ) A.中国教育的近代转型 B.欧美加紧对华侵略 C.清朝政府的全面衰落 D.国民责任意识提高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教育的近代转型是指科举制的废除、 实行与近代工业化相结合的教育体系,留学生教育并不足以说明近代 教育的转型,故 A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从鸦片战争开始,以英 国为首的欧美国家根据自身经济发展需求对中国进行侵略,B 项表述 与题意不符,故 B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清朝政府的全面衰落是 在辛亥革命时,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 时间 1896 年、1901 年、1906 年,可知甲午之战失败使国人的民族意 识觉醒,开始向日本学习,体现了国民责任意识的不断提高,故 D 项正确。 8.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遵循着“物竞天 择”“适者生存”的规律。这种学说曾经风靡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 了深远影响,这是因为它( A ) A.与近代中国的时代精神较为契合 B.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C.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指明了道路 D.准确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解析: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遵循着“物竞天 择”“适者生存”的规律,这种学说与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的时代精 神较为契合,故 A 项正确;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是马 克思主义,故 B 项错误;社会进化论与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的时代 精神较为契合,但是并没有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指明道路,故 C 项 错误;准确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也是马克思主义,故 D 项 错误。 9.陈独秀在 1915 年创办《新青年》杂志,行销达一万六千份, 蒋介石是这刊物的经常读者,毛泽东自称受这期刊影响。此刊畅销是 因为其( C ) A.反映国共两党的心声 B.代表社会主流舆论 C.启蒙救亡的爱国立场 D.指导中国救亡运动 解析:中国共产党是 1921 年成立的,材料提供的时间是 1915 年,故 A 项错误;陈独秀在 1915 年创办《新青年》杂志,新文化运 动兴起,并不代表当时的社会主流舆论,故 B 项错误;新文化运动 发起者的最初目的就是启蒙民众的思想,1915 年的蒋介石和毛泽东 都是爱国的进步青年,《新青年》杂志畅销是因为其启蒙救亡的爱国 立场,故 C 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发起者的最初目的是启蒙民众的思 想,故 D 项错误。 10.蔡元培认为,民族文化如果能贡献于世界者,重要两个条件, 第一应以固有文化为基础,第二要能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以为养料。材 料表明蔡元培( B ) A.已经有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 B.思想观点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 C.对中国的儒家文化非常推崇 D.对西方文化有绝对肯定之倾向 解析:1894 年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之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 分势力范围的狂潮,激起了许多爱国仁人志士学习近代西方先进的文 化的决心,蔡元培开始留心西学,研究西方文化,提出材料中的“重 要两个条件”,而直到 1918 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锐意改革, 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故 A 项错误;文化融合 与材料中“第一应以固有文化为基础,第二要能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以 为养料”相符,故 B 项正确;非常推崇儒家与材料中“要能吸收其 他民族文化以为养料”不符,故 C 项错误;对西方文化有绝对肯定 之倾向与材料中“第一应以固有文化为基础”不符。故 D 项错误。 11.(2019·永州模拟)“到 1919 年‘五四运动’前,共有 100 多 种科技期刊问世、创刊,其中大多是自然科学期刊。”出现这种现象 的主要原因是( A ) A.新文化运动宣传科学的推动 B.中国科技事业全面发展的影响 C.辛亥革命后西方科技的引入 D.五四运动促进了国民思想解放 解析:根据材料“1919 年”“大多是自然科学期刊”,结合所 学,1915 年后新文化运动大力倡导“科学”,故 A 项正确;“1919 年”中国科技事业全面发展,与史实不符,故 B 项错误;辛亥革命 主要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到 1919 年‘五四运动’前”,故 D 项错误。 12.1920 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先后两次下令改小学一、二 年级的“国文”为“国语”,并且规定到 1922 年废止小学文言体教 材。由此表明( A ) A.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教育语体改革 B.教育制度改革开始走向基层社会 C.新文化运动已经深入社会的下层 D.胡适陈独秀等大力提倡文学革命 解析:据材料“‘国文’为‘国语’”“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 可得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教育改革,故 A 项正确;小学的教育语体改 革不能说明教育制度改革开始走向基层社会,故 B 项错误;新文化 运动主要仅限于知识分子,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有限,且 C 项在材 料无体现,故 C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 D 项,故 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道的文化与器的文化,此种论调盛行于 1865 年至 1894 年,代表人物为曾国藩、李鸿章、薛福成等人。此种论调认为,道的 文化是形而上的,所谓器的文化是形而下的。在他们看来中国文化是 形而上的,西方文化是形而下的。孔子之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道。 西方的器械精巧,工艺精湛,是我们应该学习搬运过来的。 ——摘编自胡军《中国现代 化进程的理论反思》 材料二 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 既不惊人,且可避祸。”于是他们重搬儒术,利用当时封建迷信孔子 的社会心理,把孔子乔装打扮,拼命神化,从而塑造出“托古改制” 的孔子,以对抗“述而不作”的孔子,依援孔子儒经实现他们的维新 大业。可以说,维新派的“迷恋传统文化”,是依据当时中国的实际 情况,“欲托孔子以行其术”。 ——摘编自汤志钧《再论康有为 与今文经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道的文化与器的文 化”关系的实质,并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派“重搬儒术”的原 因,并说明维新派的“迷恋传统文化”与洋务派主张的“中学为体” 的不同。 解析:(1)第一小问实质,根据材料“盛行于 1865 年至 1894 年, 代表人物为曾国藩、李鸿章、薛福成等”可见其为洋务派的主张,核 心思想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用西方的先进科技来维护中国的 传统思想和制度;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所学,洋务派这种思想从积极 的角度来看,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从局限性来看,用先进的生产力维 护落后的生产关系,具有失败的必然性。 (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利用当时封建迷信孔子的社会 心理,把孔子乔装打扮”可得出中国有迷信孔子的传统社会心理,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且可避祸”可 得出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维新派的‘迷恋传统文化’,是依据当 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可得出当时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没有更好的科学 的纲领;第二小问不同,根据所学,洋务派的本质目的是维护封建统 治,而维新派则是利用孔子来改变中国,适应近代化的潮流。 答案:(1)实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用西方的先进科技 来维护中国的传统思想和制度。 评价:传播了西学,培养了近代科技人才,推动了中国社会近代 化进程;但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最终只能失败。 (2)原因:中国有迷信孔子的传统社会心理;可以减少维新变法 的阻力;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力量比较弱小,尚不能提出科学的纲领。 不同:维新派“迷恋传统文化”是为了便于进行维新变法,以改 变孔子儒学统治下的中国;而洋务派主张的“中学为体”则是为了维 护传统的封建儒家思想,以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专制统治。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翻译日本书籍表(部分) 从上表中提取一个有关中国翻译日本书籍的信息,并简要加以说 明。 解析:这是一道观点论述题,首先必须从上表中提取一个有关中 国翻译日本书籍的信息,如:甲午战后翻译日本书籍以社会科学类为 多;译书的数量与时局有关;甲午战争前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很少,甲 午战后,数量大大增加;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论据 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 述清楚。 答案:示例一 信息:甲午战后翻译日本书籍以社会科学类为多。 说明:甲午战争失败,先进的中国人将学习的重点转向政治制度, 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大大加强;日本明治维新的启发;戊戌变法的影响; 明治维新后日本翻译大量西方书籍。 示例二 信息:译书的数量与时局有关。 说明:1912—1937 年期间译书总数、年平均翻译数量最多。民 国建立,激发了知识分子的爱国参政热情,他们感到国家全面改革的 必要。1937—1945 年期间译书量大幅减少。日本全面侵华,时局动 荡;战争期间出书条件困难;反日民族情绪的影响。 示例三 信息:甲午战争前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很少;甲午战后,数量大大 增加。 说明:甲午战前,中国轻视日本。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中日甲 午战争中国的战败,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转向学习日本寻求救亡道 路;留日学生大量增加;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的影响;明 治维新后日本翻译大量西方书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