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作业

第 2 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2017·云南昆明模拟)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曾这样评析中国某一帝王:“试 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之间走出一条中间路线。” 该帝王符合“中间路线”的举措是( ) A.设置御史大夫与刺史 B.推行中外朝制度 C.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D.世袭与察举制共存 解析 材料“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体现了中央和地 方的关系,即地方政治制度问题。御史大夫是中央监察机构,刺史是西汉时设 立的地方监察机构,故 A 项错误;中外朝制度是西汉时期的中央机构,故 B 项错误;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设立的郡县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地方行政制度, 符合题意,故 C 项正确;世袭制和察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2.(2017·山东济南模拟)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 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 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 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 是( ) A.秦朝的三公九卿 B.汉朝的“中朝” C.隋唐的三省六部 D.宋朝的枢密院 解析 三公九卿体现了政府大臣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与材料中“微臣与大 臣”的关系不符,故 A 项错误;汉朝的“中朝”是汉武帝时期用一些亲信侍从 (如尚书等)组成的决策机构,而汉代的三公九卿则成为外朝即执行机构,故 B 项正确;三省六部制下,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故 C 项错误;宋代的枢密院是 二府三司的组成部分,负责军事,其长官枢密使为政府大臣,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3.(2017·河北石家庄模拟)班固在史书中记载:司隶校尉盖宽饶“刺举无所回 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这可以佐证( ) A.刺史设置有助于君主专制 B.郡国并行危害了中央集权 C.门下封驳避免了决策失误 D.监察制度有利于京畿稳定 解析 司隶校尉为汉武帝时设置的主要负责京师地区监察的官员。材料中“刺 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提到司隶校尉 在京师监察不避权贵的严格监察使得在京师的权贵畏惧,这无疑有利于京师地 区的稳定,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4.(2016·东北师大附中模拟)东晋南朝时期,谱学成了一门新兴的学问,豪门士 族和政府都热衷于编撰族谱,名门望族的族谱被官府收藏,成为任命官员的 主要依据。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宗法制度再度复兴 B.重视家族历史的传承 C.士族享有政治特权 D.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解析 宗法制度一直都贯穿整个封建时代,并未消亡,故 A 项错误;“重视家 族历史的传承”只是表面现象,并没有看到本质,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名 门望族的族谱被官府收藏,成为任命官员的主要依据”可知,官府收藏的是名 门望族的族谱,是用作选官的一项依据,并且根据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理解,说明魏晋时期的名门望族享有特权,故 C 项正确;九品中 正制被科举制取代是隋朝,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5.(2017·北京海淀模拟)唐开元四年(716 年),汴州发生了蝗灾,中书令姚崇领导 灭蝗工作,汴州地方长官倪若水拒不执行命令,姚崇乃牒报(行文通报)若水, 强令其采取灭蝗措施。据唐朝三省体制判断,这说明了当时( ) A.中书省势大,姚崇越权行政 B.门下省失权,三省体制瓦解 C.相权膨胀,威胁皇帝权力 D.藩镇割据,倪若水抗拒中央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唐代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 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令姚崇并无执行权,强令地方长官执行命令是越权,故 A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门下省,不能说明门下省失权,故 B 项错误;材料未体 现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故 C 项错误;倪若水拒不执行命令是因为中书令姚崇越 权,并非是藩镇割据,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6.(2017·山西太原模拟)在科举制度下,考中进士或举人,就有机会进入宫廷或 地方衙门为官作吏;考中秀才,也可在乡村里当教书先生,当一名乡绅。这 反映出科举制( ) A.造成了官员队伍的分化 B.有利于社会阶层合理流动 C.进一步固化了社会等级 D.使儒学统治地位得到巩固 解析 根据材料“考中秀才,也可在乡村里当教书先生,当一名乡绅”不属于 官员队伍,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考中进士或举人……考中秀才……”可知, 科举制下,根据自身才能不同,各有不同的归宿,有利于人才相对合理流动, 故 B 项正确;科举制的实行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而不是固化社会 等级,故 C 项错误;材料突出科举制下人才的流动,而非科考的内容,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7.(2017·河南洛阳调研)唐太宗命令高士廉等人修撰的《氏族志》,不再沿袭南北 朝以来以山东士族为高门的惯例,而是以本朝的官品作为门第高低的根据, 没有做本朝高官的士族,都将其门第品级降下来。这种做法( ) A.利于扩大唐朝统治基础 B.扭转了唐代的等级观念 C.提高了庶族的社会地位 D.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 解析 这种做法是统治阶层内部的调整,与扩大唐朝统治基础无关,故 A 项错 误;这种做法“以本朝的官品作为门第高低的根据”,没有扭转唐代的等级观 念,故 B 项错误;“没有做本朝高官的士族,都将其门第品级降下来”,与此 相对,庶族的社会地位就提高了,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官吏选拔的标准, 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8.(2017·山西模拟)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 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 书门下为宰相机构。这一演变反映了( ) A.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 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 C.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对抗皇权 D.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 解析 中外朝的现象在汉代就已经出现,故 A 项错误;三省六部制解决的是皇 权与相权的关系,完整相权被一分为三,故 B 项正确;三省六部制下,相权结 构得到调整,目的是分化相权,加强皇权,故 C 项错误;中国古代相权不断削 弱,丞相不享有决策权,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9.(2017·广东汕头调研)北宋时期,枢密院长官有些是文职出身,有些是武职出 身。下表统计了北宋历朝枢密院长官文、武出身的情况。由此可知当时( ) 时间 出身 宋太 祖 宋太 宗 宋真 宗 宋仁 宗 宋英 宗 宋神 宗 宋哲 宗 宋徽 宗 宋钦 宗 武职出身 正职(人) 3 6 6 7 0 0 0 0 0 文职出身 正职(人) 2 1 6 22 5 7 5 10 5 A.边境战乱日趋减少 B.理学思想影响日益深远 C.科举取士日渐盛行 D.以文驭武方针逐步确立 解析 北宋时,边境战乱不断,因此,“边境战乱日趋减少”与史实不符,故 A 项错误;“理学影响日益深远”是在南宋,与史实不符,故 B 项错误;“科 举取士日渐盛行”与枢密院长官的出身无关,故 C 项错误;从表格可知,宋仁 宗之后,掌管军事的枢密院长官都是文职出身,这说明当时政府逐步确立用文 官取代武官来管理军事的方针,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10.(2016·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北宋初年的三省、六部、九寺、五监,除少数机 构外,大多只管理部分事务,甚至成为闲散机构,名存实亡。“三省、六曹、 二十四司……事之所寄,十亡二三”。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尚未统一稳定 B.官员队伍的冗杂 C.君主专制的加强 D.中央集权的强化 解析 材料中“三省、六曹”等机构均属于中央机构,其名存实亡是君主专制 加强的反映,故 C 项正确。 答案 C 11.(2017·湖南十三校模拟)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学会会长李治安先 生说:“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 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 纯粹的地方官府”。这表明( ) A.行省具有二元化特点 B.行省是临时性机构 C.行省不是地方政府 D.行省与郡县无异 答案 A 12.(2017·广东深圳调研)元代地方政务一般采用聚会形式进行裁决,裁定结果由 与会官员联名署押。这一制度在当时被称为圆署或圆坐署事。该制度( ) A.提高了中书省的行政效率 B.减少了政权的民族色彩 C.体现官僚群体内相对民主 D.有效地制约了君主专制 解析 材料体现了元朝地方政务的决策方式,并未涉及到(中央)中书省的运作, 故 A 项错误;元政权为少数民族政权,元代“圆署或圆坐署事”正是体现了少 数民族的色彩,故 B 项错误;材料“裁定结果由与会官员联名署押”体现元代 地方官僚内部共同进行决策,一定程度体现了民主的特点,故 C 项正确;D 项 表述错误,排除。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 2 小题,13 题 25 分,14 题 12 分,共 37 分) 13.(2016·湖南郴州调研)(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对反腐倡廉都作过积极探索和深刻总结,并 逐渐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及行之有效的举措。北宋开国之初,赵匡胤即颁 布了《盗窃律》等一系列法律、法令,同时还从整饬吏治着手,连续惩办了一 批贪官,连大将军桑进兴也因受贿罪被处死刑。……在官职设置方面,监察权 与行政权分离,增强监察机构的专门化和权威性。在监察制度方面,给监察官 员以特殊地位与职权,他们秩轻而任重,官卑而位尊……代表皇权监督各级官 吏……具有很大权威性。 ——摘自王凡《中国古代反腐倡廉的现代启示》 材料二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出台了多部反腐败法案(见下表),对加强对公 务员的制约与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 法律名称 主要内容 《政府道德法》 规定政府官员必须建立个人及亲属财产申报制度,并对其 离职后的从业行为作了详细规定 《文官制度改革法》 规定要公开、平等选拔政府官员及政府雇员,必须奉公守 法、不贪赃枉法、不以权谋私、不协从舞弊等 《监察长法》 规定监察长办公室是独立监督机构,未经参议院同意,总 统不能随意罢免监察长,其职能主要是督查公务员欺诈、 滥用职权等行为 《阳光下的政府法》 规定除法定免除公开的情形外,一切政府文件必须公开 ——摘自何家弘《美国反腐败法律制度》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反腐败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监 察制度的积极作用。(12 分) (2)据材料二概述美国反腐的特点,并指出美国的反腐措施与古代中国反腐举措 的共性。(13 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可以从立法、惩治、行政体制等角度归 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经济、政治等角度入手,具体从防腐、 维稳、提高行政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层面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 根据材料二从法制化、文官制度、监察独立化、行政透明化等角度归纳;第二 小问,综合材料一,可以从法制化、独立性等角度归纳。 答案 (1)方式:立法反腐;严惩腐败官吏;建立权力制衡机制,设立专门监察 机构。 作用:古代中国监察体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 止官员贪污腐败;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维护君主专制等。(其他表述言 之有理也可) (2)特点:将政府官员的行为准则法律化(或从政道德法制化);改革文官选拔制 度;建立独立的廉政监察机构;增加政府透明度(或鼓励全民监督);进行综合 性多角度的监督。(任答三点即可) 共性:都注重立法监督(或健全法制);建立独立的专门监察机构。 14.(2016·河北保定模拟)(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艾森斯塔德认为:官僚帝国的统治者总是具有“普遍化权力”的倾向, 致力于扩张性的政治目标。其第一个一般性政治目标首先是“建立和维持统一 的中央集权的政权,以及统治者的最高主权”;统治者的第二个一般性目标则 是发展“有关资源动员的特殊取向”,“保证其能够从社会不同群体那里得到 不断的、独立的资源补充”,“力图把社会的权力与控制的中心独揽于一己之 手”,“努力控制这些资源而使之专为一己所用”。 ——摘编自吴铮强《唐宋时期科举制度 的变革与社会结构之演变》 运用所学知识,试以北宋史实为例,论证“官僚帝国的统治者总是致力于扩张 性的政治目标”这一观点。(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论证逻辑清晰)(12 分) 解析 论证时,需依据材料中的“建立和维持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以及统 治者的最高主权”和“力图把社会的权力与控制的中心独揽于一己之手”“努 力控制这些资源而使之专为一己所用”等信息从加强中央集权和加强君主专制 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 (1)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 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对其加以监督;财政上, 在地方设转运使管理财政,地方大部分赋税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加强了中 央集权。 (2)强化君主专制: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 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