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收录了先秦时期儒、道、墨、法、阴阳、名、农等各家学说,提出了关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治国等方面的论说,司马迁说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这反映了当时 A. 百家争鸣的结束 B. 思想兼容的走向 C. 国家统一的实现 D. 各种学派的诘难 ‎【答案】B ‎【解析】百家争鸣的结束是在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收录了……各家学说”能够体现各家思想兼容的特点,故B项正确;国家统一的标志为秦朝的建立,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各学派之间的斗争,故D项错误。‎ ‎2.“圣人之性”是天生“过善”之性,是一般人先天不可能,后天不可及的。“斗筲之性”是无“善质”的,生来就“恶”,教化无用,只能用刑罚手段处置他们。“中民之性”是万民之性,是“有善质而未能善”,必须通过王者教化才能成善。由此说明董仲舒 A. 从教育的角度强调“礼乐教化”‎ B. 从统治的角度强调“赏罚分明”‎ C. 从人性的角度强调“礼法并用”‎ D. 从伦理的角度强调“三纲五常”‎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董仲舒将人性分为三类,认为“斗筲之性”只能通过刑罚手段处置,而“中民之性”则通过教化达到善,可见其从人性角度强调了礼法并用,选项C正确;材料除了强调礼乐教化,还主张刑罚,而且董仲舒的切入角度是人性,而非教育,因此选项A排除;赏罚分明与题无关,排除B;材料并未强调三纲五常,排除D。‎ ‎3.王守仁倡导“知行合一”,曾说过:“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这一观点表明 A.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B. 先实践后有正确认识 ‎ C. 对格物致知的继承 D. 知行是先后两个程序 ‎【答案】A ‎【解析】王守仁的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认识深刻并且能够很好落实才是真正的行动,行动过程中只有明觉、精察,才能认为认识深刻。”,即“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故答案为A项;B、D项不符合王守仁关于“知”和“行”关系的主张,均排除;王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是对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否定,不是继承,排除C项。‎ ‎4.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 A. 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 B. 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C. 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 D. 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 ‎【答案】C ‎【解析】“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表明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也提倡忠君爱国,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故C正确,D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排除B。‎ 点睛:本题考查三教合一知识点,抓住关键信息“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联系儒家思想分析解答。‎ ‎5.明代思想家李贽说,读孔子之书,而不拘泥于其书,要敢批评其书,说其未说之话,学仲尼之精神而不仿其形态。这表明李贽 A. 反对尊崇孔子 B. 提倡独立思考 C. 反对专制皇权 D. 批判程朱理学 ‎【答案】B ‎【解析】“而不拘泥于其书,要敢批评其书,说其未说之话,学仲尼之精神而不仿其形态”说明作者反对孔子权威,主张个性解放,独立思考,故B正确;A只是材料中部分信息;C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没有批判程朱理学,故D错 ‎6.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们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下来的苹果,你们闻闻它是什么味道?”闻过的学生都说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最后闻,说:“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继而他对学生们笑着说:“看来只有你是你自己”。苏格拉底把苹果传给学生看。学生们呆住了——那是一只蜡做的假苹果。这个故事反映出 A. 理念是万物的本原 B.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C. 美德的内涵是坚持独立思考 D. 人是万物的尺度 ‎【答案】C ‎【解析】材料中苹果的故事,说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C正确。A项是柏拉图的哲学观点,排除。B项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排除B;D项是普罗泰格拉的观点,排除。‎ ‎7. 梁家麟在《基督教会史略》中写道:一般的更正教(指新教)传统认为,宗教改革是使“基督教信仰回复它原来的单纯与直接的状态,将人与上帝之间由宗教所造成的一切隔阂除去”。以下主张最有助于“将人与上帝之间由宗教所造成的一切隔阂除去”的是 A. 先定论 B. 《圣经》至上 C. 王权高于教权 D. 因信称义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教改革,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将人与上帝之间由宗教所造成的一切隔阂除去”即指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因信称义是指人人都可以阅读圣经,和上帝沟通,否定了教会权威,符合题意的是D项,ABC项不符合题意。‎ ‎8.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说:“像牛顿先生这样一个10个世纪以来的杰出的人,才真正是伟大的人物。……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基于这一认识,伏尔泰 A. 提倡个性自由阐释人性之美 B. 提倡权力的制衡防止暴政 C. 否定外在权威推崇理性思考 D. 倡导人民主权反对君主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主要是主张反对君主专制和保证,而非提倡个性自由和阐释人性,故排除A项;伏尔泰的主张是开明专制,权力制衡不是他的主要观点,故排除B项;根据“‎ 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可知伏尔泰否定外在的权威,推崇理性,故选C项;伏尔泰是反对君主专制而不是反对君主制,他是主张君主开明专制的,故排除D项。‎ ‎9.徐光启《农政全书》系统地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棉花栽培经验,内容涉及棉花的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和丰产措施,其中最精彩的就是他总结的“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的丰产十四字诀。由此可见,徐光启 A.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B. 有力推广了棉花的种植技术 C. 改变了传统农业种植结构 D. 秉承了精耕细作的生产理念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总结的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的丰产十四字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农业生产从犁耕、下种到施肥等流程,可以看出农业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故答案为D项。“引进了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的表述题干没有涉及,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生产理念,没有体现棉种植技术的推广、传统农业的种植结构的改变,排除BC项。‎ ‎10.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上述词句依次运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A. 楚辞、汉赋、唐诗 B. 楚辞、唐诗、宋词 C. 唐诗、宋词、楚辞 D 唐诗、宋词、元曲 ‎【答案】C ‎【解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出自李白《行路难》,是唐诗,“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宋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离骚》,是楚辞,故C正确;“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唐诗,AB错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楚辞,D错误。‎ ‎11.“舞”字的原始文字像一个人手执牛尾跳舞的样子,后来加上“舛”(双脚形),强调双脚配合双手和乐曲有节奏地跳跃。这主要体现了汉字 A. 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B. 以图画文字为基础逐步演变发展 C. 象形文字成为主要的形式 D. 讲究借物抒情,追求汉字的神韵 ‎【答案】B ‎【解析】图片显示古代汉字演变的趋势,汉字的起源是最早的刻划符号,即图画文字,后发展为象形字逐步发展而来。B正确;汉字演变的趋势是由繁到简,A错误;汉字有六种造字法,并非都是象形文字构成,象形文字也不是主要的形式,C正确;D项说的是中国的文人画的特点。排除。‎ ‎12. 英国学者怀特海论及近代西方科学精神时说:人们“完全有意识地认识到…… 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并且也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无限前程。”能够为这种观点提供论据的史实是 A.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 B. 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创立 C. 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 D. 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中 “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说明知识与科技的紧密结合性,这种现象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本题选择D项。A牛顿经典力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理论基础;B是经典力学建立的基础;C是运用经典力学原理,仍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 ‎13.康有为将孔子形象从万世师表的“圣人”转化为开宗立派的“教主”,倡导变革的“先师”,但并没有得到清政府及时人赞同。这说明 A. 清政府加紧了舆论控制 B. 孔子的传统形象被颠覆 C. 康有为思想较为激进 D. 康有为未关照传统心理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社会变革的呼声日渐强烈。康有为改变孔子形象,试图为变法制造舆论与历史基础,但他的这一做法动摇了传统统治的理论基础,故支持者甚少,故选B;康有为托古改制完全是为变法服务,对孔子形象的改变颠覆了读书人的世界观,因此不被多数人认可,与清政府加强舆论控制无关,排除A;康有为借助孔子宣传变法思想,说明其思想并不激进,排除C;康有为将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的先师体现的是对传统心理的照顾,D项排除。‎ ‎14.“……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一千元,或多至二千,就算将来因交通发达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盈利八千,当归国家。”这反映的是 A. 毛泽东的土地革命 B. 洪秀全的平均分配土地 C.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D.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答案】C ‎【解析】孙中山阐述的是通过“购买地价”的方式来解决土地问题,这属于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内容,故C正确;毛泽东的土地革命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给农民,A不符合题意意,排除;洪秀全平均分配土地给农民,而材料反映的是通过“购买地价”的方式来解决土地问题,排除B;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指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囯,不符合题意,排除D。‎ ‎15.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 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 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 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 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答案】C ‎【解析】解题时要重点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的含义。“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即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路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两条路线。通过这场争论,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从而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项正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开辟于20世纪20年代末,故A项错误;这场争论没有涉及欧美的社会制度,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仍有分歧,“消除”一说太绝对,故D项错误。‎ ‎16.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宣传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及其学说,他们希望找到既能发展资本主义,又能医治资本主义弊病的药方。这说明当时 A. 中国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相对多 B. 知识分子对西方认识逐渐深入 C. 资产阶级主张走社会主义道路 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答案】B ‎【解析】中国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排除A;资产阶级仍然走资本主义道路,只是对资本主义进行反思,排除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是五四运动后,排除D;材料体现了知识分子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反思思考,对西方认识逐渐深入,故B项正确。‎ ‎17.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中写道:“在城市武装起义失败之后,保存下来的起义队伍被迫转移到农村,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入井冈山,建立了农村根据地,开辟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这条“新道路”‎ A. 是对过去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 B.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 C. 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指针 D. 成功指导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答案】B ‎【解析】“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入井冈山,建立了农村根据地,开辟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条“新道路”指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故B项正确;过去革命斗争是城市包围农村,故A项错误;这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革命是新中国成立后反对资本主义的革命,故C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成功指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故D项错误。‎ ‎18.抗战时期,八路军领导下的地方抗日武装,有根据地的县大队、区小队、村民兵小组等,在当时被称为“土八路”。这一史实突出体现了毛泽东思想中的 A.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C. 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 D.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八路军领导的地方抗日武装,有根据地的县大队、区小队、村民兵小组等”可知,反映的是除了军队抗战外,还有人民群众的抗战。结合所学可知,中共的抗战路线是人民战争的路线,即依靠军队和发动农民群众力量来抗战,这与材料相符,故C 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故A不正确;统一战线思想是指是指不同集团的人为了相同目的结成的共同阵营,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故B项错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也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提出的,且与材料无关,故D不正确。‎ ‎19.“首先是思想解放,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的这篇讲话 A. 实际上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B. 正式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C. 是邓小平理论形成一个完整体系的重要标志 D. 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导地位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这反映的是邓小平主张思想解放,实事求是的重要性,结合所学可知,该讲话出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实际上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是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C选项是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D选项是在中共十四大。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0.1958年8月1日,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由张梓昌领衔研制的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1959年,由张效祥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万次。这反映出 A. 当时中国科技人才大量涌现 B. 当时中国科研出现“左”倾冒进现象 C. 新中国计算机技术落后于欧美等国家 D. 新中国部分科技领域取得突破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在1958年和1959年在计算机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这体现了中国在某些科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D正确;据材料时间可知,此时处于大跃进时期,我国的教育等各个领域发展受到很大影响,人才匮乏,A错误;材料体现的并不是左倾冒进的结果,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与欧美等国家的比较,C错误。‎ ‎21.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报告中指出:“党对于学术性质和艺术性质的问题,不应当依靠行政命令来实现自己的领导,而要提倡自由讨论和自由竞赛来推动科学和艺术的发展。”这一方针 A. 得到了持续稳定的有力贯彻 B. 促成了科学文化的拨乱反正 C. 指明了文化发展的正确途径 D. 放弃了党对文化领域的领导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党对于学术性质和艺术性质的问题,不应当依靠行政命令来实现自己的领导,而要提倡自由讨论和自由竞赛来推动科学和艺术的发展”可知中共八大主张文学艺术自由发展,反对政府对思想文化的干预,这种政策是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的,C选项符合题意;该方针在文革期间遭到巨大破坏,A选项排除;该方针与促成了科学文化的拨乱反正无关,B选项排除;放弃了党对文化领域的领导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选项排除。‎ ‎22.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我国确定全面发展教育方针是在 A.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答案】B ‎【解析】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确定了新中国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A指1949年到1956年,排除;B指1956年到1966年,故选B;C指1966年到1976年,排除C;D指1978年以来,排除D.‎ ‎23.1847年英国文学家夏洛蒂·勃朗特写的小说《简爱》出版,女主人公简爱出身低微,但她拒绝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传统定义,质疑男性的权利,追求平等。该小说 A. 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深入剖析 B. 关注妇女解放的社会现实问题 C. 宣传了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 D. 对工业革命影响缺乏理性反思 ‎【答案】B ‎【解析】材料核心信息:小说女主人公追求阶级和性别平等。据此可知,该小说关注妇女解放的社会现实问题,故答案为B项;材料无法体现有关资本主义制度利弊得失等方面的信息,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反对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宗教神权等方面的信息,C项排除;紧扣题干时间,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妇女地位,引发对妇女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是理性的,D项排除。‎ ‎24.1367年,朱元璋命部将北伐,发布告谕称“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指明“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近代孙中山创建同盟会,也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相号召。他们以“恢复中华”为口号,主要是为了 A. 获得支持者 B. 分化统治者 C. 阐明民族国家观念 D. 驱逐外国势力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朱元璋及孙中山的共同斗争对象是少数民族在中国建立的政权,两者制定了相似的政治口号,目的在于寻求支持以扩大自身力量的优势,故A项正确。B项,“驱除鞑虏”反映的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争夺的矛盾,并非分化统治阶级内部,排除。C项,“驱除鞑虏”并非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排除。D项,“驱除鞑虏”与外国势力无关,排除。‎ ‎25.“看似快速无序的笔触,贴近生活的选题,瞬间变化的色彩和精致的构图让绘画彻底的从前刻板的学院派式风格中解脱出来。是一种更贴近生活的艺术形式。”下列哪一作品能体现该特点 A. B. ‎ C. D. ‎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象主义画家反对当时占正统地位的古典学院派,他们不依据可靠的知识,而以瞬间的印象作画,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以思维来揣摩光与色的变化以此达到色彩和光感美的极致,这与材料描述相符,故选B。A项为浪漫主义画作,排除;C项为现实主义画作,排除;D为现代主义画作,排除。‎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曾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未熹认为,就那些对待臣下态度非常恶劣的君主而言,“寇仇之报,不亦宜乎?”但朱熹强调孟子的说法只是一种要求君主礼遇臣下的警示之语,并非表示臣下可以真正对君“不忠”。在君臣之义上,朱熹指出:“父子之仁,君臣之义,莫非天赋之本然,民彝之固有;彼乃独以父子为自然,而谓臣之相属,特出于事势之不得已,夫岂然哉!”‎ ‎——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材料二 在黄宗羲看来,君和臣的目的都是为了万民的忧乐,其关系应是“名异(具体位置不同)而实同(担负共同职责)”的平等关系。父子之间的关系是无法选择的,无父则无子,因此应该孝敬父亲。君和臣之间并没有命定的血缘关系,将两者联结到一起的是他们治理天下的着职责,臣下与君主是可以相互选择的,这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两者之同的血缘,而是天下万民的公利,臣下与君主在目标一致时才会合作。‎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朱熹与黄宗羲君臣观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种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 ‎【答案】(1)相同点:认为君主应该尊重礼遇臣下。‎ 不同点:朱熹认为君臣秩序是天理;黄宗羲认为君臣关系是平等的,可以相互选择;君臣共治天下。‎ ‎(2)社会背景:朱熹:唐末五代十国以来,武将权臣篡位时有发生,威胁君主专制统治,冲击儒家纲常伦理秩序。黄宗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末清初,社会剧烈动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统治危机日益加深;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倡导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出现。‎ ‎【解析】‎ ‎(1)相同点:根据“就那些对待臣下态度非常恶劣的君主而言,‘寇仇之报,不亦宜乎?’”“名异(具体位置不同)而实同(担负共同职责)”得出认为君主应该尊重礼遇臣下。‎ 不同点:根据“父子之仁,君臣之义,莫非天赋之本然,民彝之固有”得出朱熹认为君臣秩序是天理;根据“名异(具体位置不同)而实同(担负共同职责)”“臣下与君主是可以相互选择的”得出黄宗羲认为君臣关系是平等的,可以相互选择;根据“而是天下万民的公利,臣下与君主在目标一致时才会合作”得出君臣共治天下。‎ ‎(2)社会背景:结合所学可从唐末五代十国以来,君主专制统治受到威胁,儒家纲常伦理秩序受到冲击分析回答朱熹思想产生的背景。可从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商品经济发展、倡导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出现等方面分析回答黄宗羲思想产生的背景。‎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文主义者揭露教会的腐败与虚伪,反对禁欲主义,鼓励人们享受现世的幸福生活。人文主义者认为,人应该享受现世的幸福生活,追求爱情与物质享受是人的天性。彼特拉克呼吁人们要热爱尘世生活,认为人的任务就是要在大地上建立起城市和社会。他在《歌集》中,歌颂了大自然的美妙和爱情的美好。……达·芬奇、拉斐尔等艺术家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展现了现世生活的幸福美好。‎ ‎——摘编自张淑钏《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矛盾特性》‎ 材料二 新文化倡导者不仅再启人的解放运动,而且将之作为民族复兴的首要问题加以讨论,以致个性解放之声一时响彻云霄。李大钊说,只有个性解放,人人“背黑暗而向光明”,才能“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出于这一认识,新派人士对压抑个性的封建文化施以异常猛烈的攻击,陈独秀那尽人皆知的名言,“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最能体现新派人士对个性解放的激烈态度和不可动摇的信念。‎ ‎——摘编自陈廷湘《新文化运动:中国思想创新的里程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与艺复兴运动在思想主张方面的不同点,并简析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影响。‎ ‎【答案】(1)特点:追求在现世生活的幸福;肯定人的价值。‎ 原因:教会禁欲主义压抑了人性;资本主义发展突出了人在现世的作用;古代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2)不同点:新文化运动反对的是儒家思想伦理道德,而文艺复兴反对的是教会的禁欲主义;新文化运动注重人的个体独立性,而文艺复兴则强调人对世俗生活的追求;新文化运动将人的解放与民族复兴相结合,而文艺复兴则将人的解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影响: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格独立和思想的觉醒;有利于民主革命的深入发展;但因主张全盘西化而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享受现世的幸福生活”得出:追求在现世生活的幸福;根据材料“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得出:肯定人的价值。第二小问“原因”,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古代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等方面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2)第一小问“不同点”,根据材料“民族复兴”“个性解放”“封建文化”和材料“反对禁欲主义”“热爱尘世生活”“建立起城市”等从对象、侧重点以及深远影响方面概括出思想主张上的不同即可。第二小问“影响”,从促进思想解放、促进民主革命深入发展和不利于传统文化延伸的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二 下边是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表:‎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三大发明对欧洲历史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世纪以后中国与西方科技发展的特点,并从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等领域简要分析中国出现这种特点的原因。‎ ‎【答案】(1)三大发明的外传,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火药摧毁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军事基础;指南针为西欧人新航路的开辟和海外殖民征服创造了条件,加强各地的联系,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特点:15世纪以后中国传统科技渐渐落后于西方近代自然科学。‎ 原因:政治上中国继续强化封建中央集权;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无力为科技创新提供新的动力;思想上中国对内空谈义理。‎ ‎【解析】(1)由材料“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可知,三大发明的外传,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由材料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可知,火药摧毁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军事基础;由材料“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可知,指南针为西欧人新航路的开辟和海外殖民征服创造了条件,加强各地的联系,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由材料“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可知,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特点:由图可知,15世纪是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此后中国传统科技渐渐落后于西方近代自然科学。‎ 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展开分析。政治上,15世纪后主要为中国的明清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继续强化封建中央集权;经济上,这一时期中国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无力为科技创新提供新的动力;思想上,这一时期宋明理学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对内空谈义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