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联考 高二历史试卷 [完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题有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图1为冯天瑜编著的《中国文化史》所载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圈分布图,该图主要反映 A.诸侯国致力于文化发展 B.各地区文化渐趋大一统 C.中国境内存在多个经济文化中心 D.各地区文化有一定程度交流整合 2.在翦商及建国过程中,周人基于现实需要而宣传天命。到春秋时期,人们常言天命,但天命不再是统一的、神圣的、专属周天子所有的,它已经下移至诸侯、卿大夫阶层。这反映出 A.周人代商取得政权具有正当性 B.时代变迁使人们摒弃了“天命” C.思想变革适应社会现实的变化 D.“天命”内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3.荀子认为“人之性恶”,主张“礼义者,圣人之所生(创建)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对后世影响极大。荀子意在强调 A.后天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传统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4.有学者认为:“自汉武以后,名虽尊儒,然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儒学,以官家解释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后人所研读的儒家经典不是经典本身,只是经典的疏注。儒家的精神,孔子的精神,透过后代疏注的凸凹镜后是已经歪变了的。”该观点意在强调 A.儒学公信力和价值遭到了普遍质疑 B.汉代以后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C.儒学钳制人们的思想,摧残了社会文化 D.儒家思想应统治者需求而发生变化 5.《太平广记》记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由此可知,进士科 A.注重品德考察 B.获得社会尊崇 C.突出门第出身 D.发展日趋完善 6. 上表是西汉到唐宋时期的人口统计数据。这说明 A.“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 B.藩镇割据造成唐宋人口的急剧减少 C.王朝更替导致古代中国人口的变动 D.经济中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移 7.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而唐代规定,士子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这变化反映了唐代 A.选官不受身份限制 B.宗族关系仍受重视 C.人才选拔渐趋开放 D.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8.北宋于建隆四年(963年)下令各州重新编造“版籍”,把各县的户口、土地情况登记造册;后又规定每逢闰年作一次统计,由县报州,由州上报中央政府,制成“闰年图”,以此作为各州、县税收定额的依据。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户籍管理,稳定财税收入 B.维护土地私有,控制农户迁徙 C.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 D.保护租佃经营,合法解决纠纷 9.宋太祖曾诏令说:“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少官)……如违,御史台弹奏……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这一诏令 A.防止了大官僚操纵科举取士 B.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客观公正性 C.阻断了知举官与考生的联系 D.旨在防止结党营私以加强皇权 10.《辽史·百官制》记载:“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这说明辽政权 A.实行民族分化的政策 B.因俗而治,缓和矛盾 C.没有统一全国的政制 D.辽人治辽,汉人治汉 11.朱元璋读《孟子》时,越读心里越不舒服,特别是“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这样的话,让他忍无可忍。他下令将孟子逐出孔庙,将《孟子》删去85条,出版节本。这反映出 A.早期民本思想失去了利用价值 B.民主思想引发对专制统治的批判 C.朱元璋极力压制新生的进步思潮 D.孟子的民本思想限制了君主专制 12.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上述言论的主旨是 A.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 B.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C.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 D.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13.徐谦在《劝诫类钞》中说:“(明代)万历年间,有才子张某……酷爱编选小说,刊行发卖,自谓借人泡影,作纸上机锋,事属子虚,无伤阴德耳。”万历时期小说创作达全盛时期,尤其是长篇小说,仅留传下来的便达几十部之多。这些史实表明,小说在明代流行是因为 A.小说的商品化倾向刺激了小说的创作 B.文学解放思想冲破了理学的禁锢 C.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通俗文学的普及 D.章回体的体裁为小说的写作提供了便利 14.图3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A.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 B.租佃关系开始确立 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15.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家,散布在福州市内及附近各村。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庄行将原料棉纱分送给各机场织制,制成的布再由染场收回,贴上本庄招牌出卖。这说明 A.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动 B.福建农村近代工业占主导 C.通商口岸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D.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深远 16.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市内及附近各村。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市,庄行将原料棉纱分送给各机场织制,制成的布再由染场收回,贴上本庄招牌出卖。这说明 A.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动 B.通商口岸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C.福建农村近代工业占主导 D.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深远 17.图4是1887年上海《点石斋画报》刊出的社会新闻绘画。对图中事物,时人或以“今则乘气球者,非从前所谓腾云乎?”加以评议,或以《庄子》的“列子御风而行”抒发观感,甚至以《山海经》中的“奇肱国飞车”想象未来的空中飞行物。此类评论在当时较为多见,表明当时 A.图文并茂的报道推动科学常识的普及 B.以文学想象描述新知形成普遍的风气 C.传统文化观念影响对近代科技的认知 D.对西学的了解始终停留在器物的层面 18.黄遵宪于1887年完成了《日本国志》,其中《中东年表》参照了中国的皇帝年号纪年和西方的耶稣纪年,厘定了日本纪年年表。1890年,王韬出版的《西学原始考》使用了耶稣纪年,但同时附录对应的中国皇帝年号纪年,黄遵宪、王韬的这种做法 A.摒弃了中国传统的纪年体系 B.推动了近代民主革命的兴起 C.体现了中外纪年的工具特性 D.反映了西方纪年的政治影响 19.孙中山在庚子年趁北方之乱而发动惠州起义,虽仍失败,但他发现此前“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而庚子以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造成这种现象的背景之一是 A.士人阶层的价值认同发生变化 B.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深入人心 C.清王朝完全沦为列强的代理人 D.立宪派对新政由希望到绝望 20.1914年9月《中华小说界》杂志刊出一幅题为“世界将来之伟人”的图片(图5),图案是中心一小圆,外围一大圆。小圆中为中国男孩,外圈12小圆各有一小孩,分别标为英、俄、意、美、法、德、比、日等12国名。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是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找到了新发展方向 B.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激励人心 C.民主共和制的建立提升了民族自信心 D.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解放了思想 21.李大钊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中说:“1917年俄国的革命,不独是俄国人心变动的表兆,实是20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的显兆!”这一观点反映出处 A.历史事件的普遍联系性 B.历史认识的主观局限 C.领袖人物的主观能动性 D.历史叙述的客观依据 22.理论界对五四运动有着不同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五四”精神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二种观点认为,五四运动表现最充分、最强烈的是“科学与民主精神”。第三种观点认为,人的启蒙是五四运动的精髓和真谛。这说明 A.历史事件难以客观评价 B.阶级立场决定历史解释 C.历史研究丰富历史认识 D.时代变迁影响历史结论 23.毛泽东告诉他的战士们: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不然就很困难,有了这个家,就可以作为同敌人进行革命斗争的根据地。……我们以家为依托,不断向外发展,把我们四周的敌人一点点地吃掉、赶走,我们的日子慢慢地就好过了。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A.团结一切力量革命的必要性 B.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必要性 C.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D.立足于城市发动工人的必要性 24.《解放日报(1943年4月8日)》载文:“我们要建立劳动的道德观念,把勤劳看做光荣的事,把游手好闲看做无上的耻辱…… 在生产运动高涨的地方,劳动英雄已成为群众第一个尊敬的对象……这种社会道德的力量,已成为农村中改造‘二流子’的一个重要依靠。”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当时 A.组织合作生产并给予政治表彰 B.以集体生产克服根据地的困难 C.以劳动价值建构革命道德秩序 D.通过典型方式推行大生产运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 材料四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9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8分 (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4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历史是年代的累积,历史的辩证法是从时间上展开的。近代中国110年历史,正处于世界文明发展史内容最丰盛的世纪,中国经历的变化是此前数千年的历史所未有,新陈代谢的快速节奏打破了千百年的停滞状态。许多时论和史著都不断地使用新纪元、划时代、里程碑等词,借以反映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节奏。…… 由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挑起的重大侵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震撼,以及为了改变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进行的革新、革命运动,都分别具有新纪元、划时代、里程碑的意义,总而言之即历次的民族民主运动。在具体阶段上常常是民主变革服从民族运动,而它的整体则是民族运动服从民主变革。所谓新纪元、划时代、里程碑,它们的含义并不完全相等,由辛亥革命产生的中华民国是新纪元也是划时代,但鸦片战争是划时代而不能说是新纪元,里程碑更多地适用于一般环节,有似年轮。 ——摘编自陈旭麓《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 围绕材料,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根据汉律,郡国都必须向朝廷贡纳当地的土特产,由于交通不便,这些贡品的运输成本很高,采购、保存十分繁杂,甚至存在各地商贾乘机哄抬物价的情况。(武帝时)桑弘羊(前152年-前80年)提出了均输的办法,规定所有贡品均按照当地市价,由政府统一采购,然后由官办的运输机构运往其他不出产此类物品的地区高价出售朝廷在大农丞之下设立均输令,各地设均输官,建立起一个由中央统一管理的国营商业网络。在大力推广均输法的同时,桑弘羊还配套采取了平准法,由国家来控制全国的物资和买卖,以平衡物价,它与均输相辅相成,成为中央政府控制市场、从流通领域获取利益的重要工具。均输与平准,两者互相配合,构成国营商业的统一体系。 ——摘编自吴晓波《跌荡一百年》(下卷) (1)据材料概括指出桑弘羊改革措施的特点。(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改革措施的影响。(9分) 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联考 高二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D C C A A D D B D C A D B D A 序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A A C B C C A C A C C B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 25.(25分) (1)制度:①西周分封制;②秦朝郡县制;③汉初郡国并行制。(每点3分,共9分) (2)作用:①利于维护国家稳定;②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 ③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④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每点2分,共8分) (3)原因:①行省权力大而不专;②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每点2分,共4分) (4)本质:①加强中央集权;②抑制地方势力过大。(每点2分,共4分) 26.(12分) 解析:首先阅读材料,可以概括出材料的核心观点是“新纪元、划时代、里程碑”的史实及其意义。其次,是根据选定的重大史实拟定主题,并围绕主题进行阐述,着重抓住重大史实的历史地位进行说明。再次,表述要围绕主题、符合逻辑、语言规范。 参考答案: (示例)论题: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2分) 阐述: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揭开了侵略与对抗亢、中西社会冲突的帷幕,中国自此进人近代,开始有了世界的概念,萌发了“师夷”即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要求,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一系列变化。所以,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0分) 27.(15分) (1) 特点: ①中央政府加强对市场的干预; ②利用市场供求关系平扣抑物价; ③利用不同时间和地区的物价差获利。(每点2分,共6分) (1) 影响: ①增加了中央政府收入,增强了国力; 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③抑制了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每点3分,共9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