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文综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文综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文综 历史试题 ‎1.《左传》中有大量的预言,但不再采用巫祝占卜的方式,而是以人物的品行来预言家族的兴衰,以统治者敬天保民的情况预言国家的治乱,这反映出当时 A. 修史缺乏严谨的态度 B. 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 C. 重视修身立德的做法 D. 礼乐制度的影响深远 ‎【答案】C ‎【解析】‎ 材料“以人物的品行来预言家族的兴衰,以统治者敬天保民的情况预言国家的治乱”体现的是当时对立德修身的重视,闪烁着一种民本的光辉,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只能反映当时修史角度发生变化,无法说明缺乏严谨的态度,A选项排除;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的说法属于对材料的曲解,B选项排除;礼乐制度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材料未涉及,D选项排除。‎ ‎2.秦朝到元朝地方管理机构演变情况表 年代 省数 道、路数 州数 郡(府、国)数 县(侯国)数 秦始皇二十六年 ‎—‎ ‎—‎ ‎—‎ ‎36‎ 不详 西汉平帝(1—5年)‎ ‎—‎ ‎—‎ ‎13‎ ‎103‎ ‎1578‎ 东汉顺帝(126—144年)‎ ‎—‎ ‎—‎ ‎13‎ ‎105‎ ‎1180‎ 隋大业五年(609年)‎ ‎—‎ ‎—‎ ‎—‎ ‎190‎ ‎1255‎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 ‎15道 ‎—‎ ‎328‎ ‎1573‎ 宋宣和四年(1122年)‎ ‎—‎ ‎26路 ‎288‎ ‎—‎ ‎1234‎ 元朝 ‎12省 ‎183路 ‎—‎ ‎97‎ ‎1425‎ 上表是根据历代《地方志》整理而成,反映出从秦朝到元朝 A. 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减轻中央的负担 B.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方式不变 C. 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加强对地方控制 D. 州郡等地方行政区的权力不变 ‎【答案】C ‎【解析】‎ 依据表格信息可知,从秦朝到元朝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结合所学可知,增设地方行政层级有利于分化地方事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地方行政层级设置过多不利于降低行政成本,加重了中央的负担;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未涉及君主专制的统治方式;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州郡等地方行政区权力的变化。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朱熹曾说:“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这表明朱熹的思想 A. 具有唯物主义色彩 B. 实现了儒学的思辨化 C. 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 D. 包含一定科学因素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朱熹认为格物就是要用“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即观察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等客观存在的东西要找出理论规律,这一思路符合近代实验科学的要求,证明朱熹思想包含了科学因素,故选D项。朱熹思想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并不具有唯物主义色彩,排除A项;思辨性指哲学上指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而材料中朱熹是强调要去接触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等客观存在的东西,然后再找出理论规律,故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经世致用思想强调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材料中朱熹的格物思想并未体现对国事的关注,因此排除C项。‎ ‎【点睛】本题考查朱熹的格物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并进行有效解读的能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所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 ‎4.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江南一些地方 A. 财富观念发生变化 B. 政府抑商有所松动 C 小农经济发展较快 D. 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答案】A ‎【解析】‎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出现土地所有权分散,说明资本所有者不再把土地当做主要投资手段,体现了财富观念的变化,故选A项;材料没有反映政府的抑商政策,排除B项;土地所有权的分散不能体现小农经济发展和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排除CD项。故选A。‎ ‎5.晚清洋务派郭嵩焘在开矿问题上认为“天地自然之利,百姓都可以为之,不必官为督率,若经由官开采,则将夺民业,烦扰百端,百姓岂能顺从。”这一主张 A. 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B. 利于洋务企业的健康发展 C. 说明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 D. 突破了洋务派的核心思想 ‎【答案】A ‎【解析】‎ 郭嵩焘在开矿问题上主张让利于民,这一主张实际上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郭嵩焘对开矿问题的主张,没有体现对洋务企业的主张,排除B项;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郭嵩焘对开矿问题的主张没有体现突破了该核心思想,排除D项。故选A。‎ ‎6.《新青年》创刊之初,宣扬科学与民主,介绍西方思想,却没有受到关注,不得不休刊。复刊后,对孔教展开猛攻,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新青年》影响力增强主要得益于 A. 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B. 顺应社会时局变化 C. 儒家思想地位动摇 D. 巴黎和会引发关注 ‎【答案】B ‎【解析】‎ ‎《新青年》创刊之初,宣扬科学与民主,介绍西方思想,却没有受到关注,《新青年》猛攻孔教,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说明《新青年》影响力增强主要得益于顺应社会时局变化,故选B;A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是《新青年》影响力增强的原因,排除。‎ ‎7.1927年11月,中共领导人翟秋白指出:“革命潮流的低落与消沉,在现时的中国必须有三个条件:一、反革命的统治能相当解决中国社会关系中的严重问题(如土地问题、劳资问题等);二、反革命的统治能够逐渐稳定;三、革命的群众溃散而消沉。如今事实上中国绝对没有这些条件。”这一认识的提出 A. 结束了右倾错误思想的影响 B. 加速了国共武装对峙阶段到来 C. 对革命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 D. 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供了依据 ‎【答案】C ‎【解析】‎ 材料说明“革命潮流的低落与消沉”的三个条件在中国不存在,显然对于中国革命的形势估计过于乐观,故C正确;A是八七会议;此时国共对峙已经开始,故B错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已经提出,故D错误。‎ ‎8.下图所示为1978~2007年间我国城乡收入比的变化(注:在城乡收入比中,农村居民收入=1)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数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A. 1978~1984年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快 B. 1985~1994年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乡收入比不断扩大 C. 1995~1997年因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城乡收入比在下降 D. 1998~2007年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城乡收入比不断缩小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1985~1994年我国城乡收入比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B选项符合题意。1978~1984我国城乡收入比缩小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A选项排除。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C选项排除。1998~2007年我国城乡收入比呈现扩大的趋势,D选项排除。‎ ‎【点睛】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的相关知识点:‎ ‎(1)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2)所有制: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3)分配制度: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 ‎(4)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 ‎9.罗马城邦实行公民政治,公民集团与其他居民有严格的区分。但在公民权问题上,罗马人最终“超越了希腊人创造的城邦狭隘性的政治框架和希腊人意识的局限性"。这一超越 A. 适应了统治范围扩展 B. 使罗马居民拥有广泛权力 C. 直接导致万民法形成 D. 动摇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罗马人最终‘超越了希腊人创造的城邦狭隘性的政治框架和希腊人意识的局限性’”可知,罗马虽然实行公民政治,但是公民集团和公民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罗马城邦和之外的统治区城内,不断有人被赋于公民权,这适应了罗马统治范围的扩展,梳理了社会矛盾,故选A项。材料所述是拥有公民权的人的范围的扩展,而不是公民权的内容的扩展,故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万民法的形成是这一超越的表现,而不是结果,故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对社会矛盾的梳理,有力地维护了罗马奴隶主阶级的统治,D项说法错误,排除。‎ ‎10.随着启蒙运动深入,美国在18世纪70年代的10年中,各州“选举宣誓对代表的训令、群众大会、委员会及协会出现,都从立法机关的大门外加强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压力,增加了对于政治决策的影响。”这种情况被称为“抗议的政治”,这表明美国 A. 掌握政权的保守派忽视了人民群众的愿望 B. 人民群众为美国取得丰硕的民主成果做出了贡献 C. 人民群众在革命期间受到了美国政府的极大重视 D. 人民群众有权参与制定美国各州法律及训令 ‎【答案】B ‎【解析】‎ 美国各州都从立法机关的大门外加强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压力,增加了人民群众对于政治决策的影响,说明人民群众对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掌握政权的保守派,也无法体现人民群众的愿望被忽视,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美国政府对人民群众的重视,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人民群众参与制定美国各州法律及训令,排除D。‎ ‎11.1927年秋季,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对危机产生的原因,斯大林认为:一是工业发展速度太慢,以致农村商品供应不足;二是个体小农生产率低,不能提供充足的商品粮;三是富农拒绝把粮食按规定价格卖给国家。但政治局委员布哈林认为危机之所以产生是由于粮价太低,农业赋税太重,致使谷物生产减少。这表明 A. 新经济政策在农村成效不大 B. 工业优先战略损害农业发展 C.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分歧严重 D. 农业相对落后影响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 由题干描述可知对粮食危机的原因斯大林和政治局委员布哈林之间的认识是不一致的,说明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的分歧,故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1927年,这一时期并未确立优先发展工业战略,故B项错误;材料中斯大林认为农业发展落后不利于经济发展,而布哈林并不认同,且农业相对落后影响经济发展题干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12.1973年以前,法国的通胀率一直被控制在10%以内,但在1974年首次突破两位数达到15.2%,此后直至1981年,这一数字基本均在10%以上。这一局面 A. 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弱化 B. 证明人民资本主义失败 C. 说明经济危机始终如影随形 D. 影响一体化的外交政策 ‎【答案】A ‎【解析】‎ 通货膨胀率的增高,主要是二战以后法国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导致经济过热,这一局面出现,促使国家对于经济干预的减少,故A正确;B中人民资本主义失败说法错误;C中经济危机属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痼疾;材料属于国内经济,不涉及外交信息,故D错误。‎ 点睛: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20世纪70年代各国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混合经济”开始出现;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经济领域出现一些新变化,各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普遍发展,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出现“新经济”。‎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有官员曾上疏说:“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被推卸。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 ‎——据程杨《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等 ‎ 材料二 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政府严禁疫区人员流动,以防止疫情扩散。政府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在这些法令基础上,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决定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等突发灾难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由于有政府救济,许多家庭愿意接受隔离,这使得英国的防疫工作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 ‎——据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等 ‎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和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的不同特点。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防疫观产生的各自社会背景。‎ ‎【答案】(1)特点:明朝:政府应对消极;防疫重点主要集中在灾后赈济救助方面;防疫措施呈零散性、偶然 性特征;防疫措施迷信色彩深厚;措施效果甚微,人口死亡社会动荡。‎ 英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周密部署,构建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防疫工作制度化;防疫措施科学、进步,效果明显。 ‎ ‎(2)背景:明朝:明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小农经济占主导;(天人感应思想影响)思想观念落后、愚昧。‎ 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的加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兴起;人文主义的发展。‎ ‎【解析】(1)根据“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被推卸”等内容可知明政府抗击疫情的特点是应对消极;防疫重点主要集中在灾后赈济救助方面;防疫措施呈零散性、偶然性特征;防疫措施迷信色彩深厚;措施效果甚微,人口死亡社会动荡。‎ 根据“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政府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等内容可知英国政府防范疫情的特点是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周密部署,构建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防疫工作制度化;防疫措施科学、进步,效果明显。‎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朝防疫观产生的背景主要和明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小农经济占主导、思想观念落后等有关。英国政府防疫观产生的背景主要和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的加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兴起和人文主义的发展有关。‎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进展不应该仅仅被视为欧洲的成就。更恰当地说,它们乃是世界发展过程的产物,而世界发展过程的空间焦点以前长期在东方徘徊,当时才开始向西方移动。真正关键的问题与其说是促成工业革命的“独特的”西方特征或因素是什么,不如说是为什么和如何发生了这种从东向西的转移。这种转移的原因应该在“东方的衰弱”和“西方的兴起”这两个方面来寻找。 ——摘编自【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等相关史实进行阐释。(要求:观点不得照抄材料原句,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评分说明:本题实行按层次给分的原则,下面列出三个等级的赋分及主要标准,供阅卷教师参考。评卷要做到体现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和保护学生的多样思维相结合,重点考查学生对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特点、趋势和推动力量的综合把握,论证要明晰,要有宽度和深度,史中见识。无论赞成材料中的观点还是反对材料中的观点,只要符合题意,阐释充分,持论有据,均同等给分。‎ 论证(提炼材料主题,提出个人观点)‎ 一等 ‎ ‎①紧扣材料主题,观点明确;②精准引用史实,进行深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 ‎ ‎①能够结合材料主题,观点较明确;②正确引用史实,评论较好;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 ‎ ‎①偏离材料主题,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或史实不符合要求;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示例一:工业革命是“全球化”的产物。‎ 工业革命出现以前,欧洲通过“地理大发现”扩大了对世界的认知,开辟了通往东方的商业通道,世界各地的联系开始日益紧密。随之而来的殖民扩张和掠夺,以及正当贸易的扩展,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推动了欧洲近代的社会转型,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政治基础。同时,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和日益频繁的东西方贸易,也为欧洲商品提供了潜在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材料产地,这也成为工业革命爆发的原因之一。可以说,在当时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趋势下,东西方都为工业革命的出现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因而,工业革命是“全球化”的产物。‎ 示例二:“东方的衰弱”和“西方的兴起”共同促成了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出现以前,东方国家政治上处于封建专制的统治之下,经济上自然经济占据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和科学技术发展缓慢,逐渐丧失了世界领先地位。东方的衰弱给西方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印度等部分东方国家甚至在西方殖民入侵之下逐渐丧失了政治经济独立,日益沦为西方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在殖民扩张的过程中,西方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工业技术的发展,西方开始逐渐超过东方。综上所述,“东方的衰弱”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资本、原料产地和市场等要素,“西方的兴起”则提供了政治保障和技术积累,两者共同促成了工业革命 ‎【解析】‎ 首先,从材料中截取出带有结论性的语句使其成为立论的观点。如可从材料“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进展不应该仅仅被视为欧洲的成就……它们乃是世界发展过程的产物”可归纳出观点“工业革命是‘全球化’的产物”。‎ 其次,依据观点罗列相关史实并阐释清楚其中缘由。如在论证工业革命是“全球化”的产物时,结合所学可从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掠夺与扩张等史实入手论证全球化是如何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所需的市场、政治、劳动力等条件的。‎ 最后,总结回应观点,再次点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我国完成了一系列高等教育改革。1950年6月,第一次全国高 等教育会议确定高等教育的方针任务:“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建设人才,吸收具 备入学条件的工农干部和工农青年进入高等学校,以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加入 国家建设的行列。”1950年8月,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学校课程草案―文法理工各系》, 明确规定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为各系的公共必修课。1953年10月, 政务院又做出了《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强调“综合性大学和与几个业务 部门有关的多科性高等工业学校由中央高等教育部直接管理;为某一业务部门或主要为某 一业务部门培养干部的单科性高等学校,可以委托中央有关业务部门负责管理。”1959年 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全日制学校的教学、劳动和生活安排的规定》,规定高等学校 的学生每学年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至少为2-3个月,参加的形式有三种。 ‎ ‎——摘编自《也论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高等教育改革》 ‎ ‎(1)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高等教育改革的意义。‎ ‎【答案】(1)特点:高等教育面向工农大众;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实行中央与部门办学的管理体制;重视生产劳动教育。‎ ‎(2)意义:彻底改造旧教育,确立了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培养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型人才;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完善了教育体制;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道路,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打破传统体制观念的束缚,有利于发挥高校办学的积极性。‎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中“吸收具备入学条件的工农干部和工农青年进入高等学校”,“明确规定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为各系的公共必修课”,“综合性大学和与几个业务 部门有关的多科性高等工业学校由中央高等教育部直接管理”,“规定高等学校的学生每学年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至少为2-3个月,参加的形式有三种”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高等教育招生、课程设置、管理体制和学生实习方向等方面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特点。‎ ‎(2)意义:根据材料“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建设人才”,“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 “综合性大学……单科性高等学校”,“高等学校的学生每学年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至少为2-3个月”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中国古代传统教育,从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建立、新型人才培育、国民教育体系化、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道路创建推及相关科学发展、思想解放和高校发展等方面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高等教育改革的意义。‎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材料 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合法性比较表 ‎ 理念价值基础 ‎ 国际规制基础 ‎ 协调赞同基础 ‎ 合法性层级 ‎ 海湾 ‎ 战争 ‎ ‎(1991 ‎ 年) ‎ 强 ‎ 强 ‎ 强 ‎ 合法性充足 ‎ 尊重和坚持了国家主权原则 ‎ 遵守联合国宪章和安理会决议,得到了联合国正式授权 ‎ 经过广泛协商沟通取得共识,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 ‎ 阿富汗 ‎ 战争 ‎ ‎(2001 ‎ 年) ‎ 较强 ‎ 较强 ‎ 强 ‎ 合法性去掉不足 ‎ 以“反恐”、“自卫”为目的,揉进了人权“因子”。师出有名。但战争的目的具有很大的工具性 ‎ 绕开了联合国“单干”,但得到了联合国追授权;挑战依据国际法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 ‎ 说服国际社会和联合国与已同仇敌忾,取得了较大效果 ‎ 伊拉克 ‎ 战争 ‎ ‎(2003 ‎ 年) ‎ 弱 ‎ 较弱 ‎ 较弱 ‎ 合法性缺乏 ‎ 公然蔑视和践踏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尊重的国家主权原则 ‎ 行动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批准或授权;“先发制人”的“自卫权”难以立足;发生虐囚事件致使战争过程严重“犯规” ‎ 协商赞同基础极为虚弱 ‎ ‎——摘编自朱同银《“冷战”后美国发动的主要战争的合法性分析》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次战争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三次战争在合法性方面的突出特点。‎ ‎【答案】(1)背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美国以经济、 军事实力为后盾,试图领导世界。‎ ‎(2)特点:海湾战争遵守联合国宪章、安理会决议等国际规制,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其战争合法性充足;阿富汗战争绕开联合国,战争合法性弱化;伊拉克战争违背国家主权原则、单方面动武、没有得到国际社会支持,其合法性缺失。‎ ‎【解析】‎ ‎(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三次战争爆发都是在苏联解体以后。所以时代背景联系所学可从两极格局瓦解、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意图建立全球霸权的角度进行概括。‎ ‎(2)根据“得到了联合国正式授权”可知海湾战争海湾战争遵守联合国宪章、安理会决议等国际规制,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其战争合法性充足;根据“绕开了联合国‘单干’,但得到了联合国追授权”可知,阿富汗战争开联合国,战争合法性弱化;根据“行动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批准或授权;‘先发制人’的‘自卫权’难以立足;发生虐囚事件致使战争过程严重‘犯规’”可知,伊拉克战争违背国家主权原则、单方面动武、没有得到国际社会支持,其合法性缺失。‎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光绪十一年(1885),清政府设立台湾省,并以福建巡抚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到任台湾后,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主要有:成立省的各级组织机构,改变初期的行政区划,设台南、台北、台湾3府及台东直隶州(原卑南厅)。3府下辖1l县3厅。在基隆与恒春间修筑铁路。经过奏请奔走,抵制各种诽谤诬陷,开展以商股为主的招商活动,特别是引进侨资。这条铁路是全国最早自己筹资,自己兴造,自己管理的铁路。创立西学堂及电报学堂。增强海防。光绪十一年(1885)至十四年(1889)间,在澎湖、基隆、安平等地增修炮台,购置数十门新式大炮,设立制造军械火药的机构。颁行邮政。光绪十四年(1888)设立台湾邮政局,发行邮票,购置邮船,通行于台湾各港口及上海、福州以及海外等地,传递文件,沟通信息。设有关财政经济的招商、煤务、樟脑、石油、硫磺各局以开发资源,开放茶叶市场以发展贸易,等等。‎ ‎——来新夏《刘铭传与台湾开发--兼论历史人物评价应从大节着眼》‎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铭传对台湾开发的贡献。‎ ‎(2)分析刘铭传对台湾开发作出重大贡献的原因。‎ ‎【答案】(1)贡献:成立省的各级组织机构,改变初期的行政区划,改善了国家对台湾的治理的条件;建立了台湾的现代交通、通讯、邮政事业,为台湾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供了便利;创立了新式学校,培养了人才,促进了台湾现代教育的兴起;增强了海防,提高了台湾地区和我国沿海地区的防卫能力;发展了台湾经济。总之,推动了台湾现代化的起步。‎ ‎(2)原因:大陆洋务运动的推动;西方技术、设备的传入;刘铭传开明的思想观念,强烈的责任心,正确、灵活的措施。‎ ‎【解析】‎ ‎(1)综合材料中刘铭传采取的治理台湾的措施可知刘铭传对台湾开发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成立各级组织机构、改变行政区划、建立台湾的现代交通、通讯、邮政,创办新式学校、培养人才,增强海防等方面。‎ ‎(2)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从洋务运动的推动、西方技术设备的传入、刘铭传的个人思想观念和采取的措施等方面进行总结。‎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