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考点12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考点12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案

考点 12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背景 (1)国际环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阵营对峙。 (2)国内环境: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成立。 (3)国家利益:新中国进行政权巩固和建设需要有利的国际环境。 2.方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内容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 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 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 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 客” 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 力,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 交关系奠定基础 “一边倒” 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使中华人民共和国不致处于孤立 地位 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新中国建立后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 17 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提出:1953 年 12 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②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③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3)参加日内瓦会议 ①背景:1953 年朝鲜停战后,美国舰队盘踞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 事威胁。 ②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③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 ④成果: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周恩来的建议推动了会议成功,提高了新中国国际 地位。 (4)参加万隆会议 ①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印度支那地区实现了和平。 ②主题: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③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④成果: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使各国撇开分歧,促进会议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 系,形成了著名的“万隆精神”。 二、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到 60 年代末的外交政策 1.特点:“两只拳头打人”和“一大片”的外交政策。 2.原因 (1)朝鲜停战后,美国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继续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活动; 发动侵越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安全。 (2)50 年代末期,苏联实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企图损害中国的主权,遭到中国严词拒绝;1960 年,苏联突 然照会中国政府,要求召回全部在华苏联专家,停止对中国的经济技术援助;苏联在中蒙、中苏边境大量 增兵,从北面威胁中国安全。中苏关系紧张,我国外交环境恶化。1969 年中苏在珍宝岛发生边界冲突。 3.表现:从 50 年代中期起,中国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加强同这 些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往来。从 50 年代中期到 60 年代末,中国先后又与柬埔寨、老挝、古巴等 20 多 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4.影响:大大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 三、开创外交新局面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原因: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表现:1971 年 10 月,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意义:是中国外交的巨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1)中美关系正常化 ①背景:世界局势的重大变化使中美对改善关系有了共同的要求。 ②进程 1971 年 7 月,基辛格访华,以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 1972 年 2 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 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中日邦交正常化 ①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②标志:1972 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了建交联合声明。 (3)意义 ①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②打破了长期以来因美国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 ③揭开了中美、中日关系的历史新篇章,对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1.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1)背景 ①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 ②战争的危险虽然存在,但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增长,维护世界和平还是有希望的。 ③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和周边环境。 (2)表现 ①不结盟政策:中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 ②多边外交: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国家的正常关系。 ③进一步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④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有了变化,世界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 (3)影响: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安定的国际环境;促进了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不可忽视的力量;有利于中国的改革开放。 2.新时期重大外交活动 (1)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发挥中国在联合国重大国际事务中的决策作用;积极参 与联合国安理会组织的维和行动,对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2)参与亚太经合组织活动:1991 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 年,上海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 式会议,促进亚太地区合作发展。 (3)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①成立:2001 年,中、俄、哈、吉、塔、乌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②活动:合作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经济文化等领域广泛交流。 ③意义:维护中亚地区和平稳定,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4)参与多边经济领域的外交活动:1980 年,中国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席位。2001 年底, 正式加入 WTO。 (5)意义: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性和地区性组织,扩大并深化了多边外交关系,为中国在新世纪拓宽发展空间 奠定了良好基础,赢得了和平的发展环境和良好的国际信誉,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考向一 新中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 外交政策 解决的问题 内容 影响 “另起炉灶” 如何对待国民 党政府的外交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 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 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 谈判同各国另建新的平等外 交关系 使中国改变了过去半殖民地的 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 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 再请客” 如何对待以美 国为首的资本 主义国家 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 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 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 西方国家建交 有利于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 权,奠定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建 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如何对待以苏 联为首的社会 主义国家 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 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使我国在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 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这三大外交政策都是为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 主权而提出的,这些外交政策把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改造成了新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 【典例引领】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一边倒”外交方针其实质就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它完全 是一条政治路线。它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 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由此可知“一边倒” A.保证了中国外交的独立性 B.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孤立 C.表明中国对国际局势的态度 D.强化了意识形态的外交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一边倒”外交政策“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 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可见中国对国际局势的态度,更主张独立自主,选项 C 正确;实行“一边倒”有利于中国外交的独立性,但不是“保证”,A 项错误;由于实行“一边倒”,西方国家加 剧了对中国的政治孤立,而不是”打破”政治孤立,B 项错误;虽然“一边倒”体现了意识形态外交,但与材料 所强调的主题不相符合,D 项错误。 考向二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的外交 1.背景 (1)国际背景 ①西欧和日本崛起,冲击两极格局,美国霸权地位衰落。 ②不结盟运动兴起,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地位大大加强。 ③美苏争霸中,美国居于守势。 (2)国内背景 中国在内政和外交上取得巨大成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大大增强。 2.外交成就 (1)1971 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1972 年,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3)1972 年,中日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4)1979 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对中国而言,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与中国建交,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 潮,打开了中国外交新局面。 (2)对国际而言,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缓和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和新秩序起到积 极作用。 【典例引领】下表是特定时间中“国际国内”密切联系的重大历史事件,促成这一联系的主要原因是 A.国内变化决定国际变化 B.国际变化影响国内变化 C.意识形态差异根本不同 D.国家利益决定国际联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材料“新中国建立、中苏建交、《告台湾同胞书》、中美建交”反映了新中国、 苏联、美国的国家利益决定了中苏、中美关系的变化,故 D 正确; A 本身说法有误; B 不能反映材料主 旨;当时中苏意识形态相同,故 C 排除。 考向三 新时期中国的外交 1.特点 全方位、“无敌国”外交。 2.原因 (1)20 世纪 80 年代,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3)20 世纪 90 年代,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的过渡时期。 (4)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 3.表现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开展以联 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如 2001 年 10 月,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 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为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作出了重大贡献。 (3)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立和平的周边环境。如 2001 年中国、俄罗斯等六国 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 4.影响 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成为举足轻重的力 量。同时,广泛的外交活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5.新时期外交调整及成就 【典例引领】下表为习近平外交思想一览(部分)。 习近平外交思想 A.倾向于增强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B.借助传统文化树立大国意识 C.倾向于对外交政策的根本调整 D.借助中国智慧推动世界共赢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习近平外交思想多引用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强调共存共赢,这说明习近平外交 思想借助中国智慧推动世界共赢,故 D 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中国增强对国际社会的影响,而是强调借 助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共赢外交,故 A 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共赢外交,而不是大国意识,故 B 错误;外 交政策并没有做出根本调整,故 C 错误。 1.1972 年,日本外交蓝皮书中提到,“中美两国由一直以来的只有‘对抗’的关系进入到包含‘对话’的共存关 系”,同时“国际政治显然由之前美苏两国对抗的时代,向中美苏三国以竞争与共存对立与对话关系为轴而转 的时代移行”。由此可知,在日本看来 A.中美外交分歧渐趋消除 B.意识形态不再影响大国关系 C.日中关系改善势在必行 D.谋取政治大国的时机已成熟 2.下面两图中的中国外交活动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A.推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C.促进区域性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 D.自主选择、求同存异 3.下表反映了不同人士对中国的评价。这些评价反映的共同信息是 评价 学者 照搬西方经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失败了,因此全球层面对中国智慧的 需求正在不断上升 美国教授级讲师、中国问 题专家赛斯·卡普兰 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并逐渐在地区及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 用,一个不断发展强大的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 巴基斯坦学者哈桑·贾韦 德 过去,非洲人前往欧美寻找发展机遇;现在,越来越多的非洲人前往中 国从事贸易,学习发展经验 塞内加尔中国问题专家阿 达玛·盖伊 汉语在巴西乃至整个拉美已成为越来越有前途的语种 巴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会长王俊晓 2017,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在 30%左右,继续成为世界经济稳定 复苏的重要引擎 中国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 盛来运 A.中国成为世界舞台的中心 B.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C.发展中国家以中国为楷模 D.国际社会盛赞中国的贡献 4.1953 年,苏联照会美、英、法三国政府,提议召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五大国外长会议,讨论缓和 国际紧张局势的问题,中国对此予以了积极回应。会议于次年顺利召开。西方媒体报道时使用了“五大国会 议”的说法。该会议讨论的是 A.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B.谋求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C.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D.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合作 5.1970 年,美国政府批准持美国护照的公民访问中国大陆;颁发有选择性的出口到中国的美国非战略物资 许可证;1971 年,美国又废除了对申请访问中国大陆的美国护照的检查,采取“进一步放宽对华贸易和旅游 限制”的措施。这些做法表明美国 A.已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B.急于垄断中国的对外贸易 C.支持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 D.有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6.下表是 20 世纪 50 年代至 80 年代末各大洲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统计表(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网站)。理 解表格中的信息,下列正确的是 时间地区 1950—1959 年 1960—1969 年 1970—1979 年 1980—1989 年 总计 亚洲 12 1 10 3 26 非洲 5 13 23 3 44 欧洲 6 1 14 0 21 美洲 0 1 13 6 20 大洋洲 0 0 5 2 7 总计 23 16 65 14 118 A.1950—1959 年外交成就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 B.1960—1969 年非洲建交国增多得益于日内瓦会议的召开 C.1970—1979 年建交国家数量增加得益于中美关系的改善 D.1980—1989 年建交国家增加表明我国推动了不结盟运动 1.(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Ⅰ)1948—1949 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 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 采用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2.(2018 年江苏卷)1984 年 10 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 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 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3.(2018 年 11 月浙江选考)1954 年,毛泽东会见尼赫鲁,阐述了中印等国拥有的共同点:都曾遭受过帝 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他主张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毛泽东阐述的 这个“共同点”及其谈话精神,在后来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得到了体现。会议形成的共识被誉为 A.“不结盟” B.“万隆精神” C.“单极―多极化” D.“日内瓦精神” 4.(2019 年 4 月浙江选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印两国的谈判在(1953 年)12 月的最后一天,开始了。周恩来说道:“中印两国的关系会 一天一天地好起来。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地解决的。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 两国关系的原则”。 周恩来指出:中国政府“对于目前正在它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 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 周恩来指出,亚非国家要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而非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 和对立。亚非会议公报指出:“自由和和平是相互依靠的,自决的权利必须为一切人民所享有,自由和独立 必须尽可能不迟延地给予现在仍旧是附属地人民的人们。” ——摘自裴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1956)等 材料二 20 世纪 80 年代,邓小平指出:“过去有一段时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搞了‘一条 线’的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这一改变的突出特 点就是不再强调与美国结成共同抗苏的战略关系,但同时也并非重建中苏同盟。这个重要转变对中国内政、 外交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使中国能够真正把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第二,使中国独立自主 的和平外交政策特点更加鲜明。 ——摘自孙大力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第 4 卷)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共和国初期外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指出亚非会议公报对各自国家制度 和生活方式所表明的立场。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一条线”的战略下,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突破的主要表现。新时期 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推动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请对此加以概括。 【考点冲关】 1.【答案】C 【解析】1972 年 2 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这给日本以极大地冲击,在 1972 年 9 月,田中角荣访问中国, 故选 C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美外交的分歧在短时期内不会消除,在 1979 年 1 月 1 日,中美正式建交 也只是在“断交、撤军、废约”三个方面达成了一致,排除 A 项;在 20 世纪 70 年代,意识形态在大国关系 中还是有一定影响的,排除 B 项;材料中反映了日本对国际局势的分析,企图和中国建立正常外交关系, 没有涉及自身谋求政治大国,排除 D 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无论是 1979 年邓小平访美还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都是 中国外交活动中的主动选择和求同存异的表现,故 D 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中国不同时期的两次 外交活动都并没有联合国的参与,故 A 项排除;根据常识,美国并不是中国的邻国,故 B 项排除;根据所 学可知,邓小平访美并没有促成两国建立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故 C 项排除。 3.【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了不同人士对中国的赞誉,也显示出中国对世界多方面的影响,说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显著增强,故 B 选项正确;材料体现出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影响,但不能说明中国成为世界舞台的中心,故 A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也体现出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厚望,但不能说明发展 中国家以中国为楷模,故 C 选项错误;材料能体现国家社会盛赞中国的贡献,但不全面,故 D 选项错误。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53 年,苏联照会美、英、法三国政府,提议召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五大国外长 会议……会议于次年顺利召开”“媒体报道时使用了‘五大国会议’的说法”可知这次会议是指 1954 年的日内瓦 会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 年的日内瓦会议,是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地位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主要 是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故 A 项正确;此时中美关系是对抗性的,20 世纪 70 年代中美开始谋求 关系正常化,排除 B;1971 年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 C;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与日内 瓦会议无关,故 D 项排除。 5.【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 年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实现关系正常化,不符合题干时间,故 A 排除;材 料并不能反映美国急于垄断中国的对外贸易,故 B 排除;1971 年中国尚未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故 C 排除; 材料反映美国在护照、出口、旅游等方面放宽对华限制,说明美国有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故 D 正确。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时间“1970 年……1971 年”,学生应该抓住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 美国有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6.【答案】C 【解析】从表格可知,1970—1979 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最多(65 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得益于 20 世 纪 70 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故 C 项正确。20 世纪 70 年代,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破了 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故 A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1955 年万隆会议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 外交关系,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故 D 项错误。所认选 C。 【直通高考】 1.【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 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表明中共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 A 项正确;此时西方国家仍然对国民党政 权予以支持,故 B 项错误;中国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 C 项错误;中共的这一政策是 针对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故 D 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各国处理相互间关系提供了五条“切实可行”的原则,它 概括了新型国家关系的本质,进一步提倡了民主与平等的原则,推进了国际关系民主化、法制化,故 A 项 正确;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递交了国书,开创了中苏友好的新局 面,故 B 项错误;C 项错在“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于 2001 年,故 D 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万隆精神”,周恩来 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主张,“同”是指亚非国家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 故 B 项正确;“不结盟”是指不与其它国家结盟,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A 项。 “单极―多极化”与材料主旨 不符合,排除 C 项;“日内瓦精神”体现的是一种和平协商解决争端的精神,与材料不符,排除 D 项。 4.【答案】(1)成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关系,产生广泛影响;促成“日内瓦协议”,缓和紧张局势;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受到广泛赞扬和拥护。 立场:一切国家都应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进行自由选择。 (2)表现: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解冻,中日邦交正常化。 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印两国关系”可知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依据该外交原则对于国 际关系产生的影响回答。依据材料一“印度支那战争”可得出时候日内瓦会议,结合该会议的成果回答。第二 小问依据材料一“亚非国家”可知是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自决的权利 必须为一切人民所享有”的信息和所学从按照联合国的宪章和宗旨进行自由选择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和所学从 20 世纪 70 年代三大外交成就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和所学从 对外开放的格局以及特点回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