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主题六 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主题六 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学案

主题六 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 ‎(1)古代中国科技的辉煌与落伍与新中国的科技创新(两弹一星、东方魔稻、银河系列计算机、“神舟”飞船等)以及形成的航天精神。‎ ‎(2)近现代西方的科技发展与创新(近现代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相对论和量子论、现代信息技术等)。‎ ‎(3)中国古代、近代教育的发展及特色;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阶段及特征。‎ ‎1.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第一次工业革命:由手工到机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资本家依靠收入、资本积累来促进经济增长。‎ ‎(2)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科技为依托、以提高生产率为手段、以垄断组织为组织形式的经济增长模式。‎ ‎(3)第三次科技革命:利用经济、科技、军事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等,促进经济全球化。‎ ‎2.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 ‎(1)古代科学技术的萌芽催生古代农业文明:应用数学知识、天文、医学、四大发明等。欧洲处于“黑暗中世纪”时,科技、经济、社会进步受到极大阻碍,四大发明是近代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前提和条件。‎ ‎(2)近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引发工业文明“日心说”动摇了教会观念,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近代科学诞生;一系列发明创造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 ‎(3)‎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迎来知识经济的新时代:信息技术、空间革命是人类社会日新月异,以信息革命为中心的新科学革命带领人类迈向知识经济时代。‎ ‎(2015·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解题思路] 本题是一道提供观点型开放试题,首先应审清题意,即“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然后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比较擅长的角度,根据题目要求联系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论证。解答时可以依据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选取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如选择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牛顿力学与瓦特改良蒸汽机、工厂制度的建立,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广泛使用、垄断组织的形成、流水线生产等内容,论证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可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整理答案时应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参考答案] 评分说明:‎ 论证 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 一等 ‎①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阐述明确,逻辑严密 ‎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②能够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 二等 ‎①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有一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 ‎①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 ‎②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关系较清楚 三等 ‎①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 ‎①有观点,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准确,逻辑关系不清 ‎②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 ‎ 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各阶层人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派积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维新派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教育,为了变法,必先改革教育。从京师大学堂到各省的实业学堂、南洋公学等各教学机构纷纷成立。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立后,把经学、理学、掌故学等列为普通学,以高等算学、格致学、农学、矿学、商学、卫生学等实学为专门学。 ‎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维新派与洋务派教育改革的共同之处。如何认识教育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解析:第一小问共同,根据“以高等算学、格致学……实学为专门学”得出内容设置重视西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和洋务派兴办教育都是为了救亡图存,培养人才,都创办了新式学堂,都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第二小问认识,根据不同时期教育的不同得出教育是随着时代的需要而变化发展的,结合所学可知教育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答案:(1)共同:课程内容设置重视西学;兴办教育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开启民智,培养新式人才;创办新式学堂,推动教育近代化。‎ ‎(2)认识:教育是随着时代的需要而变化发展的;教育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