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南昌二中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50分) 1.商代统治者事事必同鬼神,以至于每事必占卜,而周代统治者更加重视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礼制和人的主宰性。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周代( ) A.确立了君权至上观念 B.破除了封建迷信思想 C.推行了等级分封制度 D.建立了宗法血缘秩序 2.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 法律条文 出处 “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 汉简《二年律令·告律》 “告祖父母、父母者,绞” 《唐律疏议·斗讼律》 “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 《大明律》 “亲属相为容隐” 《大清律例·刑律·诉讼》 A.宗法制度逐渐淡化 B.法律制度不断健全 C.伦理文化前后相继 D.身份等级固定不变 3.下图为明末清初著名版画家陈洪绶《隐居十六观图册》中的《访庄》图,作于1651年。画作人物造型略有夸张,衣纹细劲流畅,富有装饰昧。画中主角是战国时期宋国的惠施,在政治失意时去访庄子,二人结成至友。这反映了( ) A.浪漫主义艺术的流行 B.文人画成为主流的绘画形式 C.版画的社会基础广泛 D.文士的价值追求和文化品味 4.清朝乾隆年间,在松江府下属的州、县,种稻谷者不过十之二三,而种棉花者则有十之七八。这一现象说明当时松江地区( ) A.工商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 B.重农政策有所松弛 C.自然经济出现了解体的趋势 D.经济作物种类繁多 5.下表为1867~1879年我国主要进出口商品比重统计表。(单位:千海关两)由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年份 类别 1867~1869 1870~1874 1875~1879 出口 总值 58041 66720 71332 茶叶比重 56.04 % 52.69% 48.22% 生丝比重 31.44% 33.67 % 31.25% 进口 总值 64283 66422 72868 鸦片比重 39.81 % 39.12% 41.84 % 棉纺织品比重 28.86 % 32.30% 26.82 % A.丝茶贸易被鸦片贸易取代 B.开始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 C.对外贸易出现大量的顺差 D.外贸收入被鸦片贸易大量吞噬 6.1895年之前,中国的公开出版物多数由教会或传教士发行,主要服务于商业机构或宗教团体。1895年后民间的政论报刊迅速兴起,从1895年至1898年出版的中文报纸杂志大约有120种,其中80%归国人所有。这一时期报刊创办热潮的出现反映出( ) A.报刊成为新的大众媒介 B.国人救亡意识的高涨 C.民众参与政治的环境改善 D.西方观念对中国的影响减弱 7.武昌起义爆发后,立宪派张謇力促朝廷大员派政府军援助湖北前线。但随着局势的发展,他转而致电袁世凯,说:“环顾世界,默察人心,舍共和无可为和平之结果,趋势然也。”这反映了当时( ) A.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B.革命形势发展十分迅速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立宪派放弃了政治理想 8.五四时期中国的思想界异常活跃,各种思想流派进行了论战。1920年以后,诸多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为研究对象的学会、团体也在论战中纷纷建立起来,多种版本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相继出版。这反映出( ) A.国人对社会主义认识度提高 B.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C.马克思主义在民间广泛传播 D.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社会条件已成熟 9.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民国期间,孙中山受到两种力量的影响:一个是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它已经和劳工组织形成密切联系;另一个是五四运动后,年轻一代人所怀抱的热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和高涨的民众精神。”这是因为孙中山与这两种力量都( ) A.有着反帝反封建的共同目标 B.重视民众运动的开展 C.代表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 D.高举民族主义的旗帜 10.1941年,毛泽东在延安的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如果不顾及中间阶级的利益,要把国家的事情办好是不可能的。为此中共在根据地( ) A.实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 B.开展大生产运动发展经济 C.以团结中间阶级为工作中心 D.注重缓和与国民党的关系 11.20世纪50年代,教育部对高等院校进行调整,裁撤、合并了一些大学及人文学科,大量增设了工科专业;20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制度;20世纪90年代先后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211工程”“985工程”计划;2016年教育部又提出建设“双一流”大学。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政治因素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B.新时期教育改革是为了应对国际经济竞争的挑战 C.高校改革主要是为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发展的需要 D.高校改革主要是为了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12.到1982年底,河北省高阳县在全县社队企业中实行了责任制,形式有“定额承包,超包全留,自主分配”“定额承包,超额分成,计件工资”“定额承包,超额提奖,固定工资”“定额生产,超额奖励,利润分成”,等等。这些举措( ) A.奠定了家庭联承包责任制的基础 B.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 C.丰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 D.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13.以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外交理念。由此可见( ) 时期 外交理念 20世纪50年代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 20世纪70年代 对外关系重大发展,“冰释前嫌” 20世纪80年代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 20世纪90年代 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 21世纪初 “和谐世界” 2012年以来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A.体现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色彩 B.政策缺乏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 C.目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新中国外交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14.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往往传递着一种狂热的,过度的和不稳定的情绪,借以表达其蔑视困难、赞美生活、勇于接受生命挑战的品格,后人称之为“酒神精神”。每年春季葡萄长出新叶或秋季葡萄成熟时,希腊人都要举行盛大的庆典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由此可知( ) A.神话传说是希腊传统文化的源头 B.人生无常是希腊人的生活体验 C.古希腊人对实现个人价值的追求 D.理性精神遭到希腊人质疑否定 15.程式诉讼是古罗马的主要诉讼形式之一,它将诉讼分为法律审和事实审两个阶段:由裁判官负责审查诉讼行为的合法性和确定适用的诉讼程序,再由当事人选择的来自民间的承审员负责对案件进行实体审理并做出裁决。这种做法( ) A.有利于维护罗马贵族利益 B.提高了司法审判效率 C.确保了法律至高无上地位 D.有助于保证司法公正 16.1582年前后,伽利略经过长久的实验观察和数学推算,得到了摆的等时性定律。之后又对落体运动作了细致的观察,从实验和理论上否定了统治千余年的亚里士多德关于“落体运动法则”确立了正确的“自由落体定律”。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伽利略的 主要贡献在 A.推翻了当时公认的观点 B.树立了定量实验与数学论证结合的典范 C.挑战了教会树立的权威 D.为新航路开辟和天文学革命创造了条件 17.17、18世纪以来,一些思想家表示:“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们的自然生活,平等、自由追求幸福与财产是人的固有品质”。这些思想家( ) A.以唯心主义的立场否定平等权利 B.意在完全摆脱君主和天主教会的统治 C.认为个人自由应该服从公共意志 D.认可自然赋予人类以自由平等的权利 18.1791年,美国人汉密尔顿在《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中谴责英国对美实施帆篷布和亚麻布倾销;1814年,美国人又指责英国制造商和贸易公司联合起来在美国倾销商品,力图摧毁美国独立战争以来发展起来的产业。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英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B.工业革命加剧市场竞争 C.重商主义思想根深固 D.美国是英国的经济附庸 19.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人一直把油画作为上层社会的专利。油画中虽然也有一些表现农民生活的作品,但都是以讽刺的形式出现的,直到他(法国画家)以农民画家的身份出现,这种情况才得以悄悄地改变。材料中的“他”的代表作( ) A.不拘泥于人物的细节刻画 B.线条粗犷,形式夸张 C.肯定了普通人在艺术中的意义 D.侧重表现个人主义 20.巴黎公社所发表的公告、文件的头上都用“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公社在用气球 向城外散发的传单上宣布土地归农民,工厂归工人。因此,列宁说:“公社完成的实际 任务,首先是实行民主专政而不是社会主义专政,也就是实施我们的‘最低纲领’”。以 上说明,巴黎公社 A.是法国大革命的延续 B.代表工人和农民利益 C.兼具有民主革命性质 D.最终失败具有必然性 2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内阁更换频繁,但在1879年到1940年的94届政府中,74届内阁中至少有一名成员来自前内阁,有40届内阁一半以上的部长来自前内阁。这一现象( ) A.利于维护统治的延续与稳定 B.体现了各派政治妥协的特征 C.巩固了议会权力中心的地位 D.导致内阁行政权力过度集中 22.十月革命后,列宁曾说:“当我在‘左派共产主义者’的报纸上看到谈及这类敌人的话时,我不禁要间这些人怎么啦,怎么能够抓住书本上的片言只语而忘掉现实呢?……现实告诉我们,国家资本主义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进步,如果我们在短期内能够在俄国实现国家资本主义,那是一个胜利。”这说明俄国( ) A.从实际出发确定苏俄发展方向与政策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来维护革命成果 C.加强国家干预经济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D.恢复市场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23.二战后,股份公司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资本家开始大规模对工人发售股票,并积极鼓励职工购买本企业的股票,对工龄长、贡献大的职工赠送一些股票。这反映出资本主义( ) A.生产关系局部变化 B.社会矛盾逐渐缓和 C.贫富差别逐渐消失 D.福利制度不断发展 24.1949年,杜鲁门针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援助落后地区经济开发计划》。为此,20世纪50年代,美国利用一些非洲国家对资金技术的需求,对其进行了大规模、多领域的援助。美国此举( ) A.扩大了马歇尔计划的范围 B.削弱了欧洲殖民国家的影响力 C.有利于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将美苏争霸的重心转移到非洲 25.历史学者黄安年认为,在1969—1985年前后的近20年时间里,雅尔塔体系下美苏进入了相互争夺和缓和的新阶段。美国的实力地位无论就美苏对比还是资本主义集团内部来说,都是相对地削弱。……但是一场具有转折意义的突变已在悄悄地酝酿。据此可知( ) A.美国实力削弱加速了国际格局瓦解 B.欧洲的联合改变了美苏关系走向 C.多极化趋势出现是此时的重要特征 D.第三世界崛起推动国际格局突变 二、非选择题(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1分) 材料一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 1924年11月,孙中山在日本的演说《中国内乱之原因》中说:“说到和平统一,是我在数年前发起的主张。不过那些军阀都不赞成,所以总是不能实行这种主张。这次我到北方去,能够做成和平统一,也未可知。不过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孙中山始终把武装斗争视为达到国家统一应采取的主要方式。为实现国家统一,孙中山一生都在不断与各派势力作斗争。在坚持武力统一的同时,孙中山从未放弃过和平统一的努力。 ——摘编自王建《论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3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6分)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1分) 材料 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论可以说,他敏锐的观察某一些由于“文明”引起冲突的现象,提出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但是分析起来,最基本的发生冲突和战争的原因不是由文化引起的,而是由政治和经济引起的,“文明的冲突”论并不能正确说明当前世界的形势,更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而“文明的共存”才应是人类社会的出路,是人类社会必须争取的目标。 ——摘编自汤一介《评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 材料反映了学者对世界文明形势的不同看法,请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外史实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 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与苏俄经济的发展,市场化中计划化的倾向慢慢地表现了出来。在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非但没有形成为新经济政策所必须的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民主化的政治制度,政治的集中倾向反而进一步趋于制度化。斯大林认为新成长起来的“富农”是新生的“资产阶级”,认为富农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政权的威胁,应该进一步强化阶级斗争观念,强化专政中暴力镇压的部分。1929?年,斯大林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的速度,结束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从此,苏联社会主义进入了斯大林体制的轨道,苏联在斯大林体制下实行现代化,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摘编自孙旭东《新经济政策实施困境分析》 材料二 在私人企业发展过程中,联邦政府除了不断地制定扶植政策之外,不对经济活动做任何干预,这造就了一大批企业巨头、家族财团和金融寡头。30年代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由政府出面,运用行政手段来监控全国市场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新政时期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不仅仅是暂时应付危机的手段,而且是使国家对经济干预走向全面化、经常化的开始,它不只是行政性的手段,而是通过立法程序化、法律化,它不仅涉及流通领域,而且还参与到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再生产过程。 ——摘编自沈亚男《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现代化新模式》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20 世纪上半期苏俄与美国经济政策的转变,并分析其原因。(8分)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美苏两国政府调整经济的影响。(6分) 高二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5 DCDAD 6——10 BBAAA 11——15 CCDCD 16——20 BDBCC 21——25 AAABC 26、(1)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4分) 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4分) (2)思想:军阀割据是国家统一的主要阻力;帝国主义势力破坏着国家统一;坚持武力统一与和平统一相结合 (或以武力统一为主、和平统一为辅)。(3分) 27、(1)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 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2分) 原因: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 19世纪70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 (6分) (2)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 (3分)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3分) 28.观点一:文明的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 说明: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在某些学者看来是东西方文明的冲突;冷战 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不稳定因素。1990年美 国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911事件后美国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 时有发生,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一些国家所谓的“建立在文明基础上 的世界秩序”是霸权主义的体现。 结论:“文明的冲突论”为国家的侵略扩张提供了依据。世界的发展应该是多极的和多 元化的。 观点二:文明的共存是人类社会的出路。 说明:中国自古有“和而不同”的理念,文化虽有不同,但能和谐相处。印度佛教文化以 和平的方式传入中国,在大多数的时间里,中国儒、道、释三种文化是同时并存的。希腊 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仿效拜占庭帝国,文明的交流与共存也是 世界范围文化发展的常态。当今世界,除美国外,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 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反对一国独霸、要求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结论:二十一世纪影响人类发展的是民族的及世界的文化。化解冲突,寻找不同民族文化 中共存的因素,才是人类社会的出路。 29、(1)苏俄:由新经济政策转到斯大林体制。 原因:外部环境受帝国主义的威胁;国家落后需要发展重工业;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没有转变思想观念。 (4分) 美国:由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转向国家干预。 原因: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自由放任的政策难以应对经济危机。(4分) (2)美国:美国经济恢复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3分) 苏联:苏联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同时,也带来了发展不均衡、降低了人民生活水平、压制了农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等弊端。(3分) 1.【答案】D 【解析】西周建立了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以此来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因此周代更加重视现实社会中人的长幼尊卑和人的主宰性,故选D项;君权至上观念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排除A项;“破除了”一词太绝对,迷信思想一直存在,排除B项;人伦特指尊卑长幼之间的等级关系,分封制强调政治上的等级关系,排除C项。 2.【答案】C 【解析】据材料表格,从汉简到大清律例中的法律条文都可以看到对于以下告上、以妻告夫、以子女告父母都被判不受理甚至会受到惩罚,体现了伦理文化前后相继,故选C项;从条文中可以看出是宗法制度不断强化的过程,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表现对亲密关系之间诉讼的原则规定,素材单一,不能体现制度健全,排除B项;表格没有对身份等级的变动相关规定,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据材料“画中主角是战国时期宋国的惠施,在政治失意时去访庄子,二人结成至友”,可知该画属于明清时期的文人画,作者借惠施遇见庄子表达自己出世的追求,故选D项;浪漫主义艺术主要流行于西方国家,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明清时期这一幅画,无法说明文人画成为主流,排除B项;材料只简单介绍了《访庄》图的作者、时间、特点、内容,并没有说明其社会基础,排除C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种稻谷者不过十之二三,而种棉花者则有十之七八”可知,乾隆年间松江松江地区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大量农产品进入市场,为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选A项;重农政策一直是封建王朝恪守的经济政策,并未松弛,排除B项;自然经济出现解体是在近代时期,排除C项;题干只涉及棉花一种经济作物,无法说明经济作物种类繁多,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此时我国鸦片贸易比重占百分之三四十,同时茶叶和生丝贸易继续发展,外贸收入被鸦片贸易大量吞噬,故选D项;根据材料可知此时我国鸦片贸易比重占百分之三四十,占丝茶贸易收入是的一半,外贸收入被鸦片贸易所吞噬,并非取代,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开始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与材料所述时间“1867~1879”不符, 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出口茶叶、生丝和进口鸦片、棉纺织品的情况,不能全面反映中国对外贸易,排除C项。 6.【答案】B 【解析】题干中涉及的关键时间点是1895年之前与1895年之后,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民族危亡意识大大提升,反映在题干中就是“1895年后民间的政论报刊迅速兴起”、“从1895年至1898年出版的中文报纸杂志大约有120种,其中80%归国人所有”等所述现象,故选B项;报刊在1895年之前就已经成为新的大众媒介,排除A项;民众是政论性报刊的主要阅读者,他们并没有参与政治环境,并且在1895年之后,国内政治环境并没有得到改善,排除C项;题干现象主要述及1895年之后,中国国内政论性的报刊创办迅速兴起,与西方观念无关,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但随着局势的发展,他转而致电袁世凯,说:‘环顾世界,默察人心,舍共和无可为和平之结果,趋势然也’”可知当时立宪派由主张镇压革命到支持革命,这反映了革命形势发展十分迅速,故选B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指其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和对本国的封建势力、帝国主义的软弱性、妥协性,与材料主旨立宪派对革命的态度不符,排除A项;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与材料主旨立宪派对革命的态度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立宪派对革命的态度,此时立宪派并未放弃政治理想,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据材料“五四时期中国的思想界异常活跃,各种思想流派进行了论战。1920年以后,诸多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为研究对象的学会、团体也在论战中纷纷建立起来,多种版本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相继出版”,可知专门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社团和刊物出现,使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获得越来越多国人的认可,故选A项;材料说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思想界的传播而不是民间,排除C项;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排除B项;材料只能说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舆论条件成熟,并不能说明社会条件成熟,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材料中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五四运动与孙中山的共同之处是都有着反帝反封建的目标,故选A项;孙中山代表的是资产阶级,无法代表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排除C项;资产阶级的各项革命活动不重视民众运动的开展,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主要是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和劳工组织形成密切联系”,在民族主义问题上并没有五四运动那样旗帜鲜明,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可知为着团结一切抗日的人民,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部分的交租交息,扶助工人,发展实业的政策,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以抗日为工作中心,并非“团结中间阶级” ,排除C项;1941年以来, 由于日军的疯狂进攻和残酷“扫荡”,国民党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以及自然灾害的侵袭,开展大生产运动发展经济,与“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无关,排除B项;材料涉及缓和“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的关系,并非缓和“与国民党的关系”,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教育部对高等院校进行调整,裁撤、合并了一些大学及人文学科,大量增设了工科专业;20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制度;20世纪90年代先后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211工程’‘985工程’计划;2016年教育部又提出建设‘双一流’大学”,可知不同时期高校改革的侧重点也不同,故选C项;据材料可知经济因素在高等教育改革中起主导作用,排除A项;新时期教育改革是为了适应国家发展形势,排除B项;高校改革只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排除D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社队企业实行了多种形式的责任制可知,高阳县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农业扩展到了社队企业,并且创新了多种形式的责任制,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社队企业的改革,不是对农业进行改革,且家庭联承包责任制早于材料中的时间1982年底,排除A项;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是指乡镇企业的发展,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次提出是在1992年,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与发展”、“互信、互利、平等、协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关键词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外交理念一脉相承,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求同存异”突破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色彩,排除A项;新中国外交政策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排除B项;不同时期新中国的外交目的根据国际形势有所调整,目的并非仅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排除C项。 1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借以表达其蔑视困难、赞美生活、勇于接受生命挑战的品格,后人称之为‘酒神精神’……希腊人都要举行盛大的庆典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可知,“酒神精神”反映的是个人的价值,并且古希腊人对此非常崇尚,故选C项;材料反映了古希腊的人文精神与神话有关,但不能反映是否是其源头,排除A项;材料中的“酒神精神”反映的是个人的价值,不是人生无常,排除B项;材料中的“酒神精神”反映的是个人的价值,并未质疑否定理性精神,排除D项。 15.【答案】D 【解析】材料“由裁判官负责审查诉讼行为……承审员负责对案件进行实体审理并做出裁决”可知有利于实行裁判官与承审员的相互制约,防止法官专权,有助于保证司法公正,故选 D项;材料“选择的来自民间的承审员”说明不一定是贵族,排除A项;材料“将诉讼分为法律审和事实审两个阶段”会降低司法审判效率,排除 B项;材料“将诉讼分为法律审和事实审两个阶段”说明法律规定只是依据之一并非职高无上,排除C项。 16.【答案】B 伽利略经过长久的实验观察和数学推算,得到了摆的等时性定律,树立了定 量实验与数学论证结合的典范,故选B;AC是思想观念角度,不是科学发展的角度, 排除;1500年前后新航路已经开辟,排除D。 1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们的自然生活,平等、自由追求幸福与财产是人的固有品质”可知,思想家们宣扬自由、平等等思想,并且认为这属于自然权利,故选D项;根据材料“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们的自然生活,平等、自由追求幸福与财产是人的固有品质”可知,思想家们宣扬自由、平等等思想,与唯心主义无关,也没有否定平等权利,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自由平等是自然权利,不涉及与君主、天主教会进行斗争以摆脱它们的统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自由平等是自然权利,不涉及个人自由与公共意志的关系,排除C项。 1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791年,美国人汉密尔顿……谴责英国对美实施帆篷布和亚麻布倾销;1814年,美国人又指责英国制造商和贸易公司联合起来在美国倾销商品”可知,1791年和1814年,此时英国正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并且英国有大量商品涌入美国,工业革命的开展使英国需要更广阔的的海外市场,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商品大量销往国外,并且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排除A项;材料中提及美国人为了保护本国产业而指责英国的倾销行为,不能等同于重商主义,并且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自由主义逐渐盛行,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商品大量涌入美国,不能反映美国是英国的经济附庸,排除D项。 19.【答案】C 【解析】由材料“19世纪中期”“油画中虽然也有一些表现农民生活的作品,但都是以讽刺的形式出现的,直到他(法国画家)以农民画家的身份出现,这种情况才得以悄悄地改变” 可知为19世纪中期兴起的注重表现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美术,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米勒,其作品肯定了劳动人民在艺术中的意义,故选C项;浪漫主义美术不拘泥于人物细节的刻画,排除A项;“线条粗犷,形式夸张”是现代主义美术的特征,排除B项;现代主义美术侧重表现个人主义,排除D项。 20.【答案】C 根据材料可知,列宁认为巴黎公社实行的是民主专政,可见巴黎公社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而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二者不存在延续性,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列宁论述的是巴黎公社的性质而非政权的利益属性和失败的原因,故B、D项错误。 21.【答案】A 【解析】从材料“但在1879年到1940年的94届政府中,74届内阁中至少有一名成员来自前内阁,有40届内阁一半以上的部长来自前内阁”,可知内阁虽然更迭频繁,但是内阁成员变化不大,这样有利于之前政府的政令继续推行,国家政令不会朝令夕改,有利于维护统治的延续和稳定,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内阁更迭带来的内阁人事变化,与立法机构议会无关,不能体现巩固了议会权力中心的地位,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内阁更迭过程中,很多内阁成员都是前一届内阁成员,但是没有体现出这些内阁成员所属的党派,故反映不出内阁成员沿袭是各党派的政治妥协,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内阁成员的变化特点,没有涉及到内阁的行政权力大小的变化,排除D项。 22.【答案】A 【解析】国家资本主义是指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它实际上就是利用货币、市场等资本主义因素发展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是列宁充分认识到苏俄相对落后的国情后做出的正确选择,故选A项;加强国家干预经济与国家资本主义是经济建设的两种模式,排除C项;“战时共产主义”不是国家资本主义,排除B项;之前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没有实行市场经济,何来“恢复”,排除D项。 23.【答案】A 【解析】据材料“二战后,股份公司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资本家开始大规模对工人发售股票,并积极鼓励职工购买本企业的股票,对工龄长、贡献大的职工赠送一些股票”,可知战后股份企业公司发生了变化,属于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变化,故选A项;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差距不可能消失,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战后资本主义企业的变化,而不是社会矛盾的缓和,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资本主义的变化而不是福利制度,排除D项。 24.【答案】B 【解析】根据“美国利用一些非洲国家对资金技术的需求,对其进行了大规模、多领域的援助”,结合非洲历史上是欧洲国家的殖民地可知,美国此举削弱了欧洲殖民国家的影响力,故选B项;马歇尔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对欧洲的经济援助,没有扩展到非洲,排除A项;不结盟运动形成于1961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美苏争霸的重心一直至在欧洲和亚洲,没有转移到非洲,排除D项。 2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美国的实力地位无论就美苏对比还是资本主义集团内部来说,都是相对地削弱。……但是一场具有转折意义的突变已在悄悄地酝酿。”可知多极化趋势出现是此时的重要特征,它冲击了两极格局,故选C项;苏联解体加速了国际格局瓦解,并非“美国实力削弱”,排除A项;根据材料“美国的实力地位无论就美苏对比还是资本主义集团内部来说,都是相对地削弱”可知欧洲的联合改变了美国的地位,并非“改变了美苏关系走向”,排除B项;1962年不结盟运动标志第三世界崛起,与材料所述时间“1969—1985年”不符,排除D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