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020-2021 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 章太炎在《秦政记》中说:“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据此,你认为秦始皇能在中国历史上有 如此地位,最主要是因为他( ) A.兼并了六国 B.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答案】D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建立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包括选项 A、B、C,选项 D 是对前三个选项的概括和总结,是最合 适的答案,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 D。 2. “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 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 ) A.皇位世袭 B.皇帝独尊 C.君权神授 D.皇权至上 【答案】B 【解析】根据“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可得出皇帝制度的特点是皇帝独尊,B 项正确;ACD 三项都是 皇帝制度的特点,但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 ACD 三项。 3. 秦始皇认为自己是天子,即上帝的嫡长子,天子自称“朕”,而其他人不能称“朕”,又采用了“五德之 运”学说,认为周是火德,秦为水德,秦代周,符合水灭火。这反映出秦始皇( ) A.彻底摆脱了商周政治观念的影响 B.对君主专制有强烈的政治追求 C.利用血缘关系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D.主要采用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 【答案】B 【解析】材料中“自己是天子,即上帝的嫡长子”,可得出具有神权与政治结合的色彩,而商周政治制 度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也具有强烈的神权与政治结合的色彩,排除 A;“上帝的嫡长子”除了神 秘 性外,还有唯一性,天子自称“朕”,而其他人不能称“朕”更能体现独尊性,“五德之运”学说也是为 了 论证秦始皇统治的合法性,所以,以上材料体现了秦始皇对君主专制的强烈追求,故选 B;材料不能体 现 利用血缘关系形成政治结构,这是周代宗法制的特征,排除 C;材料不能看出以德治国的方略,采用 这种 学说意在论证秦代周的合法性,不代表治国主要采用这种方略,实际上,秦朝是依法家思想治国,排除 D。 4. 周代作为“天子”的周王既掌握“天命”又主宰“天下”。王室衰微后,诸侯征伐只能获取实质上的“天 下”,却无法得到象征“天命”的“天子”身份。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天下” 为“天命”的赐予。这说明了( ) A.周代天命观念逐渐消亡 B.秦注重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 C.秦意在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 D.神权不再与王权相结合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天下’为‘天命’的赐予”可以 看出秦朝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加强皇权,故 C 项正确。A 项中的消亡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强调的是 秦朝加强皇权,不是强调秦注重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和神权不再与王权相结合,故 BD 项错误。 5. 据记载,秦始皇在“议帝号”之前,便有“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的言论:丞相 王绾等劝始皇琅琊刻石时也说道:“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 这说明当时( ) A.皇帝权威源于祖先崇拜 B.皇帝制度源于宗庙祭祀的需要 C.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D.宗法观念对皇权政治仍有影响 【答案】D 【解析】材料“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等君臣言论,说明了宗法 文化仍受到统治者的重视,D 项符合题意;皇帝权威是小农经济基础上,专制制度发展的结果,与祖先崇 拜无关,A 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统治者对祖先崇拜的重视,不能说明君主权威源于祖先崇拜,B 项错误;材 料与郡县制和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无关,D 项错误。 【名师点睛】宗庙是古代人们祭祀祖先的地方,强调宗庙体现了祖先崇拜,是宗法制影响的具体体现。 6. 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 展。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 )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 C.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 D.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结合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夏朝时,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 局面逐渐形成。西周时,实行宗法制,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维持政治等级,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形成了 家国一体的政治特点。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皇位世袭,所以材料中的“继承和发展”体现在皇位继承与 家天下的政治原则,B 正确;秦朝不存在地方分权,A 排除;秦朝没有封国制,排除 C;皇帝制度和三公九 卿制都是创制于秦朝,不符合题干中“继承”之说,排除 D。 7. 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 ) 名称 主要职能 名称 主要职能 郎中令 宫中警卫 宗正 皇室宗族 卫尉 宫门警卫 廷尉 司法和首都警卫 少府 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 典客 少数民族事务 太仆 宫廷车马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和税收 奉常 宗教、礼仪和教化 A.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 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 D.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 【答案】D 【解析】由秦朝九卿职能看出,郎中令、卫尉、少府、宗正都是围绕皇室的家事设置的,国与皇家实际上 融为一体,这体现了家国同治,故选 D。仅从九卿的职能无法得出秦朝是否统一的结论,排除 A;官僚政 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的,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B;九卿是中央官制,材料没有提及地方 制度,没有对比,故强干弱枝的结论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 C。 8. 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 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这样的划分客观上( )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B.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C.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 D.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 周之高原或山地”,结合所学可知,这样划分是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故 C 项 正确;A 项中“消除”表述有误,不能消除隐患,故 A 项错误;“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是元代行省制,故 B 项错误;郡县制是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也包括经济方面,故 D 项错误。 9. 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 变化。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 ) A.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 B.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 C.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 D.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第一次大变革”指的是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故 C 项正确;A 项,传位贤能为禅让制,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体现了商周之变,排除。B 项弄反了,应为贵 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错误。D 项,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质为人治,并非法治,故 排除。 10. 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中国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 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这表明( ) A.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血缘政治影响深远 C.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 D.民主思潮的逐渐兴起 【答案】C 【解析】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实现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由“‘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 告终”可知,贵族政治终将被官僚政治所取代,故 C 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而没 有涉及皇权加强的信息,A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主旨不是强调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B 不符合题意。近代中 国民主思想产生于 19 世纪末,D 不符合题意。 11. 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 与官僚制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帝国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C.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性 D.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答案】B 【解析】题干中“君主专制的刚性”是指君主地位的至高无上,反映了“家天下”的特点;“官僚制度流动 的柔性”则是指打破了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统治者可以通过科举制等选官制度选拔优秀的人才,反映了 “公天下”的特点。因此材料体现了“家天下”与“公天下”的共存。故 B 项正确。题干中“君主专制的 刚性”有导致中央集权的极大可能,君主专制要求中央集权;而“官僚制度流动的柔性”并不足以促成地 方分权,中国古代始终对地方权力的膨胀防范有加。故 A 项错误。皇权的至高无上指的是“君主专制的刚 性”,未全面反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故 C 项错误。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结合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的特点,但与材料表述的意思无关。故 D 项错误。 12.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 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 A.礼仪与政治分离 B.从人治到法治 C.国家管理制度化 D.为民主政治奠基 【答案】C 【解析】根据宗周到秦朝,国家管理从“礼仪政治”发展到“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这一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中,国家管理日趋制度化、规范化,C 项正确;现代国家管理 中礼仪有了新的标准,不是政治不再需要礼仪,A 项错误;古代中国的法治是君主专制的工具,是典型的 人治,B 项错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是为君主服务,秦汉时期国家管理的制度化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起 点,不是民主政治的基础,D 项不符合史实。 13. “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 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材料反映了( ) A.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 C.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D.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央的相关职能部门,在地方都有对应的机构,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A 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B 错误;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的是战国时期,C 错误; 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材料没有体现,D 错误。 14. 钱穆认为中央集权制度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直到今日, 我们拥有这样一个 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称赞它是“中国历史上无上成绩”。以下关于中央 集权制度表述正确的有( )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因为当时中国周边复杂的国际环境决定的 B.中央集权制度被公认为开启了世界文明特别是政治文明的先河 C.不能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政治和文化保障 D.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也保障了中华文明的延续 【答案】D 【解析】中央集权制度在统一前提下,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 巩固和发展也保障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故 D 符合题意;中央集权制度由当时中国的封建生产关系决定,故 A 不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并非秦始皇所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中华文明领先世界的先河,故 B 不符 合题意;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封建专制国家的建立巩固,维护国家的统一完整,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 展提供更有利的政治和文化保障,故 C 不符合题意。故选 D。 15. 有学者认为“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家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 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材 料表明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 ) A.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 B.民族认同感的增强 C.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 D.中原文化已经统一 【答案】A 【解析】根据“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 层面”、“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可知从先秦到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从天下共主到 中央集权,不能体现民族认同感的增强和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故排除 B、C 项;中原文化已经统一的说 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D 项。故选 A。 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中说:“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 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作 者主要强调传统制度( ) A.建设的延续性 B.存在的合理性 C.创新的曲折性 D.产生的必要性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用专制黑暗四字来 抹杀”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核心意思: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时间长,不能一味的抹杀、贬低,言外之 意是:其存在也是有一定价值的,即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一定程度 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等。故答案为 B 项。AC 项,材料强调的是不能“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未涉及建设的延续性、创新的 曲折性,排除;D 项,材料信息不是强调传统制度产生的必要性而是强调其存在的合理性,排除。 2.推行郡县制的根本动机与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地方的各种权力都收上来,不让其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积蓄出威胁中央政府和分裂统一国家的能量。这主要会导致( ) A.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政治稳定 B.重视血缘关系而忽视才干品德 C.重视中央集权而忽视地方分权 D.重视国家统一而忽视民族发展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加强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措施,加强君主专制带来一定的弊端,即一定 程度上不利于地方分权,不利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故 C 正确;没收地方权力就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稳定政治统治的需要,A 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没有涉及重视血缘关系而忽视才干品德 的信息,排除 B;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没有涉及忽视民族发展的信息,排除 D。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 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 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 ) A.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 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 D.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可知,秦帝国 统一文字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C 项正确;统一文字和秦中央集权的建立是秦 帝国统治的措施,两者并无关联,排除 A;秦帝国统一文字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但是与材料强调后世的作 用不符,排除 B;统一文字是在秦朝实现国家统一之后,D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4. 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损害身体及鬓发、胡须等均属不孝行为。秦朝将强制剃 除头发、鬓毛和胡须的髡刑和强制剃除鬓毛、胡须而保留头发的耐刑等刑罚作为纯粹的耻辱刑而存在。这 反映出秦朝( ) A.刑法受传统思想影响 B.社会风俗得到了革新 C.法律由严酷走向宽容 D.法律执行缺乏严肃性 【答案】A 【解析】古人认为损害身体及鬓发、胡须等均属不孝行为,因此秦朝的强制剃除头发等刑罚才属于耻辱刑, 才能起到惩罚罪犯的作用,说明秦朝刑法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故答案为 A 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习俗的变 化,排除 B 项;秦朝时期法律更加严酷,排除 C 项;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的法律制度规定,没有涉及法律的 执行,排除 D 项。 【名师点睛】本题的解答需要根据材料提炼关键信息。题干反映的是秦朝将强制剃除头发等处罚措施作为 耻辱刑的原因,即古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传统观念。因此,法律中规定这样的刑罚手 段是受到古代传统思想的影响,据此来确定正确答案。 5. 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 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 制的特点是( ) A.分工明确,彼此牵制 B.垂直管理、分层管理 C.服务皇权,家国同治 D.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答案】C 【解析】材料中说“九卿”的原先职能是皇家的内侍机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这种机构转为行政机构, 这反映了秦朝的中央官制是为皇家服务的,“国”“家”同治的特点,故 C 项正确;而 A 项是现象,不是“本 质”;B 是指郡县制特点。D 是选官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 【名师点睛】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 (1)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为副宰相,有执掌奏章、 监察百官的职能)、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为虚职)。军国大事操纵在皇帝手中。 (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 (4)制订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5)制定法律,颁行《秦律》以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 6. 秦统一后关东地区奉儒学为政治根基。秦始皇四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系列文化活动,如泰山封 禅,推行祭师文化和祭拜禹、舜等先王。此行为意在( ) A.将儒学作为治国理念 B.加强法、儒家思想的融合 C.恢复思想活跃的局面 D.强化统一国家的文化认同 【答案】D 【解析】秦始皇采取的泰山封禅、推行祭师文化和祭拜禹舜等先王的措施,是为了强化统一国家的文化认 同,维护中央集权的统一局面,故答案为 D 项;秦朝信奉法家思想,没有将儒学作为治国理念,排除 A 项; 材料没有反映将法家和儒家思想进行融合,排除 B 项;秦朝时期实行文化专制,没有出现思想活跃的局面, 排除 C 项。 7. 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 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 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 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 A.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B.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C.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D.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答案】B 【解析】“有权就有一切”,结合所学,秦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主宰 国家意志,体现的是皇权制;“家长制”,作为家庭的长者掌握大权,在家庭中,居支配地位,其他成员都 要服从,体现的是宗法制;“官僚政治”取代先秦的贵族政治,体现的是秦代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蒙昧主 义、天命观是一种道德教化方式,让百姓重视礼仪,明知孝悌,体现的是儒家思想,B 项符合题意,故选 B。 8. 有学者认为:春秋时期,县直属于国君,其任命的长官可以世袭。秦国设郡,最初地位低于县。战国县 的数量逐渐增多,需要建立起更高一级的管理机构,于是形成了郡县两级管理体制。该学者认为( ) A.郡县制形成具有社会转型特征 B.战国开始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C.郡县制度的正式建立始于秦朝 D.郡县制强化西周的集权统治 【答案】A 【解析】根据“县直属于国君,其任命的长官可以世袭”“于是形成了郡县两级管理体制”表明战国形成郡 县制,地方长官只属于诸侯国国君,具有奴隶社会的贵族政治向封建社会的官僚政治过渡的特点,A 正确; B 不符合材料“春秋时期,县直属于国君”,排除;C 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制度的正式建立始于秦朝,排除 C; 西周时期中央权力尚未形成高度集权,D 错误。 9. 《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 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下列各项 与“平民得姓”关系最直接的是( ) A.儒家思想的发展 B.小农经济产生 C.郡县制度的发展 D.宗法制度的影响 【答案】C 【解析】儒学思想的发展、小农经济产生与材料无关,排除 A、B;材料中指出因为分封制度,造成贵者有 姓的局面,但到战国以后这种状况逐渐消失,因为郡县制的出现,导致这一状况的不复存在,因此 C 正确; 宗法制度主要指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 D。 10. 后人对于战国时期统治机制的变换多有论述,如清儒顾炎武曾云:“尝考六国之时,人主多任其贵戚, 如孟尝、平原、信陵三公子勿论;楚之昭奚阳、昭奚恤、昭雎;韩之公仲、公叔;赵之公子成、赵豹、赵 奢;齐之田婴、田忌、田单,单之功至于复国”。有鉴于此,秦统一后( ) A.实行世卿世禄的选官制度 B.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 C.在地方上广泛推行郡县制 D.用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顾炎武看到了六国任用世官贵戚的现象,六国宗室贵族虽不乏有才干者,但更多的则是 一些平庸的利禄之徒。贵族作为一个利益集团,已经腐朽,故六国亡于已经经过政治机制变革后的秦,且 秦统一全国后把这一政治体制推广到全国,即在政治上用官僚政治取代世官政治,推动了政治的进步,故 选 D,排除 A;BC 片面,因为它们都是秦代官僚政治的一个组成部分,排除。 11. 中国封建制度下,行政中枢体制一直不断调整变化。中枢组织或一相独任,或多相分权,中枢的权力重 心时而在此,时而移作他处,权力功能时而强化时而削弱。历代行政中枢体制变化( ) A.着眼点是维护封建大一统的格局 B.实现君权与相权的制约与平衡 C.其核心问题是权力结构变化和权力的重新分配 D.以相权凌驾于其它中央机构之上告终 【答案】C 【解析】封建社会的中国行政中枢体制的变化趋势是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这表明其着 眼点是维护君主专制,其核心问题是权力的重新分配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故 C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维护封 建大一统,排除 A;历代行政中枢体制变化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君权,并非实现君权与相权的制约与平衡, 排除 B;历代行政中枢体制变化的结果是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D 错误。 12. 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创制“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行玺”“天子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信 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用于对国内和四夷 用兵事直,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这反映出当时( ) ①实行三公九卿制 ②有较缜密的权力运作机制 ③实行皇位世袭制 ④设置了多种系统处理国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知,秦始皇时期针对不同的国家事务使用不同的御玺,说明有较缜密的权力运作机制, 故②正确;材料信息与三公九卿制、皇位世袭制无关,排除①③;材料中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 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说明设置了多种系统处理 国事,故④正确,故选 D 项。 13. 下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按照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别置中书於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 ②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 ③“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揆。又置御史大夫,以貳於相” ④“皆编、检、讲读之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A.③②①④ B.③④②① C.②③④① D.②④③① 【答案】A 【解析】①中的“中书”“政事堂”是北宋的宰相机构,“枢密院”是宋朝掌管军事的机构;②的意思是巡 视各级地方政府,考察(地方官员的)治政状况,根据其实际能力政绩决定提拔或降免重新审理判定冤假 错案,可知这是汉朝的刺史制度;③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可知是秦朝的三公九卿;④的“编、 检、讲读”表明其为皇帝的私人秘书,“不得专制诸司”表明其尚不是权力机构,可知为明朝的内阁制度。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排列顺序为③②①④,故选 A;BCD 不符合题意,排除。 14. 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 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下列各项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体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实现了“家天下”和“公天下”的有机结合 C.反映了相权削弱与君权加强的有机结合 D.强调了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有机结合 【答案】B 【解析】君主专制的刚性即皇权专制至上,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实为选官的手段,不断补充新鲜血液进入专制 集权制度体系之内。君主专制下实行皇位世袭,体现了“家天下”的特征。在官僚政治体制下,按照才能、 政绩任免官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的原则。由此体现了“家天下”和“公天下”的有机结合,故选 B; ACD 没有体现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排除。故选 B。 15. 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 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这 种现象说明( ) A.分封制在秦汉以后仍然长期存在 B.郡县制不能完全解决地方行政的弊端 C.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汉后受到削弱 D.郡县制大大地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答案】B 【解析】本题以“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知识点。A 项“长期存在” 说法错误;题干述及的是“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其因是“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 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B 项正确;从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央集权应是不断加强,并不是“削弱”, 而且题干未涉及中央集权,C 项排除;D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或涉及。 1.(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Ⅱ)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 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 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 选项符合题意。 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 选项说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国 一地,B 选项排除。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C 选项排除。 【名师点睛】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统一国家的巩固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起重要作用;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3.封建专制统治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迅速激化,对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的破坏。 2.(2020 年浙江选考)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兴修了许多著名的工程。观察下图(局 部),对图中所示区位,命名及标注正确的是( )。 A.①—秦始皇长城 B.②—灵渠 C.③—郑国渠 D.④—都江堰 【答案】A 【解析】①位于甘肃临洮一带,这是秦长城的西起点,A 正确;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位于广西境内, ②位置在关中地区,与灵渠位置不符,排除 B;郑国渠是关中地区的水利工程,③位于长江上游,四川成都 地区,与郑国渠位置不符,排除 C;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④位于湘江流域,与都江堰位置不符,排除 D。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