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13两极世界的形成-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13两极世界的形成-学案

专题13+两极世界的形成 ‎【主干梳理】‎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的兴起 ‎1、概念:指美苏之间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手段和行动。‎ ‎2、原因:①直接:二战结束后美苏失去合作基础,两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二战刚刚结束,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②根本:美苏国家利益冲突。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强大,推行全球霸权;而苏联成为政治军事大国,国际地位提高,成为美国称霸全球的最大障碍。‎ ‎3、表现:‎ ‎①序幕: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 ‎②政治:1947年美国推出杜鲁门主义,导线是希腊土耳其危机,实质是在全球公开干涉扩张,标志着冷战全面开始;“苏东”同年成立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应对。‎ ‎③经济:1947年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实质是援助西欧、稳定西欧、控制西欧;“苏东”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应对;‎ ‎④军事:1949年美国成立北约实行集体防御,实质是美国控制的军事组织;1955年、苏东成立华约,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4、影响:‎ ‎①对欧洲:欧洲地位下降,西欧和东欧分别依附美苏;‎ ‎②对世界:一是美苏军备竞赛不断升级,给国际局势造成很多不安定因素,美苏肆意干涉别国内政,践踏国际法,破坏世界和平;但两大集团势力相当,任何一方都不敢轻易动武,在半个世纪里也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③对亚非拉:不结盟运动发展壮大,第三世界崛起。‎ 二、冷战中的“热战”‎ ‎ 1.朝鲜战争 ‎ 2.越南战争 ‎【重难点睛】‎ 世界格局 所谓世界格局是指在国际舞台的主要政治力量从自身的利益出发,‎ 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结构状态,一种力量对比态势,包括政治格局、经济格局等。‎ 所谓世界政治格局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世界主要矛盾的主导作用下,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基本政治力量对比状况和总体态势,表现为一定的国际政治结构或体制、体系。‎ 所谓世界经济格局实际上就是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世界经济内在结构的外在表现,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别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权力配置情况。‎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1.相同点 ‎(1)背景:都出现在二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2)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2.不同点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提出 针对“希腊、土耳其危机”‎ 针对二战后西欧经济凋敝、政局动荡,资本主义统治秩序面临威胁 内容 既包括经济上的援助,也包括军事上的援助 经济援助计划 形式 公开地、赤裸裸地反共反苏 采取隐蔽的经济手段达到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的目的 影响 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美苏全面“冷战”的开始 一方面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政局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 两极对峙格局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2.消极影响 ‎(1)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2)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3)美苏两国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4)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苏联《真理报》曾评论说“马歇尔计划旨在用美元帮助施加政治压力,是一个干涉别国内政的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  )‎ A.欧洲拒绝接受马歇尔计划的原因 B.马歇尔计划通过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 C.马歇尔计划是美国侵略欧洲的计划 D.战后世界主要矛盾变为美国与欧洲的矛盾 ‎【答案】B ‎ ‎【解析】材料中“马歇尔计划旨在用美元帮助施加政治压力,是一个干涉别国内政的计划”说明当时美国马歇尔计划通过经济手段达到向援助国施加政治压力的目的,故B正确。‎ ‎2.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的条件是西欧必须集体制订复兴计划,并且要互相协调生产与流通。由此可见马歇尔计划(  )‎ A.缓解了欧洲燃眉之急 B.其真实目的是控制西欧遏制苏联 C.为西欧经济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D.为美国培养了一个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对手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条件内容“西欧必须集体制订复兴计划,并且要互相协调生产与流通”可判断其有利于西欧各国的联系、合作,故C正确。‎ ‎3.“这不仅改变了美国过去在和平时期不参加美洲大陆以外任何军事集团的传统对外政策,而且标志着美国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战略部署业已初步完成。”这评论的是(  )‎ A.杜鲁门主义提出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北约组织成立 D.柏林危机的爆发 ‎【答案】C ‎【解析】由“美国参加美洲大陆以外”的军事集团“以欧洲为重点”,可以判断这一组织是“北约”。‎ ‎4.(2017·梅州模拟)有人说“冷战如一场大洪水,虽然已经退去,但它席卷之处留下的‘伤痕’犹在”。冷战结束后仍存在的“伤痕”是(  )‎ A.德国的分裂状态 B.朝鲜半岛的分裂状态 C.9·11事件 D.北约和华约的对峙 ‎【答案】B ‎5.(2017·兰州模拟)据解密的美苏“冷战”时期的史料记载:柏林危机中,苏联封锁了水路和陆路,但没有封锁空中通道;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至少通信25次。据此可知(  )‎ A.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正式形成 B.“冷战”中双方保持自我克制 C.“冷战”客观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D.“冷战”时美苏力量保持均衡 ‎【答案】B ‎【解析】从题干中美苏双方在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的表现可知,双方都留有余地,并不是只有对抗,可见双方保持了自我克制。故选B。‎ ‎6.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向国会建议美国在十年内实现登月,并要求国会为载人航天计划补充拨款5亿美元。国会几乎没有经过讨论就批准了肯尼迪的要求。这表明(  )‎ A.“分权与制衡”原则被破坏 B.美国放弃了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C.冷战局势助推了美国科技发展 D.欧共体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答案】C ‎7.(2016安徽蚌埠质检)有人认为,尽管“冷战”期间,美苏进行着激烈的意识形态的对抗。但是,“冷战”也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其中“强大的稳定因素”主要是(  )‎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第三世界的崛起 C.美国和苏联势均力敌 D.欧洲走向联合 ‎【答案】C ‎【解析】‎ ‎“冷战”之所以没有转变为“新的世界大战”是因为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故C项正确。‎ ‎8.(2016湖北武昌调研)1960年3月,戴高乐邀请赫鲁晓夫访问法国,会谈时提出著名的“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建设构想。1966年3月,戴高乐宣布法国退出北约的同时加强了与苏联的关系。1966年6月,戴高乐访问苏联,同勃列日涅夫签订了贸易文化协定以及空间探索和技术合作协定。材料表明在20世纪60年代(  )‎ A.法国日益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B.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 C.欧洲普遍加强了政治经济联系 D.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的趋势 ‎【答案】D ‎【解析】戴高乐的外交活动意在提高法国的国际影响力,推行其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摆脱美国的外交控制。这些活动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同时也表明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的趋势,故D项正确。 ‎ 二、非选择题 ‎9.(2017·武汉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4年7月14日,苏联驻美大使葛罗米柯向莫洛托夫递交了一份关于苏美关系的报告。这份报告对战后苏美关系的发展前景,其中包括对战后苏美两国进行经济合作的前景进行了分析。葛罗米柯认为,战后苏美两国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经济上都能够继续保持合作。两国在经济上有着共同的利益,苏联在一定的时期内需要向美国购买设备来恢复经济,而战后美国需要苏联的市场,美国工业的发展也需要从苏联进口一些原料。苏美两国共同的经济利益将会为两国在战后的合作关系提供牢固的基础。葛罗米柯还认为,战后,苏联能够从美国获取大量贷款。……为了从美国获取大量的经济贷款,1945年1月,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正式向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提出向苏联提供贷款的要求,贷款总金额为60亿美元,用于购买机器制造产品和工业设备。‎ 材料二 为了建立健全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罗斯福政府支持把苏联纳入战后新的世界经济体系。……美国财政部在制定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时候,考虑了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迫切需要,并建议国会批准拨给苏联数十亿美元的重建资金。他们把对外经济援助看做是战后实现美国政治目的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材料三 美国驻苏联代办凯南于1945年夏提交给国会的备忘录中指出,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经济上来说,美国都没有在战后继续向苏联提供经济援助的理由。凯南担心苏联利用美国的经济援助来加速自己军事工业的发展,对美国构成成胁,“就像德国和日本一样”。凯南的这种观点得到了部分议员和军方的支持。……‎ ‎1947年12月17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再次决定:“美国的安全需要立即、无限期地停止向苏联及其附庸国出口美国的短缺物资和有助于增强苏联军事潜力的物资”。‎ ‎——以上材料均摘自崔海智《战后苏美经济合作尝试的失败》‎ ‎(1)据材料一、二,指出二战后期的美苏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与材料一、二比,材料三所示的美国对美苏关系的基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影响。‎ ‎【答案】(1)关系:盟友、合作。‎ 原因: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的政治经济力量的对比;美苏两国在国际政治、经济等领域有合作的可能和必要;二战后期的一系列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2)变化:由合作到遏制(或:由盟友到对手)。‎ 影响:冷战开始,两大阵营对峙局面逐渐形成;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对立。‎ ‎【解析】(1)第一小问关系,根据材料一“战后苏美两国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经济上都能够继续保持合作”和材料二“罗斯福政府支持把苏联纳入战后新的世界经济体系”等可知美苏是盟友和合作关系;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二战后期世界力量对比、两国合作的基础以及雅尔塔体系等方面分析。(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立即、无限期地停止向苏联及其附庸国出口……物资”得出美国对苏联由合作变为遏制;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从政治上两极格局的形成、经济上两大经济体系的对抗等方面来分析。‎ ‎10.(2016河南十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不结盟政策的提出首先出于印度国家安全的需要。1958年12月9日,尼赫鲁在印度议会里说,“每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首先考虑的就是它自己的安全……安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人们通常认为安全是由军队保护的,那只是对了一部分。同样正确的是,安全可以通过政策来保护。一项同其他国家友好的审慎政策比任何其他东西更能保证国家的安全”。尼赫鲁认为“不结盟是根据我们最佳判断作出的唯一选择”,它能够保障印度的安全。因为不结盟能使对立的任何一方找不到攻击印度的理由,相反,对立的双方为争取中立的印度容易产生相互竞争,而这种“大国间的相互竞争是使印度免于遭受进攻的最有效保证”。 ‎ ‎——《尼赫鲁执政时期印度对美国政策》 ‎ 材料二 1961年,印度出兵收复被葡萄牙(北约成员国)占领几百年的果阿。在印度付诸行动之前,美国国务院就劝道:“使用武力收复果阿,有损印度的形象,违背了其外交政策。”但同时,美国也没有维护其盟国葡萄牙,而是认为“北约的任何成员掺和此事,将使事态变得更加严峻,无益于解决问题”,主张与葡萄牙“划清界限”。在印度用武力收复果阿之后,虽然引起美国国务院和媒体的谴责,但当印度对美国的态度表示愤怒时,美国就软下来,并解释这只是迫于国会和美国民众的压力。 ‎ ‎——摘编自《在利益、理念与平衡间的选择——印度的 不结盟原则与美国的印度政策(1947—1963)》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尼赫鲁时期印度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国际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美国在果阿事件中对北约盟国葡萄牙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葡萄牙的态度与印度当时的外交政策有何联系?(6分)‎ ‎【答案】(1)特点:维护印度国家安全,不与任何大国结盟,争取国家利益最大化。‎ 背景:美苏形成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二战后许多殖民地国家取得了独立。‎ ‎(2)态度:不支持葡萄牙。‎ 联系:印度不与任何大国结盟,说明其不与苏联结盟。如果美国支持葡萄牙,那就有可能导致印度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而发展与苏联的关系。‎ ‎【测试练习】‎ 一、选择题 ‎1.(2017·广东七校联合体高三联考)1947年6月5日,国务卿乔治·马歇尔在哈佛大学讲话时指出:“美国应尽最大努力帮助恢复世界正常的经济繁荣,如果不这样做,就不会有政治上的稳定和有保证的和平——这是符合逻辑的。”为此美国(  )‎ A.实施罗斯福新政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C.推动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 D.推行马歇尔计划 ‎【答案】D ‎2.(2017·广东百所学校高三联考)丘吉尔呼吁美国人在与苏联的对抗中,不要忘了联合英国人;实现“英语国家兄弟般的联合”,以阻止苏联势力和共产主义的“无限扩张”。这一呼吁(  )‎ A.迎合了美国的战略意图 B.加深了美英双方的矛盾 C.表达了英国的称霸企图 D.道破了苏联称霸的企图 ‎【答案】A ‎【解析】二战后西欧普遍衰落,美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国家,企图领导世界,但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限制了美国称霸世界,丘吉尔联合美国遏制苏联的主张符合美国的意图,故A项正确。‎ ‎3.(2017·佛山、揭阳高三联考)如图。它反映出(  )‎ A.战后世界经济的曲折发展 B.美苏两分天下的格局已形成 C.战后美苏全面冷战的爆发 D.美苏两国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答案】D ‎【解析】图片反映了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苏联等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以打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图片从经济方面体现了“对立和斗争”,故D项正确。‎ ‎4.(2017·豫晋冀三省高三调研)有学者曾说:“‎ 苏联虽然成为一个政治大国,但是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和国家组织中,处于少数和孤立地位,很难发挥作用;苏联无疑是一个军事大国,但是它缺乏战略空军和有效的天空防御能力;苏联的经济尚待恢复。”该学者意在说明(  )‎ A.战后形成的两极是不对称的两极 B.战后的苏联实力大减 C.社会主义阵营不足以抗衡美国 D.苏联政治上孤立无援 ‎【答案】A ‎5.(2017·德州高三期中)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的演说中提到,“现在,如果苏联政府试图单独行动……就将给英美两国占领区制造严重的苦难……不论我们从中得到什么结论,这肯定不是我们进行武装斗争所要建立的解放的欧洲,也不是一个具有永久和平必要条件的欧洲。”苏美英的行动直接导致(  )‎ A.德国分裂 B.朝鲜半岛分裂 C.越南战争 D.两极格局形成 ‎【答案】A ‎【解析】据材料“现在,如果苏联政府试图单独行动……就将给英美两国占领区制造严重的苦难”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德国被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美苏双方未达成一致,1949年,德国一分为二,故A项正确;朝鲜半岛分裂和越南战争属于亚洲问题,而非欧洲问题,故B、C项错误;两极格局形成涉及美苏两国为代表的两大阵营,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6.(2017·莱州高三考试)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称:“当美国在撤离欧洲时,苏联却正在使自己在其东欧保护区处于稳固地位。……由于苏联努力追求这些目标,便与西方列强发生了直接的愈来愈尖锐的冲突。”这种“冲突”在20世纪60年代的突出表现是(  )‎ A.西德和东德的建立 B.柏林墙的修建 C.北约和华约的对峙 D.越南战争爆发 ‎【答案】B ‎7.(2017·全国名校高三大联考)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冷战”,是两国竞争地缘政治利益的结果。苏联曾尝试将其地缘政治利益延伸到美国的后院,由此引爆了(  )‎ A.朝鲜战争 B.越南战争 C.“柏林墙”危机 D.古巴导弹危机 ‎【答案】D ‎【解析】朝鲜位于东亚地区,而美国位于北美洲地区,两国相距甚远,故A项错误;越南位于东南亚地区,距美国也甚远,故B项错误;德国位于欧洲地区,不属于美国后院,故C项错误;古巴位于中美洲地区,距美国较近,故D项正确。‎ ‎8.(2017·永州高考模拟)“我的这一建议是:我们同意从古巴撤走那些您称为进攻性的武器。我们同意这样做并同意在联合国宣布这一承诺。您的代表则必须发表一个声明,大意是就美国而言,考虑到苏联的忧虑和关心,将从土耳其撤出类似的武器。我们可就双方何时将其付诸实施达成一项协议……”其中的“我”“您”分别是(  )‎ A.斯大林 杜鲁门 B.赫鲁晓夫 杜鲁门 C.赫鲁晓夫 肯尼迪 D.勃列日涅夫 尼克松 ‎【答案】C ‎【解析】1962年,苏联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美国武装封锁古巴,战争一触即发,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据材料“美国……苏联”“我们同意从古巴撤走那些您称为进攻性的武器”,可知是古巴导弹危机,结合所学知识,其中的“我”是赫鲁晓夫,其中的“您”是肯尼迪,选择C项符合题意。‎ ‎9.(2017·安徽部分示范性高中高三联考)曾在1961-1968年间任美国国防部长的麦克纳马拉后来说,所有三个国家在危机前后所做出的决定,都由于错误的信息、错误的判断和错误的考虑而被导入歧途。尽管错上加错,但这一切错误都在核战争难以挽回的灾难后果面前不得不停了下来。材料中的“危机”(  )‎ A.涉及美国、苏联和民主德国三方当事国 B.源于美苏两国在南亚地区的争夺和对抗 C.说明了大国控制世界可能使世界局势瞬息万变 D.反映出二战后世界走向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 ‎【答案】C ‎【解析】材料中论述的是古巴导弹危机,三国是美、苏和古巴,故A项错误;古巴在美洲,故B项错误;古巴导弹危机是由苏联挑起,后来从古巴撤军,材料中“核战争难以挽回的灾难后果面前不得不停了下来”,说明大国控制世界局势变化较快,故C项正确;古巴导弹危机属于“冷战”,不是热战,故D项错误。‎ ‎10.(2017·安徽示范性高中高三联考)据“维基解密”网站日前披露,上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制定了一个计划,打算派出鲍勃·‎ 迪伦等偶像歌手前往苏联巡回演出,去赢得公众支持……。美国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 A.扩大西方民主文化的影响力 B.丰富苏联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C.通过民间外交改善美苏关系 D.撼动苏联共产主义的文化基础 ‎【答案】D ‎11.(2017·南阳高三考试)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美国对亚洲不结盟国家一改以往的不承认政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权选择自己未来的道路,不能以施加压力的方式强迫那些不愿意的国家成为盟国。……只要这些国家决心维护自己的独立,并为达到这一目标而采取积极的政策,我们就应支持和援助他们”。美国这一政策的调整主要是基于(  )‎ A.自身实力的削弱 B.冷战对抗的需要 C.经济危机的困扰 D.不结盟国家的斗争 ‎【答案】B ‎【解析】二战后,美苏形成两极对峙的格局,美国在世界范围内与苏联实行对抗,因此材料中美国对亚洲不结盟国家态度的变化,说明美国减少敌对国家,目的是为了遏制苏联,故B项正确。‎ ‎12.(2017·德州高三检测)1970年,美国正式宣布从韩国撤走一个师即缩减2万人。作为补偿,尼克松批准在五年内向韩国提供15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帮助韩国军队实现现代化。这反映出(  )‎ A.美国调整了在亚洲的战略 B.美国放弃了全球称霸战略 C.美国用军援取代在韩驻军 D.美国将战略重心重新转向欧洲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3.(2017·豫晋冀三省高三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齐桓公称霸以前,郑庄公称霸时期的郑国就曾于公元前706年派兵援齐国,帮助其击败了入侵齐国的北戎军队,而齐桓公更是凭借“尊王”和“攘夷”战略,通过为周王室和小国提供政治和安全保障,成功获得了体系霸权的地位。公元前662年,齐国为救援燕国出兵北伐山戎,击退山戎后还主动将齐国的部分土地赠予燕国。公元前661年和659年,齐国两次为救援邢国抗击狄兵,并将邢国迁到夷仪安置。公元前660年至658年,齐国又帮助因狄兵入侵而灭国的卫国复国。然而,在国家消亡数量方面,春秋初年,西周分封的邦国有140多个,而到了春秋后期,尚存的周朝诸侯国仅剩十余个。‎ 材料二 二战后初期,美国出台马歇尔计划等经济援助政策,为西欧和日本等地区(国家)战后经济的恢复提供了大量经济和技术援助;同时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军事联盟,在面对苏联威胁的背景下为其盟友提供安全保障。苏联也通过“莫洛托夫计划”和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等措施为东欧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同时通过组建华沙条约组织等军事联盟为东欧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军事援助和安全保障。在国家消亡方面,这一时期对一国的征服和占领事实上已经停止。‎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杨原《大国权力竞争方式的两种 演化路径——基于春秋体系和二战后体系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体系和二战后体系的异同。(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两种体系产生不同的原因。(10分)‎ ‎【答案】(1)相同:两个体系初期,都出现大国主动帮助其他国家,维护其他国家利益的行为;两个体系中都存在至少两种文化和意识形态。(答出两点且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不同:春秋体系中的各诸侯国只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不是主权国家,而二战后体系中的各国是主权国家;春秋体系中大国兼并小国,而二战后体系中大国征服、兼并小国的情况几乎不存在;春秋体系中的各国处在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期,而二战后体系中的各国大多是现代国家。(答出两点且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原因:春秋体系的形成源于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破坏,二战后体系形成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实力出现消长的结果;春秋体系中周王室衰微,无力制约各国,二战后体系中联合国作用日益增强,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际社会的公平和国家主权独立。‎ ‎【解析】(1)第一小问相同点,依据材料一中“通过为周王室和小国提供政治和安全保障”以及材料二中“在面对苏联威胁的背景下为其盟友提供安全保障”的信息并依据所学从意识形态等角度归纳;第二小问不同点,依据主权国家、兼并体系以及国家形态的角度归纳不同点。 (2)原因依据春秋时期奴隶主贵族制度被破坏以及二战后国家实力消长、社会形态过渡的形式等角度分析作答。‎ ‎14.(2017湖北七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歇尔计划:从提出到实施》大事记 时间 大事 ‎1947年6月5日 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的经济计划 ‎1947年6月底 ‎7月初 英、法、苏三国商讨参加马歇尔计划事宜。苏联提出援助应建立在各国分别提出要求的基础上,反对联合的欧洲援助计划。英法不同意。苏联退出会议 ‎1947年 ‎7月9日 斯大林训斥热衷于参与马歇尔计划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领导人,要求他们必须接受苏联的主张 ‎1947年8月 苏联与六个东欧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 ‎1947年9月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正式建立 ‎1948年 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规定:运往西欧的美国过剩农产品在原销售价上追加不低于50%的利润。英国为接受援助与美国签订双边协定 ‎——根据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七卷)》等编制 材料二 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在世界上贫穷和发展中国家中培养革命的盟友。……苏联领导人自己的言辞摇摆不定,忽而表现出防御性的焦虑,忽而流露出攻击性的霸气。赫鲁晓夫时不时威胁发动核战以恫吓世界,旨在吓阻西方的入侵。其中的一次危机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但是危机最后双方都各退一步。‎ ‎——摘编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 ‎—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围绕“马歇尔计划”西方国家与苏联矛盾的焦点与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的应对举措有何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认为推动冷战形势不断加剧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苏对峙对世界局势产生的主要影响。(10分)‎ ‎【答案】(1)焦点:欧洲是以联合整体还是以国家为基础接受援助。‎ 实质: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对立。‎ 特点:反对态度坚决;政治与经济手段相结合,加强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2)因素:美苏争夺霸权,都视对方为威胁;美苏双方各自成立军事政治集团推动对峙局面形成;苏联领导人的对外态度摇摆不定,经常以核战相威胁。‎ 影响:美苏对峙加剧了世界形势的动荡,和平遭受威胁;但双方势均力敌和寻求妥协也遏制了大规模战争的爆发。‎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