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期末)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期末)试题(解析版)

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第四次质量检测(期末)试题 ‎(全卷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 共60分。)‎ ‎1.春秋时期,齐之管仲、鲍叔牙,晋之狐偃、先轸,秦之百里奚、由余,楚之令尹子文、孙叔敖等,出身低下却因才能而位居卿相等高位。战国时期,魏、楚、秦、韩等国变法更是以选贤任能作为任官标准。这些做法( )‎ A.维护了家国一体的宗法制度 B.巩固了世卿世禄的分封制 C.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 D.导致了周天子权威的衰落 ‎2.钱穆认为:封建制逐步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虽封建遗形尚未全绝,然终不能再兴……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这说明秦汉( )‎ A.结束分封制,实施郡县制 B.开创并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C.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D.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3.明代近80%的进士出身于非进士家族,其中43.34%的进士出身于上三代皆为平民的家庭。清代仍有32%进士出自平民。这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科举制( )‎ A.提高了基层官员的地位 B.选拔人才注重实践能力 C.考试选拔程序更加公正 D.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4.关于黄巢起义前藩镇的作用,宋人认为:“世言唐所以亡,由诸候之强,此未极之理。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材料( )‎ A.肯定了藩镇对唐统治的积极作用 B.认为藩镇是唐衰落灭亡的重要因素 C.基本否定了藩镇对唐统治的作用 D.认为藩镇对唐统治有正反双重作用 ‎5.宋代,皇帝的诏令,原则上必须经过“二府”,以“敕牒”方式颁布执行,直接自宫内颁出的皇帝批示,被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这表明当时( )‎ A.专制皇权遭到削弱 B.官僚制度比较成熟 C.行政效率日益低下 D.权力制衡机制建立 ‎6.某史学家在介绍明朝的政治制度时说“明神宗在位48年,竟然有20年不上朝,不与大臣见面,不批奏折”,并且进一步指出“明朝的特点与其说是集权,不如说是分权,是中央决策群体的扩大、行政权的进一步增大和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式化……似乎是形成了一个可以没有皇帝的政务运行系统”。材料意在说明( )‎ A.明朝时形成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 B.明朝政治制度的革新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C.明朝政治制度的变革并未使君主专制加强 D.明朝中央决策机制的制度化、程式化特点 ‎7.唐玄宗时,敕令男满15岁、女满13岁,听婚嫁,“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汲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这一敕令( )‎ A.保证唐朝社会持久繁荣 B.延续唐初休养生息政策 C.巩固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D.埋下藩镇割据战乱祸根 ‎8.北宋时期,江浙和四川成为全国丝织业的中心。河南、河北、江西生产的瓷器大量运销国外。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相当大。据此可知,宋代( )‎ A.手工业的区域分工比较明显 B.丝织、瓷器等产品大量出口 C.“朝贡贸易”得到一定发展 D.手工业生产始终由政府主导 ‎9.明朝末年,北方农民运输原棉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方农民用这些棉花以及自己种植的原棉生产纺织品,其中一部分被卖回北方。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 A.对外贸易繁荣 B.地区经济差异 C.交通工具创新 D.经济政策改变 ‎10.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雇工“无资充佃,则力佣自活”,“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曰短工,计日而受值者曰忙工”。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只单纯出卖劳动力。这一现象表明( )‎ A.农村中雇佣关系普遍存在 B.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 C.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11.下表是汉代有关名田(占有土地)规定的记载。据此可知,这些规定 ( )‎ 内容 ‎ 出处 ‎ 汉武帝时,令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一人有市籍,则身及家内皆不得有田,犯令者没入田货 ‎ ‎《汉书·食货志》 ‎ 贾人皆不得名田、为吏,犯者以律论 ‎ ‎《汉书·哀帝纪》 ‎ A.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稳定 B.严厉地打击了商业违法行为 C.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D.严格限制了商业规模的扩大 ‎12.明朝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实行海禁。沿海人民生路被断,于是与倭寇连结为乱。政府遣戚继光等人平倭,同时逐渐放松对民间海外贸易限制,沿海形势逐渐稳定。材料表明当时( )‎ A.东南沿海的私商是倭寇主力 B.倭患隔断了中外商品贸易 C.政府失去对民间贸易的控制 D.政策转变促成倭患的解决 ‎13.春秋战国时期,儒家认为道德并不仅仅是表达某种个体人格品性或生活态度,更是作为一个人的生存的意义和根基。先秦儒家强调道德的主要目的是( )‎ A.达到复古的政治目标 B.旨在推动社会变革 C.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 D.努力完善个人品质 ‎14.西汉刘向作《列女传》,其立传的标准相对宽泛,贞顺节义和仁智才华并存,且后者占据大部分篇幅;东汉武梁祠列女画像以刘向《列女传》为文本,立传的标准则强调贞顺节义,其他因素则退居其次。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东汉教育水平的下降 B.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C.儒家伦理影响的扩大 D.妇德的标准日益宽松 ‎15.图1是汉代画像石中的“羽人”形象,蕴含着羽化升天的意思;图2是唐代莫高窟“散花飞天”形象。隋唐时披着佛教飞天的大巾、穿上长裙的无羽而飞的“飞天”普遍存在。这说明 ( ) ‎ 图1 图2‎ A.宗教与宫廷画结合催生地域特色文化 B.三教合一促进文入画的形成发展 C.浪漫主义风格始终是古代艺术的主流 D.多种文化交流融合推动艺术创新 ‎16.虽然宋儒对节义之说多有提倡,但民间改嫁之风司空见惯,如四川妇人刘娥,本是银匠龚美之妻,因嫌弃夫贫而改嫁襄王赵元侃。后襄王当上皇帝,是为宋真宗,刘氏则被册封为皇后,时人不以为怪。这表明( )‎ A.皇帝有意打击儒家学说 B.妇女拥有婚姻自主权力 C.理学思想尚未成为主流 D.经济发展导致道德堕落 ‎17.王夫之论史,气势恢弘,虽于上下千余年中自由出入,但从不任意评说;王夫之论史,充分考虑历史背景,不执一概而论。如论西域时,他认为汉和唐历史背景不同,导致西域地位在这两个朝代的差异。材料表明王夫之( )‎ A.精通西域地区历史 B.评史侧重历史事件之间的差异 C.擅长品评历史事件 D.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史学意识 ‎18.自西汉以来,君为臣纲被认为不可动摇。而黄宗羲却认为:“君臣的名分,是因为天下的缘故而有的,我如果没有治理天下的职责,那么我对于君主来说就是路人。而我一旦为官,则为君之师友。”这主要反映出黄宗羲( )‎ A.反对人世为官 B.主张限制君主权力 C.强调民主思想 D.倡导新型君臣关系 ‎19.明清时期数学发展出现了一些变化,如明代吴敬所著《九章算法比类大全》新增题目中有“就物抽分”“合伙经营”等内容;程大位著《算法统宗》中运算全部采用珠算法,包括开平方、立方,这表明( )‎ A.数学研究适应了商品经济的需要 B.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C.明清科技重总结而缺乏内容创新 D.“西学东渐”促进了数学的新发展 ‎20.明末小说家冯梦龙改编《白蛇传》时,不仅将唐宋传奇中恐怖的神怪故事变为反对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许仙的身份也由官宦之子变成了“生药铺”主管。市井小民成为新文学的主角,这在明代文学中屡见不鲜。上述变化反映了明代( )‎ A.重农轻商观念根本改变 B.市民阶层兴起瓦解了传统伦理 C.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D.工商业发展出现新兴社会群体 ‎21. “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可以用来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 A.坊市制度被打破 B.话本和散曲 C.风俗画和文人画 D.元曲和京剧 ‎22. “甲骨文的美术性格使书写者和读者都能发挥其想象力,创造新的审美享受和思想境界,能使同一文字互相会意,正好弥补了中国地大、方言甚多这种语音上的缺陷。”该观点意在说明甲骨文( )‎ A.有利于统一文化的形成 B.加速了周边民族的汉化 C.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D.消除了区域交流的障碍 ‎23. 1867年,京剧入沪。到1911年,上海正式的营业性戏园有120家,造就了“大小戏园开满路,笙歌夜夜似元宵”的剧坛盛况,为京剧专设的戏园、茶园等娱乐空间也竞相开放,戏曲从宫廷和达官贵人的私宅迅速走向了普通的市民大众,这表明当时( )‎ A.新剧种京剧最早在上海产生 B.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走向了成熟 C.上海成为全国戏曲活动中心 D.上海地区戏剧受众群体出现变化 ‎24. “由于城邦的政治制度,这些身为公民的希腊人实际上并不需要劳作,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做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尝试。而中国的农耕社会,就不会有如此一大群清闲的统治阶层,整日不必做其他事情,只是发展心智活动。”材料旨在说明( )‎ A.特定的社会条件产生了独特的精神文化 B.古代希腊人比中国人更具人文情怀 C.理性思考和感性尝试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D.小农经济阻碍了中国人的心智发展 ‎25.曾经有人问梭伦,住在哪一个城邦最好?梭伦回答说:“‎ 就是那一种城邦,其中未曾受害的人也和受害人一样,都尽力惩罚罪犯。”在梭伦颁布的下列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颁布“解负令”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设立“四百人会议” D.所有公民都可成为陪审员 ‎26.罗马法规定,儿子在出卖土地后,父亲如能证明买方使用诡计和阴谋进行了欺诈,或者揭露对方以残废为威胁及施加肉刑,则该买卖契约无效。查士丁尼时期法律规定,当丈夫挥霍财产时,其妻子可以请求返还嫁资。由此可见,罗马法( )‎ A.重视维护平民利益 B.强调保护私有财产 C.渗透公序良俗原则 D.法律体系比较完整 ‎27.恩格斯说:“因为在罗马法中,凡是在中世纪后期的市民阶级还在不自觉的追求的东西,都已经有了现成的了。”下列对此正确的理解应是,罗马法( )‎ A.确立了近代欧洲的历史发展方向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所倡导的原则与近代欧洲社会一致 D.某些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 ‎28.苏格拉底认为,“对于哲学家来说,应该有远比树木、石头甚至所有这些星辰更有价值的研究对象,那就是人的心灵。人究竟是什么?你将会变成什么?只有到人的心灵转而省察自身时才会有真正的哲学。”据此推理,苏格拉底强调( )‎ A.哲学应探索人的精神价值观 B.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C.理性认识自然是十分必要的 D.哲学只是研究人的一门学问 ‎29.智者学派认为:“正义、善德、真理等价值标准是由人决定的,跟人的需要和兴趣相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觉,因此一切都是相对的好坏优劣,取决个人的尺度”。这种思想( )‎ A.阐述了天赋人权的思想 B.第一次在哲学发现了“自我”‎ C.树立了人的尊严和价值 D.把人从基督教神学中解放出来 ‎30. “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那些我们现在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研究哲学……否则,我们的国家将永远不会得到安宁,全人类也不能免于灾难。”持以上言论的思想家是( )‎ A.普罗泰格拉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二、材料分析题(共3道题, 31题16分,32题12分,33题12分,共40分)‎ ‎31. (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 除了大量棉纺业和丝织业市镇外,明代江南还有一些专业市镇,经营不同的手工业,如盐业、榨油业、笔业、竹木山货业等。这些市镇并非行政运转的结果,而是商业及手工业集聚自然形成的。三教九流的人物聚集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很有生气的社会。在浓重的商品气中,却还不能忘了,士大夫们往往会因为市镇的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和信息灵通,选择临近的市镇居住。士大夫们在江南营造了不少园林,不但展现财力和成就,也展现他们的文化品位。 ‎ ‎——卜宪群《中国通史》 ‎ 材料二 16世纪,一个旅行者在小镇过夜的概率是在大都市过夜的概率的5倍密。在贵族尽可能地使名下地产增值,君主也想要推动城市发展的背景下,新的市镇茁壮成长起来。1580年之后的一百年内,瑞典瓦萨王朝颁布了30张新的市镇特许状,以鼓励对新土地的拓殖。与此同时,英国的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在爱尔兰也在兴建特许市镇——以引领英国的殖民事业。不是每个小镇都可以存活下来,苏格兰和挪威的自治市和特许市镇有四分之三变成了“鬼城”。 ‎ ‎——马克·格里格拉斯等著《企鹅欧洲史1517-1949》 ‎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明朝江南市镇的特点。(4分) ‎ ‎(2)根据材料二,分析同时期欧洲市镇发展的特点。(4分) ‎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繁荣的市镇工商业为什么没能推动社会转型。(8分)‎ ‎32.(12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材料 1978年至1985年是我国贫困人口减少最快的时期,减贫动力主要来自农村改革及农村经济的发展。1979年中央成立专门机构支持贫困地区的生产和生活。1980年又设立了“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但没法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状况。1986年至2000年,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政府采取以发展为核心的扶贫政策。由国家投入资金,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各种产业促进增产增收。同时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科技水平和文化素质。2001年至2013年,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协调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在此期间,基层组织发展日益规范,“要致富,选好党支部”成为贫困人口的真实呼声。 ‎ ‎——摘编自董敬怡《中国扶贫改革40年:历程、经验及展望》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78年以来中国扶贫改革的阶段性特征。(6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扶贫改革工作的基本经验。(6分)‎ ‎33.(12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詹天佑说:“我们中国人能够修筑此项工程。”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 1905年5月决定修建京张线,顾虑到在1899、1903两年,在俄英两国的压力下,分别有“不允他国人承造”和“应归中国造办”的约定,又决定“此路即作为中国筹款自修之路。”袁世凯于1905年5月3日札委詹天佑负责京张全路的设计和施工。为选取一条最佳线路,詹天佑与副工程师颜德庆等亲临工地,通过反复比较,最后确定关沟线。他们在连“使用仪器几无之地”的“层峦叠嶂”、“石峭弯多”处,作出全盘的精心的设计。在细处,则充分考虑径流的最大量,而对桥梁、涵洞等工程都严要求地按高标准设计。詹天佑以身作则,亲临工地,与广大建筑工人紧密结合一起,解决困难,排除可能出现的事故。京张线于10月2日举行通车典礼,邮传部尚书徐世昌致词:“将来自办“之”字形铁路,必以京张为先河。”建成京张线,在一扫由于国势积弱、列强霸权重压下形成的民族自卑心理,在振奋民族自信心上,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 ‎——摘编自宓汝成《中国近代工程技术界的一代宗师詹天佑》 ‎ 完成下列要求: ‎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京张铁路修建的历史背景,指出詹天佑是如何“作出全盘的精心设计”的。(6分) ‎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京张铁路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重大意义。从詹天佑的经历中,体现了他哪些优秀品质?(6分)‎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据材料“孙叔敖等出身低下的人却可以位居高位。而战国时期采取了选贤任能的选官方式”结合所学先秦实行世卿世禄制可知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故选C项;材料“出身低下却因才能而位居卿相等高位”不利于宗法等级的保持,排除A项;材料“出身低下却因才能而位居卿相等高位”说明冲击世卿世禄制,排除B项;据所学,此时周天子权威已经衰落,不是材料现象导致的,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可知秦汉开创并巩固中央集权制度,故选B项;根据材料“封建制逐步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已结束分封制,实施郡县制,排除A项;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与材料所述时间“秦汉”不符,排除C项;秦朝郡县制确立标志着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与材料所述时间“秦汉”不符,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明清时期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人有很大比例来自于平民家庭,说明科举制使部分平民阶层进入地主阶级统治阶层,实现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D项;进士出身平民并不等同于基层官员地位得到提高,排除A项;平民出身的进士并不一定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排除B项;进士的出身状况与考试程序无关,排除C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可知,宋人认为藩镇割据削弱了唐朝,但藩镇又维持了衰落中的唐朝的统治,故选D项;根据材料“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可知,宋人认为藩镇既削弱唐朝统治,又维持唐朝统治,排除A项;根据材料“世言唐所以亡,由诸候之强,此未极之理”可知,宋人认为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在藩镇,排除B项;根据材料“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可知,宋人认为藩镇既削弱唐朝统治,又维持唐朝统治,排除C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皇帝的诏令,原则上必须经过‘二府’…… 直接自宫内颁出的皇帝批示,被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可知,宋代皇权一定程度上受到官僚群体的制约,说明官僚制度较为成熟,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皇权受到官僚群体的制约,并非削弱,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皇权受到官僚群体的制约,不涉及行政效率,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皇权受到官僚群体的制约,但男以实现官僚群体对皇权的制衡,且这种制约的现象不能代指整个制度,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据“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式化……似乎是形成了一个可以没有皇帝的政务运行系统”结合所学可知,内阁设立后,阁臣先对奏章“票拟”,再由皇帝本人“批红”,这一变化使得明代中枢决策机制呈现制度化、程式化的特点,故选D项;“共治天下”说法错误,排除A项;明代君主专制的加强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并未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排除B项;明成祖设立内阁的举措大大加强了君主专制,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7.【答案】C 【解析】这一敕令有利于保障唐朝人口和户数的增加,促进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的发展,因此有利于巩固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故选C项;社会繁荣与否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这一敕令并不可能会保证唐朝社会持久繁荣,排除A项;该敕令明确规定男女婚嫁的年龄,并以户口的增加作为地方官员“以进考第”的标准,已经不属于休养生息的政策,排除B项;藩镇割据是因藩镇节度使权力过大导致的,与这一敕令无关,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手工业的区域分工,与材料中“江浙和四川成为全国丝织业”“河南、河北、江西生产的瓷器”“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相符,故选A项;材料中“瓷器大量运销国外”,但未涉及丝织大量出口,排除B项;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但材料未涉及“朝贡贸易”,排除C项;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但材料并未涉及政府主导,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由材料“北方农民运输原棉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方农民用这些棉花以及自己种植的原棉生产纺织品,其中一部分被卖回北方”可知南北方经济发展具有差异性,南方的商品经济较北方发达,出现北方的原棉在南方加工后又卖回北方的现象,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国内贸易情况而非对外贸易,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交通工具,排除C项;明清时期中国依然固守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从“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只单纯出卖劳动力”可推断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故选D项;“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 在这四个地区出现雇佣关系,不能说明普遍存在,排除A项;农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排除B项,四个地区南北皆有,不能说明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排除C项。‎ ‎11.【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商人有专门的户籍,不能拥有土地、为吏,防止商人占有大量的土地,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故选A项;禁止商人购买土地,不等于禁止商人进行其他活动,不能说打击了商业违法行为,排除B项;土地私有制及土地买卖是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源,上述规定无法有效抑制土地兼并,排除C项;材料中的规定虽限制了商业资本向土地方面流动,但仍可以向其他方面流动,因而不能限制商业规模的扩大,排除D项。‎ ‎12.【答案】D 【解析】政策转变促成倭患的解决,与材料中从“实行海禁。沿海人民生路被断,于是与倭寇连结”到“平倭,同时逐渐放松对民间海外贸易限制,沿海形势逐渐稳定”的政策转变相符,故选D项;私商,与材料中“防沿海军阀余党”“沿海人民”不符,排除A项;“实行海禁。沿海人民生路被断,于是与倭寇连结”反映了因果关系,而非倭患隔断了中外商品贸易,排除B项;“逐渐放松对民间海外贸易限制,沿海形势逐渐稳定”,表明政府没有失去控制,排除C项。‎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不仅仅是表达某种个体人格品性或生活态度,更是作为一个人的生存的意义和根基”可知,儒家认为道德不只是事关个体,更重要的是依据某种标准,来评判个人在社会中的意义,即“一个人的生存的意义和根基”,故选C项;儒家是在强调道德要求,不是政治目标,排除A项;儒家是希望强化对个人及社会的道德约束,不涉及社会变革,排除B项;根据材料“不仅仅是表达某种个体人格品性或生活态度”可知,不只是完善个人品质,排除D项。‎ ‎14.【答案】C 【解析】根据西汉刘向“其立传的标准相对宽泛,贞顺节义和仁智才华并存,且后者占据大部分篇幅”,东汉武梁祠列女画像“立传的标准则强调贞顺节义,其他因素则退居其次”可知,列女的标准由西汉注重仁智才华到东汉时更强调贞顺节义,儒家伦理的不断强化是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故选C项;两汉时期的教育都以官方的儒学教育为主,列女标准的变化不能说明东汉教育水平的下降,排除A项;题干中列女立传标准的变化,是对妇女人性的束缚,并没有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排除B项;题干反映了两汉对妇德的要求进一步严格,而不是标准日益宽松,排除D项。‎ ‎15.【答案】D 【解析】材料“羽化升天”反映出道家的影响,“披着佛教飞天的大巾”反映出佛教的影响,体现出多种文化交流融合推动艺术创新,故选D项;材料没有反映出这些画像属于特定地域的文化,排除A项;材料画像属于宗教画,与注重写意的文人画无关,排除B项;材料画像属于浪漫主义风格,但是没有体现出其主流地位,排除C项。‎ ‎16.【答案】C 【解析】根据“虽然宋儒对节义之说多有提倡,但民间改嫁之风司空见惯”以及宋真宗的皇后也是改嫁而来,“时人不以为怪”可知,程朱理学所倡导的节义之说并没有成为社会的规范,这表明理学思想尚未成为主流,故选C项;儒学一直是封建统治者遵奉的治国思想基础,后来当上皇帝的襄王没有接受宋儒提倡的节义之说,不能表明皇帝有意打击儒家学说,排除A项;改嫁只是当时的一种社会风气,封建时代的广大妇女不可能真正拥具有婚姻自主权力,排除B项;妇女改嫁不能等同于道德堕落,且题干没有反映经济发展导致了道德堕落的社会问题,排除D项。‎ ‎17.【答案】D 【解析】据材料王夫之论史,充分考虑历史背景,不执一概而论,表明王夫之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史学意识,故选D项;材料以西域举例,排除A项;王夫之评史侧重历史背景的差异,排除B项;材料讨论王夫之论史的原则,排除C项。‎ ‎18.【答案】D 【解析】由君为臣纲到官为君之师友,说明黄宗羲主张君臣平等,这是不同于传统的新型君臣关系,故选D项;“而我一旦为官”可知黄宗羲并不反对从政为官,排除A项;君臣平等并不等同于限制君主权力,排除B项;黄宗羲论述的是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与民主思想无关,排除C项。‎ ‎19.【答案】A 【解析】材料中 “就物抽分”“合伙经营”“全部采用珠算法,包括开平方、立方”可知古代数学在发展中,会运用商业行为中出现的情况进行实践应用研究,故选A项;材料中无法体现古代数学除算数外的其他方面,排除B项;明清科技确实重总结而缺乏内容创新,但材料中没有体现科技在总结方面的发展,主要侧重其实用性,也没有点明在缺乏创新上存在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中的“就物抽分”“合伙经营”“全部采用珠算法,包括开平方、立方”等内容与西方的文化或技术无关,排除D项。‎ ‎20.【答案】D 【解析】明朝工商业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市民成为新文学的主角,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反对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价值观也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故选D项;“根本”说法错误,重农抑商是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排除A项;传统伦理受到冲击,但并未瓦解,排除B项;“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只体现材料中许仙身份的变化,反映不出其余材料,排除C项。‎ ‎21.【答案】C 【解析】风俗画是世俗化倾向,文人画是高雅文化倾向,故选C项;坊市制度被打破是商业发展的表现,无法体现世俗化倾向和高雅文化,排除A项;话本和散曲都体现世俗化,没有体现高雅文化,排除B项;元曲和京剧体现的是世俗化倾向,没有体现高雅文化的倾向,排除D项。‎ ‎22.【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甲骨文“‎ 正好弥补了中国地大、方言甚多这种语音上的缺陷”,说明甲骨文可以使得人们的书写语言达成一致,这对于统一文化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故选A项;题干中仅是述及甲骨文使得人们的书写语言达成一致,没有涉及其他方面,如风俗习惯等,不能就此扩大为“加速周边民族地区的汉化”,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出现于商朝时期,此时还没有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阻碍区域之间交流的障碍很多,如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书写、风俗等,题干中仅是述及甲骨文使得人们的书写语言达成一致,没有涉及其他方面,排除D项。‎ ‎23.【答案】D 【解析】受众群体出现变化,与材料中“戏曲从宫廷和达官贵人的私宅迅速走向了普通的市民大众”相符,故选D项;京剧由北京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为流行的剧种,排除A项;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与材料中“京剧”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只提到上海,未涉及全国中心的横向比较,排除C项。‎ ‎24.【答案】A 【解析】材料中“这些身为公民的希腊人实际上并不需要劳作,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做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尝试”反映了希腊奴隶制工商业发达,城邦制度下公民不需要长时间农耕劳作,有充分的思考时间,中国是农耕社会,长期辛苦劳作,缺少理性思考时间,因此,希腊人在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成就巨大,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中国在思想文化领域成就相对较少,说明特定的社会条件产生了独特的精神文化,故选A项;B项与材料中“发展心智活动”不符,未涉及人文情怀,排除B项;材料是说明“由于城邦的政治制度”才能“有充足的时间做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尝试”,因果关系混淆,排除C项;D项理解偏颇,不能全面概括材料内容,排除D项。‎ ‎25.【答案】D 【解析】据题干中“惩罚罪犯”可知该措施跟司法权有关,梭伦改革中规定所有等级的公民都可以成为陪审员,故选D项;“解负令”解放了债务奴隶,不涉及司法权,排除A项;财产等级制度不涉及司法权,排除B项;“四百人会议”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关,排除C项。‎ ‎2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父亲如能证明买方使用诡计和阴谋进行了欺诈,或者揭露对方以残废为威胁及施加肉刑,则该买卖契约无效”可知,罗马法的规定考虑到了交易的公平和自愿的原则,根据材料“当丈夫挥霍财产时,其妻子可以请求返还嫁资”可知,罗马法的规定考虑到了夫妻财产所有中的道德因素,故选C项;材料中涉及到的罗马法的规定,不仅仅针对平民,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中的规定考虑了社会的一些基本原则,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中的规定考虑了社会的一些基本原则,不能反映罗马法的体系完整,排除D项。‎ ‎27.【答案】D 【解析】据材料“因为在罗马法中,凡是在中世纪后期的市民阶级还在不自觉的追求的东西,都已经有了现成的了”,可知他强调罗马法具有永恒性和普遍适用性,故选D项;罗马法的历史作用主要在法律方面,确立近代欧洲历史发展方向夸大了其影响,排除A项;罗马法适用于古罗马时期,不适用于欧洲近代社会行为规范,排除B项;“一致”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 ‎28.【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只有到人的心灵转而省察自身时才会有真正的哲学”可知,苏格拉底将哲学与人的心灵紧密相连,强调哲学应探索人的精神价值观,故选A项;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的是人的理性思考的价值,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理性认识自然,强调自然是认识的对象,而材料强调认识的对象应是人的心灵,排除C项;哲学研究范畴广泛,D选项“只是”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29.【答案】C 【解析】从材料智者学派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好坏,优劣取决个人的尺度”,可知这种思想突出强调了人的作用和价值,故选C项;天赋人权是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与材料思想学派不符,排除A项;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被称为第一次在哲学发现了“自我”,排除B项;把人从基督教神学中解放出来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主张,排除D项。‎ ‎30.【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言论认为国家最高统治者应该是哲学家,或统治者要具备相当的哲学素养,这是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政治构想,故选C项;普罗泰戈拉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核心观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材料中观点与其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是柏拉图的政治构想,与苏格拉底无关,排除B项;持材料中观点的是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无关,排除D项。‎ ‎31.【答案】(1)出现了行业分工的专业市镇;工商业自然聚集形成;出现了富有生气的市民生活;商业气息与文化气息结合。(1点1分,共4分) ‎ ‎(2)分布十分密集;由君主或贵族推动其发展;为殖民扩张服务;大部分无法生存。(1点1分,共4分) ‎ ‎(3)明清之际的海禁和闭关锁国,使得中国未能主导世界市场;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使得中国商人习惯于购买土地,而不是发展出复杂的金融体系来管理资本;发达的小农经济,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顽固的封建制度,阻碍了与世界的交流。(1点2分,共8分)‎ ‎【解析】(1)据材料“明代江南还有一些专业市镇”可得出现了行业分工的专业市镇;据材料“这些市镇并非行政运转的结果,而是商业及手工业集聚自然形成的”‎ 可得工商业自然聚集形成;据材料“三教九流的人物聚集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很有生气的社会”可得出现了富有生气的市民生活;据材料“在浓重的商品气中,却还不能忘了,士大夫们往往会因为市镇的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和信息灵通,选择临近的市镇居住。士大夫们在江南营造了不少园林,不但展现财力和成就,也展现他们的文化品位”可得商业气息与文化气息结合。 ‎ ‎(2)据材料“一个旅行者在小镇过夜的概率是在大都市过夜的概率的5倍密”可得小镇分布十分密集;据材料“在贵族尽可能地使名下地产增值,君主也想要推动城市发展的背景下,新的市镇茁壮成长起来”可得由君主或贵族推动其发展;据材料“1580年之后的一百年内,瑞典瓦萨王朝颁布了30张新的市镇特许状,以鼓励对新土地的拓殖”可得为殖民扩张服务;据材料“不是每个小镇都可以存活下来,苏格兰和挪威的自治市和特许市镇有四分之三变成了‘鬼城’”可得大部分无法生存。 ‎ ‎(3)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之际的海禁和闭关锁国,使得中国未能主导世界市场;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使得中国商人习惯于购买土地,而不是发展出复杂的金融体系来管理资本;发达的小农经济,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顽固的封建制度,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32.【答案】(1)阶段性特征:① 1978年至1985年,体制改革推动减贫阶段,总体上属于国家层面“输血式”、“救济式”扶贫。②1986年至2000年,开发式扶贫阶段,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经济开发,达到脱贫目的。③2000年至2013年,综合性扶贫开发阶段,从经济开发向全面小康迈进。(6分) ‎ ‎(2)经验:①政府主导,注重财政经济扶贫(财政资金的投入)。②加强科教扶贫,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③扶贫开发与加强党和政府的基础组织建设相结合,充分调动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积极投身扶贫开发事业。(6分)‎ ‎【解析】(1)据材料“1978 年至1985年是我国贫困人口减少最快的时期”“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可见1978年至1985年,体制改革推动减贫阶段,总体上属于国家层面“输血式”、“救济式”扶贫;据材料“1986 年至2000年……政府采取以发展为核心的扶贫政策”“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水平和文化素质”,可见1986年至2000年,开发式扶贫阶段,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经济开发,达到脱贫目的;据材料“2001年至2013年,……还协调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可见2000年至2013年,综合性扶贫开发阶段,从经济开发向全面小康迈进。 ‎ ‎(2)据材料“中央成立专门机构支持贫困地区的生产和生活”‎ ‎,可见政府主导,注重财政经济扶贫;据材料“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科技水平和文化素质”,可见加强科教扶贫,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据材料“基层组织发展日益规范”“要致富,选好党支部”,可见扶贫开发与加强党和政府的基础组织建设相结合,充分调动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积极投身扶贫开发事业。‎ ‎33.【答案】(1)背景:近代中国交通的落后;“实业救国”思潮;帝国主义争夺华北路权。(3分)精心设计:创造性设计“之”(或“人”)字型路线;充分考虑综合地理因素;以身作则,亲临现场考察。(3分) ‎ ‎(2)意义:中国人自建第一条铁路;增强民族自信心;推进中国交通近代化;培养中国一批铁路建设技术人才。(4分)品质:爱国情怀;勇于创新;精益求精;坚韧不拔、攻坚克难。(任答2点给2分)‎ ‎【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1905年5月决定修建京张线,顾虑到在1899、1903两年,在俄英两国的压力下,分别有‘不允他国人承造’和‘应归中国造办’的约定”得出帝国主义争夺华北路权;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的交通状况看得出近代中国交通落后;中国自修铁路受到“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第二小问精心设计,据材料“为选取一条最佳线路,詹天佑与副工程师颜德庆等亲临工地,通过反复比较,最后确定关沟线”得出以身作则,亲临现场考察;据材料“将来自办‘之’字形铁路,必以京张为先河”得出创造性设计“之”字型路线,充分考虑地理因素。 ‎ ‎(2)第一小问意义,据材料“建成京张线,在一扫由于国势积弱、列强霸权重压下形成的民族自卑心理,在振奋民族自信心上,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得出增强了民族自信心;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为中国培养了一批铁路建设技术人才,推进了中国交通近代化。第二小问品质,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詹天佑的经历,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勇于创新、克难攻坚、精益求精、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