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东省淄博市桓台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中考试试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 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 B. 宗族观念逐渐强化 C. 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 D. 世袭制度不断延续 【答案】C 【解析】夏、商、周三族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说明三族都认同黄帝族,这主要反映出当时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故C正确;材料信息涉及三族,不是各族,故A错误;祭祀本族的先王、先公,体现了宗族观念逐渐强化,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信息,故B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世袭制度,故D错误。 2.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产生了两个副产品:一个是强化了郡县制,另一个是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这主要说明 A. 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B. 汉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 C. 地方割据势力促进社会转型 D. 地方势力决定集权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材料中“两个‘副产品’”之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时期,此时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地区设县,后来又在边地设郡。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传统的血缘政治开始让位于地缘政治,分封的宗法政治开始让位于类似于公务员制度的官僚政治。材料中“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所产生的两个“副产品”中的察举制,打破原来的世卿世禄制,也使血缘关系渐趋减弱。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君主专制并不“完善”,排除;C项,中国古代历史自秦朝已经进入封建社会,汉朝不是社会转型时期,排除;D项,该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地方势力不能决定集权的发展,排除。 3. “君有吴王,专山泽之饶,薄赋其民,赈赡穷乏,以成私威。私藏积而逆节之心作。夫不早绝其源,而忧其末,若决吕梁,沛然其伤必多矣。”面对这一问题,汉武帝的针对性措施是 A. 镇压叛乱 B. 察举人才 C. 盐铁官营 D. 统一货币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地方王国财政实力增强,冲击统一国家的经济秩序。为抑制地方实力的发展,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汉武帝的针对性措施是实行盐铁官营。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地方发生叛乱,排除A项;BD项不是针对材料中的现象采取的措施,均排除。 4.唐代进士科举不仅依据试卷来录取及第者,而且还考察应考者平时的文学作品,参考其社会声望,并且允许人们同主考官一起推荐优秀人才,当时称为“公荐”和“通榜”。据此可知,通榜公荐法 A. 为营私舞弊提供了可能性 B. 旨在增加下层读书人入仕渠道 C. 有助于选拔真正实用的人才 D. 体现了君主对效率优先的追求 【答案】A 【解析】材料“允许人们同主考官一起推荐优秀人才”反映了在科举制之外存在着通榜公荐法,这为推荐者营私舞弊提供了可能性,故A正确;通榜公荐法不一定推荐下层读书人,故B排除;人们同主考官一起推荐人才,没有统一客观和公正的依据,这不利于选拔真正实用的人才,故C排除;通榜公荐法与君主对效率优先的追求无关,故D排除。 5.宋太祖赵匡胤说“京城夜市至三鼓以来,不得禁止。”(摘自《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七》这表明 A. 夜市最早出现于宋代 B. 政府放弃了对商业活动的监管 C. 宋代推行重商政策 D. 宋代商品经济发达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知,宋代出现“夜市”。根据所学可知,汉唐时期政府对市进行严格管理,商业经营有时间限制;在宋代时期,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经营突破了时间限制,“夜市”普遍出现,D正确。在宋代以前已经有“夜市”出现,A错误。宋代时期,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管理放松,但不是“放弃”,B错误。宋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错误。 点睛:本题易错项为A项。根据史实可知,宋代的商业经营在时间限制上做出了很大的突破,政府承认了“早市”、“夜市”的存在,但不代表“夜市”在宋朝才出现,早在唐朝后期,夜市已经出现了。 6.戏曲刻本侧重故事情节再现的插图模式在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十分流行,由上图下文模式逐渐发展为单而大图或双而合式(见下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 活字印刷得到广泛应用 B 戏曲艺术发展臻于完善 C. 商业出版迎合市场需要 D. 市民文化成为社会主流 【答案】C 【解析】戏曲刻本侧重故事情节再现的插图模式迎合了市民阶层的大众化的阅读需求,故材料说明当时商业出版迎合市场需要,故C正确;插图模式突出图画内容,不能说明活字印刷得到广泛应用,故A排除;戏曲刻本的出版也不能说明戏曲艺术发展臻于完善,故B错误;材料没有将市民文化与其它文化形式比较,不能说明市民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故D错误。 7.清朝初年,汉官不断上书要求皇帝重视为帝王讲解经史的“经筵”制度。康熙时期的“理学名臣”、讲官汤斌曾说:“讲官所职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这体现出清朝初年汉族士大夫 A. 变革君主专制体制的尝试 B. 对儒家理想化政治的追求 C. 清除传统夷狄观念的努力 D. 恢复儒学正统地位的决心 【答案】B 【解析】材料“讲官所职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反映了通过“经筵”制度正君心而治天下的儒家理想,故B正确;“君心正而天下治”并不是变革君主专制体制,故A错误;材料与夷狄观念无关,故C错误;当时儒学正统地位没有遭到破坏,“恢复”的说法错误,故D错误。 8.有学者指出:《南京条约》签订后,由清初建立起来“天朝”对外贸易的种种规定,全然被废除。各通商口岸需要实行一种新制度。尽管《南京条约》在文字上,对这种制度未作过多的具体规定,但从精神上理解,应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该学者认为,《南京条约》 A. 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 B.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C. 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D. 为以后列强扩大战争埋下伏笔 【答案】A 【解析】《南京条约》对外贸易的种种规定,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这有利于中国贸易的近代化,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故A正确;材料反映《南京条约》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肯定了《南京条约》在客观上的积极影响,B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C错误。 9.下列是1895—1913年中国近现代企业的构成表 类别 厂矿数 资本额(千元) 占总资本的(%) 商办 463 90792 76.3 官办和官督商办 86 29496 23.7 合计 549 120288 100 据此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 A. 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B. 民营企业活力得到激发 C. 官办企业已经难以为继 D. 官僚资本主义逐渐膨胀 【答案】B 【解析】甲午战后,清政府暂时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营企业活力得到激发,故B正确;A是一战时期,排除;C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D项是1927年后,排除。 10. 1904年,在上海“王兴昌记”诞生了中国人缝制的第一套西装。20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大都市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还创下了中国人自己的名牌,报纸、杂志也开辟专栏,介绍西式服装。这说明 A. 人们传统观念发生变化 B. 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C. 政权更迭带来思想多元 D. 近代社会生活的全面西化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诞生了中国人缝制的第一套西装”“ 大都市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还创下了中国人自己的名牌,报纸、杂志也开辟专栏,介绍西式服装”等信息可知,这时期人们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通过报纸、杂志来主动介绍西装说明这时期人们的传统思想发生变化,故A选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了20世纪初,在上海出现了第一套西装,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没有涉及人们生活水平是否提高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的西装店的出现,并通过媒体介绍西装说明这时期人们的传统思想发生变化,无法体现政权更迭带来思想多元,故C选项错误;20世纪初在上海等地出现西装店,说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但不能够说近代社会生活的全面西化,故D选项错误。 11.1914年3-4月间,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详细讨论了《商律》《商人通例》《公司条例》《保息条例》《国币条例》《商事公断处条例》《商会法》等,提出了不少修改、补充和实施的意见。该会议 A. 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生 B.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开启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 推动了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 【答案】B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实业救国的信息,排除A;经济立法有利于规范资本主义经济行为,从而保障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始于1927年,排除C;材料中的经济立法与反帝斗争没有关系,排除D。 12.“世界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的学生这样,一致而热切地追求现代的和新的思想。”这种社会和思想的酝酿,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这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的主要影响是 A. 推动现代科学的传播 B. 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 C. 加速国家统一的进程 D. 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 【答案】D 【解析】材料“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指的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实践使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途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上广泛流传,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故答案为D。推动现代科学的传播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A错误。五四运动时期没有抗日救亡运动,B错误。当时没有进行国家统一进程,C错误。 13.李大钊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中说道:“Bolshevism(布尔什维主义)这个字,虽为俄人所创造,但是他的精神,可是廿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所以Bolshevism的胜利,就是廿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是指俄国二月革命 B. 新文化运动的价值所在就是宣传马克思主义 C. 俄国革命道路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 李大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答案】D 【解析】材料引用了李大钊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是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具体表现,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是十月革命的胜利,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民主”与“科学”,故B项排除;文章发表的时候中国共产党还没有建立,故C项排除。 点睛:对“李大钊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就是廿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 14.在纪念巴黎公社55周年的活动中,毛泽东指出:“马克思认为只有国内阶级战争才能解放人类。俄国十月革命和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以自己的力量,来求人类真正的平等自由。”他意在 A. 指引中国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B. 发动民众支持国民大革命 C. 将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指导思想 D. 为中国革命争取国际援助 【答案】B 【解析】由材料“纪念巴黎公社55周年”可知,此时为1926 年。根据材料“只有国内阶级战争才能解放人类工人阶级以自己的力量,来求人类真正的平等自由”,结合所学,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毛泽东通过纪念巴黎公社发动民众支持国民大革命,故B符合题意;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与“马克思主义”和“国际援助"的关系不大,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5.1941年中共中央指出:“中国人民与中国共产党对英美的统一战线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一方面在与英美合作之下消灭日寇是中国民族解放的必要前提;他方面,中国内部团结一致改革政治、军事,积极牵制打击敌人,积极准备战略反攻,又是英美战胜日寇的重要条件。”这表明 A. 中共维护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B. 国共两党实行完全相反的政策 C. 中共利用英美的影响力结束内战 D. 中共的内外政策受到英美控制 【答案】A 【解析】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中“中国人民与中国共产党对英美的统一战线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中国内部团结一致……是英美战胜日寇的重要条件”说明中共维护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A正确;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是合作抗日,并不是实行完全相反的政策,B错误;材料说明的是中共维护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不是利用英美的影响力结束内战,C错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内外政策并不是受到英美控制,D错误。 16.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指出:“在中国的条件下,除了国家自己的经济、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和合作经济之外,一定要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会的向前发展。”毛泽东旨在强调 A. 坚持新民主主义道路的必要性 B.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迫性 C. 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D. 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 【答案】A 【解析】 根据“在中国的条件下,除了国家自己的经济、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和合作经济之外,一定要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会的向前发展”可知,毛泽东主张国有经济、私营经济都应得到发展,以促进社会发展,体现出当时中国坚持新民主主义道路的必要性,A正确;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开始,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毛泽东主张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不是强调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局限性,C错误;材料表明毛泽东主张国有经济、私营经济都应得到发展,即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而不是强调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7.下表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1950年本科第一学期教学计划》,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科目 马克思列宁主义 新民主主义论 中国革命史 经济地理 俄语 高等数学基础 体育 周课时 6 1 1 2 12 2 2 学期总课时 132 22 22 44 264 44 44 A. 政治课在总课时中占比最大 B. 课程设置受到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 C. 贯彻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D. 课程安排体现面向工农的时代要求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表格可知,政治课学期总课时是176,俄语课是264,政治课不是占比最大,故A项错误;俄语课的占比大,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关系密切,这说明课程设置受到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课程安排面向工农的时代要求,故CD项排除。 18.下图为创作于1954年的素描《劝父亲入社》,这一作品 A. 旨在动员农民积极参加人民公社 B. 意在刻画土地改革中的农民心态 C. 体现了浪漫主义绘画艺术风格 D. 反映了变革年代中的社会动员 【答案】D 【解析】依据“1954年”“劝父亲入社”,可知是女儿奉劝父亲加入的是农业合作化,体现出变革年代中的社会动员,故D项正确。材料中的是“社”是农业合作社,故A项错误。土地改革是1950-1952年,此时已经完成,故B项错误。素描作品属于现实主义艺术风格,故C项错误。 19.下表历史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1978年 邓小平访问缅甸、尼泊尔、朝鲜、新加坡、日本 美国普莱斯科学家代表团访华 1979年 邓小平访问美国 50名中国留学生赴美 1980年 世界银行代表团访华 A. 打开了外交新局面 B. 启动了经济体制改革 C. 加速了历史性转折 D. 确定了对外开放国策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1978—1980年中美加强官方访问与民间友好往来,同时世界银行代表团也访华,说明中国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联系加强,加速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进程,故C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尼克松访华,中日建交推动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材料中未涉及这三项内容,排除A项;1978年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启动经济体制改革,而材料主要关于中美交往,与经济体制改革无关,排除B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定对外开放的国策,这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 20.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一旦公共服务不再成为公民的主要事情,并且公民宁愿掏自己的钱口袋,而不愿本人亲自来服务的时候,国家就濒临毁灭了。”卢梭意在强调 A. 公民应将公意作为行事准则 B. 政府应激发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 C. 政治参与是公民实现自我的途径 D. 个人利益应以集体利益为重 【答案】B 【解析】“一旦公共服务不再成为公民的主要事情,并且公民宁愿掏自己的钱口袋,而不愿本人亲自来服务的时候,国家就濒临毁灭了”说明如果公民不参与国家管理,这个国家爱就要灭亡,显然卢梭强调政府应激发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B正确;公民的公意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C中自我途径不符合材料事实;D中集体利益不符合材料中管理信息,排除。 21.美国1787年宪法中,政府职权和组织活动都有明确规定,政府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进行活动。政府在行使权力的时侯,必须保证个人权利和自由。这体现了美国1787年宪法的 A. 民主主义精神 B. 分权制衡原则 C. 共和主义精神 D. 有限政府原则 【答案】D 【解析】政府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进行活动。政府在行使权力的时候,必须保证个人权利和自由,说明政府的权力受到法律的制约,不能损害个人权利和自由,体现了有限政府原则,故D正确;材料反映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政府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进行活动,无法体现民主主义精神、分权制衡原则,排除AB;共和主义指政治权威最终来自人民同意的原则,拒绝接受君主和王朝统治原则,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 22.有人根据英国海关记录整理出下表,从表中信息可知英国 18世纪主要年份英国离港商船的吨位情况表 年份 1700 1714 1737 1751 1774 1783 1800 吨位(单位:万吨) 32 44 50 52.5 84 96 192 A. 海上贸易突飞猛进 B. 成为“世界工厂” C. 已经掌控世界市场 D. 自由经济政策盛行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8世纪……英国离港商船的吨位”可知,反映的是英国的海上贸易,故A项正确;成为“世界工厂”是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完成后,故B项错误;“已经”说法错误,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C项错误;自由主义盛行是19世纪中期,故D项错误。 23.如下表为近代欧美工人组织建立的情况: 时间 工人组织 概况 1851年 英国“机械工人混合工会” 英国第一个工会联合会 1860年 英国“工会委员会” 伦敦各业的工会联合组成 1863年 法国“全法工人联合会” 法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工人组织 1863年 德国“全德工人联合会” 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全国性的组织 1864年 各国“国际工人协会” 在伦敦成立的第一个国际性工人组织 据此可知 A. 科学理论开始指导工人运动 B. 无产阶级斗争的联动性增强 C. 英国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中心 D. 工人阶级革命斗志日益高涨 【答案】B 【解析】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工会联合会”“各业的工会联合”“全国性的工人组织”“各国‘国际工人协会’”“国际性工人组织”等信息可以看出,无产阶级的斗争从行业内联合、行业间联合、全国联合到国际联合,表明无产阶级斗争的联动性增强。故B正确。A、C、D的说法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 24.巴黎公社将会议讨论的重要问题、形成的重要决议等及时刊登在它出版的《公报》上,公社的许多法令和施政措施都是经过各俱乐部提出,在得到民众同意的情况下陆续颁布和实施的。这些举措 A. 提高了公社的工作效率 B. 保证了公社政策的正确 C. 有利于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D. 体现了政权的民主性原则 【答案】D 【解析】材料“法令和施政措施都是经过各俱乐部提出,在得到民众同意的情况下陆续颁布和实施”反映了巴黎公社的法令和决议具有民主的基础,体现了民主性原则,故D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公社的工作效率提高,故A错误;法令和决议具有民主的基础,也不能完全保证公社政策的正确,故B错误;巴黎公社并没有发动农民阶级,故“巩固工农革命联盟”说法错误,故C错误。故选D。 25.1920年,许多农民向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的斗争己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这说明 A. 农民对苏维埃政府有不满情绪 B. 农民拥护和支持余粮收集制 C. 二年国内战争中农民贡献最大 D. 粮食税的实施增加农民负担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战争结束后农民对苏维埃政府仍然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农民反对余粮收集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农民贡献巨大而非最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余粮收集制实施增加农民负担,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6.苏联一五计划期间,政府官员会指导集体农庄的农民具体种什么、何时种、施多少肥、何时收割等,但统计收成(见下表)时,结果却不令人满意。这主要是因为 类别 土地面积占比 粮食产量占比 集体农庄 97% 75% 私人土地 3% 25% A. 农民丧失生产分配自主权 B. 极端恶劣的气候条件 C. 集体农庄机械化程度偏低 D. 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衡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对农业管理过死,使农民丧失生产分配自主权而导致收成低,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未涉及极端恶劣的气候条件以及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衡的信息,所以选项B、D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7.1930年,美国政府成立紧急就业委员会负责指导社会经济;1931年,成立失业救济局。此外,胡佛还提出工作制度,即公务员无薪休假一个月,以此减缓就业压力。这些措施 A. 体现胡佛政府对经济进行有限干预 B. 表明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C. 说明《全国工业复兴法》得到落实 D. 反映政府干预经济的理念全面贯彻 【答案】A 【解析】材料 “成立紧急就业委员会负责指导社会经济”“成立失业救济局”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却无法看出经济已经恢复的迹象,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全国工业复兴法》”的情况,故C项错误;仅材料所述两项措施不能说明政府已经全面对经济进行干预,故D项错误。 28.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期(20年代)兴起于西方,以表现人们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小说,它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为主要特征。由此可见,这类文学流派 A. 缘起于对“理性王国”极度失望 B. 关注现实、再现现实、批判现实 C. 表现反殖民压迫的民族主义思想 D. 反映了西方社会精神和信仰危机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意识流小说“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为主要特征”符合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现代主义文学反映了现代西方社会精神和信仰危机,故D正确;对“理性王国”极度失望是浪漫主义文学兴起的原因,是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兴起,不是“20世纪初期(20年代)兴起”,排除A;关注现实、再现现实、批判现实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B;材料体现不出反殖民压迫的民族主义思想,排除C。 29.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中国外交方针政策的调整有重大影响。如表所示各项对应准确的是 国际形势 中国外交方针政策 A 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与苏联建交结盟 B 二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 “冷战”开始后,亚洲出现局部热战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广大发展中国家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 加入不结盟运动 【答案】B 【解析】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49年中国与苏联建交,故A错误;二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1955年中国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亚非共同发展,故B正确;“冷战”开始后,亚洲出现局部热战,主要表现在1950年的朝鲜战争和1961年的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C错误;中国没有加入不结盟运动,D错误。 30.2018年以来,特朗普政府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以“美国优先”为口号打关税牌,对全球多个国家发起贸易战,并把主要矛头指向中国。反映了 A. 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动摇 B. 全球化的大趋势出现逆转 C. 中国的发展已威胁到美国 D. 全球经贸规则面临新挑战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特朗普政府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对全球多个国家发起贸易战”可知特朗普政府大搞贸易保护主义,这意味着全球经贸规则面临新挑战,故D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动摇,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B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是对材料的曲解,排除。 二、材料题(共2题,其中31题20分,32题20分,共40分) 31.社会转型是经济形态、政治结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深刻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士人从商是很普遍的现象。清代李象鹍《棣怀堂随笔》中说:“吴郡之士半商人。”明代士商还在总结行商经验的基础上编纂了一系列对于经商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其中就有专为士商编写并以“士商”一词命名的,如澹漪子编的《士商要览》和程春宇编的《士商类要》等。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商人们把培养后代入仕作为从商的最终目的,捐输买官成为他们跻身于士群体的主要途径。这类‘绅商’群体,逐渐取代传统的绅士阶层……在晚清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最终导致了传统四民社会的解体。 ——傅志明《儒商的内涵与外延辨析》 材料二 嘉道时期,理学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在理学营垒中出现了一个较有生气的湖湘经世派别,它强调理学的经世功用。如贺长龄等敏锐地感觉到理学在实务方面的严重不足,强调以“义理”修身养性的同时,要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对当时学术界影响非常巨大。他委托魏源编辑的《皇朝经世文编》,集清代中期经世实学之大成。稍后的曾国藩,更以清醒的政治眼光洞察到清王朝的统治危机需要经世实学的扶持,成为嘉道时期湖湘经世派的代表人物。 ——郑大华、刘平《论清代嘉道时期的湖湘经世派》 (1)依据材料一,归纳明清时期出现“士商相混”现象的表现。并依据所学知识简析其出现所带来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归纳嘉道时期湖湘经世派的特点,并依据所学知识简析其产生的原因。 【答案】(1)表现:很多士人从商;出现专为士商编写并以士商命名的书籍;很多商人跻身于士群体。影响:导致传统四民社会的解体和四民观念的瓦解;有助于商业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和近代经济的产生;绅商作为新旧社会转变发展的中介形态,在晚清收回利权、清末新政、地方自治等政治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型。 (2) 特点:强调“义理”修身养性的同时,重视经世致用。原因: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理学在实务方面的严重不足;嘉道时期文字狱的逐渐减轻;学术界有“经世致用”的传统。 【解析】 (1)表现:根据“明清时期,士人从商是很普遍的现象”得出很多士人从商;根据“明代士商还在总结行商经验的基础上编纂了一系列对于经商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得出出现专为士商编写并以士商命名的书籍;根据“这类‘绅商’群体,逐渐取代传统的绅士阶层”得出很多商人跻身于士群体。影响:根据“在晚清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最终导致了传统四民社会的解体。”得出导致传统四民社会的解体和四民观念的瓦解;再根据所学从有助于商业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和近代经济的产生、推动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型等角度概括。 (2) 特点:根据“它强调理学的经世功用”得出强调“义理”修身养性的同时,重视经世致用。原因:结合道光帝时期列强侵略的背景,从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理学在实务方面的严重不足、嘉道时期文字狱的逐渐减轻、学术界有“经世致用”的传统等角度概括。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国际迁移流的形成集中于沿海地区,国际迁移的流向主要从闽粵两省流向诸迁入国。 时间 流向 流量(万人) 分布(%) 1801~ 1850年 东南亚地区 20 62.5 古巴 1.7 5.6 秘鲁 1 3.1 澳大利亚 1 3.1 美国 1.8 5.6 其他 6.5 20.4 1851~ 1875年 菲律宾 4.5 3.6 马来半岛 35 27.7 东印度群岛 25 19.8 古巴 13.5 10.6 秘鲁 11 8.6 澳大利亚 5.5 4.3 美国 16 12.7 加拿大 3 2.3 其他 12.5 10.4 1876~ 菲律宾 2 2.4 1900年 马来半岛 36 44.4 东印度群岛 38 46.8 美国 1.2 1.5 澳大利亚 0.8 1 加拿大 0.4 0.5 其他 2.6 3.4 ——朱国宏《近代中国大规模的国际迁移:1840~1949》 材料二 辛亥革命的胜利极大地推动南洋华侨对中国的向心力。1928年,新马华侨为声援国内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的“济南惨案”而发动反日运动,这次运动深入到普通的中下层华侨群体。中下层华侨移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有朝一日衣锦还乡,在家国存亡之际,其对宗亲、家乡的关注,就更容易升华为对中国国家的认同。当地政府对华侨法律身份、政治权利的限制和经济上的排华活动,使得华侨难以认同当地政权。日本对南洋的经济扩张使南洋华侨、华商感到切肤之痛,而抵制日货成为反日运动最为频繁使用的武器。中国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后,国内政权统一,解决了华侨社会对政权认同的困惑,大大减少南洋社会各种派别之间的争斗。 ——《从民族主义到爱国主义:1911~1941年间南洋华侨对中国认同的变化》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中国国际移民流向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1~1941年间南洋华侨对“中国认同”的发展趋势,并分析这一趋势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1)特点:流向分布范围广,遍及亚、美和大洋洲;不同时期流向不同地区人口规模差异很大;侧重性明显,东南亚地区-直是中国移民的主要迁入地。原因:国内局势动荡;人口压力增大;西方入侵,通商口岸开放;闽粤地区具有海外移民的传统;闽粤与东南亚地理相近;东南亚和美洲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 (2)趋势:由对家乡认同到对中国国家的认同;向中下层华侨扩展;深受中国社会政局影响。影响:增强南洋华侨群体的凝聚力;提高了华侨对祖国的向心力;华侨为抗日战争胜利、祖国建设做出重大贡献;加深了华侨与土著群体的隔阂。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流向所涉及的国家可以看出,流向分布范围广,遍及亚、美和大洋洲;从材料中所涉及的三个时期流动的规模可以看出,不同时期流向不同地区人口规模差异很大;侧重性明显,东南亚地区一直是中国移民的主要迁入地。原因:根据“近代中国”这一时间信息,结合所学,从国内局势动荡;人口压力增大;西方入侵,通商口岸开放;闽粤地区具有海外移民的传统;闽粤与东南亚地理相近;东南亚和美洲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等角度概括。 (2)趋势:根据“在家国存亡之际,其对宗亲、家乡的关注,就更容易升华为对中国国家的认同”得出由对家乡认同到对中国国家的认同;根据“这次运动深入到普通的中下层华侨群体。中下层华侨移民的目的……”得出向中下层华侨扩展;根据“中国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后,国内政权统一,解决了华侨社会对政权认同的困惑,大大减少南洋社会各种派别之间的争斗。”得出深受中国社会政局影响。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增强南洋华侨群体的凝聚力;提高了华侨对祖国的向心力;华侨为抗日战争胜利、祖国建设做出重大贡献;加深了华侨与土著群体的隔阂等角度概括。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