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一、单选题 ‎1.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其在当时主要的积极意义是 A. 有利于儒家思想的发展 B. 有利于规范社会等级秩序 C. 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D. 有利于劳动人民反抗统治者的斗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仁”的思想主要有“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来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故C选项正确;孔子的思想不符合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不符合当时社会转型的趋势,不利于儒家思想的发展,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规范社会等级秩序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社会和谐,因此这不是儒家“仁”的最主要积极意义,故B选项错误;孔子是站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立场上,与劳动人民反抗统治者的斗争无关,故D选项错误。‎ ‎2.“太上(统治的最高境界),不知有之(人民并不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材料反映的主要政治主张是 A. 为政以德 B. 刑、德并用 C. 小国寡民 D. 无为而治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中的“不知有之”“自然”等信息可判断该主张属于老子的思想,属于老子的政治主张“无为而治”。故答案为D项。AB两项不属于老子的主张,C项与材料无关,均可排除。‎ ‎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 A. 道家 B. 儒家 C. 墨家 D. 法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体现出辩证法的思想,符合道家老子的思想,A正确;儒家讲究仁和礼的思想,B错误;墨家倡导兼爱非攻的思想,C错误;法家主张依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D错误。‎ ‎4. “孔子所创的原始儒学,礼乐占主要部分”。战国时代,“用别一种观点即庶民的观点,发挥仁义学说,成为儒家的反对学派”。该反对学派指的是( )‎ A. 法家 B. 道家 C. 墨家 D. 阴阳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法家强调的是法治,加强中央集权等措施,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道家倡导“无为”,未体现仁义的观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用别一种观点即庶民的观点,发挥仁义学说,成为儒家的反对学派”结合所学可知代表的是下层民众,它反对儒家的仁义说法,可以推断为墨家,主张兼爱的思想,故C项正确;阴阳家主要是涉及天地关系等,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 ‎5.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A. 缓和诸侯纷争 B. 强化中央集权 C. 构建平等社会 D. 规范社会秩序 ‎【答案】D ‎【解析】‎ 先秦儒家宣扬“礼”“义”是强调人们按照自己所属的社会地位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意在规范社会秩序,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出现缓和诸侯纷争的意思,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是再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确立的,故B项错误;孔子代表春秋时期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孟子和荀子代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与平等社会无关,故C项错误。‎ ‎【名师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即可。‎ ‎6.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评价先秦某一思想“对当日政治之狂澜不能挽救,只能使明达的人退而为隐士”。这一思想应为 A. 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C. 墨家思想 D. 法家思想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体现了该派别主张避世成为隐士,是道家思想,B项正确。儒家是主张积极入世的;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法家主张变法革新;三项均与材料意思不符,排除ACD。‎ ‎7.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 A. 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 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 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 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对材料现象的准确分析是解题的关键,由材料中的“魏太子下车”可以判断是战国时期,“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等信息可以得出士阶层的不断崛起以及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A符合题意;B在材料中无体现;“他随时都能够再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说明忠君思想并不浓厚,再加上魏太子致意竟不回礼等,排除C、D。故选A。‎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背景——士阶层的崛起 ‎8.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A. 人与自然的和谐 B. 社会现实 C. 人与社会的和谐 D. 人的生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尽管观点各异,相互争论和诘难,但其都各自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强调社会现实的变革符合自己的利益诉求,所以B项是各家共同关注的焦点,A C D三项各家也都有涉及,但不是所有学派共同关注的焦点,答案选B。‎ 考点: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思想 点评:高考中对中国古代诸子百家思想内容的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①诸子百家的思想内容;②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异同;③诸子百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④春秋战国时代各家思想背后的阶级基础,因此要对各家思想有总体把握和细节的识记。‎ ‎9. 春秋战国时期的某一思想家认为:“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这一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 孔子 B. 庄子 C. 韩非子 D. 墨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强调了“赏罚”在治理国民中的重要性,这符合法家学派的主张,故而C项符合题意,A B两项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D项是墨家学派的开创者。‎ 考点:中国古代的法家思想 点评: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统治者采用重要思想之一,其主张“以法治国”和加强君主权力,成为战国时代最受欢迎的学说,但由于忽视道德的教化功能和作用并主张用严刑峻法镇压民众,导致民众的不满,故在秦代以后丧失主导地位,让给了儒家思想。但中国自汉代以后的统治者多采用儒、法、道三家思想杂糅而用之。‎ ‎10.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理论前提是“君王受命于天”。其思想主张 A. 是当时社会民本思想的体现 B. 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 C. 为加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依据 D. 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儒家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儒学以“君王受命于天”作为的理论前提其目的为提供加强君主专制的理论依据,故C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强化君主专制,没有体现出民本思想,故A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目的 ‎11.西汉某著作中说:如果君王不知礼节,树木就长不直,并且夏天常有暴风;如果君王言不守信,反复无常,秋天雷电天气就特别多;如果君王不听劝谏,刚愎自用,春夏季节将暴雨成灾。这些思想 A. 遏制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B. 有利于规范君主的行为 C. 根植于先秦的儒学传统 D. 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如果君王不知礼节,树木就长不……刚愎自用,春夏季节将暴雨成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天人感应思想,这有利于规范约束君主的行为,故B项正确;“天人感应”不是独尊儒学的思想,不会遏制学术思想的自由,故A项错误;天人感应思想不是根植于先秦的儒学传统思想体系,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辩证意识的内容,故D项错误。‎ ‎12.汉初,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半个多世纪后,汉武帝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而专尊儒学。这种文化政策上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 君主个人的价值追求 B. 统治阶级政治需要 C. 儒学理论的完善发展 D. 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兴之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经过70余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新儒学体系处于独尊地位。从黄老之学到独尊儒术适应了国家政治和社会的变化,不断地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种思想能不能成为统治思想,从根本上要看这种思想能不能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而不是君主个人的价值追求,故A选项错误;儒学理论的完善发展不能成为一种思想能否建立统治地位的根本原因,故C选项错误;汉初的无为而治、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为巩固统治而不断调整政策,与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无关,故D选项错误。‎ ‎13.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 A. 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 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 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 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答案】D ‎【解析】‎ 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的,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朱熹是压抑人性,故A项和B项错误;C中“完全”的说法过于绝对。‎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孔子思想和朱熹思想比较 点睛: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北宋时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特别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14.北宋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反映出理学一开始就追求 A. 欣赏自然、移情易性 B. 存天理、灭人欲 C.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D. 自我完善、君子气节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植”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理学追求自我完善、君子气节,D正确;欣赏自然和道法自然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C;存天理、灭人欲是南宋朱熹的观点,排除B。所以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周敦颐 ‎15.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 A. 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 B. 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C. 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 D. 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王阳明认为“尔身各各自天真”,人的各方面都是天生的,是固有的。这反映了王阳明“致良知”的思想主张,认为是非善恶是人本身固有的本性,故选A选项。B选项是理学家的思想;C选项与此无关;D选项不是材料的含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 ‎16.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二者的相同点是 A. 强调社会责任感 B. 提倡知行合一 C. 构建新儒学体系 D. 重建伦理秩序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知,二者都强调社会责任感,故A正确;提倡知行合一的是明代心学大家----王守仁,故B不符合题意,排除;构建新儒学体系指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使儒学焕发生机,二者的主张都没有体现这方面的内容,故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二者均强调社会责任感,都没有体现伦理秩序的内容,故D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联系所学儒家思想的内容、影响分析解答。‎ ‎17.明亡后,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对明朝覆亡的原因进行沉痛的理性反思。他们认为,明中叶以来“阳明学说之风行天下,而蠹坏世道人心,甚至人人束书不观而从事于游谈,空谈心性而不致当世实务,故导致士林无耻,以至于社稷丘墟”。据此,他们主张 A. 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B. 经世致用 C. “天下为主,君为客”‎ D. 唯物主义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阳明学说……从事于游谈,空谈心性而不致为世实务,故导致士林无耻,以至于社稷丘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王阳明心学空谈心性导致亡国的后果,故一些知识分子主张经世致用,故B项正确;“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属于明朝李贽的思想,不是明亡后,故A项错误;“天下为主,君为客”主要是反对君主专制,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相对,也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B。‎ ‎18.某学者认为:“黄宗羲政治观的闪光点主要体现在能够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理念付诸实践,构筑了传统民本政治通往近现代民主政治的桥梁。’’下列属于黄宗羲的思想并最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 工商皆本 B. 天下为主,君为客 C. 经世致用 D. 循天下之公 ‎【答案】B ‎【解析】‎ ‎“工商皆本”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材料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天下为主,君为客”有利于限制君权,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故B项正确。“经世致用”强调经书研究和社会现实相结合,材料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循天下之公”属王夫之的思想,故D项错误。‎ ‎19.《梦溪笔谈》曾描述如下现象:“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这种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 造纸术的发明 B. 指南针的应用 C. 印刷术的进步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说明印刷数量增多,效率极高,显然是活字印刷的发明导致,故C正确;造纸术主要是纸张有关,故A错误;指南针主要是航海,故B错误;商品经济发展不是直接原因,故D错误。‎ ‎20.下图为我国古代科学家学科贡献分布示意图。据此可知,我国古代 A. 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 B. 实用科技居于主导地位 C. 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 从事科技研究人员众多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我国古代科学家在医学、天文、数学和地理学领域取得的成就较高,这些学科的实用性较强,反映出我国古代科学成就中实用科技居于主导地位。故答案为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的地位,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从事科研人员的多少,排除D项。‎ ‎【点睛】中国古代科技具有以下特点:①在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但对事物规律的探索不够。②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③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意识。④在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方面。‎ ‎21.英国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认为,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科学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段材料主要反映 A. 三大发明在推动欧洲社会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B. 国家、宗教未能对欧洲社会的转型发挥作用 C. 三大发明对欧洲社会的转型起了决定作用 D. 指南针推动了欧洲新航路的开辟 ‎【答案】A ‎【解析】‎ 三大发明传入欧洲时,欧洲正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转变时期。三大发明起到了推动欧洲社会转型的作用,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家、宗教在欧洲社会转型中的作用,排除B项;三大发明对欧洲社会转型起到推动作用而不是决定性作用,排除C项;D项对材料信息概括不全面,排除。‎ 点睛: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因此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22.徐光启积极主张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1607年,他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前3卷,并建议开展分科研究。但徐光启开创的“格物穷理之学”没有在中国产生近现代科学,其主要原因在于 A. 君主专制制度的阻碍 B. 西方列强的入侵 C. 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D. 科举考试束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近代科学,主要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政策密切相关。B项是外部环境,客观上有利于近代科学的产生,可排除。 A、C、D三项都是其原因,相比较,A项是主要原因。‎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阻碍科技发展的原因 ‎23. 个性解放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与上述书法风格有关的时代背景是 A. 国家统一,盛世气象。‎ B. 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C. 经济发展,社会走向正轨。‎ D. 社会危机,世人反省。‎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个性解放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和所学知识可知是宋代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社会生活日益丰富,艺术品多追求个性解放,故B正确;国家统一、盛世气象反应的是汉唐文化的特点,故A错误;经济发展、社会走向正规不能体现材料追求个性解放的特点,故C错误;社会危机,世人反省不能体现材料追求个性解放而忽略法度的特点,故D错误。‎ ‎24.史学家夏鼐曾说:“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指一个社会……这种社会中,除了政治组织上的国家以外,已有城市作为政治(宫殿和官署)经济(手工业以外,又有商业)文化各方面的活动中心。它们一般都已经发明文字和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并且都已知道冶炼金属,文明的这些标志中以文字最为重要。”按照此标准,中国文明社会产生的时间最迟应在 A. 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出现时 B. 商周时期 C. 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时期 D. 春秋战国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它们一般都已经发明文字和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并且都已知道冶炼金属,文明的这些标志中以文字最为重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代的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因此中国文明社会产生的时间最迟是商周时期,故B 选项正确;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出现时中国还没有文字,不符合材料“它们一般都已经发明文字和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并且都已知道冶炼金属,文明的这些标志中以文字最为重要”,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时期没有成熟的文字,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以前的商朝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文字,故D选项错误。‎ ‎25.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下列作品中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C ‎【解析】‎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的含义是一种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是将事物与自身相融合。A选项《步辇图》只是绘画出当时的场景,没有体现出物我合一的境界;B选项《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的代表;C选项体现出这一特点,故本题选择C选项;D选项《五子夺莲》体现出的是中国传统的吉祥如意的特点,故排除。‎ ‎26.战国时期,被称为“南蛮”的楚国日益强大,它在与诸侯争霸的过程中同北方各国频繁接触,孕育出了《楚辞》这样伟大的诗篇。材料表明 A. 文化发展必须要通过地域交流 B. 《楚辞》改变了中国文化走向 C. 文化发展成就了楚国霸业 D. 《楚辞》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 ‎【答案】D ‎【解析】‎ ‎“与诸侯争霸的过程中同北方各国频繁接触,孕育出了《楚辞》”说明楚辞具有文化融合共和的特点,故D正确;A中必须要说法绝对;楚辞体只是中国文学一个流派,没有改变中国文化走向,故B错误;楚国霸业并不是因为文化发展,故C错误。‎ ‎27.北宋时,民间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柳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这说明 A. 宋词只在民间流行与发展 B. 宋代文学日益商品市场化 C. 宋词婉约派占据主导地位 D. 文学平民化、世俗化趋势 ‎【答案】D ‎【解析】‎ A项不符合史实;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C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宋词婉约派的地位;由“北宋时,民间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民间”可以分析出宋词逐渐平民化,逐渐世俗化,故本题答案选D项。‎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北宋时,民间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民间”,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28.下图所示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其走向成熟时期可追溯至 A. 明末清初 B. 元末明初 C. 清同治、光绪年间 D. 清雍正、乾隆年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图片的形式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图片是京剧脸谱,据此可知右图所示的艺术形式是京剧,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京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京剧 ‎29.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而采用某些色彩的,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如红色脸谱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色脸谱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由此可知,京剧脸谱艺术 A. 注重人物性格的多样性 B. 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C. 折射了社会伦理秩序 D. 表明了京剧艺术成熟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京剧脸谱……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寓褒贬、别善恶”体现了社会评价和教化功能,这说明京剧脸谱艺术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京剧脸谱艺术注重人物性格的多样性,故A项错误;“寓褒贬、别善恶”也不能说明社会伦理秩序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京剧艺术的成熟,故D项错误。故选B。‎ ‎30.王国维在《宋元戏剧史序》中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此话的主要含义是 A. 赞美宋元文学的辉煌成就 B. 强调文学具有很强时代性 C. 指出各个朝代的文学成就 D. 哀叹古代文学时间的短暂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可知,王国维强调各个朝代有各个朝代的特色,说明文学形式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B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王国维赞美宋元文学的辉煌成就,而是肯定文学形式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排除A。C项是题干表象,无法体现题干是内涵,排除。D项说法错误,与题干肯定文学形式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哲学家们在晚周(注:春秋战国)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泊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 ‎ 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要“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又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忘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被许多人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晚周时期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2)阅读材料二,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汉代学者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夷待访录》为什么被称为17世纪中国“民权宣言”。并分析其主张没有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 ‎【答案】(1)孔子:仁和礼;为政以德。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2)胜利:汉武帝“罢剿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改造: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道家、法家思想改造儒学,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3)原因:提出了与近代民权思想类似的主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法治;提出知识分子参政、议政的权利和实现舆论监督;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等。‎ 原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程朱理学占据思想统治地位,禁锢人们思想;小农经济为主,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未明确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方案,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其实就是回答出儒家学派在和谐人际关系方面的主张,例如,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荀子的仁义等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 ‎(2)“儒家思想取得胜利”其实就是回答出儒学的独尊地位得以确立即可。汉代学者对儒家思想的改造主要强调融合阴阳家、道家、法家思想、,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等主张即可。‎ ‎(3)被称为17世纪中国“民权宣言”主要强调《明夷待访录》涉及到民权方面的内容即可,而没有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则要从君主权力空前强化的政治制度、理学禁锢人们的思想的思想状况、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的经济状况多方角度分析即可。‎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材料二 中国古代绘画首先是笔墨、线条的艺术,正是笔力、用墨和线条造就了中国画独特的气韵和每个画家不同的风格。其次,中国画取“散点透视”的方法塑造形象,且不受空间、时间和事物实际比例的限制,更加自由、灵动。最后,中国画是把书法、诗歌、题款、钤印与装裱等综合在一起的一门综合艺术。‎ ‎——蒋孔阳《中国绘画的基本特点》‎ 材料三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提取有关中国古代书写材料和文字历史演变的脉络。‎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古代文人画的特点。‎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辛弃疾的作品有怎样的风格?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品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背景?‎ ‎【答案】(1)书写材料:经历了甲骨、竹木简、绢帛、纸的演变过程。汉字演变经过了由繁到简的演化过程;先后经历了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的演变。‎ ‎(2)作品的意境角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强调“以形写神”,寄托作者的思绪情怀,表达文人的心境,往往寄托于山水花鸟的意趣之中。‎ 艺术特征角度:集诗书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格调高雅、神韵超然等。‎ ‎(3)辛弃疾的作品以豪放为主。反映了当时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而广大人民渴望早日收复中原,结束分裂局面。‎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一中“商代、战国、汉代以及唐朝”的汉字演变趋势的图片从“汉字演变经过了由繁到简的演化过程以及先后经历了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的演变”的角度分析作答。‎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二中“墨、线条的艺术”“中国画取“散点透视”“中国画是把书法、诗歌、题款、钤印与装裱等综合在一起的一门综合艺术”并结合文人画特点从“作品意境”和“艺术性特征”概括作答。‎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可以概括指出特点;第二小问社会背景,结合所学从“反映了当时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而广大人民渴望早日收复中原,结束分裂局面”角度归纳回答。 ‎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汉字演变、文人画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