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东省泰安十九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东省泰安十九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试卷(解析版)

山东省泰安十九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1.(1.5分)据《国语•周语》记载,周穆王(约前1054年﹣前949年)准备征伐未及时进贡的犬戎,祭公谋父以“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试图谏止,穆王执意西征仅“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此后,戎狄不朝。这一记载表明(  )‎ A.分封制下君臣关系制度化 B.古代谏议制度起源于西周 ‎ C.仁德治国的观念源远流长 D.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动摇 ‎2.(1.5分)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  )‎ 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 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 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3.(1.5分)“考秦之制……内外管制为同一系统”。丞相与地方郡守掌民事,御史大夫与地方郡监学监察,太尉与地方郡尉掌军事。这反映了(  )‎ A.秦朝出现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B.官僚政治已经取代贵族政治 ‎ C.官僚队伍出现臃肿重叠现象 D.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4.(1.5分)南北朝时期,中书省和门下省设于宫中,主要负责皇家事务。唐朝时两省移出皇宫,并将两省官员分为内省官和外省官,两种官员都具有内、外朝官员的双重身份。这说明(  )‎ A.国家事务的重要性有所提高 B.政治运行过程更为成熟 ‎ C.内外朝的职能差别逐渐消失 D.皇室成为政治权力中枢 ‎5.(1.5分)唐代的科举录取不仅仅依据考试成绩,也很看重士子的名望。所以考试之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或闻士名流投呈作品,称为“投卷”或“行卷”,也允许官员向选举机关推荐,称为“公荐”。材料反映了唐代科举(  )‎ A.不够成熟完善 B.不利于人才选拔 ‎ C.请托之风盛行 D.录取的形式多样 ‎6.(1.5分)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分科取士有过中肯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这一评价中肯在(  )‎ A.肯定了选官制度对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 ‎ B.看到了两种选官制度在选才方式上的不同 ‎ C.肯定了科举制对政治的有利影响 ‎ D.肯定了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 ‎7.(1.5分)北宋初年,赵普为宰相,与枢密使李崇矩相交甚好。李以其女嫁赵之子,宋太祖知道后非常不满。李崇矩与赵普一上朝,同处等候奏事,太祖也令二人互相隔开。宋太祖的这些举动 B(  )‎ A.防止结党营私威胁中央集权 B.造成了宰相权力趋于分散 ‎ C.强化宗族观念防止外戚干政 D.维护封建礼制以巩固统治 ‎8.(1.5分)宋代“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朝廷通过授予“职”来体现文官的特殊地 位,其多为进士出身,如太宗时期入龙图阁者,“一经此职,遂为名流”。据此可知宋代(  )‎ A.国家机关行政效率提高 B.中枢权力机构不断完善 ‎ C.科举制度功能得以加强 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9.(1.5分)元代行省官员处理政务时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下列对这一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 A.促进地方决策民主化 B.有利于中央集权 ‎ C.妥善处理了民族关系 D.提高了行政效率 ‎10.(1.5分)明代继承了元朝的行省制,行省之下有府、州、县,县是中央政府任命官员的最基层单位。每个县有一个县官,根据省籍回避制度,必须由非本省出身者担任。明代推行“省籍回避制’’(  )‎ A.激化了社会矛盾 B.有利于中央集权 ‎ C.净化了官场风气 D.推动了地区交流 ‎11.(1.5分)如表反映的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这种状况(  )‎ 年限 ‎1年以下 ‎1﹣2年 ‎2﹣5年 ‎5﹣10年 ‎10﹣15年 ‎15﹣20年 ‎20年以上 阁臣数(人)‎ ‎30‎ ‎37‎ ‎42‎ ‎25‎ ‎12‎ ‎11‎ ‎4‎ 占比(%)‎ ‎18.63‎ ‎22.98‎ ‎26.09‎ ‎15.53‎ ‎7.45‎ ‎6.83‎ ‎2.49‎ A.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 B.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 ‎ C.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 D.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 ‎12.(1.5分)有清一代,皇权专制体现在政治统治的各方面,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雍正朝体现得尤为明显,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  )‎ A.雍正帝弱化法律作用 B.吏治逐渐走向了腐败 ‎ C.朝廷公信力遭到破坏 D.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13.(1.5分)下表罗列了秦、西汉、宋、清各代的部分官职,依据朝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 ‎①‎ 巡抚 总督 都统 水师提督 管带 ‎ ‎②‎ 郡守 中尉 宗正 将作少府 监御史 ‎ ‎③‎ 刺史 三服官 盐铁官 常侍 司隶校尉 ‎ ‎④‎ 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枢密使 知州 提点刑狱司 ‎ A.②③④① 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 D.④②①③‎ ‎14.(1.5分)公元前5至4世纪期间的雅典,演说、诉讼成风。大部分公民虽然自己不精于演说,但他们喜欢欣赏公民大会、陪审法庭的演说。对他们来说,言辞的美丽与动听已经胜过事实的真相与真理。这说明(  )‎ A.演说是民主制度的必然产物 B.雅典民主政治发达 ‎ C.演说影响了公民的理性判断 D.雅典城邦蕴含危机 ‎15.(1.5分)罗马征服歧视和虐待被征服的凯尔特人,于是强烈的不满弥漫于被征服者全境,统治阶级中有些人已经开始担优罗马与被征服者之间的关系,建议扩大被征服者的权利,这说明罗马法完善是由于(  )‎ A.社会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B.统治阶级对民众权利的关注 ‎ C.被征服者的不满与抗争 D.扩张而引发的民族矛盾 ‎16.(1.5分)在诉讼中评价当事人品行的做法是罗马法源远流长的传统。当案件审理缺乏证据时,审 判员将首先评价当事人的品行,辨别当事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并以此作为判决的标准之 一。这表明在罗马法的实施 中(  )‎ A.人文理性精神严重缺失 B.希腊法成为参照标本 ‎ C.判决由当事人品行决定 D.致力于审判的合理性 ‎17.(1.5分)“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适应这一变化,英国(  )‎ A.通过光荣革命,赶走专制君主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 ‎ C.进行议会改革,调整议员结构 D.建立内阁制度,限制国王权力 ‎18.(1.5分)19世纪中期起,英国议会下院中各大政党都设立党监,其职责是督促本党议员在议会服从党的纪律,与本党的立场保持一致,并对违反者予以党内惩罚。这一举措意在(  )‎ A.维护议会内部的团结 B.提高议会决策的效率 ‎ C.增强政党政治竞争力 D.贯彻内阁集体负责制 ‎19.(1.5分)1870年,美国国会出台一项法案,授权总统使用军队以保证《宪法第15条修正案》的实施,这就扩大了总统的军事权。进入20世纪以后,权力向总统手中集中的趋势愈益加强。最后,在威尔逊时代终于出现了“强有力的总统统治”。材料表明(  )‎ A.政府的行政权力不断加强 B.中央的制衡机制遭到破坏 ‎ C.宪法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 D.美国的民主政治发生变异 ‎20.(1.5分)在美国,除非能证明媒体存在着实际的恶意,否则对公职人员的报道即使不准确,也免受司法追究。这一做法(  )‎ A.有利于保证决策的科学 B.表明体凌驾于政府之上 ‎ C.体现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D.有利于防止公共权力整胀 ‎21.(1.5分)法国1875年宪法赋予了参议院很大的权力,如它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案,但参议院的议员却是由地方代表和地方政治家间接选举产生。这样规定可能主要是(  )‎ A.实行精英政治的需要 B.满足共和政体的需要 ‎ C.调和不同势力的利益 D.维护工业资产阶级利益 ‎22.(1.5分)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和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都规定两国实行民主共和政体;但两国国情不同,具体制度上也有所差异。两者的差异主要在于(  )‎ A.国家元首是否拥有实权 B.参众两院是否选举产生 ‎ C.是否实行责任制内阁 D.是否采用权力制衡体制 ‎23.(1.5分)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于废除政治强制,遵守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共同的规则。西方近代议会民主制建立过程中体现以上规则的通行做法是(  )‎ A.暴力革命推翻君主专制 B.改革完善议会民主制度 ‎ C.发展经济推动政治改革 D.制定宪法保障民主政治 ‎24.(1.5分)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英国在中国沿海近岸水域和珠江水道、杭州湾和长江下游进行水纹调查,并绘制海图,公布调查结果。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鸦片战争是英国蓄谋已久的结果 ‎ B.英国已获取中国沿海和内河的航运权 ‎ C.水纹调查有力配合了英国的军事行动 ‎ D.水纹调查属于正常的科学研究活动 ‎25.(1.5分)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由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犯了许多严重的错误有人则认为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所致。这种不同(  )‎ A.反映了不同的政治立场 B.由评价者所处时代决定 ‎ C.可用唯物史观加以整合 D.有待更多史料验证对错 ‎26.(1.5分)晚晴时期,“总署(总理街门)外交”和“地方洋务体制”长期并存。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谕准各省将军督抚”“一律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之衔”,在制度上进一步明确了地方处置外交的权力。这表明(  )‎ A.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中央集权受到了挑战 ‎ C.符合外交近代化趋势 D.总理衙门的地位下降 ‎27.(1.5分)从1896年开始,日本在杭州、苏州、汉口、沙市、天津、福州、厦门、重庆等八个城市取得建立专管租界的特权,从而成为在中国拥有租界最多的国家。这主要反映出(  )‎ A.中日《马关条约》的规定得到了落实 ‎ B.日本凭借在华特权暂时地独霸中国 ‎ C.片面最惠国待遇扩大了日本在华特权 ‎ D.群众反帝斗争为日本侵华带来便利 ‎28.(1.5分)武昌起义后,各省代表联合会在汉口英租界举行,与会代表成份十分复杂,革命派与立宪派占有几乎相等的席位,另有少数旧官僚和封建士绅。1912年1月28日,临时参议院在南京成立。临时参议员中,同盟会会员30人,立宪派不足10人。这一变化反映了(  )‎ A.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C.民主原则的切实贯彻 D.革命形成坚强领导核心 ‎29.(1.5分)有学者认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主要体现了这样的奋斗历程﹣﹣‎ 由组建地方性团体到成立全国性政党的成长,由宣传革命思想到形成革命理论的提升,由孤立无援的失败起义到各地响应的成功革命的蜕变。以下对应关系体现了上述观点的是(  )‎ ‎①建立兴中会﹣﹣成立同盟会 ‎②创办《民报》﹣﹣撰写《革命军》‎ ‎③发动黄花岗起义﹣﹣发动武昌起义 ‎④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提出“三民主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0.(1.5分)李大钊在“问题与主义”的讨论中指出:社会改造必须一方面“研究现实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这是并行不悖的。他同时指出,这种把启蒙与行动统一起来的救国运动始于五四运动。由此可知,李大钊认为五四运动(  )‎ A.将思想启蒙与社会运动相结合 B.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 C.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使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1.(1.5分)如表为1909年全国大学生分布表。这反映出(  )‎ A.民主革命斗争的区域分布不平衡 B.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控制范围不同 ‎ C.清末改革对各地的影响程度有别 D.新文化运动在各省发展存在差异 ‎32.(1.5分)据统计,到1927年二三月间,全国工会会员由北伐战争前的120万人发展到200万人,许多城市的工会组织都建立了工人武装纠察队,直接支援了北伐战争。其中,上海工人的第三次武装起义,配合了北伐军进军上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反动统治。材料表明(  )‎ A.北伐战争消灭了军阀统治 B.工人阶级是北伐战争领导阶级 ‎ C.国内的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D.北伐战争与工人运动相互促进 ‎33.(1.5分)1940年,中共提出“抗日根据地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应各占。”这一政策在当时(  )‎ A.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有利于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 C.瓦解了日伪对抗日根据地的封锁 D.扩大了敌后抗日政权的基础 ‎34.(1.5分)抗战期间,卢作孚等民族企业家利用川江航线运送了大批军队及作战物资到前线,并将武汉地区的大批工业装备和人员转移到四川;民族资本家范旭东在大后方创办化工企业,支援抗战。这表明(  )‎ A.抗战物资主要来自民族资本家 B.抗战改变了中国工业布局 ‎ C.民族资本家是抗战的重要力量 D.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35.(1.5分)西柏坡纪念馆内的一块展板上写着:“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全会作出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进京赶考”前定下的规矩。当年我党做出这些”规定”的主旨是(  )‎ A.加强执政党工作作风建设 B.突出革命导师的崇高地位 ‎ C.加强与民主党派政治协商 D.防范个人崇拜在党内出现 ‎36.(1.5分)“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共产党宜言》中这段话(  )‎ A.说明雇佣劳动是工业化的产物 B.肯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性 ‎ C.揭示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新特点 D.批判了工人阶级的分散落后性 ‎37.(1.5分)(巴黎)公社应该成为甚至最小村落的政治形式……设在专区首府里的代表会议,应当主管本专区所有一切农民公社事务,而这些专区的代表会议则应派代表参加巴黎的全国代表会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巴黎公社实行了直接民主 B.基层公社拥有社会管理权 ‎ C.法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国家政权由人民当家作主 ‎38.(1.5分)十月革命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高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地位,开始承认工会的地位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并禁止雇用童工,取缔血汗工厂;左翼政治力量快速发展,甚至上台执政并推行某些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这些改变说明(  )‎ A.西方国家借鉴苏俄实行改革 B.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威胁 ‎ C.工人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十月革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39.(1.5分)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作解释说:放弃联邦制,除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 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据此可知,周恩来(  )‎ A.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 B.主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C.反对照搬照抄苏联斯大林模式 D.首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40.(1.5分)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决定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以避免同国家权力机关所通过的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力的“法”和“条例’’相混淆。这反映了当时(  )‎ A.人民政协的职能面临转变 B.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出现曲折 ‎ 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创建 D.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已经结束 ‎41.(1.5分)如下表内地与香港贸易额与港商投资额比重。据表可知(  )‎ 年份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内地与香港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 ‎26.9%‎ ‎30.9%‎ ‎35.4%‎ ‎36.6%‎ ‎35.1%‎ 港商投资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 ‎30.4%‎ ‎29.0%‎ ‎23.6%‎ ‎24.5%‎ ‎43.8%‎ A.香港的回归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 B.内地与香港的经贸联系日益紧密 ‎ C.“一国两制”有助于两地经济发展 D.统一是香港经济繁荣的重要保障 ‎42.(1.5分)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同英国外交大臣艾登举行多次谈判,达成了中英两国互派代办的建立半外交关系的协议。随后在英方邀请下,中国还组织代表团对英进行了贸易访问。这一活动反映出当时我国外交方针(  )‎ A.由一边倒转向多边领域 B.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 C.以平等互利为基本准则 D.跳出了意识形态的范畴 ‎43.(1.5分)有学者指出,建国初的“一边倒”政策不是盲目的顺从苏联,而是指在世界斗争的格局中,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并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作坚决斗争。由此可见,“一边倒”政策(  )‎ A.是基于形势的正确选择 B.违背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 ‎ C.未关注意识形态的对立 D.是指不与资本主义国家往来 ‎44.(1.5分)1960年苏联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中经互会占了74%,到1963年这一比值猛增到84%.产生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 A.美国对苏联实行遏制封锁政策 B.社会主义阵营不断巩固壮大 ‎ C.中国与苏联关系发生了新变化 D.经互会促进了苏联经济发展 ‎45.(1.5分)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对外援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外援助显得更为“低调”,在此期间,援助补贴下降,对外经济联络部被降级,部分臃肿的援助项目遭到审查。对外援助相对于六七十年代也相当克制,相对突出受援的特征。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左”倾思想严重干扰中国外交的发展 ‎ B.中国物质匮乏无法提供更多的对外援助 ‎ C.对外援助由政治导向为主转向多元需求 ‎ D.不结盟外交政策导致中国援助对象减少 ‎46.(1.5分)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序幕。有观点认为:冷战是美国门户开放原则与苏联从沙皇时代继承来的势力范围原则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另有观点主张:冷战起源于十月革命到二战间的美苏关系。对材料最为准确的解读是(  )‎ A.冷战源于美苏间意识形态对立与国家利益冲突 ‎ B.美国要求苏联开放势力范围导致了冷战的出现 ‎ C.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是促成美苏矛盾对立的关键 ‎ D.冷战是二战前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孕育出来的 ‎47.(1.5分)1958年戴高乐重新执政后,提出建立以法德为核心、以法国为领导的“欧洲人的欧洲”,通过“缓和、谅解、合作”逐步实现“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最终走出“雅尔塔”。这一对外方针的提出(  )‎ A.表明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了分化 B.受到了欧共体成立的影响 ‎ C.反映出国际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D.根本上动摇美苏两极格局 ‎48.(1.5分)从1959年起,法国采取一系列步骤逐步脱离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先是将海军撤出北约组织,并拒绝美国在其领土储存核武器。1966年,法国最终退出北约组织。这表明(  )‎ A.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挫折 B.法国奉行相对独立的对外政策 ‎ C.西欧与美国关系初现裂痕 D.法国谋求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49.(1.5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联合国的组成情况发生变化。六十年代接纳的43个新会员国全都是第三世界国家;七十年代接纳的33个新会员国中除了两个德国以外也都是第三世界国家。这反映了(  )‎ A.不结盟运动蓬勃发展 B.国际政治新秩序建立 ‎ C.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D.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 ‎50.(1.5分)为抵消中国日益增长的全球影响力,美国总统特朗普于2018年9月份签署一项法律,设立新的外援机构“美国国际开发金融公司”,授权该公司可提供600亿美元贷款,并为愿意到发展中国家开拓业务的企业提供保险,包括增加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基建投资。美国的这一做法(  )‎ A.表明其把中国当作最大竞争对手 B.是其推行经济霸权主义的体现 ‎ C.反映出中美激烈地争夺第三世界 D.是经济多极化日益明显的反映 二、非选择题(第51题15分,第52题10分,共25分)‎ ‎51.(15分)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制度建设是一个国家建设的核心内容,自古至今中国人都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材料一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铸造,方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尽管它没有实现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但这次革命进行的民主制度试验,为后来中国革命和建役积累了经验和教训……孙中山晚年颇为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共和,“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团结人心,纠合群力始”……年轻的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他们所建立的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 材料三“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不是抽象的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1)说出两项隋唐时期中国“自根自生”的政治制度,并分析其意义。‎ ‎(2)在辛亥革命期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的民主制度试验”有哪些?为什么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3)材料三说的“特殊民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体现的?你从中国人民对民主政治的探索历程得到什么启示?‎ ‎52.(10分)观察下列图片,完成要求。‎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图片中选取三幅相互关联的图片,指出共同反映的一条历史信息,并简要说明和评价。(要求:写出图片名称和一条历史信息,说明和评价简明)‎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1.【分析】本题以祭公谏穆王征犬戎切入,考查了西周的宗法制,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解答】祭公谋父的谏言强调“德政爱民”,执意用兵的周穆王并未达到目的,这一结果反证了“德政”的价值,C符合题意,ABD不是题干表达的主旨,故排除ABD。‎ 故选:C。‎ ‎2.【分析】本题考查分封制,需要掌握分封制的作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周代封建”、“同一”。‎ ‎【解答】通过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周代封建”、“同一”等信息推断出,钱穆观点的核心内容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孕育了统一的因素,故D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3.【分析】本题关键信息是“丞相与地方郡守掌民事,御史大夫与地方郡监学监察,太尉与地方郡尉掌军事”,结合郡县制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材料中说明的是中央有相关的职能部门,在地方都有对应的机构,所以职责分配比较顺畅合理,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D项符合题意;‎ 争国出现了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不符合题意;‎ 题干中没有表述官僚政治已经取代贵族政治,故B项不符合题意;‎ 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在材料中不能体现,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4.【分析】本题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需要掌握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两省官员分为内省官和外省官,两种官员都具有内、外朝官员的双重身份”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材料“两省官员分为内省官和外省官,两种官员都具有内、外朝官员的双重身份”可知,国家事务与皇帝联系在一起,故A项正确。‎ 材料“唐朝时两省移出皇宫,并将两省官员分为内省官和外省官”与政治是否成熟无关,故B项错误。‎ 材料“两省官员分为内省官和外省官,两种官员都具有内、外朝官员的双重身份”不代表所有内外朝官员的职能完全一样,故C项错误。‎ 在家国一体的体制下,皇室本身就是政治权力的中枢,不是因唐代内外省的设置而形成,故D项错误。‎ 故选:A。‎ ‎5.【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结合题干“不仅仅依据考试成绩,也很看重士子的名望…称为‘投卷’或‘行卷’,也允许官员向选举机关推荐,称为‘公荐’”。‎ ‎【解答】根据材料“不仅仅依据考试成绩,也很看重士子的名望…称为‘投卷’或‘行卷’,也允许官员向选举机关推荐,称为‘公荐’”可知科举制除公开考试之外还有凭借士族名望参与举荐,体现了一定的弊端,A项正确。‎ B项,科举制实行公开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排除。‎ C项,题干不能说明科举中出现不良风气,排除。‎ D项,题干并未强调科举制录取形式多样,排除。‎ 故选:A。‎ ‎6.【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科举制对于祖国的统一、社会的稳定、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建设,特别是对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的促进和发展都曾产生过巨大作用。‎ ‎【解答】“对分科取士有过中肯评价”“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表明材料肯定了科举制对政治的有利影响,故C正确;‎ A与“不胜其弊”不符,排除;‎ 选才方式、提高官员素质材料未体现,故BD错误。‎ 故选:C。‎ ‎7.【分析】本题考查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答】材料“李以其女嫁赵之子,宋太祖知道后非常不满。李崇矩与赵普一上朝,同处等候奏事,太祖也令二人互相隔开”是限制赵普为宰相,与枢密使李崇矩的交往,实际是分散宰相的权力以加强皇权,故B正确。‎ 题干涉及的是君主专制,排除A。‎ C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D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B。‎ ‎8.【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结合宋朝官制的特点分析其影响即可。‎ ‎【解答】据材料“朝廷通过授予“职”来体现文官的特殊地 位,其多为进士出身,如太宗时期入龙图阁者,“一经此职,遂为名流”说明科举制出身的文官在宋朝受到重视,体现了科举制的功能得以加强,故C正确。‎ 据所学宋朝冗官现象严重,政府效率低下,A表述不符合宋朝史实,排除。‎ 材料没体现宋朝中枢机构的完善,排除B。‎ 秦朝时期官僚政治基本取代贵族政治,排除D。‎ 故选:C。‎ ‎9.【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元代的形省制。考查学生通过对题干的分析理解在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时要注意形省制的目的、特点、内容、意义等。‎ ‎【解答】根据材料“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可知,元代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 A项,行省长官相互制约,有利于决策的民主化,避免专断,这是实行这一制度的具体效果,而不是主要目的,故排除A。‎ C项,题干所述与民族关系无关,故排除C。‎ D项,材料中强调行省官员不能独立行使权力,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制约,而这种制约并不一定能提高行政效率,故排除D。‎ 故选:B。‎ ‎10.【分析】本题以明代省籍回避制度切入,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解答】明代官史实行本籍回避的手续是极为严格的,一定程度上的籍贯回避制度,有效地刮断了地方官与宗族势力的勾结,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正确,ACD表述不符合题目主旨,故排除ACD。‎ 故选:B。‎ ‎1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内阁制,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我们发现内阁大臣更迭频繁,从逻辑来看会影响国家政策的稳定性,D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担任内阁大臣的年限而不是官员的实际年龄,A选项排除。‎ 材料中没有内阁大臣人数变化的数据,B选项排除。‎ 内阁大臣的任职年限和他是否发挥辅助作用没有必然的联系,C选项排除。‎ 故选:D。‎ ‎1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分析。‎ ‎【解答】A.材料没有反映出法律的作用。‎ B.材料中看不出吏治的腐败。‎ C.从材料中的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不定朝廷公信力遭到破坏。‎ 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设立了军机处,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 故选:C。‎ ‎13.【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秦、西汉、宋、清各代的官职。解题的关键是表格中官职出现的时间的识记。‎ ‎【解答】“巡抚总督都统水师提督管带”属于清朝地方与水师官员名称;“郡守中尉宗正将作少府监御史”属于秦朝地方组织机构名称;“刺史三服官盐铁官常侍司隶校尉”属于汉代相应官职名称;“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使知州提点刑狱司”属于宋代官职名称,因此先后顺序是②③④①,故A项正确。‎ 故选:A。‎ ‎1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的城邦,要求学生结合古希腊城邦政治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言词的美丽动听,已经胜过了真相与真理,人们更多的是夸夸其谈,而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可以看出当时雅典城邦出现了严重的危机,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15.【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解题的关键是“担优罗马与被征服者之间的关系,建议扩大被征服者的权利”。‎ ‎【解答】由材料“担优罗马与被征服者之间的关系,建议扩大被征服者的权利”可知罗马法的出现是缓和罗马与被征服者之间的矛盾,是罗马帝国扩张而引发的民族矛盾,故D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民族矛盾,不是阶级矛盾,故A错误;‎ 统治者的关注是被动的,是为了维护统治,故B错误;‎ 除被征服者的不满与抗争外还有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C项说法不全面,故C错误。‎ 故选:D。‎ ‎16.【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关键信息是审判案件对当事人的人品辨别作为审判的标准之一,并进行判断。‎ ‎【解答】根据材料内容,审判案件对当事人的人品辨别作为审判的标准之一,目的是保证审判能有更多的参考背景,防止诬告现象,保证案件审判的公正合理,故D正确;‎ 材料中审判案件对当事人的人品辨别作为审判的标准之一,体现了重视人文理性,故A错误,排除;‎ B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C项说法错误,人品辨别作为审判的标准之一,不是决定条件,故C排除。‎ 故选:D。‎ ‎17.【分析】本题考查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权利法案》:1689年议会颁布﹣﹣﹣﹣﹣﹣﹣立法权向议会转移 ‎ 意义:①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利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它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②“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解答】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这种“状态”指的是英国工业革命后,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但当时英国的政治制度不能满足工业资产阶级充分参政议政的要求。为了改变这种“状态”,英国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故C正确;‎ ABD三项都发生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前,故排除。‎ 故选:C。‎ ‎18.【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资产阶级代议制,要掌握政党制度相关知识。‎ ‎【解答】据所学知识,设立党监有利于保证本党议员在议会活动中立场一致,这是政党竞争的斗争需要,选C。‎ 据材料“其职责是督促本党议员在议会服从党的纪律,与本党的立场保持一致”可知是为了维护本党的团结,和议会无关,排除AB。‎ 材料没涉及内阁,排除D。‎ 故选:C。‎ ‎19.【分析】本题考查美国总统共和制的确立,解题的关键信息是“‎ 授权总统使用军队以保证《宪法第15条修正案》的实施,这就扩大了总统的军事权。进入20世纪以后,权力向总统手中集中的趋势愈益加强。最后,在威尔逊时代终于出现了“强有力的总统统治”。‎ ‎【解答】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美国国会的作用在缩小,从1870年扩大总统的军事权,到威尔逊时代出现了“强有力的总统统治”可以看出,政府首脑(总统)的权力膨胀,从而说明美国政府的行政权力不断加强,故A正确。‎ 中央的制衡机制遭到破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而且这一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 宪法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而且这一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 材料只是说明美国行政权扩大,不能说明民主政治发生变异,故D错误。‎ 故选:A。‎ ‎20.【分析】本题考查美国三权分立的代议制,解题的关键是“除非能证明媒体存在着实际的恶意,否则对公职人员的报道即使不准确,也免受司法追究”。‎ ‎【解答】“除非能证明媒体存在着实际的恶意,否则对公职人员的报道即使不准确,也免受司法追究”表明这一做法有利于保证决策的科学,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2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国的宪法,要求学生结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产生的背景和内容特征来分析。‎ ‎【解答】A.法国从来没有说要实行精英政治。‎ B.法国第三共和国宪法的这种安排是为了协调当时的各方面矛盾,是妥协的产物,不是真正满足混合政体的需要。‎ C.之所以出现参议院权力比较大,而且是间接选举产生,是各派政治力量妥协的结果。‎ D.当时主要是共和派和君主派之间的斗争,没有特别强调维护工业资产阶级利益。‎ 故选:C。‎ ‎22.【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美国与法国政体的区别,考查学生对课本的掌握和运用。‎ ‎【解答】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两个国家的元首均拥有实权,两个国家的参众两院均选举产生,两个国家也均用权力制衡体制,美国并没有内阁,而法国却有内阁,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ABD排除。‎ 故选:C。‎ ‎23.【分析】本题关键信息是“‎ 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于废除政治强制,遵守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共同的规则”,结合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根据材料“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于废除政治强制,遵守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共同的规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国家通过制定宪法来保护民主政治的果实,D选项符合题意;‎ 西方国家也有改革过渡到民主政治的,A选项排除;‎ B选项说法片面,排除;‎ 经济发展和政治变革是相互影响的,C选项排除;‎ 故选:D。‎ ‎2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材料内容看不出蓄谋已久。B.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还没有获得中国的内河航运权。C.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侵略。并且入侵到了长江下游的南京。明显可以看出当时的水文调查配合了英军的军事行动。D.当时的水文调查是与军事侵略相配合的。并不是正常的科学考察研究活动。‎ 故选:C。‎ ‎25.【分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需要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分析出是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去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从而得出是唯物史观。‎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对太平天国运动不同的评价,体现了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去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故C项正确。‎ ABD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26.【分析】本题考查晚清时期的政治外交。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清政府谕准各省将军督抚”“一律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之衔”,在制度上进一步明确了地方处置外交的权力”的主旨,从侧面分析得出中央集权受到了挑战。‎ ‎【解答】依据材料“清政府谕准各省将军督抚”“一律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之衔”,在制度上进一步明确了地方处置外交的权力”可以看出晚清时期对地方处置外交的权力的限制,从侧面说明当时地方权力膨胀威胁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列强侵略相关信息,因此无法得出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故A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晚清政府对传统中央集权的加强,不符合近代外交趋势,故C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对地方处置外交的权力的限制,不能体现总理衙门的地位下降,故D 项错误。‎ 故选:B。‎ ‎27.【分析】本题考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对华侵略的基本情况。主要考查外国在中国获得的侵略权益。‎ ‎【解答】《马关条约》中并没有日本在中国获得租借的条款,排除A;‎ 日本暂时独霸中国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B;‎ 日本侵略中国后,他也获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相应的获得了其他国家在中国攫取的特权,包括建立租界的权利,故C正确。‎ D项说法不符合事实,排除。‎ 故选:C。‎ ‎2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革命派与立宪派占有几乎相等的席位,另有少数旧官僚和封建士绅”“临时参议员中,同盟会会员30人,立宪派不足10人”的主旨,并正确掌握辛亥革命的性质及历史功绩。‎ ‎【解答】A.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后的各省代表有立宪派、革命派、旧官僚和封建士绅,立宪派的目标是保留皇帝建立君主立宪制,但是随着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即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同盟会成员掌握了南京临时政府各部门的实权,资产阶级革命派居于领导地位,从而使君主立宪派减少。‎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主共和观念是推翻帝制后不允许复辟,而当时清帝还没有退位。‎ C.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参议员组成中有同盟会会员和立宪派等,不能体现民主原则。‎ D.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不能说形成坚强领导核心。‎ 故选:A。‎ ‎2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背景来分析。‎ ‎【解答】①建立兴中会﹣﹣成立同盟会体现了,由组建地方性团体到成立全国性政党的成长 ‎②创办《民报》﹣﹣撰写《革命军》没有体现材料的意思。‎ ‎③发动黄花岗起义﹣﹣发动武昌起义体现了,由孤立无援的失败起义到各地响应的成功革命的蜕变 ‎④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提出“三民主义”体现了,由宣传革命思想到形成革命理论的提升。‎ 故选:C。‎ ‎30.【分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结合五四运动的意义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促进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基础,而且“问题与主义”之争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故B项正确。‎ A项是材料的表面现象,不是实质,排除。‎ CD项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排除。‎ 故选:B。‎ ‎31.【分析】本题考查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认真观察图中数据是解题的关键,由图中信息可知,直隶省大学生数量最多,然后结合1909年的时间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由材料数据可知,1909年直隶的大学生数量在各省中比例最大。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清末新政中直隶高等教育率先突破的结果,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民主革命斗争,故A项错误;‎ 材料也无法体现出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控制范围,故B项错误;‎ 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故D项错误。‎ 故选:C。‎ ‎32.【分析】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结合题干“许多城市的工会组织都建立了工人武装纠察队,直接支援了北伐战争。其中,上海工人的第三次武装起义,配合了北伐军进军上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反动统治”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北伐战争的进行推动工会会员的增加,说明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又配合了北伐军进军上海,说明了北伐战争和工人运动是相互促进作用的,故答案为D;‎ 北伐战争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并没有消灭军润统治,排除A项;‎ 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材料主要是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不能说国内的工人运动蓬勃发展,排除C项。‎ 故选:D。‎ ‎3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1937年最终建立的。‎ B.工农武装割据主要是在抗日战争之前形成。‎ C.材料的措施没有瓦解日伪对根据地的封锁。‎ D.材料反映的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三三制政权,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的基础。‎ 故选:D。‎ ‎34.【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抗战期间,卢作孚等民族企业家利用川江航线运送了大批军队及作战物资到前线,并将武汉地区的大批工业装备和人员转移到四川;民族资本家范旭东在大后方创办化工企业,支援抗战”。‎ ‎【解答】“抗战期间,卢作孚等民族企业家利用川江航线运送了大批军队及作战物资到前线,并将武汉地区的大批工业装备和人员转移到四川;民族资本家范旭东在大后方创办化工企业,支援抗战”表明民族资本家是抗战的重要力量,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35.【分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需要掌握七届二中全会上中共思想建设及其目的。解题的关键是结合七届二中全会上中共思想建设及其目的对材料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七届二中全会上中共对党员思想上的内容,当时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中共将成为执政党,为了保持共产党员的纯洁性对党员进行规定,材料中“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可以看出主要涉及的是防范个人崇拜在党内出现,故D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对党员工作作风的规定,故A项错误。‎ B项明显错误,排除。‎ C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D。‎ ‎36.【分析】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 ‎【解答】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可以看出,与原先的雇佣劳动相比,工业进步下的无产阶级斗争有了新特点,故C正确。‎ 根据材料,“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才是工业化的产物,B说法错误。‎ 材料讲的是资本主义进步对工人运动的影响,而不是资本主义进步本身,排除B。‎ 材料讲的是工人阶级斗争的变化,而不是工人阶级的分散落后性,排除D。‎ 故选:C。‎ ‎37.【分析】本题考查巴黎公社。考查巴黎公社基层公社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设在专区首府里的代表会议,应当主管本专区所有一切农民公社事务”的分析,结合巴黎公社相关知识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材料“设在专区首府里的代表会议,应当主管本专区所有一切农民公社事务”可以看出基层公社拥有社会管理权,故B项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公社由人民直接选举出来的代表掌握权力,不属于直接民主,故A项错误。‎ 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尝试,故C项错误。‎ D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B。‎ ‎38.【分析】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关键信息有:开始承认工会的地位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并禁止雇用童工。‎ ‎【解答】依据材料“开始承认工会的地位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并禁止雇用童工,取缔血汗工厂”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正确。‎ 题干没有显示改革的相关信息,排除A。‎ B说法夸大其词,排除。‎ C项“根本性变化”说法绝对,排除C。‎ 故选:D。‎ ‎39.【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 ‎【解答】根据材料“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可知周恩来认为少数民族区域制度适合中国国情,B选项符合题意。‎ 周恩来强调的是政策制定要适合中国国情,A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民族政策与国情的适应性,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选项排除。‎ 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系统的阐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D选项排除。‎ 故选:B。‎ ‎40.【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954年”“避免同国家权力机关所通过的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力的‘法’和‘条例’相混淆”。‎ ‎【解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从1954年开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章程不再叫“法”,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是国家权力机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人民政协变成了统一战线组织,不再代行人大职能。故A正确。‎ 人民政协不再代行人大职能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而不是曲折,排除B。‎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创建是在建国前,而不是建国后,排除C。‎ 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结束是在1956年,而不是1954年,排除D。‎ 故选:A。‎ ‎4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香港的回归,要求学生结合香港回归的背景来分析。‎ ‎【解答】A.香港回归是1997年,材料是1997年之前的事实。‎ B.从材料可以看出,内地与香港的贸易额总体是增加了,反映了内地与香港经济贸易联系的密切。‎ C.一国两制真正在香港问题上实践成功,应该是1997年香港回归,在这之前,香港和内地经济的发展不是由于一国两制影响造成的。‎ D.材料反映的是香港回归之前的表现,不是回归以后的表现。‎ 故选:B。‎ ‎4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日内瓦会议,要求学生结合日内瓦会议的特征和影响以及新中国初期外交方针来分析。‎ ‎【解答】A.日内瓦会议是1954年,当时中国仍然实行的是一边倒的方针。‎ B.日内瓦会议时期,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但是也和英国建立了半外交关系,而且还进行了经贸的访问合作,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中灵活性和原则性相结合的特点。‎ C.材料中看不出平等互利的基本准则。‎ D.当时还没有完全跳出意识形态的范畴。‎ 故选:B。‎ ‎43‎ ‎.【分析】本题考查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背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美国对华实行遏制政策,“一边倒”,有利于巩固革命成果,有利于捍卫国家主权,有利于冲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封锁和孤立。‎ ‎【解答】A.根据所学可知,建国初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美国对华实行遏制政策,中国倒向社会主义国家一边,有利于巩固革命成果,有利于捍卫国家主权,有利于冲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封锁和孤立,是基于形势的正确选择,故A正确;‎ B.“一边倒”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表现之一,没有违背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故排除B;‎ C.“一边倒”体现了意识形态的对立,故排除C;‎ D.不与资本主义国家往来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 故选:A。‎ ‎4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要求学生结合战后世界格局的特征和新中国外交的特点来分析。‎ ‎【解答】A.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政策是从2战后就开始了,不是从60年代开始。‎ B.社会主义阵营在60年代没有发生巨大的变化。‎ C.中国和苏联在60年代矛盾加剧,关系破裂,所以苏联与中国的贸易额明显下降,这就导致了苏联和经互会国家之间的贸易额比例上升。‎ D.经互会没有在60年代促进苏联经济巨大发展。‎ 故选:C。‎ ‎4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时期的外交,要求学生结合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A.该变化是适应国内工作重心的需要的,非“左”倾思想的干扰,故A项错误;‎ B.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开始迅猛增长,B项错误;‎ C.进入80年代,中国的对外援助“相对于六七十年代也相当克制,相对突出受援的特征”,务实的对外援助政策促使中国更多地将重心放在如何利用外援进行国内经济建设发展,对外援助由侧重政治到服务于国内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 D.选项表述本身逻辑有误。‎ 故选:C。‎ ‎46.【分析】本题考查美苏冷战。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冷战是……与苏联从沙皇时代继承来的……的对立和冲突”“冷战起源于十月革命到二战间的美苏关系”。‎ ‎【解答】材料中的第一个观点将冷战的起源追溯到“沙皇时代”,另一个观点追溯到“十月革命”‎ ‎,两个观点都把冷战的起源追溯到很久以前,这表明冷战是二战前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孕育出来的,故D正确。‎ 材料并没有强调国家利益冲突与意识形态对立,排除A。‎ B、C说法错误,且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均排除。‎ 故选:D。‎ ‎47.【分析】本题考查欧洲一体化,解题的关键是“欧洲人的欧洲”“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最终走出‘雅尔塔’”。‎ ‎【解答】根据材料“欧洲人的欧洲”“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最终走出‘雅尔塔’”可知这一时期法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企图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故资本主义阵营出现了内部分化,故A正确;‎ 欧共体成立于196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B选项;‎ 苏联解体后国际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并且从根本上动摇了美苏两极格局,故排除CD选项。‎ 故选:A。‎ ‎48.【分析】本题主要考察战后世界格局,要求学生结合战后世界格局特征来分析。‎ ‎【解答】A.材料没有体现出欧洲一体化的特点。‎ B.从材料可以看出法国对美国的制约进行反抗,体现了法国60年代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西欧与美国的关系刚开始出现裂痕材料体现不出来。‎ D.材料看不出法国谋求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故选:B。‎ ‎49.【分析】本题考查第三世界国家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20世纪60、70年联合国接纳的新会员国主要涉及第三世界国家,说明这一时期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故D项正确。‎ 材料主要强调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中的状况,不能说明不结盟运动的发展,故A项错误。‎ 国际政治新秩序还没有建立,故B项错误。‎ 材料主要强调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中的状况,不能体现多极化趋势加强,而且多极化趋势加强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故C项错误。‎ 故选:D。‎ ‎50.【分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解题的关键是“设立新的外援机构“‎ 美国国际开发金融公司”,授权该公司可提供600亿美元贷款,并为愿意到发展中国家开拓业务的企业提供保险,包括增加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基建投资”。‎ ‎【解答】“设立新的外援机构“美国国际开发金融公司”,授权该公司可提供600亿美元贷款,并为愿意到发展中国家开拓业务的企业提供保险,包括增加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基建投资”表明美国的这一做法是经济多极化日益明显的反映,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二、非选择题(第51题15分,第52题10分,共25分)‎ ‎5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制度建设,解答此题需要学生掌握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近代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制度建设。‎ ‎【解答】(1)任举两项隋唐时期创立的政治制度,具有代表性影响深远的主要是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意义根据教材内容概括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实际回答辛亥革命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历史功绩,主要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第二小问结合当时中国的国情进行分析概括,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概括。‎ ‎(3)第一小问实际回事建国初期我国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第二小问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三省六部制 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制衡。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科举制,扩大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基础,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2)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阻挠破坏;群众基础薄弱。‎ ‎(3)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主政治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资产阶级由于其阶级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国的真正民主;要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民主体制。‎ ‎52.【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及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要事件。‎ ‎【解答】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根据设问要求要从图中选取三幅图片得出想关联的历史信息并进行说明和评价。我们可以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从中国反对西方侵略的角度,从中国思想解放角度,从反封建斗争角度等多方面进行信息提炼。并进行说明和评价即可。‎ 故答案为:‎ 示例一 图片:《天朝田亩制度》、1912年剪辫子、《青年杂志》‎ 信息:近代中国的反封建斗争 说明和评价: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定程度调动了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但具有空想性,未能真正实行。‎ 随着辛亥革命形势不断发展,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颁布了移风易俗的法令和措施,剪辫子成为反封建的象征,一定程度冲击了封建统治。‎ 面对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高扬民主和科学,成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反封建斗争的喉舌,但存在一定的偏激倾向。‎ 示例二 图片:1891年康有为创办万木草堂、同盟会、1919年周恩来创办觉悟社 信息:近代中国的思想演变 说明和评价:为了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培养变法人才,1891年康有为创办万木草堂,聚徒讲学,开展政治活动,成为戊戌变法的策源地。‎ 为加强革命力量的联合,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明确了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宏伟目标,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推动了革命进程的发展。‎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1919年9月,周恩来等人创办青年学生进步团体觉悟社,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带来了新的希望。‎ 图片:1900年义和团围攻西什库教堂、国共合作北伐、1937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 信息:近代中国的反帝斗争 说明和评价:(略)‎ 示例四 图片:1861年同文馆、1872年首批留美幼童、1906年奉天女子师范学堂 信息: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 说明和评价:(略)‎ ‎(以上示例仅供参考,其它符合题目要求得分,本题最高得分1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