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10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学案)
2019年高考历史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系列 专题10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构建知识体系】 【细化考纲预测】 考纲 细化 高考命题预测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重点考查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及概况。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着重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短暂的春天)、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发展特征及历史原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主要考查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近代化(资本主义化)过程中的作用。 1、从历史起因、条件、规律、趋势、影响、意义角度命题:近代民族工业业的发展及意义(重点关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间段)、清末重农抑商观念的转变趋势 2、从知识比较、联系、概括、归纳等综合能力角度命题:归纳近代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主题、概括甲午战争后、抗战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3、从认识、启示、评价、评述、新史观、新情境创设角度命题:引入抗战时期工厂统计表,考查抗战时期民族经济的发展 【剖析高考真题】——熟悉高考命题方向特点 考点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01.(2018年江苏卷文综历史6)6. 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业 A. 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 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 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 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 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说明洋务企业管理极为不完善,故A项错误;“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说明洋务企业过渡依赖西方技术,故B项正确;洋务企业是中国人采用机器生产经营的近代企业,故C项错误;“有些洋匠不懂技术”不代表所有洋匠都为外行,故D项错误。 点睛:2018年4月16日美国宣布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7年,无疑会重挫中兴的发展。中兴事件对中国企业是个镜鉴,中国企业必须进一步提高创新,尽快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本题隐性契合民族工业的热点问题,强调民族工业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性,不能受制于人。本题涉及的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02.(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答案】A 【解析】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留日学生占多数,结合所学知识,这与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较早开放通商口岸有关,经济文化水平较高,有利于接受外来文化,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高潮,开始于1911年,时间不符,排除B;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不足以解释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排除C;长江流域是英国的势力范围,但题干中反映的是是长江流域的留日学生较多,因此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也不足以解释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排除D。 【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中国的开放。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近代中国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近代中国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不平衡的认识和理解。本题难度不大,实际上类似的角度在以往高考题也曾考察过,如2015年全国Ⅰ卷27小题就考查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对文化格局的影响。由此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要关注以往的高考真题,认识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规律,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问题的原因进行正确分析。 03.(2017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28)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应了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用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改变了“不索取原价分文”的做法,是为缓解洋务企业的经费压力。故答案为B项。材料所述“协造”方式只是由用船一方拨付造船所用材料费,并非由用船一方参与造船过程,排除A项;材料所述并非表明所造船只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 【名师点睛】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该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在开展过程中遇到资金、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困难,本题考查的即是解决资金困难的“协造”方式。这种方式与“商办”不同,“商办”是指民间资本以入股方式对洋务企业进行投资。 04.( 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28)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时间为1897年上判断可知正确答案为D,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赔偿日本,所以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项是在洋务运动期间,此时洋务运动已经失败。C 项与史实不符合,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开始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材料提供了时间,这降低了题目的难度,但后边的材料又为学生解题设置了一重障碍,它没有直接提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很好的发展,这也是出题者智慧的一种体现。 05.(2018年全国Ⅱ卷文综历史14)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略 【解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发现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还考查考生准确而有逻辑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也是近几年考纲特别关注的地方。首先,考生要阅读材料,根据对材料的自我解读,发现和提取出自己认为合理的启示,注意启示应该表达成要怎样或者该怎样的形式,例如:现代化发展要适合国情,不可盲目照搬别国经验;现代化要注意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现代化发展要因地制宜;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科技创新;要充分认识到现代化发展会经历曲折;现代化是在曲折性中不断发展的;等等。然后再调动和运用所学过的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用具体的史实(可以是正反两方面的史实)来说明论证所提出的启示。 名师点睛:本题讲述了近代著名的洋务企业汉阳铁厂的建立及投产经过,反映出近代中国人民在近代化道路上所遭遇的艰难困苦与曲折探索,凸显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难、不断摸索前行的伟大奋斗精神,也激励学生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求索,是一个对学生再教育的过程。考生面对材料,不难提取出有关现代化的启示,但是独立自主的提取出一个来,对考生来说就需要取舍,往往有考生感觉这也该写,那也该写,犹豫不决而浪费时间,所以迅速决断选出一个角度很重要。同时,在提取现代化的启示过程中,如何准确的表达出来是这一题的难点和关键,需要注意的是“启示”是由以往历史上的史实得出的对今后现代化发展的经验教训或者可吸收借鉴的东西。最后的说明就属于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要求了,考生一般在这方面有一定的训练,应该能够较好的表达。 考点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01.( 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1)据统计,1948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约31.97亿美元,其中美国14.10亿美元,占总量44.10%英国11.15亿美元,占总量34.88%,其他国家6.72亿美元,占总量21.02%。由此可见 A.英国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地提高B.日本在投资总额中占有相当比例 C.外国资本已完全掌控中国的经济命脉D.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 【答案】D 【解析】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利用支持国民党打内战机会,与国民党签订《中美友好航海条约》,材料中“美国,占总量 44. 10%”说明美国此时在华投资处于优势地位,故D项正确。英国投资比例难以说明国际地位上升,故A项错误;日本此时属于战败国,材料中没有体现日本投资信息,故B项错误;C中完全掌控说法绝对。 【考点定位】晚清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美国对中国经济侵略 【名师点睛】在高考复习中,关于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一要掌握一条主线、两个重点。一条主线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曲折发展轨迹:产生——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曲折发展——萎缩。注意分析每一阶段的背景、特点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两个重点:一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二是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二要掌握重点概念,如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02..( 2018年江苏卷单科历史22)22. 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作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1936年通过的1937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4.1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二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止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 ——以上材料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 【答案】(1)准备:发展内地军工企业;改善交通;增加国防建设费用。 背景: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2)举措: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内迁。 (3)影响:提供了长期抗战的经济支持;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造成了官僚资本的膨胀;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信息“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可知,其准备主要有发展内地军工企业、改善交通、增加国防建设费用等。第二小问,依据材料的时间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从日本侵华、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等角度分析。 第(2)问,依据材料二信息“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可以得出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内迁等举措。 第(3)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对抗日战争、区域开发、工业布局以及民族经济等的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 【点睛】本题以国民政府抗战的经济举措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国民政府抗战的全面把握。抗日战争是全国卷和各地方高考试卷命题的高频考点,该考点彰显了家国情怀,因此也是高考命题的长效热点,这启示我们复习备考时,一定注意高考的高频考点和长效热点,高考考查从不回避高频考点。从能力上说,本题主要是全面考查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从素养上看,本题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来描述,第(3)问的“评价”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突破核心考点】——课堂讲解重点难点突破 【归纳总结】 一、鸦片战争前—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1、生产关系: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和农民小生产相结合 2、生产力:人力和畜力结合,铁器牛耕 3、生产组织形式: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生产 4、经营方式:男耕女织 二、鸦片战争后: (一)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仍占主体地位,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原因: (1)鸦片战争后,外国获得一系列特权 (2)列强对华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2、表现:(1)农业与传统手工业分离 (2)城乡经济商品化 (3)资本主义萌芽被打断 3、影响:(1)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2)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买办阶级兴起,推动近代化 (3)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条件 【方法技巧】 (一)晚清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特点: (1)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动力主要来自近代企业的冲击和西方的经济侵略。 (2)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和程度在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尤其是通商口岸远比内地迅速。 (3)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4)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不是商品经济成熟发展的结果,因此在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 (二)易混易错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错误。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只是开始解体,并不是完全解体。一是从地域上看,中国内地自然经济受外国资本主义冲击有限;二是从经济结构上看,中国自然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典例探究】 01.(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第十一次模拟历史试题)19世纪60到90年代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国人对洋务运动有各种不同的称呼,其中最能体现其运动目的的称呼是 A. 自强新政 B. 同光新政 C. 洋务运动 D. 同治中兴 【答案】D 【解析】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同治中兴最能体现其运动目的,故选D;洋务运动高举“自强”“求富”的口号,所举办的实业或多或少都对列强的侵略造成了冲击,所以最能体现其是回应西方冲击的是自强新政,排除A项;新政并非开展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排除B;洋务运动反映出运动的内容主要是学习西方,不能体现出根本目的,排除C。 02.下图是据杜恂诚《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整理的“晚清时期生丝出口销售渠道”。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注释:“洋行”指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的商行 A. 逐渐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动 C. 生丝生产行业出现近代生产 D. 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答案】C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逐渐沦为”的过程信息,排除A;材料表明存在洋行和缫丝厂,但结合所学,自然经济依然占统治地位,排除B;由缫丝厂的存在来看,说明生丝生产行业出现近代生产,故选C;材料没有反映自然经济的信息,排除D。 (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19世纪40年代出现,1949年被新中国成立没收结束 (三)近代工业艰难起步——洋务企业 1、洋务运动 (1)含义:指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为挽救清王朝而掀起的一场运动 (2)原因:为解决内忧(太平天国运动)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 (3)内容: ①办近代工业: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②兴办学校,派遣留学生 ③筹划海防,成立海军 (4)破产标志: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灭 (5)破产根本原因:不变更封建制度 (6)评价: ①积极: A引进西方近代科技,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推动了我国早期经济近代化。 B推动学习西方的风气,推动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和教育近代化 C刺激民族工业的产生 D加速小农经济的解体 E一定成都市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F创建3支海军,增强海防能力 ②消极: A没有触动落后的封建制度 B未能是国家富强 C未能使国家致富 【方法技巧】 (一)洋务运动的内涵 “洋务”指一切涉外的事务。“洋务运动”是一些开明的官员在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深深认识到外国生产技术的先进性,提出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并确实加以实践的运动。但是这场运动并没有触及封建制度,其核心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宗旨是“师夷长技以自强”。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结束于19世纪90年代,正处在同治和光绪年间,所以又称“同光新政”或“自强新政”。 (二)19世纪40~70年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图: (三)易混易错 (1)注意由于外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早于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这是一个特例。 (2)民族独立和中国的近代化是近代中国两大革命任务,二者的关系不能颠倒,因为没有民族独立就不可能有国家富强,而国家不富强,民族独立也就没有保障。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和推翻封建主义,近代化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3)近代化,不单指经济的工业化。近代化是工业化与工业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4)“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其使用机器生产而非手工劳动。 (5)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不是由封建社会末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的,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下产生的。 (6)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7)注意洋务派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代表。 (8)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9)注意洋务派的主观目的和客观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在复习时应对此辩证地看待,培养自己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思想上: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近代化思想,动摇了“礼仪至上”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权威地位,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2)经济上: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和工艺,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 (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典例探究】 01.五口通商后,西方的火柴、煤油等日常生活用品进口量不多,在“华人之心目中,尚以为其为奢侈品,惟少数富有之家及头脑较新之人,始能购置耳。”到了1880年代,进口量大大增加,相当多地区的人们已经使用这些洋货。对此,英籍税务司班思德说“人民习尚渐有变更,概可知矣。”这表明当时( )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状况 C.列强凭借着低关税倾销商品 D.中国整个社会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 【解析】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是19世纪40年代,与材料内容、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从材料可知随着外国商品进口量增加带来人们生活的变化,反映出中国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加深,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仅是列强倾销商品,还体现了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变化,故C项错误;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呈现中西并存,地区变化不平衡的特点,故中国整个社会习俗发生根本变化表述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答案】B 02.1876年,《申报》就中国是否应仿行机器织布进行了一场讨论,连续发文多篇,大加倡导。该报主笔说,他数年前就曾提议“购齐西国织造各布机器”“仿织洋布,定易销售”,但应者寥寥。现在他的主张却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政府积极推行重商政策 B.工业文明的优势被认同 C.国人市场意识逐渐形成 D.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 【解析】“1876年,《申报》就中国是否应仿行机器织布进行了一场讨论,连续发文多篇,大加倡导”可得出倡导者并非政府,而是媒体,故A项错误;“购齐西国织造各布机器”“仿织洋布,定易销售”没有体现工业文明的优势被认同,只是觉得市场前景好,故B项错误;“仿织洋布,定易销售”到“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说明国人逐渐意识到工业品的市场前景好,故C项正确;“《申报》就中国是否应仿行机器织布进行了一场讨论”没有提及民族危机及救国的意识,故D项错误。 【答案】C 03.近代中国人已经明确认识到,古之“商务”,“不过日中为市,易事通工而止。……古人所谓商,商其所商,非今所谓商也。居今日而概念商务,其情势有不可同日而语者矣。”这种变化说明 A. 近代商人地位提高 B. 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C. 社会发展推动文化水平提高 D.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居今日而概念商务,其情势有不可同日而语者矣”来看,说明近代中国人认识到商业并不仅仅只是“日中为市”的简单商品交易,而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由于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商业日益重要。故答案为B项。材料反映的是人们对商业的认识,没有涉及商人地位,排除A项;这种认识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不是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也没有反映政府政策的变化,排除。 (四)近代工业——民族工业(民族资本主义) 1、产生(兴起) (1)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 (2)原因: ①受外资企业的刺激(主要原因) ②洋务运动的诱导 ③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3)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陈启元的机昌厂 (4)特点: ①分布在沿海地区; ②以轻工业为主; ③地区、产业发展不平衡、规模小、资金小、技术力量薄弱; ④受双重压迫,起步艰难,在夹缝中生存(受外国企业的打压和本国封建势力的欺负) (5)影响: ①中国的社会开始出现新的经济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②产生新的阶级因素(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2、初步发展 (1)时间:甲午战争后(19世纪末) (2)原因: ①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 ②设商务部奖励工商 ③受实业救国热潮的影响 ④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3)表现:1904年-1907年大量办工厂,棉纺织业发展迅速;出现一大批实业家 (4)影响: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黄金时期(1912年-1937年) (1)1912年-1919年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短暂的春天) ①原因: A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辛亥革命和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C“实业求国”思潮的影响 D中华民国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推行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 ②表现:新建厂矿和资本增多,轻工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著名实业家。 ③影响:无产阶级的队伍壮大 (2)1927年-1937年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夏天) ①原因: A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国家实现统一 B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国民经济 ②表现:工业产值增长率高,轻工业发展较快;化学工业有一定发展。 4、萎缩阶段(秋天) (1)时间:1937年-1945年 (2)原因:①沦陷区,日军破坏②国统区,国民政府管制,官僚资本掠夺 5、陷入绝境(冬天) (1)时间:1946年-1949年 (2)原因: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加紧掠夺 6、新的春天 (1)时间:1950年-1952年 (2)原因:国家实行合理的调整工商业的政策 7、结束: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采用国家资本主语,对民族资本主义进行赎买政策,实行和平过渡。 (五)官僚资本主义:1927年产生,1949年被新中国没收结束 (六)新民主主义经济:从1927年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建立时开始出现到1956年三大改造结束 【方法技巧】 (一)数字法巧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历程: 一个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三大障碍: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四个阶段: “春”——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 “夏”——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较快发展; “秋”——抗日战争时期遭到沉重打击; “冬”——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 (二)实业救国的基本含义及其评价 (1)含义:就是以发展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手段的一种经济思想。主要以张謇等为代表,风行于20世纪初,表达了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企图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民族危亡的美好愿望,具有爱国的进步意义。 (2)评价:实质上是一种否定资产阶级革命,主张改良的论调,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但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封建势力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实业救国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三)近代主要经济形式的相互关系 (四)近代四种经济形态比较 经济形态 特征 产生、发展 地位 结局 自然经济 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古代形成,鸦片战争后开始逐渐解体 在近代一直占统治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将之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外国资本 列强在中国的企业,带有掠夺性 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兴起,甲午战争后日益增多 近代长期占优势,垄断了重工业部门 新中国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将之转变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官僚资本 依靠国家政权形成对经济的垄断 洋务运动时兴起,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形成并走向膨胀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新中国没收官僚资本,将之转化为国营经济 民族资本 近代中国人投资的民办企业,是在封建经济解体过程中产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发展较快,后来日益萎缩 是近代新经济因素,瓦解了自然经济,有利于社会进步;在三座大山的压制下艰难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将之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曲折发展六阶段 阶段 时间 原因 主要史实 产生 19世纪 六七十 年代 (1)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1)上海的发昌机器厂 (2)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 (3)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初步 发展 19世 纪末 (1)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 (2)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3)实业救国热潮 (1)民间出现办厂热潮 (2)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3)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短暂 春天 1912~ 1919年 (1)纺织业、面粉业发展迅速 (2)厂矿企业增多 (3)一战后萧条 (1)辛亥革命的鼓舞 (2)“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3)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4)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较快 发展 1927~ 1936年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2)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 沉重 打击 抗战爆 发后 (1)沦陷区:日军的破坏和吞并 (2)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压榨 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陷入 绝境 抗战胜 利后 (1)美国取得在华特权 (2)官僚资本的挤压 (3)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 (六)近代西方与中国工业化的差异 西方工业化 中国工业化 发展进程 西方工业化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和新航路的开辟开始发展,虽然有来自封建势力的阻碍,但政府的重商主义政策推动了西方工业化的进程。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工业革命的开展更是大大加快了西方工业化的进程 中国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没有独立成长为资本主义经济;鸦片战争后的工业化进程受到内部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和外国资本主义的阻碍,进程曲折缓慢 领导力量 在西方工业化过程中,资产阶级一直扮演着主角,开始是商业资本家,后来是工业资本家、金融寡头推动工业化 中国工业化一开始时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在其过程中作用甚小,民族资产阶级没有真正掌握领导权 资金来源 西方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于资本的原始积累 中国的洋务企业多靠政府投资,民族资本主义则是在资本主义萌芽被外来侵略截断的情况下出现的,缺少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资金严重不足 工业化的次序 西方工业化先是从轻工业如棉纺织业开始,再发展重工业 中国洋务企业一开始就发展重工业,轻工业是辅助,而民族工业始终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比重较小,工业结构极不合理 (七)中国近代化的特点: (1) 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2) 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3) 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八)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不利 因素 先天不足 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后天畸形 由于先天不足,使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方向和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呈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社会环境 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传统思想 重农抑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成为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 有利 因素 列强 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 政府 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中国人民 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实业家 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的源泉。 (九)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代表新的生产方式,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有利于中国现代化。 政治 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逐渐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思想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推动了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 发展趋势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其发展的前提是政治上的民族独立。) 结论: 在近代中国,曾经有不少人提出过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主张,并为此而奋斗,但最终都没有成功。历史一再证明,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很薄弱,中国资本主义没有发展起来,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和成熟程度,远不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 因此,中国资产阶级担当不起领导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这个任务历史地落到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的肩头。 【典例探究】 01.1930年,国民党中央通过《关于建设之方针案》,强调今后“铁道、水利、造船、制铁、炼钢等事业,依照总理(孙中山)节制资本之义,宜由国家经营之”。并计划在两年内由政府筹资建设大规模的钢铁厂、造船厂。这一计划 A. 是对传统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反思 B. 目的是建立持久抗战的经济基础 C. 受到了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影响 D. 意图是改变中国重工业落后的面貌 【答案】D 【解析】题干说到了国民党中央在1930年决定政府筹资建设大规模的钢铁厂和造船厂,这是想要改变中国重工业的落后面貌,故选D;国民党中央一直坚持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所以谈不到反思,题干的信息也没法说国民党中央开始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故排除A;1930年日本还没有开始侵略中国,所以这时不可能有建立持久抗战的经济基础这一目的,故排除B;国民党中央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所以不可能受到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影响,故排除C。 02.下表是近代重庆《商务日报》发行的广告量,据此可知这一时期重庆地区( ) 1930.11 1932.5 1934.6 洋货商品广告量(条/天) 15 17 20 占总商品广告比例(%) 46.8 41.5 38.5 A.反帝运动不断高涨 B.民族工业有所发展 C.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D.社会生活日益西化 【考点】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材料表格中主要呈现的是洋货商品广告量(条/天占总商品广告比例(%),再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无法得出反帝运动不断高涨的结论,故A项错误;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洋货商品广告量(条/天占总商品广告比例(%)在1930—1934年逐年减少,再根据这一时期是我国民族工业“黄金时期”,可以得出这一时期重庆地区民族工业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仅根据洋货商品广告量(条/天占总商品广告比例(%)无法看出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故C项错误;仅据洋货商品广告量(条/天占总商品广告比例(%)无法得出社会生活日益西化的结论,故D项错误。 【答案】B 【巩固微练习】——查漏补缺、检验复习效果 1.下图反映了I867---1876年中国的棉布进口交易量和交易价格的变化趋势。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中国棉布交易量和交易价格成反比 B.列强侵略促使民族工业的诞生 C.外国棉布在华的竞争优势有所增强 D.中国农业迎合国际市场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 从图片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中国的棉布进口量总体在增加,而交易价格却在逐渐降低,这也使得价廉物美的西方棉布在华的竞争力有所增强,故选C项。1872~1874年棉布进口量下降,但棉布进口价格仍然走低,A项错误;从图片信息难以得出 B项,故排除;图片看不出是中国农业,因为中国进口的是外国棉布,排除D项。 2.近代中日两国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日本维新派提出“和魂洋才”,中国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结果两者一成一败。其根本原因是 A.学习的文化内容不同 B.制定的具体目标不同 C.推行者的社会立场不同 D.实施的方式方法不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 中国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是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不改变封建制度,而日本明治新是改变了封建生产关系才导致成功的,故C正确;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派学习的内容是不同的,但并不是成败的根本原因,故A排除;两者制定的具体目标都是为了使国家富强,但也不是造成成败的根本原因,故B排除;实施的方式方法都是通过政府推行的,但也不是造成成败的根本原因,故D排除。 【点睛】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是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3.下图为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4年7月3日视察武汉汉阳铁厂时拍摄的老相处。拍摄该照片的目的是 A.表达对环境污染的忧虑 B.展现近代化运动的成就 C.鼓舞清军对日作战的信心 D.对中体西用思想进行反思 【答案】B 【解析】 【详解】 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是当时中国第一家钢铁联合企业,中国钢铁工业蹒跚起步。因此张之洞拍摄该照片的目的是展现近代化运动的成就,故答案为B项。那时的洋务派官员没有环境污染的概念,排除A项;1894年7月甲午中日战争尚未爆发,排除C项;张之洞一直主张“中体西用”思想,排除D项。 4.1897年《知新报》记载,天津机器局“今其制造,言之有理即可己扩充,制造火药弹炮、钢铁诸器……分厂极多,(甲午)战后颇有扩张,其业之兴盛有可望也”。湖北机器织布局在(1896年)“极力整顿”后,“竟盈余十八万金,其产品畅销,备受欢迎。厂中的9名外国技师被裁去8名。”这反映了甲午战后 A.洋务企业有了显著发展 B.民族工业取得了技术独立 C.向西方学习进一步深化 D.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新动向 【答案】A 【解析】 【详解】 天津机器局“(甲午)战后颇有扩张,其业之兴盛有可望也”,湖北机器织布局“竟盈余十八万金,其产品畅销,备受欢迎。厂中的9名外国技师被裁去8名。”结合所学可知,天津机器局、湖北机器织布局属于洋务企业,材料表明洋务企业在甲午战后有了较大发展,故A正确;“厂中的9名外国技师被裁去8名”并不意味着技术独立,仍然需要外国技术的支持,排除B;材料反映天津机器局、湖北机器织布局在甲午战后有了较大发展,无法体现向西方学习“进一步深化”,排除C;天津机器局、湖北机器织布局属于洋务企业,而不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D错误。 5.1914年12月5日,北洋政府农商部强调“欧战”期间“通商惠工,在此一举”“机不可失,稍纵即逝”。其实,当时举国上下尤其是身处商战第一线的工商业者,都充满了这种抓住机遇的紧迫意识。这表明当时政府 A.践行奖励实业法令 B.督促良机大发战争财 C.秉承实业救国理念 D.号召与欧美列强商战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对华侵略,北洋政府认为这是民族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应抓住时机,体现了政府的实业救国理念,故C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政府奖励实业的相关法令,排除。B项,材料中政府旨在强调抓住时机“通商惠工”,而非大发战争横财,故排除。D项,材料未体内政府发动与欧美进行商战的口号,排除。 6.据记载,在开埠初期的一二十年间,像洋布、洋皂、玻璃制品等日用洋货,虽多制作精致,外观漂亮,有的也比土货更好用,但由于售价贵,普通人家还很少购用,人们只是把它们看作有钱人为好奇炫新才会买的奢侈品、高档品。该材料说明在近代初期 A.通商口岸的社会生活深受西方影响 B.自然经济对西方工业文明的顽强抵制 C.通商口岸附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西方工业经济的优势还未充分体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洋布、洋皂、玻璃制品等日用洋货,虽多制作精致,外观漂亮,有的也比土货更好用,但由于售价贵,普通人家还很少购用”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工业产品价格大幅下降,但当时在中国销售的西方工业制成品并未体现出价格上的优势,所以被视为奢侈品、高档品,这说明当时西方工业经济的优势尚未充分体现,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当时西方工业产品并未被普通中国百姓接受,并非体现通商口岸的社会生活深受西方影响;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西方工业产品因为价格昂贵而不能被普通中国百姓接受,并未因为自然经济的抵制;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当时西方工业产品并未被普通中国百姓接受,并非重在体现自然经济的解体。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7.上海发昌机器厂于1866年创办,是中国近代较早的民族工业,至19世纪80年代已成为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企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家。这一时期促使发昌机器厂发展的因素包括 ①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②外商企业的刺激 ③洋务企业的诱导作用 ④清朝政府的政策支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 上海发昌机器厂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19世纪60年代后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这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①符合题意;由于外商企业的刺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②符合题意;19世纪60年代后在洋务企业的诱导下,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缓慢发展,③符合题意;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80年代,清朝政府没有支持民族工业的政策,④错误;故选 D。排除ABC项。 8.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茶和丝通过通商口岸大量出口,其客观进步作用表现在 A.使中国的关税收入大增 B.使农民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 C.使清政府贸易逆差得到扭转 D.使中国产品在国际上竞争力增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茶和丝通过通商口岸大量出口,等于扩大了茶和丝的国外市场,所以使得农民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有利于打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故选B;中国的关税在《南京条约》签订后,总体是下降的,故A不符合题意;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是贸易顺差,丝茶的大量出口是减小了贸易顺差,故C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丝茶的大量出口是等于使得中国的农业生产服从和服务于世界市场的需要了,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D不属于客观进步作用,所以排除。 9.下列现象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是 ①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②实业团体的大量涌现 ③实业救国思潮的流行 ④群众性爱国运动的高涨 A.①②③ B.②⑧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为发展民族工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所以有利于其发展,故①符合题意;实业团体的大量涌现,会激励更多的人投资实业,从而促进民族工业发展,故②也符合题意;实业救国思潮会鼓舞人们为救国而投资实业的行动,故③符合题意;群众性爱国运动的高涨,如提倡国货运动,会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市场等条件,故④也符合题意。所以这一题的答案应该是D;其它选项要点不全,故排除ABC。 10.1914年1月,袁世凯政府颁布《公司保息条例》,对于棉丝业、制铁业、制糖业等资本在20万元以土的新设企业,自开机制造之日起的三年内,政府按实缴资本给予保息5厘或6厘。这一做法 A.打击了中小工商企业 B.鼓励了私人投资实业 C.扩张了官僚资本势力 D.减轻了企业税收负担 【答案】B 【解析】 【详解】 《公司保息条例》的颁布有助于保证新设企业的收益,这一做法有利于鼓励私人投资实业,而不是打击了中小工商企业,故排除A项,故选B项;官僚资本势力出现于20年代后期以后,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该条例是保证新设企业的收益,而不是减轻其税收负担,故排除D项。 【点睛】 “给予保息5厘或6厘”是本题的关键信息,由此可说明该条例的颁布保证了新设企业的收益。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老舍创作的话剧《茶馆》刊载于1957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现象,话剧节选如下: 第一幕:茶馆开业。常四爷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特务宋恩子和吴祥子抓进监狱。秦仲义说,开工厂才能抵制外货,才能救国!庞太监说,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 第二幕:茶馆衰落。常四爷坐牢出来了,宋恩子、吴祥子变成了军阀的走狗。吴祥子说,“现而今我们效力的都仗着洋人撑腰!没有洋枪洋炮,怎能够打起仗来呢?”崔久峰说:“今天王大帅打李大帅,明天赵大帅又打王大帅。是谁叫他们打的?是洋人!” 第三幕:抗战结束。秦仲义说,“日本人在这儿,说什么合作,把我的工厂就合作过去了。咱们的政府回来了,工厂也不怎么又变成了逆产。”常四爷等相继来到茶馆互诉不幸,含着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节选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话剧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 情节:秦仲义说,开工厂才能抵制外货,才能救国!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中国的实业救国思潮。 概述和评价:实业救国思潮伴随着近代民族危机而产生、发展。如甲午战后张謇创办大生纱厂,践行实业救国主张。民族资产阶级通过发展实业挽救民族危亡,具有爱国进步意义;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为近代政治变革与思想革新提供经济和阶级基础;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经济侵略。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工业难以独立发展,实业救国不可能实现。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详解】 情节,据材料“秦仲义说,开工厂才能抵制外货,才能救国……日本人在这儿,说什么合作,把我的工厂就合作过去了。咱们的政府回来了,工厂也不怎么又变成了逆产”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即可从上述节选中提取一个情节,例如:“开工厂才能抵制外货,才能救国”。现象,结合所学知识从实业救国思潮的角度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代重大历史现象。概述和评价,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危机、实业救国、爱国进步意义、民族工业难以独立发展等方面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