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15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15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作业

专题15 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 考点一:新中国的成立 ‎1.(2019年江苏卷,11,3分)1949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见下图),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B.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 C.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D.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世界处于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时期,而中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一方,因此国际社会普遍认可新中国的说法是错误的,D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说法是符合史实的,排除。‎ ‎2.(四川省成都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检测)据统计,1948年当选的“国立中央研究院”第一届81名院士中,有60人选择了留在大陆或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回到大陆。当时在美国的老舍、曹禺、钱学森等人,经过努力也纷纷回到了祖国。1949年前后,这一批知识分子 A.吹响了“向科学进军”的号角 B.承担着完成民主革命的重任 C.响应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感召 D.成为打破中美关系僵局的关键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前后大批知识分子留在大陆或者从国外返回祖国,可见这些知识分子对新中国充满希望,希望振兴中华,选项C正确;A与材料无关,且曹禺、老舍不属于科学家,排除;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选项B排除;打破中美关系僵局的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选项D排除。‎ ‎3.(2019年广东深圳模拟)有论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推翻与帝国主义合作的统治政权”的运动,“本质是一项中国民族的救亡运动”。由此判断,新中国的成立 A.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了独立 B.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C.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未完成 D.只能建立新民主主义政权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中共领导的革命“本质上是一项中国民族的救亡运动”可知新中国的成立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故A正确。新中国成立是中华民族振兴的转折点,但尚未实现振兴,故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故C排除。D与材料主旨不符。‎ ‎4.(上海市松江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美国歌手将1949—1989年全球重大新闻的关键词串联而成创作了歌曲《WE Didn't Start The Fire》。其中,1949年的歌词中提到的“红色中国”,应当是 A.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 B.红军完成长征到达陕北 C.中国取得抗战的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1949年红色中国”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是1921年7月,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红军完成长征到达陕北的时间是1936年10月,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时间是1945年8月15日,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5.(宁夏自治区2019届高三模拟)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 A.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B.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 C.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 D.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C ‎【解析】新中国成立之时从国家标准和象征等角度加大民众对于新国家的认同感,村料“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意在强化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故C项正确。这些措施旨在强化人民对新政权的认同感,故A项错误。B和D都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考点二:民主政治建设 ‎1.(2019年北京卷,18,4分)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①《共同纲领》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政治协商制度 ④民主集中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毛泽东主要论述了中共与党外人士及民主党派合作问题,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有《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由中共和各民主党派及社会贤达人士共同制定;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①③符合题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没有体现政党制度的特点。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与材料强调的“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的主旨不符。综上所述,①③符合题意,故选C项。‎ ‎2.(2019年4月浙江选考,14,2分)请看下图报影,下列项中对该报章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A.北京这个千年古都成为人民政权的首都 B.北京市人大、政协等相关政权组织已经产生 C.北京市人民政府于1949年10月1日正式成立 D.该消息标志着“北平”正式更名为“北京”‎ ‎【答案】A ‎【解析】图片报纸中规定印刷牌匾中“北平”改为北京,说明北京将成为人民政权的首都,故A项正确。新中国成立之初没有人大,是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故B项错误。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于1949年1月,故C错误。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正式将北平改为北京,并确定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故D项错误。‎ ‎3.(江苏省南通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著名报人徐铸成回忆道,对于《共同纲领》不提社会主义的疑问,周恩来解释说,今天应集中力量于新民主主义建设,发展包括民族资本主义在内的四种经济成分。如过早写出社会主义,易在国内外引起误会。周恩来的解释在当时有利于 A.团结各阶层人士共同建设新中国 B.推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实施 C.落实“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尽快结束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的局面 ‎【答案】A ‎【解析】 “今天应集中力量于新民主主义建设,发展包括民族资本主义在内的四种经济成分。如过早写出社会主义,易在国内外引起误会”,这说明周恩来的解释在当时有利于避免误会,团结各阶层人士共同建设新中国,故A项正确;《共同纲领》的提出是在1949年9月,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是在1953年,故B项错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提出于1956年,故C项错误; 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4.(北京市丰台区2019届高三一模)建国后召开的某次大会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小生产的限制下面,解放我国的生产力”的任务。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各民主阶级、民主党派、工农业劳动模范等各界、各民族代表。这次会议是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依据材料“从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小生产的限制下面,解放我国的生产力”可知,这一会议召开的背景是资本主义和小生产仍然存在,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资本主义和小生产消失,所以这一会议召开于建国之后至1956年底之前,分析选项内容可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于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之前,与材料时间不符,A选项错误;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1954年9月,符合题意,B选项正确;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12月,此时期资本主义和小生产早已消失,不符合题意,C选项错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于1992年10月,此时期资本主义和小生产早已消失,不符合题意,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5.(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测试)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于我国目前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判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也曾对我国当时的主要矛盾做出了分析,对二者的看法符合史实的是 A.都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有益探索 B.八大分析造成此后经济建设的冒进 C.都是根据具体国情做出的正确分析 D.生产力发展促使生产关系发生质变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根据这一情况,十九大认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中共八大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正确的分析。这都是根据具体国情做出的正确分析,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56年八大召开时中国并非是市场经济体制,仍是计划经济体制;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对于我国的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分析是正确的。而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才导致经济建设的冒进;D选项错误,八大召开时,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十九大召开时,中国仍然是社会主义阶段,生产关系并未发生质变。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考点三:祖国统一大业 ‎1.(2019年北京卷,19,4分)1972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这一举措 A.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 ‎ B.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 C.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 ‎ D.标志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内容可知,中国将香港、澳门问题定性为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不属于通商所谓的“殖民地”范畴,从而有利于避免其他敌对势力的干涉,掌握了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主动权,故选B项;新中国从建立伊始就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排除A项;1972年还没有提出“一国两制”的设想,故排除C项;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都是在90年代,故排除D项。‎ ‎2.(2019年河南省鹤壁市二模)有学者指出:“正确认识一国与两制的关系,还须处理好两制间的关系。香港、内地两制之间的确存在很多差异,这些差异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短期不易消融,但又都受到宪法和基本法的保护,在一国之内长期共存。”这表明“一国两制”在实施过程中 A.求大同、存大异 B.求大同、存小异 C.模糊性、长期性 D.理想化、实践难 ‎【答案】A ‎【解析】材料认为,对“一国两制”的理解除了保持“大局”即认识到“一国”是大前提外,还要认识到“两制”之间存在很多差异,且还会长期存在,故在实施“一国两制”中须“求大同,存大异”,A正确。两种社会制度的差异不属于“存小异”范畴,排除B。C、D说法不符合“一国两制”方针的原则和实践,排除。‎ ‎3.(江苏盐城2019年模拟)下表反映了1991—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情况。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企业数量 合同金额(亿美元)‎ 占台湾地区对外投资比例 ‎1991‎ ‎1735‎ ‎13.90‎ ‎9.52‎ ‎1992‎ ‎6430‎ ‎55.43‎ ‎21.78‎ ‎1993‎ ‎10945‎ ‎99.03‎ ‎65.60‎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两岸隔绝状态开始打破 C.“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 D.“一个中国”共识的达成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1992年和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与1991年相比有大幅增长,这主要是因为1992年两岸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因此D选项正确。A选错误,《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于1979年;B选项错误,两岸隔绝状态开始打破于1987年;C选项错误,“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在20世纪80年代初。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4.(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2019年1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4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愿意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因为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对两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针对的是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动,绝非针对台湾同胞。”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民族问题致两岸陷入长期政治对立 B.1979年海峡两岸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 C.“一个中国”原则成为海峡两岸的共识 D.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答案】D ‎【解析】材料“《告台湾同胞书》40周年纪念会” “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坚持“一国两制和和平统一”的基础方针,故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内战和外部干涉是导致两岸陷入长期政治对立的原因,故A项错误。1987年海峡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故B项错误。1992年时两会就达到“一个中国”的共识,故C项错误。所以选D。‎ ‎5.(浙江省湖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港珠澳大桥连接了香港、珠海和澳门,全长55公里,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下列项中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A.①属于中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 B.②的回归实现于1999年 C.③是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特别行政区 D.③问题的解决为②问题的解决提供范例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①地是珠海,②地是香港,③地是澳门。分析选项内容可知,A选项错误,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珠海设立经济特区,不是1984年中国第一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B选项错误,香港回归实现于1997年;C选项正确,澳门是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特别行政区;D选项错误,②香港问题的解决为③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考点四: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2019年4月浙江选考,31,5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中印两国的谈判在(1953年)12月的最后一天,开始了。周恩来说道:“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地好起来。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地解决的。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 周恩来指出:中国政府“对于目前正在它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 周恩来指出,亚非国家要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而非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亚非会议公报指出:“自由和和平是相互依靠的,自决的权利必须为一切人民所享有,自由和独立必须尽可能不迟延地给予现在仍旧是附属地人民的人们。”‎ ‎——摘自裴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1956)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共和国初期外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指出亚非会议公报对各自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所表明的立场。(5分)‎ ‎【答案】(1)成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关系,产生广泛影响;促成“日内瓦协议”,缓和紧张局势;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受到广泛赞扬和拥护。‎ 立场:一切国家都应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进行自由选择。‎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印两国关系”可知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依据该外交原则对于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回答。依据材料一“印度支那战争”可得出时候日内瓦会议,结合该会议的成果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亚非国家”可知是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自决的权利必须为一切人民所享有”的信息和所学从按照联合国的宪章和宗旨进行自由选择回答。‎ ‎2.(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模拟)习近平在回顾新中国某一外交成就时说:“这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他评论的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不结盟外交政策 C.日内瓦会议的召开 D.“一边倒”的外交 ‎【答案】A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一直奉行的外交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外交关系的基本准则,材料中“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可知习近平评论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正确;不结盟外交政策是新时期提出,不符合材料“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的信息,B错误;日内瓦会议的召开是1954年,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倒向社会主义国家,不符合材料中“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的信息,D错误。‎ ‎3.(江西省赣州市2019年高三模拟)新中国成立伊始,用“帝国主义附庸”、“资本主义国家”定义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等新兴国家。1954年夏,中国领导人开始称呼这些国家“东方国家”、“独立自主国家”、“中间国家”。这些称呼的变化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愿望 B.放弃了“一边倒”外交原则 C.试图改善对外交往的环境 D.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对新兴国家的称呼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态度逐渐变得友善,反映出当时中国试图积极开展外交,故选择C选项;选项A属于经济方面,不符合题目主旨,故排除A选项;中国此时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故排除B选项;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属于外交方面,故排除D选项。‎ ‎4.(湖南省常德市2019届高三模拟)1949年10月2日,苏联政府第一个宣布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并断绝同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关系。随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等10国相继与新中国建交。这表明 A.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十分激烈 B.美国遏制新中国政策的失败 C.新中国杜绝与西方国家交往 D.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依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与中国建交的基本上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体现了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开始;B选项错误,美国遏制新中国政策失败的标志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C选项错误,“一边倒”政策是在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敌视新中国的背景下推行的,中国在建国初期主要与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并不意味着新中国绝不同美、英等西方国家来往。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5.(安徽省宣城市2019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米谷先生取材1954年日内瓦会议,创作了下图漫画《日内瓦的喜剧——美国大使在与一位“不存在”的对象谈判》。漫画表明 A.新中国取得了对美外交的胜利 B.印度支那问题得以和平解决 C.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美国仍坚持敌视新中国政策 ‎【答案】D ‎【解析】材料“1954年日内瓦会议……美国大使在与一位‘不存在’的对象谈判”反映了日内瓦会议时期美国仍然坚持敌视新中国政策,拒绝与中国代表接触,故D正确;日内瓦会议的成果并不能说明新中国取得了对美外交的胜利,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印度支那问题得以和平解决,而是说明美国敌视中国,故B排除;新中国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表明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故C排除。‎ ‎6.(江苏省连云港、淮阴、徐州三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虽然美国企图通过它在会议中的“仆从国家”破坏会议,但参加会议的不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还有大批“和平中立主义”和接近“和平中立主义”的国家,它们有要求和平、独立,发展本国经济文化的共同愿望。这次会议 A.推动了朝鲜问题和平解决 B.促成了印度支那局势缓和 C.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D.确立了非集团不结盟原则 ‎【答案】C ‎【解析】 “美国企图通过它在会议中的“仆从国家”破坏会议”说明美国没有参加,“不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要求和平、独立,发展本国经济文化的共同愿望”说明此会议应该是万隆会议,此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C正确;A和B都是日内瓦会议;D是不结盟运动成立大会。‎ 考点五:开创外交新局面 ‎1.(2019年4月浙江选考,31,5分, 节选)材料二 ‎ ‎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指出:“过去有一段时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搞了‘一条线’的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这一改变的突出特点就是不再强调与美国结成共同抗苏的战略关系,但同时也并非重建中苏同盟。这个重要转变对中国内政、外交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使中国能够真正把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第二,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特点更加鲜明。‎ ‎——摘自孙大力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第4卷)‎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一条线”的战略下,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突破的主要表现。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推动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请对此加以概括。(5分)‎ ‎【答案】(2)表现: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解冻,中日邦交正常化。‎ 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 ‎【解析】(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和所学从20世纪70年代三大外交成就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和所学从对外开放的格局以及特点回答。‎ ‎2.(湖南省湘潭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第25届联合国大会之后,尼克松意识到“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经无可挽回地瓦解了”。1970年,美国被调查的33份主流报纸中,有27份报纸“直率地表示支持让北京获得席位”。由此可见 A.中美关系已开始实现正常化 B.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 C.美国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 D.国际社会需中国发挥应有作用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以看出,这个时期很多国家希望中国重返联合国,而美国的多家主流媒体也表示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席位,这些都说明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扩大,国际社会希望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中的历史现象都发生在尼克松访华之前,当时中美关系没有实现正常化,排除;B项,该项表述不符合历史事实,联合国多数国家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不等于说大多数国家就反对美国,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当时“冷战”没有结束,所以不能说“冷战”政策彻底破产,排除。‎ ‎3.(河南省中原名校2019届高三第五次大联考)在尼克松政府表示希望同中国对话并采取改善关系的措施后,毛泽东随即公开表示:“如果尼克松访华,他高兴同他谈,不论作为旅游者,还是作为总统都行。”这表明当时 A.美国放弃遏制共产主义 B.美国与苏联的关系恶化 C.中美之间分歧基本化解 D.中美双方都有合作需要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尼克松表示希望和中国改善关系后,毛泽东表示赞同,可见中美双方都有合作需要,故答案为D选项。 美国放弃遏制共产主义的说法与史实不符,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美国与苏联关系,B选项排除。 中美之间分歧基本化解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 ‎4.(湖北省黄冈中学2019届高三模拟)1972年,日本外交蓝皮书中提到,“中美两国由一直以来的只有‘对抗’的关系进入到包含‘对话’的共存关系”,同时“国际政治显然由之前美苏两国对抗的时代,向中美苏三国以竞争与共存对立与对话关系为轴而转的时代移行”。由此可知,在日本看来 A.中美外交分歧渐趋消除 B.意识形态不再影响大国关系 C.日中关系改善势在必行 D.谋取政治大国的时机已成熟 ‎【答案】C ‎【解析】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这给日本以极大地冲击,在1972年9月,田中角荣访问中国,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美外交的分歧在短时期内不会消除,在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也只是在“断交、撤军、废约”三个方面达成了一致,排除A项;在20世纪70年代,意识形态在大国关系中还是有一定影响的,排除B项;材料中反映了日本对国际局势的分析,企图和中国建立正常外交关系,没有涉及自身谋求政治大国,排除D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