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六校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Word版附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六校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Word版附答案)

2020——2021学年度(上)省六校高三期中联考 历 史 试 题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1-18题,共45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19-22题,共 55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作答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5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从发现的商代铸铜遗址来看,铸铜作坊主要分布在都城遗址和地方性中心聚落 遗址,一般的村落遗址中基本不见。都城遗址中的铸铜作坊在规模、铸造技艺、 生产铜器的数量等方面,都遥遥领先于地方性中心聚落遗址。这从本质上体现了 商代 A.官营手工业集中在都城 B.手工业文明相对发达 C. 都城的经济职能突出 D.社会各个阶层等级分明 2. 史料记载,汉代富农和地主在生产力方面拥有着耕牛和铁犁的巨大优势,而 贫穷的农民无力购买,只能继续使用木制工具,经营稍有不善便会破产而出卖土 地。材料反映了当时 A.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 铁器牛耕技术尚未发展成熟 C. 生产技术进步加剧贫富分化 D.土地私有制遭破坏 3.《贞观政要》载:“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夺农时,其可 得乎?”这段话最能体现唐太宗什么思想? A.存百姓 B.减轻农民负担 C.重视农业 D.抑制商业 4.观察下图,图上标有①、②、③、④四个地点。据此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 的是 A. 周公在②地辅政,“制礼作乐” B.北魏孝文帝从③地迁都到②地 C.北宋和南宋的都城分别在①地和④地 D.元朝的③地及周围地区被称为“腹里” 5. 清康熙末叶,各地的地方戏蓬勃兴起,被称为花部,进入乾隆年代开始与称 为雅部的昆剧争胜。至乾隆末叶,花部压倒雅部,占据了舞台统治地位,直至道 光末叶。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 清朝专制统治的强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 皇室贵族的审美追求 D.社会结构的变化 6.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事…… 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国安得不强?下 列历史事件与材料观点有关的是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 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7.开始于1914年的这一轮实业投资热,被史学家认为是中国第二次工业化浪潮。 在过去的40多年里,外国公司已经在众多民生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并引发了消 费的空间。民族资本正是在这一前提下,靠生产成本的低廉以及对本土市场的熟 悉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材料说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前提是 A.经济作物种植的增加 B.洋务运动的刺激与诱导 C.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与国内市场的扩大 D.政府的鼓励与扶助 8.《新青年》创刊之初,陈独秀虽举起“科学”“人权”的大旗,却宣称“批评 时政,非其旨也”。1920年,陈独秀发表《谈政治》,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 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 代社会第一需要。”这说明陈独秀 A. 其主张从思想启蒙转向了政治改造 B. 推动了新文化运动阵营的集体性转型 C. 率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D. 正确分析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9.某学生做了一张关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知识复习表,把党的探索历程总结为 “革命道路的变化、革命中心的变化、革命方式的变化和中央领导的变化。”其 中革命方式的变化始于 A. 南昌起义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C.红军长征 D. 遵义会议 10.下表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1950年本科第一学期的教学计划》,对其解读 正确的是 科目 马克思 主义 新民主 主义论 中国革 命史 经济 地理 俄语 高等数 学基础 体育 周课时 6 1 1 2 12 2 2 学期总课时 132 22 22 44 264 44 44 A.政治课在总课时中占比最大 B.课程设置受到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 C.贯彻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D.课程安排体现面向工农的时代要求 11.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我国在外交战线上取得了辉 煌成就。下列关于我国外交成就史实和结论描述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 次提出了和平共处原则 中国与苏联等17 个国家建交 B 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为 解决“印度支那和平问题”,在日内瓦举行会议 新中国步入世界 外交舞台 C 1972年2月,为摆脱“越战泥潭”,美国总统尼克 松访华 标志着中美正式 建立外交关系 D 1990年,中国首次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遣联合国 观察员,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中国成为联合国 常任理事国 12.《世界现代史》对某场战争评价道:“战争也影响了全球经济。美国自己就 耗资150亿美元,战争又刺激了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增长……然而,在共产党世界 看来,战争阻止了美国这个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东方重新确立西方的帝国主义 统治。”这场战争反映出 A.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破坏世界和平 B.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战争推动经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D.两大阵营的对抗影响国际局势 13.下面是关于古希腊官员任职资格审查的案例。由此可知,古代雅典 案例1 被告因曾在三十僭主的骑兵队中服役,没有出任议员的资格 案例2 被告被指控在三十僭主时期参与了颠覆民主政体的活动,不能出任执政 官 案例3 被告在三十僭主乱政时逃离了雅典,没有和雅典民众一起抵制僭主的暴 力,没有出任议事会议员的资格 A.重视官员政治立场 B.强化民众责任意识 C.培育官员权利观念 D.民主主体范围狭小 14.有学者认为,英国的《权利法案》应被视为美国1787年宪法的前身。其主要 依据是,《权利法案》 A. 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 B. 从法律上否定了个人专制 C. 奠定了建立君主立宪制基础 D. 初步规定了三权分立原则 15.苏(俄)联在七十余年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如下图所示的几次较大规模的 政策调整。这些政策 A. 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 B. 巩固了集体农庄的基础地位 C. 贯穿计划经济的理念 D. 反映出农业问题的复杂性 16.下图所示,1939-1942年间,法西斯德国在欧洲疯狂地侵略扩张,下列解读正 确的是 A.1939年德国对③进行了突然袭击 B.1940年德国入侵了①的本土 C.1941年德国占领了② D.1942年德国在④遭遇首次失败 17. 197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关于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法案提议。此后,在美 国的推动下,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告成立。如今,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如果美国无 法达成好的协议来更新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美国将退出现有的 NAFTA 协 议。以上变化说明 A.现今美国坚决抵制区域集团化 B.区域集团化更利于发展中国家 C. 主权国家利益影响一体化进程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开始建立 18.俄国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认为“色彩中有音乐抑或是感情的侧面”。于是 他把自然界中的物象比作音乐的旋律,因为物象都有自己的音响。据此可知,康 定斯基主张绘画 A.以描摹具象事物为主 B.以取悦他人作为目的 C.注入作者的主观情绪 D.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9题15分,20题12分,21题12分,22题16 分,共55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清代康乾以降,政府允许并鼓励从他国输入粮食,鸦片战争以前粮食进口数 量较小,单向的粮食进口贸易主动权完全操于中国之手。近代以来,中国无力抵 制洋粮进口,逐渐沦为粮食进口大国。国内粮食没有满足自给是多种因素合力作 用的结果,其实质是中国经济乃至中国社会处于病态和衰败之中。 ——摘编自徐畅《表象与事实:近代中国粮食供求平衡研究》 材料二 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新中国成立70年来,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约 2.6%。中国能比较稳定地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生产世界1/4的粮食,养活世界 1/5的人口。自1982年开始,中央连续多年发布聚焦三农问题的“I 号文件",出 台了有关粮食生产、粮食流通、耕地制度、水利工程建设以及涉农资金支持等多 项政策。2002年修订通过的《农业法》对粮食安全进行了立法保障。2015年通过 的《国家安全法》明确将粮食安全上升到了国家安全战略层面。 ——摘编自王钢、钱龙《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 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粮食危机出现的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有利条件。(7分)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933年,一位共和党国会议员在《纪念林肯诞辰的演说》中说:“我已经看 到一位独裁者正在成长,他(罗斯福)已使希特勒、斯大林、墨索里尼和土耳其 的凯末尔十分妒忌。私营企业的独立性已成往事,个人自由不过是记忆而已。” 材料二 1950年,美国学者施瓦辛格在《罗斯福时代》中写道:新政标志着公共权力 和私有权益之间冲突的继续,而罗斯福将这种冲突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以前 毫无限制的企业权利最终得到有效的遏制,由此产生的是一个改造了的资本主义 体系,其中工人、农民、消费者等比以往受到了更多的保护。 请回答:分别概括材料一、材料二中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其 原因(12分)。 2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11年10月4日,大 清颁布正式国歌《巩 金瓯》。 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 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1926年7月。广州国 民政府决定杷《国民 革命歌》(原为《国 民革命军军歌》)定 为国歌。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 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工衣学兵。工农学兵, 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 齐奋斗。…… 1949年9月,1935年 影片《风云儿女》的 主题歌《义勇军进行 曲》被定力代国歌, 后定为正式国歌。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 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 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 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请从上表的国歌变迁中任选两个时期进行历史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 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2.人类文化具有多样性,但在某些发展阶段又具有特定的相似性。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明代后期,社会文化不要求“人人圣贤”,而要“人人世乐”,功名利禄的 渴求不再占生活第一位,都市人一般“兰膏明烛”“二八递代”即喝酒聚会,谈 情说爱,知识分子则收藏琴棋书画,会友或邀友畅游。社会风尚一变前期的“简 质”,取代以“导奢导淫”之风,礼拜金钱之风,“好色”“好货”成为一种社 会风尚,可以说是市民文化对封建伦常的全面威胁。 ——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材料二 “人的觉醒”与“人的发现”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精神。……“人的觉醒” 除表现为对知识的推崇外,还体现为个性解放的追求。在彼特拉克的《歌集》中, 他抒发了对情人劳拉真挚的爱,以绚丽多姿的笔墨描写劳拉的形体美与精神美。 他对劳拉的爱,不像但丁只是精神上的,而是“同时爱她的肉体和灵魂”。在薄 伽丘的笔下,人性是具体可感的,是两情相悦的爱恋。 —肖四新《人文精神的张扬与反思—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精神内涵》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后期社会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不同之处 并简析其出现的原因。(8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化与同时期中国文化的异同,并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不同在欧洲出现的背景。(8分) 六校期中联考高三历史试题答案 1.D.根据材料“铸铜作坊主要分布在都城遗址和地方性中心聚落遗址,一般的村落遗址中 基本不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代铜器特别是青铜礼器,是社会等级、权力和财富的象 征,一般为贵族所拥有,铸铜作坊的设立与聚落等级关系最为明显,故选 D 项;铸铜作坊不 能代表整个官营手工业,故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铸铜作坊分布问题,B 项不是材料强调 的重点,故排除 B 项;商代铜器是权力的象征,铸铜作坊集中在都城体现的是社会等级森严, 并非经济职能突出,故排除 C 项。 2.C.材料表明富农地主有着先进的耕作工具而得到更多的利益,相反,贫苦百姓因为没有先 进的工具而随时会出卖土地,表明生产技术进步加剧贫富分化。C 正确;自然经济解体发生 在鸦片战争后,A 排除;铁犁牛耕在汉代已经普及,B 排除;材料反映农民可以出卖土地, 表明汉代实行的土地私有制,D 排除。 3.A 据材料“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夺农时,其可得乎?” 可知 A 正确 4.D.元朝大都在今北京,其附近及周边地区被称为腹里,选项 D 正确;②在洛阳附近,而 周公辅政是在镐京,即今天西安一带,排除 A;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到洛阳,③为北京,排 除 B;北宋都城在开封,南宋都城在临安,选项 C 排除。 5.B.依据古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渐兴起了很多符合市民 阶层的文化,并逐渐的占据统治地位,花部的兴起便是迎合了市民阶层的需要。B 正确;材 料中花部的变化与专制统治的强化无关,A 排除;材料未反映花部的变化与皇室贵族的审美 有关,C 排除。依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结构尚未发生变化,D 排除。 6.B.据“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可知材料观点是君主立 宪,依据所学,B 正确。 7.C 根据材料“外国公司已经在众多民生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并引发了消费的空间。民 族资本正是在这一前提下……发展起来的”可知,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促进了中国自然 经济的解体,开拓了国内市场,成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故选 C 项。洋务运动于 19 世纪 90 年代破产,排除 B 项;A、D 两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8.A.由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之初,陈独秀不批评时政,只关注思想启蒙,但到 1920 年, 陈独秀明确主张走苏俄道路,对中国进行政治改造,故 A 项正确;五四之后新文化运动阵营 内部出现了分化,而不是集体转型,排除 B 项;材料只能反映陈独秀主张走苏俄道路,不能 说明其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排除 C 项;材料没有论述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的 信息,排除 D 项。 9.A.革命方式的变化是指自南昌起义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A 正确;中央领导的变化是指遵义会议上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形 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红军长征推动革命中心转移。 10.B.根据材料表格可知,政治课学期总课时是 176,俄语课是 264,政治课不是占比最大, 故 A 项错误;俄语课的占比大,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关系密切,这说明课程设置受到国 家对外政策的影响,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课程安排面向工 农的时代要求,故 CD 项排除。 11.B.据所学 1954 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B 正确。中 国与苏联等 17 个国家建交是在 1950 年,A 错误。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 1979 年,C 错误。中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是联合国成立时,1945 年。 12.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朝鲜战争影响了全球经济,美国经济本身还不能完全满足美国的 军事需要,所以战争又刺激了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增长,而且朝鲜战争阻止了美国这个强大的 资本主义国家在东方重新确立西方的帝国主义统治。由此可知,朝鲜战争反映出两大阵营的 对抗影响到了国际局势,故 D 正确;两大军事集团指的是北约和华约,其对峙是在欧洲,故 A 错误;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是在 1949 年,故 B 错误;经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是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故 C 错误。 13.B 据表中“曾在三十僭主的骑兵队中服役”“参与了颠覆民主政体的活动”“乱政时逃 离了雅典”可知,上述三个案例都是参与了三十僭主时期的不当活动而被取消任职资格的, 这说明古代雅典重视审核官员的政治立场,故选 A;任职资格审查是针对官员的,其目的是 要求官员积极维护民主政体,强调官员的责任意识,而不是民众的责任意识,排除 B;材料 没有涉及官员权利的相关规定,排除 C;雅典民主范围狭小是指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能参与 雅典民主政治,材料反映的是官员任职资格审查,与民主范围狭小无关,排除 D。 14.B.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权利法案》确定了王在法下的原则,有利于防止个人专制,这与 美国 1787 年宪法中确立的三权分立原则的目的一致,B 项正确;A、C 两项是《权利法案》的 意义,对美国 1787 年宪法并无实际价值,排除;D 项不符合《权利法案》,排除。 15.D.通过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这体现出苏俄(联)农业政策的探索过程是不断变化的,这 反映出农业问题的复杂性,故 D 正确。余粮征集制不利于巩固工农联盟,排除 A。集体农庄 是在 1928 年后才出现的,排除 B;粮食税的政策不是计划经济理念,排除 C 16.A.图示中③波兰,1939 年德国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A 正确。①是英国,德国并未入 侵英国本土,B 错误;②是法国,1940 年德国占领法国 C 错误;;④是俄国,德国遭遇第一 次重大失败是在不列颠之战。D 错误。 17.C.根据“如果美国无法达成好的协议来更新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美国将退出现 有的 NAFTA 协议” 美国意图从北美自由贸易区获取更多的利益,否则将退出该组织,说明 美国将国家利益置于该组织之上,故选 C。美国意图获取更多的利益,并非坚决抵制区域集 团化,也无法说明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排除 AB;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D 项说法 错误。 18.C.本题考査世界文艺。根据材料“色彩中有音乐抑或是感情的侧面”“把自然界中的物 象比作音乐的旋律”可知,康定斯基把色彩和音乐相连,用色彩来展现画家所感物象的音乐 效果,即通过色彩表达画家的观念和情绪,这是现代主义绘画的特点,故选 C 项。A 项是现 实主义绘画的特点,排除;B、D 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9.(1)原因:人地矛盾尖锐;列强侵略;政局动荡;小农经济的局限性;近代工业化和城 市化进程加快。(8 分。任意 4 点) (2)党和政府的重视和立法保障(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科技投入和生产力水平提高; 政府政策调适;人民劳动积极性增强。(7 分) 20.(12 分) 评价:材料一对罗斯福新政中国家干预私人经济的不满。(2 分)材料二肯定了罗斯福新政中 国家干预经济和实行国家福利政策的举措。(2 分) 原因:两则材料评价者的身份、立场和所处的时代不同。(2 分) 材料二是当时人的演讲稿,以资本家的立场,从政府干预私人经济的角度进行评价。(3 分) 材料三是后人的历史著述,以研究者的立场,从新政对美国经济危机的挽救与资本主义制度 的调整等方面进行评价。(3 分) 21.变迁及解读:国歌变迁带有显著的时代印记。(2 分) (1)1911 年,清政府为适应外交需要而定国歌。歌词中体现出君权神授等思想,试图继续 维护大清统治。不久武昌起义爆发,这首国歌未能真正发挥作用。(4 分) (2)1926 年,国民革命运动深入发展。革命主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军阀的统 治,歌词表达了国民革命军将士致力于国民革命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4 分) (3)1935 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歌词呼吁全民族团结一致,不畏 牺牲抵御外侮,激发国民强烈的爱国热情。建国后,使用其作为国歌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 传统和居安思危的思想。(4 分) 综上所述,国歌的创作,尤其是歌词的内容,与宏观时代结合紧密,反映了时代特征、突出 了时代责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2 分) 22.(16 分)(1)不同:价值观念改变,封建伦常等级观念受冲击;重利拜金盛行。(4 分) 原因:明代商品经济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扩大,市民意识觉醒;封建礼教压抑人 性引发不满和反叛。(4 分,任意 2 点) (2)相同:崇尚人性。(2 分)不同:对知识的崇拜。(2 分) 背景:宗教的精神束缚;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新兴资产阶级正在不断壮大。(4 分,任意 2 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