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主要有家天下的延续、封国制度不断、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和家国同构。形成这些特征的制度因素主要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主要有家天下的延续、封国制度不断、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和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依据所学可知,这是源于西周时期宗法制度形成的宗法观念。A正确;分封制是分封诸侯的地方行政制度,不是形成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特征的主要因素,B排除;郡县制在秦朝推广到全国,废除了分封制,C排除;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年实行的,D排除。故选A。‎ ‎2. 中国古代王朝为加强对封建官僚的监督,建立了相对独立于行政系统的监察系统,在中央和地方均设置监察官。下列负有监察职能的官职是 A. 御史大夫、刺史 B. 三司使、刺史 C. 监御史、枢密使 D. 御史大夫、节度使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御史大夫是中央的监察官员,刺史是汉代地方监察官员,A选项符合题意。三司使是宋朝设立的分割宰相财权的官员,B选项错误。枢密使是宋朝管理全国军务的官员,C选项错误。节度使是唐朝地方行政官员,D选项错误。‎ ‎3. 下表是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反映出两宋时期 A. 家世门第成为选官的标准 B.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C. 社会阶层流动性得以加强 D.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两宋时期,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有:高级官员、中级官员、低级官员、无官职记录,其中无官职记录人数最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改革科举制度,使得选官的范围扩大,社会阶层流动性得以加强,故选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家世门第成为选官的标准,与材料所述时间“两宋时期”不符,排除A项;表格信息反映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未涉及削弱相权,排除B项;“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是宋代科举制的影响并非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反映的本质,排除D项。‎ ‎4. 元朝行省的划界,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以犬牙交错为主导。如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元朝的这一措施 A. 壮大地方加强各地方间的制衡 B. 促进南北区域经济平衡 C. 便于各行省扼险而守以北制南 D. 基于军事与政治的考虑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可知行省制不利于各行省扼险而守,意在以北制南,主要是出于军事与政治的考虑,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根据材料“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可知行省制不利于各行省扼险而守和加强地方间的平衡,排除A项;根据材料“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可知行省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与经济无关,排除B项;根据材料“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可知行省制不利于于各行省扼险而守,排除C项。‎ ‎5. 下列各图是考古发掘出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铁器,据此可以推断 A. 铁农具和牛耕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 B. 铁农具取代了青铜农具在农业中的地位 C. 战国时期的农具种类比春秋时期更多样 D. 战国时期的冶铁技术达到了古代的顶峰 ‎【答案】A ‎【解析】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口犁、穿有鼻环的牛尊,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铁农具和牛耕,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铁农具取代了青铜农具,排除B;材料没有战国时期的农具种类和春秋时期进行比较,无法得出战国时期的农具种类比春秋时期更多样,排除C;材料信息也不能体现战国的冶铁技术水平,排除D。‎ ‎6. 读下表可知 ‎ A. 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在唐朝已确立 B. 南方商业不断发展 C. 政治重心南移带动经济重心南移 D.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答案】D ‎【解析】通过题干中的表格内容可知,从西汉到北宋,南方人口呈逐渐增加趋势,其占比由19.8%增长到43.2%,到北宋时期再增长到62.9%,而北方人口所占比重呈逐渐减少趋势,有西汉时期的80.2%减少到56.8%,到北宋时期更是减少到了37.1%,可知,该表格反映了在西汉到北宋时期,经济重心出现了逐渐南移趋势,故选D项;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而在表格中没有涉及该朝代,排除A项;题干表格的比较项是北方和南方的人口数以及其所占全国户口的比例,没有涉及商业方面,排除B项;西汉定都长安、唐朝定都长安、北宋定都开封,其政治中心都在北方,并没有转移到南方,排除C项。‎ ‎7. 学者陈旭麓在评价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两广总督叶名琛的“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 走”传统英雄主义观时说道:“叶名琢的悲剧是一种时代的悲剧。”关于“时代的悲剧” 成因理解最恰当的是 A. 根深蒂固的夷狄观念 B. 陈旧破落的武器装备 C. 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 D. 战和不定的战术策略 ‎【答案】C ‎【解析】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是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被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打败,因此对“时代的悲剧”的成因理解最恰当的是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对鸦片战争的结果有一定影响,但不符合题干中“最恰当”的要求,排除A、B、D项。‎ ‎8. 歌曲是时代的产物,与“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时代精神相一致的歌词是 A. “五四,五四!真理的血和泪!”‎ B. “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C.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D. “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向最后的胜利,向全国的解放!”‎ ‎【答案】A ‎【解析】“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八个字是五四精神的核心,故A符合题意,故选A;B是抗战时期的歌曲《保卫黄河》,没有涉及民主、科学问题,排除;C是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的歌曲,无法体现“科学”,排除;D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不能体现“民主、科学”,排除。‎ ‎9. 井冈山精神的内涵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其中“敢闯新路”主要体现在 A. 打土豪,分田地 B. 工农武装割据 C. 纠正“左”倾错误 D. 开展武装斗争 ‎【答案】B ‎【解析】根据“井冈山精神”可知,时间是井冈山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答案为B项。A项,体现的是依靠群众,排除。C项,纠正“左”错误的会议最早为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在长征路上所开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与井冈山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开展武装斗争与“敢闯新路”不符,排除。‎ ‎10. 下图八路军、新四军臂章使用于 A. 国共合作北伐战争期间 B. 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时期 C. 局部抗战期间 D. 全面抗战期间 ‎【答案】D ‎【解析】全面抗战爆发之后,根据国共合作抗日的需要,红军主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D正确;北伐时期是1926年,此时抗日战争还没有开始,A错误;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时期是土地革命时期,B错误;局部抗战期间是1937年之前,图片反映的事件是全面抗战爆发之后,C错误。‎ ‎11.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取得了长足进步,被学者称为是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与“现代工业的第二次发展浪潮”。这一局面的出现 A. 源于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 B. 得益于资产阶级投资热情髙涨 C. 受到列强经济侵略放松的影响 D. 是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的结果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中国的民族资本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出现了“黄金时期”,故选C;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洋务运动破产,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2. 下表是1938-~1942年国统区钢铁产量统计表(单位:吨)。这一状况 A. 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 B. 顺应了战时经济的需要 C. 抑制了官僚资本迅速膨胀势头 D. 导致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答案】B ‎【解析】1938年至1942年正值抗战相持阶段,这一时期国统区钢铁产量的增加,增强了我国的国防能力,顺应了战时经济的需要,B项正确;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始于1935年,因抗战爆发而中断,排除A项;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正是在抗战时期,C项错误;民族工业陷人绝境,是在抗战胜利后,排除D项。‎ ‎13. 新中国成立之初,多边外交活动并不多,在国际社会的许多领域都没有中国的席位。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国的多边外交有了突破性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对外战略开始由“否定性批判转为建设性的逐步参与”,加速融入国际体系的步伐。材料表明 A. 多边外交是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 B. 多边外交经历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C. 中国始终积极地参与多边外交活动 D. 中国外交原则随国际形势不断变化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一直受到美国的压制,多边外交没有主动权,自从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有了突破性进展,20世纪80年代加速融入多边外交的国际体系,表明中国的多边外交经历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答案为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是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A错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C错误;中国外交原则自新中国建立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D错误。‎ ‎14. 针对2019年7月以来香港爆发的部分游行人员非法集结、暴力袭警、公然挑战《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极端行为,以林郑月娥长官为代表的特区政府多次强调“一国两制”是实现香港良政善治、繁荣稳定的“定海神针”。“一国两制”方针实施的根本前提是特区 A. 享有高度自治权 B. 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C.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 断绝与英国的联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可知,“一国两制”方针实行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故选C项;香港特区依法享有高度自治权,不是前提,排除A项;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是“一国两制”的内容,不是前提,排除B项;香港在“一国两制”下可以与英国保持一定的联系,排除D项。‎ ‎15. 公元前5世纪的剧作《马蜂》道出了雅典人对诉讼案件的热情:“最让人高兴的事……当我带着薪资回到家的时候,一家人都因了这笔钱迎接我。”这种“热情”缘于 A. 陪审法庭制度 B. 议事会制度 C. 抽签轮值制度 D. 公职津贴制度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公元前5世纪……这笔钱迎接我”结合所学可知这种“热情”是伯利克里时期实行的公职津贴制度,答案为D;ABC是雅典公民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制度,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16. 早在公元6世纪,罗马法就已经形成了法人制度、物权制度、不告不理原则、契约自由、占有、代理、不当得利、过失责任等制度、原则、概念和术语。这反映了,罗马法(   )‎ A. 极力维护贵族的利益 B. 旨在推动帝国扩张 C 有利于维护共和体制 D. 重视调节社会生活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人制度指的是能够像独立的自然人一样,独立承担债务、买卖等民间活动的组织;物权制度指的是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和他物权。因此根据材料“罗马法就已经形成了法人制度、物权制度、不告不理原则、契约自由、占有、代理、不当得利、过失责任等制度”等内容可知,罗马法注重调节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罗马法注重调节社会生活,没有体现极力维护贵族的利益,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罗马法就已经形成了法人制度、物权制度、不告不理原则”可知,罗马法注重调节社会生活中的关系,并非以推动帝国扩张为目的,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取代了共和体制,故C选项错误。‎ ‎17. 随着新航路开辟,世界海道大通,使得殖民地的财富,尤其是美洲的黄金、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西欧。这一状况 A. 引发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B. 导致了西欧物价上涨 C. 促使世界市场锥形出现 D. 使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金银大量涌入欧洲,在欧洲引发了价格革命,其表现就是欧洲的物价飞涨,金银贬值,B选项符合题意。AC选项属于商业革命的表现,与材料无关,排除。资本主义萌芽在新航路开辟之前就已经出现,D选项排除。‎ ‎18. 英国议会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规定:殖民地运输货物至英国或另一殖民地,或欧洲商品运送英国及英国的殖民地,均须使用英国船只装载。这规定反映了 A. 西班牙丧失了海外殖民地 B. 法国的海上利益受到侵犯 C. 英国与荷兰商业竞争激烈 D. 荷兰丧失了海上霸主地位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英国议会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并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英国为打击荷兰人的海上贸易,于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C正确;据所学可知,在殖民霸权的角逐中,西班牙丧失了海上霸主的地位,但是仍保留有大量的海外殖民地,A错误;据材料没有涉及法国的海上利益受到侵犯,B错误;据所学可知,17世纪晚期,荷兰丧失了海上霸主地位,故D错误。‎ ‎19. 17-18世纪,英国的思想家普遍认为不守时是贫穷的祸根,许多学校都将“准时”与“作息规律”写入了办学宗旨当中。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 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变化 B. 技术进步推动思想发展 C. 社会观念适应经济需要 D. 政治体制影响教育理念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7-18世纪进行工业革命,大量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就不断加长劳动时间,灌输“准时”“作息规律”等理念,故选择C选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工厂制度的兴起,但并不能体现材料中要求“准时”等社会观念,故排除A选项;“准时”等思想推动工业革命的迅速展开,促使技术进步,故排除B选项;君主立宪制政体也没有体现教育理念的变化,故排除D选项。‎ ‎20. 有学者认为“从世界史的观点来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对“新的、不同类型”的正确理解是 A. 确立了现代政党制度 B. 开创了现代民主共和政体 C. 充分保障人民的权利 D. 实现了美利坚民族的独立 ‎【答案】B ‎【解析】“新的、不同类型”指的是民主共和制是人类历史上一种新型的政体,故选B项;现代政党制度起源于英国,排除A项;作为资产阶级代议制保障的是资产阶级民主,排除C项;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实现了美利坚民族的独立,排除D项。‎ ‎21. “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哪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这体现了美国的政治特点是 A. 邦联制、州权至上 B. 联邦制、分权制衡 C. 代议制、中央集权 D. 共和制、天赋人权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涉及的是美国的国家结构——联邦制,并且中央政府与州政府相互制约,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是联邦制和联邦至上,不是邦联制和州权至上;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也并未体现代议制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天赋人权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2.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由三个宪法性法律文件拼凑而成,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却成为法国历史上实施时间最长的一部宪法。由此可见该宪法 A. 完成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B. 标志着共和派完全胜利 C. 借鉴了美国的民主模式 D. 具有不完整性和妥协性 ‎【答案】D ‎【解析】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资产阶级和贵族妥协的产物。材料“含糊不清、残缺不全……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表明该法具有不完整性和妥协性,故D正确;1875年宪法明显具有不完善性,该宪法并不能说明法国完成了政治民主化进程,排除A;B中“完全胜利”说法绝对,排除B;法国属于议会制共和制,美国属于总统共和制,排除C。故选D。‎ ‎23.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这一规定体现了德意志帝国 A. 对立法权的警惕 B. 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C. 政治近代化的趋势 D. 首相权力受到制约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说明德国采用的是代议制民主,这体现了德意志帝国政治近代化的趋势,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对立法权的警惕,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出政府行政效率低下,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首相的信息,故D项错误。‎ ‎24.‎ ‎ 1832年、1867年和1884的三次议会改革是英国19世纪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其中1832年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权利,1867年改革使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获得选举权,1884年改革赋予农业工人选举权利。19世纪英国的三次议会改革 A. 逐渐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 B. 使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优势地位丧失 C. 意味着英国民主政治的完善 D. 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壮大,要求参与政权,发展工业资本主义,工人阶级处境恶劣,要求参与立法保护自身利益,三次议会改革均体现了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发展对政治民主进程的影响,故D项正确。A项,妇女并未获得参政权,排除。B项,议会改革不断加强了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优势地位,排除。C项,三次议会改革使英国民主政治日益完善,但并未实现完善,故排除。‎ ‎25. 关键词是学习和了解历史知识的方法之一,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三个关键词都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法国大革命 B.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 巴黎公社 D.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理论条件,故选B;法国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启蒙思想,排除A;巴黎公社和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均未涉及到德国古典哲学的指导,排除CD。‎ ‎26. 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1917年俄国革命的亲历者,他认为:“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唯一原因在于: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新制度的框架。”这表明当时俄国 A. 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 B. 民众对构建新秩序充满期待 C. 沙皇专制统治面临严重威胁 D. 工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1917年”、“布尔什维克成功”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场革命指的是俄国十月革命。依据材料中“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新制度的框架。”信息可知,十月革命摧毁旧制度、构建新秩序得益于百姓的支持和拥护,民众对构建新秩序充满期待,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旧制度被推翻后才建立了新制度,两者并非并存;C选项错误,十月革命前的二月革命已经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工人地位的变化。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7. 二战后40年里,经过数次多边谈判,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已从36%减到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达10万种,同期内,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出现上述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A.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B. 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C. “关贸总协定”的实施 D. 法制化贸易体系的建立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贸总协定是二战后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以法律形式调整国际贸易与贸易关系的规则和程序,它体现了自由贸易精神,缔约双方通过相互削减关税和贸易壁垒,推动了世界贸易,故选C。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不涉及贸易,排除A;美国在关贸总协定中拥有特殊地位,关贸总协定促进自由贸易的宗旨反映的也就是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排除B;法制化贸易体系的建立是在1995年,不可能是“二战后40年里”世界贸易发展的原因,排除D。‎ ‎28. 《大棋局》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在战后头几十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经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以白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材料主要是在说明 A. 世界多极化的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B. 世界政治局势越来越紧张 C. 世界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D. 美苏两极格局已经结束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说明世界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故C符合题意;目前世界多极化的政治格局尚未形成,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世界政治形势是否紧张的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由“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当指20世纪70年代,而美苏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的1991年的苏联解体,故D不符合题意。‎ ‎29. 下面是1988年和1993年美国3种重要刊物使用“自由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和“西方”(英法、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两个词汇的情况统计。由此可知 A. 报界一直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 B. 官方意识形态与主流民意互相背离 C. 美国报界经常变更用语与政治无关 D.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影响社会文化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这缓和了世界冲突中意识形态的对立,表现在表格中为意识形态浓厚的“自由世界”这一词汇的使用明显减少,而意识形态较为中立的“西方”这一词汇的使用则大大增加,这些说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变迁,故选D;“自由世界”这一词汇使用次数的减少,说明报界的意识形态色彩在减弱,而不是一直保持着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排除A;材料中几种报刊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无法得出互相背离的结论,排除B;材料中两种词汇使用量的变化发生于苏联解体后的,这说明美国报界用语的变化与政治有关,排除C项。‎ ‎30. ‎2019年5月17日,美国商务部禁止华为采购美国科技原料的命令生效,根据此命令,美国供应商必须获得政府特殊许可,才能向华为出售产品。但截至2019年6月,华为在全球电信设备市场占据了最高份额达28.1%,在全球获得的‎5G商业合同已达到50份,其中28份在欧洲签订。由此材料可以看出 A. 依靠科技自力更生是发展的根本 B. 公正合理的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C. 跨国公司通过资本扩张谋取利益 D. 经济全球化对民族企业发展不利 ‎【答案】A ‎【解析】虽然美国禁止华为采购美国科技原料,但华为还是在全球电信设备市场占据了大幅份额,并获得了许多‎5G商业合同,究其根本在于华为掌握了大量具有自主产权的 技术,由此说明依靠科技自力更生才是发展的根本,故选A;公正合理的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B;C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经济全球化对民族企业的发展是把双刃剑,并不仅仅是不利,也存在有利方面,排除D。故选A。‎ 二、非选择题 ‎31. 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潮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第一条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总纲》‎ 材料三 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 ‎——【美】约翰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明清两代“政治是专制的”,并分析其消极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临时约法》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一党体制”指的是现代中国的什么制度?据材料三指出其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制度发展的认识。‎ ‎【答案】(1)举例: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 影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局面。‎ ‎(2)内容:主权在民;三权分立。‎ 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3)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作用:避免陷入政党争斗局面;是实现现代化的保障;是形成稳定的关键。‎ ‎(4)专制到民主是人类政治发展趋势;政治制度变革必须与其国情相适应;民主具有多样性。‎ ‎【解析】 (1)第一小问结合明清时期专制制度措施回答;第二小问从中国社会落后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信息从主权在民和三权分立回答;第二小问从该宪法性质和反封建角度回答。‎ ‎(3)第一小问结合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措施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三“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的信息归纳回答。‎ ‎(4)本题属于开放题,围绕“专制到民主是人类政治发展趋势以及政治制度变革必须与其国情相适应”等角度思考回答。‎ ‎32. 中国古代商业在不断突破限制与束缚的过程中曲折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 古代的商业,受到种种限制和束缚。这些限制和束缚,有的是受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特点所制约,有的则来自封建国家的干预。‎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材料二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 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南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吉贝(棉花)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而求罗绮绸币者,必走浙之东也。赋税由实物改为交银,概行于天下。商税俱三十税一,不得多收。今天下之人不商其身,而商其志者,比比而然。‎ ‎——摘编自范金民《明代地域商帮兴起的社会背景》‎ 材料 三十大商帮文化特征比较.‎ ‎——摘编自张海鹏等主编《中国十大商帮》‎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束缚古代商业发展两个方面的具体表现。根据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在市场、货币方面有所突破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商帮兴起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简析中国商帮文化的特征对现代企业建设的现实意义。‎ ‎【答案】(1)表现:社会经济结构束缚: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农业人口比重大;国家干预束缚: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 市场突破:打破市与坊的界限;打破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货币突破:出现纸币“交子”。‎ ‎(2)原因: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农副产品商品化、专业化和区域化程度提高;白银货币化;商业税率较轻;商业观念、态度的转变。‎ ‎(3)现实意义:义利兼顾;诚实守信;务实创新。‎ ‎【解析】(1)表现:根据所学可从小农经济的影响、农业人口多、国家政策等方面概括。市场突破:根据所学可概括出打破市与坊的界限;打破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等方面。货币突破:结合所学可得出宋代出现纸币“交子”。‎ ‎(2)原因:根据“日 夜商贩而南;……日夜商贩而北”可得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根据“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蛮海、闽广、豫章、南楚、瓯越、新安之货”“吉贝(棉花)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可得出农副产品商品化、专业化和区域化程度提高;根据“赋税由实物改为交银”可得出白银货币化;根据“商税俱三十税一,不得多收。今天下之人不商其身,而商其志者,比比而然。”可得出商业税率较轻、商业观念、态度的转变。‎ ‎(3)现实意义:根据表格中“义利结合、恪守信用”等信息可得出义利兼顾;诚实守信;务实创新等方面。‎ ‎33. 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是各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二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斯大林选集》‎ 材料三 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说:“我认为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复兴之路》‎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时期农业政策调整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业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主要表现各有哪些?‎ ‎【答案】(1)内容:限制生产(减耕减产),提供补贴;‎ 原因:经济危机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原因:战争威胁,增强国防力量;基础薄弱,增强经济实力。‎ ‎(3)表现:‎ ‎50年代早期:实行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三大改造。‎ ‎70年代后半期之后: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若答改革开放的具体措施也可得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解析】(1)由材料“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可知罗斯福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罗斯福实行此项政策的原因是经济危机,生产严重过剩。‎ ‎(2)由材料“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可知苏联的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由材料“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可知战争的威胁;其次,苏联经济基础薄弱,其工业化必须另辟新路。‎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0年代早期,我国走计划经济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一化三改,提高了经济发展水平;70年代后半期: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