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南和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实验班)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邢台市南和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实验班)历史试题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其原因是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 ‎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采纳有利于各自统治的学说 ‎③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 ‎④改变了学在官府局面,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不是原因,排除③,故D项正确。‎ ‎2.下列对孔子思想体系中“仁”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 它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B. 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关系 C. 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D. 它是孔子政治思想保守的部分 ‎【答案】D ‎【解析】‎ ‎【详解】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部分是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而非“仁”的思想,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仁”的思想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关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仁在政治上的体现是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突出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孔子的下列哪一观点,体现了上述规定(  )‎ A. 因材施教 B. 有教无类 C. 温故知新 D. 当仁不让于师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教育公平”体现出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故B项正确;A项是教学方式,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D项是学习方法,排除。‎ ‎4.“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古往今来治国兴邦的基本经验。我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提出了“仁者爱人”的主张。下列言论能体现民本思想的是 ‎①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②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 ‎ ‎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反对刑杀,认为国君应当行善,符合“仁者爱人”,属于民本思想, ③体现了民贵君轻的思想,符合民本思想,因此选项A正确;②认为威势方能治国禁暴,反对德治,因此不符合民本思想,④提倡的是等级制度,与民本无关,因此选项B、C、D排除。‎ ‎5.《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A. 强调“春秋大一统”‎ B. 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C. 趋向“三教合一”‎ D. 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答案】D ‎【解析】‎ ‎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强调世间的各种法则、规律、道理都来源于天,天不变,这些法则、规律、道理也不会变,有顺应天意的意思.而“以教化为大务”是传统儒家思想,“正法度之宜”又强调了法治,所以说他的思想糅合了多学派思想,总的来说,董仲舒是儒家代表,他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但不能说是“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也不能说是“三教合一”,故选D.‎ ‎6.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帝圣旨开头语多用“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八个字,以阐明天子的“正统”。这种做法说明了 A. 中央集权顺应历史潮流 B. 封建皇权具有神权色彩 C. 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 D. 君权与相权矛盾不突出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的“应天顺时”,可知突出了皇帝受命于天的正统地位,这是利用神权色彩加强皇权的表现,B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历史潮流,也不涉及相权,AD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皇帝权力来源于“天”,没有涉及皇帝独尊地位,C错误。‎ ‎7.董仲舒对儒家学说作了较大的改造,其本质意图是 A. 向汉武帝谋取高官厚禄 B. 发扬光大儒家学说 C. 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 D. 使儒学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改造先秦儒学的本质意图是让儒学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因此选项D正确;选项A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选项B不属于本质目的,排除;董仲舒改造了先秦儒学,吸收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思想,因此“仁政”主张并不是其核心主张,选项C排除。‎ ‎8. 朱熹与陆九渊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两位重要的哲学思想家、文化教育家,前者集理学之大成,后者开心学之体系,由于二人成名于同一时期,且学术观点相异,故自鹅湖之会始,二人争论不休。那么他们最大的分歧是 ( )‎ A. 朱熹主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陆九渊强调“心”是宇宙的本原 B. “天理”是不是“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 C. 是否为统治阶级服务 D. 是否进行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朱熹属于理学家,陆九渊是心学家,二者认为世界本不同,理学认为天理是万物本源,陆九渊强调“心”是宇宙的本源,故A项正确。维护天理的伦理道德是“三纲五常”属于理学思想主张,故B项错误。理学和心学都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服务,故C项错误。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主张,故D项错误。‎ ‎9.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 孟子的“仁政” B. 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 王阳明的“心学” D.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王阳明主张“心即理也”,理在自己的内心深处,突破了程朱理学的理论。诗歌后半句嘲笑以前从外头入手的求理方法。故C项符合题意。‎ ‎10.民国《歙县志》中的人物共有九卷,烈女传就有四卷,几乎占到一半,烈女人数从唐代到明清呈直线上升趋势,明清烈女数是宋元时代的四倍。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明清进步思想出现 B. 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C. 理学正统地位强化 D. 专制皇权日益加强 ‎【答案】C ‎【解析】‎ 明清进步思想主张男女平等、个性自由,强调人正常的私欲,排除A;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催生反映时代特征的进步思想,排除B;由材料“明清烈女数是宋元时代的四倍” 反映“三纲五常”作为天理得到强化,排除C;专制皇权的强化和材料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 ‎11. 黄宗羲说:“有明(明朝)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指朱元璋)罢丞相始也。”据此可知,黄宗羲主张 A. 反对纲常名教 B. 实行君主立宪制 C. 限制君主权力 D. 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明朝初年,废除丞相,权分六部,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而黄宗羲认为,这一措施是导致“有明之无善治”的根源。故应选D。‎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代废相 ‎12.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思想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 B. 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 C. 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 D. 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A表述正确,如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关注民生;C表述正确,如顾炎武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D表述正确,如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B表述不对,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在政治上并没有超出开明君主的范畴。‎ 考点:本题考查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点评:用表格法归纳 明清之际 儒学思想 ‎ 专制空前强化 资本主义萌芽 理学僵化 ‎ 儒13 ‎ 李贽 《焚书》 《藏书》 ‎ 否定孔、儒权威, 是非标准依时代而变 否定“存天理,灭人欲”, 个性自由,私欲自然,人不能脱离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 ‎ 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 尖锐地揭露了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②提出 “天下为主,君为客” , 以百姓忧乐判断治乱, 主张“天下之法”‎ ‎ 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③提出“工商皆本”,反映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顾炎武 《日知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 ‎ 经世致用: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 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②区别亡国与亡天下,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后人概括) ‎ 王夫之 《周易外传》《读通鉴论》 ‎ 世界是物质的,其发展有规律(唯物论) 主观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认识论)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辩证法) ‎ ‎13.宋代史书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对此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宋代的航海完全依靠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B. 我国劳动人民最早知道了磁针指南作用 C. 指南针在宋代用于航海事业,但只起辅助作用 D.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水手最早发明的 ‎【答案】C ‎【解析】‎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说明“舟师”在阴天时才使用指南针,平时主要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故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我国劳动人民最早知道了磁石的指南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指南针是谁发明的,故D项错误。‎ ‎14. “所到之处,羊皮纸被取代。事实证明,它的价值十分显著:过去,用羊皮纸制作一本《圣经》,至少需要300张羊皮。”文中提到的技术是 A. 造纸术 B. 印刷术 C. 司南 D. 火药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所到之处,羊皮纸被取代。事实证明,它的价值十分显著:过去,用羊皮纸制作一本《圣经》,至少需要300张羊皮。”是指造纸术传人西方后,引发西方文化传播的革命性变化,不仅降低了《圣经》制造的成本,而且还有利地推动了西方文化传播的快速进步,所以答案选A,B C D三项与上述题意特征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四大发明的影响 ‎15.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A. 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B. 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C. 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D. 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传播到欧洲后,促进了欧洲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故A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故B排除;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与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没有直接联系,故C排除;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故D排除。‎ ‎16.《辞海》解释汉字的某种字体时称:“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该字体开端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一直使用到现在。该字体是 A. 隶书 B. 行书 C. 草书 D. 楷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楷书兴起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而且其字形“形体方正,笔画平直”,选项D正确;隶书开端是秦朝,排除A;行书不具有“形体方正,笔画平直”的特点,排除B;草书与材料中“形体方正,笔画平直”不符,排除C。‎ ‎17.‎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果丰富。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人民创造出了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诸多文学体裁。以下是关于上述文学体裁的表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A. 《诗经》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体现了下层人民的呼声 B. 唐诗风格各不相同,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等 C. 宋词的出现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 D. 明清小说主要以小说这种文学体裁表达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人们的自豪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明清时期是我国的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社会黑暗,君主专制统治加强,明清小说则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的衰落和讽刺了社会的黑暗,并非主要是表达的社会的繁荣和人民的自豪感,因此D项错误,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文学成就·小说的繁荣 ‎18. 宋代曲子词、鼓子词、诸宫调等说唱形式发达,杂剧与南戏脱颖而出的原因主要是(  )。‎ A. 都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B. 国家的分裂 C. 战争的频繁 D. 文人的刻苦用功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宋代政府放宽对城市商业活动限制,都市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为了适应市民阶层的娱乐文化需要,曲子词、鼓子词、诸宫调等说唱形式发达,杂剧与南戏脱颖而出。‎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宋词。‎ ‎19.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之“新”的主要含义是:‎ A. 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 B. 批判程朱理学,提倡经世致用 C. 抛弃天朝上国迷梦,放眼看世界 D. 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答案】D ‎【解析】‎ ‎【分析】‎ ‎“新思想”就是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就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思想,但“新思想”并非单纯的揭露腐败现象、批判程朱理学、抛弃“天朝上国”梦幻等选项的思想,所以本题正确答案只有选D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详解】‎ ‎20.鸦片战争后的“开眼看世界”作为一种寻求“制夷”之策与挽救中国于危亡的开放思想,它的着眼点是(  )‎ A. 新思想新文化 B. 历史地理方面 C. 社会制度方面 D. 军事技术方面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从材料来看,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先进知识分子看到西方的坚船利炮,由此认识到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C选项都是在这之后开始的;B选项错误,对历史地理只是介绍,并没有学习。‎ 点睛:本题容易误选B选项,因为无论是林则徐的《四洲志》还是魏源的《海国图志》都是介绍的西方的历史地理,很容易让学生误以为先学习的是西方的历史地理。实际上魏源和林则徐只是以此来向国人介绍西方情况,呼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详解】‎ ‎21.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化反映了 A. 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B. 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C. 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 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近代早期,“夷”是中国对外民族的一种蔑称,体现了思想上的自大,而“洋”则体现了对外民族客观公正的评价,所以由“夷”到“洋”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对西方认识的加深,故选B。材料只是体现了人们对西方认识的加深,没有体现对西方的仇视和崇拜,故可排除A;C、D两个选项,在材料中均无体现,可直接排除。‎ ‎22. 19世纪末,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了救国探索的道路。其中康梁维新派要在中国变法维新,他们对社会发展的主要贡献是( )‎ A. 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B. 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C. 明确“中体西用”思想 D. 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康梁维新派变法维新,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对人们的思想起到了启蒙作用,故A正确。B不是维新派的核心主张;C是洋务派兴办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中只有“西用”值得肯定,“中体”违背历史发展潮流;D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康梁思想 ‎23.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把儒家学说中的“三世说”(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和西方进化论相结合,指出当时中国正处于升平盛世即君主立宪阶段。他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 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 B. 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依据 C. 纠正传统儒学的不足 D. 以儒学作为变法的指导思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康有为利用儒家思想,把儒家思想和西方进化论思想相结合,其目的在为变法寻找历史依据,以减少变法的阻力。故B项正确;A中恢复错误;C不是纠正;D中不是指导思想。‎ 考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维新变法·原因 ‎24. 胡适曾说过:“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这里所谓的“树墩”是指 A. 传统思想文化 B. 君主专制制度 C. 传统的小农经济 D. 反动政府的统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人物言论“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说明作者旨在说明传统文化与中国近代变革的关系,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传统文化仍然根深蒂固,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B项不符合作者的意思,C、D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正确答案为A。‎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传统思想文化 ‎25.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演讲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体现了他主张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新三民主义 ‎【答案】B ‎【解析】‎ 从“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可以看出孙中山强调是革命,而不是民族问题,所以排除A选项,选择B选项。C选项主要关注的是社会经济和生活问题,故排除;D选项与材料给出的时间不符,此时新三民主义还没有提出。‎ 点睛:解答本题可以采取排除法。材料中给出的时间是《民报》刚刚创刊的时候,这时候新三民主义不可能提出,故排除D选项。之后再根据内容进行排除,得出最终选项。‎ ‎26.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发展资本主义 B. 反对专制统治 C. 救亡图存 D. 反抗外来侵略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学习西方的制度、文化。近代后期又向苏俄学习,其共同目的都是救亡图存,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故选B。“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体西用”思想不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和反对专制统治;因此AB错误;D项是B项的一个方面。‎ 点睛:在近代,随着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加深,中国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探索,这也是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排斥西方先进制度和思想文化到全盘西化,再到正确认识西方文化过程。‎ ‎27.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封建礼教吃人本质,呼吁人们推翻人吃人的制度。鲁迅的这篇小说发表于:‎ A.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B. 维新变法运动期间 C. 新文化运动期间 D. 抗日救亡运动期间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C。‎ ‎28.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我们应该准备怎样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这种潮流”是指 (  )‎ A.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 新文化运动 C. 社会主义的发展 D. 资产阶级的灭亡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可知,《庶民的胜利》是李大钊发表于《新青年》上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最早文章之一,因此这种潮流是指社会主义的发展,故C项正确;《庶民的胜利》宣传的是马克思主义,宣传的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而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宣传的是民主与科学,与李大钊《庶民的胜利》的内容也不符合,故B项错误;资产阶级的灭亡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结果,因此不是《庶民的胜利》所说的潮流,故D项错误。‎ ‎29.‎ ‎ 孙中山汲取并发展了美国宪法中的“三权分立”思想,提出在国家机构中设立行政、立法、司法、监察和考试五院,彼此独立又相互制约,称为“五权宪法”。该主张主要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的 A. 民族主义思想 B. 民权主义思想 C. 民生主义思想 D. 扶助农工思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民权主义思想才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民权主义思想是要解决政权建设的问题,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权属于“民权主义思想”而不是其他的民生主义思想、民族主义思想,而材料的主旨也正是有关“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权”的问题,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ACD不符合材料意思。‎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权主义思想 ‎30.“吾党所持之民族主义,消极的为除去民族之间的不平等,积极的为团结同内各民族,完成一大中华民族。”(《孙中山全集》第7卷第3页)下列没有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 同盟会纲领中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内容 B. 孙中山解释说,革命是反对“少数满洲贵族专制”.而非反对满洲人 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D. 举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民族主义强调的是民族平等和团结,最终形成中华民族大团结,而选项D中涉及的不是民族主义内容,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主张推翻满清贵族统治,这是民族主义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A;选项B强调辛亥革命并不是狭隘的大汉族主义,而非反对满清贵族,属于民族主义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强调了民族平等,不符合题意,排除。‎ 二、材料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说:“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德根本吧!”‎ 材料二汉武帝即位后,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这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从此,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材料三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四‎2009年12月22日,习近平在柬埔寨参加了孔子文化学校的揭牌仪式。目前,海内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建立众多孔子学院,孔子的思想学说日益被世界各国人们所关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2)根据材料二,回答儒家思想的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它对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什么影响?‎ ‎(4)据上述材料回答,孔子学说在当代社会有何价值?‎ ‎【答案】(1)仁(或礼)。(2)取得独尊地位(或统治地位)。‎ 意义: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社会秩序,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朱熹(或程颐、程颢、陆九渊、王阳明,答出一人即可)。‎ 影响: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具有历史使命感。‎ ‎(4)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有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一“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德根本吧”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仁和礼的角度概括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2)本题根据材料二“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儒家思想的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再从巩固大一统国家、稳定社会秩序、确立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等方面回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义如何。‎ ‎(3)本题根据材料三“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再从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具有历史使命感等方面回答它对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什么影响。‎ ‎(4)本题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社会和谐稳定、世界和平与发展等方面回答孔子学说在当代社会有何价值。‎ ‎32.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代表性人物,例如下表的几位人物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以上五位代表人物代表了中国近代史上五个派别。在下面横线上填上所代表的派别。‎ 编号② ;编号③ ;编号④ 。‎ ‎(2)概述编号①、③、④所代表的派别在“西学东渐”过程中的主要主张。‎ ‎(3)编号②、③、④、⑤所代表派别分别进行了怎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呈现的特点。‎ ‎【答案】(1)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 ‎(2)主张:鸦片战争后新思潮萌发,地主阶级先进人物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19世纪90年代以后资产阶级维新派提议设议院、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或主张实行三民主义)‎ ‎(3)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4)①救亡图存是学习西方的主题,体现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②经历了一个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的过程。近代前期的思想演进遵循着这样的轨迹:器物层次——制度层次——文化层次。‎ ‎【解析】‎ ‎【详解】(1)派别:根据“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可知,这一人物是李鸿章,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根据所学可知,《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其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 ‎(2)主张:根据所学可知,《海国图志》的作者是魏源。鸦片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加深,新思潮萌发,以林则徐魏源为主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根据所学可知,康有为等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在甲午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提议设议院、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这一派别的主张是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或主张实行三民主义)‎ ‎(3)实践活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进行的实践活动是洋务运动;康有为进行的实践活动是戊戌变法;孙中山进行的实践活动是辛亥革命;根据《新青年》可知,⑤这一人物是陈独秀,其主要实践活动是新文化运动。‎ ‎(4)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不同阶级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是救亡图存,体现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从不同阶级以及同一阶级不同派别学习西方的内容来看,经历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从学习的轨迹来看,近代前期的思想演进遵循着这样的轨迹:器物层次——制度层次——文化层次。‎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