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专题3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学案
专题三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 技文艺 知识主线串联·网络构建 主题一 主流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的趋时更新 (对应学生用书第 13 页) ■主题纵向贯通················································································ 时期 知识呈现 特征 儒家 思想 形成: 先秦 中国古代第一圣人——孔子 提 出 以 “ 仁 ” 为 核 心 的 学 说 ; 在 政 治 上 把 “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主张“克己 复礼”;晚年整理和编订的《诗》《书》《礼》《易》 《春秋》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的“五经” 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宗师——孟子 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上,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 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 在得民”的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 力者治于人”。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 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 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 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的观点,自然观 (1)这一时期的儒家 思想较为具体,带 有浓厚的理想化色 彩 (2)没有严密的理论 基础,大多是关于 思想修养方面的道 德规范和政治理想 的治国原则 (3) 孟 子 的 “ 仁 政”“民贵君轻” 使儒家思想开始与 政治相结合,但因 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 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 主义思想 脱离现实政治而遭 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儒 学 惨 遭 摧残: 秦朝 秦始皇残酷暴戾的证据——“焚书坑儒”焚烧百 家书籍,坑杀儒学之士,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 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因为儒学不能为封 建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统治服务,统治 者用政治权力强制 干预和控制思想, 儒学遭受毁灭性摧 残 儒 学 独 尊 地 位 确立: 汉代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的推手——董仲舒 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学,倡导“天人感应”“君 权神授”,宣扬“大一统”“三纲五常”。这时 的儒家思想“外儒内法”,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 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 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以 先 秦 儒 学 为 基 础,儒家、法家、 道家思想相结合; 儒家思想宗教化、 神学化、经学化、 政治化 儒 学 发 展 出 现 危机: 魏 晋 南 北 朝 儒、道、佛三者开始相提并论及其社会功能的互 补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社会动荡不安,佛 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受到佛教、 道教的冲击 儒 家 理 论 比 较 滞 后,除了在无神论 方面有所发展外, 在哲学本体论上却 无多大进展,比之 佛、道的本体论, 落后了一大截 儒 学 新 的 发展: 宋 明 理学 儒、释、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果实——理学 (1)两宋: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 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南宋朱熹是理学发 展的集大成者,他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 理学体系,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 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提出“存天理, 宋明理学开创了儒 学的新时代,是儒 学第二期发展的象 征;它使儒家思想 理论化和哲学化, 使儒学服务统治的 灭人欲”,实质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2)明朝: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 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 ——心学,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通 过“内心自省”“以致良知”,说明理学由客观 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也说明它已经走 向极端 政治作用和修养身 心层面的社会功能 走向一致化,但理 学的发展也使儒学 日益走向极端 儒学 发展 变异: 明清 颇具时代特色,带有早期启蒙思想的进步思潮 (1)“异端”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是“天生圣 人”,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倡个性 的自由发展,批判理学的“天理”学说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政治上,提倡“趋时更 新”,反对君主专制独裁,认为君主专制是“天 下之大害”,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 人”,提倡“法治”,反对“人治”;经济上,反 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思想上,批 判继承宋明理学,否定理学的形而上学观点,提 倡“经世致用”的务实学风 明清儒学家们既继 承了宋明理学的许 多思想观念,又对 其中不少陈腐之处 不满,力求有所更 新;使得儒学思想 更趋实事求是,与 国 计 民 生 靠 得 更 近,从而又一次发 展了儒学 ■主题考向探究················································································ 考向一 以“多元情境”为载体,突出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和史学研究方法 1.(2015·全国卷Ⅱ)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 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材料准确理解儒家的主张。儒家思想的核心是 “仁”,要求统治者对待百姓要实行仁政,不可过度威逼百姓,以达到巩 固统治秩序的目的。材料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C 项符合题意;儒家思 想在汉代经过改造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故 A 项错误;儒家主张逐步改良 政治,B 项错误;儒学以维护等级秩序为目标,D 项错误。] 2.(2014·全国卷Ⅰ)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 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 “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题干材料阐释了唐 高祖因姓李,与老子同姓,规定道教排第一、儒学排第二、佛教排第三; 武则天为打击李氏势力,明令佛教地位高于道教;后来唐武宗又“灭佛”。 只有儒学的地位没有重大变动,最为稳固。故选 C 项。] 新课标全国卷强调能力立意,突出学科特色。近几年历史选择题能力考查 层次相对较高,选项的设定多为结论性表述,只有在获取和解读信息、调 动和运用知识的基础上,多角度把握历史现象,进行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 确答案。 考向二 以“家国情怀”为宗旨,强化考查历史价值观 3.(2016·全国卷Ⅰ)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 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 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五经”指《诗》《书》《礼》 《易》《春秋》,是由孔子整理并用作教学的儒家经典,不是“为阐发孔子 儒学思想而作”,故排除 A 项;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故 B 项错误;“五经”是孔子整理的典籍,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整理 的记录孔子言论的著作,不是孔子编订的,所以《论语》不在“五经”之 中,故选 C 项;秦始皇焚书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但儒学传统并没有因此 断绝,故 D 项错误。] 4.(2014·全国卷Ⅱ)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 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有 利于维护家庭稳定,强化亲情关系,这符合儒家伦理中和谐的主张,表明 西晋时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加强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考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近 几年新课标全国卷命题的突出特点。近几年的全国卷专门命制了以儒学为 考查内容的试题,从不同角度选择材料,多角度考查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试题融入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于学生 树立正确的理想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5.(2014·全国卷Ⅰ)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 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关键点“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 学家继承并坚持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还将人性高扬为宇宙的本体——天道 (天理),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 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A 项不是新认识;B、C 两项表述不符合理学家的思想主张。] ■主题深度剖析················································································· 1.归纳古代政治思想 时期 政治思想 先秦 国家就是扩大了的宗族——“家国一体”。 将血缘关系渗透到政治生活领域,把家庭伦理移植到政治生活范 畴内,建立一套“忠孝一体”“宗法礼制”的伦理规范 春秋 战国 空前活跃的教化民众思想——诸子百家的治国理念。 (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 (2)孟子:主张“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用无 所作为、听任其自然发展的办法,来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 (4)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强调“严刑”“重罚” (5)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秦朝 “法令由一统,民以吏为师”——以法治国 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了以中央集权为核 心的一整套国家制度,构筑了中国历史上数千年相传的专制制度 的基本框架;但是,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把法家的重刑主张推 向极端,用严刑峻法来镇压臣民的反抗,用横征暴敛的方法维持 庞大的国家开支,终于激起农民反抗 汉代 (1)道家老庄学派之外的最大分支——黄老之学。汉初,推行黄老 学说,实行休养生息,经济得到恢复,政治更加稳固 (2)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汉武帝 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 位 唐朝 “安百姓”“重人才”“强政治” (1)唐太宗认识到统治者与人民是“舟与水”的关系,通过土地赋 税制度的调整来“安百姓” (2)统治者认识到重人才、虚怀纳谏的意义,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使得唐朝政治比较开明 (3)加强政治建设,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扩大了统治基础,巩固了中央集权 明清 社会激烈变革之际的人本主义论点 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在治国思想上提出了反对封建专制的 观点,提出了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 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 法”;王夫之提出“不以天下私一人”的“均天下”主张;顾炎 武提出以“众治”代“独治”,扩大郡县守令职权的主张 2.综合认识仁义立国的儒家传统 (1)儒家思想的精神内容: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厚 德载物与中庸尚和。 (2)儒家思想的特点 ①民本主义:基本内容是“天人合一”,表现在尊君重民的“民本”思想。 ②重群体,轻个体,追求社会价值。 ③重人伦,轻自然:注重人伦关系和道德原则,轻视探讨自然的奥秘。 ④崇老尚古:以上古的“黄金时代”为价值取向,以恪守宗法伦理道德作 为最高的人格理想。 (3)演变规律 ①经历了一个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受打击(秦朝)、成为正统思想(西汉)、 进一步发展(宋明时期)和新发展(明清之际)的过程。 ②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满足了 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 ③统治者利用儒家思想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为根本出发点的。 ■主题仿真模拟················································································ 1.战国时期,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 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 合理的解释是( ) A.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C.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D.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 D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自由,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墨家将孔子塑造 成为乱贼形象,因此不能说明人们对儒家思想的普遍认可,故 B 项错误; 根据材料中“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可以看出孔子思想与墨 家没有交叉,故 C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 争鸣局面,人们的思想活跃,所以为各流派塑造孔子的形象提供了条件, 故 D 项正确。] 2.(2017·太原模拟)中国古代统治者宣扬“敬天、法祖、忠君、保民”,汉朝以 后“以孝治天下”逐渐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这表明( ) A.儒学正统坚不可摧 B.政治与伦理相结合 C.君主皆为道德楷模 D.宗法制度得以延续 B [材料体现了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与巩固,不涉及破坏、摧毁问题,故 A 项错误;“以孝治天下”体现的是伦理关系,“治国纲领”体现的是政治 关系,故 B 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君主的德行,故 C 项错误;宗法制强调 的是宗法血缘关系,故 D 项错误。] 3.(2017·济宁模拟)史学界认为,宋明理学家“推崇《论语》《孟子》《大学》《中 庸》四书,并非以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为独善其身,而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匹夫之责”。这反映出理学具有的突出特点是( ) A.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B.融合了佛道的合理成分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需求 D.注重道德教化的重要性 A [根据材料“宋明理学家推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 并非以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为独善其身,而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匹夫之 责’”可以得出理学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故 A 项正确; 宋明理学融合了佛道的合理成分是理学的特点之一,但不符合题意,故 B 项错误;宋代商品经济有了发展,理学的产生并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故 C 项错误;注重道德教化的重要性是理学的特点,但不符合题意,故 D 项错误。] 4.(2017·河南高三适应性测试)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 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 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 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 从中可知( ) A.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 B.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原 C.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 D.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D [理学注重气节、品质,凸显人性的庄严,故 A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清 代三大儒倡导回归孔孟的本源问题,故 B 项错误;清初三大儒的进步主张 并不代表思想的主流,理学依旧占据主要地位,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是 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扬弃或终结理学”“基本价值观念 的重新回归”可知,它是面对现实危机的一种批判发展,故 D 项正确。] 主题二 科技文艺——从辉煌领先到沉沦落伍 (对应学生用书第 16 页) ■主题纵向贯通················································································ 1.科技成就 时期 知识呈现 从先秦 到秦汉 奠基和发展 (1)战国时期出现了司南和《石氏星表》等科技成果;春秋战国时期 出现了算筹计算法 (2)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出现了《九章算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 论》和《氾胜之书》等科技论著 魏晋至元 繁荣和外传 (1)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 农业科学著作;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 (2)唐代造纸术西传,发明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用于军事 (3)宋代: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完成和西传 (4)元代:郭守敬制成“简仪”,编制《授时历》;王祯的《农书》 明清 总结和落伍 (1)《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 16 世纪以前的中医药学成就, 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2)《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 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2.文学艺术 时期 知识呈现 先秦 秦汉 奠基发展 (1)汉字:商代甲骨文出现,中国文字成熟 (2)文学:春秋末年,我国古代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具有 现实主义特色;战国时期,楚辞创作并盛行;汉代的综合文体汉赋集 中体现了当时的文学成就 魏晋至元 全面繁荣 (1)文学:隋唐时期,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出现了李白、杜甫 等诗人;宋代,文学成就主要是宋词,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元代, 元曲繁盛,成为兴起的新诗体 (2)书法:魏晋时期,书法进入自觉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是钟繇、王 羲之、王献之等;唐宋风格多样,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 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书法名家 (3)绘画:魏晋时期,士大夫文人画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是顾恺之; 唐代绘画艺术进入了繁盛时期;宋代文人山水画兴起,风俗画发展 (4)元杂剧的形成表明古代戏曲走向成熟 明清 承古萌新 (1)明清小说: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繁荣时期,著名的长篇小说 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绘画:明清时期,文人画代表作有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和 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3)“国粹”京剧: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徽班兼收昆曲、秦 腔等艺术流派之风格,逐渐形成了新剧种——京剧 ■主题考向探究················································································ 考向一 以“时空观念”为核心,迁移考查主干知识 1.(2016·全国卷Ⅱ)右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 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B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三国曹魏《三体石经》运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 种字体刻写,再观察图片可判断出另外一种字体是隶书。先秦古文、小篆、 隶书反映了汉字的演变历程,故答案为 B 项。曹魏时期并未在统一文字方 面作出相关努力,故 A 项错误;曹魏时期,先秦古文、小篆已不流行,C 项错误;D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2.(2013·全国卷Ⅱ)“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 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B [京剧脸谱来源于中国古代“傩”戏中的面具。在后来戏剧发展演变的 过程中,人们给不同颜色的脸谱赋予不同的性格,这种夸张的艺术表现形 式很难真实地再现历史、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从而也就不能提升历史人 物的价值,故排除 A、C、D 三项。] 新课标全国卷高考重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以上两道试题分别考查了古代 汉字的演变历程和清朝京剧的有关知识。 中国传统科技成就辉煌,四大发明更是推动了近代西方社会的成功转型。 而东西方科技自身发展的特点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同,决定了中国传统科技 的沉沦和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崛起,上述角度将是复习备考的重点区域。 考向二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化考查学科基本素养 3.(2016·全国卷Ⅲ)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 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 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 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C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皇帝好恶 和朝代更替都是影响社会对艺术评判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故排除 A、 D 两项;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B 项;王羲之 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既与王羲之的艺术成就有关,也与社会环境 和时代选择分不开,故 C 项符合题意。] 4.(2013·全国卷Ⅱ)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 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 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C [明清时期,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繁荣,市民阶层的队伍壮大,为 适应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小说的创作发展繁荣起来,材料反映了小 说受到市民阶层的欢迎,故 C 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涉及小说传播宗教的 内容,也没有反映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故 A、 B、D 三项错误。] 5.(2012·全国卷)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 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D [宋代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和繁荣,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 的思想观念也不断发生变化,追求独立发展、公平正义,题干中的故事就 反映了这一点,故选 D 项。] ■主题深度剖析················································································· 1.图解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 2.中国历代文化特色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 (1)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 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2)秦汉:国家统一,生产力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为秦汉文 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赋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体,数学、中医、造纸 等成就一脉相承,不断发展。 (3)隋唐:盛唐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学艺术全面辉煌,同时社会步 入正轨,法度规范成为普遍的社会需要。中唐以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政治黑暗,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痛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 (4)宋代:随着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发展壮大,韵律极严的诗歌已 不能充分表达人们更加丰富的思想感情;另外,宋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尖锐,一些作家转向于词这种更能抒发感情的文学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 表达爱国主义精神。这样,宋词便得到了快速发展。风俗画成为当时画坛 的最大亮点。 (5)元代:元代统治者一度废除了科举制度,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 的可能,而且将他们贬到低下的地位。知识分子仕途无望,转向戏曲创作, 为元曲的产生和繁荣提供了条件。 (6)明清: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 义萌芽产生,出现了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的小说。 ■主题仿真模拟················································································ 1.(2017·汕头一模)有学者认为,《诗经》多反映黄河流域的劳动与爱情、战争与 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楚辞则多反映楚地神鬼巫 术、自然崇拜、山川人物、历史风情等。这反映了当时( ) A.南北方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 B.北方政治动荡社会经济发展受限 C.南方物产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D.祖先崇拜以及宗法制度影响扩大 A [《诗经》收录的是从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社 会生活,黄河流域在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楚辞反映的是楚地的社会生 活,当时楚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黄河流域,故 A 项正确;北方政治动 荡社会经济发展受阻材料没有涉及,故 B 项错误;南方物产丰富经济发展 水平较高与当时的史实不符,故 C 项错误;祖先崇拜以及宗法制度影响扩 大材料没有涉及,故 D 项错误。] 2.(2017·山西五校联考)中国古代著名农书《齐民要术》《氾胜之书》都把农业生 产看成稼、天、地、人诸因素的有机结合。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 ) A.在理论上能不断与时俱进 B.形成精耕细作的基本特点 C.触及了普遍联系的哲学观 D.对自然环境提出较高要求 C [题干材料中列举了古代农书的主要特点,没有说明其发展的关系,故 A 项错误;根据“把农业生产看成稼、天、地、人诸因素的有机结合”可 知,题干更多强调农业与自然的和谐,没有体现精耕细作,故 B 项错误; 把农业生产看成与天、地、人诸因素的有机结合,可以看出强调诸要素的 相互联系,体现了联系的观点,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自然环境的 要求,故 D 项错误。] 3.(2017·邵阳联考)明代许仲琳在《封神演义》中以姜子牙的口吻表达出“天下 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思想,号召诸侯“吊民伐罪”; 哪吒剔骨还肉、黄飞虎反商归周等强调了“父逼子反”“君逼臣反”而不得 不反的精神。这从侧面反映了( ) A.理学失去了社会约束力 B.士人对平等自由的渴望 C.市民阶层追求自由生活 D.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仍是理学思想,虽然 出现了一些进步思潮,但是理学失去社会约束力是不正确的,故 A 项错误; 根据题目中“‘父逼子反’‘君逼臣反’而不得不反的精神”得出当时 的士人强调打破传统的“三纲五常”,追求自由平等,故 B 项正确;题目 中并未提到市民阶层,故 C 项错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其原因, 并非反映的现象,故 D 项错误。] 4.(2017·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模拟)一般认为,魏晋南北朝以前为书法的自发 阶段,强调书法的实用功能(重需求),魏晋以后为书法的自觉阶段,强调书 法的审美功能(重追求)。书法艺术有这样的发展的主观原因是( ) A.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B.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壮大 C.中国汉字的发展和魅力 D.东方审美情趣的影响 B [书法艺术由强调书法的实用功能(重需求)到强调书法的审美功能(重 追求),其主观原因是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壮大,故 B 项正确。笔墨纸 张等文具的改进是客观条件,故 A 项错误;中国汉字的发展和魅力是客观 存在的,故 C 项错误;东方审美情趣在魏晋南北朝之前也有,故 D 项错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