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阜阳三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小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本卷共25小题,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指出:“周代是第一次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通婚。”西周初期的诸侯国贵族之间不能通婚的是 A. 鲁国和宋国 B. 鲁国和燕国 C. 燕国和齐国 D. 宋国和齐国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了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鲁国与燕国为同姓诸侯国,所以鲁燕之间不能通婚,故选B;鲁国与宋国为异姓诸侯国,鲁宋之间可以通婚,所以排除A;燕国与齐国为异姓诸侯国,所以燕齐之间可以通婚,所以排除C;宋国与齐国为异姓诸侯国,所以宋齐之间可以通婚,故D错误。 2.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秦国除了君王墓葬外,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这反映出秦国王权的至高无上,是秦国中央集权制度的表现;东方六国的墓葬依旧显示出西周分封制的等级差别,反映了东方保留了更多西周分封制的残余,可见秦国是率先消除分封制走向集权;故C项正确。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并非经济发展,而是井田制和大宗小宗的血缘关系,排除A。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周天子的至尊权威,但这种权威是地位上的,并不等于“君主集权”,排除B。东周时期,周天子地位一落千丈,分封制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东方六国不再严格遵行西周制度,只是保留了一定的残余,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3.假设一位秦朝官吏在赴任的途中,马匹受惊踩死了一位农家小孩子后扬长而去,为此这位小孩子的父母想告这位官吏。按照秦朝中央官吏的职责,小孩的父母应该 A. 找御史大夫 B. 直接找皇帝 C. 找丞相 D. 找太尉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课本知识可知,秦朝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监督和检举各级官员的违法行为,所以小孩的父母应该找御史大夫,故A正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不是皇帝,故B错误;丞相主要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故C错误;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故D错误。 4.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点,父为家君,君为国父,这样也就有了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在这种文化影响下产生的选官制度是 A. 军功爵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汉朝察举制以品德为标准选官,符合材料中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故B正确;军功爵制是以军事功劳的高低来选官,体现不出忠臣孝子的特点,故A错误;九品中正制是以门第来选官,并不能体现出忠臣孝子的特征,故C错误;科举考试主要以考试成绩来选官,没有侧重忠臣孝子的标准,故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要求学生结合察举制选官的标准,以及中国选官制度发展过程分析材料,结合材料“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即可得出答案。 5. 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秦代宰相作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B. 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 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 明代初年,明太祖废宰相,皇权、相权矛盾终结,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秦始皇始创“三公九卿”制,宰相是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唐代实行集体的宰相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明朝内阁被废除后朱棣设立的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对皇权没有约束力,所以中央的皇权与相权之争终结。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掌握宰相的行政权,不是财权,所以C项符合要求。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宰相制度的演变 6.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不断完善,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积极影响是 A. 发展社会经济 B. 抵御侵略 C. 加强交流 D. 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制度出现于战国时期,确立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对发展古代社会经济、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抵御外来侵略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其最主要的作用是维护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D项正确,ABC错误。 7.某西方学者这样评论罗马法:“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这里的“理性”是指罗马法 A. 不断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B. 彻底摒弃了以前的习俗 C. 竭力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D. 构建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是随着罗马统治范围的不断扩大,对法典进行不断地编撰、充实,因此材料中的理性指的是罗马法能适应新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故A正确;罗马法是由习惯法演变来的,并未彻底摒弃以前的习俗,故B错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是罗马法的局限性,不是“理性”的体现,故C错误;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与材料中的“理性”无关,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罗马法,材料中“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指罗马法是随着罗马统治范围的不断扩大,对法典进行不断地编撰、充实,以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 8.按法律规定,雅典的公职如执政官,议员、陪审员等均由选举产生,任期均为一年。选举法还规定,已任过公职者,在其他公民尚任过一次之前,不得连续担任公职。这说雅典城邦 A. 实行公民轮番而治 B. 注重加强对权力的制约 C. 强调法律至上权威 D. 试图铲除旧氏族的势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均由选举产生,任期均为一年”“已任过公职者,在其它公民尚未任过一次之前,不得连续担任公职”可知,这样的规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公民都有担任公职的机会,体现轮番而治的特点,故A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对权力的制约”“铲除旧氏族的势力”,故排除BD;材料只是法律规定,无法体现“强调法律至上权威”,排除C。 9.英国保守党领袖卡梅伦于2010年大选获胜,他能上台执政的程序应该是 ①觐见女王,获得授权 ②党内竞选 ③领导保守党参加议会选举,获得多数议席 ④正式出任首相 A. ②③①④ B. ②①④③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①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首相是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所以候选人首先要进行党内竞选,其次领导本党参与议会选举,获得多数席位;然后觐见女王正式出任首相,即正确的顺序是②③①④,故选A;BCD顺序错误,不选。 【点睛】本题考查英国首相出现的方式,结合课本知识可知,一个政党成为多数党的时候就获得执政地位,党的领袖就会被国王任命为首相。 10.1721年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责任内阁制的确立过程就是权力的转移过程。此权力指的是 A. 权力中心从国王转移到议会 B. 行政权从国王转移到首相 C. 立法权由议会控制 D. 司法权从上院转移到最高法院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1721年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行政权从国王转移到首相,B正确。17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的权力中心从国王转移到议会,保证议会的立法、财政等权力,B、C错误。2009年英国最高法院正式运作,司法权从上院转移到最高法院,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英国责任内阁制。17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国王丧失了财政权、立法权和军事大权,但保留了行政权。直至1721年,财政大臣沃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第一任首相,责任内阁制建立,国王丧失行政权,正式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也实现了行政权有国王向首相的转移。 11.下列是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一段描述,请指出其中有几处错误 A. 1处 B. 2处 C. 3处 D. 4处 【答案】C 【解析】 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应该对宪法负责,所以这是第一处错误;众议员是按各州人口比例选出的,不是参议员,这是第二处错误;众议员是按各州人口比例选出的,不是参议员,这是第三处错误,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12.“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是 A. 英国《权利法案》 B.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C. 法国1875年宪法 D. 美国1787年宪法 【答案】B 【解析】 德意志是典型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从材料“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可以看出这是《德意志帝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有效地维护了德国的统一,同时建立了代议制的民主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与自由;非平衡的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说的是专制色彩比较浓厚。故选B。A项国王统而不治,无实权,体现了较多的民主性;CD项都是建立的共和制。 点睛:英德君主立宪制 英国首相是选举的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内阁和首相对议会负责;德国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英国议会是国家政治权力的中心,拥有实权,限制王权;德意志议会只有制定法律和预算的权力,对政府、皇帝没有监督权。 13.美国总统特朗普3月13日在推特上宣布开除国务卿蒂勒森,自特朗普上任以来,白宫核心政治圈一直处于高调频繁的人事变动之中。特朗普总统此举 A. 违背了1787年宪法 B. 会受到国会弹劾 C. 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利 D. 美国国家安全顾问不是特朗普亲信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特朗普此举是正确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利,因为《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总统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故C正确;此举并未违背《1787年宪法》,故A错误;美国总统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所以不会受到国会弹劾,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美国国家安全顾问不是特朗普亲信,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美国总统职权,《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总统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所以美国总统可以任免国家高级官员,包括国务卿。 14.19世纪七十年代,德法两国相继颁布了新宪法,两部宪法内容的共同之处是 A. 国家元首独掌行政大权 B. 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 C. 国家元首任命内阁成员 D. 议会完全行使立法权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19世纪70年代法、德宪法的比较,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依据1875年的法兰西共和国宪法,法国总统并没有独自掌握国家大权,A项错误;法国总统由参议院、众议院的联席会议选出,而德国联邦议会的议长有皇帝任命的宰相担任,B项不正确;法国的总统掌握行政权,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德国皇帝有权任免官员,宰相主持内阁,由皇帝任命,C项是两国的共同之处;德国帝国议会制定的法律需要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排除D项。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法德两国政体在议会和国家元首方面的异同,主要表现在: (1)相同点:①议会:两国议会都由两院组成;都有立法权。②元首:都有行政权,都有权任命政府官员;都是本国军事最高统帅。 (2)不同点:①议会(权力大小与立法权的独立性不同):德国帝国议会权力较小,帝国议会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对政府没有任何行政监督权,唯一起压力作用的就是批准预算;而法国的议会有真正独立的立法权。②元首(元首与议会关系及与内阁关系不同):德国皇帝拥有绝对的行政权,宰相对皇帝负责。皇帝不需对议会负责;而法国总统与内阁共同掌握行政权,并且要对议会负责,法国总统任命内阁,但其行政权又受到内阁制约。 15.1840年改革后的英国议会最终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借此有人认为“1832年英国的议会改革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催化剂”,此人得出上述结论是因为1832年议会改革 A. 在对华作战问题上议会达成一致意见 B. 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席位 C. 使工人阶级和下层群众获得普选权 D. 大大提高了英国国王的权力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1832年议会改革。1832年议会改革,大大提高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地位,工业资产阶级需要更加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具有庞大资源的中国,这是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梦寐以求的潜在市场,所以可以得出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席位的增加及地位的提高,有利于英国议会通过对华战争的议案。故正确选项为B项。A、C、D三项史实错误。 16.有人说:“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要扫除中国设在贸易往来道路上的主要障碍。”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 鸦片贸易合法化 B. 开放通商口岸 C. 协定关税 D. 获得最惠国待遇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并准确解读材料,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注意题干“最能说明这一观点”,此题是程度选择题,找出最佳答案。协定关税有利于降低英国商品的成本,增强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力,故C项最能证明材料中的观点,AD先排除,B不是最佳答案。故答案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名师点睛】南京条约中,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史称“五口通商”),体现外国列强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进行商品侵略。马关条约,一是日本强迫清政府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通商口岸深入内地,体现外国列强经济侵略进一步加深。二是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办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说明列强由商品侵略深入到资本侵略。 17.“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昔日京华景象正如洪水过地,荡然无存。”它使 A. 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 B.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长江流域 C. 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 D. 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B 【解析】 【详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从广州开始,一直打到京津地区,材料中“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说明外国列强侵入京津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天津条约》开放南京等通商口岸,说明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故B项正确。A是《南京条约》内容。C是《马关条约》影响。D是《辛丑条约》的影响。 18.1843年中英订立的《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倘遇有交涉词讼,管事官不能劝息,又不能将就,即移请华官共同查明其事,既得实情,即为秉公定断。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据此英国攫取了 A. 协定关税权 B. 领事裁判权 C. 片面最惠国待遇 D. 永久居住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领事裁判权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协定关税的内容,故A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片面最惠国待遇,故C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永久居住权,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影响 19.当今学术界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看法已成共识,认为它是空想。但也有学者从另一个角度看《天朝田亩制度》,认为它具有充分的革命性,为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他看问题的角度是《天朝田亩制度》 A. 顺应了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 B. 与《资政新篇》的主张异曲同工 C. 实现了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 D. 否定了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认为它具有充分的革命性,为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体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但《天朝田亩制度》维护的是小农经济;B选项错误,《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而《天朝田亩制度》维护的是小农经济,二者相互对立;C选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实现了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维护了小农经济,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0.洪任玕在《资政新篇》提出“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并允许私人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这些主张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这主要说明了 A. 洪仁玕的主张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 B. 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C. 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D.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影响农民思想的变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明显错误,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历史文献,并且材料内容中体现出来的也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内容,显然与农民阶级的需求不相符。C项与史实不符合,D项也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时间不相符,所以答案选择B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21.它“彻底暴露了清政府所推行的‘同光新政’的实质,打破了国民妄自尊大的心理,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强烈危机感。”材料中的“它” A. 促发了洋务运动的兴起 B. 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C. 开启了中国改革的历程 D. 导致了清末“新政”推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洋务运动的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排除A;中国改革的历程在甲午战前已经开始了,排除B;根据材料“打破了国民妄自尊大的心理,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强烈危机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后,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C正确;清末“新政”推行与1901年的《辛丑条约》有关,排除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马关条约》 【名师点睛】全面认识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亡国灭种之祸迫在眉睫。 (2)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为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奠定了基础。 (3)洋务运动破产。 (4)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5)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群体的觉醒,从而大大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了义和团运动;其二,在经济上出现了办厂自救、振兴实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爱国热潮. 22.莫里森在《泰晤士报》上发表专电:“北京被革命爆发和军队叛乱的消息吓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清朝危在旦夕,满朝文武,忧心如焚。”莫里森报道的事件 A. 动摇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B. 成为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 C.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 加速了腐朽的清王朝的崩溃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北京被革命爆发和军队叛乱的消息吓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清朝危在旦夕”可知,材料反映的事件是辛亥革命,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赶走了皇帝,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C项正确;五四运动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故B项错误;此时皇帝已经下台,清政府已经灭亡了,故A、D两项错误。 点睛:材料“北京被革命爆发和军队叛乱的消息吓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清朝危在旦夕”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的影响。 23.从“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到“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一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之一是 A. 打击帝国主义势力 B. 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C. 传播民主共和理念 D. 推动社会移风易俗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体现的是封建忠君思想,而“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体现的是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复辟封建帝制的行为不得人心,故C正确;材料未体现打击帝国主义势力,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社会对封建帝制观念的变化,与社会移风易俗无关,故D错误。 24.《上海学联告同胞书》中称:“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唯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这一宣言意在强调 A. 各地学生纷纷响应北京的罢课 B. 五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C. 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了革命运动 D. 工人阶级给北洋军阀政府以强大压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唯不理……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可知体现了工人阶级的加入,给北洋军阀政府施以强大压力,使得五四运动取得了胜利,故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学生、商人、工人三者对北洋军阀政府的不同影响,未体现各地学生纷纷响应北京的罢课,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故B错误;C项不是材料主旨,材料重点体现工人阶级的力量,故C错误。 25.陈云向共产国际报告时说:“我们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我们党真正成熟起来了,尤其是党的领导人成熟了。”这反映出当时 A. 共产国际的指导是红军长征胜利的保障 B. “左”倾错误给红军造成重大损失 C. 中共独立自主地解决了革命的实际问题 D. 军事路线事关红军长征的生死存亡 【答案】C 【解析】 由“我们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我们党真正成熟起来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所述的是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错误,长征时期与共产国际失联了;B项错误,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的统治;D项不选,题干没有涉及长征问题。 点睛:解题关键是正确提取和解读“我们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我们党真正成熟起来了”信息;然后结合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知识点选择即可。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本大题共3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8分、第28题20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通过对人类古往今来诸多文明的研究比较,提出了“挑战——应战”模式来解释文明的起源。他把自然界对人的刺激和人对人的刺激统称为挑战,把人对自然挑战的反应和人对人挑战的反应统称为应战。 ——据汤因比《历史研究》 (1)阅读材料一,用“挑战——应战”模式说明罗马法的发展演变。 材料二 内阁是政府高级官员代表政府各部门商议政策的行政机构。明朝内阁为明成祖首先确立,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永历十六年(1662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在内阁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内阁是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某个政党单独组成,或由议会中构成多数席位的几个政党联合组成,由国家元首任命。内阁最初始于英国,由英王的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比较英国内阁与明朝内阁在权限、性质方面的不同。 【答案】(1)共和国时期,为协调贵族与平民的矛盾,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在征服扩张过程中出现了民族矛盾、经济纠纷等新问题、新矛盾,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2)权限:英国内阁掌握行政大权,对议会负责;明朝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意志,供咨询,掌票拟权。性质: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制的组成部分,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明朝内阁是君主的内侍顾问机构,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 【解析】 【详解】(1) “挑战——应战”模式指的是罗马法面临着新的社会问题出现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共和国时期,为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标志着成文法的诞生;罗马帝国时期,随着帝国统治范围的扩大,社会矛盾增加,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 (2)由材料“皇帝咨政机构”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的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内阁阁臣的升降、职权的大小都取决于皇帝的旨意,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要取决于皇帝的批红;由材料“内阁是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某个政党单独组成,或由议会中构成多数席位的几个政党联合组成,由国家元首任命”可知英国内阁是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的的体现,内阁掌握着行政权,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结构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德国君主立宪制下皇帝、宰相、议会之间的关系进行解读。 材料二 顺应这些自然本性的各项中央权力,都喜欢和鼓励平等,因为平等特别便于中央行使权力,使中央扩大和巩固权力。……政府是爱公民之所爱,并且自然是恨公民之所恨。这种感情一致的共同体,在民主国家不断将每个公民和国家元首结合在同一思想之下,并在两者之间建立起隐秘的和恒久的同情。……生活在民主时代的人自然喜欢中央政权,并愿意扩大它的特权;而且,如果这个政权忠实地代表了他们的利益,确切地再现了他们的本意,他们对它的信任就几乎是无限的,并准备将自己所能付出的一切献给它。 ——摘自【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美国公民和政府是“感情一致的共同体”。 【答案】(1)解读:德意志皇帝是国家元首,拥有任命宰相、主宰议会、创制法律、统率军队等大权。宰相由皇帝任命,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只对皇帝负责。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受君主控制,无权控制内阁。总之,在德国君主立宪制下,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德意志皇帝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2)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等民主观念深入人心;1787年宪法建立的联邦制,克服了邦联松散的弊端,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统一;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有效防止了专制,维护了民主;民选总统和议员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解析】 【详解】(1)结合材料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德意志帝国皇帝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决定对外政策等,且议会的法律必须得到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宰相由皇帝任命,主持内阁工作,任期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权力很小。德国君主立宪制度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2)结合材料“生活在民主时代的人自然喜欢中央政权,并愿意扩大它的特权;而且,如果这个政权忠实地代表了他们的利益,确切地再现了他们的本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受启蒙思想的影响,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政体和三权分立的体制,总统和议员的产生体现了人民主权的特点。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革命运动此伏彼起,义和团运动失败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相继发生。革命与义和团相比已有很大不同,而五四运动则带有更新的时代烙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与义和团相比在斗争目标上已有很大不同”的表现,并说明五四运动的新特点。 材料二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步骤。而其第一步现在已不是一般的民主主义,而是中国式的、特殊的、新式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义。……这个历史特点,并不是从鸦片战争以来就有了的,而是在后来,在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形成的。 ——毛泽东《新民主义主义论》1940年 (2)中国的新民主义主义革命存在“特殊”之处。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革命出现这种“特殊性”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维经斯基1920年来华时,虽然马克思主义已在中国有所传播,但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建党学说的领会还不深……通过维经斯基的宣传,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者“更加明白了苏俄和苏共的情况,得到了一致的结论‘走俄国人的路’”……在维经斯基的带助下,这些早期的共产主义者到工人中去开展有组织和有计划的宜传和组织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在思想上、组织上做好了准备。 ——何云庵等《苏俄、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苏俄是如何帮助中国革命的。 【答案】(1)表现:辛亥革命要求推翻清政府统治;学习美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特点: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广泛的群众基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原因:一战后的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资产阶级未能完成民主革命任务,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 (3)概括: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促进国共第一次合作。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的表现是:辛亥革命要求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义和团运动主张扶清灭洋,反对列强侵略。五四运动的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五四运动的性质和作用分析,如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这次运动中,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根据题干信息,本题考查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殊性”(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特殊性”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前途是社会主义。之所以形成这样的特殊性,与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分不开,可以这样解读:国内,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资产阶级未能完成民主革命任务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际上主要是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3)根据“通过维经斯基的宣传”“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在思想上、组织上做好了准备”进行概括,联系所学知识,在共产国际代表的帮助下促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