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
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在分析刘邦与项羽胜负的原因时,刘邦的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安国侯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这反映出 A.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 B.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 C.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 D.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利益 2.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 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 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 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 3.以下是一位同学做的一份历史学习材料 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仅仅是围绕着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而进行的; ②汉初只实行分封制,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③北宋由文臣做地方官,导致武官拥兵自重而出现地方割据; ④元朝通过宣慰司,加强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管辖。 其中错误表述的有 A.一处 B.两处 C.三处 D.四处 4.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中的中枢机构是指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和发号施令的机构,也称“枢机”“机要”“枢要”。中枢机构的演变可分为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四个时期,从中可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A.呈现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的趋势 B.机构不断完善,对社会促进作用不断增大 C.封建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D.演变是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相一致 5.“一国两制”既充分尊重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政体传统,又吸纳了联邦制的包容性优点,从而具备了一般单一制国家结构模式所没有的柔性特征。这充分说明“一国两制” A.吸收了联邦制所有的优点 B.整合了中西政体和文化精神 C.发展了联邦政体的柔性特征 D.继承了传统政体和文化精神 6.《药》发表于1919年4月。在小说中,鲁迅着力刻画了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无知。革命者夏瑜的牺牲成为人们闲聊的话题,无论是年轻的“二十多岁”、“驼背少爷”,还是年长的“花白胡子”都对夏瑜在狱中的正义之举表现出鄙夷,为夏瑜被狱卒打嘴而喝彩。作者这样刻画人物的最主要用意在于 A.号召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B.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C.抨击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 D.要求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7.民国16年,时任南京国民政府代理主席并主持国民党中央党部的胡汉民曾说:“倘若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没有在南京行使职权,从4月起大家就要完全受共产党的支配,可以说不但大江南北的各省不得了,就连珠江流域也通通要受两湖以往所受的赤祸了。”胡汉民所说的“赤祸”是指共产党领导的 A.农民运动 B.工人起义 C.秋收起义 D.工农武装割据 8.某一时期后,江西产茶区域进一步扩大,主要集中在环鄱阳湖地区。安义县“茶叶昔无近有,皎源西山最盛”,有位外国人在看到玉山、河口一带满山遍野的茶树时称:“这里上万英亩的土地都种着茶叶,而且大部分土地是最近几年内开垦和栽种的”。修水县全县种茶殆及乡村,农民80%-90%以此为业。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中日甲午战争以后 D.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9.据《日军侵华八年抗战史》一书统计,国民政府指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先后与日军进行大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规模战斗3.89万余次,毙伤日军85.9万余人,同时也付出了322万余人的重大伤亡。这说明 A.淞沪会战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气焰 B.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 C.国民政府在军事上奋力抗击日本侵略 D.太平洋战场是反对日本侵略的主战场 10.“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大英钦差大臣……至在京师租赁地基或房屋,作为大臣等员公馆,大清官员亦宜协同襄办。…… 待大英钦差公馆眷属、随员人等,或有越礼欺藐等情弊,该犯由地方官从严惩办。——咸丰八年五月十六日(1858年),天津”。上述材料表明 A.华夷秩序的传统外交体制解体 B.列强控制北京设立使馆区 C.停止了外国领事的司法裁判权 D.于北京设租界由各国共管 11.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标志着南京大屠杀史实从“中国记忆”上升到“世界记忆”。下列各项可以成为最有力证据的是 A.屠杀现场遗迹 B.侵华老兵战争回忆 C.历史文献记载 D.幸存者的控诉材料 12.在1750至1960年的210年间,世界各地区之间人口增长是不平衡的,欧美和犬洋 洲这些发达国家所在的地区,人口增长率为每10年增加915%,而亚、非等不发达国 家所在地区每10年只增加6%。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A.经济和人口的增长正向相关 B.政治的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 C.产业革命需要更多的劳动力 D.和平为人口的增加创造条件 13.英国兰开郡纺织厂增长情况材料主要说明当时 时间 只纺不织的厂 只织不纺的厂 既纺又织的厂 合计 1841 550 104 320 974 1850 517 194 436 1149 1856 591 344 516 1451 A.电气革命使纺织厂数量迅猛增加 B.技术革新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 C.工业无产阶级的队伍日益壮大 D.国际分工伴随工业革命日益细密 14.1692年,马萨诺塞的新殖民特许状规定所有者成为该殖民地的政治权利来源。有人评论道:各城镇会考虑所有独立人士的审慎意见的立场和意见。这些人的经济能力会让他们在城镇事物中享有按自己意志行事的自由;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现多数人的统治,而是为了维持清教徒的道德共同体。”材料说明 A.马萨诸塞州是英国国教的道德共同体 B.有产者的意见在地力已经占绝对优势 C.精英政治在殖民地有一定的历史传统 D.清教徒决定着殖民地的政治经济事务 15.阿里斯托芬的喜剧《公民大会妇女》中记载,有一位妇女问昔拉克萨戈拉:“ 你是在哪儿学会如此健谈的本领的”。她回答道:“当所有人都涌向雅典时,我和丈夫就坐在普奈克斯山上,在那里聆听演说。”材料说明 A.雅典妇女被赋予较为完整的公民权利 B.演说是雅典居民参与民生的主要形式 C.雅典政治生活中具有的口述特征 D.雅典公民须参加所有政治的活动 二、材料题 1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0分) 工业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代南直隶松江府棉纺织业发达,所需棉花多赖北方通过运河供给;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明清时期,“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类别 年份 原料 手工制品 机器产品 1893 15.6 81.8 2.6 1910 39.8 14.4 18.8 1920 40.1 39.4 20.5 ——资料:张东刚等《世界经济体制下的民国时期经济》 材料三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材料二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这些变化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设想的合理性。 (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当今中国进行工业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1846年开始有两艘外轮在香港、广州间从事运输业务。1862年美国旗昌洋行出资100万两在上海创办了“旗昌轮船公司”。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为洋人占尽”的严峻局面。 ——《早期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崛起》 材料二 1876年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折,上海轮船招商局并购美商旗昌的轮船公司。这样,招商局的船就从头一年11只11854吨,猛增一倍多,达到轮船29只,并使各通商口岸进出中外轮船对比数从0增加到36.7:63.3,以后国家涉江浮海之货船,更是半皆招商局旗帜。舆论给了很高的评价,说这是千百年来创见之事,近代商战第一捷。 材料三 1895年,浙江宁波绅商最先创办了对外海商轮局和永安商轮局,得以航行沿海和内河。此后,福建、广东、广西、上海、苏州、杭州、镇江、湖北、湖南以及山东、天津、吉林等地商轮公司或轮船局相继开办,据统计,1895一1900年间,各地先后开业的小轮船运输业约100家,加上原来的一些商轮企业,除去中途停业者外,到1900年继续营业的约有80家,轮船约有440艘,总吨数约10000余吨。 ——《中国近代航运业之演进研究》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并指出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商战第一捷”的历史意义。(6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甲午中日战争后我国航运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原因。(8分)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5:CCCBB 6-10:AABCA 11-15:AABCC 二、材料题 16.(1)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地区性分工明确;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2)变化:原料出口比重增加;手工制品出口比重减少;机器产品出口比重增加。关系:中国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中国手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的进一步冲击;中国近代工业在外来技术的影响和海外市场的刺激下进一步发展。 (3)不同:苏联是片面发展重工业,忽略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而中国是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三者协调发展。 合理性:农业是工业的基础,农业与轻工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和资金,没有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重工业会后劲不足;而重工业是实现工业化的核心,没有重工业的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也不会得到提高和发展,国防也会没有保障。 (4)注重传统手工技艺和精神的传承;坚持对外开放,融入全球,加强核心技术的创新;走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优化工业结构,关注民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7.(1)原因:西方列强发动侵华战争,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航运特权。影响:便于列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冲击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阻碍了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2)打破了列强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局面;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扩张;有利于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3)特点:商轮公司或轮船局创办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船厂及轮船数量增加。原因: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热潮的推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