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20现代中国科技、文化事业(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20现代中国科技、文化事业(学案)

‎2019年高考历史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系列 专题20 现代中国科技、文化事业 ‎【构建知识体系】‎ ‎【细化考纲预测】‎ 考纲 细化 高考命题预测 ‎(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3)教育事业的发展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重点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现代科技的主要成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背景及其产生的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突出考查“双百”方针的背景及意义、“双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针指引下新中国的文化成就。‎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着得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依法治教”战略的伟大意义。‎ ‎1、从概念内涵、特征、本质、属性角度命题如“双百”方针的内涵 ‎、“文革”时期教育方针的特征 ‎2、从历史起因、条件、规律、趋势、影响、意义角度命题如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和恢复高考的影响 ‎3、从知识比较、联系、概括、归纳等综合能力角度命题如概括新中国教育政策的制定历程、归纳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意义及侧重点的不同、归纳建国初期调整教育方针的目的 ‎4、从认识、启示、评价、评述、新史观、新情境创设角度命题如以清华大学发展历程为主线,考查教育发展理念、创设电影《高考1977》中考试场景,考查时代面貌 ‎ ‎ ‎【剖析高考真题】——熟悉高考命题方向特点 考点一:(现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01.(2018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3)13. 《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 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B. 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C.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 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答案】B ‎【解析】注意题目限定“改革开放以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故A项错误;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是在2003年,故B项正确;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故C项错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是在1973年,故D项错误。‎ ‎02.(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9)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全面提高”不符合史实,材料仅反映医学,A错误。“全社会关注”说法错误,材料仅反映统治者,B错误。京剧《定军山》是我国的传统戏剧,电影是近代科技的成果,C正确。“成功解决了”不符合事实,世界粮食短缺问题还在解决过程中,D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古代中国的医学成就;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大众传媒的发展•电影;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袁隆平杂交水稻 ‎【名师点睛】《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并在前门大观楼放映。影片于1905年12月28日在中国(清朝)上映,结束了中国没有国产电影的的历史。京剧《定军山》拍摄成电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 考点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01.(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第十一次模拟历史试题)我们国家历来重视知识分子,早在1956年的全国知识分子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指出: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应该给知识分子以应有的信任和支持,给他们以必要工作条件和适当待遇。这一举措 A. 适应了过渡时期的需要 B. 配合了国家的改革开放 C. 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D. 科教兴国战略的题中之义 ‎【答案】C ‎【解析】根据“1956年”“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周恩来的讲话是为了激发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故C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渡时期结束,A错误;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B错误;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56年”“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结合所学全面社会主义建设的知识分析解答。‎ ‎02.(青海省西宁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复习检测二(二模)文综-历史试题)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早期,香港影片在上海上映时场面火爆,除少数戏曲片外,“几乎场场满座”。而国产电影,尤其是反映”大跃进”的影片,上座情况却相形见绌。这种反差表明 A. 国产电影粗制滥造脱离现实 B. 香港电影艺术高雅贴近现实 C. “大跃进”运动全面深入人心 D. 这一时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答案】D ‎【解析】A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香港电影不可能反映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故排除B; 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大跃进运动已逐渐停止,故排除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是中央“双百方针”贯彻较好的时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故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早期中国文艺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考点三:(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01.(2017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答案】C ‎【解析】高校在校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说明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材料没有反映高等教育如何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排除B项;大专院校录取新生人数的增长,并不表明已经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排除D项。‎ ‎【考点定位】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复兴 ‎【名师点睛】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这种变化反映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需要更多的人才。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渴望上大学,大学的“精英式教育”应当转变为“大众化教育”。高校扩招,对个人而言,经过大学教育,个人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创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得到加强;对国家而言,不仅缓解了当前的就业压力,而且改善了未来劳动力的水平和结构,带动了教育事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发展。所以,高校扩招这种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 ‎ ‎02.(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31)图5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图5‎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答案】C ‎【解析】1953年11月,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颁布的《关于扫盲标准、毕业考试等暂行办法的通知》,扫盲工作成为农村工作内容之一,很多的农村妇女都去夜校学习,所以画家是依据该史实进行的艺术创作,并不是作者的艺术想象,它是有现实依据的,故答案C项正确,D项错误。传统的文人画多为山水画,是写意的,特点是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本题的画不具备这个特点,所以A项错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流行画派是抽象派,表现二战的伤痛,多用变形的表现手法,与题干内容不符合。‎ ‎【考点定位】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扫盲教育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图片信息与所学知识的整合能力,能力要求比较高。本题初看不难,无非考查的是各种画派的绘画特点,但仔细看它需要整合的知识点很多。首先它要求学生读懂图片题目《婆媳上冬学》的信息,尤其是重视的是“冬”字,它能表明画的内容画的是扫盲教育。其次要明确扫盲教育的时间,与题目的时间相对照,看看是否符合。再次明确各种现实主义等画法的特点,最后要整合题目的画与画风间的关系。‎ ‎【突破核心考点】——课堂讲解重点难点突破 考点一、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归纳总结】‎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主要科技成就 ‎1、两弹一星 ‎(1)概念:两弹一星”指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2)成就:‎ ‎①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打破了美苏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 ‎②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从些拥有了导弹和原子弹结合听战略核导弹。‎ ‎③1967年,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意义:‎ ‎①“两弹一星”的成功,打破了美苏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粉碎了它们遏制中国的企图,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2、载人航天工程 ‎(1)成就:‎ ‎①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②1975年,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③2003年10月“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④2005年“神舟”六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2)意义:‎ ‎①中国载入飞船的成功发射,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科技史上又一里程碑,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②载人航天工程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1)成就: ‎ ‎①1973年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②此后又培育出“超级杂交稻”(“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2)意义:杂交水稻的发明给中国创造了巨额经济效益,不仅解决了中国的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 ‎【方法技巧】‎ ‎(一)易混易错 ‎(1)“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错误。“两弹一星”是我国在国防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具体是指原子弹、导弹和 人造地球卫星。‎ ‎(2)“文化大革命”造成全国性混乱,导致我国重大科技成就出现空白。‎ 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广大科技工作者排除错误路线干扰,坚持科学探索,在困难 的条件下取得了重大成就,如氢弹、人造地球卫星、杂交水稻等。‎ ‎(二)明确把握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三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到“文革”以前是第一阶段,新中国科技事业有了较全面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建立科研机构,建立科学研究体系。制定科技发展规划,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虽然遭受严重破坏,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一阶段所取得的科技成就有:第一颗导弹和氢弹爆炸成功,南京长江大桥落成,“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杂交水稻育成等。‎ 第三阶段是1978年“文革”以后,我国的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978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197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制定了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迎来了我国科技事业新的春天。1985年,在科学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指导下,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95年,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推动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新阶段。 ‎ ‎(三)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及意义 ‎(1)原因 前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保证:党和政府的重视及正确决策。‎ 优秀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和奉献。‎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广泛吸取国际相关科技成果并在创新中求发展。‎ 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比较雄厚的技术人才准备。‎ ‎(2)意义 经济意义:重大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科技的整体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了科技因素。‎ 国防意义:重大科技的发展集中在国防领域,有利于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 政治意义: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世界意义: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重大科技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 ‎(四)新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 时期 背景 侧重点 影响 ‎20世纪 ‎80年代 以前 建国初美国敌视新中国,想要扼杀新生政权;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发展军事科技,如原子弹、导弹、氢弹等,提高国防实力 巩固并维护了中国的国防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安定的外部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0世纪 ‎80年代 以后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经济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改革开放日益深化 科技为经济服务,如注重核能的和平利用,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等;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致力于提高综合 提高了综合国力,缩小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典题探究】‎ ‎01.2011年美国签署禁令“禁止美国宇航局与中国进行任何合作”;2013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中国籍科研人员参加学术研讨会,该材料说明 A. 中国航天技术已经崛起 B. 中国改革开放大势所趋 C. 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D. 科技封锁激发了创造力 ‎【答案】C ‎【解析】材料“禁止美国宇航局与中国进行任何合作”“禁止中国籍科研人员参加学术研讨会”反映出美国对中国的科技封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美国科技封锁下,中国的科技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主要源于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与中国航天是否崛起无关,故A项排除;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故B项排除;D项包含在C项之中。‎ ‎02.孙丽在《“两弹一星”人文精神哲学反思》一书中说,中国研发“两弹一星”旨在维护本国安全、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两弹一星”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这说明科学技术(  )‎ A.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         B.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 C.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         D.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宁 ‎【考点】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据材料“‘两弹一星’旨在维护本国安全、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两弹一星’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可以得出科学技术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两弹一星”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但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也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故C项正确;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宁也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C ‎03.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 ‎ ‎  ‎ 史实 ‎ 结论 ‎ A ‎ ‎“司南”的发明 ‎ 标志着人类进入大航海时代 ‎ B ‎ 京张铁路通车 ‎ 标志着中国第一条铁路建成 ‎ C ‎ ‎“南优2号”育种成功 ‎ 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 D ‎ ‎《物种起源》发表 ‎ 标志着人类进入科学时代 ‎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进化论;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中国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表格逻辑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司南发明于战国时期并未直接运用于航海,故A项错误;中国第一条铁路是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的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故B项错误;杂交水稻“南优2号”育种成功有利于解决世界性的饥饿问题,故C项正确;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标志近代自然科学的开端,故D项错误。‎ ‎【答案】C 考点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归纳总结】‎ ‎(一)背景:‎ ‎1、1956年社会主义改选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2、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的需要 ‎(二)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三)内容(内涵: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 ‎1、“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2、“百家争鸣” 是指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3、具体地说:“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领域、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四)发展历程:‎ ‎1、1956年提出 ‎2、1957——1978年遭遇挫折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为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 ‎(五)意义:“双百”方针是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社会主主文化繁荣和科技兴旺的方针。‎ ‎【方法技巧】‎ ‎(一)正确认识“双百”方针:‎ ‎(1)从“双百”方针的内涵看,“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科学研究上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方针。‎ ‎(2)“双百”方针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迫切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 ‎(3)“双百”方针的基本精神是要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和艺术、学术民主,其实质目的是为人民服务。‎ ‎(4)“双百”方针在贯彻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不是“双百”方针本身的问题,而是受到了“左”倾错误干扰造成的。‎ ‎(5)从历史经验教训上看,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的政治化会无法实现“百家争鸣”;政治生活不民主,学术界、文艺界就无法实现“百花齐放”。“双百”方针能顺利贯彻执行,社会文化就能兴旺发达。‎ ‎(二)易混易错 ‎(1)“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实质相同。‎ 错误。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的是政治斗争的激烈,流派多且阶级阵线鲜明。“双 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学术上,没有阶级的差别与对立,二者实质不同。‎ ‎(2)“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的含义相同 错误。“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科学研究领域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背景、内涵和意义方面的不同 ‎(1)背景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随着奴隶制的瓦解,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家,为挽回统治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主张。同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随着地主阶级实力的增强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对于如何改造社会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百家争鸣”提出的背景:①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需要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②有些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伤害了一部分知识分子。③中共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肯定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2)内涵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各学派就其思想和政治主张进行宣传,如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政”。‎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指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并不涉及治国主张等政治思想。‎ ‎(3)意义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意义体现在: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意义: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也是党领导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四)“双百”方针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1)内涵:“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学术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具体地说,“双百”方针的内涵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学术领域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不仅是文学领域的一项长期方针,也是科学学术领域长期方针。‎ ‎(2)现实意义:‎ ‎“双百”方针是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 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典题探究】‎ ‎01. ‎ 表1新中国成立初期向苏联派遣留学生的情况表 ‎ 阶段 ‎ 时间 ‎ 人数 ‎ 第一阶段 ‎ ‎1950—1953年 ‎ ‎1708名 ‎ 第二阶段 ‎ ‎1954—1956年 ‎ ‎5853名 ‎ 第三阶段 ‎ ‎1957—1958年 ‎ ‎1654名 ‎ 第四阶段 ‎ ‎1959—1965年 ‎ 很少 ‎ 表1反映了(  )‎ A.文化交流受国家关系影响          B.教育受制于两极格局 C.苏联支持新中国经济建设          D.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 ‎【考点】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图表数据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材料呈现的是1950—1965年中国向苏联派遣留学生,这反映新中国初期中国处于冷战的格局下,“一边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从而获的苏联的援助和承认,中国派遣苏联的数量增多(1950—1956)但是伴随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国派遣留学生减少(1957—1965),故A项正确;派遣留学生不等于教育,教育受制于两极格局是夸大国家环境对中国发展的影响,故B项错误;中国派遣留学生1950—1956年与苏联支持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并不直接相关,故C项错误;中国实行一边倒,倒向社会阵营,但是1950年代末,中苏关系的恶化,社会主义阵营走向瓦解,故D项错误。‎ ‎【答案】A ‎02.新中国历史上曾掀起过一场“读书热”,年轻人奋发读书、立志成才、改变命运,年长者也勤奋学习、不甘落后,誓言“把‘四人帮’耽误的时间补回来!”,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人们都处于饥渴阅读状态之中。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中华民族面临复兴的重任 B.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 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D.世纪之交,中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考点】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解析】材料“把‘四人帮’耽误的时间补回来”发生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故A项错误;材料“把‘四人帮’耽误的时间补回来”发生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故B项错误;据材料“年轻人奋发读书、立志成才、改变命运,年长者也勤奋学习、不甘落后”“把‘四人帮’耽误的时间补回来”可知,此现象的背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故C项正确;据材料“把‘四人帮’耽误的时间补回来”“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排斥D项,故D项错误。‎ ‎【答案】C 考点三、教育事业的发展 ‎【归纳总结】‎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来的重大发展 ‎1、开展扫盲教育 ‎(1)宗旨确立:新中国成立后,扫盲工作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1950年僵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以“开展识字教育,逐上减少文盲”为宗旨。‎ ‎(2)法律保障:1982年颁布的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3)目标提出:‎ ‎①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 ‎②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2、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1)目的: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 ‎(2)措施:‎ ‎①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使义务教育有法可依;‎ ‎②针对偏远贫困地区,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希望工程”等。‎ 巨大成就:到20世纪末,我国已经基本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3、发展高等教育 ‎(1)建国初,基本参照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忽视中国实际情况;‎ ‎(2)1958年起,实施“教育大革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1961年,中国高等教育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 ‎(4)“文革”期间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5)1977年“文革”后,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学校教育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 ‎(6)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加快了教育改变的步伐。(1993年实行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 ‎【方法技巧】‎ ‎(一)教育、科技和经济三者的关系 ‎1、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 ‎2、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4、归根到底,教育是基础,因此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全,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 ‎ ‎(二)我国重视高等教育发展的措施及取得的成就 ‎1、大学数量不断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趋合理;建立学位制度;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改革大学招生和分配制度;扩大办学自主权;成人高等教育规模大;中外大学加强交流 ‎2、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3、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三)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含义 ‎1、国际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2、国内上: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而劳动力的素质,提高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们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而这一切都必须坚定不移的依靠教育来完成,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开始创办新式学堂,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 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利用学堂积极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20世纪初: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实行新学制,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民国时期:设立教育部,教育内容不再以封建时代的忠君尊孔为主要内容,使近代教育得到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完成扫盲教育和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民教育得到迅猛发展。90年代,“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五)20世纪50~70年代,党的“左”倾错误的表现 政治上:发动“文化大革命”,国家民主和法制受到严重的破坏。(必修1)‎ 经济上: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必修2)‎ 学术上:将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批判,破坏了“双百”方针,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必修3)‎ 教育上:高考制度被废除,“工农兵学员”的招生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必修3)‎ ‎(六)不同时期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和成就 阶段 方针政策 成就 新中国建立初期 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的有用经验,借鉴苏联经验 把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造成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毛泽东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 ‎“文革”时期 以阶级斗争为纲,大中小学一度停课,大学招生通过推荐方式招收“工农兵学员”‎ 教育战线一片混乱,人才出现断层 改革开放以来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20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211工程”计划 各类教育飞速发展,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无穷活力 ‎【典题探究】‎ ‎01.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早期,香港影片在上海上映时场面火爆,除少数戏曲片外,“几乎场场满座”。而国产电影,尤其是反映“大跃进”的影片,上座情况却相形见绌。这一反差表明(  )‎ A.香港电影更能反映社会现实          B.国产电影的制作技术低下 C.这一时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D.“大跃进”运动的持续深入 ‎【考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解析】材料“香港影片在上海上映时场面火爆,除少数戏曲片外”没有涉及香港电影的内容题材,故A项错误;材料“国产电影,尤其是反映‘大跃进’的影片,上座情况却相形见绌”说明‘大跃进’题材的电影不受观众欢迎,与技术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香港影片在上海上映时场面火爆,除少数戏曲片外”“国产电影,尤其是反映‘大跃进’的影片,上座情况却相形见绌”可知,人们可以比较自由的选择各种题材的电影,说明这一时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故C项正确;材料“国产电影,尤其是反映‘大跃进’的影片,上座情况却相形见绌”中‘大跃进’题材的电影不受观众欢迎,因而D项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02.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一变化表明(  )‎ A.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B.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 C.文化领域“左”倾错误得以纠正      D.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 ‎【考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解析】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可以得出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故B项正确;这一时期文化领域还没有出现“左”倾错误,故C 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主要标志的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故D项错误。‎ ‎【答案】B ‎【巩固微练习】——查漏补缺、检验复习效果 ‎1.1959年6月,苏联决定提前终止《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不再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模型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随后,美国、英国、法国三个核大国也对中国在原子科学技术上实行严密的封锁。上述情况逼出了中国自研原子弹的“596工程”。这说明中国的原子弹研制 A.缺乏人才 B.缺少技术 C.开局不利 D.迎难而上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美国、英国、法国三个核大国也对中国在原子科学技术上实行严密的封锁。上述情况逼出了中国自研原子弹的“596工程””可知,我国在研制原子弹方面,体现出迎难而上的精神,D选项符合题意。缺乏人才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体现的是自力更生,A选项排除。缺少技术不符合材料主旨,B选项排除。开局不利不符合材料主旨,C选项排除。‎ ‎2.1971~1976年全国中等技术学校情况 对上解读正确的是 A.“文革”刺激了职业教育的兴起 B.职业学校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C.“文革”后期职业教育有所发展 D.职业教育中的政治倾向感不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 表格内容主要是体现了中等技术学校在“文革”期间的发展,而不能说明“文革”刺激了职业教育的兴起,故排除A项;1972年较1971年中等技术学校大幅减少,并非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故排除B项;1973年以后中等技术学校逐年增多,由此可说明“文革”后期职业教育有所发展,故选C项;表格内容无法体现职业教育中的政治倾向感,故排除D项。‎ ‎3.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专门为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工农干部和产业工人做出如下规定。这些规定 A.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 B.促进了职业教育发展 C.体现了教育公平公正 D.与当时的国情相适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 题意主要反映了建国初期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工农干部和产业工人的相关规定,并没有反映教育发展规律的内容,故排除A项;中国人民大学招生的相关规定没有体现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容,更无从说明和体现教育公平公正,故排除B、C项;建国以前我国国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所以中国人民大学在招收工农干部和产业工人时对学历要求较低,并根据参加工作年限对招生年龄适当放宽,符合我国当时的基本国情,故选D项。‎ ‎4.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教育方面主要是改造旧教育和学习苏联。到1958年,教育开始进入尝试探索阶段,既不学欧美,也不学苏联。这种变化反映了 A.政治局势影响教育改革 B.国际环境制约教育改革 C.国际关系决定教育改革 D.旧中国教育的严重滞后 ‎【答案】A ‎【解析】‎ ‎【详解】‎ 由材料中学习对象的变化可知,教育改革受当时“左”倾政治局势的影响,故 A 项正确;国际环境对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制约因素,故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D项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现状,不是变化的反映,故排除。‎ ‎5.1977年高考,有一个考生在作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触,直接抨击“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在给满分还是给零分问题上“官司”一直打到教育部和邓小平那里。这说明 A.改革初期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 B.过度的拨乱反正引起思想混乱 C.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 D.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答案】D ‎【解析】‎ ‎【详解】‎ ‎1978年我国才确立改革开放政策,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过度的拨乱反正,故B错误。教育和考试虽然需要一定的政治指导,但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故C错误。文革结束刚刚结束,对抨击文化大革命的评价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可见人们的思想尚未完全解放,故选D。‎ ‎6.1961年,周恩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说:“文化部一位副部长到四川说,川剧落后。得罪了四川人。当时一位同志回答,落后不落后要由四川七千万人去回答、去决定。我看这位同志很勇敢,回答很好!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这表明 A.现代中国的文艺反映了现实生活 B.中国共产党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C.文学创作受到“大跃进”的干扰 D.文艺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针 ‎【答案】D ‎【解析】‎ ‎【详解】‎ 由材料“落后不落后要由四川七千万人去回答、去决定”“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可知周恩来认为文艺应满足人民的需要,这体现了文艺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故选D;A与材料的信息无关,排除;“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排除B;“大跃进”出现于1958年,且主要体现在经济建设方面,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 ‎7.2016年11月18日,神州十一号载人飞船顺利返回着陆。此次飞行队我国更好地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有着诸多的好处。这标志着中国航天梦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那么,我国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是 A.成功发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D.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拉开了中国空间事业的序幕,故C项正确。成功发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标志着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1984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也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轨道转移、同步定点技术的国家,同时结束了中国长期租用国外通信卫星的历史,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8.1949年,中国高校学习文、法、商、教育等文科的学生占33.1%;到1953年,文科学生的比例降为14.9%;经过1956年前后的进一步调整,这一比例下降为9%;1962年,这一比例最低,仅为6.8%。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A.国民经济计划影响教育布局 B.新中国教育仿照苏联的模式 C.管理人才较多,科技人才缺乏 D.改变了近代重文轻理的现象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随着时间的推进,文、法、商、教育等文科专业在高校招生所占比例逐年降低,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受到了中国工业化的影响,需要大量的理工科人才,因此这体现了国民经济计划影响教育布局,故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这种变化是受到国家需要的影响,与苏联模式无关;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此时期学习理工科的学生占到较大比重,文科学生不能等同于管理人才,不能得出此时管理人才较多,科技人才缺乏;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1949年,中国高校学习文科的学生占33.1%,这说明1949年之前,中国高校中学习理科的人数就超过了学习文科的人数,这表明重文轻理的现象不是建国后得到改变的。因此正确答案为A选项。‎ ‎9.据统计,1977年中国有570万人报与大学,年龄最小的仅十三四岁,最大的则有三十六七岁,27万人荣幸成为“七七级。”“老少同学”成为这时期一种特别现象。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国家的考试制度从此稳定 B.考试的公平公正得以体现 C.国家的人才短缺得以解决 D.高考的年龄结构得以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 高考制度是我国当前最为公正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使考试的公平公正得以体现,故B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1977年恢复高考的情况,无法体现“国家的考试制度从此稳定”,排除A;材料只是反映了1977年恢复高考的情况,无法体现国家的人才短缺是否解决,排除C;“老少同学”现象并非是年龄结构优化,D错误。‎ ‎10.“李××,1965年就读于沔阳中学,1969年作为知青到红星村‘上山下乡’,1979年考进武汉大学,1984年公派前往美国深造,现在在武汉光谷组建大数据创客团队”。此履历的背景不包括 A.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为他出国深造创造了条件 B.互联网在全球的飞速发展为他创业提供舞台 C.《义务教育法》的实施,保障他完成了义务教育 D.“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为他考上大学提供了可能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互联网技术。根据所学内容可知,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为他出国创造了条件,故排除A项;根据“在贵阳组建大数据创客团队”并结合所学可知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他创业提供舞台,故排除B项;根据“1979年考进武汉大学”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是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为他考上大学提供了可能;《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开始实行,所以不可能是该法保障他完成义务教育,故选C。‎ ‎11.根据表格,完成下列要求。‎ 单位:年 由上图可以看出20世纪以来中美两国在计算机研发过程中推出同类型机器的时间。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答案】示例 趋势1.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美国在同类型计算机研发领域的时间差距逐步缩小。趋势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计算机研发领域的速度加快。‎ 历史原因:一五计划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改革开放的开始;863计划的提出;互联网的兴起;科研人员的艰苦奋斗;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等 ‎【解析】‎ ‎【详解】‎ 趋势,结合题干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与美国在同类型计算机研发领域的时间差距逐步缩小,在计算机研发领域的速度加快。据此即可得出趋势的答案。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一五计划、科教兴国、改革开放、互联网时代、科研人员贡献、国际环境等方面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