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14-42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14-42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作业)

核心素养测评四十二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 ‎(40分钟 85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齐如山回忆录》记载:“这种学生也站不住”“或将被革,倘到同文馆,或者还可以混一个时期”“这些学生入了同文馆以后,亲戚朋友对于本人,因为他是小孩,还没有什么鄙视,对于学生们的家庭,可就大瞧不起了,说他堕落,有许多人便同他们,断绝亲戚关系,断绝来往”。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  )‎ A.同文馆招生中的艰难困境 B.同文馆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C.民众相对落后的思想意识 D.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的窘境 ‎【解析】选C。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近代学堂。从材料信息看,当时社会上很多人看不起进入同文馆学习的学生们的家庭,这本质上反映了民众相对落后的思想意识,故选C。‎ ‎2.(2020·张家口模拟)19世纪50年代,即便是经世派的林则徐、龚自珍等士大夫,在书写西方国家的名称时,一般是加兽字偏旁或加口字偏旁以示鄙夷,但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后,这种写法已很少出现,而且“夷”字使用的频率也逐步减少。这一变化 (  )‎ A.有利于中国逐渐融入世界 B.主要源于民族危机的刺激 C.推动中体西用思潮的出现 D.表明清朝政府已认清形势 ‎【解析】选A。据材料19世纪50年代写西方国家的名称时,一般是加兽字偏旁或加口字偏旁以示鄙夷,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后,“夷”字使用的频率逐步减少说明中国对西方的认识逐步深入,传统的不平等的华夷观念减弱,有利于中国平等与各国交往,便于中国融入世界,故A正确。‎ ‎3.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说:英国“立九官以治事,九官由众推选,以三年为秩满,贤则留,否则更”。美国更是“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这反映了魏源 (  )‎ A.对西方民主的感性认识 B.反对清朝的专制制度 C.希望中国推行民主制度 D.向往欧美的民主制度 ‎【解析】选A。据材料“立九官以治事……以三年为秩满,贤则留,否则更”“即不咸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可知魏源只是看到了英国、美国政府决策的形式,但对于英国、美国的体制并不理解,因此他对于西方民主存在感性的认识,故A正确。‎ ‎4.(2019·湛江模拟)1862年,曾国藩提出了“泰西以商战二字立国”的观点。1885年中法战争之后,张之洞又强调“以工商立国”“以兵战为用”。这体现了当时 ‎ (  )‎ A.政府立国政策的转变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商本思想的逐渐形成 D.近代社会转型的艰难 ‎【解析】选C。据材料“泰西以商战二字立国”“以工商立国”“以兵战为用”可知洋务派从提倡商战到工商立国思想的演变,故C正确。‎ ‎5.“中体西用”的文化观在19世纪后期的中国风头甚健,洋务派以“体用”“本末”的关系来努力论证中西文化可以相容,能够互补,极力证明中国固有文化可以通过采纳西学而增益新知、焕发生机。洋务派极力宣扬“中体西用”文化观的根本目的是 (  )‎ A.调和中西文化冲突 B.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C.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D.遏制革命形势发展 ‎【解析】选B。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危机,为了挽救清政府危局,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开展了学习西方器物以维护清政府统治的洋务运动,故B正确;洋务运动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并不是调和中西文化冲突,故A错误;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是洋务运动的客观影响,故C错误;遏制革命形势发展,不是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故D错误。‎ ‎6.(2020·永州模拟)1869年美国人丁匙良在担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时,曾增设了具有近代意义的体育课程。 他在《同文馆记》中记述:“同文馆学生不愿意习体育,认为有失尊严,他们只能慢慢地踱方步。中国学生是没有粗野游戏的,如足球、棒球等类。”由此可见,当时中国 (  )‎ A.竞技体育活动项目极其稀少 B.“向西方学习”新思想尚未萌生 C.传统观念制约近代教育转型 D.“中体西用”主张受到学界推崇 ‎【解析】选C。从丁匙良的记述来看,他在京师同文馆开设的近代意义的体育课程无人问津,原因在于京师同文馆的学生“认为有失尊严”,不难看出,这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故选C;材料只说京师同文馆内的学生不愿练习体育,无法推断出中国竞技体育项目的多少,排除A;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就已经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中体西用”的主张,排除D。‎ ‎7.(2020·皖江名校联考)王韬在近代首次提出“变法”的主张,他在介绍西方国家的“君主”“民主”“君民共主”这三种制度时,最早提出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与众民共政事,并治天下”的君主立宪制。该思想 (  )‎ A.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 ‎ B.推动了维新变法的兴起 C.反思了当时中国近代化问题 ‎ D.受社会进化论思想影响 ‎【解析】选C。近代中国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主张的是洪仁玕,排除A。推动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主要是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故排除B。王韬曾参与洋务运动,正是这一人生经历及其对洋务运动的认识,使他深刻体会到洋务运动的不足,从而萌发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思想主张,C正确。西方社会进化论思想传入中国始于严复,排除D。‎ ‎8.近代谭嗣同说:“君臣朋友也;父子异官异财,父子朋友也;夫妇择偶判妻,皆由两情自愿,而成婚于教堂,夫妇朋友也;至于兄弟,更无论矣。”其根本意图是(  )‎ A.提倡天赋人权,强调德治 B.宣扬西方思想,鼓动社会革新 C.主张改变社会经济观念 D.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解析】选B。谭嗣同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从材料信息看,谭嗣同否定了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其根本意图是宣扬西方思想,鼓动社会革新,故选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天赋人权,故A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改变社会经济观念,故C错误;D与史实不符。‎ ‎9.1895年,《中外纪闻》成为强学会机关报,内容首为阁抄;余依次为选登英国路透社新闻电讯、选译《泰晤士报》等外国报纸的消息、评论;选录津、沪、港、粤、汉等地报纸的新闻、言论,摘编“西国格致有用诸书”;最后附有梁启超等人的编者按和论说。据此可知,该报 (  )‎ A.体现了晚清腐败统治 B.志在宣传维新思想 C.有利于平息社会矛盾 D.是晚清大众传媒创新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1895年《中外纪闻》成为强学会机关报,内容有英国路透社新闻电讯,外国报纸的消息、评论,选录津、沪、港、粤、汉等地报纸的新闻、言论,摘编“西国格致有用诸书”,后附有梁启超等人的编者按和论说。这表明《中外纪闻》积极宣传先进思想,提倡变法维新,故B正确。‎ ‎10.从1901年到1907年六年间,维新知识分子把政治小说作为详介域外文学文体的首选,其中有《未来战国志》(1902年)、《游侠风云录》(1903年)、《美国独立记演义》(1903年)、《多少头颅》(1904年)和《苏格兰独立记》(1906年)等。据此推断,维新知识分子翻译政治小说的主要目的是 (  )‎ A.激发民族主义意识 B.为推翻清政府提供理论依据 C.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D.从文学角度革除国民旧观念 ‎【解析】选A。材料中维新知识分子翻译的政治小说多体现反抗外来侵略的题材,它有利于激发民族主义意识,故A正确。‎ ‎11.(2020·焦作模拟)正如学者所言,“康有为遵循着旧学—西学—纳入新内容的儒学这一条线索形成的思想体系”“致力于使儒学适应现代的需要”。康有为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 A.改造传统儒学 B.减少变法阻力 C.传播民主思想 D.维护封建体制 ‎【解析】选B。根据材料“康有为遵循着旧学—西学—纳入新内容的儒学这一条线索形成的思想体系”“致力于使儒学适应现代的需要”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借用儒家思想减少变法阻力,故选B;根据材料“致力于使儒学适应现代的需要”可知康有为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借用儒家思想减少变法阻力,宣传变法,排除A;传播民主思想是其直接目的,排除C;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君主立宪制,排除D。‎ ‎12.《时务报》是维新派创办的一个影响较大的报纸,梁启超曾说,他在主笔该报时“记事则西多而中少,译报则政详而艺略”。这说明梁启超 (  )‎ A.反对学习西方器物技艺 B.热衷于报道西方的政闻 C.注重营造维新舆论环境 D.借报刊批驳洋务派主张 ‎【解析】选C。材料中“艺略”不等于反对学习西方器物技艺,故A错误;B忽视了材料中“记事则西多而中少”,故B错误;维新派创办《时务报》的目的是宣传维新思想,西多中少,政详艺略,是为了营造维新舆论环境,故C正确;维新派重在批驳反对维新变法的顽固势力而非仅是洋务派,故D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一个国家独立自强的重要前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也。……据英人地理全志稽之,我中华幅员八倍于俄,十倍于米,百倍于法,二百倍于英,地之大如是。五洲之内,日用百需,无求于他国而自足者,独有一中华。……而今顾腼然屈于四国之下者,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 ‎——摘编自冯桂芬《校邠庐抗议》(1861年)‎ 材料二 晚清时期的中国所匮乏的是现代的民族国家意识和政治形式,因此梁启超所致力建构的是一种以国民共同体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国家者,以国为一家私产之称也。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因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梁氏的民族主义既是自由民主的,肯定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是共和主义的,强调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侮,其国不可得而亡”。‎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 ‎(1)据材料一,作者所说“奇愤”因何事件而起?概括作者的思想特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产生的原因。(12分)‎ ‎(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梁启超思想的进步之处。(6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发展中的作用。(7分)‎ ‎【解析】第(1)题,根据“1861年”可知事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由材料概括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原因。第(2)题,从民族意识和国家独立等方面分析。第(3)题,结合所学中国的近代化相关知识从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 答案:(1)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2分)特点:天朝上国观念依旧存在;初步了解西方;认识到中国人自身存在不足。(5分)原因: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民族危机的加深;西学的传播。(5分)‎ ‎(2)进步之处:民族国家意识觉醒;开始具有民权的认识;将民族意识与国家独立自由联系在一起。(6分)‎ ‎(3)作用:有利于中国向西方学习,促进了思想启蒙;推动了反专制求民主的斗争;有利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7分)‎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近代中国翻译日本书籍表(部分)‎ 年代 总 类 哲学、‎ 宗教 自然、‎ 应用 科学 社会 科学 历史 地理 文学 艺术 合计 年平 均数 ‎1895年 ‎1‎ ‎1‎ ‎4‎ ‎1‎ ‎2‎ ‎3‎ ‎12‎ ‎1896—‎ ‎1911年 ‎8‎ ‎38‎ ‎172‎ ‎366‎ ‎238‎ ‎136‎ ‎958‎ ‎63.87‎ ‎1912—‎ ‎1937年 ‎20‎ ‎81‎ ‎492‎ ‎660‎ ‎161‎ ‎345‎ ‎1 759‎ ‎70.36‎ ‎1938—‎ ‎1945年 ‎2‎ ‎4‎ ‎41‎ ‎42‎ ‎17‎ ‎34‎ ‎140‎ ‎20.00‎ 合计 ‎31‎ ‎124‎ ‎709‎ ‎1 069‎ ‎418‎ ‎518‎ ‎2 869‎ 从上表中提取一个有关中国翻译日本书籍的信息,并简要加以说明。‎ ‎【解析】首先必须从表中提取一个有关中国翻译日本书籍的信息,如甲午战后翻译日本书籍以社会科学类为多;译书的数量与时局有关;甲午战争前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很少,甲午战后,数量大大增加。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答案: 示例一 信息:甲午战后翻译日本书籍以社会科学类为多。(2分)‎ 说明:甲午战争失败,先进的中国人将学习的重点转向政治制度,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大大加强;日本明治维新的启发;戊戌变法的影响;明治维新后日本翻译大量西方书籍。(10分)‎ 示例二 信息:译书的数量与时局有关。(2分)‎ 说明:1912—1937年期间译书总数、年平均翻译数量最多。民国建立,激发了知识分子的爱国参政热情,他们感到国家全面改革的必要。1938—1945年期间译书量大幅减少。日本全面侵华,时局动荡;战争期间出书条件困难;反日民族情绪的影响。(10分)‎ 示例三 信息:甲午战争前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很少;甲午战后,数量大大增加。(2分)‎ 说明:甲午战前,中国轻视日本。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转向学习日本寻求救亡道路;留日学生大量增加;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的影响;明治维新后日本翻译大量西方书籍。(10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