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考点08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发展
1 知识整合 一、五四运动 1.导火线:1919 年,巴黎和会上,英、美等国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并无理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 给日本。 2.经过 (1)第一阶段:1919 年 5 月 4 日,北京大学学生集会,举行游行示威。他们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 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 (2)第二阶段:为支援学生斗争,自 6 月 5 日起,上海工人罢工,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表现:①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三个卖国贼职务;③拒签和约。 4.意义 (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特点: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 (3)作用: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看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传播了马克思 主义。 (4)影响: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诞生 1.诞生:中共一大召开。 (1)时间、地点:1921 年 7 月 23 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 (2)内容 ①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②奋斗目标是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③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④大会成立了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2.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 三、国民大革命 1.国共合作:1923 年,中共三大通过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1924 年,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 共两党合作形成。此后,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2.北伐战争:1925 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1926 年,国民政府决定北伐,消灭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 芳、张作霖三派势力,革命势力发展迅速。1927 年,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 3.国民革命失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7 月 15 日,汪精卫与共产党决裂,国民革命失败。 四、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一)南昌起义 1.背景 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共产党掌握了一部分武装力量;南昌附近 敌人的兵力比较薄弱。 2.过程 (1)1927 年 8 月 1 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 (2)起义军在南下途中遭到敌人封堵,损失严重。 (3)保存下来的队伍,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湘南,坚持斗争;另一部分进入海陆丰,与当地农 民军会合。 3.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 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网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1)时间、地点:1927 年 8 月 7 日,汉口。 (2)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 发动武装起义。 (3)意义:给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秋收起义 (1)时间、地点、领导人:1927 年 9 月;湘赣边界;毛泽东。 (2)概况:起义军进攻长沙受挫;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10 月,毛泽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 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 3.“工农武装割据” (1)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2)根据地建设 ①创建根据地:到 1930 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 ③1931 年 11 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 (3)武装斗争: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围剿”,使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三)红军长征 3.遵义会议 (1)时间:1935 年 1 月。 (2)内容: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3)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 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3)红军长征一结束,革命新局面就开始了。 五、解放战争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 ①背景: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 ②时间:1945 年 8 月底。 4 ③成果:双方签署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 权利等。 (2)政治协商会议:1946 年初,在重庆召开,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2.爆发 (1)标志:1946 年 6 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2)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3)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从 1947 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几个月 后,又被人民解放军粉碎。 3.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战略反攻:1947 年 6 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 攻的序幕。*网 (2)战略决战 ①概况 a.辽沈战役:1948 年 9 月开始,东北解放军首先攻占锦州,11 月初,攻下沈阳,东北全境解放。 b.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首先在徐州以东碾庄地区歼灭国民党黄百韬兵团十余万人;在宿县西南围歼 援敌黄维兵团十余万人;1949 年 1 月发起总攻,全歼敌军,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c.平津战役:东北解放军同华北解放军一起发动;解放军攻克张家口、天津以后,北平和平解放。 ②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从战争的规模和取得的战果上看,在中国战 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胜利 ①北平和谈:1949 年 4 月,国共两党代表在北平举行谈判,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南 京国民政府拒绝签字,和谈破裂。 ②渡江战役:1949 年 4 月 21 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1949 年 4 月 23 日,解 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 22 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③追歼残敌:解放军向全国进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2)意义 ①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了一个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②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 的士气。 5 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 的胜利。 重点考向 考向一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的表现 2.新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就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先进政党,它能够制定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 命纲领和正确的策略方针。 3.新的群众基础 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广大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了广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由共产党领导 中国革命,能得到中国各族人民的支持。学* 4.新的国际环境 中国共产党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特别是得 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 5.新的革命成就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指明了革命的方向,实现了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推动并参与领导 了国民革命运动,中国革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面貌。 【典例引领】董必武在重游某地后写诗:“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 皆闻殷殷雷。”毛泽东同志称诗中记述的事件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事件 A.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C.确定了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D.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参考答案】D 6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根据材料“烟雨楼台革命萌生”“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可得 出诗中记载的是 1921 年中共的诞生,故 D 项正确;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 A 项错误;1927 年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故 B 项错误;党的第一次工作重心转移是在 1927 年的八七 会议后,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开辟了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故 C 项错误。 考向二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一、正确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含义: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2.联系 (1)党的领导是前提,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是发动群众支持革命战争、巩固根据地的法 宝。 (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没有一支相当力量的红军和红军战争的胜利,就不能创建革命 根据地和进行土地革命。 (3)根据地建设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阵地,是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依托,根据地是战略基地。 3.意义 (1)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 意义。 (2)这一理论来源于革命斗争实践,并从理论指导上阐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 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革命的胜利。这一理论的创立,推动了根据地的建设和红军 的发展。 【典例引领】“工人阶级应该时刻准备能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以乡村农民之胜利为依据,推翻反革命政权, 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方针指导了 A.北伐战争 7 B.秋收起义 C.井冈山斗争 D.解放战争 【参考答案】B 考向三 全面把握中共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探索 一、工作重心的转移 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 理论) 2.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右倾错误→“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3.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江西瑞金→长征→陕北) 4.中国时局由内战转向“外战”。(国共内战→国共合作抗战) 二、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探索中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表现 1.中共二大把党的奋斗目标确定为最高纲领,从国情出发确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最低纲领)。 明确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网 2.中共三大确定了统一战线方针,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3.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了工农武装起义,创建了人民军队(工农红军),确定了开 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4.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将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5.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开始形成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说明党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 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典例引领】“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而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 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 8 向的彻底改变,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材料中的 “分水岭” A.表明中共具有较好的独立决断力 B.彻底清算了党内“左”倾教条主义 C.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使中国革命道路出现了重大转折 【参考答案】A 考向四 重庆谈判与北平谈判的异同 1.相同点 (1)都是由国民党主动提出,也都是国民党玩弄“假和谈”的阴谋。 (2)结果都被国民党破坏,从而揭穿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与 民主的诚意。 (3)都是由中国共产党提出谈判方案。 (4)都有美国插手。 (5)虽然没能阻止或结束内战,但都是中国民主政治进程中的重要机遇。 2.不同点 重庆谈判 北平谈判 背景 国民党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上占有较 大优势,迫于国内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独裁 的舆论压力和内战准备工作尚未完成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人民解放 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国民党败局已定 目的 国民党是为发动内战争取准备时间,中国共 产党则是为了尽力争取国内和平,揭穿蒋介 石“假和谈”的阴谋,团结和教育人民 国民党是为争取喘息时间以继续进行内战, 中国共产党则力图尽早结束内战,减少人民 痛苦,并揭穿蒋介石“假和谈”的面目 9 内容 焦点是解放区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问题 焦点是革命是否进行到底的问题 结果 达成《双十协定》,但最终被国民党撕毁 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南京 国民政府拒绝签字 【典例引领】下图取材于 1945 年一幅名为《端赖合作》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A.国共联合进行淞沪会战,抵抗日军进攻 B.《双十协定》是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成果 C.重庆谈判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 D.抗战胜利前后国人对和平前景充满期盼 【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型时,准确判定主题寓意是关键。考生要能通过画面文字、人物形态、画面事 物构成及相关事物的异同对比等,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地判定其所含的真实信息,进而明确漫画的本质主 题寓意。 10 考向五 解放战争期间中共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1.从政治上看 抗战胜利后至全面内战爆发前,中共努力争取和平民主,参加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为争取和平民主 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三大战役胜利后,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制定了革命胜利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 为社会主义社会的路线;1949 年 4 月,为尽快结束战争,与国民政府代表团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彻底揭 穿了国民党的假和谈骗局。 2.从经济上看 1947 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进行土地改革,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 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网 3.从军事上看 解放战争初期,面对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现实,解放区军民集中优势兵力抗击敌人,先后粉碎了敌人 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解放战争第二年,及时做出举行全国性战略反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的决策;解 放战争第三年,又抓住战机,与敌主力进行战略决战,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1949 年 4 月 21 日,毛 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政权,终于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典例引领】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 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 个梦想的实现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参考答案】D 11 考向六 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 1.合作→分裂→再合作 2.再合作→再分裂 3.制约国共关系的因素 (1)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是统治阶级的代表;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 的利益,是被统治阶级的代表。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到分裂的根本原因。 (2)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够促成两党之间的 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插手,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网 4.认识:两党关系决定了中国政局,合作与分裂都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合”则有利于民族 的兴旺和崛起,“分”对中华民族来说则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实现祖国统 一大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典例引领】“我们是无产阶级的军队!”“红军是抗日的武装!”“蒋介石是卖国贼!”“打倒国民党 政府!”“工人组织起来,改良待遇!工人农民加入红军实行土地革命!”某一历史时期这些宣传标语口 号 A.服务于红军战略转移的需要 B.已摆脱“左”倾路线的束缚 C.突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2 【参考答案】A 考点冲关 1.1919 年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各种社会思潮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其中有马克思主义、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近代中国保守主义、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近代中国民粹主义、 近代中国三民主义、近代中国科学主义、近代中国实用主义、近代中国改良主义。这种现象反映了 A.各种政治势力角逐使中国政局动荡 B.政党政治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 C.社会主义成为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 D.中国国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日益觉醒 2.1922 年陈独秀发表文章,批评议员林宗孟和学者胡适等到美国前公使芮恩施家中谈宪法,告诫他们“不 要上美国帝国主义的当”“不要于不知不觉中引导一部分人民或青年学子去亲美国帝国主义才好”。据此 可知,与新青年的宗旨相比,此时的陈独秀 A.实现了从思想启蒙到政治斗争的转变 B.成功的领导了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 C.成为了当时中国最主要的反美国代表 D.已经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 3.1922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 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一纲领 A.迈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一步 B.是对实现共产主义宏伟目标的科学阐释 C.直接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大革命 D.为反帝反封建的社会主义革命指明方向 13 4.有学者在考察武昌时说: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按户悬挂,布旗不备,以纸代之;政治口号之多,超于国内 各香烟公司广告之上,譬曰“政权归于革命的民众”“拥护革命中心力量”“巩固革命联合战线……”这 一场景出现在 A.辛亥革命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土地革命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5.“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 命完成的重要因素。”毛泽东在这里描述的是 A.北伐战争期间的农民运动 B.“工农武装割据”下的土地革命 C.1947 年启动的土地改革 D.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土地改革运动 6.1934 年 12 月,中共中央召开黎平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政治局采纳了毛泽东的建议,决定放弃在湘 西地区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并创立根据地的原定计划,而认为应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川黔边区挺进,黎平会 议的决议 A.为新领导集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B.使中共确定移师陕北的战略方针 C.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地位 D.使中国革命道路出现了重大转折 7.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主张先解决军事路线问题,只批判临时中央在军事路线上的错误,没有提政治上 的错误,相反还为这个时期的政治路线说了一些肯定的话。其主要目的是 A.维护中央政治路线的严肃性 B.最大限度地避免党内的分裂 C.独立自主地解决党内的分歧 D.彻底粉碎“左”倾机会主义 8.国际联盟的一份调查表明,华南地区的雇农和半雇农占了农村人口的 60%~90%,他们除了将年产庄稼 的 40%~60%交作地租外,还要替佃主交纳正常的地税和附加税——附加税为正常地税的 35%~350%不等。 农民被剥削到了极限,只有一场革命能解救他们。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晚清时期中国南方农民的贫困问题 B.“平均地权”思想提出的社会根源 C.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的必要性 D.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原因 14 9.1930 年 6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决议指出:“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所以组织政治罢工,扩大到 总同盟罢工,加紧工人武装的组织与训练,以树立武装暴动的中心力量。”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坚持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认为农民战争影响了城市工人罢工 D.开始反思“乡村包围城市”的观念 10.1947 年 2 月 10 日,上海《大公报》对 586 位民众政治态度的民意调查统计 问题 赞成人数 反对人数 对美军驻华的态度 4 538 对美国现行对华政策的态度 61 464 对民国宪法的态度 124 381 对内战的态度 34 535 该调查说明 A.《大公报》立场客观公正 B.美国对华政策左右中国内战 C.美国实施扶蒋反共政策 D.民众失去对国民政府的信任 11.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说:“还需要尽可能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 济的向前发展”;同时又强调了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限制问题,“限制不利于我们的、不利于国计民生 的方面。”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政策始终得到正确贯彻 B.公私合营掀起这一政策执行的高峰 C.此时对待民族资本主义政策上存在矛盾 D.“限制”的是不利于社会主义因素的方面 12.“……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从事 建设。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则受益拜惠。”对这则材料 解读正确的是 A.“大战”指的是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围剿 B.“建国”打算建立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C.此电报的本质意图是为内战争取有利时机 D.这是中共邀请民主党派参加新政协的电报 13.“蒋介石虽有美国援助,但是人心不顺,士气不高,经济困难。我们虽无外国援助,但是人心归向, 15 士气高涨,经济亦有办法。因此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全党对此应当有充分的信心。”当时的斗争形 势是 A.蒋介石制造“四一二”政变 B.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C.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 D.三大战役已经取得胜利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需要提高对“现代化”概念的综合性的理解……已经为人们很熟悉的“现代化包括器物、制 度与观念三个层面”这句话,在很多学者那里,“器物”被解释为经济,“制度”被解释为政治,“观念” 被解释为文化,于是现代化就被解释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现代化。“层面”被等同于“方面”, 物质/器物的内容与制度的、观念的内容被割裂开来,“经济现代化”被突出地强调……而从综合思维的角 度看,现代化的每个方面都包含着不同的层面。比如,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等方面,其 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或领域)都包含着物质/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层面。 ——尹保云《经济现代化的三个标准》 材料二 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进取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 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 年 7 月) 材料三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 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 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 年 6 月) 材料四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 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 这个革命。 ——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 年 9 月) (1)材料一关于现代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以辛亥革命为例说明上述观点。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转 变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导致的直接结果,这一结果又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在国民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有哪些发展。 16 直通高考 1.(2018 年天津卷)“(本次大会)向全世界与全中国的劳动群众,宣布它在全中国所要实现的基本任务, 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这次大 会的召开地点位于右图中 A.① B.② C.③ D.④ 2.(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1923 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 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 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3.(2017 年新课标全国卷Ⅲ)1949 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 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 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17 参考答案 【考点冲关】 1.【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材料反映的是各种社会思潮发展迅速,未体现政局动荡,故 A 项错误; 五四运动时期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政党政治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与史实不符,故 B 项错误; 材料中社会主义只是各种思潮之一,不能说明社会主义成为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 可知,这些社会思潮如马克思主义、三民主主义等的主旨主要是救亡图存,反映了中国国民的民族国家意 识日益觉醒,故 D 项正确。 2.【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15 年陈独秀等人掀起了具有思想启蒙作用的新文化运动,1921 年中国共产党诞生,陈独秀当选中国共产党总书记,材料反映了此时陈独秀的反帝思想,故 A 项正确;“中 国近代的思想启蒙”是指新文化运动,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B 项;C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成 为当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D 项。 3.【答案】A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国民革命。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政权归于革命的民众”、“巩固革命联合战线”并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时期确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不符合题意。 5.【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国民大革命和北伐战争。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导致革命的失败,北伐 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发动了广大人民群众,促进了北伐的成功,北伐战争是国民大革命 的一部分,故 A 正确,排除 B、C、D。 6.【答案】A 18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长征。黎平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建议,选择了正确的长征路线,为遵义会议事实上 确立毛泽东的军事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故 A 项正确;挺进川黔边区与“移师陕北”不符,排除B 项;1935 年 1 月召开的遵义会议开始确立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地位,排除 C 项;“中国革命道路出现了重大转折” 与题干无关,排除 D 项。 7.【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国共十年对峙。据材料“没有提政治上的错误”可知,当时的政治路线有错误,没 提是为了维护党的团结,最大限度地避免党内的分裂,故 B 项正确;中央政治路线有错误却不提,无法体 现严肃性,故 A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独立自主地解决党内的分歧,故 C 项错误;遵义会议只是纠正了军 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故 D 项错误。%网 8.【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土地革命战争。国联成立于 1920 年,与“晚清”不符,排除A 项;孙中山的 “平均地权”思想,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与题意不符,排除 B 项;材料反映了华南地区农民的 沉重负担,农村革命根据地最早建立于 1928 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的必要性”符合题意,故 C 正确;1945 年联合国建立后,国际联盟退出了历史舞台,“解放区土地改革”与题意不符,排除 D 项。 9.【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国共十年对峙。根据材料“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 种极错误的观念”可知,A 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材料“加紧工人武装的组织与训练”“树立武 装暴动的中心力量”可知,B 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D 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10.【答案】D 11.【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利用私人资本主义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属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度状 态,“限制”的是不利于社会主义因素的方面,故选 D;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基本消 灭,A 错误;材料无法体现 B。C 不符合材料。 12.【答案】C 19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解读 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战”指的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A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建 国”是指建设中华民国,B 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C 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这是蒋介石邀请毛 泽东参加重庆谈判的电报,D 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13.【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蒋介石制造“四一二”政变时,美国并没有援助,故 A 项错误;抗日战 争时期,国共两党没有公开对决,故 B 项错误;据材料“人心不顺,士气不高”可知蒋介石不得人心,这 和他发动内战有关,故 C 项正确;材料主旨是鼓舞士气,三大战役取得胜利后,中共以占绝对优势,没必 要再鼓舞士气,故 D 项错误。.网 14.【答案】(1)主要观点:现代化的每个方面都包含器物、制度、观念三个层面。 辛亥革命:器物层面,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制度层面,建立了中华民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 原则;文化层面,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转变:从对立、攻击到决定实行国共合作(党内合作)。 原因:共产党人认为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党;中国共产党还不强大,第一次工人运动遭受严重挫折,认识 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共产国际的决议;孙中山愿意同共产党合作;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 民的共同心愿。 (3)直接结果:国共合作实现(或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积极影响: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创建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 培养了一批军事骨干。 (4)发展:认识到掌握革命和武装领导权的重要性,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 的主要问题,决定开展土地革命。 【直通高考】 1.【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政权”等信息可以判断出,此次大会应该是 20 1931 年冬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 立,制定宪法大纲,据此分析可知④符合题意,故 D 项正确。 【名师点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 家,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次伟大预演,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雏形,这里是共和国的摇篮,这里就是江西的瑞金。 2.【答案】C 3.【答案】B 【解析】渡江战役时期,新中国尚未成立,还不是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故 A 项错误;人民解放军的这一 行动捍卫了中国领海、领土、领空等主权,否定了列强在华特权,故 B 项正确;这一行动只是使列强退出 长江流域,西方国家还可以通过东南沿海等地援助国民党,故 C 项错误;“另起炉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 的外交政策,故 D 项错误。 【名师点睛】本题不仅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同时考查学生对选项的分析甄别能力。如果学生 基础知识牢固,可以通过排除法答对。本题易错选 C、D 两项,这也是出题者为学生设置的陷阱,C 项需要 从西方列强活动的区域来分析;D 项与材料内容有很高的相似度,但通过时间可以把其排除。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