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课时42“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课时42“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作业)

课时作业(四十二) ‎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作业时间:  月  日 ‎1.《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繁荣、人口多)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做)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  )‎ A.体现了孔子劝谏统治者实行仁政的主张 B.有利于儒家思想在当时得到统治者的推崇 C.表明“富民和教民”是孔子治国思想的重要内容 D.主张有利于租佃制经济的高度发展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富之”“教之”,可知孔子用简单的语言,强调了富民与教民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富之”“教之”,与仁政、以德治国无必然关联,故A项错误;B项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受统治者重视程度不符,错误;租佃经济是土地私有的产物,故D项错误。‎ ‎2.春秋时期,臣弑君、子弑父和“下克上”之风盛行于世。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率弟子周游列国,派弟子子夏访求周史,据此删改,著成《春秋》。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说明孔子(  )‎ A.认为分封制已经崩溃 ‎ B.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C.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 ‎ D.融治国思想于《春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孔子著《春秋》的特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孔子对于礼崩乐坏现象的态度,没有涉及分封制,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孔子对学生发展的要求,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孔子对礼崩乐坏的态度,与开创私人讲学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可知,《春秋》中体现了孔子治国理念,故D项正确。‎ ‎3.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仁”‎ 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来。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均反映出(  )‎ A.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 C.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 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孔孟儒学思想。孔孟处于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无法统一信仰,材料也无法体现儒家统一信仰,故A项错误;儒家提出仁政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进而维护统治秩序,故B项错误;根据“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可知孔孟将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结合,故C项正确;用礼义道德来遏制人欲的是理学,故D项错误。‎ ‎4.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说:“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以上言论表明荀子(  )‎ A.全面解释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B.继承发展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C.已经形成君主专制的思想 D.背离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答案:B 解析:传统儒家注重“礼治”思想,材料明显是对传统儒学思想进行了改造,故A项错误;材料中“隆礼至法则国有常”的信息说明荀子强调“礼法并用”,继承了传统儒家中“礼”的思想,故B项正确;君主专制的思想属于法家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该信息,故C项错误;荀子思想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不是背离,故D项错误。‎ ‎5.《论语·述而》曰:子钓而不纲(孔子主张捕鱼用钓竿而不用渔网)。下列言论所蕴含的思想与“钓而不纲”相符的是(  )‎ A.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B.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C.治民无常,唯法为治 D.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诸子百家思想。材料“钓而不纲”体现的是尊重自然、克制节约的品质。A项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项“节用”与“使民以时”体现了节省民力、顺应农时,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正确;C项体现了法治的理念,排除;D项体现的是君臣关系,排除。‎ ‎6.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津津乐道的“先王之道”,根本无力解决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的现实问题,其“三代”说被普遍认为是“迂阔而不懂世事”。该学者在此强调的是,先秦儒学(  )‎ A.意图复辟西周贵族政治 B.努力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C.未能顺应当时政治需要 D.推崇上古贤君治世之道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先秦儒学。“先王之道”是儒家津津乐道的,不等于儒家主张复辟西周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儒家的“先王之道”和“三代”说主要是就社会的政治构想而言的,不属于社会道德水平方面,故B项错误;题干认为“先王之道”无力解决社会的现实问题,“三代”说是“迂阔而不懂世事”,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所倡导的“先王之道”和“三代”说不适合当时的社会局势,即其主张没有能够顺应当时政治需要,故C项正确;D项所述内容不符合题意,错误。‎ ‎7.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等级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是等级秩序思想,但不乏平等思想的主张和要求,儒家在意识到人有差别的同时也主张人格的平等。这种人格平等精神主要表现在(  )‎ A.“有教无类”“法不阿贵”‎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民不患寡而患不均”‎ D.“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先秦儒家的平等精神。“法不阿贵”是法家思想,故A项错误;己和人的关系,与材料中“人格平等精神”相符,故B项正确;患寡是财物方面,与材料中“人格平等”不符,故C项错误;推崇贤能,与材料中“人格平等精神”不符,故D项错误。‎ ‎8.韩非子指斥儒家“礼、乐、诗、书”的教条和“仁、义、孝、悌”‎ 的道德准则都是“愚诬之学”“贫国之教”“亡国之言”。这反映了韩非子(  )‎ A.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制度 B.推崇以法治国的原则 C.对儒家思想存在抵触心理 D.认为儒家影响力较小 答案:C 解析:据材料“韩非子指斥儒家‘礼、乐、诗、书’的教条和‘仁、义、孝、悌’的道德准则都是‘愚诬之学’‘贫国之教’‘亡国之言’”可以得出韩非子对儒家思想存在抵触心理,故C项正确。‎ ‎9.《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中说:“言无二贵,法不两适。”这反映当时的学者们(  )‎ A.相互竞争、百家争鸣 B.强调变革和法律 C.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D.重视规则和秩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诸子百家思想的共同点。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学者在某些问题上有着相同的见解,并不是强调百家争鸣,故A项错误;强调变革和法律是法家的基本主张,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君主专制统治秦朝才建立,故C项错误;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学者们的共同见解是重视规则和秩序,故D项正确。‎ ‎10.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收录了先秦时期儒、道、墨、法、阴阳、名、农等各家学说,提出了关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治国等方面的论说,司马迁说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这反映了当时(  )‎ A.百家争鸣的结束 B.思想兼容的走向 C.国家统一的实现 D.各种学派的诘难 答案:B 解析:百家争鸣的结束是在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收录了……各家学说”能够体现各家思想兼容的特点,故B项正确;国家统一的标志为秦朝的建立,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各学派之间的斗争,故D项错误。‎ ‎11.《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  )‎ 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 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 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 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先秦时期的文化融合。“内诸夏而外夷狄”中“诸夏”指中原地区,“夷狄”指少数民族,这是“华夷之辨”思想的具体反映,它具有以华夏为中心甚至歧视少数民族的色彩。其后孟子提出“用夏变夷”的概念,发展了儒家民族思想,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说明战国时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单纯强调“华夷之防”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从孔子的“华夷之防”发展到孟子的“用夏变夷”,其实都在坚持夷夏观念,并未放弃,故B项错误;C项内容不符合客观事实,错误;分析材料,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民族观,适应了时代需要,并未背离孔子的民族观,故D项错误。‎ ‎1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政见各异,但其理论目标都在论证“治道”。这说明诸子学派(  )‎ A.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 B.具有相似的政治诉求 C.主张对社会革故鼎新 D.高度重视社会伦理道德 答案:A 解析:诸子百家虽政见各异,但都在论证“治道”,即治理国家的方法,说明诸子学派都关心国家发展,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故A项正确;诸子学派虽都论证“治道”,但政治诉求是不一样的,有的主张维护奴隶制,有的则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故B项错误;并非诸子学派都主张对社会革故鼎新,儒家学派如孔子主张维护“周礼”,维护奴隶制度,故C项错误;儒家学派高度重视社会伦理道德,故D项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丘反对门人冉求为季氏征课重税,要求统治者“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和“使民以时”,后来概括为“时使薄敛”。政治家管仲提出:“沟渎遂(通)于隘,障水安其藏,国之富也;桑麻殖于野,五谷宜其地,国之富也。”战国晚期的荀况主张:“轻田野之税,省刀布之敛,罕举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农夫莫不朴力而寡能矣。”商鞅指出,“‎ 民无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国富者强”。‎ ‎——摘编自葛金芳《中国近世农村经济制度史论》‎ 材料二 冯桂芬曾言:“然则,居今日而言裕国,宜何从?曰:仍无逾于农桑之常说,而佐以树茶开矿而已。……上海一口,贸易岁四五千万,而丝茶为大宗。……诸夷以开矿为常政,不闻滋事。且夷书有云:中国地多遗利。设我不开,而彼开之,坐视其捆载而去,将若之何!”梁启超指出,“衣食之原”的大小,“不以地为界,不以人为界,不以日为界,当以力为界”。“凡欲加力使大莫如机器”,中国“他日必以工立国”。“以富者之财,贫者之力,合而用之,以取无量之财于地。”在中西文明的碰撞冲突之中,他们开始用一种世界眼光来看待这一切的变化,这无疑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摘编自冯桂芬《筹国用议》,叶世昌《梁启超 的经济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富国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冯桂芬、梁启超等人富国思想的新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历史作用。‎ 答案:(1)思想:轻徭薄赋;发展农业,兴修水利,藏富于民;主张节俭。(任答两点即可)‎ 原因:小农经济兴起;赋役沉重,民众不堪重负;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影响。‎ ‎(2)新内涵:劝课农桑,扩大出口;鼓励开矿,维护利权;主张采用机器生产代替人力,以工立国;实行保富政策,鼓励富人投资新式企业。(任答三点即可)‎ 历史作用:冲击了落后的自然经济,有利于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方式;有利于推动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促进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初步体现了民族意识,有利于抵制外来经济掠夺;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无法真正实现。‎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平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 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法者,王之本也。”‎ ‎——摘自《韩非子》‎ 材料二 事实上存在着一种符合自然的,适用于一切人的、永恒不变的、真正的法——正确的理性。这个法通过自然的命令鼓励人们履行他们的责任,又通过自己的禁令制止人们为非作歹。……用人为法来削弱它,在道义上永远是不正当的;限制它发挥作用,也是不允许的;使它全部无效,更是完全不可能的。元老也好,人民也好,都不能解除我们服从这一律法的责任。它不会在罗马立下一条规矩,在雅典定下另外一条;它更不会今天立一条规矩,明天另立一条。‎ ‎——摘自[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两条关于韩非子与西塞罗的法律思想不同的信息,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说明合理,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信息1:内容不同。‎ 韩非子: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实用性,主张严刑峻法,认为法律是统治者强化统治的工具。‎ 西塞罗:强调自然法的理性、正义原则,认为自然法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和永恒性。‎ 说明:韩非子时期,诸侯国变法图强,兼并战争频繁;思想上百家争鸣,文化繁荣;小农经济产生,韩非子从维护专制统治的角度形成了严刑峻法的法律思想。西塞罗时期,罗马法成为调节社会矛盾的重要工具;人文精神传播;奴隶制工商业经济繁荣,因此他的法律思想体现自然法观念。‎ 信息2:效果不同。‎ 说明: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强化了统治,完成了大一统,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奠定了基础。但因其严刑峻法,残暴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使其短暂而亡。西塞罗的法律思想指导了罗马法的制定与实施,为罗马法的成熟奠定了思想基础,维护了罗马的统治。西塞罗的一些法学思想成为近现代制定法律的基本原则。‎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