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03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前期-学案
2017年3月20日,彭山江口沉银考古取得重大进展:出水文物超过一万件,实证确认了民间流传的张献忠“江口沉银”传说。对研究张献忠大西国政权的建立、发展和衰亡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大量珍贵文物有助于解读张献忠部队的行军路线、征饷方式以及与地方官府的关系,是研究明末清初社会形态、经济状况及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依据,进一步证实了中国历史上明末张献忠在川建立大西政权的历史事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历史价值。 PS:张献忠(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字秉忠,号敬轩,外号黄虎,陕西定边县人,明末农民军领袖,与李自成齐名,是大西开国也是唯一的皇帝。张献忠多有奇闻异事流传,如入川屠蜀、江中沉宝、偃旗息鼓等。对此史学界也一直存在争议。随着考法发掘,进一步佐证了江口沉银的真实性。 对于历史学习而言可以进一步全面了解明末清初的历史,同时也进一步验证了一手史料(考古发掘)对于史学研究真实性的意义。 坐标网络 考纲要求 政治 (1)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经济 (1) 手工业的发展 (2) 商业的发展 (3)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文化 (1)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2) 科技成就 (3)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4) 文学成就 (5)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明清时期(从公元1368年至公元1840年) 政治 经济 文化 选修 明: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 清:军机处、密折制 商帮、会馆、资本主义萌芽 小说、京剧、心学、八股取士;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西学东渐 康熙帝 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阶段,基本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1.政治:(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明朝废除丞相、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①坚决同分裂叛乱势力作斗争,正确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②坚决反击外来侵略,维护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③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了,边疆地区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 2.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1)从明朝中后期起,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 (2)中国的农耕文明开始衰落,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对外关系 (1)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中西差距进一步拉大。 (2)西方殖民势力东来,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 4.文化 (1)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但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中西方差距拉大。 (2)儒家思想活跃,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3)八股取士与文字狱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 (4)文学艺术繁荣,并深刻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康熙帝 1.主要活动与贡献 (1)巩固国家统一:平定三藩之乱,消除南方割据势力。 任用施琅攻占澎湖。设立台湾府,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三次亲征, 取得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平定噶尔丹的叛乱。 善于学习和创新,如崇儒尊孔。册封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和章嘉四大活佛。 (2)维护国家主权: 军事上:组织雅克萨之战。 法律上:签订《尼布楚条约》 ,从法律上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2.历史评价 (1)康熙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噶尔部,统一回部,加强对西藏的管理;遏制沙俄的扩张,有力地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不愧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2)康熙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一生的文治武功,臻于极致,开创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 1.(2017年天津卷)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下图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答案】B 2.(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2.【答案】B 【解析】饮食器具使用标准的差异反映的是一种等级秩序。明朝前中期,朝廷对饮食器具的使用有严格规定,到明朝后期这种规定被打破,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原有的等级秩序,故选B项。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市民兴起的根源也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且C项说法本身不正确,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只是说低级官员也使用玉制器皿,不能说明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排除。 3.(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3.【答案】B 4.(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Ⅲ)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4.【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中后期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其特征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两者形成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明朝是江南市镇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市镇经济与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雇工需求量大,导致雇工态度发生变化,故选A项。B、C两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明朝时,随着一条鞭法出台,人身依附关系放松,排除D项。 5.(2017年天津卷)“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5.【答案】D 6.(2016年江苏卷)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6.【答案】C 【解析】李贽批判儒家思想,而非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故A项错误;明代妇女地位低下,李贽主张男女平等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的信息说明李贽违背传统的礼教,显然是想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C项正确;超然物外的自由不是李贽追求的思想,故D项错误。 1.(2017-2018学年广西桂林测试)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继承 B.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 C.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 D.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 1.【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废除了宰相制,设立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否定,而不是继承,故A项错误; B项误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又大大进了一步”可得出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故C项正确;D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故排除。 2.(2018届山东日照测试)中国古代视立太子为国本。明朝神宗时期,先是恭妃生皇长子常洛,后来深受神宗宠爱的贵妃生皇三子常洵,神宗企图立常洵为太子,遭到朝臣坚决抵制。历经15年的斗争,终于迫使神宗册立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终以朝臣的胜利而告终。这一结局说明 A.家国一体的政治观念趋向淡化 B.皇帝专制权力受到有效的制约 C.传统礼制对统治秩序意义重大 D.朴素的民主思想已经渗入政治 2.【答案】C 3.(2018届江苏无锡基础检测)顾炎武曾说徽商“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但他们的子弟却纷纷“走长途而赴京试”,且出行简朴,“芒鞋跣足,以一伞自携,而吝舆马之费”,这说明徽商子弟不承父业,转而低调“赴京试”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重农抑商 B.商人勤俭持家 C.徽州山多地少 D.南方经济衰弱 3.【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徽商子弟不子承父业,而参加科举考试,主要是因为政府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导致商人地位低下,商人富裕后,子弟转而参加科举,故A正确;“商人勤俭持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山多地少”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南宋时我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排除D项。 4.(2017-2018学年重庆九校联盟)明代短篇小说对社会风俗与人情世界有着非常精彩的描绘。据统计,在“三言”、“二拍”近200篇作品中,以市民为主人公或涉及市民的作品近70篇,一些商人发家致富的事迹也成为描述的对象。这折射了 A.重农抑商政策的终结 B.专制王朝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C.市民阶层已成为社会的主力军 D.社会生活观念的变化 4.【答案】D 5.(2018届山东曲阜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说:“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堂,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徽商这种做法 A.冲击了重农抑商的观念 B.补充和强化了自然经济 C.是宗法制度动摇的体现 D.是政治地位下降的反映 5.【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徽商的财富用来购置族田与“冲击了重农抑商的观念”不符,排除A项;“购置族田”“修家谱”“提倡程朱理学”是对自然经济的补充和强化,故B正确;“建祠堂,修家谱”与“宗法制度动摇”不符,排除C项;“缙绅化”与“政治地位下降”不符,排除D项。 6.(2017-2018学年吉林延边检测)《万历十五年》写道:“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作者意在说明明朝 A.缺乏社会变革的新经济因素 B.专制的社会环境压制人性的发展 C.八股取士钳制思想 D.闭关锁国导致东西文化的隔绝 6.【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文信息的能力。根据题文信息“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可知,作者意在说明明朝专制的社会环境压制人性的发展。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A、C、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7.(2017年河北石家庄联考)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五年五月诏告天下:“今州县城市乡村,或有冻馁不能自存者,令里中富室假贷钱谷以资养之,工商农业皆听其故。”此规定反映出 A.重农抑商不适应时代需要 B.重视农业的经济基础地位 C.政策干预以实现休养生息 D.土地兼并激化了社会矛盾 7.【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明太祖诏告天下,州县城市乡村的老百姓如果有受冻挨饿的,富裕之家应该对他们提供救助,工商农业都要予以支持。这说明当时政府加强了对社会救助的干预,以实现休养生息,故选C项。材料中没有提到重农抑商政策,A项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8.(2017年潍坊统考)明清易代之际,愚忠现象比较普遍,不仅表现为有职守的官员为国尽忠死节,而且很多普通百姓和下层民众也自愿为国君自杀殉国,尽忠的形式越来越惨烈,满门忠烈成为一种普遍流行的忠君殉国模式。这从侧面反映出 A.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B.八股取士禁锢思想 C.儒学变革势在必行 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8.【答案】C 9.(2017年湖北四市七校联考)明清时期,江南本地农村过剩人口、外来人口大量会聚于城镇,促使多种服务需求大增,形成一支可观的服务大军,包括轿夫、脚夫、旅馆、盘夫、土工、吹手、剃头、饭馆、酒馆、娱乐服务业等。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江南地区人口结构变化 B.南方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中心南移趋势明显 9.【答案】B 【解析】解读题干材料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从事服务业的人口增加,这是与该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故选B项。 10.明清两代都强调以礼入法,制定有“留养”之条,即对犯有死罪的人,所犯死罪不在“十恶”范围的,如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免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这表明 A.封建统治者对人性的尊重 B.“存天理,灭人欲”的深刻影响 C.纲常伦理对封建统治的重要性 D.封建法律程序的随意性 10.【答案】C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统治者不断扩大自己的属地,征服一个又一个国家。当时的人恐怖地称“秦为野兽”,把秦无情的扩张称为“蚕食”。到公元前221年,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他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他的继承人将为“第二个皇帝”,这样一代代传下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不过,汉皇帝更注重实际且谨慎,他先略微恢复一点分封制,然后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在开头时,他将封地授给他的儿子们和近亲,不过这些封地的面积比以前周代的封建国家的面积要少,而且被散置在由国家直接治理的行政区之间。后来,到公元前127年时,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能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明太祖集》 材料四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后,为巩固“主人地位”所采取的政治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初年在地方实行的政治制度、产生后果及汉武帝采取的解决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评析黄宗羲的主张。 11.【答案】(1)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秦律。 (2)制度:郡国并行制。后果:王国势力坐大,酿成“七国之乱”。 措施: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监察地方。 (3)原因: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 评析:黄宗羲认为明朝废除丞相导致了政治的黑暗。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宰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后,君主专制制度逐渐发展到了顶峰,形成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加重了政治腐败。但他的观点也有失偏颇,因为造成中国君主专制统治黑暗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宰相制度的废除只是一方面因素。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