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北省衡水市第十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八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衡水市第十四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第八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睡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 B. 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自给自足的特点 C. 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D. 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惬意 【答案】D 【解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考查小农经济的特点。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从材料“粗茶淡饭饱三餐……布衣得暖胜丝棉”可知,材料反映了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故A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材料“粗茶淡饭饱二餐,早也香甜,睡也香甜”可知,材料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自给自足的特点,故B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进行自给自足的精耕细作等,材料反映了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故C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C。从材料“粗茶淡饭”、“布农”、“草屋茅舍”可知,小农经济下农民的生活并不富足和的惬意,只是勉强温饱而已,故D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D。 2.明洪武八年,中书省发行纸币大明宝钞,其下印有“中书省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十五两,仍给犯人财产”字样。明初发行的大明宝钞 A. 促进了货币的统一 B. 使金属货币退出了市场 C. 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D. 成为当时唯一支付手段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大明宝钞由国家统一发行,并制定了严格奖惩法令,可以在较大范围内使用,比金属货币更容易携带,有利于商品的流通和商业的发展,因此C选项正确。大明宝钞与铜钱并行使用,货币并未统一,金属货币并未退出市场,宝钞也不是当时唯一的支付手段,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乾隆二十年,一些英国商船从广州开往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材料表明 A. 清朝加强防范中外交往 B. 清朝已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C. 宁波与广州贸易地位一致 D. 中外贸易冲击原有管理体制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可知,清政府根据对外贸易的情况在不断调整政策,折射出贸易新形态冲击下统治者不断调整管理体制中的努力。故答案为D项。A项,根据材料中“浙民习俗易器,洋商错处,必致滋事”可知,清政府注重防范民众动乱,但并不反对中外交往,排除;B项,根据材料中“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可知,当时能够进行对外贸易的地方并不普遍,说明仍然在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且清朝已放弃闭关锁国政策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外国商船在广州、宁波所收“税额”不同的调整,无法判断宁波、广州的贸易地位是否一致,排除。 4.据历史记载,唐初令文中多次重申“士”“农”“工”“商”四民分业的规定,但中唐到宋代,职业的等级差别在缩小或消弭,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抑商政策的松动 B. 生产方式的革新 C. 田庄经济的兴起 D. 社会经济的转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结合所学可知,唐宋时期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变,作为等级职业制度的士农工商差别逐渐淡化,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商人也可以通过科举成功改变身份成为士人,不论是地主还是佃农都不一定专营农业,大多数还从事家庭手工业和商业贩运等,甚至进入城市成为专门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工商业者通过经营积累货币,也可以购买土地成为地主或自耕农,也可以通过科举甚至买官进仕。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正是抑商政策的松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此时期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仍是铁犁牛耕,并未出现创新;C选项错误,田庄经济兴起于汉代,不是唐宋时期;D选项错误,此时期中国社会的经济形态仍然是以自然经济为主,并未出现转型。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5.如图为中国近代某一时期设立厂矿的趋势图。对此解读确的是 A.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了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 B. 外国对华的资本输出逐渐减弱 C. 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些障碍 D. 清末新政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答案】D 【解析】近代中国仍然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选项A排除;在1895年-1910年外国对华的资本输出是呈增长趋势而不是逐渐减弱,选项B排除;题干中的年份是1895-1910,辛亥革命是1911年,选项C排除;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接着,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选项D正确; 6.张謇自称兴办实业可谓是“幸而利,幸而成”,却又“至于钝,几于败”,感叹自己“不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时代”。造成张謇不幸的根源是 A.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 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 D. 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答案】A 【解析】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遭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压榨和阻挠,这是由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不符合题干中“根源”的要求,排除B、C、D项。 7.1870年代和1880年代初创办的安徽池州煤矿、山东峄县煤矿和江苏徐州利国驿煤铁矿等企业,都是由私人资本集股设立的,却都拉上“官督商办”的关系。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A. 期望为企业提供政治保护 B. 缓和官府面临的资金困难 C. 希望企业由商办转为官办 D. 摆脱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由私人资本集股设立的企业,却都拉上“官督商办”的关系,是期望政府能够为企业提供政治保护。故答案为A项。材料所述与缓和官府资金困难没有关系,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8.据统计,1914~1921年,中国面粉进口在最少时仅有0。5万担,国产面粉已能基本实现自给。火柴进口也大幅度下降,此外,搪瓷制品、精盐、酸碱、橡胶制品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制。这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 A. 已经实现完全独立的自主发展 B. 从对外引进到国产替代的转变 C. 出现轻重工业比例失衡的畸形局面 D. 摆脱了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反映的中国面粉、火柴等商品大量减少进口,且有些商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制,说明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较快,实现了从对外引进到国产替代的转变,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轻重工业失衡的局面,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这一时期已摆脱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排除D项。 9.1980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四个城市设置经济特区,其中有一个是在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中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这个城市是 A. 广州 B. 福州 C. 厦门 D. 深圳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被开放为经济特区,《南京条约》被迫开放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为通商口岸,因此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城市是厦门,故C项正确;AB项符合《南京条约》,排除;D项只符合“经济特区”,排除。 10.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目的是 A.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 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C. 宏观调控资源配置 D. 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案】A 【解析】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故A正确;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不属于本质,故B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调控资源配置,故C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故D错误。故选A。 11.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探索是 A. 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目标奠定了思想基础,故C项正确;AB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D项是1984年,排除。 12.下面是1929年至1932年中国进口日本胶鞋数量变化示意图(单位:万双)。导致图中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A. 政治形势和政府经济政策的影响 B. 世界局势突变,民族工业获得短暂春天 C. 受经济危机影响,中国关税大幅度降低 D. 国内政局动荡,市场对胶鞋需求量缩减 【答案】A 【解析】从图中可知,1929年至1932年间,中国进口日本胶鞋数量不断下降,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发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故A项正确;B项是在一战时期,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关税大幅度降低,中国进口日本胶鞋数量不应该减少,C错误;D项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 13.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领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指的是 A. 大跃进 B.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设立经济特区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合作化是指农业合作化运动,农村集体生产,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是指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家庭经营,自负盈亏,故B正确。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与材料也无关,排除A;C项与材料信息“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无关;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农村合作与否无关,故排除D。 14.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上作的政治报告,他指出:“革命的暴风雨时期已经过去了,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斗争的任务已经变为保护生产力的顺利发展。”这次大会 A.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B. 成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道路 C. 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建立 D.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起点 【答案】B 【解析】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A;根据材料的时间以及所反映的“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等信息可得出这次会议是中共八大,中共八大的召开是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故选B;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排除C;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点,排除D。 15.16-18世纪,欧洲从海外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烟草、蔗糖、茶、咖啡、瓷器等;19世纪,欧洲在海外寻求的主要产品逐渐成为金属、植物油、染料、棉花和麻等。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世界市场规模的扩大 B. 欧洲生产方式的变革 C. 全球殖民强国的更替 D. 亚非拉美地区的衰落 【答案】B 【解析】材料“主要是香料、烟草、蔗糖、茶、咖啡、瓷器等”、“金属、植物油、染料、棉花和麻等”体现进口的产品由奢侈品向工业原料转变,这明显受工业革命的影响,欧洲采用机器生产导致对工业原料需求大增,故B正确;市场规模的扩大体现为商品种类的增多,材料中并未体现出这一点,排除A;材料未反映出殖民强国的更替,排除C;工业革命的开展导致亚非拉美地区更加衰落,故排除D。 16.有学者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这里“分水岭”的含义是 A. 世界从封闭走向开放 B. 国际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C. 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D. 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 【答案】C 【解析】“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这里的“世界史”是指世界各大洲人们开始由原来的相对孤立走向整体,即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联系所学可知,公元1500年前后是新航路开辟的时期,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社会由分散走向整体,故C正确;一个国家可以从封闭走向开放,并非世界从封闭走向开放,A错误;国际贸易中心转移和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D与公元1500年前后“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无关,排除。 17.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一场“商业革命”,下列现象不属于欧洲“商业革命”范畴的是 A. 新兴资产阶级因物价上涨而谋利 B. 欧洲与其他地区间商品交流加强 C. 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D. 出现一批特权贸易公司 【答案】A 【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新兴资产阶级因物价上涨而谋利”属于价格革命而不是商业革命,欧洲与其他地区间商品交流加强、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出现一批特权贸易公司均是属于商业革命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 18.英国东印度公司作为英国在东方进行垄断贸易和殖民扩张的组织,见证了17世纪至19世纪中期的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下列关于英国东印度公司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是英国为控制国内外贸易建立的特权贸易公司 B. 从事对殖民地的掠夺和不平等贸易 C. 推动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 D. 体现了“自由贸易”原则 【答案】D 【解析】根据“英国东印度公司作为英国在东方进行垄断贸易和殖民扩张的组织”,可知体现了“自由贸易”原则错误,故D符合题意,故选D;ABC复合材料和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 19.下图是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英国纺织工人数量增加 B.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 C. 棉纺织领域的技术革新 D. 工人手工纺纱速度提高 【答案】C 【解析】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时间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可以知道这段时间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首先是从棉纺织业开始,因为新机器的发明和蒸汽机的应用,导致了示意图的变化,故C正确,D错误;A不是主要原因,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以重工业为重,材料和 第二次工业革命联系不大,B错误。 20.18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美国、西欧、中国、印度的经济发展也因各自不同的国情而跌宕起伏,下图中所描绘的这四个国家或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所占比重曲线图中。与中国相符的一条曲线应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典型的读图题,关键是要抓住各条曲线的关键节点。A在19世纪上半期时突然发力继续冲高占据世界经济发展顶峰,这显示它应该是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在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之后的发展,而后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经济遭受重创持续回落。B应为美国,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后,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并最终二战后逐步取代了欧洲的经济霸主地位。C1840年鸦片战争打破中国长期经济世界领先的地位,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持续低落,新中国的成立让中国经济重新焕发生机,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D则符合印度长期做为英殖民地的经济发展特点。 21.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恩格斯指出:“资本家本身不得不部分地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大规模的生产机构和交通机构起初由股份公司占有,后来由托拉斯占有,然后又由国家占有。”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工业资产阶级开始掌握国家政权 B.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 C. 生产力发展导致生产关系的调整 D. 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工业结构 【答案】C 【解析】垄断组织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次大调整,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A内容,排除。材料中并没有说明生产力得到巨大飞跃,排除B。材料并不能体现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工业生产结构,排除D。 22.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主张通过对货币供应的管理调节经济,反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1976年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二战后至九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体现米尔顿·费里德曼这一主张的是 A. 二战后,经济进入20年的快速增长时期 B. 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C. 20世纪70年代初,经济出现滞胀局面 D. 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复苏并低速持续增长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至70年代初,美国一直实行的就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随着石油危机爆发,美国经济陷入滞涨,长期得不到解决,直到80年代初,美国通过减少国家干预等措施,逐渐西欧从危机中摆脱出来,经济开始缓慢增长,故D选项正确;二战后,经济进入20年的快速增长时期,但这一时期美国主要是以国家干预为主,故A选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经济出现复苏局面,经济出现复苏局面出现得益于国家干预,故B选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初,经济出现滞胀局面,是随着石油危机爆发,美国经济陷入滞涨,长期得不到解决,故C选项错误。 23.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进行政策调整,建立包括医疗保健、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下列言论能体现西方福利制度实质的是 A. “各自凑钱的聚餐” B. “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 C. “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人人" D. “资本家吃火腿,不得不给工人香肠”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西方福利制度实质是国家对社会问题进行干预,用国家的力量来调节财富的分配,以此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资本家吃火腿,不得不给工人香肠”符合财富重新分配的特点,D正确;“各自凑钱的聚餐”属于AA制,显然不符合福利国家的实质,A错误;“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是福利国家的影响,不是实质,B错误;“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人人”体现出集体主义观念与团结合作的能力,不符合题意,C错误。 24.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美国带头大幅度提髙关税,从而引了一场关税大战,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 A. —致提髙关税,共度难关 B. 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C. 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D 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提高关税,目的是限制进口,转嫁危机,从而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结果加重了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B正确;排除A、C、D;所以选B 25.1973年10月,中东战争爆发导致国际原油供应锐减,美国原油进口价格从每吨4美元上涨至12美元。这一状况 A. 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具体表现 B. 反映了世界经济联系的增强 C. 是经济危机发生的社会根源 D. 促使世界能源结构发生剧变 【答案】B 【解析】材料涉及的是中东战争导致原油供应的减少,直接引发了美国油价的上涨,说明当时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加强,B符合题意;A与材料所述无关;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危机的相关信息,C错误;D说法与史实不符,中东战争的爆发,导致石油价格上涨,但材料没有提及新能源的使用,因此不能得出能源结构的巨变。 26.罗斯福上台后,定期用“炉边谈话”的形式向人民解释新政。在谈话中,他不可能倡导的是 A. 所有银行停业整顿,授权联邦银行增发钞票以解决货币短缺 B. 成立农业调整署,向增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提高农产品价格 C. 国家干预、调节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为企业复兴创造条件 D. 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帮助各州进行直接救济或者以工代赈 【答案】B 【解析】罗斯福新政,对农业进行调整,成立农业调整署,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防止农产品过剩,稳定农产品价格,故B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AC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27. 罗斯福说,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法规。实施该法的主要目的是 A. 实现经济复兴 B. 增加就业机会 C. 国家干预经济 D. 防止盲目竞争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能力。属于难题。工业复兴法是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罗斯福新政开始以克服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主要目标。B是推行“以工代赈”的目的;C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D是直接目的,不是主要目的。因此,正确答案为A。 28.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A. 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 B. 1929-1933年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D. 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是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的情况下,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结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灵则是在战争结束后政府干预过多所致,故B项正确。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是两者相互借鉴的结果,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借鉴市场取得成功,不是失灵,故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策属于自由市场借鉴国家干预而非失灵,故D项错误。 29.下列不属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新变化的是 A. 建立“福利国家” B. 自由主义理论盛行 C. “新经济”的出现 D. 第三产业的兴起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包括: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经济”的出现和发展,故ACD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自由主义理论是从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后开始盛行的,故B项排除。 30. “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这段材料反思的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斯大林模式 D. 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从材料“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可知苏俄迫切需要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是社会经济恢复的根本,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经济危机,进而引发政治危机,如此背景下,实行新经济政策,所以这段材料反思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以答案选A。 31.1961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的工作报告中提出,苏联正在顺利地解决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品产量方面赶上美国的任务。1966年,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三大上指出苏联正在循序渐进地解决这一任务,并同样坚信苏联将会赶超美国。这反映了当时苏联 A. 否定了改革的必要性 B. 坚持以农业改革为重点 C.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 政治导向影响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从材料“苏联正在顺利地解决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品产量方面赶上美国的任务”“苏联正在循序渐进的解决这一任务,并同样坚信苏联将会赶超美国”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赫鲁晓夫改革还是勃列日涅夫改革,都基本沿袭了斯大林模式,以美国为主要竞争对手,故D正确;A、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无法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 32.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相继执政,苏联先后进行了几次改革。这些改革从本质上看都是对 A. 生产关系的调整 B. 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 C. 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 D. 斯大林模式的彻底突破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都是对斯大林模式进行的改革,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苏联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不是资本主义制度;C选项错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并未否定社会主义制度;D选项错误,三者的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33.纪录片《大国崛起》中讲道:“(当时苏联)要对农民做让步,要允许农民能够个体地经营自己的经济,允许市场的存在,要利用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来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准备条件。”当时苏联的这项政策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社会主义工业化 D. 农业集体化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要利用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来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为社会主义建设准备条件”并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故答案为B项。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经济的手段控制社会的金融,意图直接进入共产主义,与材料中“允许市场的存在,要利用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来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不符,排除;CD项,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的措施,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是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而且与材料中“要利用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来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不符,排除。 34.俄罗斯《20世纪祖国史》中曾这样评价赫鲁晓夫:“他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这里的“两面性”在其改革上表现为 A. 改革取得了成效,但未从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 B. 改革废弃了计划经济体制,放手发展市场经济 C. 经济改革卓有成效,政治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D. 涉及经济、政治两个方面,但是重心在政治领域 【答案】A 【解析】赫鲁晓夫是第一个对僵化的斯大林体制进行改革的人物,虽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没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所以后人评价为“两面性”,故A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废除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涉及经济、政治两个方面,政治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故C和D项错误。 35.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舞台上各种多边峰会纷纷涌现,如G20峰会、APEC峰会、欧盟峰会、“金砖四国”峰会、世界气候变化峰会等。这反映了 A.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B.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依赖程度逐渐加深 C. 发展中国家谋求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D. 区域集团化是实现全球化的步骤和途径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国际舞台上各种多边峰会纷纷涌现……世界气候变化峰会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峰会的大量出现,体现了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各国通过多边峰会加强了彼此的联系,增强经济合作,本质体现了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互相依赖程度加深。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没有涉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信息,而是强调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依赖程度逐渐加深,排除;C项发展中国家谋求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与材料信息“G20峰会”、“欧盟峰会”不符,排除;D项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集团化的最后归宿,但与材料强调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依赖程度逐渐加深不符,排除。 36.“一带一路”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并充分借助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与有意向的国家和地区一起规划,共同协商,6年时间先后推动126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参与签署170多份合作协议。据此可知,“一带一路” A. 体现中国继续维持与邻国结盟的外交政策 B. 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外交理念 C. 开拓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新篇章 D. 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主要手段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中国的外交理念。根据题干,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联通了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方向,这种互学互鉴、包容互信的精神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最强有力引擎,故选C项。新时期中国强调不结盟,而且倡导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故A项不符合史实;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一带一路”的实施,并不是经济援助,因此D项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37.许倬云在《现代文明的成坏》中说:“用一个比喻,全世界各地就像许多独立的水桶,每一桶水的水面有高有低。到20世纪末期,所有水桶底都用管道连接,彼此互通。”以下国际组织与材料描述相符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到20世纪末期,所有水桶底都用管道连接,彼此互通”可知强调的是20世纪末以来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主要是为了促进世界自由贸易,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产物,A选项符合题意;②是北美自由贸易区,属于地区性的经济组织,B选项排除;③是亚太经合组织,属于多边性质的论坛组织,C选项排除;④是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主要致力于促进各国在国际法、国际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权及实现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D选项排除。 38.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总统杜鲁门说:“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此时,为领导世界美国采取的经济措施包括 ①建立北约组织 ②推行马歇尔计划 ③推动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④推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必要来领导世界……美国采取的经济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北约组织属于军事政治措施,故①错误;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促进了西欧经济恢复,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故②正确;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在1995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③错误;二战后美国推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美国的金融霸主地位,故④正确。故②④组合正确,故D项正确,ABC项都错误。故选D。 39.美国某知名生物科技公司推出一项的“宏伟计划”:收购全球种子公司——利用转基因技术加以“改良”——用申请了专利的转基因种子替代天然种子——控制全球食品供应。该公司目前已收购全球21%的种子公司,控制93%的转基因食品市场。该材料主要说明 A. 全球化形势下,发展中国家要趋利避害,积极应对 B. 跨国公司控制了国际技术贸易 C. 跨国公司促进了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增长 D. 全球化背景下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答案】A 【解析】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中国家不能逃避,而是趋利避害,积极应对,答案为A。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材料说明发展中国家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性,而不是国家安全,排除D。 40.世界贸易组织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市场导向为前提条件,目的在于减少各成员国政府对经济、贸易活动过多的干预,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据此可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 有助于推动市场化的改组 B. 将促进完整世贸体系建立 C. 使我国企业面临更大压力 D 利于缓解国际贸易中矛盾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目的在于减少各成员国政府对经济、贸易活动过多的干预,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可知体现的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A选项符合题意。BCD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种反映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而生存的战争。我们正在为挽救一种伟大而珍贵的政府形式而战;既是为我们自己,也是为全世界。 ——富兰克林罗斯福 材料二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1992年邓小平在深圳的谈话 (1)材料一中的罗斯福所说“伟大而成功的战争”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和邓小平是如何领导本国人民“闯”出新的发展道路的。 【答案】(1)克服经济危机;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2)罗斯福实行新政;整顿银行、复兴工农业、实行社会救济、兴建公共工程等。 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积极探索国有企业的改革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对外开放,建立经济特区等。 【解析】(1)由材料“这不仅是一种反映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而生存的战争”可知,其目的包含两方面,一是克服经济危机,二是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2)罗斯福:结合所学罗列出罗斯福新政的基本内容即可,包括整顿银行、复兴工农业、实行社会救济、兴建公共工程等。 邓小平:结合所学罗列出改革开放的相关进程即可。如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对外开放等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