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八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八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八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 ‎1. 杨绛在其著作《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中说“孔子出门必坐车”。孔子的这一行为最能体现儒家思想中的 A. 仁 B. 礼 C. 中庸 D. 德治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孔子出门必坐车”是为了彰显孔子的贵族地位,而一般平民则只能步行,坐车与步行体现的是社会等级地位不可僭越,即“礼”的要求,它是维护西周时期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故答案选B,A C D三项含义与题意特征不符。‎ ‎2.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体现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某一学派的思想与主张。这一学派是 A. 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B. 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C. 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D. “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的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可知这个学派十分关注民生,正是儒家思想的民本思想,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所表达的意思不吻合,所以不选。‎ ‎3.“上善若水”的意思是指: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所以“上善若水”应出于 A. 《论语》‎ B. 《道德经》‎ C. 《墨子》‎ D. 《韩非子》‎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说的是顺其自然思想,和道家思想相符;《道德经》是道家老子的著作,故B项正确;《论语》是儒家思想经典之作,《墨子》是墨家著作,《韩非子》是法家著作,故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4.出生于安徽蒙城的庄子,“尝为蒙紫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庄子“终身不仕”的决定与他哪一思想理念有重要关联 A. 主政者,当以民为念,以德为本 B. 崇尚自然,清静无为 C. 提倡改革,追求法治和君主专权 D. 相互关爱,反对不义之战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无为”的思想,故选B。A项是儒家的思想,C项是法家的思想,D项是墨家的思想,均排除。‎ ‎5. “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持此种观点的思想家是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墨子 ‎【答案】D ‎【解析】材料核心内容是“兼爱”的观点,兼爱是墨子的观点。做为社会下层的墨子认为,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战乱频仍,社会失范,在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自私自利,这是乱世之因。因此,D项正确。‎ ‎6. 近日来,针对下图反映的社会问题,我国很多地方展开了“光盘”行动。下列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与该行动最为吻合的是 A. 道家 B. 儒家 C. 墨家 D. 法家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知识的记忆.“光盘”体现的是节俭和节用,这符合墨家思想,故选C。‎ ‎7. 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倾向的是 A. 克己复礼 B. 礼法兼用 C. 民贵君轻 D. 选贤举能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战国中后期”、“最能体现”,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克己复礼”,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儒学思想,C项“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孟子的儒学思想, D项“选贤举能 ”战国时期墨家的思想,三个选项都没有体现题干“思想领域融合”。进一步可知,“礼法兼用”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思想主张,该思想即体现儒家与法家观点相融合,符合题干“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8.《汉书·董仲舒传》说:“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这表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是 A. 董仲舒极力推动的结果 B. 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 儒生孝廉有利政治清明 D. 汉武帝与大臣们都推崇儒学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时期,但是由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初高祖等人的崇尚道家,到文景时期的儒法并用,到武帝时期,思想上还没有一个符合政治上的大一统的理论,故董仲舒的理论正好适合武帝政治上的需要。A项本身说法正确,但是不是主要的;CD两项看不出;故选B。‎ ‎9.赵鼎新在《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根源》中写到:“在这一政治体制中,皇帝被神圣化为‘天子’,而‘天命’的解释权则掌握在从知识精英中选任的儒士型科层官僚手中。”材料反映的是 A. 孟子的民本思想 B. 荀子的政治思想 C. 董仲舒的新儒学 D. 孔子的德治思想 ‎【答案】C ‎【解析】据材料“皇帝被神圣化为‘天子’,而‘天命’的解释权则掌握在从知识精英中选任的儒士型科层官僚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董仲舒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思想特点,故C正确。孟子的民本思想未涉及君主为天子,故A排除。荀子主张王道和仁义,与材料无关,故B排除。孔子主张以德治国,故D排除。‎ ‎10.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董仲舒改造之后的儒学 A. 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B. 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C. 提出“为政以德”的观点 D. 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答案】B ‎【解析】秦朝的儒家的学者针砭时弊,批判为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学受到打击。汉代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称为新儒学,它糅合了法家、道家和阴阳家的学说,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大一统”的要求,因此B项正确;董仲舒的新儒学糅合了法家、道家和阴阳家的学说,A错误;“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思想,C项说法错误;宋明理学吸收佛、道两家学说之长,D项错误。‎ ‎11.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A. 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B. 黄老之学被推崇 C.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 宗法制度的形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本题信息是“汉代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是在秦朝,因此A项错误;“黄老之学被推崇”和士人政府无关,因此B项错误;“宗法制度的形成”是在商周,因此D项错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这为士人政府的形成准备了思想条件,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12.某学者指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但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该学者意在表达 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 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懦学思想 C.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能力。儒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文献,这六部书也被称为“六经”,其中的《乐》后来亡佚了,故而有了“五经”。《论语》是由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记录整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结合所学知识,儒家学派虽产生于春秋末期,但儒学的思想则产生于更为久远的历史传统。正如《尚书》等五部经典一样,其内容多涉及“三代”史事。故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论语》时间上已不符合“三代”范畴,不在“五经”之列。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五经”里记载了儒家奉为典范的古代圣王的言行等内容,虽然系孔子所编订,但五经并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其大多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故A项错误。如材料所述,汉代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五经”属于儒家经典,所以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表述错误。故B项错误。汉朝儒学成为官方正统,可见儒学传统并没有断绝。故D项错误。‎ ‎13. 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直接促成的 A. 孔子 B. 孟子 C 董仲舒 D. 朱熹 ‎【答案】C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作为诸子百家中的一派而存在,排除AB;西汉时期为了适应大一统的需要,董仲舒把儒家思想融合道家思想、阴阳五行,发展了新的儒学体系,并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通过选拔儒士为官员,在中央办太学,地方上有官府办学推广儒学,儒学从此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C项符合题意;朱熹适应时代的需要,把儒学发展为理学,是儒学的新发展,D不选。‎ ‎14. 秦汉时期,谶纬神学(一种宗教神学色彩的理论)一度流行。在董仲舒看来,自然界的许多现象与社会政治有关,所谓“王者将兴,必有符谶”。董仲舒的这一思想 A. 有助于儒学走上正统地位 B. 论证了无人感应的合理性 C. 决定了后世儒学的发展趋势 D. 背离孔孟学说为士儒所不齿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董仲舒借用谶纬神学改造儒家思想的,使之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割据势力,从而使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使儒学走上正统地位,故A项正确;董仲舒借用谶纬神学改造儒家思想,其“自然界的许多现象皆与社会政治有关”的天人感应理论是违背科学的,故B项错误;决定后世儒学发展趋势的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及后世思想们对儒学的不断地发挥与发展,使之能够与时俱进,故C项错误;董仲舒是在继承孔孟儒学的基础上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的,并非背离孔孟学说,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15.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据材料推断,董仲舒意在 A. 解释天人感应 B. 劝君主行仁政 C. 宣扬君权神授 D. 强调教化民众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儒学思想。依据材料可知,董仲舒认为,“王”字中的三道横分别代表了天、地、人,中间有一竖将三者相连,因此只有真正的王者才配使用这个字。董仲舒将君王与天地联系在一起,将君主的统治解释为上天的意志,借此强化君权。这体现了君权神授的观点,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天人感应”指的是上天能预示灾祥,君主要顺天而行,材料并未体现;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对君主的要求和劝诫;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对民众的教化。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6.秦汉以来,灾后君主自谴成为一种常见的历史现象。粗略统计,两汉君主灾后下达的自谴诏书计有30余次,而唐代则达到130多次。直至清代康熙时依旧因为天旱而自责不已。君主自谴的主要意图是 A. 宣扬“天人感应”理论 B. 强化君主专制制度 C. 加强对臣民的社会教化 D. 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答案】D ‎【解析】天人感应理论是罪己诏下达的,理论根据,但不是主要意图,排除A;罪己诏的下达,能够强化君主专制制度,主要是为了巩固国家的统治稳定民心,排除B;罪己诏,主要是皇帝协调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利用封建迷信思想来欺骗民众,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但是并没有体现出对臣民的教化功能,排除C;罪己诏的下达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缓解社会冲突,稳定社会统治秩序,D正确。‎ ‎17.张岱年、方克立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下面能够论证此观点的是 A.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B.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C.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D.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宋明理学的积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是对理的认识,C项是理学的消极影响。所以答案选D。‎ ‎18.他试图从精神层面化解16世纪的社会危机,强调突出个体道德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否定用外在的天理来管束人心。“他”是 A. 程灏 B. 朱熹 C. 陆九渊 D. 王阳明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程颢生活在北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朱熹生活在南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陆九渊生活在南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王阳明是明代思想家,他建立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与材料意思相符,故D项正确。‎ ‎19.宋明理学包括各种各样的理学本体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这些“论”的共同基础是 A. 以哲学探究为己任 B. 贯穿唯物、唯心之争 C. 以伦理道德为核心 D. 糅合佛道,自成体系 ‎【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宋明理学将儒学思辨化,但不是以哲学探究为己任,故A项排除;宋明理学都是唯心的,不存在唯物和唯心之争,故B项排除;宋明理学服务于封建统治,为封建统治构筑了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理学以达到服务于封建统治的目的,故C项正确;宋明理学糅合了佛道思想,但不是自成体系,故D项排除。‎ ‎20.宋代儒学家通过对《易经•家人》的阐发,搭建出一条理想的社会链条:女正—家道正——天下正。该观点 A. 认为女性可以在政治中发挥作用 B. 主张女性应该维系家族内外秩序 C. 对女性道徳贞节要求更加严苛 D. 肯定女性的自立意识和个性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儒学。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封建伦理道德对女性的人性的束缚,是对女性道徳贞节要求更加严苛的体现,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是对女性的压制而非认为女性可以在政治中发挥作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对女性的压制而非主张女性应该维系家族内外秩序,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压制而非肯定女性的自立意识和个性发展,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1.有人将李白“我本楚狂人,凤哥笑孔丘”中的“狂”解释为“狂,是自信的外现,是对人格尊严的充分肯定,是对束缚人的社会习惯势力的蔑视。”下列人物中与李白相似的是 A. 李贽 B. 顾炎武 C. 黄宗羲 D. 王夫之 ‎【答案】A ‎【解析】明代晚期,李贽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伦,认为不能将其当作教条随便套用。他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不应以“四书五经”作为统一的思考标准;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等;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王夫之是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故答案选A。‎ ‎2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从中可以看出 A. 后者是对前者的否定 B. 两者没有任何联系 C. 后者是对前者的批判继承 D. 两者意思完全一样 ‎【答案】C ‎【解析】黄宗羲思想是对儒学批判继承,使之发扬光大,故C项正确;孟子思想属于儒家思想,黄宗羲是对儒学批判继承,不是对之否定,故A项错误;二者是继承和发展关系,故B项错误;在民本观方面二者有共同点,但不是完全相同,说法绝对,故D项错误。‎ ‎23.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主张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黄宗羲主张“工商皆为本”。这些思想从根本上反映了 A. 李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B.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传统观念受到严重冲击 C. 封建专制统治走向衰落 D. 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思想已经产生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基本的史学素养能力。在探讨根源或根本原因时,需从经济角度或生产力发展角度去思考,明清新思想的出现离不开工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发展。而A表述有误,李贽代表的仍然为地主阶级,C没有解释到根源,D的出现应该在19世纪60年代之后,而明清时期的思想并非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可排除。综上,本题选B。‎ ‎24. 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因信称义”的提出 A. 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B. 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 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D. 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即人只要虔诚的信仰上帝,灵魂即可得救,从而否定了教会的权威,和传教士的作用,所以A、B、D说法错误,所以选C ‎25. 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A. 宗教意识淡薄 B. 反对神灵崇拜 C. 注重物质生活 D. 强调人的价值 ‎【答案】D ‎【解析】在古希腊雅典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出现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古希腊雅典并没有宗教,崇拜的古希腊神话诸神。排除AB.注重物质生活材料并没有体现。排除C。‎ ‎26.“在热爱艺术的人看来,这个词的含义只是新艺术的到来;在学者看来,这个词的含义是研究古典文化之风的恢复;在法学家看来,这个词的含义是古代习惯法的结束。”文中的“这个词”最有可能是 A. 智者运动 B. 《十二铜表法》 ‎ C. 文艺复兴 D. 宗教改革 ‎【答案】C ‎【解析】依据“新艺术到来”“研究古典文化之风的恢复”可确定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文艺复兴,C正确;AB项与材料中的“古典文化之风的恢复”无关;D项与材料“只是新艺术的到来”不符,排除。‎ ‎27.人文主义是西方中世纪晚期以来人们的精神追求。启蒙运动高举理性旗帜,把人文主义发展到新的高度,这时的人文主义的本质含义是 A. 洞察宇宙,探索人生 B. 追求自由,强调平等 C. 肯定人性,追求幸福 D. 否定教会,信仰得救 ‎【答案】B ‎【解析】本题关键信息是“启蒙运动……把人文主义发展到新的高度”。A、C、D三项均不是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启蒙运动强调理性,主张平等,追求人的自由,B项是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故选B项。‎ ‎28.“他们将自己视为大无畏的文化先锋,并且有义务引导世界走出充满着传统教义、非理性、盲目信念以及专制为目的的‘黑暗时期’,他们应用理性之光驱散现实的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他们”发起的运动 A. 复兴了古代希腊人文精神 B. 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 C. 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D. 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 ‎【答案】D ‎【解析】启蒙运动提倡理性主义思想,“理性之光驱散现实的黑暗”说明是启蒙运动思想家主张,启蒙运动思想家提出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D正确。A和C是文艺复兴影响。B是宗教改革影响。故排除ABC。‎ ‎29. 历史示意图通常以简单的线条和符号等反映人类某一时期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图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文艺复兴 B. 宗教改革 C. 启蒙运动 D. 工业革命 ‎【答案】B ‎【解析】本题以地图的形式旨在考查学生观察图片,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抓住图片中的关键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观察地图,由“德意志”“英国”“日内瓦”“瑞典”等信息可以直接判断与宗教改革相关,如德意志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英国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瑞士日内瓦改革等,B符合题意,文艺复兴的中心在意大利,启蒙运动兴起于英国,高潮是在法国,这与图片所示侧重点不符,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接着扩展至法国、美国等地,与图片不同颜色标示的示意结构不吻合,据此分析可知排除ACD,故选B。‎ ‎30. 西方近代发生了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它们分别被看作是十六世纪和十八世纪的精神符号。十六世纪是文艺创新的世纪,十八世纪则是思想创新的世纪”。材料所述的两个“精神符号”的内在联系是 ‎①都推崇理性和思想自由②都致力于政治蓝图设计 ‎③都意在实现人现实的幸福④都推动了近代社会的转型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文艺复兴运动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追求现实生活的享受,但没有批判专制制度,提出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因此②只符合启蒙运动,不符合文艺复兴,故排除,因此答案为C项。‎ 二、主观题(20分)‎ ‎31.材料一:这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它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与法律理论发展的基础。‎ 材料二:作者语录 ‎1、绝对的权力将导致绝对的腐败。腐败是专制政体的宿命,因为奢侈存在于专制本质之中。‎ ‎2、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和同一个机关之手,„„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分立,自由就不存在了。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 ‎3、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自由是一种能做法律许可的任何事的权力。‎ ‎(1)请回答这是哪位思想家的著作?著作名称是什么?‎ ‎(2)据材料请回答该思想家认为如何做到“以权力制约权力”?‎ ‎(3)根据已学知识回答该思想的实践情况。‎ ‎(4)你还知道同时期和该思想家一样有影响力的还有哪些思想家?‎ ‎【答案】(1)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2)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立。‎ ‎(3)美国1787年宪法实行三权分立的体制。是对孟德斯鸠思想的运用。‎ ‎(4)卢梭、伏尔泰和康德等。‎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和同一个机关之手,„„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分立,自由就不存在了。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可知是孟德斯鸠的著作《论法的精神》。‎ ‎(2)依据材料二“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和同一个机关之手,„„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分立,自由就不存在了”的信息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立回答。‎ ‎(3)结合所学从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和原则回答。‎ ‎(4)结合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回答即可。如卢梭、伏尔泰和康德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