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东省济南市2020届高三二模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济南市2020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东汉末年出现“天子提挈,政在家门,豪雄角逐,分裂疆宇”的局面;东晋时期则是“主威不树,臣道专行,国典人殊,朝纲家异,编户之命,竭于豪门。”这表明 A. 察举征辟制被破坏殆尽 B. 士族豪强争相割据混战 C. 专制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D. 南方政权更替频繁出现 【答案】C 【解析】 这一时期士族豪强迅速崛起、把持朝纲,威胁中央集权和皇权专制,说明东汉末和东晋的专制集权遭到严重削弱,故选C;A项从当时的选官制度切入题干,偏离史料主旨,题干并非探讨当时的选官制度问题;题干中“国典人殊,朝纲家异”强调不同的权臣先后把持政权,B、D两项解读有误。故选C。 2.在北宋初期,造船场多在江西、湖南等地,所造船只多为“纲船”(漕运船)、座船(官员乘坐船)、战船、马船;北宋后期,造船场多分布在闽、浙等地,大多生产抗风浪能力较强、吃水较深的尖底船。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 南北经贸发展 B. 海外贸易兴盛 C. 经济重心南移 D. 海防建设加强 【答案】B 【解析】 史料强调宋代船只结构强化和造船场的南移,反映了宋代海外贸易的繁荣,故选B;史料中强调宋初即延续了前代沟通南北漕运的“纲船”,故A、C两项在宋代船只变化之前即已存在,故两项不选;宋代的外部威胁主要是陆上外部的少数民族政权,D项错误。故选B。 3.下表是学者对明清时期4035位举人通过进士考试的概率进行的分类统计。据此可知科举制 类别 通过进士考试的概率 乡试中的排名 每提高10% 增加8.3% 考取举人的年龄 每增加一年 下降4.8% A. 公平公正选拔人才 B. 立足提高官员素质 C. 加强社会的流动性 D. 任用官员不重资历 【答案】C 【解析】 表格中的内容强调乡试的排名和年龄是影响殿试成绩的关键因素,也即强调考中进士的决定因素是考生的个人文才、实力,而非家世门第,由此论证了科举制有利于促进贫寒阶层的社会流动,故选A;“公平公正”更多的是科举制的程序特点,而非最终效果,科举制有助于社会底层人士的流动上升,但不可能消除各种复杂因素对选才结果的影响,排除A;B项中“立足”指目的,显然提高官员素质是科举制的客观效果而非主要目的,排除B;科举制的功能在于选才,不能决定官员任用,D项错误。故选C。 4.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直属中央户工两部的宝泉、宝源两京局铸钱3.4亿~4.6亿文,18世纪中叶以后每年铸钱约14亿文,较前增加了2~3倍。各省铸钱增长更快,年铸钱总数保持在30亿文以上。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 人口增长非常迅速 B. 商贸规模日渐扩大 C. 财政体系逐渐完善 D.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答案】D 【解析】 清朝实行白银、制钱并行制,大数用银,小数用钱,以钱辅银。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导致市场上银多钱少,势必引起银钱比价的变化。为平抑钱价,官方大幅度增加了制钱的投放量,所以D选项正确;A选项人口增长非常迅速与B选项商贸规模日渐扩大和政府增发货币构不成因果关系,二者均排除;C选项财政体系逐渐完善应是这一举措的结果,而非原因。 5.下表是1865~1911年中国对外贸易情况统计表(单位:两)。据此可推知当时中国 年代 进口 出口 平衡 1865 55,715,458 54,103,274 -1,612,184 1875 67,803,247 68,912,929 +1,109,6824 1885 88,200,018 65,005,711 -23,194,307 1895 171,696,715 143,293,211 -28,402,504 1905 447,100,082 227,888,197 -219,212,549 191l 471,503,943 377,338,166 -94,165,77 A.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稳步发展 B. 贸易繁荣促使逆差有所改观 C. 列强对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D. 近代工业发展远远落后于世界 【答案】D 【解析】 在该历史时期,中国进、出口数量都持续扩大,但外贸逆差也基本上持续扩大,这主要表现在中国作为落后国家出口基本以原料为主,进口则以西方工业产品为主,这种状况则根源于当时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仍然落后的现实,故选D;AC两项只反映史料的局部信息;史料所示1911年中国外贸逆差迅速减小,但主要原因不在于贸易规模扩大,而在于国际形势影响西方减少对华商品输出,B项错误。 6.袁世凯在谋划帝制时所操弄的各种团体请愿和地方请愿,都意在营造多数之相,使洪宪皇帝在外观上更像是一个被选举出来的皇帝;继起的宣统复辟也以“虚君共和”为宗旨。这说明当时 A. 帝制复辟具有一定的宪政色彩 B. 传统纲常伦教的统治地位动摇 C. 社会观念受革命影响渐次嬗变 D. 君主立宪政体更合乎民众需求 【答案】C 【解析】 袁世凯、张勋之流要复辟帝制也不得不借助“民主共和”的名义或形式,说明当时老百姓的思想较革命前一定是发生一定的变化。这恰恰反映了辛亥革命虽然最终失败,但其所标榜的民主共和的思想价值毕竟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推动了人们社会观念的逐渐变迁、解放,故选C;A项未触及实质层面,错误;当时思想观念有一定程度的解放,但传统纲常礼教统治地位的动摇还要待更深层次的社会运动(新文化运动)推动,B项错误;D项是对“虚君共和”信息的错误解读。 7.下图是民国时期山东民众向东北地区移民情况曲线示意图。下列相关解释较为准确的是 A. 东北易帜、国家基本完成统一引发首次高潮出现 B. 民族工业发展黄金时期开始导致30年代初移民骤减 C. 华北事变、山东沦陷造成第二次移民高潮的形成 D. 山东逐步解放、民众生活改善促使40年代移民骤减 【答案】D 【解析】 20世纪40年代随着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山东逐步从侵华日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下获得解放,民众的生活逐渐稳定改善,移民东北的情况得到扭转,故选D;材料反映的仅仅是民国时期山东民众向东北的移民,“首次”的说法有误,排除A;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是在一战期间,排除B;山东的沦陷早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排除C。故选D。 8.沙皇俄国晚期,其现代工业总产值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约16%,产业工人数量占劳动力总数的5%;而中国自近代以来直到1949年,这两方面的最高数字分别是3.5%和1%。这就决定了中国 A. 必然选择不同的革命道路 B. 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C. 建立全新的社会主义制度 D. 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答案】A 【解析】 通过数据对比可知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工业已取得相当程度的发展,工人队伍也随之壮大,这为十月革命的爆发奠定了社会基础;而中国在这两方面同俄国差距巨大,进而印证了中国作为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现状,这也决定了中国必然走上不同的革命道路,故A项正确。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排除B;C、D偏离史料探讨的主旨。 9.下图是创作于1952年的宣传画《新式结婚》,画中影壁上悬挂毛主席画像,右下角男子手扶贴有囍字的耕犁。该作品反映了 A. 群众的婚俗形式日益新潮多样 B. 革命建设成就获工农群众认同 C. 土改完成保障民众生活祥乐富足 D. 男女平等婚姻自主成为社会共识 【答案】B 【解析】 该宣传画创作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2年,“新式结婚”的核心信息是结婚典礼上由敬拜高堂到悬挂毛主席画像的巨大变化,以及观礼的人群中有人手扶张贴大红囍字的耕犁,这些都直接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本宣传画突出反映了这一时代背景下翻身解放的人民大众对党、新中国的拥护和认同,故选B;“新潮多样”无法体现,排除A;民众生活祥乐富足无法体现,排除C;“成为共识”说法绝对,排除D。 10.1978年,我国的积累基金(国民收入中用于追加生产资本的部分)比上年增长30.6%,积累率达到38.5%,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上年增长31%,成为20年来积累率最高、投资规模最大、投资额增长最高的一年。这表明 A. 经济建设政策亟待改革调整 B. 工农业生产恢复并迅速发展 C. 基本建设规模超出国家力量范围 D. 改革开放政策调动了建设积极性 【答案】A 【解析】 1978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基本建设积累率、投资规模投资增长额都创新高,且超过工业建设大跃进时期,由此可知1978年我国在国民经济建设领域中急躁冒进的左倾政策和体制仍在延续,这也反映了国家亟待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故A项正确;BC项是对史料信息的错误解读;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当年底才召开,改革开放尚未开始,D项错误。 11. 公元前4世纪,法律和法令都是雅典法律体系的重要部分,陪审员必须宣誓根据法律和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通过的法令判决案件。如果有人提起违法法令的诉讼,公民大会的法令就会受到陪审法庭的审查。这说明雅典当时 A. 最高权力机关出现变迁 B. 民主制度达到极盛 C. 权力制衡体制开始发端 D. 司法独立法律至上 【答案】D 【解析】 史料的主旨是强调公民大会无法通过一些违法法令,及不能干预陪审法庭的工作,即强调雅典法律至上的原则,故D项正确;雅典陪审法庭可以对公民大会通过的违法法令进行审查,说明它掌握了雅典的部分立法审查权,这是对公民大会的权力制约,但公民大会对陪审法庭却没有相应的制约能力,两个机构之间未形成制衡,而分权制衡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的产物;同时雅典民主制度的这一演变并未改变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故AC项错误;“达到极盛”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B。故选D。 12.宗教改革后产生了很多新教派别,它们都不承认罗马教廷,但是基督教仍然存在,对上帝的信仰仍然存在,不同的是自由思考已经形成。这主要是指 A. 新教完全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 B. 人的价值和作用开始得到承认 C. 允许信徒对《圣经》有不同解读 D. 信仰自由得到新教教派尊重 【答案】C 【解析】 根据“自由思考已经形成”可知宗教改革后产生的最大的变化是允许信徒对《圣经》由不同解读,故选C;“完全摆脱”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人的价值和自由在文艺复兴中就开始得到承认,排除B;根据“对上帝的信仰仍然存在”可知体现的仍然是对上帝的信仰,不是信仰自由,排除D。故选C。 13.1933至1938年,英国的工业产量大约提高了50%,其中粗钢产量从710万吨增加到1000.6万吨,汽车产量从28万辆增加到44.76万辆,发电量从212亿度增加到338亿度。这主要是因为 A. 扩军备战导致军需物资需求增加 B. 凯恩斯主义指导下加强经济干预 C. 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D. 二十年代大危机对英国的打击较小 【答案】A 【解析】 1933—1938 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所以此时英国钢铁、汽车产量和发电量的增长是因为扩军备战导致的,故选A;国家干预经济首先于1933年出现于美国,此时英国的变化并不是凯恩斯主义的指导,排除B;此时第二次科技革命已经完成,C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材料内容无从体现,排除。故选A。 14.法国哲学家、政治学家雷蒙·阿兰曾说:“欧洲现状是不正宗或荒谬的,但是它楚河汉界、泾渭分明,人人都知道分界线在哪里,没人太害怕会有不测后果。”这里的“现状”指的是 A. 法国大革命打破封建君主一统欧洲局面 B. 十月革命冲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 一战后对德国制裁使欧洲隐藏巨大危机 D. 冷战时期欧洲分裂成为两大阵营 【答案】D 【解析】 据“楚河汉界、泾渭分明,人人都知道分界线在哪里,没人太害怕会有不测后果”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的欧洲应该处于阵营分明的敌对状态,但又不会出现不可承受的严重后果,所以应该是冷战时期,故选D;ABC项都与“楚河汉界、泾渭分明”、“没人太害怕会有不测后果”不符,排除。故选D。 15.苏联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成功恢复了战争年代被毁坏的电站、冶金厂、机械制造厂和采掘场,1950年其工业总产值已超出战前水平的73%,生铁、钢、采煤、原油、发电等项指标也都全面超过战前水平。这表明苏联 A. 国民经济比例失衡更趋严重 B. 国家制度体系仍具一定优势 C.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D. 工业发展水平逐渐赶超美国 【答案】B 【解析】 通过五年计划,苏联工业总产值和多个行业部门指标均超出战前水平,说明苏联的国家计划管理体制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衡,排除C;材料反映的主要是重工业部门,不能说明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排除C;材料没有与美国进行比较,无法说明赶超美国,排除D。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16. 公元前4世纪,中国的稷下学宫和希腊的柏拉图学园美不同时出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前374年,稷下学宫产生于中国战国时代的齐国故都临淄,由齐国国君创办,存续150余年。临淄是中国当时最大的都会城市之一,城中有冶铜、制钱、漆器、丝织等诸多手工业工场。而稷下学宫则成为各种学术流派的集聚之地,……稷下诸子中,稷下黄老之“道”、孟子的“仁政”主张、荀子的“隆礼近法”思想等都是在实现哲学突破的同时,对新的治国理念和统一天下之术的探索与论辩。 雅典的柏拉图学园于大约公元前387年由柏拉图创办,是西方古代第一所大学,存续900余年。学园汇集了当时众多的学者在此从事学习或研究,学科设置主要以哲学思想的传授、研究为主,同时十分注重数学并扩展到其他学科,例如几何学、音乐、体育、天文学,以及生物科学中的动物学和植物学等。学园希望通过对这些学科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真理、追求真理,具有科学精神的人才。 ——摘编自王志民《世界教育史上的双子星座——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比较论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稷下学宫和柏拉图学园差不多同时出现”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稷下学宫和柏拉图学园不同办学特点,并简析二者的共同历史贡献。 【答案】(1)工商业发达和城市经济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知识分子群体形成提供浓郁的人文环境;都具备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 (2)特点:稷下学宫由政府主办;学科相对单一,主要是人文学科;带有鲜明政治色彩,主要服务于君主的统治需要。 柏拉图学园是民间办学;学科相对齐全,人文、自然学科兼有;主要目标是培养学术人才、进行学术研究。 贡献:培养了众多伟大的思想家,推动了当时东西方哲学(思想)的突破和人类文化的繁荣;对东西方后世教育制度、学术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析】 (1)根据“临淄是中国当时最大都会城市之一,城中有冶铜、制钱、漆器、丝织等诸多手工业工场”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经济的繁荣与发达为“稷下学宫和柏拉图学园差不多同时出现”奠定了经济基础;根据“稷下学宫则成为各种学术流派的集聚之地”、“学园汇集了当时众多的学者在此从事学习或研究”得出知识分子群体形成提供浓郁的人文环境,并且都具备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 (2)根据“由齐国国君创办”可知稷下学宫由政府主办;根据“稷下黄老之‘道’、孟子的‘仁政’主张、荀子的‘隆礼近法’思想等都是在实现哲学突破的同时,对新的治国理念和统一天下之术的探索与论辩”可知稷下学宫学科相对单一,主要是人文学科;带有鲜明政治色彩,主要服务于君主的统治需要。根据“柏拉图学园于大约公元前387年由柏拉图创办”可知柏拉图学园是民间办学;根据“十分注重数学并扩展到其他学科,……学园希望通过对这些学科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真理、追求真理,具有科学精神的人才”可知柏拉图学园学科相对齐全,人文、自然学科兼有;主要目标是培养学术人才、进行学术研究。 二者的历史贡献可根据材料和所学从培养人才、推动哲学突破和文化繁荣、对后世教育制度、学术思想和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角度进行作答。 17.“春秋决狱”是中国古代法制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即在案件审判中,碰到有关伦常而无明确法律规定,或有法律规定却与伦常有悖时,根据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断案的根据。 《春秋》是孔子修订的一部鲁国编年史,其经义既体现了维护“三纲”的要求,又符合国家认可的法律意识,因而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肯定和倡导,从汉武帝时起,春秋决狱就成为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断案形式。 虽然汉朝的法律承袭秦制,而其法律指导思想却与法家的重刑主义色彩背道而驰。“亲亲得相首匿”又称“亲亲相隐、亲属相容隐”,是春秋决狱中的一项基本原则,这一司法原则入律是汉律的首创,直到民国时期的法律中仍有体现。 ——摘编自郭宏《论汉代春秋决狱及其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汉代的“春秋决狱”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水平三:能够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三个层次进行评述。表述成文,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相关论述充分合理。 层次一:说明“春秋决狱”产生的历史背景。若从汲取秦朝实行暴政、严刑峻法导致速亡的教训;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春秋决狱创造条件;完善法律体系、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等角度进行阐释历史背景。 层次二:说明“春秋决狱”的特点:若从以礼入法,礼法合一的法制思想;将儒家经典法典化的实际操作;注重人伦纲常的司法原则等角度阐释其法律实践的特点。 层次三:说明“春秋决狱”产生的历史影响。若能从推动了汉代法律体系的完善,对后世封建王朝产生深远影响;强化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起到一定社会教化作用;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等角度阐释其历史意义即可得4分;若能继续从法律解释主观化,影响法律的公正性;过分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影响法治精神的彰显等角度阐释其历史局限,表述合理。 水平二:能够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多个层次进行评述。观点较为明确,史实运用较为准确,相关论述较为充分合理。 水平一:能够根据材料信息或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述。阐述相关史实基本准确,论述较为合理。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本题要求对汉代的“春秋决狱”进行评述。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春秋决狱”是在司法审判中引入儒家伦理作为判决的依据。对此做法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如从历史背景、特点、影响等,可任选一点从正反两方面引用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18.自开商埠,是近代中国完全不同于约开口岸的另一种通商口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甲午战后,外国列强争相在中国攫取势力范围,并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强租港湾,强索铁路修筑、矿山开采等一系列垄断性特权。 1898年4月,总理衙门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这是中国第一批自开商埠。同年8月,清廷又颁发“广开口岸”上谕:“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得侵占。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后北洋大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等于1904年春奏请将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一并自行开为商埠。 济南开埠后,一跃成为“山东内陆第一大商贸中心”。据统计,1927年,济南城关及商埠两地区的商户已达6700家。1904年,电影传入济南,一名德国人在济南经三纬二路建立了济南历史上第一家电影院——“小广寒”。这一年,自行车在济南销量大增。济南成为清末城市“自我发展”的一个典范。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等 (1)根据材料并结仓所学知说概括清末中国自开商埠的基本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中国自开商埠历史影响。 【答案】(1)特点:中国在口岸城市拥有完整主权。 原因:挽回利权、抵制侵略的需要(或: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解决财政危机的需要;清末新政的推动;晚清重商思想的影响。 (2)意义: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推动了商贸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成长提供有利条件;促进了口岸城市的近代化变迁。 局限:在抵御列强侵略方面作用有限,未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解析】 (1)根据“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得侵占”可知清末中国自开商埠的基本特点是中国在口岸城市拥有完整主权。根据“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济南开埠后,一跃成为‘山东内陆第一大商贸中心’”可知中国自开商埠是为了挽回利权和抵制侵略,同时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也是清政府实行清末新政和重商思想影响的表现。 (2)综合材料内容可知,中国近代自开商埠起到了增加财政收入、推动商贸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成长、促进口岸城市近代化作用。但局限性表现在没有改变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在抵御列强侵略方面作用有限。 19.1649年公开审判国王查理一世是英国政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将国王交付审判的决定意味着拒绝采用过去那种除不得民心的君主的惯常方式。议会军确实讨论过是采用“最悄无声息的”毒药,还是采用“已有众多志愿者按剑待命”的暗杀方式。也曾有人提议在赫斯特城堡曲折的台阶上制造一个历史性事故,或在查理一世企图逃走时击毙他。其实还有一种简单而完全合法的替代方案可供军事委员会选择:作为敌军司令,国王可以被交付军事法庭,立即击毙。但是议会军并不想以这些方式草草了结,而是选择了根据传统的抗辩程序在民众面前公开审判查理一世。 法庭公诉书列举了国王的暴政和一系列严重罪行,指出国王的“权力本是人民为了自己的安全而赋予他的,一旦其利用手中的权力来伤害人民,则根据该国法律应将其视为人民公敌并处以最严厉的刑罚以警戒后人”。检察官请求法庭责令查理一世对叛国阴谋和其它构成暴君、叛国贼、杀人犯和英国人民公敌等罪行一一进行回答。最后法庭宣判查理一世应被处以身首异处的死刑。 ——据(英)杰弗里·罗伯《弑君者把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的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649年议会军选择公开审判国王查理一世做出合理解释。 【答案】对议会军选择公开审判方式的历史解释应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说明审判发生的历史背景,如《大宪章》确立了王权有限、法律至上的原则;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议会军取得胜利,国王查理一世被俘等。 指出选择审判的主要目的,如议会此举是为了遵守法律传统,防止未来的暴政;希望通过公开审判查理一世证明资产阶级革命的正义性和自身权力的合法性,从而确立资产阶级统治等。 探讨审判产生的历史影响,如冲击君权神授观念,推动早期启蒙思想的发展与传播;承认了议会权威和司法独立原则,为英国近代宪政体制建立奠定基础,推动了英国的民主化进程等。 【解析】 根据“选择了根据传统的抗辩程序在民众面前公开审判查理一世”、“指出国王的‘权力本是人民为了自己的安全而赋予他的,一旦其利用手中的权力来伤害人民,则根据该国法律应将其视为人民公敌并处以最严厉的刑罚以警戒后人’”等信息可知,1649年议会军之所以选择公开审判国王查理一世是为了遵守法律传统,限制国王权力,证明资产阶级革命的正义性和自身权力的合法性。因此对于这个问题可从审判的背景、主要目的和历史影响等几个层次和方面,围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展开解读。言之有理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