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邢台市第八中学2018-2019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卷 高一历史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个2分,35题,共70分) 1.封泥是中国古代信函文书封缄的实物遗存,秦汉时期广泛使用,形式类似于西方的火漆。2014年12月,陕西出土的“右丞相印”、“廷尉之印”、“泗川太守”等5枚封泥,被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批封泥印证了秦汉时期 A. 郡国并行的制度 B. 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C. 官僚政治的推行 D. 国家实力日益增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封泥属于出土文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右丞相印”、“廷尉之印”、“泗川太守”等5枚封泥是秦朝中央和地方官员的官印,印证了秦汉时期官僚体制的推行,故C项正确。A项是西汉初期的地方制度,故排除。B项是在明清时期,故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 2.我国古代社会就有“好学者则庶民之子为公卿,不好学者则公卿之子为庶民”的价值观念。这一观念形成的制度因素是 A. 世袭制 B. 郡县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好学者则庶民之子为公卿”反映了科举制以才学考试成绩为依据选官的影响,故D正确;世袭制以血缘世袭为特征,故A排除;郡县制是秦朝地方行政制度,故B排除;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选官依据,故C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好学者则庶民之子为公卿”,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科举制的选官依据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3.明太祖朱元璋为减轻处理国事负担,他设置了 A. 御史大夫 B. 中书省 C. 殿阁大学士 D. 军机处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为减轻处理国事负担,设置了殿阁大学士,故C正确;秦朝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图籍章奏等,排除A;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排除B;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排除D。 4.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的改革的领导者是 A. 梭伦 B. 克利斯提尼 C. 阿菲埃尔特 D. 伯里克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公元前594年,梭伦开展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运动,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故选A。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规定雅典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公元前462年,阿菲埃尔特在司法方面建立了不法申诉制度,以保卫民主政治不受寡头势力干扰,排除C。公元前5世纪,伯里克利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排除D。 5. 早期罗马的法律都由祭司们记录在卷,秘密保管,不让平民知道。祭司们偶尔也会改变原文以适合贵族之目的。《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A. 摒弃了习惯法的内容 B. 打破了贵族垄断司法 C. 维护了罗马帝国统治 D. 推动了万民法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早期罗马的法律都由祭司们记录在卷,秘密保管,不让平民知道。祭司们偶尔也会改变原文以适合贵族之目的”表明《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打破了贵族对司法的垄断,故B正确;《十二铜表法》是习惯法的汇编,故A错误;C材料表述错误,《十二铜表法》编写于罗马共和国时期,排除;D选项万民法形成于罗马帝国时期,并且与材料的《十二铜表法》的描述,并无直接联系,故错误。 6.英国近代史上某法案曾记载:“宜剥夺许多微不足道的选区产生议员之权利,将该项权利授予人口稠密、资源富饶之大城市。”这一规定的出台 A. 是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妥协的结果 B. 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 体现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D. 完善了英国的责任制内阁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反映了英国对议会席位进行了重新分配,将更多议会席位分配给新兴的工商业城市,这体现的是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对政治权力的要求,故C项正确。议会改革主要满足工业资产阶级诉求,故A项错误。B项是《权利法案》的意义,与题意不符,故B排除;D项与题干现象无关,故D排除。 7.“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的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基于此,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规定 A. 总统享有最大的行政权力 B. 民主党与共和党联合执政 C. 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机制 D. 国会是国家真正权力中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于同一部门……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反映了权力的制衡,为此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规定三权分立与制衡机制,故C正确;总统享有最大的行政权力无法体现权力制衡,故A排除;美国是民主党与共和党轮流执政,故B排除; 美国国会是立法机构,是三权之一,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于同一部门”,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1781年宪法三权分立的制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8.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是 A. 《海国图志》 B. 《天朝田亩制度》 C. 《资政新篇》 D. 《变法通议》 【答案】C 【解析】 【详解】《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故C正确;《海国图志》是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书籍,与发展资本主义无关,排除A;《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前期的纲领,没有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排除B;梁启超编著《变法通议》,宣传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不符合“首次”,排除D。 9.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目的是 A. 夺取资本输出场所 B.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C. 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D. 推翻清政府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 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兴起,义和团打出“扶清灭洋”口号,沉重打击了外国的侵略势力,1900年,为镇压义和团运动,俄、日、美、德、英、法、意、奥八国联合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故选B;夺取资本输出场所、变中国为其殖民地,不是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目的,排除AC;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目的是镇压义和团运动,而不是推翻清政府统治,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目的”,联系所学八国联军侵华的的史实分析解答。 10.《郑孝胥日记》记载:清帝颁布退位诏之夕“闻爆竹声甚繁,于是乎大清二百六十八年至此夕而毕,此日堪称中国历史上至关紧要的一天。”该事件的意义是 A. 促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B. 标志着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C. 结束了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 D. 推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于是乎大清二百六十八年至此夕而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宣布退位,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封建思想仍旧残存于人们心中,故C项正确,D项错误。清帝退位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没有因果关系,故A项错误。该事件标志着清王朝统治结束,故B项错误。 11.《红星照耀中国》被誉为是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百科全书,该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斯诺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斯诺可能报道了 A. 吴起镇会师 B. 红军长征胜利 C. 百团大战 D. 平型关大捷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36年6月至10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吴起镇会师是1935年10月,故A项排除;红军长征胜利是1936年10月,故B项正确;百团大战是1940年,故C项排除;平型关大捷是1937年,故D项排除。 12.1938年4月9日 英国路透社电讯说;“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山东枣庄一带)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在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国报刊所提到的“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是指 A. 百团大战 B. 台儿庄战役 C. 平型关大捷 D. 枣宜会战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时间“1938年4月9日”、地点“山东枣庄”等信息可以看出,“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是指台儿庄大捷,故答案为B项。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平型关大捷发生在1937年9月,枣宜会战发生在1940年,均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C、D项。 13.某学者搜集到以下标语“打过长江去,解放全囗囗”、“推翻蒋家王朝的统治”、“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民主新国家”(“囗”指已经磨损无法辨认的字)和标语的照片等史料。这些史料反映了哪一时期的史实 A. 国民革命时期 B. 红军反围剿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推翻蒋家王朝的统治”,这是解放战争时期渡江战役的口号,故D正确;国民革命时期国共联合反帝反封建,不可能提出“推翻蒋家王朝的统治”,排除A;红军反围剿时期,红军力量还不足以推翻国民党统治,不可能出现“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标语,排除B;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进行合作,共同抗日,不可能出现“推翻蒋家王朝的统治”的标语,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信息是“打过长江去,解放全囗囗”、“推翻蒋家王朝的统治”,联系所学渡江战役的史实分析解答。 14.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其在各国出版撰写了7篇序言。这些序言中他们多次强调“《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可见,他们强调 A.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随时可变 B. 各国工人要以《宣言》指导革命 C. 《宣言》的唯物史观完全正确 D. 《宣言》的原理要与具体国情相结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未变化,变化的是原理的应用方法,故A错误。根据“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可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随着实践而转移,要与具体国情相结合,故排除B,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唯物史观问题,排除C。 15.20世纪50年代,尼泊尔代表团团长评价某次国际会议时说:“最重要的事实是到处洋溢着团结感。这种团结感是这样强烈,连那些反对公理并且跟着另外一方跑的人最后都不能不同意,因为他们不想违背潮流。”在这次国际会议上新中国 A. 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提出“存同存异”方针 C. 首次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D. 积极奉行不结盟的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到处洋溢着团结感”“反对公理并且跟着另外一方跑的人最后都不能不同意,因为他们不想违背潮流”,这符合万隆会议的特点,万隆会议是二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周恩来提出“存同存异”方针,故B项正确;A项是要实现睦邻友好,排除;C项是指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排除;新中国初期并不奉行不结盟政策,奉行一边倒政策,排除D。 【点睛】“到处洋溢着团结感”“反对公理并且跟着另外一方跑的人最后都不能不同意,因为他们不想违背潮流”是关键信息。 16.下面是历届联合国大会讨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支持中国票数增长表。据此,下列选项中分析最科学的是 A. 新兴发展中国家力量增长 B. 西方大国放弃了敌视中国的政策 C. 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上升 D.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主导作用增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支持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国家逐渐增加,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当时的外交政策是积极改善与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是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故A项正确;1971年以前西方大国并未放弃敌视中国的政策,1972年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面临的外交僵局才被打破,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我国综合国力的上升和主导作用,故C、D项排除。 17.如图是题为《第一世界真相》的漫画,其中握在一起的手上分别写着“缓”“和”;刀身上都写着“优势”两字。该漫画意在反映 A. 苏联妄想称霸世界 B. 美国企图控制西欧 C. 国际环境动荡不安 D. 美苏实行冷战政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世界”指美苏两国,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美苏“冷战”从此开始,分析漫画可以知道与二战后美苏冷战有关,故D项正确。AB项只是图片的局部体现,故排除。国际环境整体稳定局部热战,故C项错误。 18.1991年9月9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中说:“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对这段话的最佳理解是 A. 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并使国际局势紧张 B. 美苏双方势均力敌从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C. 冷战拖垮了苏联最终成就了美国独霸局面 D. 冷战使美苏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可以看出,美国在为军备竞赛付出高昂代价的同时,也在与苏联的竞争中推动了科技发展。故答案为D项。材料不是反映美苏争霸对世界局势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美苏争霸在避免世界大战中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成就了美国独霸局面”,排除C项。 19. 俄罗斯现任总统普京曾说:“谁要是不为苏联解体而感到遗憾,他就是没心肝;谁要是想恢复原来模样的苏联,他就是没有头脑。”这里的“遗憾”主要是指 A. 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束 B. 高度集中体制被打破 C. 超级大国地位的丧失 D. 人民生活水平的降低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普京是资产阶级代表,不可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束而“遗憾”,也不可能是高度集中体制被打破。因此这里的“遗憾”是指苏联作为超级大国地位的丧失,C选项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B选项。人民生活水平降低的现象是苏联或俄罗斯经常出现的现象,D选项排除。 20.作为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中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有 ①玉米 ②水稻 ③棉花 ④粟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玉米原产美洲,排除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故②④正确。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域,排除③。故选②④组合,排除ABC,选D。 21.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 ①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基本生产模式 ②不承担国家赋税 ③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情景 ④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可知,反映了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基本生产模式,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故①④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封建社会下农民是要承担国家赋税的,而且从材料中也不能得出,故②错误;依据题干“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可知,反映的是农民艰苦的生活,故③错误;所以答案选B项,ACD项排除。 22.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说:“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该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小农经济的 A. 封闭性 B. 分散性 C. 脆弱性 D. 连续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可以看出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分散性,故AB两项也是其特点,但不符合题意;小农经济没有连续性,故D项排除。 23.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材料中“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 自给自足 B. 男耕女织 C. 精耕细作 D. 集约经营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的信息可以看出这是在有限的土地之下精耕细作的特点。C正确。自给自足和男耕女织属于小农经济的的特点,不符合材料主旨,A和B项错误;集约经营在古代并未产生,它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出现的经营模式,故D项错误。 24.中央电视台有一则广告语:“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四川旅游依然美丽。”反映了四川人民在灾后重建家园、发展经济的美好愿望。广告中提到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修建于 A. 西周时期 B. 战国时期 C. 两汉时期 D. 隋唐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故选B;ACD时间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5.下图是1957年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百福村南出土的战国时期器物。两面刻铭:正面为“十八年,漆工朐,丞巨造,工正”,背面为“上郡武库”。该器物 A. 属于民营手工业品 B. 在市场上流通较广 C. 由官营手工业制造 D. 由个体生产者锻造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战国时期器物……十八年,漆工朐,丞巨造,工正……上郡武库”反映了该产品由战国时期官府管理生产,故C正确;民营手工业品由私人经营,产品面向市场,不符合题意,故A排除;官营手工业产品不在市场上流通,故B排除;材料无法体现该产品由个体生产者锻造,故D排除。 26.《文献通考》曾记载,宋朝物产类租税中,仅布帛丝绵之品就有10种,分别为罗、绫、绵、纱、丝、纳、杂折、丝线、锦和葛布。据此可知,宋朝 A. 纺织业较为发达 B. 农民赋役负担沉重 C. 丝织品种类齐全 D. 官营手工业水平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仅布帛丝绵之品就有10种,分别为罗、绫、绵、纱、丝、纳、杂折、丝线、锦和葛布”反映了当时纺织品种类繁多,说明纺织业较为发达,故A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农民赋役负担沉重,故B排除;仅凭材料信息也不能说明丝织品种类齐全,故C排除;材料未涉及官营手工业的水平,故D排除。 27.“布衣”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生活的时代,“布”的主要材料是 A. 丝 B. 毛 C. 棉 D. 麻 【答案】D 【解析】 【详解】元朝以后随着棉纺织技术的推广,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民间穿棉布衣服才比较普遍。在此之前,大多是富人穿丝,穷人穿麻。故答案为D项。富人穿丝,而“布衣”是对劳动人民的称呼,排除A项;毛料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排除B项;棉布在元朝以后开始增多,排除C项。 28.“土豪,我们做朋友吧”成为当今一种网络流行语。如果这一土豪生活在唐朝,不可能成为他显摆资本的是 A. 灌钢法制作的钢刀 B. 精美的青铜酒器 C. 胎质细洁的白瓷 D. 艳丽柔和的粉彩瓷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灌钢法发明于南北朝时期;青铜酒器早在商朝就已经发现;白瓷出现于唐朝时期;粉彩瓷器出现于明清时期,故答案选D项。排除ABC项。 29.宋代文献中,大量出现虚市、亥市、村市、山市、野市、草市、小市、虚、舍、圈、集、场等词语。这反映出当时 A. 农村商业发展 B. 城市类型繁多 C. 农业生产地位下降 D. 市场管理有待规范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大量出现虚市、亥市、村市、山市、野市、草市、小市、虚、舍、圈、集、场”说明宋代农村商业发展。故答案为A项。B 项,材料中“虚市、亥市、村市、山市、野市、草市、小市、虚、舍、圈、集、场”属于农村集市,与城市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的地位问题,排除;D项,材料没有提到市场管理,排除。 30.阅读下面两幅图,产生从左图到右图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 A. 纸币便于随身携带 B. 封建政府优化商业环境 C.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D.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铜钱不便携带,不能适应大宗交易,而纸币交子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故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排除A,选C;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以重农抑商为基本政策,限制商业发展,排除B;明清时期,我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排除D。 31.新版《水浒传》在全国各地卫视上热播,由于疏忽,其背景知识出现了一些历史错误。如 A. 东京街头店铺林立,市坊杂处 B. 鲁智深在相国寺庙会上买酒吃肉 C. 宋江与吴用在玉米地里“设计” D. 汴京桑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50余座 【答案】C 【解析】 【详解】联系所学,《水浒传》反映的是宋朝宋江起义,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坊市界限被打破,庙会、集市商业繁荣,出现勾栏瓦肆娱乐场所,ABD 三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玉米的原产地是墨西哥或中美洲,1492 年哥伦布在古巴发现玉米,以后逐渐传至世界各地,明朝末年在中国玉米的种植已达十余省,C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项。 32.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 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B. 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 官府鼓励经商 D. 生活习俗改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代城市功能的演变以及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由题干“宋”、“都城”、“向客商出租”并结合所学知识,宋朝商品经济十分繁荣,城市不断扩大,城市为商业发展的配套服务进一步完善,表明宋代城市的商业功能增加,而B、C、D项在题干中均没有直接体现,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33.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手工工场主和雇主 商人 占总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 汉代江南地区 B. 唐代关中地区 C. 宋代太湖地区 D. 明代苏杭地区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可以看出,“手工工场主和雇主”占到职业人口总数的30%,表明此地已经出现了以雇佣工人为特征的手工工场,并且此种现象在当地较为普遍,所以该表格实际反映的是明代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现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后期江南部分行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故答案为D项。ABC 项,汉代江南地区经济状况是人烟稀少;耕作技术落后;商品交换不发达,开发较晚,和古代的北方山东、山西经济区比很落后;唐代关中地区经济衰落,人口流失严重,唐以后关中地区没能再成为政治中心;宋代随着经济重心南移,两宋时期是太湖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跃居全国前列的关键时期。但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在明中期之后。综上所述,此三项都与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史实不符,排除。 【点睛】数据图表作为考查考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的一种载体,是表达信息、反映事物发展变化趋势的一种重要形式。做此类题需注意: a.防止孤立考查数据,要将整个数据串联起来进行整体的、宏观的综合分析。 b.发掘和利用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每一个数据都对应着相应的一个时间,时间能提示我们相对应的时代背景。 34.明清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其根本目的是 A. 维护封建统治 B. 限制商业发展 C. 保护民族工业 D. 防范殖民侵略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历代统治者无论实行怎样的政策,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限制商业发展属于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措施,而非目的,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与题干中“明清”不符,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防范殖民侵略属于“海禁政策”的直接目的,而非根本目的,排除D项。 【点睛】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明清”并正确掌握”重农抑商”、“海禁”政策的目的。 35.古代中国有“千年田换八百主”的谚语。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社会动荡无法长期占有土地 B. 古代中国朝代更替频繁 C. 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D. 国家实行土地轮休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千年田换八百主”反映土地所有者经常变换,这是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的结果,故C正确;“千年田换八百主”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社会动荡、朝代更替频繁,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AB;D是对材料的误读,材料反映的是土地所有者的变化,并非土地轮休,排除D。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主观题(36题15分,37题15分)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编 材料二 修改后的宪法草案,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0次会议通过,1954年6月14日公布,交全国人民讨论。参加讨论者有1.5亿人,提出118万多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再次修改,9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4次会议讨论通过,然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9月20日出席会议的代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正式诞生。 ——摘自朱健华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纪事本末》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两部法律颁布的时间及其法律的性质。 (2)指出材料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所体现的原则、统治权力分工规定所体现的思想,以及材料二中宪法体现的两大原则。 【答案】(1)时间:1912年;1954年。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原则:人民主权(或主权在民),思想:分权制衡(或三权分立)。两大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可知这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依据材料二“修改后的宪法草案,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0次会议通过,1954年6月14日公布,交全国人民讨论”可知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于1954年,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根据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所体现 原则是人民主权(或主权在民)。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总统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可知统治权力分工规定体现分权制衡(或三权分立)。根据材料“交全国人民讨论……然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可知材料二中宪法体现的原则是人民民主原则;根据所学可知社会主义原则。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 材料二 (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其发展的因素。 【答案】(1)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产生。 (2)特点:规模大;分工细;雇佣劳动。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府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农民贫困无购买力。 【解析】 【详解】(1)本题注重考查铁农具和牛耕产生的意义。其影响可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效率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转型、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产生等角度概括。 (2)关于描述明朝矿冶业特点,根据材料“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可知,规模大;“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可知,分工细;“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可知雇佣劳动。关于阻碍其发展的因素,可结合书本所学知识,从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国家政策的影响、农民购买力低下等角度概括。 【点睛】 本题属于记忆与提炼相结合的复合型材料题,识记铁农具和牛耕产生与重农抑商的相关知识点,紧扣设问要求“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请写出阻碍其发展的因素”,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