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淮口中学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淮口中学2019-2020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 A. 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B. 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C. 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D. 促成了统一民族的形成 【答案】B 【解析】题干强调分封制将先进的器物、制度和文化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无疑客观上推动了周边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扩展了中原文明的影响范围。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中原文明的扩展,AC两项没有体现材料主旨,排除。统一民族的形成是在秦朝,故D项错误。 2.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 A. 汉刺史制 B. 宋参知政事 C. 明内阁制 D. 清军机处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宋朝时期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故答案为B项。A项,汉刺史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管,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分宰相之权”无关,排除;C项,明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体现了加强君主专制集权,且此时宰相已被废除,排除;D项,清军机处使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体现了加强君主专制集权,且此时宰相已被废除,排除。 3.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说明这一时期 A. 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B. 古代行政区划设置混乱 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 地方官员职权不断扩大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现在两对矛盾:中央和地方,其发展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扩大,地方权力不断缩小。结合材料“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可知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发展,C选项符合题意。君主专制体现在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材料未体现皇权和相权的矛盾,A选项排除。中国行政区划的增加,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的加强,古代行政区划设置混乱说法错误,B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地方官员职权不断扩大,D选项排除。 4.下图所示为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示意图。导致唐宋时期这一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孝廉是选官的主要标准 B. 九品中正制是入仕的主要途径 C. 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 D. 唐宋政府完全成为平民的政府 【答案】C 【解析】解读图表可知东晋至北宋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持续增加,这一变化主要应归功于科举制,科举制使平民子弟通过考试可以步入仕途,大大提高了平民子弟在官员群体中的比例,故C项正确;A项属于汉朝的察举制,排除;唐宋时期九品中正制已被科举制取代,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唐宋时期的政府组成,故D项排除。 5.雍正时,军机处因军务而设,但其职务并不限于此,“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八十年,……盖隐然执政之府矣”。由此推知,军机处 A. 分散了宰相权力 B. 推动皇权空前强化 C. 减少了决策失误 D. 掌握了军事决策权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说明军机处设置加强了皇权,故B项正确;从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明清就没有设立丞相,故A项错误;军机处是直属皇帝的办事机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不能减少决策失误,故CD项错误。 6.鸦片战争时,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一些地方乡绅表示:“我虽乡愚小民,乃亦天朝赤子。惜身家亦惜土地,终怀父母之邦”。可见当时一些乡绅 A. 主动指挥了鸦片战争 B. 已经走在时代的前列 C. 都饱读儒家经典著作 D. 初具民族国家的观念 【答案】D 【解析】“惜身家亦惜土地,终怀父母之邦”表明当时的一些乡绅初具民族主义观念,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乡绅主动指挥鸦片战争,A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乡绅已经走在时代的前列,B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乡绅都饱读儒家经典著作,C选项排除。 7.太平天国运动借助基督教义反清,义和团运动凭借道教诸神“灭洋”。这表明近代中国 A. 中外文化冲突加剧 B. 民主独立成为时代主题 C. 科学技术发展落后 D. 农民运动缺乏科学理论 【答案】D 【解析】太平天国和义和团都借助宗教理论来进行斗争,充分说明了农民运动缺乏先进理论的指导,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中外文化冲突加剧,A选项排除。太平天国的矛头指向的清政府,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B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落后,C选项排除。 8.从“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到“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一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之一是 A. 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 B. 促进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C.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移风易俗,改善社会风气 【答案】C 【解析】材料“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体现的是封建忠君思想,而“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体现的是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复辟封建帝制的行为不得人心,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打击帝国主义势力,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社会对封建帝制观念的变化,与社会移风易俗无关,D项错误。 9.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学校三千多名学生聚集天安门前,高举写有“誓死力筝,还我青岛”“惩办卖国贼”“拒绝在和会上签字”等的标语,随后进行了游行示威。这场运动 A. 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B. 扭转了中国的外交弱势 C. 体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 D.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誓死力筝,还我青岛”“惩办卖国贼”“拒绝在和会上签字””所给的口号可知,五四运动学生游行示威体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C选项符合题意。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A选项排除。外交是综合国力的体现,弱国无外交,结合当时北洋政府统治的实际情况可知,简单的学生运动不会扭转中国外交弱势,B选项排除。新中国成立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D选项排除。 10.20世纪30年代,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10%的地主、富农手中。为此,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措施是 A. 发动湘赣边秋收起义 B. 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 C. 组织红军进行战略转移 D. 在革命根据地发动土地革命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和“中国土地大部分掌握在地主和富农手里”结合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的政策可知,共产党为解决土地分配不均问题,在革命根据地发动土地革命,D选项符合题意。秋收起义第一次公开打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旗帜,进一步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决心,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解放战争时间是1946—194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排除。红军战略转移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11.有学者认为:“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的认同感。”这表明抗日战争 A. 导致中国知识分子流离失所 B. 促进了内地经济发展 C. 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 D. 维护了中国国家主权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向内地的被迫撤退……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的认同感”可知,抗日战争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C选项符合题意。中国知识分子流离失所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促进内地经济发展是沿海工业内迁导致的,B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维护中国国家主权,D选项排除。 12.鲁迅先生曾向中共中央发过一份贺电:“英雄的红军将领和士兵们,你们的英勇斗争,你们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最光荣的一页!全中国民众期待着你们更大的胜利。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未来。”与这则贺电直接相关的是 A. 北伐胜利进军 B. 挺进大别山 C. 长征的胜利 D. 淮海战役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鲁迅死于1936年10月,而挺进大别山发生在1947年、淮海战役发生1948年,故可排除BD;北伐胜利进军虽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重大成就,国民革命主要是国民党领导的,所以,北伐胜利进军不能单纯地说是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据此可排除A;故本题选C。 13. 某学校组织了一个历史兴趣小组,进行有关“日军侵华罪行”的课题研究,在众多的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A. 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 B. 历史专著中对“日军侵华罪行”的描写 C. 侵华日军老兵撰写的回忆录 D. 日军进行屠杀的现场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 【答案】D 【解析】历史研究分第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直接真实反应历史面貌的信息,如遗迹遗物等是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二手史料如回忆录、后人的记载等,需要考据佐证。所以答案选D。 14.1947年,解放军有一个军事行动,形成了东逼南京,西迫武汉,南扼长江,俯瞰中原的战略态势。这一军事行动指 A. 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 B. 淮海战役 C.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D. 渡江战役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所给时间1947年和“俯瞰中原的战略态势”可知,解放军的军事力量挺进国民党的腹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共产党的军事力量深入中原,C选项符合题意。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与材料所给时间不符合,A选项排除。淮海战役发生时间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与材料所给时间不符合,B选项排除。渡江战役发生于1949年4月21-23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结束了国民党对大陆的占领,与材料时间不符合,D选项排除。 15.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的这一制度,主要体现一种精英参政,区别于自下而上选举基础之上的广泛的公民参政,它是对中国政体的一种补充体制。这一制度是 A. 村民自治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一种精英参政……它是对中国政体的一种补充体制”可知,这一制度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对应的恰好就是材料中的“精英参政”,故选B项。村民自治制度建立于改革开放之后,与材料的时间描述不符,排除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反映的就是自上而下的广泛的公民参政,故C项与材料背离,排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保证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其并不能体现“精英参政”的特点,排除D项。 16.毛泽东认为:“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共同对付可能出现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A. 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B. 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结合 C. 最终实现了地区和平 D. 由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的转型 【答案】B 【解析】材料“1950年《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表明,当时新中国把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相结合,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故B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故A项错误;一边倒的政策并没有实现地区的最终和平,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国外交的转型,故D项排除。 17.据有关资料统计,1950年我国开始对周边的越南、朝鲜等国家提供经济援助;1955年后,中国对外援助范围扩展到亚洲和非洲一些对华友好的发展中国家。到1963年,共有21个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发展中国家接受了中国援助。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 中苏关系恶化 C. 万隆会议的影响 D. 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答案】C 【解析】材料“1955年后,中国对外援助范围扩展到亚洲和非洲一些对华友好的发展中国家”说明万隆会议后,中国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联系,C选项符合题意。“一边倒”是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材料“共有21个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发展中国家接受了中国援助”不符,A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中苏关系恶化,B选项排除。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D选项排除。 18.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直接反应是 A. 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 B. 对侵略历史进行深刻反省、道歉与赔偿 C. 与台湾当局断绝所谓的“外交关系” D. 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日本和中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故A正确;BC明显不符合有关主旨,故排除;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D项错误。 19.《维和步兵营》讲述的是中国首支维和部队走出国门,远渡重洋,奔赴境外执行维和任务的故事。从中能够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 A.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 以维护国家安全为首要任务 C. 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D. 联合世界各国反对霸权主义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首支维和部队走出国门,远渡重洋,奔赴境外执行维和任务的故事。”可知,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维和部队是以维护国家安全为首要任务,B选项排除。远渡重洋执行维和任务与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联合世界各国反对霸权主义,D选项排除。 20.古希腊史学家普鲁塔克记述道,阿里斯提德因为人们厌烦其“正义”的名声而遭到放逐。几年后,他被允许回国参加希波战争。回国后,他毫无怨言地为国家尽忠尽力,立下卓越功勋。这反映在当时雅典 A. 个人自由由国家支配 B. 城邦利益至高无上 C. 公民缺乏参政的能力 D. 民主政治逐渐完善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阿里斯提德在被放逐后,“被允许回国参加希波战争……毫无怨尤地为国家尽忠尽力,立下了卓越功勋”,反映其维护城邦的整体利益,表明古代雅典城邦利益高于一切,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雅典公民的个人自由的问题,A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公民缺乏参政的能力,C选项排除。雅典民主政治的逐渐完善体现在伦伦改革到克里斯提尼改革再到伯里克利改革,D选项排除。 21.“这一法律适用的对象是罗马人与外国人相互之间的诉讼案件,它所调节的社会关系是不同民族的人之间的关系。”“这一法律”是指 A. 习惯法 B. 《十二铜表法》 C. 万民法 D. 《人权宣言》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万民法主要是调整罗马境内各族人民之间关系的法律,C选项符合题意。习惯法是罗马不成文的法律,具有较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不能调整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A选项排除。《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公民法,主要调整罗马公民内部之间的关系,B选项排除。《人权宣言》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22.美国总统特朗普颁布的“禁穆令”在公布之后就遭遇了一波三折的命运,先是联邦法官做出了暂停“移民禁令”限制令,随后特朗普政府针对暂停禁令提起上诉。之后该上诉又被驳回,日前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推翻了下级法院的判决,允许总统特朗普提出的新版移民限制令部分生效。这主要体现了 A. 美国司法程序的复杂性 B. 美国宪政民主的制衡性 C. 美国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D. 美国行政命令的随意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共和制。A项,题干没有体现出司法程序。故A项错误。B项,根据题干“暂停”“上述”“驳回”“推翻”“允许”等字眼,可以看出美国总统和最高法院之间关于制定移民限令的互相制约,这体现了美国宪政民主的制衡性。故B项正确。C项,题干体现不出美国民主政治的局限性。故C项错误。D项,材料信息体现不出行政命令的随意性。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23.下图所示是法国1875年宪法部分修正案(1884年8月14日)。发布这些修正案的直接目的是 A. 建立君主立宪制 B. 确立共和政体 C. 否定巴黎公社运动 D. 阻止保皇派复辟 【答案】D 【解析】由图片中“政府的共和形式不得成为修改提议的对象。凡曾统治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并结合所学可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后,法国各派政治力量围绕共和与帝制的政体形式展开了反复较量。1875年,国民议会终于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法国为总统制共和国。为防止保守势力再次抬头,阻止保皇派复辟,维护民主共和,宪法修正案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从此阻塞了所有君主派的复辟之路,D选项符合题意。法国不是君主立宪制国家,A选项排除。1875年宪法颁布后,法国已经确立共和制政体,B选项排除。材料与巴黎公社无关,C选项排除。 24.美国学者帕尔默在其《现代世界史》中认为,1871年建立的德意志帝国是“一个君主政体的联邦”,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民主的”。下列属于其“民主”成分的是 A. 帝国议会代表由选举产生 B. 德意志皇帝任命官吏主宰议会 C. 德意志宰相只对皇帝负责 D. 联邦议会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帝国议会代表由选举产生,反映出议会立法权是民意的体现,符合民主的含义,故A项正确;议会具有立法权,德意志皇帝主宰议会,表明行政大权与立法权归于皇帝一人,不是民主的表现,故B项错误;德意志宰相对皇帝负责,反映出皇帝对官吏任免权,不能体现出官吏与皇权之间的制衡,不是民主的表现,故C项错误;联邦议会代表由君主任命,无法体现出议会对皇权监督制约的作用,故D项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尺道是连接云南与内地的最古老官道。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从修筑道路入手开发和治理云南,蜀郡太守李冰在川滇交界僰道(今四川宜宾)地区开山凿崖,修筑通往滇东北的道路。始皇统一中国后,又派常安继续修筑这条道路,五尺道从蜀南下经僰道、来提(今云南昭通)后到滇池。这条道路尽管狭窄,却和秦始皇在全国其他地方修筑的宽达五十步的“驰道”具有同等重要意义,是云南与蜀的重要商道。 ——摘编自李进《秦朝的边疆经略》等 材料二 孙中山的民族观经历了汉族主义,五族共和,到大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在吸纳世界近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后,孙中山于1919年提出了融合国内各族而成一中华民族的思想:“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达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积极目的为何?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 ——摘编自朱其永《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演进与内在逻辑》 材料三 在我国,汉族人口多,占的地方少,少数民族人口少,占的地方大,悬殊很大。 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所以我们不采取这种办法,而要实行新的政策。 ——周恩来(1957年3月25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国(朝)统治者管理西南地区采取的措施,并简析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在1919年发生“转化”的原因,并指出这种“转化”对孙中山以后的政治行为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政策”产生的积极意义。 【答案】(1)措施:设郡县;修驿道;修都江堰等水利工程。 影响:促进西南地区开发,加强与中原的经济联系;利于信息传递与政令畅通,保证这一地区的政治控制与有效管理;密切与少数民族地区关系,有利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原因:吸纳世界近代民族国家的思想;五四运动的影响。 影响: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改组国民党;推动国共合作。 (3)积极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解析】(1)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材料“秦王嬴政从修筑道路入手开发和治理云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郡县制、驿道、水利工程等方面分析出答案。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是云南与蜀的重要商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西南地区的开发、政令的畅通、加强管理、国家统一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1919年”“吸纳世界近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五四运动、吸取近代民族思想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3)根据材料可以分析出,材料中的“新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少数民族的权利、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国家由公民大会管理,公民大会是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几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五百人议事会的议员是用抽签方法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选出……每个议员团轮流执行五百人议事会的职务。 ——摘自苏联科学院《世界通史》 材料二 英国人几乎是摸着石头过河进入民主化之路的,他们发动资产阶级革命,并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一种全新的政治体制,用宪法的权威给国王套上了羁勒。 ——摘编自纪之景《英国政治制度: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材料三 解决主权问题成为宪法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即国家政府和州政府之间的权力分配。除解决主权问题之外,宪法还解决了另一个美国人特别担心的问题:中央政府权力过大。新国家领导人最惧怕的莫过于最终建立的是一个专制独裁政府。因此新国家政府的众议院应由公民直接选举,参议院、总统和联邦法官的选举则应在一定程度上与公众意愿相对隔离。 ——摘编自(美)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的英国人是如何给国王套上了羁勒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1787年美国宪法体现了哪些原则?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三中的民主制度的本质区别。 【答案】(1)特点:公民政治(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抽签选举;直接民主。 (2)措施:发动资产阶级革命(光荣革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 (3)原则:中央集权制原则(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共和制原则。 (4)本质区别:材料一属于奴隶主民主,材料二、三属于资产阶级民主。 【解析】(1)根据材料“公民大会是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可知雅典民主政治特点是人民主权;根据材料“五百人议事会的议员是用抽签方法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选出”可知体现的是抽签选举;根据材料“每个议员团轮流执行五百人议事会的职务”可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轮番而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政治特点还体现的是直接民主。 (2)根据材料“他们发动资产阶级革命,并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一种全新的政治体制,用宪法的权威给国王套上了羁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采取的措施是发动资产阶级革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 (3)根据材料“国家政府和州政府之间的权力分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的是美国的联邦制;根据材料“新国家领导人最惧怕的莫过于最终建立的是一个专制独裁政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通过分权制衡原则解决专制独裁政府问题;根据材料“新国家政府的众议院应由公民直接选举,”可知体现的是人民主权原则。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的本质是奴隶主民主;美国和英国的民主本质是资产阶级民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