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海南省东方市琼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历史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1. 公元前782年,周幽王继位。周幽王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B.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C. “元侯(大国之君)作师,卿率之,以承天子。” D. “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 2. 宋太祖“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采取这一措施主要是为了解决唐末五代以来的哪一社会问题 A. 藩镇割据 B. 宦官专政 C. 朋党之争 D. 农民起义 3. 《通志》载:“汉郡国每岁贡士,皆拜为郎。分居三署,储才待诏,无有常职。”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科举制 D. 九品中正制 4. 东汉规定,被察举的贤才必须经过严格考试,在经一年任期后,胜任者才能转为正式官员。但到东汉后期,依然出现众多“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情形。这主要是因为 A. 世家大族垄断选官权 B. 考察选任官员过于仓促 C. 忽视官员的文化素养 D. 儒家传统道德受到冲击 5. 西周初年,周成王因年纪幼小,尚缺乏裁夺政事的能力,周公旦“乃摄政当国”;后来,周厉王被国人所逐,召公和周公共同摄政,号称“共和”。这些亊实说明在西周 A. 贵族政治占重要地位 B. 嫡长子继承制被破坏 C. 周王常常是统而不治 D. 分封制存在严重弊端 6. 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 未能体现出 A. 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 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 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 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7. 明嘉靖时胡世宁曾上疏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内阁首辅的地位开始突出,倍受大臣们的尊崇,称其为首相,内阁中的其他成员也多为首辅举荐,他们事事附和首辅,不敢有什么意见。材料中的现象 A. 反映了中枢体制出现创新 B. 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 C. 说明内阁首辅取得决策权 D. 表明权力制衡已被打破 8. 明末冯元飙说:“(阁臣)夫中外之贵,孰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者莫如今日。”反映出明朝内阁 A. 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 B. 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C. 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 D. 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 1. 伯里克利说:“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这是作为对他优点的奖赏,跟特权是两码事。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不管他的境况有多黯淡。”该材料能体现出雅典民主制的原则是 A. 普选制 B. 选贤任能 C. 法治 D. 群众监督 2. 学者认为,古希腊民主政体是同时代的楷模,是后世民主的源泉,但它也是……最简陋、最粗糙的结构,它实际上由“发言权”组成,灾难性地缺少过滤器和安全阀。这一观点认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在于 A. 直接民主泛滥导致决策失误 B. 抽签选举无法保证执政者的素质 C. 权力制约致使行政效率降低 D. 财产资格限制下层民众参与政治 3. 罗马法学家盖尤斯指出:“根据自然原因在一切人当中制定的法为所有的民众井同体共同进守,并且成为万民法,就像是一切民族所使用的法”。此处,盖尤斯想表达的是 A. 万民法、自然法都不是法律条文 B. 万民法是罗马法高度成熟的标志 C. 自然法具体条文体现在万民法中 D. 自然法精神指导了万民法的制定 4. “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也不是君主个人独裁意志的结果,而主要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材料意在说明罗马法 A. 不受立法机构的制约 B. 创制过程具有较强的伸展性 C. 不必执行皇帝的敕令 D. 在世界法律史上占重要地位 5.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状况。经济持续增长,中等阶级要求变革,他们觉得自己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不相称,希望在“有产”的同时也要“有权”。为此英国 A. 颁布了《权利法案》 B. 实行责任内阁制 C. 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 D. 进行1832年议会改革 6. 依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建立的政体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这部宪法内容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的是 A. 帝国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 B. 德意志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 C. 联邦议会主席职位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D. 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7. 据金色财经2017年5月3日报道: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向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提请解散英国议会,并获女王正式同意,随即首相正式宣布解散议会。按照英国法律,议会解散后,议会下院所有席位自动空缺,但包括首相在内的所有内阁大臣仍保留现职位直至新内阁组建完成。由此可见,英国 A. 君主是实,立宪为虚 B. 首相有权解散上议院 C. 内阁和首相共同进退 D. 女王有制约首相实权 8. 有学者认为,美国建国后建立的制度,既可以看见英国的影子,又可以看到美国自己的创造。其中英国的“影子”和美国的“创造”分别是 A. 议会政治三权分立 B. 君主立宪联邦制度 C. 君主立宪参众两院 D. 责任内阁三权分立 9. 1881年德国首相体斯麦提出工伤事故保险法案,由于意见存在产重分歧米获国会通过。1882年经过修订后的法案提交国会,再次遭到反对。仰斯麦为法案通过曾付出极大努力,德国皇帝甚至为此发表圣谕。但法案还是遭到国会否决未能通过。这一事件体现了 A. 立先政体能院止国王专权 B. 国会处于国家权力中心 C. 首相和皇帝的权力遭到削弱 D. 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 1. 在一院制与两院制的多次交替后,法国最终 1875 年在第三共和国时确定采用两院制 议会。对此,戴高乐曾解释说:“直接普选产生的议会的初步动议未必是完全有远见的,所以必须以另一种选举方式再组成一个议会来进行审查、修改和提出建议。”戴高乐对两 院制议会的解释,说明 A. 两院制是世界代议制议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B. 法国议会制是共和派和君主派妥协 的结果 C. 法国两院制议会运行遵从民主与理性精神 D. 间接、直接民主并存是法国代议制的特征 2. 2016年4月 21日迎来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90岁寿辰,她是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下列有关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权利说法错误的是 A. 女王“统而不治” B. 世袭君主,是国家最高权力象征 C. 王权受法律限制 D. 拥有对政府行政权的监督控制权 3. 1820年,美国民主派领袖杰斐逊说:“就我所知,社会最高权力的最可靠掌管人只能是人民自己,美国总统制为君主制的‘新版”’,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 美国总统制共和制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B. 美国体制由“邦联”到“联邦”,中央权力被削弱 C. 美国实行的是间接民主,总统是国家权力核心 D. 美国实行的是直接民主,总统只是国家象征 4. 1962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戴高乐宣称选举总统的人民已经把国家不可分割的权力完全赋予总统,除了总统授予并维护的权力以外,不存在任何其他的权力,包括内阁的权力,民政的权力,军事的权力和司法的权力……”这表明当时的法国 A. 专制传统根深蒂固 B. 民主政体面临危机 C. 权力结构失衡严重 D. 人民主权原则被打破 5. 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这“三次高潮”的相同点是 A. 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 B. 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 C. 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 D. 革命对象与领导阶级 6. 孙中山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时说到:“曾几何时,己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据此反映了 A. 孙中山认为反革命的专制阶级是皇帝势力 B. 孙中山认为资产阶级主动采取了灵活措施 C. 孙中山找到了辛亥革命失败的真正原因 D. 孙中山分析了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 7. 南京某大礼堂,门外有“和平永奠”的牌楼,又有胜利屏一幅,上缀大红“V”字。门内正面悬挂中美英苏四国的大幅国旗。这一场场景出现在 A.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 B. 日本无条件投降后 C. 改定新约运动中 D. 渡江战役胜利后 1. 1862年,英国人在上海的《北华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该报刊的观点 A. 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有利于近代化的主流因素 B. 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摧毁文明阻碍发展的一面 C. 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要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心 D. 完全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革命 2. 一场甲午中日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之后的中国,循序渐进的洋务运动就此终止。自1895年起,至1915年袁世凯“帝制自为”,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 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这种剧烈变化可以反映 A. 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B. 民族危机激发国人加快救国实践 C.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效果超过西方 D. 革命成为社会变革的唯一主旋律 3. 美国史学家曾指出:“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能够战胜途中大自然好像决意要阻挠他们前进而向他们提出的一切挑战……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 A.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取得胜利 B. 沉重打击了日本的侵略气焰 C. 促进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产生 D. 保存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火种 4. 有誓词称:“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誓词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A. 北伐战争 B. 辛亥革命 C. 抗日战争 D. 解放战争 5.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明确使用“节制资本”的概念。明确了“节制资本”的“要旨”是“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同年,孙中山在广州作“三民主义”演讲,阐明“节制资本”的具体内容包括“节制私人资本”和“发达国家资本”。这表明 A. 振兴民族经济、增强国力 B. 资本完全国有化、保障民生 C. 节制私有资本、改善民生 D. 反对外来资本主义经济侵略 6. 《醒睡录》记载:“咸丰三年(1853年)冬,粤逆由扬州两淮至大河南北,扰山东山西界,回窜天津卫……京师震动,都中大员家眷,及官绅商民,无不各鸟兽散。”这里记载的军事行动是 A. 英军割占香港岛 B. 英法联军入侵北京 C. 太平军进行北伐 D. 八国联军进攻天津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7. 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 ——《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 材料二 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明末至清中叶是论争的第二期。顾炎武、黄宗義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封建、或言郡县的窠臼。戊戌变法以来,论争进入了第三期,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对郡县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释,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有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 .他们的一些重要见解并非一成不变。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6分) (3)根据材料二,分析概括郡县制度“历经褒贬”的主要原因。(8分)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初,德意志仍然是一个政治分裂、经济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1807年,德意志邦国之一的普鲁士进行了农奴制改革,率先踏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其他一些邦也相继进行了类似改革。1834年,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宣告成立,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形成,德意志的工业化进程由此开始,并对政治统一提出了迫切要求。 --摘编自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 材料二 1870年以后,德国工业化进程加快,通过普法战争,德国从法国夺取了矿产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获得50 亿法郎的战争赔款,统一后的德国继续扩大军费支出,大大刺激了与军火生产有关的重工业。军事上的需要使铁路和海运获得迅速发展,进而带动了钢铁、机器制造等一系列重工业部门的发展。由于德国工业化起步较晚,这使得它能够集中力量投资于新兴产业,因此电气、化工等现代化工业部门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19世纪后半期,德国在学习外国先进科技的基础上,完成了科学研究向应用转变的重大突破,新的科学发现很快就能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生产力。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德国工业化启动的特点。(6分)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70年后德国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原因。(8分)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重大事件 1840~1842年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战后,先后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夏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56~1860年 英法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1871年 俄国出兵侵占中国伊犁地区 1874年 日本出兵侵犯中国台湾南部地区 1883~1885年 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 1888~1889年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西藏战争 1894~1895年 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军民开展反割台斗争 19世纪90年代 列强加紧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出现“瓜分危机” 1900~1901年 英、美等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据《中国近代史纲要》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列强侵华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6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