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西省宜春市万载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西省宜春市万载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宜春市万载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10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我国古代对“死”有很多讳称,天子的“死”通常称作 ‎①羽化 ②晏驾 ③驾崩 ④仙逝 ⑤山陵崩 A. ①④⑤ B. ②⑤ C. ①③ D. ②③⑤‎ ‎【答案】D ‎【解析】天子的“死”通常称作晏驾、驾崩、山陵崩,②③⑤正确,故选D;道教徒称人死为羽化,仙逝指登仙而去,称人死的婉辞,①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排除AC;B不全面,排除。‎ ‎2.《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段材料说明:‎ A. 西周盛行分封制 B. 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 C. 荀子是儒家代表 D. 分封制有利于西周扩大疆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说明西周分封制中同姓分国占绝大多数,即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所以答案选B,A C D三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 ‎3.楚庄王“问鼎中原”的故事家喻户晓。可是你知道“鼎”被作为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其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吗?‎ A. 原始社会 B. 商周时期 C. 春秋时期 D. 秦汉时期 ‎【答案】B ‎【解析】商周时期,已生产出“鼎”这种器皿,西周时期有“天子九鼎”之说,鼎被认为是地位的象征,故B正确;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春秋时期、秦汉时期“鼎”早已经出现,不符合“追溯到”,排除CD。‎ ‎4. 中国古代有严格的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代替。下列各项不属于这种情况的 A. 汉文帝时改“姮娥”为“嫦娥”‎ B. 东汉初曾改“秀才”为“茂才”‎ C. 唐太宗时改“民部”为“户部”‎ D. 明建立初改“大都”为“北平”‎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汉文帝名刘妲,“妲娥”改名为“嫦娥”属于避皇帝讳;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唐太宗时改“民部”为“户部”是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因此排除ABC。明建立初改“大都”为“北平”,取“北方安宁平定”之意,与避讳无关,‎ 故答案为D。‎ ‎5.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行“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 A. 皇位从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 B. 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 C.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 神化皇权,万世一统 ‎【答案】C ‎【解析】秦朝修建咸阳,让咸阳宫居中,而咸阳宫象征着王权,即君权,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把加强君主专制和巩固中央集权两者合二为一,故C项正确。‎ ‎6.某班同学阅读了香港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里的一句话:“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大家对这里的“封建制度”展开了讨论,其中最合理的一项是 A. 它使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B. 在香港地区史学界认为我国的封建社会开始于周朝 C. 它仅仅在两周时期实行,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消失 D. 它与我国内地现行教材里的“封建制度”是一致的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封建制度”指分封制,分封制拓展了西周的疆域,使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A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我国的封建社会开始于周朝,B错误;商代已开始分封诸侯,秦朝废除分封制,此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的事例,C错误;材料中的“封建制度”指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封建制度是国家的性质,是地主压迫农民的阶级社会,二者本质不同,排除D。‎ ‎7.在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 政治上四分五裂 B. 出现了造纸厂 C. 地方实行郡县制 D. 产生了邮递业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借历史文物考查学生阅读并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由已学知识可知秦代有郡县;封泥是泥块,加盖印章,因此可以排除掉A、B,因其不能通过题干反映出来;由材料中的“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可知材料主要反映出秦实行郡县制史实,D便利题干主旨,故选C。‎ ‎8.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 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 皇权不断加强 D. 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答案】C ‎【解析】汉代宰相是首长制是指汉代宰相只有一人,行政决策由宰相一人作出,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是指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宰相职权由三省长官共同行使,故是委员制,宰相职权由一人被分割为三人说明了相权的削弱,而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所以答案选C项。材料包括汉、唐两个时期的有关情况,A、B项只分别说了一个方面,故不选。由“首长制到委员制”,看起来宰相数量逐渐增加,但这只是表象,排除D。‎ ‎9.《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为此,汉武帝采取的有力措施是 A. 颁布“推恩令”‎ B. 平定“七国之乱”‎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废分封,行县制 ‎【答案】A ‎【解析】本题材料的主要信息:主父偃劝说武帝,古代的诸侯容易节制,如今地方王国诸侯,已经形成割据态势,已然尾大不掉……为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采取的主要措施就是,颁布“推恩令”,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选项A。平定“七国之乱”的是汉景帝,选项B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举措,与本题无关。同时,汉武帝并没有彻底废除分封制,因此选项C和D亦错误。‎ ‎10.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对材料中所说的“此项制度”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选官制度 B. 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C. 它把读书、考试和做官有机的结合起来 D. 使得官员文化素质大大提高,“优胜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可见是指科举制,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有利于出身寒微的子弟凭借才学进入仕途,科举制的进步作用包括①抑制士族门阀势力;②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和封建统治基础;③有利于提高官吏的文化素质;④大大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等。因此BCD认识正确,排除。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故选A。‎ ‎11.下图三个画面再现了不同时期皇帝和宰相商讨国事的不同情景。这反映了:‎ A. 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B. 皇权的不断加强和相权不断削弱 C. 服饰和礼仪是—个时代经济的具体体现 D. 明朝废宰相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图片材料的解读能力。本题以图片的形式考查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演变趋势,题干中主要表述的是皇帝与宰相在讨论国事时不同时期宰相由坐着到站着再到跪着,反映了皇权在不断加强,而相权在不断地削弱,,因此B符合题意,故选B。‎ ‎12.明代吴沈等人编的《皇明千家姓》开头曰:“朱奉天运,富有万方……”。《百家姓》开头曰:“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根据所学知识判断《百家姓》编者所处的朝代应是 A. 唐朝 B. 北宋 C. 元朝 D. 后金 ‎【答案】B ‎【解析】《百家姓》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国君的姓氏理应排在首位,结合所学可知,北宋由赵匡胤建立,所以,《百家姓》开头是“赵钱孙李”,故B正确;李渊建立唐朝,忽必烈建立元朝,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三者均与“赵”姓氏排在首位不符,排除ACD。‎ ‎13.目前能搜集到的朱元璋画像有16幅之多,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如图),一种是方面大脸,慈眉善目,胡须稀疏,面白细润,身穿龙袍,五官端正,相貌堂堂;另一种脸颊狭长,长满黑子,立眉深目,大耳隆鼻,胡须浓密,五官不正,相貌丑陋。由此可以看出 A. 古代皇帝的长相历来是受民众关注的 B. 明朝时期绘画技艺已经达到很高水平 C. 人们对朱元璋专制统治看法褒贬不一 D. 画像是我们获取历史信息的主要资料 ‎【答案】C ‎【解析】对朱元璋画像的两种特点,实质上体现了对朱元璋统治的评价不一,故C正确;A说法太绝对,且材料中也并不能说明民众关注皇帝长相,排除;材料只是说明对朱元璋画像两种形象的画法,不是说明绘画技艺水平,排除B;画像可以是重要史料,但不一定所有画像都是主要资料,D项说法绝对化,排除。‎ ‎14.某同学在历史课上描述了这样一种官职:“直到封建社会晚期才出现,品级不高,但是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决断……”据此,你可以判断出该官职是 A. 节度使 B. 内阁大臣 C. 大学士 D. 军机大臣 ‎【答案】D ‎【解析】‎ 军机处在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大臣,地位不高,但由皇上钦定,是皇上的亲信,主要的职能就是接受皇上召见,跪受笔录,故D正确;节度使是唐朝设立的地方官员,不可能“每日接受皇帝召见”,排除A;内阁大臣是内阁的成员,材料反映的是指军机处,排除B;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也属于内阁成员,不符合“跪受笔录”,排除C。‎ ‎15.《朱子语类》云:“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本朝”这些措施实施的消极影响是 A. 皇帝得以大全总揽,中央集权加强 B. 导致地方严重的“积贫积弱”‎ C. 造成地方割据势力膨胀威胁到皇权 D. 不利于各行省之间密切交流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做题注意问的是消极影响,AD是积极影响;题干中是宋太祖从钱、权、兵三个方面入手,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藩镇割据之弊严重是上述措施的原因,排除C;积贫积弱局面形成是上述措施的影响,所以选B.‎ ‎16. 元朝时期,哪些地方受中央直接管理? ‎ ‎①河北 ②河南 ③山西 ④山东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根据教材所学知识判断即可,中书省直辖地是“两山一河”,山东、山西、河北,所以D.①③④正确。河南设有河南行省。‎ ‎17.下图是“杯酒释兵权”的历史再现。宋太祖这一做法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A.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 文官与武官的矛盾 C.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 百官内部的矛盾 ‎【答案】C ‎【解析】“杯酒释兵权”主要是解除地方武将的兵权,这样就消除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故宋太祖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故选C;“杯酒释兵权”没有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A;解除武将兵权的是皇帝,故没有反映文官与武将之间和百官内部的矛盾,排除BD。‎ ‎18.按照正常的程序,唐代诏令从颁布到实施应先后经过 A. 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尚书省 B. 尚书省一中书省一门下省 C. 门下省一中书省一尚书省 D. 尚书省一门下省一中书省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使宰相的权力-分为三,三省长官的品级又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在秦汉,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每当皇帝无能,丞相就可能专权.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分相权,有利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了皇权;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而其运作的程序是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故A项正确,排除BCD。‎ ‎19. 明朝“折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 A. 决策 B. 行政 C. 监察 D. 司法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明代政治制度的了解和掌握,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20.如图分别是两朝的局部行政图,它们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下列对这两种制度的评说正确的一项是 A. 都曾持续数朝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B. 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两种制度下的地方拥有较大的自主权 D. 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答案】D ‎【解析】左图反映的是西汉的郡国并行制,右图反映的是元朝的行省制,二者都是为了巩固统治而采取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故D正确;A不符合郡国并行制,排除;郡国并行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B;行省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一些自主权,而不是拥有较大自主权,C错误。‎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 ‎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4)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答案】(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血缘、门第、等级、世袭。‎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4)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张扬了“学而优则仕”;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解析】(1)依据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可知先秦时期选官制度是世袭制,结合材料和所学这一选官的标准是依靠血缘、门第、等级以及世袭。‎ ‎(2)依据材料二“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可知材料二选官制度是察举制,这一制度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和世袭的特点。‎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可知是九品中正制。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可知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以及压制人才。‎ ‎(4)依据材料四“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的信息可知是科举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制度张扬了“学而优则仕”、推动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以及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22. 皇权与相权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问题:‎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答案】(1)答案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6分)‎ 其他答案:答案次序颠倒;其他制度。(0分)‎ ‎•三公九卿制 ‎•丞相(中朝)‎ ‎(2)答案1:归纳出两种方式、准确指出其作用。(4分)‎ ‎•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 答案2:归纳出两种方式,但对作用的描述只是题干的同义反复。(2分)‎ ‎•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加强皇帝权力;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削弱相权。‎ 其他答案。(0分)‎ ‎【解析】(1)根据“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可知,前面三个空格应该是汉、唐、明的制度,结合所学可知,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实行内阁制度。‎ ‎(2)两种方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皇帝主要通过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或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实现皇帝集权。作用:结合所学分析得出,皇帝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加强皇帝权力;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信息1: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郡县二级制到州(道、路)郡县三级制再到四级制、五级制的演变过程,其中,三级制占主体地位,层级的增加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信息2: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中最稳定的单位是县,它始终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中最基本和最低一级的行政单位,有极强的稳定性。‎ 信息3:在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变化最大,同时最为频繁,秦为郡,汉为郡国,魏晋南北朝和隋为州,唐为道,宋为路,元为行省,明为布政使司,清为省。‎ 信息4:随着州、道、路等监察区转化为一级行政单位,原有的郡、州、道、路等一级行政单位的级别不断下降,沦为二级或者三级行政单位。‎ 信息5: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变革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 ‎【解析】‎ 本题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主要表现在秦为郡,汉为郡国,魏晋南北朝和隋为州,唐为道,宋为路,元为行省,明为布政使司,清为省,据此即可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等方面简要分析,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