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秋 金版学案 历史·必修1(人教版)演练:第一单元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元时,在今天河北、山东、山西等大都周围地区设置单列的行 政区划,名为“腹里”。对“腹里”实施直接行政管理的机构是( ) A.宣政院 B.中书省 C.枢密院 D.宣慰司 解析:元代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但是今河北、山 东等靠近大都的地方当时归中书省直接管辖,故 B 项正确。 答案:B 2.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是三省六部制,其创立于隋 唐时期,故 B 项正确。 答案:B 3.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 A.决策权 B.行政权 C.军政权 D.财政权 解析:北宋时期,中央设置二府三司,其中中书门下行使行政权, 故 B 项正确。 答案:B 4.历史上某一时期,出身卑微的人如果品德高尚、学识才干出众, 也有机会步入仕途。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 A.西周 B.汉代 C.晋代 D.宋代 解析:根据材料中“品德高尚”“学识才干出众”可知重视品行, 因此应为汉代的察举制,故 B 项正确。 答案:B 5.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 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中所说 的这项制度指的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科举制依据才能公开进行考试以选拔人才,有利于推动社 会阶层的流动,与材料信息相符,故 D 项正确。 答案:D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 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 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 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 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 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 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一,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 并分析其意义。 解析:第(1)问,迁移汉初“郡国并存”的知识指出“矫秦县之失 策”的措施;“后果”从导致“王国”问题出现的角度回答。第(2)问, 第一小问根据“分其子弟”“国除为郡”“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等 归纳“措施”;第二小问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国家统一等方面分析“意 义”。 答案:(1)分封诸侯王国。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 收取赋税。后果: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2)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的封地, 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 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基础巩固 1.黄仁宇在其著作《中国大历史》中说:“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 问题就是帝国跨地过广,于是采用一种‘斑马式’的管理,就是有些 地区秦朝所设置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方则派遣新任命的 王侯,世守为业。”文中的“斑马式”管理对应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国并行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解析:由材料中“斑马式”“有些地区秦朝所设置郡县原封不动地 任其存在,其他地方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可知指的是汉 初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实行封国制,故 B 项正确。 答案:B 2.(2019·全国卷Ⅰ)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 称为“皮币”,定价为 40 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 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 20 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解析:由材料可知,汉武帝将“皮币”定价为 40 万钱一张,而一 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 20 万钱,因而诸侯王置办一张“皮 币”就得花费较多的收入,这从经济上削弱了诸侯的实力,故 C 项正 确。“皮币”不是货币,因而制作“皮币”不是对货币进行管理,故 A 项错误。制作“皮币”是经济手段,非文化教育措施,无法确立思想 上的统一,故 B 项错误。制作“皮币”并规定诸侯王参加献礼必须购 买“皮币”,不能实现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故 D 项错误。 答案:C 3.下图是中国古代的某一中央行政制度示意图。该制度的设立 ( ) A.简化了决策过程 B.降低了监察效能 C.加强了君主专制 D.确立了三权分立 答案:C 4.“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一典故源自宋代政府的告 示。当时的“州官”( ) A.负责向中央转运钱粮赋税 B.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 C.拥有封地,官位可世袭 D.由文官担任,受通判节制 解析:根据所学,宋代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在州郡长官之下设 置通判,可直接上报朝廷,故 D 项正确。 答案:D 5.(2019·全国卷Ⅲ)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 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 120 多万人。这一制度( )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解析:北宋实行募兵制,待遇优厚而且人数众多,这会耗费国家 大量财力,加重政府财政负担,故 A 项正确。 答案:A 6.据《南齐书》记载:在凭“世资”取官的九品中正制下,门阀 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甚至成为公卿一类的高官。这说明九品中正 制( ) A.不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合理流动 B.为平民入仕开辟了一条便捷途径 C.为新生政权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 D.使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 解析: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门阀士族凭借“世资”取得官 位,因此世家大族把持政权,这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故 A 项正确。 其他三项均与题意不符。 答案:A 7.《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公元前 140 年)冬十月,诏丞相、御 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公元前 134 年) 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 ) A.世卿世禄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解析:题干“《汉书》记载”“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说明是汉 代开始实行的察举制。 答案:C 8.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 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该学者所谓“具有永久的生 命力”的理念是( ) 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 D.学而优则仕 解析:科举制度是以公开竞争为核心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公平 竞争、唯才是举的思想成为重要的理念。“以文治国”属于治国理念, “分科考试”属于考试组织形式,“学而优则仕”具有不合理性。 答案:A 能力提升 9.《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 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 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 由此可见,“中朝”( )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解析:汉武帝为了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 人中破格选用人才,使之担任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位,组成皇帝 的秘书机构,是为中朝;它虽非决策机构,但参与皇帝的决策,而丞 相、御史等演变为外朝,成为执行机构,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故选 D 项。 答案:D 10.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以 下各个朝代采取的措施中,不能起到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作用的是 ( ) A.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 B.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D.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史封建制度的“皇权”与“相权” 的矛盾的发展演变,其中皇权呈不断加强的趋势,而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元朝后期,宰相权势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废立,因此 选 B 项。A、C、D 三项都符合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趋势,不选。 答案:B 11.北宋初年“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 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这反映出 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 A.分散相权 B.培植亲信 C.重视监察 D.更换宰相 解析:根据材料“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得 出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分散相权,故 A 项正确。 答案:A 12.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 类别 察举制 科举制 依据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以文取士 方式 长官举荐 自由报考 A.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 D.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解析:察举制注重以才德选官,故 A 项表述正确;科举制考查的 是儒家经典,忽视科技,故 B 项错误;C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科举制 以考试成绩选官,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故 D 项错误。 答案:A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 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小腿)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 几如股。 ——《汉书·贾谊传》 材料三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 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 难以里数限者矣。 ——(明)宋濂《元史》 (1)材料一中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针对其“弊”,秦朝在地方制 度上又是如何求“变”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地方制度的弊端。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 一问题的? (3)根据材料三分析元朝推行行省制度的主要原因。 (4)综上所述,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趋势。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据材料一可知是分封 制,秦朝实行郡县制;第(2)问汉初实行郡县与封国并存,结果诸侯势 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第(3)问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所以实行行省制度;第(4)问趋势是中 央集权不断加强。 答案:(1)分封制。郡县制。 (2)弊端:诸侯(封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措施:颁布“推 恩令”。 (3)疆域空前辽阔。 (4)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 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科举)不能应 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 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社会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 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 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 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 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 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 及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历史现象、历史观点的能力。第(1)问联系所学 很容易得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为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依据材料并 结合所学将其与科举制进行对比分析即可。第(2)问解答时注意从政治、 思想以及整体方面归纳。 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 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 的文化素质。 (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 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