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宁波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浙江省宁波三中高二(上)10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指的是西周推行的 A. 氏族制 B. 分封制 C. 禅让制 D. 宗法制 【答案】B 【解析】 材料“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反映的是西周分封制.西周建立后,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即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隶分封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B正确。AC出现在原始社会;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D未能在材料中体现。 2.据王祯《农书》记载,有一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和一垅,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据此判断这一农具应是 A. 犁具 B. 灌溉工具 C. 播种工具 D. 除草工具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两足中虚,阔和~垅,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所以这一农具只可能是播种工具,故C正确;A是耕作工具;B是灌溉;D是除草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播种工具 3.《韩非子》载,“是(认为……是正确的)墨子之俭,将非(认为……是错误的)孔子之侈”,“是孔子之孝,将非墨子之戾”,“世之学老者,则绌儒,儒学亦绌老子”。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A. 儒学被道家学说取代 B. 儒道两派趋于合流 C. 不同学派间相互争鸣 D. 墨家学说取得优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墨子非难孔子的奢侈,儒家学派崇尚孝道则反对墨家的暴恶,道家学派和儒家学派之间彼此贬斥,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之间相互争鸣的现象,故C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相对独立,竞鸣争辉,但不存在不同学派之间取代、合流或出现相互间的优势,故ABD不符合题意。 4.某学者就楷书在唐代的流行说道:“凡高文大册、殿宇庙堂之中记铭、纪功颂德之碑文,必都以楷书为主”。唐人崇尚楷书主要是因为其 A. 笔画圆匀,便于装饰 B. 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C. 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D. 通俗易识、端重庄严 【答案】D 【解析】 【详解】唐代是我国封建经济的繁盛时期,根据材料中崇尚楷书的原因可以看出,楷书在当时主要用于记铭、碑刻等,这和楷书的端重庄严有关。故答案选择D项。A项是小篆的特点;B、C项是草书的特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5.历史学家钱穆以为古代中国:“皇室的权,总是在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在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①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 ②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③北宋设立枢密院 ④清朝设置军机处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反映的只不过是一个选拔官吏的制度,和材料中的“皇室的权,总是在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在逐步降”是没有关系的,本题凡是含①均是错误的,排①项,本题选择B项符合题意。 【详解】 6.从明初废丞相到清初设军机处,表明 A. 皇权日益强化 B. 君权和相权矛盾缓和 C. 皇帝宰相分权 D. 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丞相制度废除说明皇权空前强化,清朝军机处设置说明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到达顶峰,二者都是强化皇权的表现,故A项正确。丞相制度废除说明君权和相权矛盾的尖锐,故B项错误。古代是君主专制,皇帝和宰相并不是分权,故C项错误。皇权和相权属于中央权力矛盾变化,中央集权表现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7. 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 ②降低了生产成本 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 ④扩大了原料来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说明还魂纸是将废纸作为原料重新利用,扩大了原料来源,“依然成纸,耗亦不多”, 降低了生产成本,②④正确。“全省从前煮浸之力”,说明工序更为简单,③错误;“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还魂纸主要应用于北方地区,①错误。答案为C。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造纸术 8.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其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下图中造纸术西传的路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到西方的,因此可以排除B、D 选项,因为他们与丝绸之路无关。造纸术是直接传入到欧洲大陆的,不是先通往阿拉伯半岛的,由此排出C选项,本题选择A选项。 点睛:解答本题可以从丝绸之路入手。材料中强调的是造纸术的传播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的,与此就可以排除一些干扰项。 9.1912—1919年与1927—1937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黄金时期”,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 国家统一的实现 B. 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C. 政府政策鼓励支持 D. 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所述两个时期都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故AD不符合史实,排除;B只符合1912—1919时期,故排除B;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币制改革等措施,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故选C。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近代民族工业的两个黄金时期 10. 下列条约中,涉及即割地又赔款的是( ) ①《南京条约》 ②《北京条约》 ③《马关条约》 ④《辛丑条约》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南京条约》 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北京条约》割九龙司,赔款800万两,《马关条约》割占台湾等,赔款2亿两, 《辛丑条约》只涉及赔款,没有割地,故④错误,本题选择B项正确。。所以选B,其他国家不符合材料特点。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1900列强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 11.1924年1月至8月孙中山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礼堂演讲中指出,人民享有选举、创制、复决、罢免等四权,政府享有立法、司法、行政、监察、考试五权。此举表明孙中山 A. 孙中山西方“三权分立学”说并不适合中国的需要 B. 中国民主要发展必须首先保障人民自身权利 C. 力求找到西方学说与中国实际的切实结合点 D. 在中共的影响下孙中山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注意时间1924年,在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再依据材料“人民享有选举、创制、复决、罢免等四权”“政府享有立法、司法、行政、监察、考试五权”希求找到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道路,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 12. “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梁启超,1923年)材料评述的是 A. 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 B. 辛亥革命与二次革命 C.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D.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信息反映了思想的觉醒是革命成功的前提、旧的思想观念不可能运用于近代新制度、全面性的结构变革是近代化的必由之路。依据材料提供的时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以及建立了新制度判断材料评述的是辛亥革命,依据材料文字“要求全人格的觉醒”可知是反对传统文化的束缚,A项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均排除。故选A。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3.2010年2月11日,南京获得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承办权。为迎接青奥会,某高级中学拟开展“图说近代南京”活动。下列“图说”中正确的是 A.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1853年,《天朝田亩制度》首次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C. 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取得了近代以来反对外来侵略的首次完全胜利 D. 1949年,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北洋军阀政府覆灭 【答案】C 【解析】 【详解】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取得了近代以来反对外来侵略的首次完全胜利,C符合题意;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项不符合题意;太平天国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B项不符合题意;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宣告覆灭,D项不符合题意。 14. 毛泽东在一次报告中说:“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召开国民代表大合,成立包括更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这一报告发表于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时期 B. 抗日战争即将进入最后阶段 C. 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获得胜利时 D. 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期间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成立包括更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可以看出这是抗战即将胜利之时出自1945年七大上的报告,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故选B。A项错误,是1937年9月;C项1949年;D项是1949年为建国做准备的主张,主张建立人民民主的国家。所以答案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共七大 15. 1921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1980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村得到迅速推广。就市场角度而言,两者的积极意义在于 A. 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B. 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 C. 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 D.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B 【解析】 【详解】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肯定市场的作用,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B项正确,排除ACD 16.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各种穿越剧、抗日神剧和历史偶像剧轮番上演,一些影视作品中的雷人情节严重干扰了广大观众的正确历史观的形成,请从历史的角度看看,下面哪些影视剧中的场景是不可能发生的 ①女主角欢天喜地的向康熙皇帝展示自己的无袖旗袍 ②中共地下党员用电报向同伴传递日军情报 ③一对年轻人身穿列宁装和布拉基(连衣裙),唱着欢快的苏联歌曲去剧院看“样板戏” ④一位刚来深圳特区打工的年轻人从互联网得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消息,毅然返乡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清朝前期等级森严,而且旗袍是在近代中国才出现,故①不可能;抗日战争时期电报已经是重要的通讯方式,②可能;“样板戏”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此时中苏关系紧张,不可能身穿列宁装和布拉吉(连衣裙),③不可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内容,早于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的时间“1994年”,④不可能。故选①③④组合,排除ABC。D符合题意。 17.阅读下列表格,以下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科技计划 A. 是实施“双百”和方针“二为”方针的产物 B. 是落实“希望工程”、“211工程”的具体措施 C. 是把科技成果加速推向市场的指导纲领 D. 使中国科技与世界的差距缩小甚至局部赶超 【答案】D 【解析】 【详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大大缩小,甚至在一些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D项符合题意;“双百”方针是关于科学文化的方针、“二为”方针属于文学和艺术方面的方针,A项不符合题意;“希望工程”、“211工程”属于教育发展的战略,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科技计划并非是为了面向市场,是科技发展计划,而不是推向市场的指导纲领,故C项不符合题意。 18.下面是1970-2012年中国价格指数总体运行趋势示意图。图中圈出的两个高峰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A. 借鉴国外成熟经验 B. 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 C. 先后实施改革开放 D. 管理体制改革的推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970-2012年中国价格指数总体运行趋势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和1992年左右两个高峰出现,分别与改革开放实行和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有关,都属于管理体制改革,故D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属于中国特色,没有借鉴国外成熟经验,故A排除。1980年左右市场的主体作用还未发挥,故B排除。1992年左右属于改革的深入,不是开始实施,故C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影响 19.在梭伦改革中,雅典公民被划分为四个等级,其划分依据是 A. 政治地位 B. 血缘关系 C. 财产多少 D. 居住地域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中的“财产等级制度”依据公民财产多少,把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故C项正确;政治地位、血缘关系以及居住地区都不是划分依据,故ABD错误。 20.新航路开辟的后果之一是引起了“商业革命”。下列现象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有 ①欧洲与亚、非、美之间的贸易发展起来 ②美洲所产的玉米、烟草落户欧亚大陆 ③非洲所产的咖啡成为欧美人们的日常饮料 ④人类的视野大大开阔 ⑤东西方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⑤ C. ③④ D. ①②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新航路的开辟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商业革命”主要体现在: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商业的地位日益重要;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等。④与商业革命无关。综上可知,①②③⑤符合史实和题意,故排除ACD,B符合题意。 21.英国学者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的本质是 A. 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 反世俗君主的民主革命 C. 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D. 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宗教改革反对教皇只是因为他“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这说明宗教改革具有反封建的斗争性质,故选C。由材料“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可知,韦尔斯认为宗教改革重点不在于反教皇本身和反宗教,而在于以“君主”为代表的封建制度,排除AD;君主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制度,B项的表述显然不是本质,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西欧的宗教改革,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材料中表示转折部分的语句,解题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关联词及时圈画。 22.十五世纪的西欧封建社会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这里的“人”和“世界”被发现指的是 A. 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革命 B. 文艺复兴与新航路的开辟 C. 新航路的开辟和资产阶级改革 D. 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十五世纪的西欧封建社会末期”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西欧爆发了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因此是“人”被发现的时代。十五世纪末期新航路开辟开始,世界开始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因此也是“世界”被发现的时代。综上所诉,B项符合题意;“世界”被发现不是指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故排除ACD项。 23.人类历史发展具有相通性,在同一时代的相同领域,往往在东西方都能出现同样卓越的学者或专业巨匠。下列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 墨子和苏格拉底 B. 董仲舒和柏拉图 C. 王阳明和达·芬奇 D. 吴承恩和牛顿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同一时代的相同领域”。墨子和苏格拉底属于东西方同一时代在各自思想领域有建树的代表人物。故A符合题意;柏拉图大致相当于我国战国中后期,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思想家,故B不符合题意;王阳明是思想家,达·芬奇主要是画家、科学家,吴承恩是小说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代表,故CD不符合题意。 24.1783年,英国政坛不稳,一年内更换了三届内阁。英国议会下院又对刚上台执政的小威廉·皮特内阁提出了“不信任案”。但小威廉·皮特未向下院称臣和接受辞职,而是要求英王乔治三世下令提前解散并重新选举下院。为保持内阁的相对稳定,英王批准了小威廉·皮特首相的要求,下令将未满任期的议会下院解散。材料表明 A. 英国国王仍是国家权力中心 B. 英国内阁与议会可以相互监督制衡 C. 解散下院不利于英国政坛稳定 D. 英国内阁对议会负责的机制被破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783年英国国王不再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材料不是强调解散下院是否利于英国政坛的稳定,也不是强调英国内阁对议会负责的机制被破坏,而是强调英国内阁与议会之间的关系,即二者是可以相互监督制衡,这样确保政局的稳定,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内阁与议会的相互监督制衡 25. 下图喻指的政治现象出现在 A. 秦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图片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在中央削弱相权。宋虽沿唐朝制度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但其主要职权被置于内庭的政事堂所控制;并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凡军机大事,直接对皇帝负责,宰相无权过问。设三司行使财权,符合材料中图片内涵,故C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6.“一方面由于特别狭窄、畸形的农业专业化生产,使得拉美国家的国民经济压在某单一农作物的世界市场行情的变动上。另一方面,由于几乎是一片空白的国内工业部门,又使其国内居民生活中必需的全部工业产品,完全要依靠从发达国家进口。”(千枝松:《工业科技革命与国际分工》)这段资料不能说明的是 A.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扩大和深入 B. 拉美沦为西方的廉价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C. 拉美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附庸 D. 拉美经济转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拉美国际的经济主要依靠在世界市场销售的单一的农作物,可见国际分工的扩大,A正确。拉美的农作物主要销往世界市场,工业产品完全依靠进口,说明拉美沦为西方的廉价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沦为西方国家的经济附庸,B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拉美经济转型和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发展,故选D。 考点:近代世界经济•工业革命•近代化 27.英国的煤炭消费量从1800年的1000万吨,猛增到1856年的6000万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相对论的提出 B. 蒸汽机的推广 C. 内燃机的出现 D. 发电机的发明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煤炭消费量从1800年的1000万吨,猛增到1856年的6000万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进行和蒸汽机的发明,机器生产普及,对当时主要能源煤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故B项正确;A项是20世纪初提出的,排除;CD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排除。 【点睛】题干隐含的时间为1800―1856年,英国的煤炭消费量大增,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答案。 28.“成为大国的原因,或许是无法穷尽的一个话题。……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罗斯福新政获得历史的青睐主要在于 A. 捍卫了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 B. 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模式 C. 顺应了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要求 D. 扩大了政府行政干预权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采用了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使美国经济由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故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是借鉴了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但并非是罗斯福获得历史青睐的原因,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故C项正确;扩大了政府行政干预权力是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并非是罗斯福获得历史青睐的原因,故D项错误。 29. 下图是某国际组织的标志,该组织宣称其宗旨之一是“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和贸易”。这一宗旨适应了( )。 A. 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B. 经济区域化需要 C. 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D. 政治格局多极化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题干中的国际组织为世界贸易组织,再结合“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和贸易”这一宗旨,可知C项符合题意。 30.世贸组织在其协定中有这样的规定:禁止成员国采用倾销或补贴等手段扰乱正常贸易的行为,并允许采取反倾销和反补贴的贸易补救措施,保证国际贸易进行。这一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A. 市场开放 B. 公平贸易 C. 非歧视性 D. 自主自愿 【答案】B 【解析】 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就是反对歧视贸易,促进世界贸易公平发展,“禁止成员国采用倾销或补贴等手段扰乱正常贸易的行为,保证国际贸易进行”说明该组织的原则,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论述到市场开放,故A项错误;非歧视性属于材料中部分信息,故C项错误;世贸组织实行强制性措施,不是自主自愿,故D项错误。 点睛:世界贸易组织可归纳为“一、二、三” 一个核心:实现贸易自由化。 两个阶段:“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到正式的国际贸易组织。 三点职能:促进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制定和实施统一规则。 二、材料解析题 31.宪政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即民主与法治结合的政权组织形式。 材料一: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二:下表是英法两国代议制确立、发展的简要进程 材料三: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 ——摘自《欧洲近现代历史上宪政民主政制的生成、建构与演进》——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 (2)概括材料二英法两国在代议制确立过程中各自呈现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异同点。 (4)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宪政的认识。 【答案】(1)表现:实行代议制民主形式;赋予总统极大的行政权;构建“分权制衡”机制。 (2)英国:通过妥协和改革的方式渐进,过程相对缓和;代议制君主立宪制日趋完善。法国:过程激烈,政局动荡;共和制和帝制反复较量。 (3)同:都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都体现主权在民原则。异:中-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以限制总统权力,美-实行总统制,总统总揽行政大权。 (4)认识:宪政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宪政要结合各国国情;思想启蒙是宪政的先导;追求宪政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解析】 【详解】(1)由材料“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表述以及美国政体的特点可以得出,美国共和政体吸收的传统是指代议制传统。美国共和政体“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是指吸取限制王权的经验和教训,从而赋予总统极大的行政权。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是指吸取雅典直接民主的教训,而实行代议制的民主形式和学习罗马元老院和执政官而去构建“分权制衡”机制。 (2)由材料中英法民主政治确立的历程,归纳两国代议制民主发展演变的不同特点:英国呈现出的是渐进的制度创新;法国则是通过革命的方式,呈现出激进、曲折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直接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的异同,即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来看,主要是都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都体现主权在民原则。不同点,中华民国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美国则实行总统制。 (4)本题属于开放型问题,言之成理即可。回答时需要从历史发展趋势、各国的不同国情及宪政形式、发展历程等角度回答即可。 32.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经历了艰难地探索与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材料二 邓小平促使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批准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当时对经济改革最全面的阐述。它既包括宏观理论分析,也概述了为全面扩大市场铺路的措施。《决定》采纳了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说法,宣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搞不搞计划经济,而在于是否实行公有制。社会主义的目标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共同富裕。 ——【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材料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有学者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去苏联模式”,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否定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肯定权力下放(扩大经营管理自主权),重视经济规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反对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实行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单一的公有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去苏联模式”。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宣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搞不搞计划经济,而在于是否实行公有制。社会主义的目标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结合所学苏联模式的特点来对比可以分析出:在管理体制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否定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在所有制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在经济体制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去苏联模式”。 33.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中外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彼此变融,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明区域 人物 观点 古代希腊 普罗泰格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古代中国 孔子 仁者爱人 孟子 民贵君轻 材料二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在中国看到了一个理性,和谐的世界,这个世界听命于自然法则且又体现了宇宙之大秩序。他们从这种对世界的看法中汲取了很多思想,通过启蒙运动的宣传,这些思想导致了法国大革命”。 ——1987年11月10日,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欢迎李先念致辞 材料三 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中国人因此而找到了一个最重要、最本质的是非标准,而后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和近代中国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东西方思想的共性和差异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法国启蒙思想家,指出“自然法则”内涵。 (3)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前期向西方学习的阶段特征,结合所学指出后期找到的“最重要、最本质的是非标准”是什么? 【答案】(1)共性:关注人。 差异:东方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西方突出以人为中心。 (2)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自然法则: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3)特征:由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 标准:马克思主义。 【解析】 【详解】(1)关于两者的“共性”,根据材料“人是万物的尺度”“仁者爱人”,可得出关注人。关于“差异”,东方思想家强调要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西方思想家突出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价值、地位和作用。 (2)结合所学,法国启蒙思想家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自然法则”指的是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人民主权等思想。 (3)关于“特征”,根据材料“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可得出近代中国前期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关于“标准”,根据材料“中国人因此而找到了一个最重要、最本质的是非标准,而后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和近代中国人”,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可知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标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总统胡佛在大萧条期间说:政府的惟一职能是创造便于私营企业有利发展的条件。实际上并没有人在挨饿。比如,那些失业游民现在比他们一向吃得还好。纽约有一位流浪者在一天之內吃了10餐。问题出在心理上,并不是美国经济有什么毛病;只要喜剧演员多向人们说笑话,就可以解决问题。 ——摘编自岳麓版教材《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二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大萧条与新政期间说:人民创立了国家,人民一致同意让国家继续存在下去。国家的义务之一就是要照顾那些在逆境下如无别人帮助即难以为生的公民……政府必须给予这些不幸的公民援助——不是作为一桩慈善事业,而是作为一种社会义务。 我国必须有这样一条原則:我们将不允许失业大军存在。我们将调整我国经济,使之尽快结束现有失业,然后采取英明措施,使失业现象不再出现。 我们所寻求的只是我们经济制度中的平衡——即工农业之间的平衡以及工资收入者、雇主与消费者之间的平衡。 ——摘编自岳麓版教材《经济成长历程》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胡佛与罗斯福对政府责任的看法。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罗斯福新政中自我调节机制特点。 (3)结合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有关知识,分析它给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的危害。 【答案】(1)胡佛认为政府的惟一职能是创造有利于私营企业发展的条件。罗斯福则认为,市场经济不是完美无缺的,需要政府采取干预行动来协调发展。 (2)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通过立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福利制度;国家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坚持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无法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3)危害: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从美国爆发,迅速波及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影响了所有的经济部门,后果空前严重;各国所采取的利己主义的反危机措施,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加深了危机;恶化了国际关系,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政治上遭到了严重打击。 【解析】 【详解】(1)胡佛对政府责任的看法可通过材料一信息“政府的惟一职能是创造便于私营企业有利发展的条件”概括得出;罗斯福对政府责任的看法可通过材料二信息“我们将调整我国经济,使之尽快结束现有失业,然后采取英明措施,使失业现象不再出现”,并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认为市场经济需要政府采取干预行动来协调发展。 (2)罗斯福新政的基本特点就是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国家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由材料“我们将调整我国经济,使之尽快结束现有失业,然后采取英明措施,使失业现象不再出现”,可得出通过立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福利制度;从本质来看,罗斯福新政坚持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无法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不可能避免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 (3)结合所学,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特点,即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和影响深远等信息,归纳得出危害。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