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江西省新余一中2019-2020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二次段考 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史学家认为:“古代社会,尊祖敬宗祭祀祖先是生活中的两件大事之一,不敬祖先是极其可耻可怕的。 主祭祀权牢牢地不可分割地掌握在大宗手里,大宗的地位因主祭祀权被突出了,通过宗法系统,血缘 关系政治化、等级化了。”材料试图说明的是 A. 等级制通过血缘政治体现 B. 大小宗的地位反应等级制 C. 祭祀权力掌握在大宗手中 D. 等级高低体现出宗法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大宗地位通过主祭祀权而体现,以祭祀权的大小高低形成政治化、等级化的血缘宗法关系,故D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并未强调血缘政治对等级划分的影响,排队;B项,题干中以祭祀权体现大小宗地位,并非以大小宗地位反映等级制度,排队;C项,题干强调的是大宗掌握主祭祀权,并非所有祭祀权都在大宗手中,排除。 2.西周时,周王通过婚姻关系与异姓诸侯建立血缘联系。周王照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这反映了 A. 中央与地方政治联系的加强 B. 忠孝一致的伦理道德观念 C. 分封制度与宗法制度的结合 D. 王权与神权形成紧密联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周王照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可知,周王是通过强化血缘关系的方式来巩固分封制的,即将分封制与宗法制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故选C。材料重点在强调两者之间的姻亲血缘关系,而非强调两者上下级的行政关系,排除A;材料并未出现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的描述,排除B;材料并未提到相关神权的描述,排除D。 3.《礼记·礼运》认为,在“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大同”之世后,社会进入“小康”之世,其基本特点有“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大人世及以为礼”。以下符合“小康”之世特征是 A. 采取禅让制度 B. 中央高度集权 C. 实行血缘政治 D. 实行官僚政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小康”之世的基本特点有“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大人世及以为礼”可知,“小康”之世的基本特点是家天下和王位世袭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以血统关系为基础的,故C正确;“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大同”之世特征是禅让制度,故A错误;此时还未实现高度集权,故B错误;秦朝开始实行官僚政治,故D错误。 4.“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小大适称而不悖焉。”与材料相符的观点是 A. 削弱相权 B. 中央集权 C. 君主专制 D. 重农抑商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 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小大适称而不悖焉”可知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相权的信息,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强调的是君权至高无上,而材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重农抑商属于经济政策,不符合材料“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的信息,D错误。 5.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嬴政大帝摆脱了周王朝最洋洋得意的制度,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其中“划时代的突破”是指 A. 军功爵制 B. 郡县制 C. 三公九卿制 D. 皇帝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材料“嬴政大帝摆脱了周王朝最洋洋得意的制度…… 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取代了周代分封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军功爵制与分封制没有取代关系,故A项错误;三公九卿制,属于加强皇权的制度,与分封制没有取代关系,故C项错误;皇帝制度是秦始皇首先采用,也不是取代分封制,故D项错误。故选B。 【详解】 6.有学者在研究汉朝制度变革时指出:如果天下是块大奶酪的话,在一定时期内,奶酪的大小不变化,那么参与分这块奶酪的人越多,每个人得到的奶酪就越少,也就意味着参加分配的人实力就越小。这里描述的制度变革是 A. 郡国并行制度 B. 郡县制 C. 推恩令 D. 行省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众建诸侯,地方诸侯国势力日益削弱,无法威胁中央。材料所描述的状况与推恩令相符,故C项正确。郡国并行制度是西汉初期实行的地方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郡县制是秦朝推行的地方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合,B错误;行省制是元朝实行的地方制度,D错误。 7.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类别 察举制 科举制 依据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以文取士” 方式 长官举荐 自由报考 A. 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B. 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 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 D. 科举制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相关知识。察举制的依据:品德、学问、议政能力”,说明察举制强调品德、能力和学识,故A正确;“以文取士”,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的考试内容主要是诗词、儒家经典的理解,不考科技知识,所以,科举制不注重科技素养,故B错误;根据材料,察举制下举荐人才的依据是德才,因此无法得出有利于贵族政治形成的推断,故C错误;根据所学可知,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儒家经典的解读,尤其是"八股取土”以后,极大的压制了读书人的思想,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故D错误。 8.唐初三省制下,中书省的具体工作为批答奏章和起草诏书,是决策出令的第一道程序。门下省对诏令的审议封驳,成为决策出令的又一道重要程序。门下省审复的诏令,经皇帝“画可”,加盖皇帝印玺后,再下达尚书省执行。材料反映的三省运行机制 A. 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 B. 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 C. 削弱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D. 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 【答案】D 【解析】 秦朝推行郡县制,标志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排除A;尚书省掌执行,排除B;三省分工协作,但必须“加盖皇帝印玺”,说明皇权依然至上,排除 C;三省分工协作,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故选D。 9.宋初,范质等三位宰相同日辞职,宋太祖随后任命赵普为相。但在颁发任命诏书时遇到一个问题:诏书没有宰相副署,不具备法律效力。太祖本要自己副署,赵普却说:“此有司职尔,非帝王事也。”最后,由领有“同平章事”(即宰相官衔)衔的赵光义副署,才签发了这道诏书。这说明当时 A. 皇权急剧膨胀,专制主义强化 B. 政治运行程序僵化繁琐 C. 官僚制度对皇权有制约作用 D. 宋代强化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诏书没有宰相副署,不具备法律效力”可知,宰相对皇权具有制约的作用,故C正确;根据“由领有‘同平章事’(即宰相官衔)衔的赵光义副署,才签发了这道诏书”可知,皇权受到了制约,A错误;材料反映宰相对皇权进行了有效制约,无法体现政治运行程序僵化繁琐,B错误;材料反映宰相对皇权进行了有效制约,中央集权反映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不符合题意,排除。 10.邓小南教授指出:南宋政府机构比北宋明显精简,表现之一就是兼职之发展,随时局之变化而推进,兼职时间渐长,而且渐成惯例;兼职是制度已经有意无意地向权力集中的方向转变,北宋时“众建诸司”被分散的地方行政权力,又通过兼职逐渐合并。材料反映出( ) A. 宋代积贫积弱局面得到初步改善 B. 宋代“分化事权“思想逐渐强化 C. 南宋机构精简导致中央集权弱化 D. 理学思想导致兼职现象普遍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南宋政府机构精简,地方权力逐渐集中,这会导致中央集权弱化,故答案为C项;材料信息不涉及积贫积弱局面得到初步改善,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兼职渐成惯例以及分散的地方行政权力逐渐合并,不能看出“分化事权”,排除B项;从材料看不出理学的影响,排除D项。 11.宋真宗曾作《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表明宋代科举 A. 推动了八股取士的形成 B. 完善了中央集权体制 C. 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 D. 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反映了宋代科举对社会价值取向和观念的较大影响,故D正确;八股取士形成于明清时期,排除A;材料信息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排除B;“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 12.元朝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各级地方官吏必须“受命于朝而后仕”,行省“提调军马官员”的具体人选始终由朝廷确定。以上材料意在说明行省 A. 充任了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 B. 利于维护地方治安稳定 C. 体现了集权与分权主辅结合 D. 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元朝行省拥有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大权,但在地方官员任命等方面仍然受到中央节制,这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因此C选项正确。A、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结合,不能说明行省代表中央管理地方,充任了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也并未体现行省有利于维护地方治安稳定;D选项错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是中书省。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3.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一这反映了元朝 A. 皇权被削弱 B. 中书省独揽大权 C. 相权得到加强. D. 中书省职能专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行天子之令”“事权不可不专”体现出丞相权力的大大加强,故C项正确;材料中丞相的权力加强,不能说明皇帝权力的削弱,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制度下是皇帝独揽大权,故B项错误;材料不是说明中书省的职能专一,故D项错误。 14.钱穆先生指出,明朝历史上,内阁大学士的品级始终没有超过正五品,因而“其官仍以尚书(正一品)为重”,其署衙必曰:“某部尚书兼某殿阁大学士”。这是因为 A. 朝野普遍认为阁臣头衔无足轻重 B. 明内阁不是法定的权力中枢机构 C. 六部尚书掌握朝廷的最高决策权 D. 明朝政治腐败官僚体系混乱不堪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明朝历史上,内阁大学士的品级始终没有超过正五品”可知内阁大臣职位品衔不高,材料“其署衙必曰某部尚书兼某殿阁大学士”更能说明上述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主要原因内阁不是法定的中枢机构,故B正确。因为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因而无规定品级,不是头衔无足轻重,故排除A。六部尚书只是形式上的执行机构,无決策权,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故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官僚体系混乱不堪,D错误。 15.在汉代官修史书中,“忠观念”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则为15.89%,清代官修的《明史》中是22.71%,越往后世“忠”的频次越高。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 专制主义日趋加强 B. 思想控制更加严密 C. 史官思想逐渐僵化 D. 程朱理学不断强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越往后世“忠”的频次越高,本质是君主专制日趋加强,故A正确;思想控制更加严密本质仍然是君主专制加强,排除B;官修史书中“忠”的频次高,无法体现史官思想逐渐僵化,排除C;程朱理学提倡忠、孝、节、义,和“忠”的频次高有一定关系,但程朱理学的本质目的仍然是加强君主专制,排除D。 16.据学者研究,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如下表所示,全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统计表(单位:年) 时期 顺治 康熙 雍正 乾隆 嘉庆 道光 咸丰 同治 任期 2.95 4.73 2.47 2.71 2.76 2.20 158 1.46 A. 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完善 B. 确保了地方吏治的清明 C. 受制于列强的外来压力 D. 不利于地方的长远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数据分析可知,清代知县的任期时间越来越短,不利于地方的长治久安,不利于地方行政措施的延续和地方的长远发展。故答案为D项。A项,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完善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知县任期短,并不能说明吏治就比较清明,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列强是在道光年间才开始侵略中国的,排除。 【点睛】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17.如图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特点。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B. 中枢行政部门的地位逐渐下降 C. 君主专制统治呈现强化趋势 D. 皇权与相权矛盾得以最终解决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反映的是三公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这一制度变迁体现的是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选项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官制的变化,选项A与题无关,排除;中枢行政部门的地位并未下降,只是对相权的削弱,排除B;明朝废丞相,彻底解决了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排除D。 18.雅典陪审法庭的陪审员由公民抽签选举产生,组成十个审判庭。哪个人到哪个庭,由抽签决定;审理哪个案件,也由临时抽签决定。在审判时,先让原告、被告和证人发言,然后陪审员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秘密投票,得票多者胜诉,得票少者败诉。这反映了 A. 法律兼顾不同群体利益 B. 案件判决结果公平公正 C. 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D. 法律体系达到完备程度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雅典陪审法庭的陪审员由公民抽签选举产生,组成十个审判庭”、“在审判时,先让原告、被告和证人发言,然后陪审员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秘密投票,得票多者胜诉,得票少者败诉”等可知C正确;A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题干的做法并不能确保结构公平公正,故排除B;材料并没有涉及法律体系,涉及的审判的相关信息,故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特点.关键信息是:审判员均均由“公民抽签选举产生”、“在审判时,先让原告、被告和证人发言,然后陪审员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秘密投票,得票多者胜诉,得票少者败诉”。 19.“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作废人”。这是古希腊政治家伯利克里的名言。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 伯利克里鼓励公民积极参政 B. 雅典民主政治维护全雅典人的利益 C. 雅典民主是大多数人的民主 D. 不关心城邦事务的人无法成为公民 【答案】A 【解析】 【详解】“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而干脆把他当作废人”说明伯利克里鼓励公民关心政治,积极参政,故A正确;雅典民主政治维护雅典公民的利益,B错误;雅典民主是少数公民的民主,C错误;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20.1889年,粱启超对比古代中国与欧洲的国体,认为中国周代和古希腊的国体相同点最多。中国周代和古希腊政治上的相似之处应是 A. 城邦国家 B. 君主专制 C. 等级森严 D. 贵族政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贵族政治”既适合中国周代又适合古希腊前期,故D正确;“城邦国家”不适合中国周代,排除A;“君主专制”既不适合中国周代又不适合古希腊前期,排除B;“等级森严”不符合古希腊,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国周代和古希腊的国体相同点”,联系所学中国周代和古希腊的政治制度分析解答。 21.迪奥多鲁斯是梭伦时期的一位雅典公民,其家庭还有①一名妻子;②两个儿子:一个21岁,一个18岁;一个23岁的女儿;③进行经济生产的奴隶10个,从事家庭服务的奴隶3个;④帮助其打理经济的邻邦的35岁的狄奥戈奈斯。这个家庭享有公民权有 A. 2人 B. 3人 C. 4人 D. 19人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雅典民主政治仅局限在成年男性公民群体中,广大的妇女、奴隶、儿童及外邦人是没有公民权的,所以这个家庭享有公民权的是迪奥多鲁斯及其两个成年儿子,人数一共是3人,B选项符合题意;该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不具备公民权,因此选项A、C、D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雅典公民权概念的掌握。 22.雅典曾有一项法律,规定可以控告某人有“私心”,并依此定罪。所谓“私心”,就是对国家缺乏好感,梭伦立法甚至规定:“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这反映出雅典 A. 公民意识在法律上的确认 B. 民主政治走向衰落 C. 城邦社会矛盾非常尖锐 D. 法律至上的特征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可知,雅典重视公民意识,强调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故A正确;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B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城邦社会矛盾非常尖锐,C错误;材料体现城邦至上的特征,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联系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分析解答。 23.罗马法规定结婚的条件如下:男女双方必须有结婚权;双方达到适婚年龄;须当事人同意;家长的允诺;结婚证书。这说明罗马法 A. 体现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规定严密且实用有效 C. 是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D. 平衡贵族和平民利益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中“男女双方必须有结婚权;双方达到适婚年龄;须当事人同意;家长的允诺;结婚证书”等反映的是较详细的结婚条件的规定,说明罗马法规定严密而且实用有效。故答案为B项。罗马法主要针对有结婚权的罗马公民,因此不能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A项;仅从结婚的条件不能看出罗马法是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排除C项;题干涉及贵族和平民利益的问题,排除D项。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24.罗马法的最后发展阶段出现在与其土生土长之地全然不同的土地上和罗马帝国最不罗马化的民族之中。……立法活动在那里紧张地进行着,整个古老的生机和威力一直保持着其全部光彩。下列表述符合此观点的是 A. 罗马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 B. 万民法使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C. 帝国扩张是罗马法发展的重要原因 D. 罗马法迅速向世界传播 【答案】C 【解析】 “全然不同的土地上和罗马帝国最不罗马化的民族之中”说明统治范围扩大,主要由于罗马帝国对外扩张结果,故C正确;万民法适用于外邦人,故A错误;查士丁尼法典颁布标志罗马法最终完成,故B错误;D属于罗马法影响,排除。 25.查士丁尼法典规定,所有妇女不论有夫无夫,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在禁止之列。但是,大法官们在实施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这表明 A. 男女权利逐渐平等 B. 罗马法注重形式,缺乏变通 C. 法官们依据实际,灵活运用法律 D. 罗马法保护妇女的利益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大法官们在实施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体现了罗马法在实践过程中具有灵活性,并未完全照搬法律条文,C项正确,故B项错误;“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并不能说明罗马妇女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A项错误;材料主要论述妇女担保的问题,并不能体现罗马法保护妇女权益,D项错误。 26.罗马法的思维方式不接受任何未经论证的事实,不承认没有权利的权力,统治者的权力都必须是有权利依据的权力,只有以权利为基础的权力才是合法的。这说明罗马法 A. 否定了君权神授理论 B. 保障了公民的个人权利 C. 完善了三权分立学说 D. 维护了罗马居民的利益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统治者的权力都必须是有权利依据的权力,只有以权利为基础的权力才是合法的”可知,罗马法重视权力的依据,统治者也应该按照法律行使权力,有利于保障公民个人的权利,故B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君权神授理论,排除A;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罗马法维护罗马公民的利益,并非“居民”,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统治者的权力都必须是有权利依据的权力,只有以权利为基础的权力才是合法的”,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罗马法的特点分析解答。 27.下列四种政治体制,属于近代英国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议会下院的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组织内阁并对议会负责,C项符合题意;国王任命首相,首相对国王而不是议会负责,这一政体类似德意志帝国宪法,与君主统而不治的英国不同,A项错误;由议会选出总统,组织内阁,总统和内阁都对议会负责类似法国,英国是保留了君主制的,B项不符合题意;由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对皇帝负责的三公制度出现是在中国秦朝时期,D项错误。 28.1708年,英国议会提出的议案因安妮女王的否决而遭扼杀。就在同年,由于议会强硬派的坚持,女王被迫承认辉格党的胜利,不得不同意辉格党人组阁。这反映出英国 A. 内阁专横现象较突出 B. 实现国王虚位的目标 C. 宪政体制仍有待完善 D. 责任制内阁制的确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因安妮女王的否决而遭扼杀”“女王被迫承认辉格党的胜利”等信息可知,英国国王虽权力受限制但仍有权力否定议会议案,说明英国君主立宪政体仍有待完善,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英国议会提出的议案因安妮女王的否决而遭扼杀”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女王仍然有权力,没有强调内阁专横现象,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英国议会提出的议案因安妮女王的否决而遭扼杀”可知,当时的女王仍有权力,而不是实现虚位,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责任内阁制于1721年开始确立,并且材料内容并未体现责任内阁制的确立问题,故D选项错误。 29.钱乘旦在《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中写道:“大贵族所有利益已经在下院得到很好的代理……而工业的利益却几乎全无代表!他们是国家最重要的利益所在,是国家财富和力量的源泉。”为改变这种状况而引发的事件是 A. 《权利请愿书》出台 B. 《权利法案》颁布 C. 责任内阁制的建立 D.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提及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并未照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事件是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地位上升,选项D 正确;《权利请愿书》与工业资产阶级无关,排除A;《权利法案》涉及的是国王和议会的关系,排除B;责任内阁制的出现意味着国王丧失了行政权,与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无关,排除C。 30.下表为17、18世纪英国议会集会期和立法效率统计表。这反映了 1624—1641 1660—1685 1689—1713 1714—1760 1760—1800 年均召开天数 42 43 122 100天以上 100天以上 年均通过法令 5 15 67 77 209 A. 国王的任命失去法律效力 B. 国王与议会的矛盾日益激化 C. 英国的现代政治渐趋成熟 D. 议会中的两党日益达成合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689年之后,英国议会集会和立法次数上升,说明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而议会代表民意,说明英国的代议制越来越成熟,选项C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国王权力变化以及国王和议会之间的矛盾,选项A、B排除;材料中并未呈现议会中政党的纷争与和解的相关信息,排除D。 【点睛】解题关键是通过议会集会和立法次数的上升判断出英国民主政治的成熟。 31.2017年特雷莎·梅连任英国首相,但其领导的保守党没有赢得议会绝对多数席位,此后特雷莎·梅政府经历了“下台”危机、“脱欧”不顺、财政政策遭疑等一系列执政危机。从英国政治制度的角度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有 A. 工党是议会第一大党 B. 女王对特雷莎·梅政府不支持 C. 在民调中支持率下降 D. 议会对特雷莎·梅政府不信任 【答案】D 【解析】 【详解】联系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当首相和内阁受到议会反对时,首相和内阁要么辞职谢罪,要么解散下院提前大选,根据材料“英国首相特雷莎梅领导的保守党没有赢得议会绝对多数席位”,特雷莎·梅在下院中很可能受到议会其它党派的反对,导致辞职,故D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英国国王是“统而不治”,排除B;C项与首相辞职无关,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其领导的保守党没有赢得议会绝对多数席位”,联系所学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内容分析解答。 32.法国革命之初,仿效英国,在1791年宪法中宣布“路易十六是国家第一公务员”,在经历了近百年的斗争后,1884年法国议会通过决议“政府的共和国形式不得作为宪法修改提议的对象”。这一决议的通过说明法国 A. 违背了英国制度创新的理念 B. 选择了适合国情的制宪道路 C. 树立了法律至上的宪政观念 D. 解决了不同派别的利益诉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法国共和政体。材料中的法国经过近百年的斗争,从“仿效英国”进行君主立宪到最终确立共和政体,体现出它最终选择了适合国情的制宪道路,故B正确;选择适合国情的制宪道路并不违背制度创新的理念,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是树立法律至上的宪政观念,而是反映法国探索适合国情的制宪道路,故C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法国解决了不同派别的利益诉求,故D排除。 33.自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以来,他总共罢免了大约20位内阁高级官员,其中包括国务卿、联邦调查局长、代理司法部长、白宫幕僚长等核心官员。特朗普频繁变更内阁官员的做法 A. 直接表明总统拥有最高行政权 B. 严重违背宪法对总统权力的规定 C. 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分权制衡机制 D. 反映总统对国会的反制力量增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1787年宪法,美国总统掌握最高行政权,有权罢免政府官员,故A正确;特朗普频繁变更内阁官员,行使了总统的权力,没有违背宪法,B错误;特朗普频繁变更内阁官员,行使了总统的权力,没有破坏美国的分权制衡机制,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国会,排除D。 34.2019年2月,特朗普签署公告,宣布美国南部构成“国家紧急状态”,并企图绕过国会从其他渠道调拨资金在美墨边境修建隔离墙。随即国会通过决议叫停了此“紧急状态”。3月15日,特朗普行使了否决权,他说:“国会有通过决议的自由,而我有责任否决它。”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国会是国家权力中心,总统应对国会负责 B. 总统权力至上,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决议 C. 国会复议若以三分之二多数再次通过,即为有效 D. 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国会应寻求最高法院支持 【答案】C 【解析】 【详解】美国总统特朗普有权否决国会的议案,但国会复议若以三分之二多数再次通过,议案即为有效,故C正确;美国总统对宪法负责,不对国会负责,排除A;美国的政治运行贯彻“三权分立”原则,“总统权力至上”表述错误,排除B;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原则,立法、司法、行政相互制约,D错误。 35.《美国宪法分权制衡和法治原则之浅析》中写道:“宪法的核心问题是要在限制政府权力和利用政府的权能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宪法不仅要完成对民族国家横向权力的划分,而且要完成对民族国家纵向权力的划分。”下列符合纵向权力的划分的制度是 A. 总统制 B. 民主共和制 C. 联邦制 D. 君主立宪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权力的纵向划分是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只有C符合题意,故选C;AB属于横向权力的划分,排除;美国实行民主共和制,D错误。 36.有学者指出:“我把其中的一种集权称为政府集权,把另一种称为行政集权。在美国,只有第一种集权,而另一重集权则不存在。”得出上述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 1787年宪法成为美国的根本大法 B. 美国借鉴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优点 C. 美国实行联邦制和三权分立制 D. 民主共和制可避免中央集权的出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实行联邦制和三权分立制,它扩大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但又将中央政府的权力一分为三,行政权受到了来自于立法权和司法权的制约,故选C。尽管联邦制和三权分立制都是依据1787年宪法确立的,但A项说法过于宽泛,排除;美国实行民主共和制,而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借鉴政体优点的说法不成立,排除B;D项“避免中央集权的出现”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本题学生需要依据1787年宪法的具体内容作出判断,需要指出的是A项的说法尽管也是正确的,但与C相比缺少具体的指向性,故不是最佳答案。 37.恩格斯认为,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这些机构本身相斗争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机构是 A. 联邦体制 B. 帝国议会 C. 联邦议会 D. 国家元首 【答案】B 【解析】 【详解】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两部分组成,帝国议会是普选产生的,帝国议会其代表由普选产生,但作用很小,工人阶级可以通过帝国议会争取自身权力,故B正确;联邦体制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关系,不属于机构,排除A;德意志帝国的联邦议会权力很大,议员由君主任命,工人阶级不可能参与进来,排除C;德国国家元首是皇帝,工人阶级不可能利用皇帝维护自身权利的,排除D。 38.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这一规定体现了德意志帝国 A. 议会的权力至上 B. 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C. 政治近代化趋势 D. 宰相权力受到制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中“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可知,德意志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两个机构行使,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体现了政治近代化的趋势。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至高的权力,而不是议会,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德意志帝国立法权的行使是两个机构,与政府的行政效率无关,排除;D项,题干未涉及宰相权力,排除。 39.从政治经济结构看,德意志帝国呈现的是“经济巨人,政治跛子的半资本主义或者说是半专制主义的社会形态”。以下能支持这一观点的史实不包括 A. 德意志工业化进程加快 B. 皇帝拥有主宰议会、创制法律等权力 C. 德意志首相拥有行政权 D. 宰相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答案】C 【解析】 【详解】1871年德意志帝国统一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巨人”;而“政治跛子”指的是德国的代议制度不彻底、不完善,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德意志帝国首相拥有行政权,与德国代议制度不彻底不完善无关,故答案为C项;“德意志工业化进程加快”是“经济巨人”的表现,排除A项;B、D项说明德意志帝国是“政治跛子”,均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使德国确立起代议制,促进了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皇帝拥有很大的权力;宰相掌握行政权但是对皇帝负责。资产阶级代议制不健全,故有“经济巨人、政治跛子的半资本主义或者说半专制主义的社会形态”的说法。 40.从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再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以上现象反映了资产阶级现代化道路的一个相同特点是 A. 反封建性 B. 民族性 C. 普适性 D. 法治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题干中不难看出英法美德四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均颁布宪法或类宪法以巩固革命的成果,捍卫资产阶级的统治和既得利益,因此这能体现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过程中的法治化特征。故答案为D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美国的宪法无法体现反封建性,排除;B项,民族性的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德国的宪法具有较多的专制色彩,皇帝世袭,首相皇帝任命,不具有普适性,排除。 【点睛】解答比较型选择题的基本方法有:a.排除法,找准比较角度,从同中找异或从异中求同,逐个“肯定”或“否定”。b.正误判断法,注意各备选项表述的正误,再结合“选项”进行比较和鉴别,得出正确答案。很多情况下是两种方法同时并用。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41题18分,42题22分) 41.社会转型的内涵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从西周到秦统一,希腊从荷马时代到城邦独立自由的终结,我们视为两者的“古典时代”。在这一时代,中国封建王权向专制王权发展,到秦统一中国专制王权更转化为大一统专制皇权。大体上同一年代的希腊,带有军事民主主义色彩的王权向贵族共和过渡,更进一步向民主政体过渡。在历史上大体处于同一年代的文明古国,在政治制度的演变上却显示出如此鲜明的反差,其由安在?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王权的强弱在起点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不同的对外扩张方式导致不同的结果;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思想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胡钟达《古典时代政治制度演变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1788年6月21日,新罕布什尔州的代表大会以57比46的票数批准了“费城制宪会议”提出的联邦宪法,落实了需要9个邦批准的规定,美利坚合众国喷薄而出,成为一个法律实体。 ——麦克洛斯基《美国最高法院》 材料三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 ——《世界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典时代”中国和希腊政治制度发展的走向,结合所学分别指出这两种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所述并结合所学,指出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当时分别创立了什么政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和美国的政体各有何突出特点? 【答案】(1)走向:中国:由宗法、分封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希腊:由君主制和贵族制转向民主制。特点:中国:皇权至上,皇位独尊;地方绝对服从中央;雅典: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法律至上。 (2)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美国:联邦制共和制政体。法国:民主共和制政体。德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特点:英国君主的权力受宪法限制。美国:三权分立,权力的相互制约与平衡。 【解析】 【详解】(1)“走向”,依据材料一信息“中国封建王权向专制王权发展,到秦统一中国专制王权更转化为大一统专制皇权。大体上同一年代的希腊,带有军事民主主义色彩的王权向贵族共和过渡,更进一步向民主政体过渡”概括得出:中国由宗法、分封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希腊由君主制和贵族制转向民主制。 “主要特点”,依据所学知识从中国皇权至上、地方绝对服从中央;雅典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法律至上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政体”,根据所学知识得出:英国是君主立宪政体、美国是联邦制共和制政体、法国是民主共和制政体、德国是君主立宪制政体。 “突出特点”,依据材料三信息“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英国君主的权力受宪法限制;美国三权分立,权力的相互制约与平衡。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初,君臣讨论国家长治久安之策。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宰相赵普对曰:“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治之,无他奇巧也,惟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邦联条例》规定:邦联名称为美利坚合众国;各州保留它们的主权、自由和独立;邦联只设国会作为中央权力机构;各州派2至7人为国会代表,各州只有一票表决权;凡有关宣战、缔约、举债、召集军队和任命总司令等类重大事项的决定,均需要取得至少9个州的同意;等等。邦联无权向各州征税和管理各州的贸易。 材料三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敝,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卷128 材料四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联邦制是一种多中心的复合共和制,是关于自治、非集权、多样性的宪制安排。制定一部有严格修改程序的宪法,在全国政府与各构成单位(州、省、邦)之间分割国家权力,各构成单位人民有自治或自组织权。绝大多数联邦国家的构成单位都有自己的宪法,规定自己的政府组织形式。 1787年宪法规定:……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合众国已经缔结及将要缔结的一切条约,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都应受其约束,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 (1)据材料一、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弊端。 (2)据材料二、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如何解决独立之初的主要问题?并指出美国与中国中央集权制的主要不同。 【答案】(1)措施:全国精兵编入禁军,由中央控制;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监督;地方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影响: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埋下了“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隐患;抑制了地方的积极性,办事效率低。 (2)解决:召开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联邦宪法);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不同:中国: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无独立的权力;美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国家属于联邦,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 【解析】 【详解】(1)“措施”,依据材料一信息“今所治之,无他奇巧也,惟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和材料三信息“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编练禁军,由中央控制;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监督;地方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等。“弊端”,依据材料三信息“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了中央集权、埋下了积贫积弱的隐患、抑制了地方的积极性、军队战斗力低下等角度分析。 (2)“主要问题”,依据材料四信息“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得出:制定1787年宪法、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等。“主要不同”,依据所学知识从中国是中央集权,美国是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角度分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