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唐山市第十一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期中高二年级历史学科试卷 一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的主张出自( )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佛教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仁义礼智信是儒家的五常,恕忠孝悌是孔孟强调的个人修养内容,A项正确;道家主张灭绝仁义道德,抛弃理智,清静无为,B项不符合题意。法家核心思想是主张依法治国,并不强调个人道德与社会教化,C项错误;佛教主张出世,消除七情六欲,不主张孝悌,D项不符合要求。 2.《资治通鉴》指出:“汉历中衰,当更受命……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宜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这体现了 A. 无为而治的思想 B. 外儒内法的观念 C. 尚贤非命的主张 D. 天人感应的学说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本题主要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据材料中“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宜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得知其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本题答案为D;A、B、C三项表述在材料中均不能体现,故不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思想·董仲舒思想 3.唐朝延续秦汉明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的思想。认为自然灾害的发生与人的作恶有关,因此在灾害发生后,皇帝必须修行政德,回应天谴。这反映了 A. “黄老之学”根深叶茂 B. “天人感应”思想制约皇权 C. “敬天保民”思想出现 D. 秦、汉、唐治国理念一脉相承 【答案】B 【解析】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反映的是“天人感应”思想,材料中的“灾害发生后,皇帝必须修行政德,回应天谴”,说明“天人感应”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形成制约。故答案为B项。“天人感应”属于董仲舒的新儒学,与“黄老之学”无关,排除A项;“敬天保民”思想在西周已经出现,排除C项;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与秦朝信奉法家思想不同,排除D项。 点睛: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是属于唯心主义的无稽之谈,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违背了先秦儒学宣扬的民本思想。但董仲舒也以较为曲折的方式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如宣扬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4.王阳明在其著作中写道:“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范 B. 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 C. 忽视了人的主观感受 D. 具有思想启蒙的时代价值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等信息可以看出,王阳明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在天地万物中的重要地位,故答案为B项;这种观点在哲学派别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范畴,排除A项;这种观点重视人的主观感受,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排除C项;这种观点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并不具有思想启蒙的时代价值,排除D项。 【点睛】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他认为人人都有良知,只要识得此理,则“满街都是圣人”。王阳明的思想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 5.清朝初期的思想家唐甄认为,宋明以来的学术文化风气是“守诗书之恒训,为无实之美言”。宋明理学家们所谓的“通经”,绝不是“于《易》观阴阳,于《书》观治法,于《诗》观美恶,于《春秋》观邪正,于《礼》观言行”。由此可知,唐甄思想的特征是 A. “厚古薄今” B. “崇本抑末” C. “经世致用 D. “以民为本”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守诗书之恒训,为无实之美言”等信息可以看出,唐甄思想的特征是“经世致用”,注重理论的实用性,故答案为C项;唐甄思想没有表现出“厚古薄今”,排除A项;唐甄不是对农业和工商业关系的认识,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出唐甄主张“以民为本”,排除D项。 6.在近代欧洲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印刷术所起的促进作用是 A. 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B. 推动了文艺复兴 C. 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 D. 打败了骑士阶层 【答案】B 【解析】 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印刷术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殖民扩张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火药传入欧洲推动资产阶级打败了骑士阶层,故B正确,ACD错误。 7.在周朝的力量衰朽已久,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威胁着周的国祚之时,孔子成了周朝政治秩序最伟大的捍卫者。孔子的下列主张,能够说明他是周朝“捍卫者”的是 A. “为政以德”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D. “上好礼则民莫不敢不敬”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A“为政以德”即要求统治者以德治民;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C“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要求统治者关注民众的愿望和要求;D“上好礼则民莫不敢不敬”意思是说为官者讲究礼节百姓中就没有不敢不尊敬的,说明孔子要求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名师点睛】孔子地位随着儒家思想不断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孔子主张仁和礼,强调要关心和爱护他人,主张社会和谐。此外,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西汉时期确立统治地位,唐宋三教合一后发展成宋明理学,明清成为了官方哲学并出现了批判思想。但是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成为了批判的对象。此外,儒家思想在每一个阶段的影响也需要掌握。 8.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这一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A. 提出君权神授,强调尊君 B. 将儒家伦理提升到“天理”的高度 C. 继承德治主张,强调民本思想 D. 形成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D项,宋明理学系统地阐述了天地万物和人的关系,其思想的严密性和内容的广泛性都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故D项正确。A项,西汉董仲舒提出了“君权神授”,该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B项,宋明理学认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将儒家伦理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强化了儒家伦理的作用,使其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和重视,但是儒家伦理自西汉董仲舒提出以来便一直存在,并不能体现儒学的新发展。故B项错误。C项,该项表述在孔孟的思想中都有体现,不是儒学的新发展。故C项错误。 9.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这位思想家曾有言 A. 工商皆本 B. 发明本心 C. 格物致知 D. 循天下之公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朱熹提出“格物致知”,故答案为C项;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陆九渊提出“发明本心”,王夫之提出“循天下之公”,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点睛】朱熹认为理在心外,因此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去认识和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10.顾炎武认为“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材料反映顾的主要观点是( ) A. 政治腐败加速明朝瓦解 B. 程朱理学导致危机加深 C. 空谈误国导致明朝覆亡 D. 八股取士严重束缚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说明空谈误国导致明朝覆亡,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明朝瓦解,排除A;材料没有提及危机加深信息,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八股取士,排除D。 11.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根本在于 A. 其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 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C. 它吸收了各派学说,适应了不同阶层的要求 D. 汉武帝对原先的儒家思想不满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念,从而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故B项正确;A项包含在B项之中;C项错误,错在“适应了不同阶层的要求”;D项错误,汉武帝对黄老之学不满。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名师点睛】董仲舒的新儒学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根本不同,而且与以荀子等为代表的儒学也不同,主要是迎合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强调加强中央集权的“君学”,非常适合当时的汉武帝统治思想。 12. 古代戏剧中塑造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士”的形象为人们树立了样,在潜移默化中指导人们的行为向善发展,忠君是每个人对社会的责任,统治者提倡“忠”,还把是否忠君作为评价人忠奸的标准。材料主要说明戏剧 A. 具有一定社会教化功能 B. 满足了民众的精神需求 C. 是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D. 成为了维护统治的工具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戏剧塑造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士”为人们树立榜样和标准结合所学可知, “忠、孝、节、义”等儒家伦理纲常在当时社会起到一定的教化作用,故A项符合题意。B项,题干中体现了戏剧的教化功能,与民众精神需求无关,排除。C项,题干中未涉及古代教育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题干体现的是戏剧中的儒家伦理道德成分对社会的教化作用,不能说明戏剧成为统治工具,故排除。 13.王夫之指出,为民为公,乃千古法的精义所在,君主虽位尊权重,其意志仅一人之义,属“私”.孟德斯鸠认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因为人们害怕这个国王暴虐地执行法律.由此可知,两人主张的相似之处是 A. 质疑和防止君权过于集中 B. 勾画未来社会发展蓝图 C. 体现鲜明的民主共和精神 D. 都有新阶级力量的推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君主虽位尊权重,其意志仅一人之义”和“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等信息可以看出,两人主张的相似之处是质疑和防止君权过于集中,反对君主专制和个人独裁,故答案为A项;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没有对未来社会提出发展蓝图,他们的主张也不能反映出民主共和精神,排除B、C项;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状态,没有资产阶级的产生,排除D项。 14.有学者指出,法家所主张的富国强兵的“霸道”,绝非漠视“顺乎民情”的“先王之道”,而是通过“政、令、刑、赏”有效地将民意、民情、民心凝聚为统一的“政治意志”。这反映出法家 A. “霸道”政策有利于统一的实现 B. “顺乎民情”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C. 政治措施旨在保障民众的生活 D. 否定“先王之道”实现富国强兵 【答案】A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法家主张富国强兵的“霸道”显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故A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国家统一,不是说“顺乎民情”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故B错误;政治主要是维护国家统治,故C错误;法家并没有否定“先王之道”,而是将之进行整合,故D错误。 15.古代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学问渊博,但也反映出书写工具的落后。下列哪项发明使读书人不用学习五大车的竹简,也可以“学富五车” A. 造纸术 B. 指南针 C. 火药 D. 印刷术 【答案】A 【解析】 古人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学问渊博,但也反映出当时书写工具的落后,主要是指当时竹简为重要书写材料,十分笨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而出现的重要发明是西汉时期发明造纸术。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与改变书写工具的落后无关,排除B、C、D项。 16.【加试题】汉武帝时代,司马迁采集了众多与黄帝相关的文献和传说资料,努力排除方士对黄帝的神仙化宣扬,将黄帝供奉为华夏各族的始祖,“大一统”的代表。北齐史家魏收,在《魏书》中将鲜卑族拓跋氏初祖认作黄帝之孙,又梳理出当时诸少数民族部落的汉化姓氏,将黄帝推广成北朝各族的共同祖先。这说明 A. 史书中的人物会留有史家生活时代的印记 B.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没有确切的定论 C. 不同史书记载的人物共性即是其真实面貌 D. 史料掌握的多寡决定了史书中的人物形象 【答案】A 【解析】 【详解】 司马迁将黄帝供奉为华夏各族的始祖,“大一统”的代表,反映了当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魏收生活在南北朝的分裂时期,其将黄帝推广成北朝各族的共同祖先,反映了实现统一的社会心理。因此材料说明史书中的人物会留有史家生活时代的印记,故答案为A项。B、D项说法绝对,均排除;C项对历史问题认识简单,不是认识和研究历史的正确方法,排除。 17.对于“格物致知”一说,王阳明解释为:“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也。”“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这说明了心学 A. 奠定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 B. 对程朱理学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C. 强调了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 D. 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程朱理学中的“格物致知”重在通过考查外在的事物以获得“理”,王阳明对“格物致知”进行了进一步阐释,将其与人的本心相联系,表明王阳明心学既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又在其基础上实现了创新。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奠定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C选项错误,王阳明在对“格物致知”的解释中强调的是个人的本心,没有强调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D选项错误,明末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的思想是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想,而王阳明心学不是具有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8.朱熹云:“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该观点 A. 把人的德性培养放在首位 B. 不重视通过实践来检验真理 C. 赞同王阳明的“致良知”说 D. 认为格物致知方可获取真理 【答案】A 【解析】 【详解】 从材料中的“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等信息来看,朱熹把人的德性培养放在首位,故答案为A项;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注重通过实践来检验真理,排除B项;王阳明是明朝思想家,朱熹是南宋时期人,不存在朱熹赞同王阳明的观点,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不是探讨获取真理的途径和方式,排除。 19.春秋战国时期的义利观:儒家主张重义轻利,墨家主张义利并重,道家主张利义双弃,法家主张一断以法。这些不同的“义利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百家争鸣”局面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发展 B. 不同流派在社会巨变中的利益诉求不同 C. 平民教育的发展推动传统文化重焕光彩 D.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结束国家分裂掌握政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诸子百家的义利观不同,每家的义利观都代表了各自阶层的利益,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变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故答案为B项;A项是“百家争鸣”的影响,排除;春秋战国时期平民教育刚刚出现,不可能起到推动传统文化复兴的作用,排除C项;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20. 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学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 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实客观评价 B. 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C. 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D. 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在强调史家在理学思想影响下主观认识发生了变化,从而影响了对历史人物史实的客观评价。历史人物评价当然难有定论,但是并不能说是“永远难有定论”, 历史真相的反映是依靠考古和历史文献的相互印证,历史真相并不取决于多数人的意见或者少数人的意见,并不能说“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也并不一定就愈客观,历史评价与时代远近没有关系的,其实B、C、D三个选项本身也均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 考点:史学研究•史家主观认识•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适当地给学生传授一些历史理论、历史研究方法、历史史观等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等常用的知识,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1.下列发明家中,对中国古代印刷术贡献最大的是 A. 王祯 B. 毕升 C. 沈括 D. 郭守敬 【答案】B 【解析】 【详解】北宋平民毕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既经济又便捷,是中国古代印刷业的一大革新,故答案为B项;王祯在此基础上发明木活字,但不符合题干中“贡献最大”的要求,排除A项;沈括和郭守敬没有在印刷术方面取得重大成就,排除C、D项。 22.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被尊称为“火药王”,获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下列关于古代“火药”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发明于原始狩猎过程中 B. 与古代炼制丹药实践有关 C. 北宋时期开始用于军事 D. 开启人类冷兵器战争时代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了火药,故答案为B项;火药的发明与原始狩猎无关,排除A项;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排除C项;火药传入欧洲,推动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D项说法错误,排除。 23.汉字演变的脉络是: A.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B. 甲骨文---金文---隶书---楷书---篆书 C. 金文---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 D.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行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理清中国古代汉字演变的顺序是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再仔细观察“马”字的字体,也符合这一顺序;因此本题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艺术——汉字的演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现能力,理清我国古代汉字的演变顺序,引导学生注意对基础知识的重视。 24.下图是南宋赵孟苻的《墨兰图》。画中题诗曰:“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华一两茎。”诗中流露了作者借物抒怀,孤芳自赏,清高拔俗的情趣。该画属于 A. 工笔画 B. 花鸟画 C. 山水画 D. 文人画 【答案】D 【解析】 【详解】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从材料中的“诗中流露了作者借物抒怀,孤芳自赏,清高拔俗的情趣”等信息来看,该画属于文人画,故答案为D项;工笔画讲究工整细致,花鸟画以花卉、花鸟、鱼虫等为描绘对象,山水画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C项。 25.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 A.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C. “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D. “历史就是昨天与今天永无休止的对话”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了孔子的命运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曲折沉浮,即不同历史时期,对孔子的态度,都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是为现实服务的。这是因为人们总是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从历史中寻求合理的理论和史实依据,从这一角度出发“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据此A符合题意,B强调历史研究的主观性,C强调历史的客观性,D强调了历史让人通晓过去,后人从历史汲取经验教训。答案选A。 考点:史学理论与方法•历史方法论·史学客观性 26.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 B. 宋词是宋代文学的标志 C. 元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D. 明清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繁盛时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A选项说法正确,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就是《诗经》;B选项说法正确,宋代是词发展的鼎盛时期;C选项说法错误,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D选项说法正确,古典小说的最高峰就在明清。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唐诗 27.以下摘录的文学语句与其文学体裁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汉赋 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 曲 ③“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唐诗 ④“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 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词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属于元曲,李白的“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属于唐诗,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属于宋词,因此②③④对应关系正确,故答案为B项;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属于楚辞,不是汉赋,①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①的A、C、D项。 28. 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 A. 《老子》 B. 甲骨卜辞 C. 《楚辞》 D. 《诗经》 【答案】D 【解析】 【详解】《老子》一书是记录春秋时期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代表—— 老子言论的著作;甲骨卜辞是商周时期统治阶级为预测吉凶,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内容的文字;楚辞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根据楚地方言创作的一种诗体。因此这些文献都不可能较多反映平民生活。而《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就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故D项正确,排除ABC。 29.下列属于元杂剧兴盛的原因的是 ①城市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②统治阶级燕乐的需要 ③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 ④固定演出场所“瓦肆” “勾栏”的出现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随着元代城市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同时也为适应统治阶级燕乐的需要,元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逐渐兴盛起来,①②③说法正确,故答案为B项。固定演出场所“瓦肆”“勾栏”在北宋时期就已出现,④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④的A、C、D项。 30.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郭沫若把这份恰如其分的评价给予了 A. 《水浒传》 B. 《西游记》 C. 《聊斋志异》 D. 《儒林外史》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聊斋志异》的内容特点,故C正确。《水浒传》,不符合“写鬼写妖高人一等”,故A排除。《西游记》,不符合刺贪刺虐入木三分,故B排除。《儒林外史》,不符合“写鬼写妖高人一等”,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辉煌灿烂的文学·《聊斋志异》 31.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A. 魏源 B. 林则徐 C. 康有为 D. 梁启超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林则徐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故B项正确;ACD三项中的人物虽然都主张学习西方,但都在林则徐之后,故排除ACD三项。 32.戊戌变法的主要倡导者包括 ①林则徐 ②康有为 ③梁启超 ④孙中山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倡导者包括康有为和梁启超,②③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项;林则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排除含有①或④的A、B、D项。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 33.《海国图志》一书的核心思想是: A. 师夷长技以自强 B. 师夷长技以制夷 C.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 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海国图志》一书的核心思想,B正确。 34.英国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大国”的迷梦中惊醒,一股新思想萌发了。这一新思想 的核心是 A. 改革内政,建设国家 B. 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 学习西方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D.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等主张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的爱国知识分子提出向西方学习,是为了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故答案为B项;鸦片战争后的知识分子还没有从政治角度提出主张,排除A项;“学习西方技术,发展资本主义”是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排除C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的主张,排除D项。 【点睛】以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最先迈出学习西方的步伐。林则徐编译出的《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林则徐从而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撰出《海国图志》一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从林则徐和魏源等人的主张可以看出,这一新思想的核心是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35.陈独秀认为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才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和思想上的一切黑暗。这两位“先生”指的是 A. 民主和科学 B. 新道德和新文学 C. 美国和法国革命 D. 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民主与科学,陈独秀所说的“德先生”是民主,“赛先生”是科学,故答案为A项;“德先生”和“赛先生”不是指新道德和新文学,也不是指美国和法国革命,更不是代表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家,排除B、C、D项。 36.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B.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 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 D. 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答案】A 【解析】 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署,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故中国人通过不同的途径救国,故A正确;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后,故B错误;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不属于主要原因,故C 错误;资产阶级力量是否强大与不同的途径救国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署的影响出发,即可得出三者的共同背景,即可民族危机严重,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37.下列描述不属于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的是: A. 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 B 提出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D. 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新文化运动没有明确提出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D项描述不属于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故答案为D项;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其他三项属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38.近代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经历的三个阶段是 A. 科学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 B. 政治制度科学技术思想文化 C. 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政治制度 D. 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科学技术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先后有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因此近代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经历的三个阶段是科学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A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39.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所发表的文章不包括 A. 《文学改良刍议》 B.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C.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D. 《庶民的胜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文学改良刍议》是胡适在1917年发表的文章,不是李大钊的文章,故答案为A项;《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庶民的胜利》,均是李大钊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所发表的文章,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点睛】本题属于否定型选择题,解答此类试题,审清题型、题意是必要前提,可以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相结合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解题。(1)直选法,根据所学知识,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逻辑关系的选项。(2)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逻辑关系的选项,剩下的就是符合题意的选项。(3)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逻辑关系。 40. 五四运动后,在中国思想界形成强大潮流的是:( ) A. 民主共和思想 B. 民主科学思想 C. 社会主义思想 D. 马克思主义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五四运动后”这一时间思考。辛亥革命追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排除A;新文化运动前期,到五四运动之前,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排除B;只有科学社会主义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排除C;1919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故选D。 二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 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三 “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中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主张。 (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思想核心和认识论分别是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 【答案】(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仁政 (2)核心:“存天理,灭人欲”;认识论:“格物致知” (3)学风:经世致用(或崇实质用)。时代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不同时期儒学家的主张,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董仲舒的主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等信息,并联系所学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和仁政等方面来回答。 (2)朱熹思想核心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等信息分析得出。其认识论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等信息分析得出。 (3)联系所学可知,顾炎武的经世致用学风影响深远。其时代责任感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分析得出。 4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教和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勋)、康(有为)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注:pǒu抨击)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材料二 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开办情况表(截至2009.10月) 地区 亚洲 欧洲 美洲 非洲 大洋洲 数量(单位:所) 70 94 87 21 10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陈独秀对传统儒学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态度在当时的进步作用。 (2)材料二中孔子学院在全球开办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对待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答案】(1)态度:全盘否定传统儒学。 作用:维护共和政体;猛烈冲击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 (2)原因: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影响力大;中国的崛起,使中国的思想文化影响力扩大;传统儒学有利于世界和谐,世界发展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 态度:批判与继承(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儒学在不同时期的作用,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1)陈独秀对传统儒学的态度,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分析得出。这一态度在当时的进步作用,应当联系所学,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来回答。 (2)孔子学院在全球开办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中国的崛起、儒学对当今世界的作用等方面来回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