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石家庄康福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石家庄康福外国语学校高一历史2019—2020学年度第二次月考检测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甲骨文合集》记载:商王去占卜,问下旬有没有灾祸降临,占卜师说卜象显示了不好的征兆。不久有人向商王报告说,益这个地方逃走了12个奴隶。这反映了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神权高于王权 B. 国王没有实现集权 C. 宗法制成为主导 D. 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答案】D 【解析】 由“商王去占卜,问下旬有没有灾祸降临?占卜师说卜象显示了不好的征兆。不久有人向商王报告说,益这个地方逃走了12个奴隶”可以看出商朝时期商王处理事物要去占卜,说明神权和王权是紧密结合的,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题干看不出神权高于王权;B项与题干材料无关,不选;C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出宗法制。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商王去占卜,问下旬有没有灾祸降临?占卜师说卜象显示了不好的征兆。不久有人向商王报告说,益这个地方逃走了12个奴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本题考查商朝时期的政治特点。 2.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A. 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 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 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 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答案】D 【解析】 由“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可以得出,西周建立之后,其分封的诸侯国主要有功臣和宗室贵戚统领,故选D;当时是贵族政治体制,故A不符合史实;题干说到的诸侯国不是以素养作为依据的,而且也不是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故排除B;分封制不是构建的国家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故C也不符合史实。 点睛: 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这一题实际上是考查分封制的概念理解及其阶段特征。 3.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A. 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 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 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 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答案】B 【解析】 元朝为实施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来管理地方,所以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故选B;行省没有独立的民政权,所以没有地方政治的自主性,故排除A;行省是中央派出的行政机构,而不是监察机构,故C不符合史实;行省是用来管理地方的,故与中央政府的权力无关,所以排除D。 4.元时,在今天河北、山东、山西等大都周围地区设置单列行政区划, 名为“腹里”。对“腹里”实施直接行政管理的机构是 A. 宣政院 B. 中书省 C. 枢密院 D. 宜慰司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元代政治制度。元代“腹里”地区指的是中心之地,由中书省直接管辖,不属于任何行省。故B项正确。元代设枢密院专掌军务。故C项错误。元代宣政院既是管理全国佛教的事务机关,又直接统领吐蕃的政务和军事,并不管理河北、山东等地区。故A项错误。 三司一般是宋朝户部、度支、盐铁三个财政部门的统称,并没有地区管理权。故D项错误。 宣慰司是一种偏重于军事的监司机构,一般掌管军民之事,排除D。 5.19世纪90年代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条约与19世纪40—-60年代相比,最显著的不同点是 A. 割地面积的扩大 B. 赔款数额的增加 C. 经济特权的增加 D. 通商口岸的增多 【答案】C 【解析】 回顾已学知识可知19世纪40~60年代是资本主义列强商品输出阶段,所签订的条约主要涉及输出商品的各种便利;19世纪90年代是资本主义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资本输出是其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必然增加这方面的内容,《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中国办厂,反映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由原来的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是增加的内容,19世纪40—60年代签订的条约也有这些内容,排除。 6.“昨电示传播,台民不服闭市,绅民蜂拥入署,哭声震天。二百年来文物之邦,忽沦化外,流离迁徙,谈何容易!其惨自不待言。土勇数十营,誓愿与战,撤时断不肯缴军装。日人登岸,民必歼之。”与这一场面出现密切相关的是 A. 第一次鸦片战争 B. 抗日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并与教材知识联系的能力。由“台民”“誓愿与战”“日人登岸,民必歼之”等信息可以判断,材料反映的是日本通过《马关条约》迫使清政府割让台湾后,台湾民众决心抗日的史实。故答案选C。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 【名师点睛】反割台运动是近代中国一次爱国主义的壮举。在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忘的紧要关头,在反对帝国主义侵占祖国宝岛台湾的斗争中,海峡两岸的中国人不分彼此,同呼吸,共命运,相互支持,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瑰丽诗篇。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爱国精神和反抗侵略的优良传统。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激励每一个炎黄子孙为祖国统一,为早日实现台湾回归祖国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7.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组织多次会战。其中取得台儿庄大捷的是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武汉会战 D. 徐州会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抗战时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最大的军事胜利是1938年的台儿庄大捷,结合所学,是在徐州会战中,故D项正确。淞沪会战是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组织的第一次大规模会战,故排除A项。BC项也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8.1941年初,罗斯福认为对日本最有效的牵制是继续援助中国,因此派遣高级顾问来华,帮助国民政府解决经济困难;8月,美国派出军事代表团来主管援华租借物资事宜,并承担沟通双方高层军事的任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中国抗战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B. 这些做法有助于增强中国抗战胜利的信念 C. 美国以此来减轻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 D. 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推动了美国对华的援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派遣高级顾问来华,帮助国民政府解决经济困难”“派出军事代表团来主管援华租借物质事宜,并承担沟通双方高层军事的任务”可知,美国援助中国的做法,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心,有助于增强中国抗战胜利的信念,B正确;材料信息强调美国援助中国抗战,无法体现中国抗战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排除A;太平洋战争于1941年12月爆发,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1942年反法西斯同盟建立,D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派遣高级顾问来华,帮助国民政府解决经济困难”“派出军事代表团来主管援华租借物质事宜,并承担沟通双方高层军事的任务”,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抗日战争的背景分析解答。 9.清代定制,官员任命由军机处等机构简选,最后由皇帝朱笔圈定简放。但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不仅司道以下官员的任命,皆由督抚奏定,而且邻省督抚的任命,有时也要征求有力督抚的意见。这表明 A. 皇帝的权力受到了限制 B. 清政府已无力控制地方 C. 统治危机冲击中央集权 D. 地方政府掌握了行政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不仅司道以下官员的任命,皆由督抚奏定,而且邻省督抚的任命,有时也要征求有力督抚的意见”来看,说明地方督抚权力扩大,表明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清朝的中央集权受到冲击。故答案为C项。这一变化冲击中央集权而不是君主专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地方权力的扩大,但并不能体现中央对地方失控,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地方对官员任命有一定的干预权,地方政府本来就掌握行政权,排除D项。 10.武昌起义爆发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与袁世凯作出了妥协,这一妥协的显著成果是 A. 加速清朝统治覆灭 B. 加快中国独立步伐 C. 巩固民主共和政体 D. 推进近代化进程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爆发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与袁世凯作出了妥协,孙中山以“推翻清帝,实行共和”为条件让位给袁世凯,加速了清朝统治覆灭,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才取得民族独立,排除。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复辟帝制,并没有巩固民主共和政体,排除C。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复辟帝制,近代化进程遭受挫折,排除D。 11. 下列辛亥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③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④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①④②③ D. ②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意和选项可知,①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1912年1月,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是1912年3月,是为了维护辛亥革命成果,限制袁世凯权力颁布,③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是1912年3月,袁世凯接任大总统,④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是1912年2月,故顺序应是①④②③,排除A、B、D,选C。 点睛:学习和研究历史必须掌握的要素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史论;历史学是“关于时间中的人”的科学,把握好时间这个要素既有利于我们学习历史,也是解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对于做好高考历史选择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学者马勇认为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个事件的意义是结束了两千年帝制,赶跑了皇帝,建立了共和,是全面现代化的起点”。以下对于辛亥革命历史作用的评价,正确的是 A. 弘扬了民主意识 B. 实现了民族独立 C. 结束了专制独裁 D. 确立了民主宪政 【答案】A 【解析】 辛亥革命是我国民主化进程里程碑,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因此也没有实现民族独立、结束专制独裁,其所建立的民主共和也是徒有虚名,并未真正确立民主宪政。而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却是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故选A项。 点睛:辛亥革命只是结束了君主专制,但并未根除专制的经济基础——自然经济,所以在清王朝灭亡后旧军阀的统治也是专制独裁的。 13. 毛泽东曾经指出:“没有五四运动,第一次大革命是没有可能的。五四运动的的确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思想,准备了干部。”毛泽东突出评价的是五四运动( ) A. 在政党政治方面的作用 B. 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C. 在文化系统重建中的地位 D. 对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意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毛泽东实际在强调五四运动为大革命准备了各种条件,而第一次大革命指的是1924年-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其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分析各个选项,A和C叙述不全面且不符合题意,D项强调的是“社会主义运动”,与题干的第一次大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无关,所以答案为B。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理解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把准材料给出的关键信息,联系所学,正确定位。 14.毛泽东认为“中国的秘密在农村”。为此,他在20世纪20年代进行的创造性探索是 A. 参加中共一大 B. 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 领导秋收起义 D. 遵义会议确定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先例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中“中国的秘密在农村”、“20世纪20年代”、“创造性探索”等信息可知,开创“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AC两项与“创造性探索”不符,排除;D项发生在1935年,与“20世纪20年代”不符,排除。 15.“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这说明当时 A. 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 B. 俄国城市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 C.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D. 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可知1930年中共部分领导者仍然主张城市中心论,但是1928年中共在事实上已经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说明党内在革命道路上仍然存在分歧,A选项符合题意;实践证明城市中心论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B选项排除;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一条争取的革命道路,C选项排除;1928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标志着中共已经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D选项排除。 16.一位著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所说的“伟大转移”是指红军 A 千里跃进大别山 B. 开辟井冈山根据地 C. 两万五千里长征 D. 开辟敌后战场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注意“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千里跃进大别山和开辟敌后战场分别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那时革命军队分别称为解放军和八路军、新四军。B项所述没有经过长距离战略转移,排除B,答案为C,指的是红军长征。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基本考查的是学生对史实的掌握程度,要求学生对各个革命时期中共领导的革命军队的不同称谓,此题还考查了学生的比较判断能力。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7.周朝时所封郑、晋、鲁、卫、蔡等同姓诸侯封地大都在富庶或战略要地。而异姓诸侯,除了宋、陈、许、杞、邾等小国处于内地外,其余多在偏远地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 开疆拓土的需要 B. 维护周王室的利益 C. 诸侯等级的不同 D. 强化中央集权的考虑 【答案】B 【解析】 西周分封制下主要是周王室为主,没有血缘关系的大多分配到偏远地区,显然是维护周王室的利益,B正确;开拓疆土是分封制的客观影响,A错误;C属于分封制的特点,不是原因;D中中央集权先秦时期没有实现,排除。 18.周王和诸侯的关系一方面是君臣,另一方面又是一种契约关系。因此周王对于诸侯 A. 可依据分封制管理 B. 可以随时剥夺其封地 C. 拥有完全的支配权 D. 不能干涉他们的事情 【答案】A 【解析】 周王和诸侯的关系一方面是君臣,另一方面又是一种契约关系,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有规则限制的,具体来说这一规则就是分封制的规则,所以周王对诸侯之间既有权利又有义务,所以周王就可以依据分封制的规定进行管理,故选A;只有诸侯不遵守分封制的规则时,周王才有权力剥夺其封地,故B错在了“随时”,排除B;由于双方具有君臣关系,还具有“契约关系”,所以C错在了“完全”,故排除C;由于双方有“君臣关系”,故D错误。 点睛:“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这是历史学习最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在选择题里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很容易被题目中的某个信息所左右,就先入为主的认为这就是正确选项,但很有可能这只说到了材料中的一部分信息;殊不知,看全题干所反映的信息在对照答案进行比对,完全与材料原意相符的选项才是正确答案。这一题需要准确理解“一方面是君臣,另一方面又是一种契约关系”,BCD都属于断章取义,以偏概全,故不符合题意。 19.《中国大历史》中指出:“中国从公元前一直到20世纪,中央政府能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能做到这一点的根本原因在于( ) A. 分封制度 B. 三省六部制 C. 中央集权体制 D. 行省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中央才能够直接向农民征税,故C正确;中国古代商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中央政府并不能向农民直接征税,排除A;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中枢权力机构,不能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排除B;行省制度是元朝的地方行政体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不符合“从公元前”,排除D。 20.毛泽东说:“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其中“新”主要是指 ①中国革命有了全国统一的无产阶级新型革命政党的领导 ②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 ③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发展前景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有了全国统一的无产阶级新型革命政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后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发展前景。①②③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说法不全面,排除B、C、D项。 21.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诗中“远征”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 A. 中共党内“左”倾错误带来的危害 B. 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C. 根据地的革命武装不够强大 D. 王明分裂党中央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中共党内“左”倾错误不是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故A项错误;中共党内“左”倾错误导致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不开始长征,故B 项正确;根据地的革命武装是否强大,不是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故C项错误;王明分裂党中央,与红军长征没有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设问关键词“直接原因”,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角度分析选项,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22.中国有一座城市,它为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冠上了自己的名字而受辱,它为蒋介石国民政府的覆亡做见证,它是( ) A. 北京 B. 上海 C. 广州 D. 南京 【答案】D 【解析】 【详解】1842年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与英国在南京签订《南京条约》,见证了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成为中国屈辱外交的起点;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宣告了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国民党政权垮台,南京成为蒋介石国民政府统治的终点,故D正确;ABC不符合“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冠上了自己的名字”,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它为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冠上了自己的名字而受辱,它为蒋介石国民政府的覆亡做见证”,联系所学《南京条约》和解放战争的胜利的史实分析解答。 23.《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充分的革命性,“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场所”。这一评价是基于《天朝田亩制度》 A. 与《资政新篇》的主张异曲同工 B. 顺应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 C. 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 实现了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答案】C 【解析】 《天朝田亩制度》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目标,而《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二者是对立的,故A项错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是发展资本主义,而太平天国运动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因此是违背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以知道,《天朝田亩制度》提出的平均土地,是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否定,在当时的条件下具有革命性,为彻底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场所,故C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的绝对平均主义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故D项错误。 24.毛泽东曾明确指出:我们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也有人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毛泽东还曾说过,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这是因为林则徐、洪秀全、孙中山都 A. 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B. 反封建反侵略 C. 主张改变君主专制政体 D. 反对外来侵略 【答案】D 【解析】 林则徐是开明的地主阶级,反对外来侵略但不反对封建制度,A、B不是三人的共同点,排除;洪秀全反对清朝统治,但其太平天国仍然是专制体制,C不是三人的共同点,排除;林则徐、洪秀全、孙中山都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利益,故D正确。 25.1858年,英国侵华军司令额尔金率舰队自上海沿江西上。在天京江面,太平军与其交火。事后,太平天国向英方道歉,并同意在事先通知的条件下英国船舰可在长江航行。由此可见,太平天国 A. 反对帝国主义的不彻底性 B. 受《北京条约》的影响较深 C. 迫切学习西方的强烈愿望 D. 对西方列强存在某种幻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事后,太平天国向英方道歉,并同意在事先通知的条件下英国船舰可在长江航行。”由此可见,太平天国试图通过承认英国的特权来争取外交承认。故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 26.促使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因素有( ) 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②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③五四运动的推动④共产国际的支持和帮助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共产国际的支持和帮助是共产党成立的外部因素;①②③④正确,故选A;BCD不全面,排除。 27. 中国共产党能够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最主要的原因是 A. 工人运动遭受挫折 B. 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 党正确分析了国情 D. 共产国际的支持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理清题干要求“中国共产党能够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说明之前中共不能明确提出正确的民主革命纲领,而这恰恰是由于中共刚刚诞生,还十分幼稚,看问题无法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不能实事求是;因此,现在能够提出相应民主革命纲领,就是由于中共正确分析了国情,实事求是,说明中共在不断走向成熟;综上所述,符合题意的只有C项。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中共二大。 【详解】 28.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犯了不少错误,但都能够在紧要关头召开会议,纠正错误,指明新的出路,其中八七会议就是一次具有转折性意义的重要会议。以下关于这次会议内容的表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A. 清算一些领导人的"左"倾错误 B. 决定开展土地革命 C. 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总方针 D. 决定组织秋收起义 【答案】A 【解析】 清算一些领导人的“左”倾错误是遵义会议,故A错误,符合题意。其他均是正确表述。 29. 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伟大战略转移,这里的“转移”是指: A. 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 革命的中心地区的转移 C. 中国革命性质的转移 D. 中国革命方式的转移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红军长征使中共领导的革命中心地区由江西转移到了陕北,故B正确。 30.1912年2月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导致孙中山得出这一结论的直接依据是( ) A. 武昌起义的胜利 B. 中华民国的成立 C. 清帝下诏退位 D. 《临时约法》颁布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中的时间是1912年2月,结合所学可知,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宣告结束,因此,“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故C正确;1911年武昌起义,1912年1月中华民国的成立,清政权尚未终结,AB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与材料关系不直接,排除。 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 31.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以来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 应运而生 90多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一批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看到了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从而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并使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在五四运动开启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洪流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问题二 继承与超越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的发展是对辛亥革命的继承、扬弃和超越。中国共产党人“都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继承了辛亥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革命精神,继承了孙中山等志士仁人的革命遗志和正确策略。同时,在民主革命的理论指导、政治纲领、依靠力量、阶段目标等方面超越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和资产阶级的自身弊端。 问题三 走什么路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进行了不断地探索,辛亥革命“走西方的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又经历了一个从“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的过程。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的条件。 (2)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对辛亥革命的“继承”?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的理论指导、政治纲领、依靠力量、阶段目标等方面超越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走俄国人的路”和“走自己的路”分别指什么?各自结果如何? 【答案】(1)国际条件: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国内条件: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提供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2)“继承”:继承了辛亥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继承了孙中山等志士仁人的革命遗志和正确策略。 超越: 辛亥革命 中国共产党 理论指导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政治纲领 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依靠力量 脱离人民群众 依靠人民大众 阶段目标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3)“走俄国人的路”指以城市为中心,在大城市进行武装起义,推翻反动政府,夺取全国胜利。结果:失败。 “走自己的路”指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取得全国革命的胜利。结果:推翻了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解析】 【详解】(1)“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的条件是指中共建立的历史条件,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这种条件包括国际条件和国内条件,根据“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得出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根据“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得出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根据“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得出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提供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2)“继承”:根据“继承了辛亥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革命精神,继承了孙中山等志士仁人的革命遗志和正确策略”得出继承了辛亥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继承了孙中山等志士仁人的革命遗志和正确策略。 超越:根据所学,从理论指导、政治纲领、依靠力量、阶段目标等方面比较,说明中国共产党超越了辛亥革命的局限。可通过列表分析比较。 (3)材料三中“走俄国人的路”和“走自己的路”是指中共由向苏俄学习和模仿革命道路到走出自己特色革命道路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内容是:“走俄国人的路”指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结果:失败。“走自己的路”指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结果:结合所学可知,结果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2.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是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政区本来就是为着中央集权制国家行政管理的需要而设置,其划界当然要以对集权统治有利为原则;但在另一方面,农业经济的发展又是维持政权的基础,政区边界的划定也要注意使政区与地理环境相一致。 材料二山川形便就是以天然山川作为行政区划的边界,使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划相一致。秦代划分郡县的基本原则是山川形便,但为维护中央集权制,又在局部地区辅以犬牙相入(郡界与山川的走向不完全吻合)的原则。 材料三最能体现犬牙相错原则极端化的实例则是行省的划界。元代的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所有山川之险完全消解。因此,元代行省幅员虽广,分权虽大,但缺乏实行割据的地理基础,也就不易产生分裂局面。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1)据材料一,指出影响中国古代政区划分的因素。 (2)与材料二所述情形相比,材料三中元代行省划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并根据材料概括其产生的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归纳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呈现出的变化趋势。 【答案】32. 因素:集权统治的需要;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 33. 特点:实行犬牙相错的原则。影响:不易产生分裂割据,有利于加强中央权力。 34. 中央逐渐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解析】 试题分析: 【3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政区本来就是为着中央集权制国家行政管理的需要而设置、农业经济的发展又是维持政权的基础”可知影响中国古代政区划分的因素:集权统治的需要;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 【3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获取信息和综合运用信息比较分析的能力。第一小问特点:结合材料二“秦代划分郡县的基本原则是山川形便,但为维护中央集权制,又在局部地区辅以犬牙相入的原则”可知秦代划分郡县的基本原则是山川形便为主,局部辅以犬牙相入的原则;联系材料三“最能体现犬牙相错原则极端化的实例则是行省的划界”可知材料元代行省划分的突出特点是:实行犬牙相错的原则。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元代行省幅员虽广,分权虽大,但缺乏实行割据的地理基础,也就不易产生分裂局面”和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影响:不易产生分裂割据,有利于加强中央权力。 【3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获取信息和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材料一影响中国古代政区划分的因素:集权统治的需要;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材料二行政区域划分的基本原则:山川形便为主,局部辅以犬牙相入的原则;材料三元代行省划分的突出特点是:实行犬牙相错的原则;从材料一到材料三体现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呈现出的变化趋势:中央逐渐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