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据统计,1860 年前清朝洋纱占土布用纱量的比重不足 1%,1894年增至23.4%;1860年洋布占全国棉布比重为3.2%,1890年国内开始有少量机织布的生产,1894年洋布和国产机织布占全国棉布的14.2%。这一变化反映了 A.自然经济在缓慢地瓦解 B.列强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的影响 C.中国棉花种植面积下降 D.洋纱洋布排挤土纱土布的进程一致 ‎2.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东川节度使冯宿奏请“禁断(私人)印历日版”,因为在剑南、淮南道等地“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这说明当时 A.经济重心逐渐南移B.藩镇割据开始出现C.活字印刷较为发达D.商品流通相对活跃 ‎3.18世纪的英国商人一旦富有就购置地产,而拥有土地的乡绅则将其土地收人积攒的财富主要用于投资商业企业或政府公债。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商人与地主联手控制了经济B.社会阶层的垂直流动性较强 C.资本活跃在诸多经济领域中D.地主仍是社会的主导性力量 ‎4.四川东汉古墓出土的画像砖,刻画了墓主人生前的宅院、池塘、大片稻田、山林和盐井;山东滕县出土的画像石,展现了墓主人大面积麦田之外,还有田庄中冶铁作坊工作和部曲操练的景象。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地方豪强威胁到君主集权 C.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D.庄园经济的高度自给自足 ‎5.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 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 ‎6.17-18世纪,英国的思想家普遍认为不守时是贫穷的祸根,许多学校都将“准时”与“作息规律”写入了办学宗旨当中。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变化 B.技术进步推动思想发展 C.社会观念适应经济需要 D.政治体制影响教育理念 ‎7.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江南一些地方 A.财富观念发生变化B.政府抑商有所松动C.小农经济发展较快 D.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8.从货币流通的角度来看,“吾国实不啻久已分为十百千小国”。1935年11月,国民政府规定:“以中央、中国、交通(次年1月增加中国农民银行)三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其他银行不再有货币发行权,流通中的纸币逐渐收回,停止使用。这一举措 A.推动实现国家政治统一 B.加剧了经济形势的持续恶化 C.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说明政府为抗战做了充分准备 ‎9.1803年,英国开始研发蒸汽机车,但还没试制成功,美国就于1807年成功试航了蒸汽轮船。欧洲人发明了电的理论,但美国的爱迪生和贝尔等人对之理解最透彻。这种现象 A.表明美国抓住了崛起的机遇 B.使美国成为十九世纪霸主 C.推动美国率先实现了工业化 D.表明科学加快转化为技术 ‎10.1844年,清政府曾多次“密谕”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督抚,要他们设法大力鼓励当地商民投资开采银矿,并特别强调“官为经理,不如任民自为开采”,可使“民生国计,两有裨益”。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进行商战解决财政危机B.放宽限制鼓励民族工商业 C.缓解洋务企业资金困难D.应对白银外流带来的危害 ‎11.1672年和1692年英国政府先后颁布《航海条例》,到1849年废除了大部分《航海条例》;1854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亊英国沿海的贸易,完全取消了《航海条例》。这表明英国 A.逐渐放松了对世界市场的控制B.海上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C.经济政策受到经济实力的影响D.对外贸易政策反复无常 ‎12.20世纪初,英国首相阿斯奎斯说:“我们现在有一个牢固确立了两百年的传统,即归根到底,王位的占有者接受其大臣的建议并据此行事。”这一传统的确立,使一个以小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成为欧洲各国效仿的对象。各国效仿的理由是 A.英国经济上的成就得益于其制度设计 ‎ B.殖民主义深刻影响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C.英国“光荣革命”宣告了欧洲新社会政治制度的诞生 D.英国启蒙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的理论基础 ‎13.下表反映的是1851年与1755年相比英国各类男性工人工资的增幅情况(1851年=100),这表明英国 ‎1755年 ‎1851年 增幅%‎ 农业工人 ‎65.46‎ ‎100‎ ‎52.8‎ 非熟练工人 ‎47.54‎ ‎100‎ ‎110.3‎ 熟练工人 ‎56.29‎ ‎100‎ ‎77.7‎ 白领阶层 ‎23.93‎ ‎100‎ ‎178‎ 所有工人 ‎42.74‎ ‎100‎ ‎134‎ A.经营方式改变B.贫富差距缩小C.产业结构变化D.消费水平提高 ‎14.1584年,英国地理学家理查德·哈克卢特发表《论西方发现》,指出殖民地即使不能直接找到黄金、白银,也肯定能给英国带来财富,新市场将大大刺激英国工业的发展;英国的雇佣机会将增多,许多流民将成为繁忙的工匠,为英国解决人口失业的一大社会问题。据此可知 A.殖民地是英国财富的主要来源B.殖民扩张便于英国维持社会稳定 C.工业革命急需广阔的海外市场D.工业生产有利于殖民地人民就业 ‎15.在近年编撰的世界通史中,不少著作突破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传统套路,按文明类型及其演变划分历史,注重描述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与融合。一些中国史研究者尝试以这种视野审视中国历史,撰写了《反思“西方中心论”的一个代表》等著作。下列史实中,最能印证材料这种“视野”的是 A.清朝厉行海禁政策并维护朝贡体系B.16世纪开始兴起的三角贸易 C.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D.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16.下表是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了 朝代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宋元 称谓 臣、人、众、野人 夫、仆 田客、部曲 佃客、庄客、农户 A.士大夫阶层不断丧失对土地的占有权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强化 C.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的松弛D.自耕农阶级在曲折中渐趋发展壮大 ‎17.西汉宣帝时,渤海太守龚遂下令:当地农民每人必须种一棵榆树,一棵100棵薤、50棵葱、一畦韭菜,每家养两头母猪、五只鸡,这一举措意在 A.加强农业种植的多样化B.增强农民生活的稳定性 C.保证国家对赋税的征收 D.实现儒家的富民构想 ‎18.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分别颁布并推行了盐铁官营、铸币和均输、平准的诏令。这些诏令的推行意在 A.促进社会经济发展B.增加百姓赋税负担C.扩大商品交换范围 D.提高政府财政收入 ‎19.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她身上装扮是“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她床上装饰是“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这些描述主要反映了 A.汉代丝织业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程度 B.汉代吏治腐败,焦仲卿一普通小吏,家中竟布置得如此富丽堂皇 C.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女子备受压迫,日夜劳作 D.汉代家庭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20.明清时期江南丝织品的输出,“北趋京师;东北并高句丽、辽、沈;西北走晋、绛,逾大河,上秦、雍、甘、凉;西抵巴蜀;西南之滇、黔;南抵五岭、湖湘、豫章、南浙、七闽,溯淮、泗,道汝、洛。”据此推知,该时期 A.已形成重要商品的市场网络 ‎ B.长途贩运推动工商市镇兴起 C.农产品商品化受到地域限制 ‎ D.水运成为货品运输主要形式 ‎21.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 A.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B.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 C.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D.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 ‎22.厉以宁在《资本主义的起源》中指出:明清时期“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是一种私人雇佣关系,它可以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但这种转化至少是有条件的,其一是较高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其二是有适当的制度、体制保证。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传统经济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B.明清时期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 C.雇佣关系形成不等于资本主义萌芽 D.列强侵略中断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的发展 ‎23.下表是16世纪末欧洲部分主要国家的物价与16世纪初相比的上涨倍数。由此可以推断 国家 西班牙 英国 荷兰 法国 倍数 ‎4.2‎ ‎3‎ ‎2.6‎ ‎2.2‎ A.社会分化正在加速 B.商业革命影响深刻 C.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经济水平决定物价 ‎24.欧洲近代民族国家为维护本国利益,在经济上采取了一项重要政策,该政策实质是经济民族主义。其主要特征是,国家的统治者同新兴的商业资本家结盟,从政治上加强对经济的全面控制。该经济政策 A.有利于为工业革命积累资金 B.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提供支持 C.在工业革命过程中逐步确立 D.有助于缓和欧洲国家之间的关系 ‎25.抗战时期,以四川为中心的大后方经济迅速发展,至1944年,其工厂占了国统区工厂总数的88.63%(如下表所示)这种历史现象 A.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果体现 B.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C.使得中国的工业区域布局渐趋平衡D.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26.近代“变局”一词出现于鸦片战争后,如1856年薛福成上书曾国藩时说:“方今中外之势,古今之变局也”,此后朝野上下普遍使用“变局”一词。这反映出 A.民族危机日益加深B.民族意识开始觉醒C.陈腐观念逐渐淡化D.学习西方成为共识 ‎27.蒸汽机的使用是工业革命的象征。然而从技术史的角度看,早在公元1世纪末,古罗马的赫罗就已发明了最早的蒸汽机,并已达到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在文艺复兴时代,赫罗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出版,蒸汽机的基本知识为更多欧洲人所了解。上述现象说明 A.人文主义者重视发展科学技术B.经济发展是各种要素的优化组合 C.赫罗蒸汽机存在技术缺陷 D.工业革命始于蒸汽机的发明 ‎28.隋朝将作大匠宇文凯曾严令:官府工匠不得入市工作,其晚年回乡后亦受到严密监视且不许“收授学徒”和“制作产品”。上述现象主要反映了 A.官营手工业者的创造力受到束缚 B.隋朝的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美 C.工官制度不利于手工工艺的传承和推广D.官营手工业者的匠籍制度被废除 ‎29.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出口货税、饷费,均宜公议定则例”。这反映了 A.鸦片战争的实质是商业战争 B.晚清政府海关管理的松驰 C.英国商人试图打开中国市场 D.近代中国关税主权的演变 ‎30.“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这句话突出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A.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B.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C.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D.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 ‎31.1915年,英美烟草公司揭露华人企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同日本合作的内幕,导致其销量下降,甚至很多零售商都宣称不再销售其产品。作为反击,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则将英美烟草公司同帝国主义侵略联系起来,并宣称“中国人应抽中国烟”,很快扩大了市场。这表明 A.民族烟草工业得到迅速发展B.实业救国社会思潮开始出现 C.英美成为当时主要侵华国家D.民族主义影响大众消费心理 ‎32.下图为明代中期工商业城镇分布图。这一状况 A.导致了闭关锁国政策的废除 B.标志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促成了传统经济结构的剧变 D.推动了区域贸易的迅速发展 ‎33.有人考察了32个传统手工行业,鸦片战争后衰落的有7个,继续维持的有10个,发展并向机器工业过渡的有15个,另外还有新兴的手工行业1个。由此说明 A.传统手工业是近代工业产生途径之一 B.列强侵略促使资本主义萌芽夭折 C.鸦片战争以后自然经济加快向前发展 D.政府扶持促使资本主义工业发展 ‎34.清末民初,嘉定东南部“因邻近租界之故,改艺蔬菜以应供求者尤多”,上海县则植马铃薯,“盖自爪哇传来,佐西餐中之肉食”,宝山县则种洋葱“以销售申地,为西餐主要物”。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A.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近代农业商品化生产趋势加强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沿海地区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动 ‎35.1898年,有报纸评论说:“出洋肄业之诸子弟,学成返国,早已习与性成,只知改洋装,操洋语,娶洋妇,教洋书,或为洋人司出纳,或以洋人作舌人,从无一委质策名,供国家之用者。推其原弊,岂非幼稚时未明中国大道,先沾染外洋之习气使然耶!这在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A.留学教育危及清朝统治 B.顽固守旧势力排斥留学教育 C.传统观念制约社会转型 D.中国教育的半殖民地化特征 ‎36.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 B.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C.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37.19世纪70年代以来由中国人创办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中,“买办”资本的比重非常可观。“买办”受雇子洋行,又投资或主办独立的近代工商企业,同包括外国资本在内的其他企业争利于市。对材料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A.买办完全依附于外国商业资本 B.买办资本不属于近代民族资本 C.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源于买办 D.买办性与民族性既对立又统一 ‎38.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左图和右图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 ‎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②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③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9.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这种“自治社会”形成的根源是 A.地方制度的不完善 B.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C.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D.中央集权的削弱 ‎40.唐朝前期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 A.“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B.“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二、材料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到19世纪中叶,英国农村的阶级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地主、租地农场主和农业工人三大阶级。这一时期英国农村的社会变革以及阶级关系的演变,已基本上和城市相平衡了。英国农村的资本主义化,大租地农场的经营方式,鼓励了对农业的投资,为农业技术的革新和机器的应用扫除了障碍。大地主和农场主在土地上纷纷实行排水、施肥、改良土壤等措施。工业革命用先进的设备武装了农业,播种机、收割机、打谷机应运而生。在农业革新的高潮中,1793年成立了农业委员会。1838年成立了皇家农业协会。国王乔治三世还为(农业年鉴》撰稿,署名为“农夫乔治”。按照马克思的统计,19世纪初英国全国总资本中有一半来自土地。‎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富农经济是中国近代农业资本主义的主要成分。这些富农一般雇佣2-5名长工,农忙时雇些短工。因为有余钱,他们一般还放高利贷或经营商业。还有一些富农是佃富农,租地主土地雇工耕种,类似西方租地场主;一些城市商人、资本家也租地主土地种植果树或其他经济作物,资本主义性质更为典型,但是规模不大,一般数十亩,百亩以上土地者较少;而且多是手工劳动,很少有机器生产。中国富农大多有一部分土地出租,又放高利贷,对于雇农剥削也很严重。例如,有些地方实行“工偿制”。即不给长工工资,只拔一点薄地叫雇工耕种来代替工資,受雇短工还要自带工具等。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农村的变化及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近代中国农业资本主义的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42. 洋务运动中诞生的汉阳铁厂见证、影响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张之洞)首先创办了著名的汉阳铁厂……根本没有考虑铁矿和煤的问题(注:不同的铁矿和煤适用于不同的炼钢炉),就急急命驻英公使向英商采购炼钢厂机炉……设备买回来之后,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煤和铁矿石,只好从欧洲不远万里地进口焦炭。4年时间花费了560余万两官银,三座炼铁炉只有一座可用,还没有炼出一吨合用的生铁。洋铁竞争加上体制腐败,在改为官督商办之前的6年间,汉阳铁厂耗费官银达1120万两,而清朝每年财政收入不过7000万两。 ——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材料二‎1896年5月23日 ‎,盛宣怀到汉阳铁厂任事,汉厂遂从官办过渡到官督商办企业……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二月向清政府奏准设立商办汉冶萍煤铁公司……同年‎5月16日在上海召开第一届股东大会,会后据说商股反应“亦甚踊跃”。 ‎ ‎——张国辉《(论汉冶萍公司的创建、发展和历史结局》‎ 材料三在中国,很多事情老百姓是仿效为官者的。作之君,作之师,官员不仅是政治的权威,而且是教化的楷模……洋务运动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导……但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终究是一种畸形物……它所带来的垄断性抑制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这又造成民族资本主义萌生和发展的困难。‎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的目的。据材料一,概括导致铁厂陷入困境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概括汉阳铁厂后与其他企业合并为汉治萍公司)经营体制的变化过程。‎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论证材料三中陈旭麓先生的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纱占土布用纱量的比重在不断增加,洋布和国内机织布占全国棉布的比重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这说明“纺与织”、“耕与织”的分离程度加深,即自然经济在缓慢地瓦解,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强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出现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至甲午中日战争前,列强对华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中国棉花商品趋势加强,种植区域会相应扩大,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随着列强侵华的加深,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没有强调洋纱洋布排挤土纱土布的进程是否一致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2.【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唐代已经有雕版印刷术,材料中“禁断(私人)印历日版”“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说明唐代雕版印刷术在民间流行,商品流通活跃,故选D;材料信息与经济重心南移、藩镇割据出现无关,排除AB;北宋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排除C。‎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英国商人一旦富有就购置地产”“拥有土地的乡绅则将其土地收人积攒的财富主要用于投资商业企业或政府公债”说明资本不仅是买房置地,拥有土地的乡绅将土地收入还投资于商业企业和政府公债,说明资本活跃在诸多领域,故C选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18世纪英国社会经济资本的流向领域,无法得出商人与地主联手控制了经济,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资本的流向领域,没有体现社会阶层的流动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18世纪英国社会的资本流向问题,无法得出地主是社会的主导力量,故D选项错误。‎ ‎4.【答案】D ‎【解析】据材料“生前的宅院、池塘、大片稻田、山林和盐井”“还有田庄中冶铁作坊工作和部曲操练的景象”可知,体现了这时期田庄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无涉及个体农户生产劳作状态,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田庄经济的发展,没有体现地方豪强对君主集权的威胁,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精耕细作的农业,故C项错误。‎ ‎5.【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能直接证明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的遗留下的碳化的植物种子和农具,B项不选;传说不能直接作为史料,但可以作为研究民俗史、文学史等研究的重要史料,C项排除;炎帝的传说证明不了炎帝的真实存在,但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D排除,选A。‎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7-18世纪进行工业革命,大量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就不断加长劳动时间,灌输“准时”“作息规律”等理念,故选择C选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工厂制度的兴起,但并不能体现材料中要求“准时”等社会观念,故排除A选项;“准时”等思想推动工业革命的迅速展开,促使技术进步,故排除B选项;君主立宪制政体也没有体现教育理念的变化,故排除D选项。‎ ‎7.【答案】A ‎【解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出现土地所有权分散,说明资本所有者不再把土地当做主要投资手段,体现了财富观念的变化,故选A项;材料没有反映政府的抑商政策,排除B项;土地所有权的分散不能体现小农经济发展和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排除CD项。故选A。‎ ‎8.【答案】C ‎【解析】国民政府通过“三银行”收回货币发行权,有利于国内金融的稳定和统一,从而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C项;此时国民政府已经实现了国家政治的统一,排除A项;国民政府的做法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而不是加剧经济形势恶化,排除B项;国民政府的做法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无法体现是为抗战做准备,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欧洲人率先进行了新的发明,但美国人却对之理解和运用的更加透彻,说明美国抓住了发展的机遇,故选A项;十九世纪美国并没有称为世界霸主,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美国率先实现了工业化,排除C项;科学加快转化为技术的观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清政府大力鼓励当地商民投资开采银矿,说明白银短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时期,鸦片走私泛滥,白银大量外流,故清政府鼓励商民投资开采银矿,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商战,故A项错误;商民投资开采银矿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1844年洋务运动尚未开始,没有军事工业的资金困难问题,故D错误。‎ ‎11.【答案】C ‎【解析】从材料“1651年英国政府颁布《航海条例》,到1849年废除了《航海条例》的大部分规定”、“1854年……完全取消了《航海条例》的限制”中可以看出,《航海条例》是英国需要保护自己的利益在重商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颁布的,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取消《航海条例》说明自由主义取代重商主义而成为英国经济的指导思想,这一过程体现了国家实力影响着国家的经济政策,故C项正确,D项错误;A项错误,错在“放松了”;工业革命后英国海上霸主地位越来越巩固,B选项排除。‎ ‎12.【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我们现在有一个牢固确立了两百年的传统,即归根到底,王位的占有者接受其大臣的建议并据此行事”可知,材料指的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由“这一传统的确立,使一个以小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可得出,材料说明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对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故A项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殖民主义”,故B项排除;材料阐释的是英国政治制度的建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故C项排除;题干中没有体现“启蒙思想”,故D项排除。‎ ‎13.【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各类工人的工资增幅,体现不出经营方式的改变,故A项排除;从表格各类工人工资增幅相差较大,不能反映出贫富差距缩小,故B项排除;材料中农业工人工资增幅远小于工人,故反映出国家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上升,故C项正确;消费水平提高不是材料主旨,故D项排除。‎ ‎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为英国解决人口失业的一大社会问题”可知材料的观点是殖民扩张能带来新市场,促进英国工业的发展,解决英国的失业问题,故选B。A不符合材料的含义,C项排除,工业革命尚未开始;D项明显不符合材料。‎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介绍了编撰世界通史的一种新趋势,即突破民族、国家为单位的局限,按照文明的类型和演变的角度去研究历史,注重文明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角贸易涉及欧洲、非洲、美洲之间大规模的经济、人员、文化往来,符合材料所述的“视野”,故B项正确。A项只是站在中国的角度去叙述历史,与材料“视野”不符,排除。CD项都是属于从英国文明的角度去叙述历史,与材料“视野”不符,排除。‎ ‎16.【答案】C ‎【解析】‎ 材料"夫、仆”田客、部曲“佃客、庄客、农户"反映出封建小农经济下农民经营以及田庄经济中租佃形式,这一变化体现出了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出士大夫对土地的占有关系,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变化,不是自耕农阶级壮大,故D项错误。‎ ‎17.【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这一举措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的自给性,从而增强农民生活的稳定性,故选B;材料除农业外,还涉及家庭养殖业,A项片面,排除;为保证国家对赋税的增收没必要规定种植类型的多样,排除C;富民不大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故不可能是其意图,排除D。‎ ‎18.【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盐铁官营、铸币和均输、平准等诏令使得朝廷加强了对全国经济命脉的控制,提高了财政收入,故选D;从长远来看,汉武帝的这些措施制约了经济发展,排除A;从维护统治的角度看,B项不可能是诏令意图,排除;汉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项不可能是意图,排除。‎ ‎19.【答案】A ‎【解析】依据焦仲卿妻身上的打扮是“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床上的装饰是“红罗夏斗帐,四角垂香囊。香帘六七寸,碧绿青丝绳”可以看出,汉代丝织业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的程度,故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汉代吏治腐败、男尊女卑,排除BC;汉代官营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D错误。‎ ‎20.【答案】A ‎【解析】江南丝织品流通范围有明显的区域市场,说明当时已形成重要商品的市场网络,A正确;材料未提及工商业市镇,排除B;丝织品不属于农产品,排除C;南方水运为主,北方陆路为主,D排除。‎ ‎21.【答案】B ‎【解析】由材料“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可知,文化与商业的结合推动了武城县的经济发展,故选B。由材料可知,原本山西武城县农村集市就有,只是比较不活跃,故A项说法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材料中举办的文化活动是县令为了改善集市冷清的局面而采取的一项措施,不能反映居民的日常文化活动丰富,排除C;农村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材料只是提及了集市的繁荣,无法确知武城县是否已经实现了乡村城镇化,排除D。‎ ‎2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经济。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学者认为由私人雇佣关系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保证:较高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而在明清时期的中国现实来说并不符合,故该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私人雇佣关系不等于资本主义萌芽,C项符合材料;A项中传统经济孕育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不符合材料意思;B项明清时期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正好与材料相反;D项列强侵略中断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未在材料中体现,故排除。‎ ‎23.【答案】A ‎【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6世纪末欧洲主要国家的物价上涨快。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由于新航路开辟后殖民者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导致欧洲白银数量暴涨,货币贬值,出现所谓的“价格革命”,在此过程中封建地主地位下降,资产阶级实力上升。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是价格革命的影响,不是商业革命,排除B项;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24.【答案】A ‎【解析】由材料“新兴的商业资本家”可知,材料中的“经济政策”时间应为15-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商业资本发展迅速,国家统治者需要商业资本家的发展来增加税收,同时商业资产阶级也希望获得国家的强有力的支持来获得更大的利益,进行资本积累。所以答案选A;垄断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与题干材料所涉及的时间不符,排除选项B;根据上文分析可知,材料涉及的时间为15、16世纪,此时工业革命尚未进行,排除C;为了发展民族经济,各国采取了贸易保护政策,打击进口贸易、高筑贸易壁垒,这种做法并不利于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排除D。‎ ‎25.【答案】B ‎【解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因为抗战而中断,排除A;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中国的政治力量集中在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以四川为中心的大后方工厂数量大幅增加,经济迅速发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B正确;材料只反映了大后方的经济发展,没有体现出全国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无法体现“工业区域布局渐趋平衡”,排除C;为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的是一五计划,排除D。‎ ‎26.【答案】C ‎【解析】‎ 材料“朝野上下普遍使用‘变局’一词”说明当时清政府认识到了时局的变化,原有的陈腐观念逐渐淡化,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政府观念的变化,而不是要突出民族危机加深,A不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政府观念的变化,与民众无关,不能反映民众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否,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学习西方的问题,D不正确。‎ ‎27.【答案】B ‎【解析】根据“古罗马的赫罗就已发明了最早的蒸汽机,并已达到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在文艺复兴时代,赫罗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出版”,表明工业革命中蒸汽机是综合历史上的相关优秀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发明出来的,说明经济发展是各种要素的优化组合,B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并不是重视发展科学技术,排除A;.赫罗蒸汽机存在技术缺陷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1765年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D错误。‎ ‎2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官府工匠不得入市工作,其晚年回乡后亦受到严密监视且不许‘收授学徒’和‘制作产品’”,说明政府对官营手工业者进行严格控制,严禁收徒和私自生产,这种工官制度不利于手工工艺的传承和推广。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官营手工业者创造力的发挥,排除A项;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美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防止手工工艺外传,没有涉及官营手工业者身份的变化,排除D项。‎ ‎29.【答案】D ‎【解析】从清初自主制定海关税则,统一征收外贸关税,到《南京条约》规定中英协定关税,反映了近代中国关税主权的演变,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对比的是清朝前期和晚清中国海关主权的变化,与鸦片战争的性质无关,A选项错误;海关关税税则制定从清政府自主到中外协定,不能说明海关行政管理的松弛,B选项错误;清朝关税主权的改变,不能反映英国商人试图打开中国市场,C选项错误。‎ ‎30.【答案】D ‎【解析】500年前欧洲人拿着《圣经》到非洲的主要目的还是殖民掠夺,促进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拿着《圣经》传播基督教只是目的之一,不是主要目的,或者说传播宗教只是幌子,真正的目的仍然是殖民掠夺,“象牙”的拥有者易手,反映了经济方面的冲突,《圣经》的传播反映了文化、文明的融合,故D项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文化融合,不是冲突,A和B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经济冲突,不是融合,C错误。‎ ‎31.【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材料中“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将英美烟草公司同帝国主义侵略联系起来”进行销售并扩大了市场,这里南洋公司利用的是国人的民族主义心理来进行销售,故D项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民族工业在此期间的迅速发展,故A项错误。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出现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故B项错误。一战期间英美忙于一战,当时主要的侵略国家是日本,故C项错误。‎ ‎32.【答案】D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显示,“这一状况”主要是指明代中期形成了一些专业化城镇,这些专业化城镇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功能突出,专业分工明确,且存在区域差异,彼此的需求必然促进区域贸易的发展,故选D项。明朝依然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故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已经完成,排除B项;传统经济结构剧变发生于鸦片战争后,故排除C项。‎ ‎33.【答案】A ‎【解析】根据“发展并向机器工业过渡的有15个”说明鸦片战争后传统的手工业过渡到近代工业(机器工业),故A正确;B与材料无关,排除;鸦片战争以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C错误;D与材料无关,排除。‎ ‎34.【答案】B ‎【解析】材料中“马铃薯”“洋葱”均不属于粮食作物,这些品种引进和种植说明农产品逐渐商品化。故B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耕与织发分离,材料中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C项中“成为主流”说法绝对;材料中说明的是饮食结构,不是社会结构的巨变,故D项错误。‎ ‎3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由于传统观念导致只学习西方表面的东西,而不利于国家的进步、社会的转型,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是强调当时的留学教育不利于社会的转型而非危及清朝统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留学教育的弊端而非顽固守旧势力排斥留学教育,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教育的半殖民地化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36.【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喜字纱灯”“蓝袍黑褂”来看,这属于中国婚俗,“演奏钢琴曲”、“头披白纱,手持鲜花”是西方婚礼仪式,说明当时的婚礼仪式具有中西习俗融合的特征。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反映的是30年代上海的婚礼仪式,不能得出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排除;B项材料只是讲述婚礼的形式和规模,不能说明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排除;D项材料中的集体婚礼虽由政府组织举办,但不能说明是由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排除。‎ ‎37.【答案】D ‎【解析】‎ 根据“‘买办’受雇予洋行,又投资或主办独立的近代工商企业,同包括外国资本在内的其他企业争利于市”可知,“买办”既服务于洋行,又创办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体现出买办性与民族性既对立又统一,故D正确;A不符合材料“又投资或主办独立的近代工商企业”,排除A;根据“由中国人创办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中,‘买办’资本的比重非常可观”可知,买办资本属于近代民族资本,B错误;材料反映“买办”创办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并不能说明“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源于买办”,排除C。‎ ‎38.【答案】C ‎【解析】①错误,因为武昌起义的时间是‎1911年10月10日,也就是11月起义已经结束,排除A项和D项;②项不选,通过图片中的广告只能看出时局变动,但不能说明商人投入政治变革中,排除A项和B项;③正确,武昌起义后,清政府土崩瓦解,民主共和成为历史的趋势,商人抓住这个变局将广告由“本世纪的贫血症之良药”改为了“专制与共和之过渡”,所以③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C项。‎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影响 ‎39.【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有效信息“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由此可见是宗族治理主要是由于中国传统经济模式的,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决定的,本题选择C项正确。‎ ‎40.【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唐朝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度,市的启闭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北宋之后打破坊市的时、空界限,草市、夜市才兴起繁荣。B项符合题意。‎ 二、材料题 ‎41.(1)变化:形成地主、农场主、农业工人三大阶级;大租地农场经营方式出现,农业生产逐渐资本主义化;农业出现技术革新高潮,机器应用逐渐普及专业化组织的出现。‎ 历史背景:圈地运动的扩展;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等。‎ ‎(2)特点: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封建色彩浓厚。‎ 历史影响: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瓦解着自然经济,冲击了封建传统观念,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由于力量薄弱,助推中国近代化的作用有限。‎ ‎42.(1)目的:解决军事工业在资金、原料等方面的困难。原因:①决策失误;②洋铁竞争;③‎ 体制腐败。‎ ‎(2)经历了从“官办”转变为“官督商办”最后转变为“完全商办”的过程。‎ ‎(3)‎ 等级 观点 论据 论证 ‎7分 洋务运动创办近代企业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分)‎ 洋务企业在中国率先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使用机器生产具有表率作用;洋务企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促进巾国近代工业的发展;部分洋务企业实行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经营体制,引导民族资本投资于近代工业,客观上刺激了巾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分)‎ 论证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行文流畅 洋务企业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分)‎ 洋务企业具有垄断性,抑制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一定的抑制和消极作用(2分)‎ ‎4——5分 观点不明确;不能合理提出论据进行论证;表述不清楚。‎ ‎3——4分 观点较明确;能从上述一个方面提出部分论据,且表述较为准确。‎ ‎0——3分 观点不明确;不能合理提出论据进行论证;表述不清楚。‎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