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第11讲 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第11讲 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学案

第11讲 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的世界 从1945年二战后至今,是从革命与战争逐渐转向争取和平与发展的时期,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冷战共处和激烈竞争的时期;也是当代资本主义和当代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发展及全球化影响深化扩展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和相互竞争的时期,也是世界整体性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推动着整体世界迅速发展。‎ ‎1.政治上: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美苏两极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长时间的“冷战”;20世纪60—70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是“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2.经济上: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两大发展趋势;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3.科技文艺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现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政治 经济 科技文化 ‎1.两极格局的形成 ‎(1)背景 ‎①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②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③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激化。‎ ‎(2)“冷战”的表现 国家 美国 苏联 政治 ‎“杜鲁门主义”‎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马歇尔计划 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 北约 华约 ‎(3)“冷战”与“热战”‎ ‎①1948年的柏林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冷战”‎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形成: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起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2)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3)影响 ‎①确立了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领域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②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③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2.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扩大农业、工业生产自主权,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2)勃列日涅夫改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突出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 ‎(3)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期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 ‎3.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信息技术 ‎(1)产生: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69年,互联网产生。‎ ‎(2)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3)影响: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对青少年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加快经济全球化步伐,改变传统产业结构。‎ 的第二次高潮。‎ ‎②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展到亚洲。‎ ‎③越南战争: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主地位相对衰落。‎ ‎2.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欧洲走向联合:法德和解是基础。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西欧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冲击两极格局、美国霸权地位。‎ ‎(2)日本崛起: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3)不结盟运动: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标志着第三世界兴起,冲击着两极格局。‎ ‎(4)中国崛起: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3.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①战后初期,奉行国家干预的政策,迎来“黄金时期”。‎ ‎②20世纪70年代初,经济陷入“滞胀”,“混合经济”出现。‎ ‎(2)“福利国家”: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扩大社会消费,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3)第三产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第三产业兴起。‎ ‎(4)“新经济”: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4.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欧洲联盟 ‎①过程: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②影响: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 ‎(2)北美自由贸易区 ‎①成立:1994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组建。‎ ‎②内容:逐步取消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等的自由流通。‎ ‎③作用:加强了三国的经济合作和交往,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 ‎2.现代主义文学 ‎(1)背景: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出现。‎ ‎(2)特点:强调表现自我;手法比较怪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的理由;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背离传统。反映了现代人心灵的迷惘与痛苦。‎ ‎(3)代表作: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3.现代主义美术 ‎(1)背景: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2)当今世界形势 ‎①和平与动荡并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恐怖主义活动泛滥。‎ ‎②多极化趋势加强: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多个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世界格局整体上仍然处于“一超多强”阶段。‎ ‎(3)亚太经合组织:1989年,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立;1991年,中国加入;是当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5.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条件 ‎①交通、通信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发展,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②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强有力的推动者。‎ ‎③两极格局的瓦解,为全球化扫清了障碍。‎ ‎④大多数国家推行市场经济体制。‎ ‎(2)评价 ‎①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也造成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②发达国家成为最大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3)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 ‎①世界贸易组织建立:1995年1月1日正式运作,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目的: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节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②中国加入: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 ‎(1)背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巨大创伤;工业化的快节奏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 ‎(2)特点: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 “自我表现”,流露出愤怒、消极、悲观、失望等复杂心态。‎ ‎4.现代主义音乐: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 ‎5.影视 电影事业不断发展,好莱坞电影盛行;电视技术突飞猛进,电视进入普及阶段。‎ 考向一 两极格局的形成与演变 论点1 二战后初期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体现 ‎(1)金融方面:凭借《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体系。‎ ‎(2)国际贸易方面: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扩大商品输出,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 ‎(3)工业科技方面: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加强了它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4)政治格局方面:逐步确立起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抗的资本主义阵营。‎ ‎(5)国际事务方面:着手策划成立联合国,成立初期被美国一度控制,并以此作为推行世界霸权政策的工具。‎ 论点2 两极格局下美苏对抗的特点及美国对外政策 ‎(1)美苏对抗特点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冷战。‎ ‎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被美苏争霸局面代替,伴随着冷战在世界各地进行争霸、对抗。‎ ‎③美苏两极格局对峙是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2)美国对外政策 ‎①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表现为实行冷战;对中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封锁孤立;20世纪70年代,开始调整与中国的关系,并与中国建交。‎ ‎②对西欧:政治上扶植反共力量;经济上利用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随着西欧的崛起和联合,美国调整战略,逐渐走向平等的政治同盟关系。‎ ‎③对日本:美国从独占日本到扶植日本,日本从追随美国到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走向平等的政治军事同盟关系。‎ 论点3 国际格局的变化与大国关系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的同盟关系。‎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走向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中苏关系紧张。‎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的联合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瓦解,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美俄关系反复变化。‎ 论点4 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认识 ‎(1)促使国际格局变化和国际关系中心舞台转移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国家之间斗争的焦点是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2)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出发点。‎ ‎(3)国际经济关系是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影响着国际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的发展变化。‎ 命题点1:“冷战”政策的影响 ‎1.(2019·全国Ⅲ卷,34)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关联主干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寻找题眼 依据“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 可知是属于意识形态的歧视,与国际上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有关 错点诊断 ‎“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不是权力制衡的结果;“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不是一种正常的国家精神,也与国家干预理念是相违背的 ‎ B 命题点2:二战后“冷战”对苏联的影响 ‎2.(2017·全国Ⅰ卷,34)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关联主干 二战后美苏“冷战”的影响 寻找题眼 从图中美苏冷战时期苏联的经济建设的成就,引起了西方国家首脑惊慌失措的场景,理解西方阵营遏制苏联的结果 错点诊断 ‎“斯大林格勒”的名称出现于1925年,“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是在1922年;1937年,苏联“二五”计划完成,苏联基本实现工业化,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苏联的“三五”计划(1938—1942年)被迫中断 ‎ D 命题点3: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3.(2018·全国Ⅰ卷,35)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关联主干 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寻找题眼 从时间节点认识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所折射出的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错点诊断 联合国成员不只是欧共体的成员;参加联合国的国家数量增多不等于“世界贸易范围扩大”;参加联合国的国家同样可以实行贸易保护或关税壁垒政策 ‎ A ‎1.(视角1:美苏对峙格局的特点)下图为1962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刊载的一幅漫画,标题为《朽木难雕》。这幅漫画表明(  )‎ A.美国陷入经济滞胀 B.政府干预宣告失效 C.意识形态影响明显 D.越战拖垮美国经济 解析 观察可知,漫画中面对一截枯木的美国人在对经济实施干预,而20世纪60年代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黄金增长期”,是美苏两极格局的发展时期,结合漫画的内容可知这应该反映了美苏对峙之下,意识形态的影响,故选C项;美国经济陷入滞胀是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A项;20世纪50—60年代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黄金增长期,是政府干预的成功,排除B项;美国发动越南战争是在1961年,此时战争刚刚开始,不至于拖垮美国经济,排除D项。‎ 答案 C ‎2.(视角2:美国的对外政策)1954年,美国主导建立了一个共同安全体系,成员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巴基斯坦8国。美国主导建立该体系的目的是(  )‎ A.组建反共同盟围堵中国 B.遏止苏联向欧洲的扩张 C.控制西欧资本主义国家 D.援助新兴民族独立国家 解析 据材料可知该体系明显针对亚洲地区,且有多个中国的邻国参加,结合当时冷战的国际背景,两极格局处于形成之中,A项正确,排除B项;同理,排除C项;据材料“主导建立了一个共同安全体系”,是一个军事同盟条约,排除D项。‎ 答案 A ‎3.(视角3:多极化趋势的表现)法国积极推动以法德为核心排除英国的西欧联合;1959年,总统戴高乐宣布从北约撤出法国地中海舰队;1964年,戴高乐在拉丁美洲走访了十一个国家,签署了许多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协定。这表明了法国(  )‎ A.加强了外交的独立性 B.力图担当大国责任 C.积极推进经济区域化 D.全面对抗美国霸权 解析 二战后初期,西欧包括法国在内受到美国的控制,外交上追随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西欧的联合,实力的增强,西欧外交上要求独立自主,题干信息就说明了法国加强了外交的独立性,故选A项。“担当大国责任”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1964年,戴高乐在拉丁美洲走访了十一个国家,签署了许多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协定,无法说明经济区域化,排除C项;当时的法国是要摆脱美国的控制,排除D项。‎ 答案 A ‎4.(视角4:国际格局变化的特点)美国之音是美国重要的对外广播媒体,其所传达的讯息与美国当时盛行的政治观点是一致的,下表为美国之音对部分国家广播节目时间的变化。据此可知美国(  )‎ A.试图以文化传播干涉国际事务 B.对外宣传重心受国际格局影响 C.放弃了国际关系中的冷战思维 D.在后冷战时期宣传能力的减弱 答案 B 考向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论点1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新变化的表现和影响因素 ‎(1)表现 ‎①生产力发展: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美国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②生产关系调整:凯恩斯主义盛行,国家干预经济,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福利国家”,国家干预深入分配领域,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 ‎③产业结构调整:科技的进步和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④阶级关系变化:由于股票的分散和“新中间阶层”的兴起,阶级对立的情况有所缓和。‎ ‎(2)影响因素 ‎①根本原因: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②内在动力: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③经济危机和战争的影响、工人阶级长期不懈的斗争。‎ ‎④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改革精神。‎ ‎⑤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与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新要求。‎ 论点2 二战后苏联针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 ‎“斯大林模式” 存在的问题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 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对经济的管理 产业结构 片面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 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因困难重重而转向政治改革 劳动者态度 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 分配制度 ‎“大锅饭”现象严重 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 命题点1: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1.(2017·全国Ⅲ卷,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革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关联主干 二战后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和影响 寻找题眼 理解改革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说明报酬发放形式多样化与农民利益的关系 错点诊断 改革措施只是在原有体制上的小修小补;“消除”过于绝对;1953年,农业集体化已经完成 ‎ A 命题点2: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 ‎2.(2018·全国Ⅲ卷,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关联主干 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 寻找题眼 苏联七年计划的规定反映的实质与斯大林模式的关系 错点诊断 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新经济政策强调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材料反映的是政府计划;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改革是减少了国家的过度干预 ‎ A 命题点3:勃列日涅夫改革 ‎3.(2019·全国Ⅱ卷,35)‎ 表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 (单位:吨)‎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 钢 ‎1.45亿 ‎1.15亿 煤 ‎3.9亿 ‎3.35亿 肉 ‎2 500万 ‎1 230万 蔬菜与瓜类 ‎4 700万 ‎1 300万 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关联主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寻找题眼 据表格材料得出1970年煤钢的生产目标基本实现,但肉、蔬菜瓜果关系民生的项目的产量远未达到预期,可知斯大林模式下工业、农业比例失衡,凸显了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错点诊断 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指标而非经济政策;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将重点放在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工业上;1970年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没有改变 ‎ A 命题点4:20世纪70年代法国国有化措施 ‎4.(2019·全国Ⅲ卷,35)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 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 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 关联主干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寻找题眼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这是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失灵导致的,密特朗政府通过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其结果必然是加剧了经济恶化 错点诊断 ‎“滞胀”表现之一是通货膨胀,采取国有化属于加强国家经济干预的方法,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物价不会下降;同理,通货膨胀会继续;“放弃了经济自由”与史实不符 ‎ A 命题点5: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 ‎5.(2017·全国Ⅲ卷,35)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 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关联主干 二战后美国经济体制调整的特点及目的 寻找题眼 ‎20世纪7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措施的弊端日益显现,西方各国纷纷减少国家干预。理解材料“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 错点诊断 材料未体现“放权到地方和恢复自由放任”;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财政压力过大,欧美政府开始缩减福利政策 ‎ A ‎1.(视角1: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背景)苏联长期是谷物净出口国,但自1972年起,除灾年从西方进口大量谷物外,正常年景也需进口相当数量的谷物,为此每年都要支付大量外汇和黄金。与此同时,苏联继续向东欧和古巴、蒙古提供大量粮食援助。据此可知(  )‎ A.西方的滞胀危机迅速波及世界 B.苏联的发展模式亟须转型 C.苏联已无力维系社会主义阵营 D.布雷顿森林体系遭到打击 解析 “但自1972年起,除灾年从西方进口大量谷物外,正常年景也需进口相当数量的谷物,为此每年都要支付大量外汇和黄金。”这是由于苏联实行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落后,因此,苏联需要转变发展模式,故选B项;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滞胀现象没有影响到当时的苏联,排除A项;“苏联继续向东欧和古巴、蒙古提供大量粮食援助”,表明苏联有力量维系社会主义阵营,排除C项;布雷顿森林体系遭到打击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答案 B ‎2.(视角2: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影响)‎ 对一些重点科研项目采取打破地区、部门界限,组织各方面力量联合攻关的办法,使得科技发展速度快于西方同类项目。然而,1954—1962年,苏联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却仅仅是美国的1/2,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仅是美国的1/5。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苏联(  )‎ A.经济体制僵化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 B.计划经济体制阻碍高新技术的发展 C.攻势外交政策极大消耗了经济实力 D.不重视农业投入导致经济比例失调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科技发展速度快于西方,然而科技没有转化为工农业所需的生产力,究其主要原因是苏联计划经济体制阻碍,故选A项。据材料可知,赫鲁晓夫上台后科技发展速度快于西方,排除B项;赫鲁晓夫时期美苏争霸中美攻苏守,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排除D项。‎ 答案 A ‎3.(视角3:二战后美国经济地位的变化)1971年尼克松宣布停止履行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同时增加10%的进口税。于是,各国与美国谈判,最终以美元贬值10%及其他国家货币升值而告终。1973年美元再次贬值10%,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这表明(  )‎ A.国际贸易体系陷入混乱 B.美元丧失了国际货币地位 C.美国实行通货紧缩政策 D.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受冲击 解析 据材料“尼克松宣布停止履行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并结合所学可知,伴随着欧共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冲击,故选D项;依所学,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确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排除A项;依所学,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美元仍是国际上主要的支付手段,排除B项;美元贬值属于通货膨胀而不是紧缩,排除C项。‎ 答案 D ‎4.(视角4: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据统计,在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产业构成中,1960年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为59.9%,1980年上升到65.2%,1986年超过了70%。这种现象的出现(  )‎ A.表明美国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B.将会导致贫富差距更加严重 C.避免了经济危机在美国的爆发 D.有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解析 材料现象反映出美国第三产业的兴起,开拓了新的市场,有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故选D项。美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是在20世纪90年代,不符合时间限制,A项错误;材料产业结构的变化与贫富差距问题无关,B项错误;材料现象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危机仍然会周期性爆发,C项错误。‎ 答案 D 考向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论点1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作用、弊端及崩溃 ‎(1)特点:美元等同黄金,美元“唯我独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关系。‎ ‎(2)作用 ‎①暂时结束了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②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使美国建立起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加强了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控制。‎ ‎(3)弊端:布雷顿森林体系虽然有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对战后的经济复苏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①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顺利运行,是与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充足的黄金储备分不开的。但若美国国际收支持续性逆差,美元对外价值长期不稳,美元则会丧失其中心地位,危及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的基础。‎ ‎②美国要履行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的义务,必须拥有充足的黄金储备。若美国黄金储备流失过多,储备不足,则难以履行兑换义务,布雷顿森林体系就难以维持。‎ ‎③若美国黄金储备不足,无力进行市场操作和平抑金价,则美元比价就会下降,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也就会随之动摇。‎ ‎④该制度规定汇率浮动幅度需保持在1%以内,汇率缺乏弹性,限制了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而且它实际上仅着重于国内政策的单方面调节。‎ ‎(4)崩溃: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在的不稳定性以及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衰弱,美国无力稳定美元,不得不宣布美元贬值,各成员也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论点2 欧洲一体化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从单一经济领域扩展到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 ‎②从经济一体化向经济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 ‎③从政府间合作到公众参与推动。‎ ‎④成员国规模不断扩大。‎ ‎⑤开创了出让部分国家主权建立共同管理和协调机制的区域和平发展的新模式。‎ ‎(2)影响 ‎①经济上:强化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增强了欧盟对外的经济竞争力,提高了国际经济合作水平,使国际经济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同时欧盟各国经济相互融合和渗透,也增加了各国的经济风险。‎ ‎②政治上:增强了欧盟各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抑制美国搞单极世界的图谋。‎ ‎③文化上:经济联系的密切使得欧盟各国文化上相互交融,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历史解释: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都有具体的制度和规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体系、经济现象、经济问题的解释都要在这些机构、体系、规则制度的基础上来进行。    ‎ 命题点1:欧洲区域集团化的影响 ‎1.(2018·全国Ⅱ卷,35)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 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关联主干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欧洲经济区域集团化 寻找题眼 关键理解题干中20世纪60—70年代西欧国家农村经济的变化与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错点诊断 马歇尔计划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发挥作用;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与西欧北部农村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与西欧北部农村的发展无关 ‎ B 命题点2:新兴经济体与国际经济秩序 ‎2.(2016·全国Ⅰ卷,34)推动下表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成立时间 名称 ‎1955‎ 国际茶叶委员会 ‎1960‎ 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2‎ 可可生产者联盟 ‎1970‎ 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 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关联主干 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 寻找题眼 从世界经济发展角度理解表格中的国际经济组织成立目的及原因 错点诊断 表格信息不能反映资源的紧缺;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说法不符合史实;表格经济组织不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表现 ‎ B 命题点3:世界政治格局与经济秩序的关系 ‎3.(2017·全国Ⅰ卷,35)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关联主干 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对经济格局的影响 寻找题眼 理解国际经济集团组织的演变所反映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世界经济秩序中的作用与西方大国主导的世界经济旧秩序的关系 错点诊断 材料未体现国际贸易的内容;亚非拉国家近代已进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七国集团、八国集团、二十国集团是国际经济合作的论坛 ‎ A ‎1.(视角1: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影响)下图为西班牙《阿贝塞报》刊发的新闻漫画《就欺负你!》。该漫画反映出(  )‎ ‎                  ‎ A.欧元居国际货币体系主导地位 B.欧元与美元竞争激烈 C.欧洲统一的货币体系走向分裂 D.欧元推动欧洲一体化 解析 漫画反映的是美元和欧元的竞争,不能推出欧元居国际货币体系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通过漫画可以看出美元和欧元正在进行激烈的竞争,故选B项;通过漫画可知英镑原不属于欧元区,无法推出欧洲统一的货币体系走向分裂,C项错误;通过漫画内容不能推出是欧元推动了欧洲的一体化,D项错误。‎ 答案 B ‎2.(视角2:经济区域集团化的特点)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上出现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海湾国家委员会、西非经济共同体、中美洲共同市场、加勒比共同体等经济组织。这些经济组织的出现反映了(  )‎ A.国际直接投资的不断增长 B.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 C.发展中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经济民族化发展特点 解析 “东南亚国家联盟、海湾国家委员会、西非经济共同体、中美洲共同市场、加勒比共同体等经济组织”属于区域性的组织,往往具有民族性,故选D项。‎ 答案 D ‎3.(视角3:经济全球化的特点)有学者研究发现,2008年10月以来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短短几个月,世界贸易减少了约20%。但相对于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对于世界贸易的冲击,2008年到2009年的世界贸易衰退持续的时间要短得多,世界贸易的恢复也快得多。出现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  )‎ A.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B.全球范围贸易自由化的实现 C.贸易保护退出历史舞台 D.世界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解析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 期间各国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方式,结果加剧经济危机,二战后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建立,协调性增强,经济危机的破坏力下降,故选D项。国际经济新秩序至今还没有建立,A项错误;全球范围贸易自由化至今还没有实现,B项错误;贸易保护至今还存在,没有退出历史舞台,C项错误。‎ 答案 D ‎4.(视角4: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据美国媒体称,今天的美国民族主义者……认定是它(全球化)掏空了美国的工业核心。不管正确与否,他们关注的是生活和生计在很多情况下也已被掏空的美国公民。于是,一股强劲的贸易保护主义潮流席卷全国,奉行全球主义的精英落荒而逃。该言论反映了美国(  )‎ A.一直奉行自由贸易政策 B.工业的发展受到全球化的打击 C.公民大多是民族主义者 D.中下层民众是全球化的牺牲品 解析 据题干中“他们关注的是生活和生计在很多情况下也已被掏空的美国公民”“奉行全球主义的精英落荒而逃”,可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美国的中下层民众成为全球化的牺牲品,故选D项。‎ 答案 D 考向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科技、文艺的发展 论点1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1)对世界 ‎①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③推动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强化国家资本主义和科技竞争。扩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 ‎④改变社会生活方式,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 ‎(2)对中国 ‎①新中国成立后,以独立的姿态迎接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对中苏关系破裂和帝国主义的封锁,中国的科学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取得了辉煌成就。‎ ‎②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论断,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在原子能、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取得了与世界同步的重大科技成就。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打开国门,重新追赶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论点2 全面理解现代主义文学艺术 背景 ‎(1)残酷的世界大战和令人触目惊心的经济大危机,使人们对资本主义本来就已失望、不满的心理受到更大的打击,心灵遭到扭曲。‎ ‎(2)现代科技的发展使现代主义的特色表达得更加充分、效果更加明显。‎ 表现 文学 作品打破传统文学的表现手法,故事缺乏完整的情节,甚至缺少常规的开头和结尾,令人难以捉摸;注重人物的描写,但是人物动作无聊,出现一些乏味的对白。‎ 美术 由于心理压力的增加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画家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出现了许多的美术流派,他们重视艺术家的主观感受,采用夸张、变形和抽象的表现手法,艺术上更趋向于极端化。‎ 音乐 既有通俗易懂、轻松活泼的流行音乐,又有震耳欲聋、节奏强烈,广泛运用声、光、电技术的摇滚乐等。‎ 影响 现代主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现代人受到心灵的震撼;使人们产生迷惘的心理,更加深入地思考一些问题,剖析社会的变化。‎ 唯物史观: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出现折射的是战争和经济危机对人们心灵的撞击;其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段则要借助科技的发展。    ‎ 命题点:美国文化对非洲的影响 ‎(2016·全国Ⅱ卷,35)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关联主干 二战后“冷战”时期的美苏争夺 寻找题眼 注意美国政府机构支持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非洲的演出,理解其本质目的是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错点诊断 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是为了争取国内黑人的支持;材料说明其目的重在宣传美国;不结盟运动是在1961年兴起的 ‎ D ‎(视角:现代主义文学的特色)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以《老人与海》获得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独特的文学创作手法被称为“冰山原则”,即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在水面上。“冰山原则”这种手法(  )‎ A.寓含着作者对社会与人生的看法 B.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强烈批判 C.体现了文学作品的简约与自然 D.彰显了美国社会独有的文学特色 解析 据题干材料,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地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从对鲜明形象的感受中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故选A项。“冰山原则”更多强调让读者从对鲜明形象的感受中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排除B、C、D项。‎ 答案 A 一、从核心素养角度考查近代以来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元解读】‎ 核心素养 解读素养 唯物史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实力决定了国家的外交实力。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动取决于经济格局的变动。大国博弈与外交战略的调整亦取决于经济实力。‎ 历史解释 ‎(1)16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欧洲是世界政治、经济中心。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渐确立并不断完善。经济上,随着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发展;两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政治上,二战后西欧、日本普遍衰落,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经济上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3)20世纪70年代至今,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政治上,欧洲联合、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壮大及中国崛起,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苏联解体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经济上,西欧、日本经济发展,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考题预测1】 (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三)(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初期,以杜鲁门政府援助希腊和土耳其为开端,其后美国逐渐开展了一系列的外援活动。美国对外援助的核心目标是维护自由民主制度和国家安全,以及树立美国的“大国形象”。与此相适应,这一时期美国对外援助的项目重点是以经济援助为主;而区域重点主要以西欧为主,同时根据“以点带面”的原则,从地缘战略的角度划出的一些重要战略国家。‎ ‎——摘编自关春巧《杜鲁门时期美国对外 援助体制的历史考察(1945—1952)》‎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政治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使美国充分认识到:“要同化独立的主权国家,光搞掠夺是不行的,还需要贷款和投资。”为了同苏联争夺战略空间,美国加大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到1968年6月底,美国对外援助总额为1 335亿美元,其中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总额是775亿美元,占援助总额的58%,其中约583亿美元是经济援助,占发展中国家受援总额的75%。‎ ‎——摘编自刘会清《战后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初期美国开展对外援助的影响。(6分)‎ 解题点拨:据材料信息,从美国制定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实质等方面,分析美国外援对自身、欧洲、苏联等方面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美国对外援助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解题点拨:“变化”据材料一从援助对象变化说明。“原因”据材料二从多极化趋势表现、美苏争霸等角度分析。‎ 答案 (1)影响:有利于欧洲经济的复兴和民主制度的稳定;推动了西欧的一体化;树立了美国的“大国形象”;维护了美国国内经济的繁荣;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苏联和社会主义的扩张。(6分,任答三点,言之成理即可)‎ ‎(2)变化:从以西欧为主转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2分,言之成理即可)‎ 原因: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第三世界的崛起;西欧实力的增强;与苏联争夺战略空间的需要。(6分,言之成理即可)‎ 二、从核心素养角度考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评价 ‎【多元解读】‎ 核心素养 解读素养 唯物史观 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趋势,影响着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股逆世界经济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思潮,客观认识和应对经济全球化是非常必要的。‎ 历史解释 ‎(1)开始起步阶段(15—18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初步形成阶段(19世纪初期至中期):工业革命和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3)最终形成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陷入困境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两次世界大战、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及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陷入困境。‎ ‎(5)制度化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金融体系、自由贸易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把全球化推进到制度化阶段。‎ ‎(6)全面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结束后,西方国家放松对经济的管制、网络信息技术的兴起,交通、贸易生产、金融、信息技术、文化等方面的全球化,使经济全球化进入全方位发展阶段。‎ 家国情怀 中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同时,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 ‎【考题预测2】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全球化和国家主权的关系,西方近年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理论。一些人认为全球化将威胁主权和民族国家的生存,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无国界的时代;但也有些人说情况“完全不是这样”,他们认为全球化只会造成我们关于主权看法的变化,它“不危及主权的安全,更精确地说全球化正在促使我们采取一种更精密的眼光来看主权问题”。这些人还说,关于全球化使民族国家成为过时的论点“与象牙塔里的废话没有区别”。还有人指出,为了促进整体的重大战略和使其他方面主权的最大化,主权的各个方面是可以“讨价还价”的。从这一意义上讲,“主权更可以看成是一套人们正在使用的准则和习俗,可以显示出变异和灵活性”。‎ ‎——王加丰《“欧洲化”、西欧现代民族 国家的形成与主权问题》‎ 依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解题点拨:‎ ‎1.审题:本题属于观点论证题,要求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拟定论题,迁移所学知识阐述。‎ ‎2.解题:读材料,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取观点,如:全球化将威胁主权和民族国家的生存;全球化不会威胁民族国家主权;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答案 观点一:全球化将威胁主权和民族国家的生存。(2分)‎ 阐述:经济全球化为了实现全球范围的自由贸易,要求各民族国家的政府放宽或解除国家间经济交流的种种限制,使各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冲击和挑战。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重要国际经济组织对国家经济主权的影响日益增大;一些区域性经济组织如欧洲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也都在有限的范围内“攫取”了原属于国家经济主权的部分权力;跨国公司及其经济扩张也对国家经济主权造成冲击。(任两点4分)‎ 政治文化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以经济为武器,达到控制他国内政外交的目的;恐怖主义、经济安全、环境恶化等问题威胁增大,国家间协作增多,日益形成人类新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新的人类文明,主权观念日益削弱。(4分)‎ 结论:经济全球化已超出经济领域,对国际政治、安全、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对主权和民族国家的生存产生威胁。(2分)‎ 观点二:全球化不会威胁民族国家主权。(2分)‎ 阐述: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促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加强国家主权,特别是在制定经济政策、干预经济生活方面强化国家的作用。(2分)‎ 现今的经济全球化过程是由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因此,有关国际贸易、金融等各方面的“游戏规则”往往偏重于维护发达国家的利益。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利用主权的武器尽可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和争取较好的国际贸易和金融条件。(2分)‎ 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是跨国公司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厂商。他们所拥有的先进技术和雄厚资金确实能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比较迅速的经济增长,但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因此发展中国家不得不运用国家主权制定政策维护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平衡。(2分)‎ 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机制发育不成熟,需要国家采取措施,予以培植,从而加强主权。(2分)‎ 结论:故全球化不会威胁民族国家主权,反而会促使发展中国家加强国家主权。(2分)‎ 课时强化练(十一)‎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江西赣州十四县模拟)马歇尔计划的经济援助对象包括苏联和所有东欧国家,苏联最初对马歇尔计划也是感兴趣的。但在随后召开的巴黎外长会议上,苏联却抵制了这一计划。这表明,导致苏联抵制这一计划的原因主要是(  )‎ A.美国对苏联发动了全面冷战 B.西欧资本主义因此得到稳定 C.美国将侵蚀苏联的势力范围 D.苏联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解析 本题需要放到美苏意识形态不同、争霸对抗背景下考虑,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对象包括所有东欧国家,这势必会增加东欧对美国的好感,即马歇尔计划会使美国侵蚀苏联的势力范围,故选C项。‎ 答案 C ‎2.(2019·湖南永州二模)1948年12月,美国驻巴黎代表大卫·布鲁斯建议在法国举行以“真实的美国”、“农业生产率”和“从人到人”为主题的巡回展览,既关切法国工人阶层,也深入法国的小农场联合体,甚至参与地方的很多事务。其主要意图是(  )‎ A.争夺“中间地带”抑制苏联霸权 B.推动欧洲社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C.顺应实施欧洲复兴计划战略的需求 D.扭转战后法国农业生产落后的局面 解析 据材料中时间“1948年”可知时代背景为二战后,由材料内容结合史实可知二战后美国关注法国工人阶层与小农场联合体,甚至参与地方事务,意在推动法国等欧洲国家的经济复兴,故选C项。‎ 答案 C ‎3.(2019·湖北模拟调研)1951年,法国社会党发表宣言称,把保障个人基本权利如医疗、休息、学习、住房权以及消灭男女不平等和城乡不平等看作“社会民主的基本价值”‎ 之一。但是,到了七八十年代,法国工人失业人数一度高得惊人。这一变化说明了(  )‎ A.单纯的社会救助无法适应新形势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时常动荡不定 C.国家与社会力量的关系亟待调整 D.福利国家制度没有缓和劳资矛盾 解析 据材料“1951年,法国社会党发表宣言称,把保障个人基本权利……但是,到了七八十年代,法国工人失业人数一度高得惊人”可知国家亟待调整政策解决失业问题,故选C项;由材料“医疗、休息、学习、住房权以及消灭男女不平等和城乡不平等”可知不是单纯的社会救助,排除A项;法国的状况不能说明整个资本主义的状况,排除B项;据所学,福利国家制度有利于缓和劳资矛盾,排除D项。‎ 答案 C ‎4.(2019·广东深圳调研)20世纪50年代,美国最高法院在一系列黑人民权诉讼案中,否定了种族隔离制度,并强调“若美国决心充当世界领袖,必须解决好国内的种族问题。”美国此举意在(  )‎ A.巩固殖民统治 B.缓解两大阵营间的矛盾 C.提升国际形象 D.遏制民族独立解放运动 解析 据题干“若美国决心充当世界领袖,必须解决好国内的种族问题”信息,可得出美国从提升国际形象角度出发来改善国内政治,故选C项。‎ 答案 C ‎5.(2019·许昌二模)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的一幅漫画。由此可知,当时的苏联(  )‎ ‎(俄国象棋大师赫鲁晓夫:左手共产主义,右手核世界)‎ A.积极维护世界和平 B.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C.经济建设成就突出 D.在同美国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解析 由材料“俄国象棋大师赫鲁晓夫:左手共产主义,右手核世界”可知美苏两极对峙,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故选B项;苏联维护的是自身的利益而非世界和平,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苏联经济建设,排除C项;70年代苏联在和美国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排除D项。‎ 答案 B ‎6.(2019·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第二次素质测试)1953—1964年期间,苏联的谷物总产量年均达到1.175亿吨,比1945—1953年间的年均产量增长62%。在农业技术改造方面,到1960年初,耕地与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已实现全面机械化。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之所以取得上述结果主要是因为(  )‎ A.经济体制的转型 B.农业政策的调整 C.垦荒运动的推行 D.经济结构的重建 解析 题干材料从三个方面展示了1953—1964年苏联在农业方面的成就,苏联的谷物总产量增加、农业技术改造已实现了全面的机械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据所学知识,1953—1964年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这说明上述结果的取得主要是因为农业政策的调整,故选B项。‎ 答案 B ‎7.(2019·河南洛阳一模)1974年,第四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通过了一项文件,指出:“反对侵略、外国占领、新老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斗争以及争取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政治和经济关系的斗争,使不结盟国家在国际关系中进一步被肯定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因素。”这表明不结盟运动(  )‎ A.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B.维护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C.瓦解了美苏两极格局 D.冲击了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 解析 据题干材料“反对侵略、外国占领、新老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斗争以及争取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政治和经济关系的斗争”可知不结盟运动冲击着两极格局,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故选D项。不结盟运 动冲击世界格局而不是改变了世界格局,排除A项;不结盟运动促进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而不是维护,排除B项;苏联解体瓦解了两极格局,排除C项。‎ 答案 D ‎8.(2019·山东日照校际联合检测)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联合国大会上,美国往往处于少数甚至是完全孤立的地位。以1982年为例,联大共通过157个决议,美国只有24次是居于得胜的一方;有19个决议案,唯有美国投了反对票;8个决议案,只有以色列同美国在一起。这表明(  )‎ A.区域集团化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B.大国控制联合国的局面被打破 C.经济全球化促进政治多极化趋势 D.第三世界兴起冲击了霸权政治 答案 D ‎9.(2019·全国卷五省优创名校联考)有学者指出,当面临在集团内选择一个国家作为“中心国家”时,历史上受到强国欺凌而产生的对他国的恐惧或警惕就会动摇这些国家加入集团的想法。这反映了(  )‎ A.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B.民族主义阻碍区域组织发展 C.国际霸权主义的威胁 D.穷国与富国之间的民族矛盾 解析 根据材料中“历史上受到强国欺凌而产生的对他国的恐惧或警惕就会动摇这些国家加入集团的想法”说明各国的典型的民族主义思想不利于区域集团的发展,故选B项。‎ 答案 B ‎10.(2019·湖南郴州质量监测)1986年,法国哲学家雷吉斯·德布雷说:“摇滚乐、影像、蓝色牛仔裤、快餐、新闻网络与电视卫星所蕴藏的力量,比整个苏联红军的力量都大。”这主要体现了(  )‎ A.苏联在社会生活领域落后于美国 B.科学技术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交融 C.价值观冲突成为冷战的主要表现 D.文化渗透成为“和平演变”的重要手段 解析 据题干材料“摇滚乐”等美国文化因素的影响“比整个苏联红军的力量都大”,体现出文化渗透成为“和平演变”的重要手段,故选D项。‎ 答案 D ‎11.(2019·湖北八校联考)Shanghai Lander(上海客)是早期典型的不列颠人部族的一支……他们既维系着族群的认同又具有全球性视野,同时具有融入上海的强烈欲望并渴求新知,是上海最早的“全球族”中的代表。如今,中国人正在续写着Shanghai Lander的全球迁移史,并且替代早期的英国移民成为惹人瞩目的力量。这种从“土著”向“全球族”演进的历史现象反映了(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推动全球移民 B.英国的对外扩张推动全球化发展 C.中国经济不断崛起推动中国人走向世界 D.经济全球化冲击了民族国家意识 解析 据题干可知,Shanghai Lander(上海客)是英国人,在英国对外扩张中来到上海,他们的认知逐渐发生变化,演变成“全球族”。同时,中国人正在续写着全球迁移史,因此可知,这种从“土著”向“全球族”演进的历史现象,反映了经济全球化不断冲击着民族国家意识,带来人的身份认知的变化,故选D项。‎ 答案 D ‎12.(2019·广东佛山顺德区二模)进入2018年以来,美国加快推行贸易保护政策,不仅与曾经的“盟友”英法德意日等国撕破脸,中美贸易战也是硝烟四起。逆全球化思潮下,美国贸易保护极易引发其他经济体对美实施贸易报复行为,进而导致全球贸易摩擦加剧。这表明(  )‎ A.经济全球化暂时陷入了低潮状态 B.全球化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 C.全球化扩大了国家间的贸易差距 D.互利共赢观念遭到国际社会的破坏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7分)‎ ‎13.(2019·安徽“皖南八校”第一次联考)(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严酷现实是:受益者永远是那些享有特权并主宰世界经济的发达国家,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却被甩到世界经济的边缘,贫困不断加深,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在加大……许多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不断增加,自然灾害不断,加重了经济发展的困难;人口增长过快,甚至超过粮食的增长速度;食品缺乏,贫困化问题严重,出现生存危机;生态环境极度恶化;政局动荡、社会不稳定。‎ ‎——摘编自王慧媞、韩玉贵主编《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概论》‎ 材料二 随着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不断加深,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不仅是发展中国家自身的问题,更是关系到发达国家的发展和世界共同发展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问题。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是发达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在经济上互补的传统使这两类国家在当前全球化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具有更为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据世界银行统计,美国42%的出口,西欧47%的出口,日本48%的出口均依靠发展中国家。其次,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长期不发达,贫困问题不解决,世界的发展与繁荣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摘编自王慧媞、韩玉贵主编《当代世界 政治经济概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1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谋求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9分)‎ 答案 (1)问题: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日益加大;债务负担不断增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食品缺乏;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等。(8分)‎ 原因: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存在是根源;战争冲突与社会动荡造成巨大破坏;西方国家强权政治下的经济封锁与制裁;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存在资金、技术和建设经验不足等问题。(8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2)有效途径: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推动南北对话,改善南北关系;加强南南合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国家要走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和平解决各种矛盾冲突,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9分,任答三点,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14.(2019·博雅闻道第二次联合质量测评)(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终极性质是超级大国竞争。……数十年的核军备竞赛以其恶性循环加剧了冷战,但也控制了冷战,因为它确立和维持了“恐怖平衡”,使得美苏两国因为惧怕互相毁灭而努力防止它们之间爆发直接军事冲突。它使得两个超级大国能够彼此对抗和斗争而不兵戎相见。仅就此而言,冷战时代确实是个“漫长的和平”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美苏关系可以说有其最低限度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准则;这共同利益就是避免美苏战争,而共同准则是在冷战对抗、特别是在危机中将此置于最优先地位。它们先是作为心照不宣的默契,即法国大学者阿隆所说的“隐蔽的俄美非战公约”。‎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材料提供了一则关于美苏冷战思考的案例,其中蕴含了诸多的观点,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的世界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 观点一:美苏冷战客观上保持了“世界和平”。‎ 说明:二战后美苏两国势力相对均衡,尤其是苏联也成为超级大国后,两国都拥有了毁灭对方的实力;美苏间的势力均衡,尤其是核实力的“恐怖平衡”性,客观上遏制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间的军事冲突和战争的爆发,从而使冷战期间世界局势呈现出长期的相对“和平”的局面,这说明美苏冷战客观上保持了“世界和平”。‎ 观点二:美苏冷战基于两国共同的利益需要。‎ 说明:二战后,由于美苏两国处于相对均势状态,为了维护住各自的势力范围,并遏制对方对自己势力范围的渗透,采取了非军事性的冷战对抗;美苏这种非军事性对抗的共同利益要求,使冷战始终没有发展成为军事冲突,尤其是在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的处理上,鲜明地体现了这种以冷战优先的非军事对抗性,因而冷战是美苏共同利益要求的结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