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模块一第5讲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明清时期课件(114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模块一第5讲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明清时期课件(114张)

第 5 讲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 (1368—1840 年鸦片战争前 ) 是中国古代文明继承发展并开始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时期。 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 经济 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同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新气象。 思想文化 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市民文化兴起,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地抨击,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新的成就。 对外关系 “ 海禁 ” 、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化的潮流。 主题一 明清国家治理制度创新与集权加强 1 . (2019· 高考北京卷 ) 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 “ 还改票来! ” 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    ) A. 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 .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 .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 .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点睛: (1) 皇帝的意志可操纵内阁的票拟内容体现了皇帝与阁臣间从属关系。 (2) 历史解释。 解析: 由材料 “ 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 ”“ 只得遵旨 ” 可知内阁掌握票拟权,但最终的决定权取决于皇帝,故选 D 项;内阁大学士能够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排除 A 项;明成祖时期内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排除 B 项;内阁掌握票拟权, “ 按照皇帝传谕来票拟 ” 不符合史实,排除 C 项。 答案: D 2 . (2018· 高考全国卷 Ⅰ ) 如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 “ 麒麟 ” ,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 A. 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 .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 .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 .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点睛: (1) 长颈鹿解读为 “ 麒麟 ” 只能说明见识上的主观性与浅薄。 (2)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解析: B 对: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图中外国使者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 “ 麒麟 ” ,这反映了当时明朝政府官员运用中国文化对外国使者贡献的奇珍异兽进行解读。 A 错:题中图画仍属于中国传统绘画。 C 错:明永乐年间,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是放开的只是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然不准出海。而后随着倭寇之患加剧,海禁政策愈加严格,故海禁政策解除说法错误。 D 错:题干无法反映出传统观念更新。 答案: B 3 . (2017· 高考全国卷 Ⅱ ) 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 A.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 .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 .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点睛: (1) 宦官读书在朱元璋之后制度化,应联想到内阁及 “ 司礼监 ” 的职能。 (2)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解析: 本题考查明代政治,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所学知识可知, “ 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 ” 是由于皇帝允许宦官参政,以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备素质,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 A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 B 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内阁,排除 C 项;中国古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 D 项错误。 答案: A 4 . (2016· 高考全国卷 Ⅰ )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 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 .削弱六部的权限 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点睛: (1) 巡抚使地方行政权力相对集中,但并不等同于地方权力扩大。 (2) 历史解释。 解析: 题干反映的是明朝初期,地方由三司分别掌管 “ 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 ” ,到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 “ 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 ,这说明地方行政权力出现了由明初的多人掌握到明中叶以后一人掌握的变化,这样有利于统一协调地方各部门工作,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 B 项正确;中国古代尤其是到明清时期,地方权力不断缩小,故排除 A 项;根据题干材料无法判断六部权限是否受到削弱,故排除 C 项;北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此后,中央集权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故排除 D 项。 答案: B 1 .明代国家治理制度设计 抓行政 罢中书省,废丞相制,由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 掌军权 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与兵部互相牵制,掌军旅之事,但无选任升迁军官和调动军队之权,兵部有人事、调遣和发布命令之权 强监察 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加强其职权,与六部权力并重。于六部之外设六科给事中,直接对皇帝负责,一方面协助皇帝监督六部,另一方面抑制御史权力过大 用特务 设锦衣卫,下设镇抚司,有监狱和法庭,从事侦察、逮捕、审问、判刑等活动,称为 “ 诏狱 ” 设内阁 (1) 性质: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 权限:阁臣可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3) 作用: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设三司 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 三司 ” 即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平行,互不统属,对中央负责 2. 清代社会治理制度设计 (1) 中央官制 —— 军机处 ① 概况: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负责传达政令。 ② 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③ 特点:皇帝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 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 ) ;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较高;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 ④ 影响: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2) 地方行政制度:沿袭明制,大致分省、府、县三级,总督、巡抚为掌握行政、军事、监察大权的高级地方官员。 (3) 边疆政策 ① 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管理蒙古、新疆、西藏的行政、赋税、兵刑、户口、宗教事务。 ② 改土归流。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实行中央委派流官统治的政治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促进边疆开发,融合民族关系。 (4) 盟旗制度:在内外蒙古地区,均实行札萨克制,即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划分为旗,旗是基本行政单位,合若干旗为一盟。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草原的社会政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草原的管理。 (5) 金瓶掣签:又称为金瓶鉴别,清王朝乾隆年间正式设立的制度。自清朝以来,藏传佛教活佛达赖和班禅转世灵童需在中央代表监督下,经金瓶掣签认定。 1 .史料实证 —— 内阁对君权的强化与约束 万历十四年 (1586 年 ) ,内阁首辅申时行首言立国本一事,之后言官们请求神宗册立庶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立储之事,纷争不断,持续时间长。后明神宗终于让步,立朱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以士大夫的胜利而告终结。明代国本之争表明 (    ) A .众治政治已经形成   B .立储法度一直传承 C .君臣关系彻底恶化 D .皇权专制受到限制 解析: 明代国本之争最终以皇帝让步,士大夫的胜利而结束,故选 D 项;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排除 A 项;国本之争反映的是皇帝与士大夫立皇太子的问题,而不是立储法度传承,排除 B 项;题干提及的国本之争,争论的目的有利于维护统治,排除 C 项。 答案: D 2 .历史解释 ——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明朝初年,地方行政沿用元朝的行省制度。但在省级行政上,明朝实行三司分治的制度,即布政司掌理民政、按察司掌理监察地方和刑名司法、都司掌理卫所军政,三司互不统属,都直接向朝廷负责。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制度的实施有利于 (    ) A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 .提高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 C .确保地方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D .解决废除丞相制度所带来的弊端 解析: 通过题干可知明朝的布政司、按察司、都司,三司互不统属,都直接向朝廷负责,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该制度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的控制,故 A 项正确; B 、 C 、 D 三项皆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 A 3 .史料实证 —— 历代吏治建设 宋朝规定未曾担任过两任县令者,不得任监察御史之职。明代御史的人选,一般都必须是进士、举人出身才能应选。这说明中国古代 (    ) A .通过司法介入维护纲纪 B .明确监察机构相关职责 C .加强监察官员权力制约 D .重视监察官员选拔资历 解析: 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宋、明两朝的监察制度,并没有涉及司法,故 A 项错误;从材料 “ 宋朝规定未曾担任过两任县令者,不得任监察御史之职。明代御史的人选,一般都必须是进士、举人出身才能应选 ” 可知宋、明两朝非常重视监察官员选拔资历,没有说监察机构相关职责,故 B 项错误;材料信息体现的是监察官员的资历,并没有体现加强监察官员权力制约,故 C 项错误, D 项正确。 答案: D 4 .历史解释 —— 明清民族与边疆政策 元朝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陆续撤离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这一变化 (    ) A .扩大了地方权力 B .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导致地方政策变更频繁 解析: 元朝任用少数民族首领担任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土司长官,明朝改用流官治理,加强了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地方的权力受到了削弱,故 A 项错误;改土归流的实施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故 B 项错误;改土归流加强了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故 C 项正确;改土归流由中央进行统一管理,有利于地方政策的延续性,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5 .史料实证 —— 户籍制度 《 大明会典 》 载: “ 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 ” 还规定: “ 若诈冒脱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其官司妄准脱免及变乱叛籍者,罪同。 ” 明朝此规定意在 (    ) A .变革元朝的户籍制度 B .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C .规范户籍登记与管理 D .严格限制人身自由 解析: “ 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 ” 表明不准更改户籍,不是变革元朝的户籍制度,故 A 项错误;明朝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与材料的内容不得更改户籍不符,故 B 项错误; “ 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 ”“ 若诈冒脱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其官司妄准脱免及变乱叛籍者,罪同 ” 表明规范户籍管理,故 C 项正确;明朝严格限制人身自由与材料的内容规范户籍管理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主题二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与时代新气象 1 . (2019· 高考全国卷 Ⅰ ) 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 A. 交通方式的变革 B .土地制度的调整 C .货币制度的改变 D .地区经济的差异 点睛: (1) 山东棉花 → 江南生产棉布 → 棉布返销山东,体现了经济的区域性及商运兴盛。 (2)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解析: D 对:由材料 “ 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 ”“ 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 ,可知北方的棉花作为原料运到南方,在南方加工生产成棉布后返销北方。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江南棉纺织业发达,民营纺织业甚至超过官营纺织业,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因此题干所述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地区经济的差异。 A 错:由材料 “ 沿运河运至江南 ” 可知当时棉花、棉布的运输靠的是水运,材料中并未提到其他运输方式,也未反映交通方式的变革。 B 错:叙述错误,明朝中后期没有进行土地制度的调整。 C 错:材料没有提及商品交易时的支付手段。 答案: D 2 . (2019· 高考全国卷 Ⅱ ) 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 A. 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 .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 .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 .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点睛: (1) 商人资本总量增加可反映商人实力增强,也可反映社会商业发展。 (2)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解析: C 对:材料反映了清朝大商人的资本远远超过明朝,反映了清朝时期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A 错:清代商人的地位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B 错:清代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D 错: “ 开始 ” 说法错误。 答案: C 3 . (2019· 高考全国卷 Ⅲ ) 乾隆时江南地主 “ 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 。苏州甚至出现 “ 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    ) A. 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 .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 .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 .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点睛: (1) 江南地主将土地租给佃户经营,仅能反映农业生产经营形式。 (2) 历史解释。 解析: C 对:清乾隆时期,随着江南租佃关系的发展,佃农普遍存在。而佃农也属于小农,仍然是个体经营。 A 错: “ 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 不是土地所有权的变动,佃农只是以租佃方式拥有了土地的使用权,因此材料没有体现出土地所有权的变动情况,且土地所有权的变更极为频繁的表述错误。 B 错:材料中没有体现农业生产利润的问题。 D 错:农业的商品化生产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C 4 . (2017· 高考全国卷 Ⅰ ) 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点睛: (1) 玉器普及可能是玉器生产能力大增,也有可能是人们购买能力提高。 (2) 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解析: 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玉制器皿数量随之大大增加,以至于 “ 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 ,也说明经济的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答案: B 5 . (2016· 高考全国卷 Ⅱ ) 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 A.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 .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 .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点睛: (1) 回乡请祖先牌位增多,可反映出赴台人增多,也可反映出台湾府设置便利了两岸往来交流。 (2)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解析: 材料所给的时间信息是乾隆年间,内容是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反映了这一时期台湾与大陆关系的密切。福建到台湾定居者很多,再联系清前期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的史实,可知 B 项符合题意; A 项是对材料的误解,族谱编修是宗法血缘关系的体现,突出了血脉传承关系,故排除; C 项表述错误,排除; D 项与乾隆年间的史实不符,故排除。 答案: B 1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1) 商业市镇兴起,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与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多是政治中心相比,这些城市多以经济功能为主。 (2)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说明货币经济占据了主要地位。 (3) 大量的农产品、手工业品投放市场,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说明了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增强,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 (4) 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等大商帮。通过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相比,可以得出明清时期商业的高度繁荣,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此消彼长。 (5) 依然坚持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虽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确实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2 .明清时期经济新现象及原因 (1) 新经济现象 ① 地区性商业中心形成,城市地位更加突出,地域分工明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② 东南地区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③ 大宗白银交易盛行;对外贸易中出超明显。 ④ 各地之间和内部,尤其是东南地区商业发达,并涌现出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⑤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人口迅猛增长,人口密集地区逐渐向边地迁徙,向海外移民的规模逐渐扩大。 (2) 原因 ① 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② 西欧用大量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换取中国的商品。 ③ 自然经济占主体的封建经济,对外贸易长期出超。 ④“ 一条鞭法 ” 和 “ 摊丁入亩 ” 的实行,调节了政府与劳动者的关系。 ⑤ 封建政治中心的北迁,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的复苏。 3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1) 对主流思想的冲击:明末工商业地位日渐突出, “ 重农抑商 ” 的传统思想受到挑战,进步思想家提出 “ 工商皆本 ” 的主张,反映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2) 对书法的影响: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书法呈现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的趋势。 (3) 对绘画的影响: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和发展、传统社会秩序松动和价值观念变化。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风格独特、不拘成法的画家和画派。 (4) 对文学的影响:明清时期,一大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兴起,这为通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市民队伍的壮大使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的读者队伍扩大。 1 .历史解释 —— 重农观念影响 《 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 》 : “ 他们 ( 徽商 ) 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 …… 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 ” 该材料意在说明清时期 (    ) A .徽商生活的奢侈程度   B .徽商亦商亦官的特点 C .社会转型缺乏动力 D .封建伦理被徽商强化 解析: 题干中 “ 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 ” 并未体现出其生活的奢侈,故 A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徽商做官的现象,故 B 项错误;题干中 “ 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 …… 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 ” 说明明清时期的商人并未将获得的财富用来扩大再生产,因而这些商人并未转化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因而也就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转型,故 C 项正确;题干中 “ 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 ” ,其中 “ 提倡程朱理学 ” 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不能全面反映题干所要展示的信息,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2 .历史解释 —— 人身控制放松的影响 明清是民间手工业的大发展时期。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 …… 据 《 明神宗实录 》 、乾隆 《 苏州府志 》 等文献记载, “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 。这有利于 (    ) A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商业繁荣,社会处于向近代化转型前夜 C .手工工业发展迅速,区域经济发展显著 D .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对外贸易繁盛 解析: 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而不是明清时期,故 A 项错误; “ 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 ” 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反映了社会处于向近代化转型前夜, “ 多以丝织为生 ” 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故 B 项正确;明清时期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民间手工业受到压制,故 C 项错误;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受到限制,而不是繁盛,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3 .史料实证 —— 人身依附关系变化 史载:长工在明朝法律中被称为 “ 雇工人 ” ,与雇主有主仆名分,实际地位与奴婢差不多。在清代,长工中出现了没有主仆名分的雇工。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 .明朝的法律为雇主服务 B .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C .重农抑商政策仍然存在 D .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解析: 明朝法律不能体现 “ 变化 ” 的题意,故 A 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故 B 项错误;材料未提及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故 C 项错误;雇主与雇工的关系由有主仆名分到没有主仆名分,反映出雇主与雇工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4 .时空观念 —— 新航路开辟与中国关联 明清时期平均每年发生水旱等自然灾害超过 18 次,农业发展形势严峻。但是从 16 世纪中叶到 19 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了 3 亿亩,不到 50% ,而人口却增加了近 3 倍。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 A .国家统一安定与民族融合 B .农业生产技术出现了革命性变化 C .高产农作物的传入与推广 D .政府推行以土地为主的赋税政策 解析: 我国明清时期一直是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因此不是 16 世纪到 19 世纪人口增加的原因,故 A 项错误;明清时期我国的农业仍是传统的铁犁牛耕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生产技术并未出现革命性变化,故 B 项错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原产美洲的高产作物玉米、番薯传入我国,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故 C 项正确;政府推行的赋税制度的改革,只是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5 .史料实证 —— 历史上的 “ 一带一路 ” 据研究, 16 世纪到 17 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丝绸为主要商品,被西方学者概括为 “ 丝 — 银 ” 贸易,由此中国获得了世界白银总量的 1 /4 到 1/ 3 。这说明当时中国 (    ) A .政府重视对外贸易 B .为工商业发展积累大量资金 C .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D .在国际贸易中居于出超地位 解析: 16 世纪到 17 世纪的中国,处于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初年,根据史实我们不难得知,在该时段明清政府实行的是闭关锁国和海禁的政策,故 A 项错误;根据史实我们不难得知,在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和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情形之下,对外贸易所积累的大量资金,都被投入到土地买卖而非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之中,故 B 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古代封建政权从秦朝至明清一以贯之的基本政策,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 “ 中国获得了世界白银总量的 1 /4 到 1/ 3 ” 不难看出,当时的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的优势地位,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主题三 市民文化与科技新气象 1 . (2019· 高考江苏卷 ) 有学者认为, “ 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 ” ,但明朝晚期, “ 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 ”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 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 .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 .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点睛: (1) 贫富=懒惰,那么富裕等于什么?或者勤劳会换来什么? (2) 家国情怀、历史解释。 解析: B 对:由材料 “ 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 ” ,但到了明朝晚期, “ 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 ”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 A 错:明朝晚期没有产生资产阶级。 C 错:材料没有体现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 错:明朝时反正统思想处于萌芽状态,还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答案: B 2 . (2019· 高考浙江卷 ) 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 “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 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 (    ) A. “ 经世致用 ” B . “ 人心一点灵明 ” C . “ 循天下之公 ” D . “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 点睛: (1) 以 “ 精卫填海 ” 自比,凸显身体力行、经世致用情怀。 (2) 家国情怀、时空观念。 解析: 根据材料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 “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 ,顾炎武以精卫自比, 突出了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的现实情怀,故选 A 项; “ 人心一点灵明 ” ,体现了王阳明 “ 修心 ”“ 致良知 ” 的重要作用,排除 B 项; “ 循天下之公 ” ,体现了王夫之反君主专制的一面,排除 C 项;材料反映了顾炎武主张 “ 众治 ” ,反对 “ 独治 ” ,反对君主专制,排除 D 项。 答案: A 3 . (2018· 高考全国卷 Ⅲ ) 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 “ 老童 ( 生 ) 、低秀 ( 才 ) ,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 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 A. 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 .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 .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 .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点睛: (1) 文稿、书籍成为交游礼物凸显对知识、对文人的尊重、崇拜。 (2) 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解析: 材料 “ 胸无墨、眼无丁者 ” 也热衷于出版个人著作,不能体现出学术文化水平的迅速提升,故 A 项错误;材料 “ 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 ” ,反映出士人的喜好,与士人地位的变化无关,故 B 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没有反映出个人著作的内容与社会的关系,无法体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故 C 项错误;材料 “ 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 ”“ 将书籍作为礼物 ” ,说明当时人们对文化知识的崇尚,社会上的文化氛围浓厚,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4 . (2018· 高考全国卷 Ⅱ ) 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 “ 官腔 ” ,到清代被誉为 “ 雅乐 ”“ 盛世元音 ” ,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 “ 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 ” ,甚至 “ 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 。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 A.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 .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 .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 .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 点睛: (1) “ 官腔 ”“ 宫廷演出 ”“ 士大夫必用 ” ,皆充满了官方认可、重视。 (2) 历史解释。 解析: D 对:根据材料中的描述可知,昆曲在明清时期流行是因为昆曲被视为 “ 官腔 ”“ 雅乐 ” ,这意味着欣赏昆曲代表着高雅的品位,符合了士大夫的文化需求; A 错:材料与陆王心学没有直接关系; B 错:明朝时京剧尚未形成,而且材料也没有体现京剧的信息; C 错:材料没有体现等级观念。 答案: D 1 .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发展 (1) 经济上: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工商业市民阶层壮大。 (2) 思想上: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道德受到冲击;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倡导个性发展,主张工商皆本。 (3) 文学上:反映市民阶层的文化迅速发展,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 (4) 艺术上:绘画、书法艺术更加追求个性化;戏剧繁荣,京剧产生。 2 .古代中国文学艺术的世俗化趋势 (1) 表现 绘画方面 北宋 《 清明上河图 》 专门描绘市井生活;明清时期,木刻版画作为插图使小说、话本更加有趣;出现了百姓喜闻乐见的实用的年画、布贴画、剪纸画等 书法方面 宋代书法追求个性,忽略法度,倡导 “ 有意无法 ” ;明代书法更加强调个性化创作 文学方面 宋代士大夫为歌女写词,使其在歌楼舞榭中传唱;宋代话本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塑造了许多小市民角色;在明代 “ 三言 ”“ 二拍 ” 等作品中,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 戏曲方面 宋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 —— 瓦舍;两宋之际产生了南戏;元代出现了元杂剧;清代产生了满足广大市民文化娱乐需求的京剧 (2) 原因:手工业、商业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印刷术不断提高;社会识字率提高,文化水平逐渐提升;传统轻商意识逐渐淡化等。 3 . 明清传统思想的创新 (1)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主张 “ 工商皆本 ” 。 (2) 反对封建专制。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得出 “ 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 的结论。 (3) 反正统、反教条。以 “ 异端 ” 自居的思想家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 “ 万世至论 ” ,否定孔子是 “ 天生圣人 ” ,批判道学家 “ 存天理,灭人欲 ” 的虚假说教。 (4) 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 “ 天下为主,君为客 ” ,主张限制君权;顾炎武强调 “ 经世致用 ” ,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等。 1 .唯物史观 —— 社会转型的理解 明朝中后期,在理学的重重束缚下,早期启蒙思想和市民文学兴起,徐光启翻译的 《 几何原理 》 引进了西方科技,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补充。说明了当时 (    ) A .出现社会转型的倾向 B .传统文化得以革故鼎新 C .程朱理学的根基遭到动摇 D .早期启蒙思想传播非常广泛 解析: A 项表述与题干信息相符,正确; B 项表述与题干中 “ 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补充 ” 不相符,故 B 项错误; C 项表述与题干中 “ 在理学的重重束缚下 ” 不相符,故 C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理学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2 .唯物史观 —— 明清社会转型的体现 清初顾炎武名号并不高, 《 四库全书总目 》 仅记其 “ 博极群书,精于考证 ” 。但到道光二十三年 (1843 年 ) 社会上突然兴起一股顾炎武崇拜热,北京一群京官建立顾炎武祠,定时会祭。其也被誉为 “ 清朝汉学第一人 ” 。晚清顾炎武地位的提升主要是因为 (    ) A .清政府官修史书的高度评价 B .符合士大夫群体的文化品位 C .学术和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 .顾炎武的学术成就冠盖儒林 解析: 《 四库全书总目 》 仅记其 “ 博极群书,精于考证 ” 无法说明 “ 官修史书的高度评价 ” ,故 A 项错误; “ 突然兴起一股顾炎武崇拜热,北京一群京官 ” 不能说明 “ 士大夫群体 ” 的整体情况,故 B 项错误; “ 社会上突然兴起一股顾炎武崇拜热 ” 属于时代作用, “ 被誉为 ‘ 清朝汉学第一人 ’” 属于学术作用,故 C 项正确; “ 清初顾炎武名号并不高 ” 可见其成就并非一开始就得到认同,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3 .家国情怀 —— 传统价值观的影响 明代传奇作品中的许多商人既生财有道又知书达理。他们一方面从事赚钱的行当,一方面又将自己的行为严格限定在儒学规定的范围之内。这种创作表明 (    ) A .传统的义利观影响深远 B .程朱理学束缚了文学思想 C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 D .商人社会地位有极大提升 解析: 题干中商人 “ 一方面从事赚钱的行当,一方面又将自己的行为严格限定在儒学规定的范围之内 ” ,可知商人形象与之前比变好了,故选 A 项;程朱理学束缚了文学思想,这是负面影响,而题干提及的商人形象是正面的,排除 B 项;题干中未出现雇佣关系,排除 C 项;明清时期政府仍顽固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虽有提升但仍较低,排除 D 项。 答案: A 4 .家国情怀 —— 文学凸显价值观理念 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陶渊明的 《 桃花源记 》 反映了人们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而 《 西游记 》 则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孙悟空形象。两者都 (    ) A .描写了古代官场的腐朽与黑暗 B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C .反映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D .表明等级观念受到极大冲击 解析: 两部作品都没有描写古代官场的腐朽与黑暗,故 A 项错误;陶渊明代表知识分子,并不代表市民阶层,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 “ 人们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 ”“ 敢于反抗斗争 ”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部作品反映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故 C 项正确;陶渊明的 《 桃花源记 》 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黑暗政治生活的不满,并不涉及对封建等级观念的冲击,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5 .唯物史观 —— 儒学价值观世俗化 明代 《 教儿经 》 : “ …… 不会读书把田种,种田也要用番心 …… 无田无地做买卖,开店铺面要寻人 …… 买卖不成仁义在,一团和气福自生 …… 百样手艺百样好,只怕玩耍不认真 ……” 上述引文 (    ) A .体现了理学心学的道德价值观念 B .据表达方式判断应属于明清时期 C .强调了传统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 D .打破了传统中国对 “ 四民 ” 的划分 解析: 根据材料中 “ 用番心、要寻人、仁义、和气、认真 ” 等词得出体现了理学、心学的道德价值观念,故 A 项正确;据表达方式无法判断出时间,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 “ 百样手艺百样好,只怕玩耍不认真 ” 肯定了读书、种田、买卖等行业,故 C 项错误;传统中国 “ 四民 ” 是士、农、工、商,材料并没有打破这一划分,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 一 )25 分大题抢分 · 规范建模 [ 命题聚焦 ]  世界视野下的明清社会发展 为 何 考 ① 学术热点:近年来,中国古代史研究在横向扩展方面侧重于中外比较研究,将中国文明与欧洲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进行对比,探索人类历史的共同规律以及文化传播途径 ② 时政热点:我国古代农业科技领先世界的成就以及中国为人类文明交流所做出的贡献,彰显了民族自信,突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意义 考 什 么 ① 明清时期中西政治制度比较 ② 明清时期中西社会经济比较 ③ 明清时期中西思想文化比较 ④ 明清时期中西对外关系比较 必 备 知 识 ① 明清君主专制;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 ②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西方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 ③ 明清程朱理学、进步思想;西方近代思想解放 ④ 明清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西方海外扩张 [ 典例 ]   (2018· 高考全国卷 Ⅱ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 “ 豆饭 ” 是人们的重要食物。 《 齐民要术 》 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 …… 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 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 19 世纪 60 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 19 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 1910 年,美国已经拥有 280 多个大豆品种。 1931 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 1954 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 摘编自刘启振等 《 “ 一带一路 ” 视域下栽培大豆的 起源和传播 》 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12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8 分 )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5 分 ) [ 析题要全面 ]   第 (1) 问中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 “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 ” 可知,中国最早种植大豆;据 “ 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 …… 唐宋时期 …… 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 ” 可知,大豆的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据 《 齐民要术 》 中的记载和唐宋时期的文献记载可得出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的推动。第二小问,则可从微观 —— 民众食物来源和宏观 —— 中国农业的发展两个角度作答。第 (2) 问,大豆引入美国缘于世界各地联系加强;大豆本身的优点也是其被广泛种植的原因;再从材料中福特公司对大豆营养价值的开发可知,科技进步也是大豆受到欢迎的重要因素。第 (3) 问,注意题干要求回答 “ 积极意义 ” ,可从世界文明交流、人类文明发展等角度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 答题要规范 ]   (1) 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 每条 1 分,共 5 分 ) 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 (7 分 ) (2) 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 (2 分 ) 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 (3 分 ) 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3 分 ) (3) 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 (2 分 ) 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3 分 ) ( 二 )12 分大题抢分 · 规范建模 [ 命题聚焦 ]   14 - 18 世纪,是西方崛起创新与中国相对衰落守旧的时期,这一阶段历来是中国当代史学工作者史学研究的重点与热点。 只有通过对同一时期中西方各领域史实进行全面的对比研究,才能更为准确与多角度地探寻到拥有四大发明的中国为什么落伍于西方的历史密码,才能让史学发挥出以史为鉴、服务当代的社会功能。同时,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角度来看,本题以 14 - 17 世纪中国与西方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史实为素材,从中外关联的角度自拟论题并阐述成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唯物史观能力,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 [ 典例 ]   (2017· 高考全国卷 Ⅰ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中国 外国 14—15 世纪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 30 余国进行官方贸易 废除丞相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 200 余家纺织工场雇佣 3 万余名工人 时间 中国 外国 16 世纪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 “ 一条鞭法 ” 改革 李时珍 《 本草纲目 》 刊刻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 《 牡丹亭 》 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 “ 太阳中心说 ”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 《 哈姆雷特 》 —— 据李亚凡编 《 世界历史年表 》 等 上表为 14—17 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12 分 ) 时间 中国 外国 17 世纪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宋应星 《 天工开物 》 刊刻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 英国早期移民乘 “ 五月花号 ” 到达北美 析题 —— 从哪些角度入题 本题是自拟论题型论述题,答题时要遵循以下三步:第一步,化繁为简,由表及里 —— 显露考点;第二步,综合信息,整合考点 —— 拟定论题;第三步,依据论题,学考对接 —— 逻辑作答。 一、从主流观点求稳的角度 可提取材料中最熟悉的经济发展的信息,如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然后整合得出论题: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开辟新航路。 二、从唯物史观求高的角度 经 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东西方经济的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政治文明的碰撞,从而引起了社会变革。由此,可综合材料有用信息得出观点: 14—17 世纪中外交流及影响。 三、从求异思维求新的角度 材料中 《 天工开物 》《 本草纲目 》 以及 “ 太阳中心说 ” 体现了科技思想,因此可以得出观点: 14—17 世纪,东西方科技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答题 —— 如何组织史实论证 一、主流观点角度 —— 人人笔下有,我比他人亮一点 [ 论题 ]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开辟新航路。 (2 分 ) [ 阐述 ]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均发生在 15 世纪,前者比后者早近 100 年,郑和的船队船只多,船体大,比较先进;哥伦布船队船只少,船体小,相对落后。郑和下西洋与所到各国和平交往,促进了贸易和文化交流;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在美洲进行屠杀和掠夺。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西欧;明朝着力以和平方式处理对外关系,西欧国家则更多采用暴力和战争,同一时期的两种航海产生了不同的历史影响。 (10 分 ) 二、唯物史观角度 —— 他人想到未必做到,我比他人高一点 [ 论题 ]   14—17 世纪中外交流及影响。 (2 分 ) [ 阐述 ]   14—15 世纪,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哥伦布到达美洲,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文明开始汇合交融。 16 世纪,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农作物由此传入中国。利玛窦到达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17 世纪,由于对中国丝织品、瓷器等需求,西方殖民者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流向中国。英国在印度和北美殖民扩张;荷兰侵占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中国的朱子学在日本成为显学,影响很大。 综上所述,中外交流推动了世界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发展,但西方新航路开辟后进行的早期殖民扩张也给亚非拉等地带来了灾难和破坏。 (10 分 ) 三、求异思维角度 —— 人人笔下无,我比他人新一点 [ 论题 ]   14—17 世纪,东西方科技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2 分 ) [ 阐述 ]   16 世纪,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同一时期,西方近代科技产生。如李时珍的 《 本草纲目 》 是对我国 16 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 “ 东方药物巨典 ” ,反映了传统科技的总结。哥白尼提出的 “ 日心说 ” ,有力打破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 “ 地心说 ” ,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 东西方科技发展,呈现出不同的趋势和特点,是不同的社会状况决定的。当时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专制统治达到顶峰;西欧则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发展。 (10 分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 1.8 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 4 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 “ 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 ”“ 田地贵少,寸土为金 ” ;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 摘编自李龙潜 《 明清经济史 》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 “ 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 …… 早谋移徙 ” 。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 “ 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 ” ;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 “ 治本方法 ” 是 “ 迟婚与节育 ” 。 —— 据 《 康有为全集 》 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12 分 )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13 分 ) 解析: 第 (1) 问中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 “ 社会总体稳定 ”“ 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 ”“ 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 ”“ 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 ” 等概括回答;第二小问,从人地关系、环境问题、社会矛盾等角度回答。第 (2) 问中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 “ 西北诸省土旷人稀 …… 人迹既少 …… 早谋移徙 ”“ 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 ”“ 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 ”“ 迟婚与节育 ” 等概括;第二小问,可以从总体上评价,也可以结合近代学者的主张加以评价。 答案: (1) 原 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 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评价: ( 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商鞅 《 商君书 · 农战 》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张岱年 《 中国文化概论 》 ( 宋代 ) 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这就是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以及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世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 黄宗羲 《 明夷待访录 》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顾准 《 希腊城邦制度 》 ( 希腊 ) 在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邦,新兴工商业者阶层追求民主权利的渴望更加强烈 围绕材料,结合中外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12 分 ) 解析: 首先围绕经济发展与政治变革、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经济发展与思想解放、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等角度确定论题,然后联系中外古代史的具体史实对所确定论题予以论证,做到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 答案: 示 例一 论题: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 阐述:战国时期,铁犁和牛耕的出现,推动小农经济的形成。各诸侯国之间战乱频繁,财力消耗巨大,商鞅通过变法,促进秦国经济发展,壮大了秦国国力,秦国逐步推行军功制、郡县制,冲击了宗法制、分封制和世官制。 古代希腊,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造就了雅典新兴的工商业者阶层。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制的基石,伯利克里执政时代是希腊民主政治的 “ 黄金时代 ” 。雅典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因此,经济的发展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政治的发展。 示例二 论题: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繁荣。 阐述:宋代的 “ 市 ” ,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政府的直接监管。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市民文化繁盛,如勾栏瓦舍、宋词、话本小说等。 古代希腊,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哲学成就突出。智者运动提出 “ 人是万物的尺度 ” 的主张,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苏格拉底提出 “ 美德即知识 ”“ 认识你自己 ” ,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 “ 自我 ” 。古代希腊在建筑、戏剧等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因此,经济的发展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文化的繁荣。 精准押题 · 巩固提升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