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9月开学收心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9月开学收心考试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 高二9月开学收心考试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 王国维在评述古代中国某朝代一制度时说:“古人非不知官天下之名美于家天下,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敝将不可胜穷,而民将无时或息也。”由此推论,这一朝代最终还是确定 A. 嫡长子继承制 B. 分封诸侯制 C. 道家无为而治 D. 科举取仕制 ‎【答案】A ‎【解析】根据“终不以此易彼者”可知该朝代在现实中没有用“官天下”取代“家天下”,没有用“立贤”取代“立嫡”,没有用“人才”取代“资格”,逆向思考,该朝代实行的是“家天下”管理模式和注重资格的立嫡制度,故A正确;分封诸侯虽然能体现家天下,但是不一定是立嫡,故B 错误;道家无为而治与题干主旨无关,故C 错误;科举制是按照才能选拔人才,与材料中“家天下”管理模式不符合,故D 错误。‎ ‎2. 下列关于分封制和宗法制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②都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③它们共同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④由于大宗和小宗的地位是相对的,所以小宗不必服从大宗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宗法分封制下,大小宗的地位虽然是相对的,但是小宗要严格服从大宗,④错误,BCD排除;①②③均是关于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的正确描述,A符合题意。故选A。‎ ‎3. 公元前482年黄池之会,吴王说吴国开国者在周室中辈份最高,所以“为长”,晋定公说从晋文公开始,晋国尊王攘夷,成为周王室认定的霸主,所以自己才是“长”。这反映出 A. 宗法分封制蕴含着大一统的因子 B. 诸侯争霸导致周天子的威信扫地 C. 嫡长子继承制因诸侯争霸受到冲击 D. 周王室与诸侯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黄池之会和晋国尊王攘夷的行为,说明吴王和晋定公都认为自己在周王室中有一定的地位,而当时周王室是统一国家的象征,因此反映的是宗法分封制蕴含着大一统的因子,A正确;B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嫡长子继承制对封建社会影响深远,C排除。故选A。‎ ‎4. 史学家钱穆认为:“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促使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转变的关键是 A. 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B. 郡县制的推行 ‎ C. 刺史制的建立 D. 科举制的确立 ‎【答案】B ‎【解析】郡县制的长官是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这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与材料中问“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转变相符,故B正确;三公九卿制的建立是中央官职,刺史制是西汉的监察制度,科举制是隋唐开始实行的选官制度,与材料中封建势力崩溃是指地方上的分封制不符,故ACD错误。‎ ‎5. 秦朝郡县制与西周分封最大的不同是 A. 郡县与封国的权力不同 B. 军队指挥权的归属不同 C. 地方对中央的义务不同 D. 管辖地域的大小不同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郡县制下地方长官由中央任命,对中央负责;分封制下的诸侯具有较强的独立性,除了对周天子承担一定的义务外,中央不干涉封国内的事务,所以二者最大的不同就是权力不同,故选A;BC都是二者差异的具体内容,归属于A项,排除;管辖地域的大小不同不能作为二者的主要差别,排除D。故选A。‎ ‎6. “六王毕,四海一”。此句追记的历史是 A. 秦朝一统 B. 西汉初建 ‎ C. 蒙古兴起 D. 清军入关 ‎【答案】A ‎【解析】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中国,建立秦朝,故选择A;秦末农民起义,刘邦在推翻秦朝后被封为汉王。公元前206年,楚汉之争获胜后,刘邦称帝建立汉朝,排除B;13世纪初,蒙古族兴起于塞北,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排除C;1644年满洲贵族的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击败李自成、攻占京师,开始成为统治中国的中央政府,排除D。‎ ‎7. 下列关于清朝设置的军机处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 纵论军务,谋划战事 B. 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C. 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 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答案】B ‎【解析】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其主要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B正确;清朝军事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军机处并不能直接参与战事谋划,排除A;C更接近于南书房的原本职能,军机处是政治机构,排除;D是宰相职能,排除。‎ ‎8. 下表为我国古代县级政区的分等标准(节选)‎ 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经济实力是分等的重要依据 B. 县域越大等级越高 C. 疆域大小决定等级数量多少 D. 人口越少等级越低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秦汉到宋代,以户数多少作为划分标准,户数多少一定程度上体现县市的繁荣程度,明代是以税收的多少作为划分标准,可知经济实力是县级行政区分等的重要依据,故选A项;从材料中秦汉到明代划分县级行政区等级的标准,可知没有涉及县的面积大小,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从秦汉到明代划分县级行政区等级的标准,没有涉及划分的等级的数量,故体现不出国家疆域大小对等级数量的影响,排除C项;从材料中古代各朝代划分县级行政区划等级的标准,可知是从县的户籍数量、繁荣程度、纳税总额等多方面来衡量的,不是简单的人口越少等级越低,排除D项。‎ ‎9. 在中国古代封建政权下,宰相谋略失误,君主可通过顾问,根据秘书咨询官员的意见决策;秘书咨询官员谋略失误,宰相可通过议政、谏争,促使君主予以摈弃。这一做法有利于 A. 形成稳固的制衡机制 B. 降低错误决策的影响 C. 让渎职官员无处遁形 D. 提高决策的执行效率 ‎【答案】A ‎【解析】制衡机制,简单地说,就是一种权利的制约和平衡的制度,材料反映的正是君主、宰相和秘书咨询官员三者之间的的制衡,因此这一做法有利于形成稳固的制衡机制,故选择A项;这一做法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排除B项;渎职是指玩忽职守,不尽职,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执行”情况,这一做法还处于决策阶段,排除D项。‎ ‎10. 元大德十年“陕民饥,省台议,请于朝然后赈之。(安西路总管)赵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之;朝廷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从之,所活者众。”这表明该行省 A. 专管地方赈灾 B. 隶属于安西路 C. 有应急处置权 D. 行集体负责制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反映当灾荒发生时,在未征得中央批准的前提下,行省率先救荒,反映了该行省有应急处置权,故选C;专管地方赈灾不符合材料事实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行省不隶属于路,排除B;行集体负责制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故选C。‎ ‎11. 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汉武帝此举的意图是 A. 施恩于诸侯子弟 B. 削弱诸侯王的力量 C. 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 D. 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 ‎【答案】B ‎【解析】“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不是说明施恩于诸侯,而是削弱诸侯,故A错误,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削弱诸侯,不是体现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故C错误;“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反映梁王与其弟分割土地,这样诸侯国的实力逐渐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不属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错误。‎ ‎12. 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着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宋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这表明 A. 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 B. 官僚政治体制基本确立 C 君主专制统治登峰造极 D. 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B ‎【解析】从汉唐宰相多出自世家大族到宋朝大臣多出自科举,体现了官僚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故B项正确;宋朝时选官依然存在恩荫制,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唐、宋时期选官制度均是科举制度,并未发生重大变化,故D项错误。‎ ‎13. 伯利克里执政时期,无论是在比雷埃夫斯港的造船场工作的员工,在偏远的乡下耕种狭小土地的农民,还是在雅具海军的战船上的划桨手,都有机会通过抽签拥有参政权,并能得到津贴。这说明。当时的雅典 A. 注重激励公民参政 B. 公民等级不复存在 C. 民主权利的广泛性 D. 公民素养得以提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雅点的民主政治。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将抽签与工资结合能够激励公民参政的积极性,有利于保障民主政治的实施,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取消公民等级,排除B项;雅典民主政治是少数人的民主,排除C项;材料中的措施并不能提高公职人员的素养,排除D项。‎ ‎14. 伯利克里在一次演讲中说:“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 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不会因为贫穷而 在政治上湮没无闻。”这反映出当时雅典 A. 动摇了旧贵族的世袭特权 B. 实现了人人参与政权的愿望 C. 进一步扩大了民主的范围 D. 彻底废除了财产资格的限制 ‎【答案】C ‎【解析】不考虑阶级,不考虑财产,只要有才能,就可以参政,这说明进一步扩大了民主的范围,故C正确;在梭伦改革时,通过实行财产等级制、恢复公民大会的地位,开始动摇了世袭贵族专权的统治,而材料涉及的是伯利克里的改革,故A错误;“实现了人人参政的愿望”这个说法不正确,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是没有参政的机会,故B错误;D中的“彻底”过于绝对化,故D排除 ‎15. 罗马法学家将罗马法区分为公法和私法,但其最发达完备的是私法,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也是私法。这表明罗马法 A. 忽视了对国家事务的管理 B. 有利于尊重个人的权利 C. 对罗马帝国统治产生阻碍 D. 表达资产阶级利益诉求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私法的实质是保障合法的权利问题。罗马法最发达完备的是私法,说明其对个人权利的规范与尊重程度较高,B正确;罗马法私法发达,并不代表忽视公法,故A项错误;罗马法有利于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排除C;当时没有资产阶级,排除D。‎ ‎16. 俄国的伊凡四世向各地派遣许多出身低微的特使,他们拥有审判职能,监督职能以及为特别的开支进行征税的权力。这些“特使”的出现 A. 破坏了“特辖领地制” B. 加强了沙皇对地方的控制 C. 使基辅罗斯陷入分裂 D. 抵御了蒙古远征军的侵扰 ‎【答案】B ‎【解析】伊凡四世派遣易于操控的“特使”到各地进行监督、审判和征税,加强了沙皇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特使和“特辖领地制”均为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双方并不矛盾,A项错误;伊凡四世即位时,基辅罗斯时代已经结束了近三百年,C项错误;特使不是军事力量,与抵御蒙古远征军的侵扰无关,D项错误。‎ ‎17. 俄国的伊凡四世向各地派遣许多出身低微的特使,他们拥有审判职能,监督职能以及为特别的开支进行征税的权力。这些“特使”的出现 A. 破坏了“特辖领地制” B. 加强了沙皇对地方的控制 C. 使基辅罗斯陷入分裂 D. 抵御了蒙古远征军的侵扰 ‎【答案】B ‎【解析】伊凡四世派遣易于操控的“特使”到各地进行监督、审判和征税,加强了沙皇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特使和“特辖领地制”均为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双方并不矛盾,A项错误;伊凡四世即位时,基辅罗斯时代已经结束了近三百年,C项错误;特使不是军事力量,与抵御蒙古远征军的侵扰无关,D项错误。‎ ‎18. 俄国的伊凡四世向各地派遣许多出身低微的特使,他们拥有审判职能,监督职能以及为特别的开支进行征税的权力。这些“特使”的出现 A. 破坏了“特辖领地制” B. 加强了沙皇对地方的控制 C. 使基辅罗斯陷入分裂 D. 抵御了蒙古远征军的侵扰 ‎【答案】B ‎【解析】‎ 伊凡四世派遣易于操控的“特使”到各地进行监督、审判和征税,加强了沙皇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特使和“特辖领地制”均为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双方并不矛盾,A项错误;伊凡四世即位时,基辅罗斯时代已经结束了近三百年,C项错误;特使不是军事力量,与抵御蒙古远征军的侵扰无关,D项错误。‎ ‎19. 法国总统与美国总统的不同在于 A. 必须对议会负责 B. 是武装部队最高统帅 C. 提名组成内阁政府 D. 是国家元首并拥有行政权 ‎【答案】A ‎【解析】法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总统应对议会负责;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不对国会负责。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是法国总统和美国总统共同拥有职权,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20. 据统计,1805年德国出版各种图书4181种,1843年达到14039种,到1913年,图书种类上涨到了34871种。图书种类的大幅度增加 A. 推动了德国社会各阶层的融合 B. 主要得益于政府开明的舆论环境 C. 使民众整体理论水平得到提升 D. 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知识技术基础 ‎【答案】A ‎【解析】书籍是交流、理解、认同的前提,结合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德国的历史特征,特别是德国的崛起,民族主义的高涨,可知,图书种类的大幅度增加,推动了德国社会各阶层的融合,故选A;B不是主要原因,排除;图书种类的增加,不等于民众整体理论水平得到提升,排除C;1765年工业革命开始,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21. 下图漫画《拿手好菜》形象地反映了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竞争、对峙的格局。下列有关美国两党的正确表述是 ‎①在美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②实质都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 ‎③在内外政策和治国方略上有所不同   ④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以两党制为主的政党政治在美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其实质都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在内外政策和治国方略上有所不同,但代表的阶级利益是相同的,都是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故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故A正确,排除BCD。‎ ‎22. 以下关于美国《 1787 年宪法》 说法不正确的有:‎ ‎① 是近代第一部成文宪法 ② 实行联邦制政体和三权分立原则 ‎③ 总统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④ 总统需要对选民和国会负责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美国总统由全国选民投票选举,但并非选民直选产生,而是实行选举人团制。选民投票产生的是代表50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的538名选举人。总统候选人获得超过半数选举人票(至少270张)即可获胜,③错误;美国总统对选民和宪法负责,不对国会负责,④错误,C符合题意;①、②的描述符合《1787年宪法》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A、B、D。‎ ‎23. 有文章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做到了“宁肯方案复杂一点,事情麻烦一点,办事效率低一点,也绝不让大权在握的人狼狈为奸,为非作歹”。这反映美国1787年宪法 A. 治国理念落后 B. 实现了权力制衡 C. 完善了民主制度 D. 反对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根据“不让大权在握的人狼狈为奸,为非作歹”可知美国的1787年宪法中注重对权力的制约,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通过对权力的制约以实现平衡,故选B;1787年宪法中对权力进行制约的治国理念并不落后,排除A;题意内容主要反映了对权力的制约,和完善民主制度与反对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D。故选B。‎ ‎24. 英国和美国的代议制是资本主义世界最具代表性的政治制度,下列对其表述和评价正确的是 A. 它们都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B. 美国的代议制优于英国代议制 C. 美国的政府首脑是民选的,而英国的政府首脑是世袭的 D. 美国贯彻“分权制衡”原则,而英国不是 ‎【答案】A ‎【解析】美英两国的政体虽然在具体形式上有所差异,但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都是在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形成的,二者并没有优劣之分,故选A,排除B;英国的政府首脑是首相,也是选举产生的,排除C;英国的政体中贯彻的也是分权制衡,排除D。故选A。‎ ‎25. 下列示意图描述的是 A. 陆路丝绸之路 B. 佛教传播路线 C. 海上丝绸之路 D. 哥伦布航海路线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陆上丝绸之路是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即到欧洲的陆上通道,因此材料内容体现的是陆上丝绸之路,故A选项正确;根据材料“长安-西域-西亚-欧洲”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的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而不是佛教传播路线,故B选项错误;中国海上丝路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线路,其中主要以南海为中心。南海航线,又称南海丝绸之路,起点主要是广州和泉州,东海航线是直通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区的路线,因此材料内容体现的不是海上丝绸之路,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航海路线是从欧洲出发,与“长安”无关,故D选项错误。‎ ‎26. 汉武帝在位期间,先后在各地组织新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如漕渠、六辅渠、白渠等。掀起了我国历史上又一次水利建设高潮。下列各项与这些工程的完成无关的是 A. 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B. 《九章算术》等科技成果出现 C. 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 D. “天人感应”等理论的流行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九章算术》全书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与汉武帝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修建没有直接联系,故B项符合题意;汉武帝时期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推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独尊儒术,水利工程的修建体现了中央集权体制下中央政府的实力与行政效率,旨在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环境,也体现了“天人感应”理论下顺应民生需要,遵从天意治国,故ACD均与题干有关,不符合 题意,排除。‎ ‎27. 下图是唐朝初年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图,据此可知三省六部制( )‎ A. 加强了相权削弱了皇权 B. 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 C. 扩大了中书省的封驳权 D. 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 ‎【答案】D ‎【解析】示意图反映了中书省草拟诏书后需要门下省审核通过后方能执行,这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减少失误,选项D正确;最高决策者是皇帝,而且把行政程序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选项A排除;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书,选项B、C排除。‎ ‎28. 宋真宗景德年间,“上每得边奏,必先送中书,谓毕士安、寇准曰:‘军旅之事 ,虽属 ▲ , 然中书主文武大政, 号令所从出。’”材料中“ ▲ ”应该是 A. 参知政事 B. 三司使 C. 枢密院 D. 军机处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军旅之事归枢密院管理,为了牵制枢密院,“每得边奏,必先送中书”,故C正确;参知政事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故A错误;三司使分割了宰相的财政权,故B错误;军机处是清代的辅政机构,故D错误。‎ ‎29. “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评价的是 A. 商鞅变法 B. 文景之治 C. 贞观之治 D. 王安石变法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材料反映的是王安石对青苗法的设计意图。结合所学,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是在每年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青苗法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 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故排除ABC,D符合题意。‎ ‎30. 嘉靖、万历年间,内阁制度发展到了鼎盛阶段。此时,阁臣不仅朝位班次居六部之上,而且非才望出众的尚书、都御史,无资格推补入阁。其五大主要职掌为票拟章奏、书写诏旨、奏议朝政、封驳帝命、保荐人才。结合所学知识,下列选项中对明代内阁的认识正确的是 A. 内阁大臣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B. 内阁名义上可以节制六部 C. 内阁职权变化取决于皇权的需要 D. 明代的政治因此日益清明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嘉靖、万历年间,皇帝长期不上朝,内阁制度发展到了鼎盛阶段,阁臣不仅地位而且才望出众。由此可知,明代内阁职权的变化取决于皇权的需要,故C正确;内阁不是国家正式行政机构,故A错误;内阁不能统帅六部百司,故B错误;此时,明代的政治日益昏暗,故D错误。‎ ‎31. 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1727年清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 设置宣政院 B. 设立驻藏大臣 C. 册封达赖 D. 册封班禅 ‎【答案】B ‎【解析】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1727年清政府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故B正确;元朝设置宣政院,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排除A;1653年清朝顺治皇帝正式册封五世达赖,1713年清朝康熙帝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C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32. “中世纪西欧城市向封建领主纳税,封建主放弃对城市的统治权和司法权…城市管理人员由市民选举产生。”材料反映了中世纪西欧城市 A.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 B. 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C. 完全摆脱了封建统治 D. 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中世纪西欧城市向封建领主纳税,封建主放弃对城市的统治权和司法权…城市管理人员由市民选举产生。”可知,此内容反映了中世纪西欧城市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D正确;题干没有涉及西欧城市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完全摆脱了封建统治等信息,ABC排除。故选D。‎ ‎33. 符合“一起革命当中最温和又最成功的”这一评价的事件是 A. 英国革命 B. 法国大革命 C. 美国南北战争 D. 德意志统一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一起革命当中最温和又最成功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英国的光荣革命,没有发生流血冲突,,使英国政体实现了和平过渡,故A选项正确;法国大革命是暴力革命,流血,冲突不断,不符合材料,故B选项错误;美国南北战争,是暴力革命,不是温和的,与材料内容不符,故C选项错误;德意志帝国统一是通过王朝战争的形式来完成,与材料内容不符合,故D选项错误。‎ ‎34. 某论著的目录为:“议会之母”、“驴象之争”、“一票共和”、“君主是实,立宪是虚”。据此判断该论著的名称可能是 A. 《东西方政治制度比较研究》‎ B. 《古代西方政治制度透视》‎ C. 《近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论析》‎ D. 《现代西方经济制度考量》‎ ‎【答案】C ‎【解析】该论著目录中的“议会之母”即英国确立的近代议会制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驴象之争”即美国的两党政治的象征;“一票共和”即法国共和制的艰难确立;“君主是实,立宪是虚”即德国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可见该论著研究的主题是近代西方代议制民主制度的分析,其名称可能是《西方国家政治制度论析》,故选C;材料中没有涉及东方的政治制度问题,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近代西方代议制,而非古代,B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经济制度,故D错误。‎ ‎35.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既遵循了西方现代化的普世道路,又保留了俄罗斯的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 A. 强化了农奴制 B. 赋予农奴自由民身份 C. 保留沙皇专制 D. 允许农民从事工商业 ‎【答案】C ‎【解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保留了沙皇专制,故选C;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排除A;BD无法体现“俄罗斯的特殊性”,排除。‎ ‎36. ‎ ‎19世纪末,某一同盟条约规定:“如意大利遭到法国进攻,德、奥匈两国应全力援助,如德国遭受法国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该同盟是 A. 三国协约 B. 轴心国集团 C. 三国同盟 D. 反法西斯同盟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给出的“意大利”“德、奥匈”这三个政权及它们的主要敌人“法国”可知,该同盟是三国同盟,故选C项;AB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37.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法国逐渐形成了十多个党派。党派之间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意见不一致,因此很难形成多数意见,这使得法国政党经常面临分裂与重组。这种局面导致 A. 政权更迭频繁 B. 阶级矛盾尖锐 ‎ C. 共和道路艰难 D. 总统权力受制 ‎【答案】A ‎【解析】法国政党林立,对许多重大问题意见不一,这使得法国政党经常面临分裂与重组,导致政权不稳,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无关,政党林立不能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第三共和国时期已经建立起共和制度,故C项错误;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有较大的权力,故D项错误。‎ ‎38. 1694年,威廉三世任命辉格党人组成第一个一党内阁时,议会中的多数派是托利党人及其支持者。直到次年大选时,辉格党人才成为议会中席位较多的党派。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A 议会选举决定内阁组成 B. 责任内阁制初步形成 C. 首相由多数党领袖担任 D. 国王仍拥有行政大权 ‎【答案】D ‎【解析】威廉三世可以任命内阁,而且之后辉格党成为议会席位中席位较多的党派,说明这一时期国王仍然有一定的行政权力,D正确;题干显示当时是国王任命内阁,排除A;责任内阁制形成时间是1721年,排除B;题干与首相无关,排除C。‎ ‎39. 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的条件是:西欧必须集体制定复兴计划,并且要互相协调生产与流通。由此可见,马歇尔计划 A. 导致欧洲出现了两极对峙格局 B. 真实目的是控制西欧遏制苏联 C. 有利于西欧经济一体化的出现 D. 促成欧美平等伙伴关系的形成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西欧必须集体制定复兴计划,并且要互相协调生产与流通”‎ 可知马歇尔计划以西欧建立联合复兴计划为实行条件,有利于推动西欧一体化进程,故C项正确;A项,两极对峙格局建立源于美苏均势及争霸意图,排除;B项,题干不能反映马歇尔计划的真实意图,排除;D项,题干未涉及欧美合作,排除。‎ ‎40. 仔细观察下图,从中可以直接推论出,中世纪西欧庄园 A. 在采邑改革后才开始发展 B. 主要实行农耕的生产方式 C. 加速了农业产品的商品化 D. 实行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 ‎【答案】B ‎【解析】庄园是中世纪西欧社会经济的一个显著特色,是构成中世纪西欧社会的一个最基本单元。在经济上,庄园完全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庄园的主要工作是农业,同时也有手工业。庄园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庄园的土地除了可耕地之外,有林地和草地,土地分为庄园主的土地和村民的份地,每个庄园一般都有一个城堡,庄园主的土地在城堡周围,比较肥沃,村民的份地一般都比较远。当时的耕作方法实行三圃制,即把耕地分为三块,一块为春耕地,一块为秋耕地,一块为抛荒地,三块土地交替种植。结合该图可以看出 ,主要实行农耕的生产方式,选B。ACD图片中没有直接体现。‎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41.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唐到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隋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共同积极作用。‎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并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答案】(1)演变:周朝实行分封制;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同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 ‎(2)原因:地方出脱分权倾向;机构设置混乱(郡县过多)。‎ 措施: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合并州县。‎ ‎(3)作用: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管理层次);确立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 ‎(4)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但最终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中央集权。‎ 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三冗”“两积”局面。‎ 元朝:开创了行省制度,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规律: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 趋势: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解析】‎ ‎(1)演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朝实行分封制;根据材料“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可知;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根据材料“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可归纳出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根据材料“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可归纳出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 ‎(2)原因:根据材料“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可归纳出地方出脱分权倾向;根据材料“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可归纳出机构设置混乱。措施:根据材料“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可归纳出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合并州县。‎ ‎(4)作用:可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提高行政效率、确立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5)措施:从唐朝时期的节度使制度、宋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进行作答即可。规律:结合上述分析的措施可归纳出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趋势: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可归纳出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2.近来以国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或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4.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9.国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国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 ‎——摘自英国《权利法案》‎ 材料二 杰斐逊等美国思想家们指出,在美国可以实行“双重分权”机制的“复合的民主制”,概括性的说,就是把联邦的国家权力系统之间的横向分权,与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纵向分权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上中下,左中右的“分权网络”称之为“双重保障”。‎ ‎——摘编自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权利法案》体现的宪政原则。并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实行“双重分权”机制的“复合民主制”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评述“双重分权”机制。‎ ‎【答案】(1)原则:议会主权(或议会至上,议会高于王权);限制王权;法律至上;君主立宪;议会自由。‎ 英国成功:资本主义发展较充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较强大);英国固有的议会历史传统;民众对君主有着强烈的感情;渐进性的改革。‎ ‎(2)内容: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的权力构建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最高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只答三权分立);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但各州在行政上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只答联邦制)。以此实现“双重分权”的“复合民主制”。‎ 评述:确保联邦政府享有国家主权及最高国家权力,有效地防止政治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各州保留了一定的自主权,有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协调了中央和地方间的关系;有效防止了专制,维护了政治稳定,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解析】‎ ‎(1)原则:根据《权利法案》中屡次出现的“凡未经议会同意……皆为非法”可知,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根据材料“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近来以国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或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可得出,法案限制王权;法案中多次出现“皆为非法”,如“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可知,法案强调法律至上;法案限制了王权,但是保留了国王,体现了君主立宪特征;根据材料“国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国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可得出议会自由。‎ 英国成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之所以能够确立君主立宪制,从经济角度看出,英国在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发展较充分,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较强大;从历史原因分析,英国固有的议会历史传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之所以保留国王,原因在于英国民众对君主有着强烈的感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到完善是一个渐进性的改革。‎ ‎(2)内容:根据材料“把联邦的国家权力系统之间的横向分权,与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纵向分权的有机结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宪法中关于联邦政府权力的分割采取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即,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最高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宪法中,对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的关系采取的原则是实行联邦制,即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但各州在行政上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以此实现“双重分权”的“复合民主制”。‎ 评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通过实行联邦制,确保联邦政府享有国家主权及最高国家权力,有效地防止政治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同时在联邦制下各州保留了一定的自主权,有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协调了中央和地方间的关系;美国在联邦政府中实行三权分立,有效防止了专制,维护了政治稳定,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