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解析版)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宋微子世家》是《史记》中的一篇,讲述了周代的诸侯国宋国的兴亡史。下列关于“微子”的说法不正确是 A. 微子是宋国的始祖 B. 微子原是商朝的旧贵族 C. 微子受周天子的直接管辖 D. 微子在封地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的诸侯对周天子有朝贡、带领军队跟从天子打仗的义务,在封地内有世袭统治权,不受天子的直接管辖,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而作为宋的第一个封君,微子是商朝的贵族,在封地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三个说法正确,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2.据《史记·殷本纪》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国古代统治者采用了 A. 分封制 B. 嫡长子继承制 C. 王位世袭制 D. 世官制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王位世袭制到商朝时为“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兄死由弟继承,直到少弟死后,再由长兄之子继位。仲丁以后,王室内部继续发生王位纷争,兄终弟及制遭到破坏。当继位之弟死后,弟之子都不肯把王位交还兄之子,因而造成了“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的混乱局面,针对这种状况,周朝开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答案为B;根据材料“诸侯莫朝”说明已经实行了分封制,A错误;王位世袭制在夏朝就已经出现了,C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夏商周实行世官制,不符合题意,D错误。‎ ‎3.考古发现,战国时期冶铁遗址和出土铁器不仅遍及韩、赵、魏、齐、楚、燕、秦七国统治区,而且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有铁器出土;出土铁器的种类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可知 A. 中国农业耕作方式产生重大变化 B. 刀耕火种已经退出中国农业生产 C.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已普遍使用 D. 战国时期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战国时期铁器遍布的范围较广,应用也较为丰富,这一时期人们将铁制农具应用于生产,中国的农业耕作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变化,故选A。刀耕火种在近代中国的偏远地区仍有存在,退出农业生产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其普遍使用在汉代以后,且材料并未出现大量使用等关键信息,排除C;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是在汉代之后,排除D。‎ ‎4.匣钵技术的发明,可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陶瓷研究者劳法盛早已指出: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地提高了瓷器质量,所以唐代越窑有如冰似玉的质感,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 A. 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B. 中国古代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 C. 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 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了手工业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广泛应用的信息,排除A;中国古代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于唐朝,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材料无关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地位问题,排除C;匣钵技术是制瓷技术的一项重大发明,极大提高了瓷器的质量,表明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的发展,故选D。‎ ‎5.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则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有“四百四十行。”这反映了南宋 A. 商业发展已经超过农业 B. 发展商业以增加税收 C. 政府管理商业日趋混乱 D. 商品经济的高度紧荣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唐代长安的 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而宋代“都城中的商业活动则散布于城内各处”,这种商铺的空间分布变化反映出宋代商业繁荣,选项D正确;材料未对农业和商业进行对比,排除A;选项B与题无关,排除;商业空间分布分散说明政府抑商政策宽松,不能证明政府管理无序,排除C。‎ ‎6.南宋临安城“保佑坊前孔家头巾铺、沙皮巷孔八郎头巾铺都卖头巾。李家丝鞋铺专卖上好鞋子,彭家专卖油靴。中瓦子前徐茂之家扇子铺。喜欢时尚的顾客会往周家选购折扇;至于要买画团扇,陈家的店铺是个更好的选择。”由此可知宋代 A. 城市布局固守市坊分离传统 B. 商业经营凸显品牌特色 C. 商业活动仍未突破时间限制 D. 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孔家头巾铺”、“孔八郎头巾铺”、“李家丝鞋铺”、“彭家专卖油靴”、“徐茂之家扇子铺”、“周家选购折扇”、“陈家的店铺买画团扇”等信息可以看出宋代商业经营注重突出品牌产品在性能、质量、技术、定价等方面的独特之处,即凸显产品的品牌特色,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C选项错误,宋代打破了官府对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临安城中的商业活动注重品牌特色,与区域分工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7.如图是公元前七世纪末至公元前六世纪初雅典社会关系简图。据此分析,雅典社会发展前七世纪末——前六世纪初 A. 需要解决财产与权利关系 B. 应重点关注外国人与奴隶权益 C. 必须消除贵族与平民界限 D. 应进一步细化社会阶层的划分 ‎【答案】A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当时的雅典社会中,平民上层有财产却无权利,下层平民因为财产问题有可能沦为奴隶,所以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应该是财产与权利,故选A项;外国人与奴隶不是当时雅典的公民,所以不属于重点关注的问题,排除B项;当时要解决的应该是财产与权利问题,而不是取消贵族与平民的界限和细化社会阶层划分,排除CD项。‎ ‎8.如图为古希腊城邦制度下公民大会的会场遗址。公民大会召开时,各区公民位于四周的圆形看台上,城邦官员位于会场居下的场地中央,该会场的设计反映出古希腊 A. 民众向往中央集权体制 B. 崇尚圆满和谐的政治生活 C. 平民紧密拥护政治领袖 D. 集体参政议政的民主意识 ‎【答案】D ‎【解析】从会场能够满足并且方便公民大会召开时公民和官员的参与、互动来看,D项符合题意。A项中“中央集权”;B项中“圆满和谐”、C项中“紧密拥护”和古代雅典的史实不符。‎ ‎9.对于资本主义制度,圣西门有时把它叫作“新的封建制度”,但更多时候把它看作存在于“旧制度”和“新制度”之间的一个过渡性的制度。这表明圣西门 A. 以进化理论观察人类社会发展 B. 提出了对理想社会的美妙设想 C. 认可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 D. 已认识到现有制度存在的弊端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信息把它叫作“新的封建制度”可知,圣西门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现象,而其“一个过渡性的制度”的认识说明,资本主义制度被一种新制度代替具有必然性,因此圣西门已初步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故D项正确;当时生物进化论理论尚未产生,A项说法错误;材料中圣西门并没有提出新社会的蓝图,排除B项;根据材料“新的封建制度”“存在于‘旧制度’和‘新制度’之间的一个过渡性的制度”可知,圣西门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而不是认可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故排除C项。‎ ‎10.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对人类优秀历史经验批判总结的结果,结合下图指出这些历史经验出自的国家和地区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地图上对应的国家是:①德国,②法国,③英国,④沙皇俄国,综合以上所述①②③为正确的国家和地区,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1.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海关征税标准是4%,但外国商人在广州卸货必须打点红包,费用占进出口货物的10%—4%.《南京条约》规定进出口“均宜秉公议定则例”,最后确定为值百抽五原则。据此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 A. 清政府的关税收入有所增加 B. 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剧 C. 广州的腐败问题得到了解决 D.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答案】A ‎【解析】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海关征税标准是4%,《南京条约》确定为值百抽五原则,清政府的税收标准实际上提高了,有利于增加清政府的关税收入,故A正确;《马关条约》后,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剧,排除B;材料不能得出广州的腐败问题得到了解决,排除C;《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错误。‎ ‎12.“1901年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组成公使团、领事团,操纵中国中央和地方的内政外交,并和总税务配合起来,共同行动。”由此可知 A. 帝国主义联合侵华局面出现 B. 《辛丑条约》对中国危害巨大 C. 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D. 清朝封建统治已经土崩瓦解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01年后,列强组织的“公使团、领事团”,进而操纵中国的内政、外交和关税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的是《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B选项符合题意;19世纪末“门户开放”的提出,使列强联合侵华局面开始出现,A选项错误;中国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C选项错误;清政府封建统治土崩瓦解是辛亥革命的成果,D选项错误。‎ ‎13.辛亥革命前,民间家中一般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革命后供奉“天地国亲师”牌位日渐增多。牌位变化反映民间信仰 A. 天地亲师崇拜无改变 B. 依旧以天地为大 C. 家国观念发生了变化 D. 深受佛教的影响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辛亥革命前……‘天地君亲师’……革命后供奉‘天地国亲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使得人们的家国观念发生了变化,故牌位内容发生变化,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天地亲师崇拜无改变,而是强调由“君”到“国”的变化,故A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家国观念的变化,而不是依旧以天地为大,故B排除;由“君”到“国”与佛教的影响无关,故D排除。‎ ‎14.五四运动的勃兴使各种群众团体如雨后春笋到处涌现,他们做社会调查,讨论国内外大事,办平民教育,办宣讲团等。这说明五四运动 A. 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B. 促成了革命统一战线 C. 开启了民主革命运动 D. 激发了民众的责任感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各种群众团体如雨后春笋到处涌现……办平民教育,办宣讲团等”说明五四运动激发了民众的社会责任感,故D符合题意;五四运动宣告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我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依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不符合题意;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标志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故B不符合题意;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民逐渐觉醒,我国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5.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在吴起镇召开会议,决定党和红军今后的战略任务是建立西北苏区,以领导全国革命。材料表明红军长征实现了 A. 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B. 民族革命任务的转变 C. 革命发展区域的转移 D. 革命领导核心的调整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信息表明,党中央做出了以陕北作为全国革命大本营的战略决策,这意味着红军通过长征把革命发展的区域从南方转移到了北方,故C项正确;在此之后,一直到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仍然是放在农村,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排除A项;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的任务没有发生转变,故B项错误;革命领导核心从遵义会议后没有发生过变化,故D项错误。‎ ‎16.近代中国诞生了很多反映历史的歌曲。根据歌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不分穷,不分富,四万万同胞齐武装;不论党,不论派,大家都来抵抗。”‎ ‎②“跟着领袖毛委员,走上雄伟的井冈山。革命要有立脚点,地是根来枪是胆。”‎ ‎③“遵义会议放光辉,全党全军齐欢庆,万众欢呼毛主席,马列路线指航程。‎ ‎④“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②③①④ D. ③②④①‎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①出现于抗日战争时期;②“走上井冈山”发生于1927年;③“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④是红军长征时期,因此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③④①,B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7.下列选项中,对如图解释准确的是 A. 北伐兴起,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迅速到来 B. 胜利会师,工农武装割据已形成燎原之势 C. 局部反攻,为夺取抗战最后胜利准备条件 D. 分割包围,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进程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中1944年战事图可知,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各军区局部反攻,为夺取抗战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选项C正确;国民大革命、工农武装割据、解放战争与材料中1944年不符,排除A、B、D。‎ ‎18.当照片中人们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另一场击溃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统治的战役刚刚结束。“另一场战役”是 A. 辽沈战役 B. 准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华北解放是在平津战役之后,时间为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同时期淮海战役正在进行,时间是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区域正是长江以北,选项B正确;辽沈战役地区在东北,排除A;平津战役地区在华北,排除C;渡江战役区域在长江流域,而且时间在1949年4月,是在平津战役之后,排除D。‎ ‎19.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中国传统行业出现“异化”状况,如棉纺织业、造船业日益衰落,而制茶、缫丝等传统行业却获得较快发展。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西方商品物美价廉 B. 传统手工艺创新能力强 C. 自然经济顽强抵抗 D. 世界市场的差异性需求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凭借攫取的在华特权,对华倾销商品,从而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手工业,导致其纷纷破产,故棉纺织业和制针等传统行业日益衰落,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是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又扩大了对原料的需求,因此推动了中国制茶、缥丝等传统行业的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A项,西方商品物美价廉对中国传统行业造成了冲击,但不能说明制茶、缥丝等传统行业的较快发展,排除。B项,题干不能体现传统手工艺的创新能力,排除。C项,制茶、缥丝等传统行业获得较快发展说明中国成为西方原料产地,不能体现自然经济对西方经济的顽强抵抗能力,排除。‎ ‎20.1912年至1916年,北京政府颁布包括解除对民间兴办企业的限制、实行专利制度、对新办企业予以优惠政策、筹办国货展览会和组织参加外国博览会等条例、章程、细则、法规八十多项。这些措施 A. 改善了民族经济的生存环境 B. 促进了官僚资本进一步发展 C. 扭转了对外贸易的不利局面 D. 摆脱了西方企业的技术控制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北京政府颁布“解除对民间兴办企业的限制”等数十条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改善了民族经济的生存环境,A项符合题意;官僚资本的进一步发展与解除对民间兴办企业的限制,对新办企业予以优惠等法令不符,B选项错误;通过1912到1916年政府颁布经济法令、法规,规范经济秩序,没有改变中国近代社会性质,不能扭转对外贸易的不利局面,也不能摆脱西方企业的技术控制,C D两选项不符合题意。‎ ‎21.20世纪某个时期,中国的工业呈现出以下发展态势:民族工业受到官僚资本的摧残挤压,再加上政府不断增捐加税,通货急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纷纷倒闭。该时期最可能是 A.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B.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C.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 D. 国民政府统治后期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民族工业受到官僚资本的摧残挤压……通货急剧膨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统治后期,国共内战爆发,国民党大量发行法币,通货急剧膨胀,美国加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加之官僚资本的不断膨胀,使民族工业发展陷入绝境,故D项正确。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故排除A。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国家的统一和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如: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故排除B。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受到破坏,大量工厂内迁,题干现象并不符合此阶段国内经济发展特征,故排除C。‎ ‎22.如图是《晚清上海妇女用缝纫机缝制衣服》,这说明 A. 工业文明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B. 机器取代了传统手工业 ‎ C. 妇女是生活西化的主体力量 D. 缝纫机在上海普遍使用 ‎【答案】A ‎【解析】依据图片《晚清上海妇女用缝纫机缝制衣服》可以看出,上海妇女使用缝纫机缝制衣服,改变了过去手工缝制衣服的方法,说明工业文明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故A正确;B以偏概全,错误;材料也不能体现妇女在生活西化中的地位,排除C;图片不能体现“普遍使用”,排除D。‎ ‎23.中国近代交通、通信不断发展。下列事件按照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创办 ②中央与边疆间的电报业务开通 ‎③中国的民航事业起步 ④国际无线电报业务开设 A. ②①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③①②④ D. ③②①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6年从天津开始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创办,1877年中央与边疆间的电报业务开通,1920年代初中国的民航事业起步,1932年国际无线电报业务开设,四件事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①③④,A选项符合题意;其他各组在时间排序上均存在错误,BCD 三项不符合题意。‎ ‎24.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文章指出:“理想的报刊应当承负起‘广译五洲近事’的职责,好让读者可以知晓全地大局,与其强盛弱亡之故’。”这表明梁启超认为报刊应 A. 唤起国人的危机意识 B. 传播西方先进思想 C. 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 D. 启发民智以图自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梁启超认为,报刊的职责是介绍世界大事,让读者了解“全地大局”,明白“强盛弱亡之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在梁启超看来,报刊的职责在于启发民智,以图国家自强,D选项符合题意;唤起国人“危机”意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选项错误;传播西方先进思想和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等,与知晓“全地大局”、“强盛弱亡之故”不符, BC两选项错误。‎ ‎25.对马歇尔计划的推出,有政治家引用莎士比亚《享利五世》中的一句话说,在国际危机最黑暗的时刻,杜鲁门表现出“黑夜里哈里的一点英雄形象”,他使盟友们放心,让敌人们胆寒。在该政治家看来,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 A. 重建欧洲,维护和平 B. 复兴欧洲,缓和冲突 C. 稳定西欧,遏制苏联 D. 武装盟友,称霸全球 ‎【答案】C ‎【解析】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使盟友们放心,让敌人们胆寒”,“盟友”指的是西欧国家,“敌人”指的是苏联。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通过援助和控制西欧国家,稳住资本主义阵脚,从而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故C项正确。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最终目的是遏制苏联,而不是重建欧洲、维护和平,故A选项错误;复兴欧洲不是马歇尔计划的最终目的,并且马歇尔计划不能缓和当时的国际矛盾和冲突,故B选项错误;美国马歇尔计划通过扶植欧洲国家,以稳定西欧,遏制苏联,而不是武装盟友,故D选项错误。‎ ‎26.“(它)秉承了秦王朝以来直至中华民国时期‘因俗而治'的治边思想和传统,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变革和发展中具有崭新的生命力和极强的活力。”这里的“它”‎ A. 发挥了窗口和试验田的作用 B. 满足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愿望 C. 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D. 开创了民主统一战线的新局面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它)秉承了秦王朝以来直至中华民国时期‘因俗而治'的治边思想和传统,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变革和发展中具有崭新的生命力和极强的活力”说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该制度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故C正确;经济特区发挥了窗口和试验田的作用 ,故A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满足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愿望,故B错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开创了民主统一战线的新局面,故D错误。‎ ‎27.下表是一位中国法学专家的建言。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该专家主张 ‎1‎ 新时代社会矛盾发生变化,农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需求要求强化村庄内部管理和监督 ‎2‎ 建设法治国家要求强化法律权威和推行依法行政,以制约行政对村民治理的不当影响 A. 深化基层民主 B. 制定村民自治法规C. 提升官员素养 D. 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农民……强化村庄内部管理和监督”“行依法行政,以制约行政对村民治理的不当影响”,这说明基层民主存在一些乱象,需要深化改革,故A符合题意;材料强调要探索村民自治的新思路而非制定村民自治法规,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主旨是深化基层民主改革而非官员素质,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主旨是深化基层民主改革而非依法治国,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8.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要保持应有的独立性;要忠于法律和制度,忠实于人民利益,忠实于事实真相;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可见,这次会议强调 A. 法制建设 B. 司法独立 C. 人人平等 D. 人民民主 ‎【答案】A ‎【解析】从材料“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要保持应有的独立性”“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可知会议从法制机关的独立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方面强调加强法制建设,故答案为A。材料虽然提到司法机关的独立性,但是材料主旨是法制建设内容而不是司法独立,排除B。人人平等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人民民主,排除D。‎ ‎29.1979年初,邓小平访美期间多次谈到台湾问题:“今后,我们不再使用解放台湾这个字眼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并承认只有一个中国,那么我们就充分尊重台湾目前的现实。”这反映出当时 A. 美国支持中国统一大业 B. 海峡两岸坚冰已被打破 C. 我国放弃武力统一方式 D. 我国对台政策发生转变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邓小平认为应当调整对台政策,寻求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途径,即“只要台湾回归祖国并承认只有一个中国,那么我们就充分尊重台湾目前的现实”,选项D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1980年以后,两岸交流的坚冰逐渐打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选项C中“放弃”表述错误,排除。‎ ‎30.同仁堂是我国中药名牌老店。1954年,同仁堂经理乐松生顺应历史潮流,带头进行公私合营,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扬。这里的“历史潮流”是指 A. 土地改革 B. 社会主义改造 C. “大跃进”运动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B ‎【解析】1953-1956年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内容是进行公私合营,所以说同仁堂顺应了当时的“历史潮流”,答案为B;土地改革是1950年,A错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是1958年,CD错误;‎ ‎31.对某次重要国际会议,一位美国记者作了这样的报道:“这篇发言最惊人之处就在于它没有闪电惊雷。周恩来用经过仔细挑选的措辞简要说明了共产党中国对这次会议通情达理、心平气和的态度。他也回答了在他之前的演说中对共产党所作的许多直接间接的攻击。”这位美国记者报道的会议 A. 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 B. 首次提出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旨在和平解决朝鲜半岛和印度支那问题 D.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答案】A ‎【解析】根据“回答了在他之前的演说中对共产党所作的许多直接间接的攻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是万隆会议,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合作,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故A正确;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时首次提出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是日内瓦会议,D是第26届联合国大会,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32.有学生在《辉煌年代国史丛书》一书中看到一张曲线图(如图),结合所学判断该图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认可度调查 B. 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统计 C. 不结盟运动成员国的变化统计 D. “驱蒋纳我”提案投票情况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 20世纪70年,“支持国家”增加,“反对国家”下降,甚至不足四十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该图现象相对应的是到1971年,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下,中国争取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斗争,取得重大成效,即这体现的是“驱蒋纳我”提案投票情况, D选项符合题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认可情况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没有巨大波动,不结盟运动成员国在1961年时不足30个,且与《辉煌年代国史丛书》无关,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统计与“支持”、“反对”等信息无关,ABC三项错误。‎ ‎33.“这一年,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忙碌而充实的一年。这一年,产生了第一个在中国境内宣布成立、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为传统国际秩序带来一阵新风。也从这一年开始,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合唱’再也无法离开中国声音。”“这一年”是指 A. 1992年 B. 2001年 C. 2008年 D. 2010年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在中国境内宣布成立并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是上海合作组织,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合唱”再也无法离开中国声音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两个事件都是发生在2001年,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国国内主要发生的事情是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没有出现材料中“产生了第一个在中国境内宣布成立、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合唱’再也无法离开中国声音”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体现的是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2008年无关,故C选项错误;2010年份发生的重大事件不符合材料所述特征,故D选项错误。‎ ‎34.随着综合国力增长和国际地位提高,在新的国际格局的建立中,中国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下列事实能说明此观点的有 ‎①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成功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③建立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④施行“一国两制”实现港澳回归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新的国际格局的建立中,成功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建立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上海合作组织,实行“一国两制”实现港澳回归,即②③④均是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的具体表现,故D正确。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给中国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与新的国际格局的建立过程没有关系,说法①错误,与之组合的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35.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这重在说明美国 A. 不再谋求单边霸权主义 B. 单方面制裁带来了深刻教训 C. 积极寻求大国之间合作 D. 一定程度上认可多极化趋势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趋势。依据材料“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可知作者认为美国不得不认可多极化趋势,并做一些妥协,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两极格局结束后,谋求单边霸权主义一直是美国的对外政策;B选项不能完整的概括材料信息,错误;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可知美国尚未积极寻求大国之间的合作。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二、非选择题 ‎36.地方政治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帝国建立了庞大帝国的内建系统,包括道路系统和官僚体系。……就秦朝的郡县制度来说,从考古发掘统计出来的数据可以发现,甚至最小的县城的县长或县令,往往是由秦帝国军队的中下级军官转任,中央的命令可以从上到下传达到地方,效率相当不错。秦帝国的道路系统,在中原地区是两横两直四条主干道,然后以此为基础对外展开若干条辐射线。这样的内建系统,传达命令效率很高。‎ ‎——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衰》‎ 材料二: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内建系统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实施的前提条件。‎ ‎(2)据材料二,指出元代行省与以前王朝地方治理的不同点以及形成不同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度的积极影响。‎ ‎【答案】(1)特征:郡县制(官僚系统)下,地方长官多由中下级军官转任;道路系统从核心向外缘扩散;传达命令效率高。前提条件:秦的统一。‎ ‎(2)不同点:管辖区域大;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民族防范、控制。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吸取前朝历史教训;民族征服。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解析】(1)特征:根据材料一中“内建系统,包括道路系统和官僚体系”,“县长或县令,往往是由秦帝国军队的中下级军官转任,中央的命令可以从上到下传达到地方,效率相当不错”,“ 道路系统,在中原地区是两横两直四条主干道,然后以此为基础对外展开若干条辐射线。这样的内建系统,传达命令效率很高”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郡县制(官僚系统)长官来源、道路系统结构、行政效率等方面,归纳秦朝内建系统的主要特征。前提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内建系统实施的前提条件是秦的统一。‎ ‎(2)不同:根据材料二中“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 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 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等信息,可概括得出元代行省在地方治理的特点有,管辖区域大、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民族防范、控制等。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元朝疆域辽阔”,“ 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产生元代地方治理特点的原因主要有,疆域辽阔、前朝历史教训和民族征服等。影响:根据材料二中“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上下结合、浑然一体”,“ 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实行行省制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等。‎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8年,(英国)议会两党密谋,共同支持詹姆士二世的女婿、荷兰执政威廉来英国夺取王位,从而实现了权力的交接。这是一次妥协的事变。从表面上看,原有的政治制度一点也没有改变,但实质上的变化却是非常大……国王的权力一点点丢失……流血的革命没有解决问题,非暴力竟将问题解决了。‎ ‎——钱乘旦《社会变革的和平方式:英国的范例》‎ 材料二 美国宪法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而且在实施中也变成了一种妥协的机制。它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特别注重对美国社会在地域、群体等各方面多元利益的冲突与协调,办法是让不同的利益集团通过多方位、连续不断的“谈判”而达成妥协,使不同的群体均可从中实现利益分沾和共享,而不必走上推翻宪政的极端道路,从而保证了宪法能够面对不断出现的现实挑战,适应不断发展变动的社会。‎ ‎——李剑鸣《美国宪法何以成为“活着的宪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史实分析英国“国王的权力”是如何“一点点丢失”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宪法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是如何实现“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 ‎【答案】(1)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确立君主立宪制,国王权力受议会限制;责任内阁制形成,国王的行政权转至内阁;19世纪中期,伴随两党制和选举制发展,国王逐渐统而不治。‎ ‎(2)确立联邦制原则,联邦政府掌握国家主权的前提下,保留各州较大的自治权;国会选举中,参议员人数各州不论大小每州两人,众议员人数根据各州人口多少确定;保留黑人奴隶制,但黑人数量在众议员选举中按白人人口的3/5计算;黑人、印第安人妇女的权力逐渐得到保障。‎ ‎【解析】(1)史实:依据材料一中信息结合所学从《权利法案》的颁布使国王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使行政权转至内阁、19世纪中期国王逐渐统而不治等方面分析英国“国王的权力”“一点点丢失”的史实。‎ ‎(2)依据材料二中信息结合所学从联邦制使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实现有效结合、国会选举方式、对待黑人奴隶制的态度等方面指出美国“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实现方式。‎ ‎38.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安徽、四川等地的农民自发地进行联产承包,触及了“禁区”,引起“两个凡是”派的激烈反对。邓小平坚定而明确地指出:“只要能提高产量,包产到户就是正确的,致富不是罪过。”在邓小平的大力支持下,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迅速推广开来。对农民创造的乡镇企业,他称之为“伟大的创造”,认为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摘编自刘剑华《邓小平理论与农村改革实践》‎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大事记(部分)‎ ‎1980年 中国深圳、珠海等地设经济特区;中国恢复了在IMF和世界银行及其所属机构的席位;‎ ‎1981年 ‎1981年,中国开始向世界银行借款并逐步合作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 ‎1984年,中国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4年 ‎1986年 ‎1986年,中国正式向关贸总协定(GATT)提交“复关”申请;‎ ‎1990年 ‎1990年,中国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1995年 中国“复关”谈判转为“入世”谈判。‎ ‎……‎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产生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特点。对于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主张以1992年为界将其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主张以2001年为界将其分为两个阶段。请任选其中一种观点,推断这一历史分期的角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1)意义:进一步破除“两个凡是”,推动思想解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提高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乡镇企业得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2)主要特点:逐步推进;以经济领域为主;主要内容是引进外资、技术,逐步打开国内市场;主动融入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体系。‎ 以92年为界角度:经济体制改革的角度;说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后中国改革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完善阶段。‎ 以2001年为界角度:对外开放的角度;说明: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解析】(1)意义:根据材料一中“引起‘两个凡是’派的激烈反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迅速推广开来”“ 对农民创造的乡镇企业,他称之为‘伟大的创造’,认为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农村生产力的解放、乡镇企业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思想解放等方面,分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产生的意义。‎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1980年“中国深圳、珠海等地设经济特区”,“1984年,中国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90年,中国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81年,中国开始向世界银行借款并逐步合作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1986、1995年 ‎ “中国‘复关’谈判转为‘入世’谈判”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进程、领域、内容、目标和成果等方面,归纳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特点。论证:根据题目要求,首先明确两个分期的基本依据和特点,然后确定一个观点,明确其具体依据,最后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最具说服力的史实,对所选观点进行分析说明。‎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