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南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南阳市2019年秋期高中二年级期中质量评估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B。“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C。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D。 【点睛】儒家代表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到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是都强调加强道德修养进行教化,正如本题中的“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考生只要理解儒家的主要观点,紧扣孟子所说的“德”“仁”,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2.先秦某思想家认为,家庭是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血缘亲情不能成为社会秩予的道德源泉,其指斥“盗(盗贼)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得其国”。据此可知其主张 A. 建立博爱互利社会 B. 维护“各爱其家”的宗法原则 C. 反对财产私有制度 D. 建立家庭为核心的秩序模式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位思想家主张不能独爱其家,而是应该拥有广泛的爱,有博爱,这符合墨家的“兼爱”思想,故A项正确;B选项错误,与材料内容相悖;独爱其家不代表私有制,因此这位思想家并没有反对私有制,故C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不能只以自己家庭为主,没有强调家庭核心的内容,故D项排除。 3.战国时,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人性善恶的讨论成为争鸣的主题。据此可知此时 A. 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成为潮流 B. 强化社会秩序成为诸子思想共识 C. 社会政治结构变动影响观念变迁 D. 性恶论顺应了专制集权发展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战国时期的潮流并不是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排除A;儒学强化社会秩序,并不是所有学派,故B错误;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时期,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说明社会政治结的变动,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变化,C正确;性恶论是儒学的内容,儒学在当时并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D错误。 4.董仲舒说:“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他的这一思想主张 A. 糅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B. 强调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性 C. 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 D. 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的意思为统治者如果不勤政爱民,上天就会降灾难,以谴告他,如果不悔改就会出现怪异,如果还不知道改,就会导致国家败亡,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所以选D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天人感应 5. 戴震(1724—1777年): “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该材料 ①反映了理学对人性的压制 ②批判了清政府实施残酷的刑罚 ③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要求 ④所呈现的思想预示着中国文化即将向近代转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尊者、长者、贵者凭借理来批评卑、幼、贱者,这是顺应理的,反之,则是与理悖逆的,人如果因为礼而死的话,谁会可怜你?材料揭示了理学对人的压抑,不管是否有理由,凭借理的都是正确的,故①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刑罚的严苛,故②错误;这些对理学批判的产生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阶层的扩大,是市民阶层的要求,故③正确;思想家对理的批判可以看出这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预示着中国文化将向近代转型,故④正确;故选C.①③④。 6.梁启超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为一部“怪书”,它“的确含有民主主义的精神,虽然很幼稚,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思想为极大胆的反抗”。黄宗羲思想很幼稚的根本原因是 A. 新经济因素的迟滞与微弱 B. 未能跳出传统思想的窠臼 C. 缺乏相应的阶级基础 D. 未提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 【答案】A 【解析】 经济基础决定思想意识,思想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黄宗羲思想很幼稚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不充分,即新经济因素的迟滞与微弱,A正确;B、D是黄宗羲思想的特点,不是黄宗羲思想很幼稚的根本原因,排除;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不充分造成缺乏相应的阶级基础,C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7.“古希腊七贤”是指古希腊人所说的七个最有智慧的人,生活在苏格拉底之前的那个时代,由于当时的哲学很少用文字记录,所以那个年代人们大都是讨论或口头上传播关于人的哲学思想,然后应用于各自的行为。由此可见,古希腊 A. 以学术缓和社会矛盾 B. 奴隶主的利益扩大 C. 哲学高于独裁者意志 D. 人文主义源远流长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可以看出苏格拉底之前的“古希腊七贤”都是哲学家,都是研究人与人类社会,这就说明当时古希腊人文主义源远流长,故D项正确。古希腊的社会矛盾并没有体现在材料中,也没有说学术缓和社会矛盾的信息,故A项错误。奴隶主的利益扩大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材料内容,故B项错误。哲学高于独裁者的意志,缺乏依据,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8. 欧洲某个时期崛起了一个富有的阶级,他们成为教会之外新的艺术资助人。于是,艺术家创作的重点转向宗教题材以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这里的“艺术家”是 A. 文艺复兴时期画家 B. 19世纪现实主义画家 C. 法国印象主义画家 D. 20世纪现代主义画家 【答案】A 【解析】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了解,注意题目的关键信息是向宗教题材以外、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注意这里有一个顿号,而不是逗号,很多人会在看到宗教题材以外就排除A选项,是错误的,这里是顿号,必须满足两个定语宗教题材以外的、表达人物内心;《蒙娜丽莎》,作者达芬奇,文艺复兴。虽然他也画《最后的晚餐》这一宗教题材,但这不是创作的重点,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印象主义画家提倡户外写生,直接描绘在阳光下的物象,与题意无关;现实主义画家是客观地呈现现实生活、人性特征,与题意不符;现代主义画家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 【考点定位】文艺复兴 9.德意志宗教改革时期,以路德为代表的市民阶级同以萨克森选侯为代表的世俗贵族阶级结成了反对罗马教廷的同盟。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二者都有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B. 民族矛盾成为德意志主要矛盾 C. 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 D. 建立资产阶级廉俭教会的需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世俗贵族代表封建地主利益,他们阻碍、反对发展资本主义,故A项错误;由材料“以路德为代表的市民阶级同以萨克森选侯为代表的世俗贵族阶级结成了反对罗马教廷的同盟”可知市民阶级与贵族阶级共同反对罗马教廷,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宗教改革而非文艺复兴,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对罗马教皇的反抗而非建立廉洁教会,故D项错误。 10.马丁·路德指出,只有那些努力工作的人才更容易为上帝所接受。加尔文认为,一个人能否获得拯救,在他出生之前就已经由上帝注定了,他毕生所能获得的财富就是上帝慈悲的证明。这些主张在本质上 A. 崇尚金钱与现世享乐 B. 反对天主教会的说教 C. 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D. 肯定了个人奋斗的主导作用 【答案】C 【解析】 路德和加尔文是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由“他毕生所能获得的财富就是上帝慈悲的证明”,可见,适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项正确;崇尚金钱与现世享乐是文艺复兴的特点,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反对天主教会的说教,排除B;D项没有体现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排除。 11.美国历史学家罗伯兹说:“16世纪早期,一场深重的危机令西方基督教世界大为震动。它永久性地破坏了旧有的中世纪信仰统一,加快了王权的整合。”这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A.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展开 B. 新航路促进基督教传播 C. 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 D. 英国发生清教革命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意大利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唤起了人们的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没有实现“加快了王权的整合”,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新航路促进基督教传播,排除B;宗教改革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打破了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与发展,故选C;清教革命运动是1642年至1651年在英国议会派与保皇派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武装冲突及政治斗争,排除D。 12.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说:“像牛顿先生这样一个十个世纪以来 杰出的人,才真正是伟大的人物……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基于这一认识,伏尔泰 A. 提倡个性自由,阐释人性之美 B. 提出三权分立学说,防止暴政 C. 否定外在权威,推崇理性思考 D. 倡导人民主权,反对君主制度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像牛顿先生……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是启蒙运动代表人物,“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体现了对理性的推崇,而不是依赖外在权威,故C项正确;提倡个性自由阐释人性之美,属于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权力的制衡防止暴政的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伏尔泰主张人民主权反对君主制,故D项错误。故选C。 13.“他们(行政官或者国王)仅仅是主权者(人民)的官吏,是以主权者的名义在行使着主权者所托付给他们的权力,而且只要主权者高兴,他们就可以限制、改变和收回这种权力。”材料中,该启蒙思想家主张 A. 天赋人权说 B. 分权制衡说 C. 三权分立说 D. 社会契约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只要主权者高兴,他们就可以限制、改变和收回这种权力”出自卢梭《社会契约论》,认为人民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政府的权力由人民赋予,如果政府实行暴政,侵犯人民的权利,人民有权推翻政府,故D项正确;天赋人权说宣扬人生而享有生存、自由、追求财产和幸福等权利,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分权制衡说主张国家权力应当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去行使,以保持国家权力间的平衡状态,故B项错误;一般而言,三权分立制度是指把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政府、法院独立行使并相互制衡的制度,排除C。 14.魏源在《海国图志》卷47中说:英国“立九官以治事,九官由众推选,以三年为秩满,贤则留,否则更”。美国更是“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成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这反映了魏源 A. 希望中国推行民主制度 B. 反对清朝的专制制度 C. 对西方民主的感性认识 D. 向往欧美的民主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立九官以治事,九官由众推选,以三年为秩满,贤则留,否则更”“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可知,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对西方民主有所介绍,对西方民主具有一些感性认识,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对西方民主的一些认识,没有体现反对清朝的专制制度,也没有体现“希望中国推行民主制度”,排除AB;材料只是反映了对西方民主的一些认识,没有体现魏源对欧美的民主制度的态度,排除D。 15.《齐如山回忆录》记载:“这种学生也站不住,或将被革,倘若到同文馆,或者还可以混一个时期。”“这些学生入了同文馆后,亲戚朋友对于本人,因为他是小孩,还没有什么鄙视,对于学生们的家庭,可就大瞧不起了,说他堕落,有许多人便同他们断绝亲戚关系,断绝来往”。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同文馆招生中的艰难困境 B. 同文馆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C. 民众相对落后的思想意识. D. 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的窘境 【答案】C 【解析】 【详解】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学堂,材料反映的是民众对同文馆学生及其家庭的不待见,本质上反映了民众落后的思想意识,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同文馆招生的困难,也不能说明同文馆学生的素质,故排除A、B选项。同文馆教育不能等同整个近代中国的教育,故排除D。 16.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梁启超的《波兰灭亡记》、康有为的《波兰分灭记》为典型代表,亡国史研究持续不衰,仅1901—1910年间,单行本就有30余种。1915年5月,印日本提出“二十一条”问题,5月9日被定为国耻纪念日,由此导致又一波国耻史著作出版的高潮。这反映了研究者的 A. 时代情怀 B. 求真意识 C. 创新精神 D. 全球视野 【答案】A 【解析】 【详解】康梁对波兰灭亡的记录以及国耻日的出现都体现出国人对当时的时事的关心,体现出挽救民族危亡的时代精神,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对事物的探索求真的内容,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创新精神,排除C;由“5月9日被定为国耻纪念日”,可见材料是以波兰灭国激起国人民族意识,并非是全球视野看待问题,排除D。 17.有学者认为,早期维新派主张设立议院,基本都是从得民心、通上下之情、集思广益、办事公平的考虑出发的,并未将议院视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也没有提出制定宪法。这一叙述意在论证 A. 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没有体现儒家民本观念 B. 早期维新派主张参照德意志帝国体制改革 C. 早期维新派没有主张以君主立宪取代专制 D. 早期维新派的主张纠正了西方议会制弊端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的“并未将议院视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也没有提出制定宪法”来看,早期维新派并没有提出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只是在坚持君主专制的前提下主张作出改变。故答案为C项。从材料中的“得民心、通上下之情、集思广益、办事公平”来看,体现出儒家的民本观念,排除A项;德意志帝国体制改革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排除B项;早期维新派的主张不符合西方议会制的做法,排除D项。 18.康有为宣称,孔子以“布衣改周之制,本天论,因人情,顺时变,裁自圣心”,孔子的“托古”,是为了“改制”;作六经,是为了“拨乱世,致太平”,是要“以春秋继周,改周之制”。他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A. 提高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B. 借孔子为宣传维新思想服务 C. 与革命派进行舆论斗争 D. 鼓动更多的人实行君主立宪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以看出,康有为反复强调孔子的目的是为了改制,他之所以这样做,目的在于借助孔子来为自己宣传维新思想服务,选项B正确;孔子思想原本属于正统思想,因此康有为的目的不在于提高孔子思想的地位,排除A;材料中强调的是“改制”,并未涉及到反对革命的主张,因此不属于与革命派的舆论斗争,排除C;康有为在论述中未明确提出实行君主立宪,其将孔子作为改制先锋,是为自己做思想宣传,排除D。 19.19世纪末的湖南维新派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崇孔教。在其《时务学堂学约》中专列“传教”一项,说“今设学之意,以宗法孔子为主义”。这反映了 A. 维新派在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 B. 中国近代化进程复杂性 C. 维新志士以大众传媒开启民智 D. 中体西用是维新派的宗旨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维新思想家在宣传近代西方民主的同时,又主张推崇孔教,说明其没有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使得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充满了复杂性,B符合题意;A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涉及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内容,C不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D不正确。 20.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这反映出三民主义 A. 成为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 B. 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C. 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 D. 对中国民主民族革命有指导意义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说明三民主义不但指导中国的反侵略,也指导反封建,故A项错误;三民主义并没有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故B项错误;三民主义特别是旧三民主义有明显的局限性,并没有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故C项错误;据材料“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三民主义不但指导中国的反侵略,也指导反封建,故D项正确。 21.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近代式的若干工商业都市和停滞着的广大农村同时村在,几百万产业工人和几万万旧制度统治下的农民和手工业工人同时存在,管理中央政府的大军阀和管理各省的小军阀同时存在,反动军队中有隶属蒋介石的所谓中央军和隶属各省军阀的所谓杂牌军这样两部分军队同时存在。”上述材料反映出毛泽东意在 A. 研究中国近代社会的不平衡性 B. 揭示“工农武装割据”的客观条件 C. 论证中国革命成功的必然性 D. 指明坚持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毛泽东在文章中强调了中国农村地域广阔,农民的数量巨大,而管理者却存在大小军阀割据,军事力量也并不统一,可见毛泽东意在强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存在有利条件,选项B正确;选项A只是对材料表象的描述,毛泽东不是在做研究工作,排除;材料并未得出革命必然成功的结论,排除C;材料未明确指出以何种方式斗争,排除D。 22.“1984年我来过广东。当时,农村改革搞了几年,城市改革刚开始,经济特区才起步。八年过去了,这次来看,深圳、珠海特区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邓小平的讲话推动了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B. 浦东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标志 C. 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的形成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1984年我来过广东。当时,农村改革搞了几年,城市改革刚开始,经济特区才起步。八年过去了”可知,邓小平讲话时间应当是1992年,这一谈话肯定了改革开放的成就,推动了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发展,选项C正确;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材料涉及的区域是珠三角,选项B排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1978年实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2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 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讲的是1957年到1978年,中国共产党治国口号的变化,从1957年的“赶英超美”,到“发展是硬道理”,再到“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些口号的变化,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故答案为D项。A项,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与本题所述时间跨度不符,排除;B项,题目中未涉及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的变化过程,排除;C项,“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的说法错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同时期的继承、发展,不存在“变化”一说,排除。 24.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 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 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中国药物学著作大都是由国家或者朝廷制定或颁行的,由此得出,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药学发展的支持,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影响,A 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C不正确;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古代科技的成就,与时代热点紧密结合。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国家对科技的重视和支持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 25.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 A. 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 B. 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 C. 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 D.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是学者从天文历法的角度解读《夏小正》;“《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是学者从农业发展的角度解释《夏小正》。材料中两种关于《夏小正》不同的历史解释体现了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不同的研究角度会影响历史认识,并未提到考古资料对认识的佐证,且该表述过于绝对;C选项表述绝对,错误;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不同的研究角度会影响历史认识,并未体现年代久远导致认识模糊。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6.徐光启《农政全书》系统地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棉花栽培经验,内容涉及棉花的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和丰产措施,其中最精彩的就是他总结的“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的丰产十四字诀。徐光启 A. 弘扬了著书立说的光荣传统 B. 吸收了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 C. 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种植结构 D. 秉承了精耕细作的生产理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学成就。需要掌握徐光启《农政全书》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总结的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的丰产十四字诀”的分析理解。依据材料“总结的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的丰产十四字诀”可以看出体现了农业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选项A未能准确反映材料主旨,而且徐光启编撰农书是为了总结先代生产经验,排除;材料中未体现出近代西方科技,选项B排除;农书是著作,不能改变种植结构,选项C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对徐光启《农政全书》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27.下表是史料中所收录的唐代文学家地域分布情况(今地名).由此可知,唐代文学人才 A. 由南方向北方不断地迁移 B. 以北方社会作为创作题材 C. 呈北重南轻的不平衡局面 D. 受传统文学创作区域影响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唐代文学家地域分布情况”可知,河南、河北、陕西、山西的人数多于南方,这反映了唐代文学人才北重南轻的不平衡局面,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唐代文学人才由南方向北方不断地迁移,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以北方社会作为创作题材,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唐代文学受传统文学创作区域影响,故D项错误。故选C。 28.宋代的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初步呈现出雅俗共存的局面。连宋朝皇帝都愿意听“话说赵宋某年”的话本小说。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 A. 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 B. 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C. 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D. 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 【答案】A 【解析】 宋代由于市民阶层的扩大,文学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材料中“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故A项正确;宋代文学的世俗化与皇帝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封建等级观念受到理学影响,根深蒂固,通俗文学冲击不了这种观念,故C项错误;此时仍然实行文言文体,故D项错误。 29.晋朝官员陈寿所写正史《三国志》视曹魏政权为正统,而成书于宋元时期的《三国演义》则以蜀汉为正统,至清代毛氏修订后更突出了蜀汉的正统地位。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专制统治者干扰史学家的客观记录 B. 曹氏篡位事实逐渐被史家考证清晰 C. 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大众的历史认知 D. 正史与文学互相印证才能确认史实 【答案】C 【解析】 《三国演义》从儒家传统道德观、伦理观出发,歌颂表现的是以仁、 义、礼、智、信为主要特征的正义行为和势力,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体现出儒家思想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特点,C正确;《三国演义》是小说,并未体现被史家考证,AB错误;正史与文学不能印证史实,D错误。 30.在中国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随着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清中叶以后昆曲没落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 B. 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 C. 市民阶层发展的必然 D. 民众文化水平的下降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昆曲格律严格,文辞古奥典雅,逐渐远离了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京剧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因此C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清朝专制主义到达顶峰,社会等级观念并未弱化;B选项错误,昆曲的衰落主要是大众层面的因素,统治阶层的旨趣变化不是昆曲没落的根本原因;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造纸术、印刷术等技术的改进促进了知识的传播,此时期民众的文化水平有所提高。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1.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一变化表明 A. 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 B. 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C. 文化领域“左”倾错误得以纠正 D. 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 【答案】A 【解析】 1956年毛泽东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动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因此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故答案为A项。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说法绝对,排除;D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双百”方针是一个符合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方针,它同党在科学文化领域的其他重要方针一起,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繁荣进步的根本保证。“双百”方针提出后,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特别是文艺领域出现好戏连台、异彩纷呈的局面。 32.中国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在60年里创作了多种三毛形象,对此表理解正确的是 A. 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B. 新中国一直坚持“百花齐放” C. 国民党发动了全民族抗战 D. 漫画促进中国民主政治进步 【答案】A 【解析】 表格显示1946年三毛从军与解放战争相符;1977年与当时学雷锋主题相符,1978年和科学等有关,体现出艺术与时代紧密结合的特征,A正确;B错在一直坚持;C只是部分信息;D中民主进步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33. 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表中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戊戌变法 D. 辛亥革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史学研究。依据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都是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而戊戌变法是通过改良的方式进行的维新运动,显然与当时强调阶级斗争的史学氛围不相符合。所以应选C。 【考点定位】史料史观史法·史学观点·革命史观 34.有人认为:牛顿学说18世纪通过法国启蒙思想家得到了深化,甚至提出了“牛顿主义”,从而把牛顿的自然科学方法和理论照搬到人文社会领域。这说明牛顿的学说 A. 具有社会影响被夸大 B. 被用来论证社会现象 C. 因启蒙运动扩大了影响 D. 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推崇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牛顿的学说在18世纪被人文社会领域采用,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正是启蒙运动时期,因此可以看出,启蒙运动使得牛顿的学说扩大了影响,选项C正确;材料并未否定牛顿学说的社会影响,排除A;根据题干“把牛顿的自然科学方法和理论照搬到人文社会领域”可知,牛顿学说被借鉴的是方法和理论,而非用来解释社会现象,排除B;选项D表述绝对,排除。 35.近代以来,牛顿的力学把天上和地上所有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统一起来,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把电、磁、光的运动统一起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联系起来。这样的科学事实说明,近代物理学 A. 为三次工业革命提供了科学理论 B. 在发展中呈现出连续性和综合性 C. 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而进步 D. 与科学实验的成果存在密切联系 【答案】B 【解析】 材料表明近代科学在发展过程中均存在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继承发展和综合,B符合题意;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创造更多的来自于工人的生产实践,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思想解放运动对科技发展的影响,C不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科学理论的继承和综合,没有涉及科学实验的作用,D不正确。 36.有学者在评价一项科学成就时指出:它使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一次类似牛顿力学定律出现时所带来的划时代变化。这项成就应该是 A. 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B.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C. 普朗克的“量子假说” D. 赫胥黎的“人猿同祖说” 【答案】B 【解析】 【详解】牛顿力学定律证明了自然界的规律,从物理学上否定上帝地位,“使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世界的认识”发生划时代变化,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推动牛顿力学定律的形成,但在对上帝的认识上并没有产生划时代变化,A项错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从生物学上否定上帝造人说,对上帝的认识上产生划时代变化,B项正确;普朗克的“量子假说”是物理学对微观世界认识的深入,但在对上帝的认识上并没有产生划时代变化,C项错误;赫胥黎的“人猿同祖说”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发展,不具有划时代影响,D项错误。 37.牛顿认为宇宙是按照可测量的、可描述的机械原理进行运转的。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了测不准原理:没有人能够确知一个电子的运动轨迹,因为通过光来观测电子这个行为本身将会扰乱电子的位置。与这一认识变化相关的是 A. 经典力学的诞生 B. 进化论的传播 C. 电气革命的出现 D. 量子论的提出 【答案】D 【解析】 电子的运动轨迹属于微观世界。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量子论的提出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故D项正确;经典力学就是牛顿力学,故A项错误;进化论是关于物种演化的理论,故B项错误;电气革命指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故C项错误。 38.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初期,新古典主义美术流行。美术家们将大量的历史人物纳入他们的创作题材,如大卫的《马拉之死》(马拉,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的重要领导人)《拿破仑加冕》。他们的这些创作题材是源于现实生活中的 A. 革命失败,封建统治加强 B 新制度确立,经济发展快 C. 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 D. 社会急剧变化,英雄辈出 【答案】D 【解析】 大卫的《马拉之死》(马拉,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的重要领导人)、《拿破仑加冕》等都是现实生活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而新古典主义爱歌颂英雄人物,据此可知D符合题意;ABC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39.下面两图反映的是19世纪法国在文学与艺术领域的突出成就,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A. 人文主义对文学艺术的深远影响 B. 人们对“理性王国”的愤懑与失望 C. 工业化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矛盾激化 D. 科技发展给人心带来的浮躁与迷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人间喜剧》和《拾穗者》都属于现实主义,而现实主义产生的背景是工业化发展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因此现实主义注重对现实的揭露与批判,选项C正确;材料中的作品并未凸显人的价值,选项A排除;选项B是浪漫主义产生的背景,排除;选项D是现代主义产生的背景,排除。 40. 艺术家没有必要一定要如实反映所看到的东西,但一定要反映所感觉到的东西,所以可以让物体变形,取消透视法,在同一画面上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风格和材料来表现物体。这种艺术风格是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印象派 D. 现代主义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的“可以让物体变形,取消透视法,在同一画面上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风格和材料来表现物体”,结合所学知识,这是现代主义的描写手法。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 考点: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美术·现代主义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所谓民本思想,就是重视,承认民众在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和进步性。回首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史,大凡民本思想独树一帜的时候,就会出现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百姓生活安居乐业的局面。大凡民本思想偃旗息鼓的时候,便是政治黑暗、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如火如荼的时候。民本思想不但没有撼动专制政治,反而加固了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君主要实现对全民的统治,就必须建立严密的等级制。君本民末是实实在在的,民贵君轻则是虚幻缥缈的。 ——-徐靖诗《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及启示》等 材料二早期的孙中山对民的认为,更多的是同情,是重民、爱民与救民。到辛亥革命时期,则实现了由传统的民本思想向近代民主主义的飞跃。中华民国建立后,他主张“建立一世界上最富强最快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在民有方面,是指人民理应有四项基本政治权利: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孙中山说,共和国家,重在民治。民之自治,基于自觉,欲民之自觉,不可无启导诱掖之方。在民享方面,是指人民享有作为国家主人的自由平等的一切权利。 ——摘编于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重要主张,并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本思想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权利主体、价值目标的两个方面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民本思想产生的原因。 【答案】(1)主张,孔子的为政以德;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旬子的仁义、君舟民水;董仲舒的天人感应;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等 评价:进步性,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小农经济发展;从道德上约束君权局限性:民本思想是为专制统治服务,君本民末是实,民贵君轻是虚。 (2)不同:权利主体不同,前者是君主;后者是民众;人民当家作主价值目的不同,前者巩固统治;后者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实现民有民治民享。原因: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级队伍壮大;西方民主启蒙思想传入;孙本人实践。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孙中山的民本思想。 【详解】第(1)问,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可知:民本思想,就是重视,承认民众在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政治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依次列举孔子、孟子、董仲舒、黄宗羲等人的民本思想。第(2)问,结合材料一中“民本思想不但没有撼动专制政治,反而加固了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材料二中“孙中山把以‘民’为主体”“四万万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囯民是民国的天子”可知,古代民本思想把君主作为权利的主体;而孙中山的民本思想则是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人民的统治。古代民本论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巩固封建专制政权;孙中山民本思想则是为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实现个人的真正价值,实现民有、民治、民享。孙中山民本思想产生的原因可结合其受古今中外相关思想的影响、及政治经济方面来谈。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国政制形式与内容的分割,迫使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深入到思想文化的深层中去寻找国家富强的出路,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不论是新文化派,还是文化保守主义,都对“民主”持有肯定态度,同时,他们对民主的理解和追求方向又不完全相同,可分为激进民主主义、自由派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五类。新文化运动时期,从西方文明寻找到的科学旗帜已超越了自然科学领域,逐渐渗透到社会科学、宇宙人生领域。科学主义作为一种时代思潮取得了舆论上的胜势,出现科学可以解决一切的论调。 ——摘编自穆克军《文化比较视城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再思考》 材料二 在某种意义上,西方启蒙运动是对传统中的希腊文化的复归,它的反传统并没有打破整个西方文化体系的构架。而中国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肇端于中西文明冲突,是由西方现代性激活的外援性启蒙运动,与中国本土文化传统之间具有深刻的价值断裂性。……西方启蒙运动的中心是对人的研究,把启蒙运动推进到人的主体性层面。与此相比,“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思想也注意到启蒙张扬个性一面,但由于国家与民族存亡危机,并未像西方启蒙运动一样深入到深层的理性与自由去揭示启蒙意义,而是把启蒙思想定位于科学与民主这样一种外显的范畴。 ——摘编自骆徽等《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与科学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答案】(1)特点:民主深入到思想文化的深层并与国家富强相结合;知识分子各派对西方民主思想均持肯定态度;出现众多民主派别;科学的内涵向跨领域渗透(或超出自然科学领域);出现了“科学万能论”的论调(或科学主义成为占据舆论优势的时代思潮)。 (2)不同之处:西方启蒙运动传承了(或没有打破)西方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或是传统文化的复归);强调人的理性与自由。 中国新文化运动全面否定传统文化;着眼于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强调民主与科学思想。 原因:西方的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理性因素,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来源;17-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反专制王权和封建神权,建立民主政治体制来保障资产阶级的民主与自由。学生只要写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建立民主政治”即可)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是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 【解析】 【详解】(1)根据“入到思想文化的深层中去寻找国家富强的出路”、“都对‘民主’持有肯定态度,同时,他们对民主的理解和追求方向又不完全相同,可分为激进民主主义、自由派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五类”、“超越了自然科学领域,逐渐渗透到社会科学、宇宙人生领域”等内容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对民主的认识深入到思想文化的深层并与国家富强相结合;都对“民主”持肯定态度并形成不同的派别;对待科学已经超出了自然科学的领域,渗透到社会科学和宇宙人生领域。 (2)根据“在某种意义上,西方启蒙运动是对传统中的希腊文化的复归,它的反传统并没有打破整个西方文化体系的构架。而中国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肇端于中西文明冲突,是由西方现代性激活的外援性启蒙运动,与中国本土文化传统之间具有深刻的价值断裂性。”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方的启蒙运动对传统文化基本上持肯定态度,而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则持否定态度。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主要和中西方的文化传统、当时面临的社会背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水平、政治保障等方面的差异有关。结合所学进行作答即可。 43.史料研习、归类整理、论证说明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试运用这些方法完成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这一研究课题。 (1)史料研习 麦克纳马拉(世界银行前行长)这样评价邓小平:“邓小平知识渊博,富有远见,他清楚他想让中国走向何方。他拥有一种情感,我认为这种情感十分重要。他认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依赖于中国人民和中国自己的领导人。他说外援是好的,我们需要,但他不管是否有外援都决心达到自己的目标。他的这种依赖自身、自己的国家、自己的资源、自己的人民的意愿是至关重要的,是你们成功的根本。” 问题:麦克纳马拉的评价反映了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中的什么特点? (2)归类整理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请你帮助整理有关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的知识,完成下表: (3)论证说明 1980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时,对毛泽东做了如下评价: “尽管毛主席过去有段时间也犯了错误,拿他的功和过来说,错误毕竟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人民做的事情是不能抹杀的。” 问题:上面这则史料最能说明邓小平理论的什么特点?并说出你的依据。 【答案】(1)在吸收外资的同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2)①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②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③召开中共十三大④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3)特点:实事求是。依据:对毛泽东的评价客观、公正。既不回避其错误又不抹杀其功绩,也同样反映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他认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依赖于中国人民和中国自己的领导人。他说外援是好的,我们需要,但他不管是否有外援都决心达到自己的目标”可知,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中具有在吸收外资的同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的特点。 (2)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的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②根据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重大意义在于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③根据表格中的时间1987年10月以及“标志邓小平理论的确立”可知,表格空白部分应当填写中共十三大④根据所学可知,1992年南方谈话的重大历史意义是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3)特点:根据材料“尽管毛主席过去有段时间也犯了错误,拿他的功和过来说,错误毕竟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人民做的事情是不能抹杀的”可知,邓小平对毛泽东的评价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特点。依据:根据材料中邓小平对毛泽东的评价进行分析,即即肯定了功绩,也承认了错误,这种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