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实验高中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实验高中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019秋湖北省大冶市实验高中高二(上)10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与其“贵贱有序”的政治主张相矛盾的是(  )‎ A. 因材施教 B. 有教无类 C. 学而不思则罔 D. 知之为知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政治方面,孔子主张“贵贱有序”强调了尊卑贵贱的社会等级秩序。而教育上却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社会等级,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早期儒学 ‎2.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跃使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明末清初的活跃思想虽然冲击了正统的儒学思想,但并没有动摇其正统思想的地位,所以题干说法正确,故答案为正确。‎ ‎3.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这被称为“春秋笔法”。对孔子这种做法认识正确的是 A. 其所作《春秋》不足为信 B. 孔子力图废除分封制度 C. 是对“礼崩乐坏”的反应 D. 制约了当时的诸侯争霸 ‎【答案】C ‎【解析】‎ 题干中既有“记述历史”的客观存在,也有“春秋笔法”的主观反映,不能片面判断《春秋》不足为信,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述及孔子关于分封制的看法,故B项错误;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分封制、宗法制等趋向崩溃,奴隶社会的原有秩序日益瓦解,包括孔子认可的一些“尊者、亲者、贤者”也都可能存在着部分缺点,从维护周礼的目的出发,孔子只能采用委婉的方式来记述,故C项正确;“制约诸侯争霸”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4.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 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 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答案】C ‎【解析】‎ ‎“孔孟之道”的核心是“仁”、“礼( 等级秩序)”,程朱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天理即“仁”、“人伦”,所以“周孔之道”被“孔孟之道”取代的原因是程朱理学的推动,故选C。A项不是原因,B项“深入人心”太绝对,D项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发展,不能成为变化的原因。‎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具体考查程朱理学。‎ ‎5.某西方学者这样评论罗马法:“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下列对“理性”的最准确理解是 A. 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以前的习惯法 B. 罗马法能及时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C. 罗马法形成了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D. 罗马法主要保护了统治阶级利益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是由习惯法发展而来的,所以说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之前的习惯法,故A项错误;罗马法是随着罗马统治地域的不断扩大,对法典进行不断地编撰、充实,因此材料中的理性指的是罗马法能够适应新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故B项正确;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但是法典的完备性与材料中所述的理性不存在关联,故C项错误;D项是说的是罗马法的局限性,罗马法与现代法制相比较,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性和时代的局限性,但是局限性的叙述和材料中的描述不存在关系,故此项排除。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 ‎【名师点睛】罗马与罗马法的来历:‎ ‎1、罗马是古希腊文明的正统继承者和西方古典文明新的开拓者。罗马崛起于亚平宁半岛的台伯河畔,以蕞尔小邦征服意大利,最后建立了雄霸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2、罗马人以灵活务实的态度逐步摸索出一整套治理国家的经验,制定出古代世界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为丰富和发展西方古代政治文明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6.战国时期,荀子宣扬“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南面而听天下,生民制属莫不振动服从以化顺之”。庄子也主张“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这反映了当时 A. 道家放弃了任性无为 B. 重建社会秩序的诉求 C. 君主专制成社会共识 D. 儒家与道家趋于合一 ‎【答案】B ‎【解析】‎ 庄子认为,遥远的古代君主统治天下,好像什么都没做,一切都遵循着自然的法则,这还是无为的思想,故A错误;战国时期,无论荀子还是庄子,都提出了治国的理念,其目的都是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故B正确;君主专制属于法家思想,更不可能成社会共识,故C错误;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糅合了道家思想,这与材料信息“战国时期”不符,故D错误。‎ ‎7.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士大夫不是那种作为君主权力工具的单纯的官僚,他们横亘于君主和庶民之间,维系着相对独立的道统,并构成了以独特机制约束政统的权力。我们不能夸大,但也决不能忽略这种约束。”上述政治形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贵族政治解体和官僚政治形成 B.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D. 夏商周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他们……维系着相对独立的道统,并构成了以独特机制约束政统的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儒家思想对专制统治的制约,汉代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天人感应”等主张,有利于对君权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故B正确;贵族政治解体和官僚政治形成在秦朝,当时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故A排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也在秦朝,故C排除;夏商西周时期尚未形成儒家思想,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维系着相对独立的道统,并构成了以独特机制约束政统的权力”,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对专制统治的制约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8.儒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与创新过程。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是 A. 强调制度与秩序 B. 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 重视道德与人伦 D. 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答案】B ‎【解析】‎ 从孔孟儒学开始,强调“礼”,讲究的是社会秩序,是其相同点,故A项不符合题意。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汉代儒学的特点,不属于孔孟儒学,故B项是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符合题意,B项正确。孔孟儒学提倡“仁”“仁政”,汉代儒学讲究三纲五常的纲常伦理,重视道德与人伦是二者相同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项。孔孟儒学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汉代儒学提倡“五常之道”作为人伦道德的标准,故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是二者的相同点,故排除D项。‎ ‎9.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以上材料反映了( )‎ ‎①竹简和丝帛是重要的书写材料,但使用不便 ‎②“蔡侯纸”材料易得且便宜 ‎③汉代纸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④造纸术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之一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在材料中,使用竹简和丝帛有一定的弊端,“蔡侯纸”原料易得且便宜,但是汉代主要的书写材料不是纸张,③错误,④虽出现在汉朝但并没有使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社会,错误,所有带③④的选项都不正确,即ACD三项排除。只有①②正确,故选B。‎ ‎10.明清之际,产生了冲破传统儒学思想束缚的“异端”思想,其社会原因包括 ‎①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②欧美民主、自由思想的传入 ‎③封建专制统治极端腐败 ‎④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进步思潮产生的背景,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政治上专制统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市民阶层队伍壮大;在此背景下,不少士人试图摆脱传统儒学的束缚,从而产生追求个性解放、平等的进步思潮;故①③④正确,B项正确。当时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对我国影响不大,②错误,故ACD项错误。‎ ‎11.明末清初学者唐甄在《潜书》中说:“两千年来皇帝皆盗贼”,又说:“天下之主在君,君之主在心。”导致其思想主张的主要原因是 A. 抗清斗争的高涨 B. 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压制 C. 西方思想的影响 D. 资本主义的萌芽稀疏微弱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内容反映了唐甄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他这种思想主张萌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新的经济因素,即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D项符合题意;唐甄生活的时期反清斗争并没有高涨,排除A项;B项无从体现,排除;唐甄的反君主专制思想并非受西方思想影响,排除C项。‎ ‎12.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中写道:“民间吉凶,一依朱子《家礼》行事。庶民未必通谙其丧服之制度……衣冠之式、宫室之制,在市肆工艺者,学官定而付之;离城聚落,蒙师(私塾教师)相礼以革习俗。”这表明他寄望学校能够 A. 评议国政是非 B. 宣扬理学道统 C. 引导地方风俗 D. 培养科技人才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题目中的信息“衣冠之式、宫室之制学官定而付之,蒙师(私塾教师)相礼以革习俗”可知黄宗羲希望通过学校教育依靠教师引导风俗的变革,故C项正确。题目中未涉及对国政的评议和科技人才的培养,故排除A、D两项;B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依朱子《家礼》行事。庶民未必通谙”不符,故排除。‎ ‎13.古希腊的一位思想家曾说:“由于认识自然的本性为我们的能力所不及,所以哲学的真正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自己,即认识人自身中的善。”据此言论,该思想家最可能是 A. 普罗塔戈拉 B. 苏格拉底 C. 马丁·路德 D. 卢梭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哲学的真正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自己,即认识人自身中的善”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将哲学研究的对象从自然转移到人身上,故B项正确。A项,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与题干思想不符,排除。C项,马丁·路德为近代宗教改革人物,排除。D项,卢梭为近代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排除。‎ ‎14.伏尔泰研究了牛顿的科学成就,孟德斯鸠写过多篇自然科学的论文,康德在46岁之前的著述也集中在自然科学,他们“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审视自然、人类与上帝的关系,形成了自然法论中具有新精神的人文主义”。这表明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 A. 划清与自然科学的界限 B. 已偏离了文艺复兴的轨道 C. 汲取了理性思考的精神 D. 开启近代思想解放序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审视自然、人类与上帝的关系,形成了自然法论中具有新精神的人文主义”可知,表明自然科学的发展对启蒙运动的影响,说明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汲取了理性思考的精神,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孟德斯鸠等人研究、阅读很多自然科学著作,而不是划清界限,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孟德斯鸠等人继承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故B选项错误;世界近代思想解放运动在文艺复兴时期已经开始,故D选项错误。‎ ‎15.拉斐尔的圣母像、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等作品都具有反封建的色彩,但这些作品的题材都来自《圣经》,这说明 A. 新兴资产阶级不敢冲破教会的思想束缚 B. 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呈现复兴景象 C. 人文主义者不反对神学世界观 D. 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尚未成熟 ‎【答案】D ‎【解析】‎ ‎【详解】宗教题材的作品在文艺复兴中所表达的思想是人文主义,当时的艺术家们采取这种方式说明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尚未成熟,故答案为D项;新兴资产阶级敢于冲破教会的思想束缚,排除A项;文艺复兴不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排除B项;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排除C项。‎ ‎16.关于某一运动的历史影响,恩格斯评论道,“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这一运动 A. 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美好的蓝图 B. 标志着欧洲人文主义的复苏 C. 沉重打击了罗马教廷的特权 D. 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文字“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的含义可以判断出恩格斯是在高度评价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和人权主张,所以依据所学可知启蒙思想家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美好的蓝图,答案选A。B项是文艺复兴运动时重要影响;C项符合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特征;D项是牛顿经典力学的影响。‎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影响 ‎17.“它们(新善堂)的设立仅是为祈祷和举行弥撒;老善堂……也为同样的祈祷和弥撒所累,以致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了……这些都无非是为猎取并耗费基金的进款。这些事做教皇,主教和博士的应该查禁,但现在……只要是能搜括钱财,他们什么事都可以通融。”这段话体现的思想主张是 A. “因信称义”‎ B. 精简教堂,制约教会的贪婪与腐败 C. 简化宗教仪式 D.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无需祈祷和举行弥撒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它们(新善堂)的设立仅是为祈祷和举行弥撒”“以致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了”“这些都无非是为猎取并耗费基金的进款。”“只要是能搜括钱财,他们什么事都可以通融。”结合所学可知,宗教改革人士反对教会腐败,建立廉俭教会,故B正确;AD项,材料未体现因信称义与平等主张,故排除;C项,对材料解读不全面,故排除。‎ ‎18.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俭;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疆界;商鞅主张开辟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 B. 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C. 三者立论不同,但同样是为小农经济做考虑 D. 三者立论不同,但同样为中央集权政治考虑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墨子代表的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他提倡节用,明显是代表的劳动者的利益,为小农经济考虑;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经界,给农民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如此便可提高农民的耕作动机,达到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商鞅变法主张开垦荒地,制定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制,鼓励农民生产,三者都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作为考虑,只是各有不同的论点及做法,C项符合题意;A项,墨子代表的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排除。B项,商鞅变法是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排除。D项,商鞅变法中有为中央集权政治考虑的因素,墨子和孟子没有,排除。‎ ‎19. 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将过去基本上看做一个迷信和无知的时代,认为只是到了他的时代,人类才终于从黑暗走向光明”。促进启蒙运动到来的历史条件有( )‎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形成 ‎③科学与技术紧密的结合 ④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作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第③项开始于19世纪中后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晚于启蒙运动爆发的时间“17——18世纪”,故排除含有第③项的A、C、D三项,选择B项。‎ ‎20.“一个君主的臣民,不得到君主的允许,便不能抛弃君主政体,返回乌合之众的混乱状态,也不能将他们自己的人格从承当者身上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集体身上。”持以上观点的思想家是 A. 洛克 B. 霍布斯 C. 伏尔泰 D. 孟德斯鸠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材料信息“不得到君主的允许,便不能抛弃君主政体”,说明该思想家不反对专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启蒙思想家中只有霍布斯的主张符合材料的观点,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洛克主张分权学说,限制君主权力;伏尔泰推崇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 而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三者都反对君主专制,故排除A、C、D三项。‎ ‎【考点定位】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霍布斯的思想 ‎21.周先慎在其《明清小说》里说到“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据此,说明“明清小说”能够“走进了千家万户”的主要原因是 A. 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B. 自身较强的适应性 C. 商品经济的开放性 D. 封建君主制的需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反映了明清小说能够适应市民文化的需求,故B项正确。传统文化的包容性,过于笼统,故A项排除。商品经济的开放性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但与材料关键信息不符合,故C项排除。封建君主制的需要,与材料无关,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辉煌灿烂的文学·明清小说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世俗化相关知识。封建社会后期,适应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文学。内容大多描写市民社会的生活和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愿望。宋元明话本是其代表作品。又称为城市文学。它是12世纪以后随着工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反映市民思想感情的世俗文学。明清小说就属于典型。‎ ‎22.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炮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中国古代科技在东西方的不同地位表明 A. 火药和指南针的西传是中国跻身四大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B. 科技在不同的领域和范围对人类所做的贡献是不同的 C. 科技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D. 科学和愚昧只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不同反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的意思是中国的四大发明在中国没有起到积极地作用,但是在西方却发挥了重要的影响,根本原因在于中西社会环境不同,因此C正确。A项说的是中国跻身四大文明古国的标志是四大发明,和材料问题无关;B项偏离材料主题;D项说法本身错误。故选C 考点:四大发明在中西方的影响 点评: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辉煌的科技的典型的代表。与此相关的古代的其他的科技成就也需要了解。‎ ‎23. 布莱尼茨在《中国近事》序言中说:“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与欧洲难分轩轾,双方处于对等的较量中。”李约瑟也认为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这说明明朝 A. 传统科技仍然处于世界的前列 B. 与西方相比科技水平已经落后 C. 实验科技与西方科技难分伯仲 D. 西学东渐使中西科技密切交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与欧洲难分轩轾,双方处于对等的较量中。”“复兴”反映的是明朝时期我国科技的领先地位,故A项说法正确;B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说法片面;D项说法材料体现不出。‎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特点 ‎24.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虽是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大国,但物理成就不多,作为发明造纸术、火药的国家,可化学并不突出,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而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这反应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是 ‎①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②重视实用技术 ‎③缺乏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 ‎④注重以实验事实为根据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中国古代虽是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大国,但物理成就不多,作为发明造纸术、火药的国家,可化学并不突出,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而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可知,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重视实用技术,缺乏理论总结,缺乏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①②③正确;④是近代科技的特点,中国古代科技不注重实验,排除;故选A。‎ ‎25.“自然界存在这规律,而且规律是能够被发现的。这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人们开始用理性的眼光来打量世界。”做出这一伟大贡献的科学家是(   )‎ A. Darwin  B. Watt C. Einstein D. Newton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的欧洲是基督教的世界,以神为中心,人也是神的附属品。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17世纪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对基督教权威造成巨大的冲击,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为达尔文,提出的是进化论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是瓦特,发明了改良蒸汽机,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是爱因斯坦,提出的是相对论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16世纪以后.以传教士为主的来华欧洲人士,大量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研究中国古典经籍,不仅开创西方汉学先河,而且对欧洲近代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耶稣会士定期向教会汇报中国情况的书信,是当时介绍中国思想文化最主要的材料。不少传教士把中国经典古籍翻译介绍到西方,解说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了欧美的汉学研究。例如殷铎泽译《中庸》《大学》《论语》,柏应理作《西文四书直解》,卫方济译《四书》《孝经》《幼学》……。‎ ‎——摘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20世纪以前来京的传教士,大多坚信西方文化绝对优于东方文化,中国文化落后低下,应予取代,只有基督教才能救中国……为了争取更多的信教徒,传教士在中国开办学校,但在教会学校里同样弥漫着浓烈的西方文化优越的气氛。‎ ‎                            ——摘自左芙蓉《北京对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20世纪初,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成功、清政府垮台等重大变革,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气象,西方人又开始重新审视中国。汤普森的《北洋之始》正是这样一部著作,本书作者作为一名外国传教士,他在描述中国特别是中国文化时始终是持一种肯定的态度,与19世纪西方人往往带有歧视意昧和疑难色调的记述不同。可以说在新世纪,作者的这部著作让西方人重新认识觉醒中的中国,发挥了积极作用。‎ ‎             ——摘自牛红菊《<北洋之始>探究——外国传教士眼中的中国文化》‎ ‎(1)据材料一、二,指出欧洲来华传教士对中国文化态度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一、三,概括欧洲来华传教士对中国文化认识的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变化:从推崇、学习到贬低、否定。原因:16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基本上处于封建专制统治状态;新航路开辟后,包括传教士在内的大量西方人来华;中国文化本身的优点(如考试制度,儒家、道家的某些理念等)吸引了西方人。而19世纪中后期,西方社会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清政府在与西方历次交锋中大多以失败而告终;中国民众与传教士之间的冲突此起彼伏。‎ ‎(2)相似之处:基本肯定中国文化。看法:态度虽然大致相似,其实是有所区别的:材料一中的西方传教士是因为自身需要学习借鉴中国,从而肯定中国文化;材料三中的西方传教士是因为中国在积极学习西方中逐渐走向西方式的近代化,从而对中国文化重新定位。即使都有肯定中国文化的相似点,但同一时期的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并非都是一致的,也存在认识上的差异。‎ ‎【解析】‎ ‎【详解】(1)一问根据材料一“16世纪以后,以传教士为主的来华欧洲人士,大量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不少传教士把中国经典古籍翻译介绍到西方,解说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了欧美的汉学研究”,对比材料二信息“20世纪以前来京的传教士,大多坚信西方文化绝对优于东方文化”、“传教士在中国开办学校,但在教会学校里同样弥漫着浓烈的西方文化优越的气氛”,注意把握到“从推崇、学习到贬低、否定”的结论;二问原因结合所学从16世纪至20世纪初西方社会的变化如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以及传统文化优势和近代中国国家命运变化进行分析阐述。‎ ‎(2)一问根据材料一 ‎ “16世纪以后,以传教士为主的来华欧洲人士,大量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研究中国古典经籍”、“不少传教士把中国经典古籍翻译介绍到西方,解说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了欧美的汉学研究”以及材料三信息“20世纪初,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成功、清政府垮台等重大变革,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气象,西方人又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可以说在新世纪,作者的这部著作让西方人重新认识觉醒中的中国,发挥了积极作用”可知其相似之处在于对中国文化基本肯定,二问根据上述材料可知欧洲来华传教士对中国文化态度虽然大致相似,其实是有所区别的,结合不同时期从传教士自身需要及中国的变化进行区别分析。‎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材料二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材料三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材料四 “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四个材料的文学体裁。‎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文学体裁繁荣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三文体的四位代表作家。‎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歌颂的精神。并简析这种精神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的关系。‎ ‎(5)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古代文学发展中得到的认识。‎ ‎【答案】(1)楚辞、唐诗、宋词、小说。‎ ‎(2)第一,繁荣的社会经济为其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第二,国家的统一和政治的清明;第三,帝王的提倡;第四,开明兼容、兰教并行的文化政策;第五,国内各民族的融合和中外文化的交流。‎ ‎(3)柳永、李清照、苏轼、辛弃疾。‎ ‎(4)歌颂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敢于反抗的斗争精神。明清时期已经进入封建社会的末期,封建专制空前强化,而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这种社会背景反映到文学创作上就出现了蔑视封建统治敢于反抗的精神。‎ ‎(5)文学体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任何艺术形式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状况的反映。‎ ‎【解析】‎ ‎(1)由四则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四则材料的文学体载。‎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是唐诗《望庐山瀑布》,唐诗繁荣的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进行分析。‎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是宋词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的内容,本问属于考查对宋朝词人的识记,举例回答四位词人即可。‎ ‎(4)材料四是明清小说《西游记》的内容。第一问,由“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将天宫让与我”可以得出蔑视封建统治,敢于反抗的斗争精神。第二问,“关系”回答时结合明清时期政治、经济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回答。‎ ‎(5)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文学作为思想文化是对政治经济等社会背景的反映,同时它又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所决定的。可以看出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辨证关系。‎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文学体裁 ‎28.材料 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 ‎ 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对于他们而言,工业文明带给他们的只是苦难与痛楚,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直接牺牲者。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工人阶级从切身经历中认识到: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因此,他们从自然法理论出发,要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人的天赋权利。英国一些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科贝特、伍勒韦德等人坚决抨击现实社会的不平等。‎ 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马尔萨斯、法国社会学家圣西门、孔德等人。他们一致认同,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 ‎——摘编王斯德《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评材料中关于工业文明的观点。 ‎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说明:可以对上述材料中主要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提出新的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一: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灾难。理由:工业文明给广人的劳动者带来苦难,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或出现社会的贫富分化);生产力发展了,但工人阶级丧失劳动权利,产品分配不平等,人权受到侵犯;工业文明带来环境的破坏;伴随着工业文明的西方殖民扩张,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注意:史论结合,言之有理;思维层次高,整体表述规范,条理清楚。)‎ 观点二: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福祉。理由:工业文明带来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和市场竞争;生产力的发展,能增进国家财富,带来社会进步;工业文明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它的扩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注意:史论结合,言之有理;思维层次高,整体表述规范,条理清楚。)‎ 观点三: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的利弊共存。理由:利,主要表现为促进生产力和自由经济的发展,增进国家财富,带来社会文明的进步:弊,主要表现为给广大的劳动者带来苦难,造成社会的不平等和国家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注意:史论结合,言之有理;思维层次高,整体表述规范,条理清楚。)‎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结合题意可从 “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灾难”进行立题,结合所学从工业革命对西方社会结构及矛盾对立、环境破坏、殖民扩张的影响进行分析阐述; 亦可以“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福祉”为题结合所学从资本主义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生产力、世界格局的影响进行分析阐述;最后可综合上述两种观点,从利弊两个角度分别阐述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即可。‎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