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强化29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作业】
知能强化练(二十九)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选择题 1.1957年一项调查发现,用于卫生、养老金、家庭补贴和援助方面的公共支出(不包括住房和教育)就占联邦德国国家收入的20.8%。这主要是因为联邦德国( ) A.用收入调节实现社会公平 B.实行稳定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C.保护社会经济竞争的秩序 D.推行“中央统制经济”的模式 A [财政是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战后德国公共支出比重大是为推动社会公平,建设福利社会,故A项正确;材料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未提及货币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德国经济竞争的相关概况,故C项错误;战后德国阿登纳政府实行行政控制为主的经济政策,但材料只提及财政的公共支出,故D项错误。] 2.1951年10月,工党在大选中败北,保守党丘吉尔再次组阁后并没有废弃工党政府的施政措施,仅终止钢铁工业和国内运输业的国有化计划,并在国民保健方面减少一些政府开支,其原因是( ) A.保障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B.英国已成为福利国家 C.国家干预适应经济发展 D.工党的改革卓有成效 C [西方国家的政党政治,各政党虽然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但都是资产阶级,故保守党执政是否改变原有政策都不会影响英国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故A项错误;英国成为福利国家是工党执政时期的成绩,故英国已经成为福利国家不是影响保守党没有废弃工党政府的施政措施,仅减少了部分国有化计划和政府开支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从材料英国保守党对于工党的政策仅废除了一些国有化计划,减少了一些政府开支,可知保守党继续采取工党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原因是国家干预经济适应当时经济发展需要,故C项正确;工党与保守党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故即使工党改革卓有成效也不是保守党采取其政策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3.(2019·四川成都模拟) 表 年份 西欧各国工业指数(1938年=100,目标130) 西欧各国农业指数(“二战”前=100,目标115) 西欧各国 批发价指数 1949 112 95 108 1950 124 104 124 1951 35 111 143 备注:表中“目标”为马歇尔计划提出的目标,1951年该计划宣告结束。 据上表可知,“二战”后初期,西欧( ) A.工农业生产迅猛发展 B.物价基本保持稳定 C.经济复兴隐含着危机 D.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C [据表可知,从1949~1951年工农业指数增幅并不是很大,不能说明迅猛发展,故A项错误;通过表可知,从1949~1951年,“批发价指数”从108增加到143,可见物价增幅大,故B项错误;通过表可以看出,工农业没有完成预期的指标,而物价却大幅上涨,可见经济风险加大,故C项正确;材料表格中工农业指数增长缓慢,而物价快速上涨,不能体现生活水平的提高,故D项错误。] 4.(2019·福建质量检测)1960年,法国政府为农民购买农田和农业机械提供各种优惠贷款;70年代初,政府向55岁以上的农民一次性发放“离农终身补贴”,鼓励年老农场主退出土地经营。这有利于( ) A.完善农村的保障制度 B.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C.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D.摆脱经济滞胀的困境 B [题干未反映农村的保障制度,故A项错误;题干中“农民购买农田和农业机械提供各种优惠贷款”和“鼓励年老农场主退出土地经营”,推知这有利于农业现代化,故B项正确;题干未反映城乡关系的结合,故C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才出现经济滞胀,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5.(2019·安徽宣城模拟) 表 年份 工业生产下 降幅度(%) 失业人数最 高点(万人) 物价变化(%) 1953~1954 9.1 393 -0.4 1957~1958 13.5 393 +4.2 1960~1961 8.6 508 +1.6 1969~1970 8.1 500 +6.6 二战后美国经济危机出现新变化,根据上表,该变化是由于( ) A.经济危机的危害程度降低 B.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推行 C.世界自由贸易体制的形成 D.科技革命知识经济的兴起 B [根据所学,罗斯福新政使美国逐渐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罗斯福新政开启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一直持续到1973年经济“滞胀”,故B项正确;世界自由贸易体制的形成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知识经济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故D项错误。] 6.(2019·山师附中高三二模)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更多的国家愈加重视本国自然资源的使用和维护。为此,很多国家实行了国有化,力求把某些重要原料掌握在本国政府手中。这说明( ) A.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加大 B.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性 C.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反对合作 D.抢夺资源成为各国的首要任务 答案 B 7.(2019·福建福州模拟)1979年英国撒切尔夫人政府经议会审议通过了五项法案,将罢工和各种形式的怠工变为违法行为,并对违法的工会课以严厉的经济处罚。同时,她还将英国电信公司这类国有企业通过发行公众股票的形式而加以私有化。这表明英国( ) A.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民主政治出现了倒退局面 C.国有企业改革以失败告终 D.执政党更替影响经济发展 A [据材料“通过了五项法案,将罢工和各种形式的怠工变为违法行为”“将国有企业加以私有化”可知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未涉及近代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未涉及国有企业改革,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未涉及政党更替,故D项错误。] 8.(2019·广东肇庆模拟)下表是美国对日、欧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为顺差,“-”为逆差),据表可以推断( ) 年代 1950 1960 1970 1980 与日本 +2.4 +2.0 -15.9 -19.4 与欧共体 +2.0 +10.7 -5.8 -17.8 A.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世界经济由单极走向多极 D.20世纪末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受到冲击 D [材料反映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对日、欧贸易开始处于大额逆差地位,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于1971年,故A项错误;美对日欧贸易由顺差走向逆差不能体现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故B项错误;材料贸易情况处于美苏两极对峙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日欧经济实力增强,冲击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故D项正确。] 9.(2019·江西九江模拟)下表是1981年~1984年的美国、欧共体和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由此可知( )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美国 3.1% 2.6% 3.5% 6.5% 欧共体 -0.3% 2.1% 3.1% 3.1% 中国 5.2% 9.1% 10.9% 15.2% A.减少国家干预有利于美国的经济发展 B.欧洲一体化制约了其经济增长的速度 C.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领先 D.美欧中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初步成型 A [表格中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结合所学八十年代美国为了解决滞胀现象,开始减少国家的干预,故A项正确;欧洲一体化能促进其经济的增长,表格中欧共体的生产总值也是逐年增加的,故B项错误;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最高但生产总值并非最高,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是指美国、欧共体和日本,故D项错误。] 10.(2019·福建漳州模拟)1982年,里根政府提出所谓的“高边疆”战略,认为人类活动正有力地转向另一个新的领域——宇宙公海,那些在空间领域里取得优势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将赢得这一战略“高地”的决定性优势。该战略意图在于( ) A.确保美国全球霸权 B.全面遏制苏联 C.摆脱经济“滞胀”困境 D.发展空间技术 A [材料中里根政府倡导拓展“宇宙公海”,并提出“那些在空间领域里取得优势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将赢得这一战略‘高地’的决定性优势”说明当时美国希望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从而确立起全球霸主地位,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全球的扩张,并不仅仅是遏制苏联,故B项错误;美国摆脱经济“滞胀”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减少国家干预,与“高边疆”战略不符,故C项错误;D项是其具体的战略,不是目的,错误。] 11.(2019·广西钦州模拟)1980年,英国撒切尔政府开始通过公房出售的方式改革原有的公房使用制度,并缩减社会住房开支,随后在1988年开始了把社会住房转让给住房协会的改革,其主要目的是( ) A.减轻政府负担 B.改善公民住房 C.缩减社会福利 D.加强政府干预 A [由于70年代的滞胀表明凯恩斯主义失灵,80年代起英国开始减少干预,故A项正确;改革目的不是为了改善住房,故B项错误;缩减社会福利是表现,不是目的,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减少干预,故D项错误。] 12.(2019·河南郑州模拟) 国家和 地区 社会保障福利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 20世纪80年代平均经济增长率(%)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韩国 5.65 —— 6.44 7.43 9.6 新加坡 1.61 1.57 1.31 2.04 6.6 中国香港 6.01 5.79 5.93 5.98 6.9 中国台湾 6.30 6.6 5.8 7.6 7.9 由上表我们可以得出,此时期“亚洲四小龙”( ) A.民众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有限 B.经济高速发展缩小了贫富差距 C.社会福利政策覆盖面比较窄 D.政府忽视民众的正当权益 A [根据表格得出四个国家和地区GDP增速较快,但是社会保障福利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增长幅度较慢,民众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水平并未因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得到显著改善,故A项正确;根据表格中数据得出经济快速发展,民众获利较少,从侧面可以反映出贫富差距有所扩大,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数据不能得出社会福利覆盖面的情况,故C项错误;材料中可以得出政府已经对社会保障福利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进行了一定提升,可见政府还是对福利保障有所关注的,并未忽视民众的正当权益,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7·天津卷·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以刺激需求为主的调节方式,推动经济发展。1953~197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美国为3.5%,英国3.0%,法国5.2%,联邦德国5.9%,日本9.8%等。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 从1973年11月开始,意、英、美、日、法、联邦德国等国相继出现经济危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普遍、持续、大幅度下降,企业破产严重,股票行情大幅度下跌,工业、金融和贸易公司的破产具有普遍性。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到1975年底,达1 850万人。与此同时,物价大幅度上涨,美国为7.4%,日本18.9%,联邦德国12.7%,法国26%,英国19.1%,意大利24.6%。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滞胀”阶段。 ——摘编自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1)材料一反映了这些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它们依据的经济理论及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时期经济危机的表现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不同。造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试分析材料一中所涉及的经济理论为何不能解决“滞胀”问题。 (3)综上,你对经济政策及经济理论有何认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状况,从材料一1953~197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可总结这些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状况是经济高速增长;第二小问理论和内容,从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以刺激需求为主的调节方式,推动经济发展”,可知它们依据的经济理论是主张通过增加需求拉动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第(2)问第一小问不同,从材料二“与此同时,物价大幅度上涨”,结合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表现,可知二者的不同是70年代物价上涨,30年代物价下跌; 第二小问原因,结合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可知造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第三小问原因,材料一涉及的是凯恩斯主义,具体主张是国家干预经济,结合70年代经济增长停滞和通货膨胀的“滞胀”危机,可知国家干预经济政策若解决其中任一危机表现,都必然会加剧另一种危机的状况,故材料一中所涉及的经济理论不能解决“滞胀”问题的原因是国家干预经济,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会加剧通货膨胀,而抑制通货膨胀则会进一步阻碍经济增长,扩大失业人数。第(3)问结合凯恩斯主义在二战后促进经济发展,和面对70年代经济危机失灵的史实,可知对经济政策及经济理论的认识是经济政策或理论需根据实际调整和完善,与时俱进。 答案 (1)状况:经济高速增长。 理论:凯恩斯主义。 内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府通过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2)不同:70年代物价上涨,30年代物价下跌。 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 理由:国家干预经济,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会加剧通货膨胀,而抑制通货膨胀则会进一步阻碍经济增长,扩大失业人数。 (3)认识:凯恩斯主义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当经济出现新问题时又无法予以解决。因此,经济政策或理论需根据实际调整和完善,与时俱进。 14.(2019·黑龙江哈尔滨九中模拟)从大航海时代到互联网时代,贸易战关系着国家的命运。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20~21世纪初美欧历次贸易战 时期 发生背景 相关行业 相关举措 贸易战结果 20世纪 30年代 大萧 条前 期 众多 行业 提高进口商品关税税率 并没有阻止大萧条的来临 20世纪 70年代 石油 危机 带来 经济 滞胀 农产 品、 钢铁 在关税总协定的框架下通过“反倾销税”与“反补贴税”等合法途径来变相提高进口关税税率 第三方市场受损,双方贸易状况改善,财政赤字明显上升 20世纪 90年代 美欧 多国 经济 下行 公共 采购 领域 规定商品自产比例限制及自产商品的采购优先权,丰富了贸易战的策略 美国损失显著低于欧共体 21世 纪初 全球 钢铁 钢铁 产能 过剩 根据国内贸易法条款进行调查后制裁、提高关税税率、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向WTO申诉等 欧盟、亚洲钢铁行业受损显著,美国钢铁业受益 ——摘编自《西欧与美日之间贸易战的新发展》 请根据材料,探讨对“贸易战”的基本认识,并选取历史上任意一次贸易战加以论述。(要求:至少明确两点认识,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解析 认识:通过分析表格中的信息——发生背景、举措、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对贸易战的基本认识:贸易战又称“商战”,一般是在经济遇到危机的状况下爆发,国家通过建立关税壁垒等措施,限制别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同时又通过倾销和外汇贬值等措施争夺国外市场,由此引起的一系列报复和反报复措施。论述:虽然表格提及了四个时期的贸易战,但是由于我们对20世纪30年代最为熟悉,结合材料和所学,更容易将其论述得更加明晰。论述时,需要从前因后果、多角度地进行论述,例如可以论述20世纪30年代贸易战的背景、贸易战的措施以及后果:贸易、经济、社会、世界局势等,已经发表在经济全球化下贸易战的不明智。 答案 (示例)认识:贸易战又称“商战”,一般是在经济遇到危机的状况下爆发,国家通过建立关税壁垒等措施,限制别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同时又通过倾销和外汇贬值等措施争夺国外市场,由此引起的一系列报复和反报复措施。 论述:以30年代危机为例,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迅速发展,导致供需矛盾尖锐,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在这种情况下,各国为转嫁危机,纷纷提高关税壁垒,同时实行货币贬值,国际局势日益紧张。但最终贸易战并没有使得欧美逃脱经济大萧条的冲击,相反全球贸易大幅度衰退。同时贸易战也使各国关系紧张矛盾加剧,最终导致二战爆发。 结论:贸易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反而会加剧经济困境。因此保护自由贸易,维护贸易的正常秩序,才能实现互利双赢。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