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安徽省六安一中高一(下)期末历史试卷
2019-2020 学年安徽省六安一中高一(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2 分)先秦时期,粮食加工方式非常简单,人们多以粒食为主,且多为两餐制。秦汉时 期,人们由两餐制逐渐向三餐制过渡,且随着石磨的广泛应用,磨制面粉越来越容易, 面食的品种也更加丰富。由此可知,秦汉时期( ) A.农作物的种类大大增加 B.生产工具出现根本变革 C.农业发展推动饮食变迁 D.民众温饱问题得以解决 2.(2 分)唐代往往利用绢布等来作为表示物品价值的货币,然而到宋代,绢帛等实物丧失 货币性并退出流通。这一变化说明( ) A.国内统一市场形成 B.传统手工业的衰退 C.商品经济日益发展 D.铸钱技术不断进步 3.(2 分)北宋时期,江浙和四川成为全国丝织业的中心。河南、河北、江西生产的瓷器大 量运销国外。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相当大。据此可知,宋 代( ) A.手工业的区域分工比较明显 B.丝织、瓷器等产品大量出口 C.“朝贡贸易”得到一定发展 D.手工业生产始终由政府主导 4.(2 分)如表为《明实录》中“通商”“抑末”出现频次统计表。这反映出明朝( ) 通商 抑末 洪武年间 1 1 宣德至景泰年间 1 3 嘉靖年间 7 2 隆庆至天启年间 6 0 A.商业政策发生倾斜 B.重农抑商政策终结 C.对外贸易受到重视 D.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5.(2 分)有学者说:“在公元 1800 年以前的二个半世纪里,中国最终从欧洲和日本获得 了大约 60000 吨白银,大概占全世界有记录的白银产量的一半。”这么巨量的白银输 入……不但改变了以往的物物贸易方式,而且改变了传统的以奢侈品为主、以满足封建 统治者需要为目的贸易格局。材料旨在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 A.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结构 B.促进了工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C.推动了白银货币化的发展 D.导致中国对外交往走向了封闭 6.(2 分)1460 年,西班牙学者马丁•塞洛里戈说:“如果西班牙没有钱没有金银,是因为 它拥有这些,如果西班牙贫穷,那是因为它富有。”这种因为骤然富有而贫穷,就是所谓 的“西班牙陷阱”。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西班牙( ) A.实行重商主义 B.社会分化严重 C.维护封建制度 D.金银大量外流 7.(2 分)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 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英国工业革命…… 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这说明( ) A.英国媒炭储量巨大且主要用于生活 B.动力革新推动交通工具发明 C.机器为主的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 D.新能源的采用提高了生产力 8.(2 分)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一次研究性学习,收集了以下材料,据此推断,他们研究 的主题是( ) 资料卡片 1.光绪二十年(1894)以前,沪上未有纱厂织布,纱线均手车 所纺。 2.广西贵县在光绪中叶以前“农料多用土货”“一丝一缕,多 由自给”;梧州“土纱亦为畅销”。 3.1894 年江苏通州。乡人尚未行用机纱,其时布商收布,凡见 参用纱者,必剔除不收。 A.《传统经济堡垒固守》 B.《洋务运动收效甚微》 C.《民族工业方兴未艾》 D.《实业救国思潮涌动》 9.(2 分)一战期间,我国城市人口的年增长率比全国人口的增长率高。上海华界(中国人 控制的区域,与“租界”相对)人口在 10 年中增长了 3 倍,其他通商口岸如天津、青岛 也吸引了许多外来人口。对该现象的解读最合理的是( ) A.区位优势有利于吸引人才 B.国内战争加速人口的迁徙 C.工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D.列强侵略加剧农民的破产 10.(2 分)民国初年,天津有一首歌谣唱道:“国货日见完美,价目格外克己。普通家常 用品,均有国货代替。非系本所自夸,敢请枉驾试此。国民皆用国货,何惧强邻无理。 请君快买国货,勿蹈五分之讥。”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国货因价廉物美比洋货更具竞争力 B.中国已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C.国人认为民族独立是经济发展前提 D.当时提倡国货与抵制日货有关 11.(2 分)如图 1978﹣﹣1999 年全国农村人均收入、消费、贫困线比较,由图可知,我国 在 20 世纪 90 年代( ) ﹣﹣据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0 年) A.彻底消灭了农村贫困 B.扶贫开发战略成效显著 C.建成了市场经济体制 D.完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2.(2 分)1983 年,邓小平到苏州视察,听到如下汇报:“全面实行联产承包,迅猛发展 社、队工业,经济总量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①汇报反映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 ②人民公社是当地最主要的生产组织单位 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迅速推广正 ④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2 分)1980 年 9 月 30 日,一间 20 平方米的小屋内,挂起了编号为 001 的北京首家个 体餐饮工商 执照,刘桂仙的“悦宾餐馆”开张了。70 多家国内外媒体蜂拥而至,连续好 几天半条胡同 都排满了到这里吃饭的人。“悦宾餐馆”的开张营业见证了(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揭开序幕 B.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C.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开始松动 D.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14.(2 分)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党提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战略;十四届三 中全会的定位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指 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可见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的核心是( ) A.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B.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全面调控 C.发展多种所有制调整产业结构 D.促进国际国内市场相互衔接 15.(2 分)在使用传统交通工具的时代,陌生男女共处某一交通工具内的情况是很少见的, 近代以来,随着轮船、火车和公共汽车的相继传入,男女同处一个公共空间的情况越来 越多,人们从开始的忧虑、防范,逐渐过渡到习以为常。这反映出( ) A.市民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B.大众交通工具的层次性日益突出 C.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了人们的出行观念 D.西方的自由平等观念已深入人心 16.(2 分)鲁迅曾精辟地指出过:“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 油松片以至点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都摩肩挨背的存在。”这反映了中国社会生活 变迁的典型特征之一是( ) A.土洋并存 B.全盘西化 C.返璞归真 D.等级分明 17.(2 分)如表为 1913~1925 年俄国/苏俄/苏联工农业生产情况。据此推断,这得益于( ) 项目╲年份 1913 年 1920 年 1925 年 农业总产值(%) 100 67 112 工业总产值(亿卢布) 102.51 14.10 77.39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 D.农业集体化的高涨 18.(2 分)据戈尔巴乔夫回忆,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军费开支所占国家预算的比例为 40%;军事工业系统的产值占社会生产总值的比例是 20%;250 亿的科研总经费中,将 近 200 个亿都用于军事设备的研制。这导致了当时苏联( ) A.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B.科技创新全面丰收 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 19.(2 分)1936 年 1 月,美国布朗仪器公司与苏联签订为期 3 年的技术协议,协议规定布 朗公司向苏联重工业部门提供测试仪器和使用说明,并对苏联工程师进行技术培训。1936 年 12 月,美国弗兰克•基利安公司又与苏联签订价值 6 万美元的橡胶生产技术协议。这 说明( ) A.战时同盟关系使美苏技术合作加强 B.国家利益一致导致美苏意识形态趋同 C.美国为摆脱经济困境拓展国外市场 D.苏联为完成“一五”计划而引进技术 20.(2 分)1932 年 1 月,美国政府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大企业、大农场提供贷 款,并允许复兴金融公司向各州发放贷款,进行救济。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当时美国( ) A.抛弃了自由放任政策 B.采取了摆脱危机措施 C.各行业资金短缺严重 D.社会秩序出现了好转 21.(2 分)有学者评价罗斯福:“他采取了一系列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但他的大部分举 措,对当时和以后的美国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他操纵公众舆论,使得美国公民在不 知不觉中成为 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停滞的同谋。”材料表明( ) A.新政开辟了资本主义发展新道路 B.该学者旨在否定罗斯福新政 C.自由主义是适合美国的唯一政策 D.新政实现了美国经济的复苏 22.(2 分)如表为 1990 年,美国商务部对美、日、欧 12 项主要新兴科技领域的研究即新 产品的科技水平进行的比较结果。结合所学知识,根据下列数据,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比较对象 分类 美国领先数 双方持平数 美国落后数 在研究项目 6 6日本 已成产品的项目 4 5 在研究项目 9 3西欧 已成产品的项目 5 5 2 ①科技自主创新提供国家发展动力 ②为“新经济”时代到来提供保障 ③西欧与日本崛起瓦解了两极格局 ④美国国有化提供了科技发展潜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③④ 23.(2 分)路德维希•艾哈德提出:“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 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是进而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 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作者意在说明( ) A.国家鼓励企业竞争和垄断行为 B.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就业机会 C.国家对经济干预必要但需适度 D.应把计划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 24.(2 分)如表是一些经联合国或其他国际组织建议的每年在国际范围内开展的单项主题 活动日,也被称为国际日(世界日)。这可以说明( ) 1 月 24 日 国际教育日 3 月 21 日 消除种族歧视国际日 4 月 25 日 世界防治疟疾日 6 月 20 日 世界难民日 A.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发展不平衡加剧 B.世界性问题需要国际合作应对 C.联合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起决定作用 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阻挡 二、材料阅读 25.(18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穆藕初(1876~1943 年),名湘玥,上海人,民国时期爱国实业家。和当时的许 多有志青年一样,穆藕初受国家半殖民地被压迫被欺辱的国情所激励,立志要苦学成才, 以与列强一决高下……1941 年获农学硕士,学成归国;次年,与胞兄穆湘瑶共建德大纱 厂,自任经理。其间,还办植棉试验场,著《植棉浅说》。此后,又创办了上海厚生纱厂 (1917)年创办)、(河南)郑州豫丰纱厂。 ﹣﹣摘自程思《穆藕初与昆曲的不解之缘》 材料二:1932 年,穆藕初在慰问十九路军时曾对蔡廷锴军长说:“作为中华之儿女;反 抗侵略者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我们虽没有上战场与敌人真刀真枪的对抗,但是 我们会尽最大努力为前线的抗战提供军需物资。”……1938 年,他担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农 产品促进委员会主任委员,主管国民党统治区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推广。1939 年 8 月,穆藕初。向陕甘宁边区捐款 53000 元。同年,其领导的农产促进委员会在陕甘宁边 区保安、神府庆阳县设纺织工厂 3 所。 ﹣﹣摘编自晋珀《穆藕初:衣被天下》、穆伟杰《穆藕初与董必武的交往》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穆藕初创办德大等纱厂的有利条件以及当时纺织业的 发展基本情况。 (2)据材料二,概括穆藕初对日本入侵中国的态度,并指出其为此所做的努力。 26.(18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3 年《东方杂志》与《申报月刊》报载: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 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 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 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材料二:1952 年 9 月,毛泽东提出了“10 年到 15 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的目标。1954 年宪法第十五条规定:“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 高,以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这表明,计划经济体 制已成为我国法定的经济体制。 材料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是改革开放实践的必然结果,也是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来理论探索的重要成果。1978 年,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我国走上了 改革开放的道路,党领导人民在实践中探索,实施的改革方针政策实际上是以市场为取 向的改革。1992 年十四大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20 世纪三十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背 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0 世纪五十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 并指出这一体制对当时经济建设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 27.(16 分)材料一 欧洲商人的远航不仅刺激了东半球的商业发展,还促进了真正意义上 的全球贸易体系的诞生。例如,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和美洲建立殖民地,在大西洋海域建 立四通八达的贸易网络。欧洲的制造业产品向西越过大西洋,换来墨西哥的白银、秘鲁 的矿产以及蔗糖和烟草等农产品,这些都是欧洲市场的紧俏商品。贩奴是大西洋贸易的 特征。 ﹣﹣(美)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 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20 世纪 80 年代 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 和各地区的距离,使世界经济发展的物理障碍日益减少,由此也进一步加速了经济全球 化的快速发展。 ﹣﹣摘编自霍建国《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不可逆转》 材料三 经过上一轮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目前遇到了一些困惑。最近几 年出现了贸易增速低于全球经济增长的局面。受地缘政治、难民问题以及恐怖主义等因 素影响,全球各主要经济体资本的流出与流入都出现下降。美国从原来鼓励企业进行全 球化跨国经营转向鼓励企业向本国回流,通过税收等措施推动制造业转向美国本土…… 经济全球化亟待自我修复和调整。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摈弃传统的“输赢之争”和 “竞争之争”,秉持合作共赢理念,积极推动全球化实现合作共赢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摘编自权衡《经济全球化的实践困境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引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全球贸易体系”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推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 动力。结合史实,指出这一时期中国是如何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趋势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经济全球化亟待自我修复和调整”谈谈你的看法。 2019-2020 学年安徽省六安一中高一(下)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 1.【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以粒食为主”到“磨制面粉 越来越容易”、“由两餐制逐渐向三餐制过渡”。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先秦时期到秦汉时期,铁犁牛耕逐渐普及,小农经济得 到发展。题干中人们由“以粒食为主”到“磨制面粉越来越容易”、“由两餐制逐渐向三 餐制过渡”说明农业发展推动饮食变迁,故 C 正确。 材料内容无法说明农作物种类的增加,故排除 A。 当时的生产工具主要是铁犁牛耕,没有根本变革,故排除 B。 饮食的变迁不能证明民众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民众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是在 1987 年,故 排除 D。 故选:C。 2.【分析】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结合题干“唐代往往利用绢布等来作为表示物品 价值的货币…宋代,绢帛等实物丧失货币性并退出流通”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宋代,绢帛等实物丧失货币性并退出流通”结合所学可,由于商品 经济不断发展,传统以物易物的实物货币逐渐退出流通市场,代之而起的是金属货币及 纸币参与商品经济流通环节,C 项正确。 A 项,宋代处于分裂时期,并未实现统一,排除。 B 项,题干不能说明手工业的衰退,排除。 D 项,经济发展是根本原因,铸钱技术并非是实物货币性退出流通领域的主要原因,排 除。 故选:C。 3.【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江浙和四川成为全国丝 织业的中心”“河南、河北、江西生产的瓷器”“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 采冶炼”。 【解答】从材料中的“江浙和四川成为全国丝织业的中心”“河南、河北、江西生产的瓷 器”“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可以得出,宋代时手工业的区域分 工比较明显,故 A 正确。 B 项对材料信息概括不全面,C、D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 故选:A。 4.【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解答的关键信息是“通商”“抑末”出现频 次。 【解答】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明王朝对商业的政策或者态度到了后期发生了一定 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放松了对商业的限制,才会有所谓的“通商”的增多,故 表格反映出明代商业政策有抑商到向“有限度的放松”方向倾斜,A 项正确; 重农抑商政策终结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B 项错误; “通商”之意并非单纯的对外贸易,材料也无法体现出对外贸易,C 项错误; 材料的主旨在于强调政府的对农商的态度在不同的阶段有所不同,即使是所谓的放松也 是在曲折中前进,而非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D 项错误。 故选:A。 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据材料“这么巨量的白银输入……不但改变了以往的物物贸易方式,而且改变 了传统的以奢侈品为主、以满足封建统治者需要为目的贸易格局。”可知,白银的大量流 入改变了传统的贸易方式和贸易格局,促进了工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B 正确;据材料 没有涉及传统农业生产结构的改变,A 错误; 据材料反映白银的大量流入,本身就是白银货币化的表现,C 错误; 据材料可知,早在十六、十七世纪,中国就已经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 D 与材料不符。 故选:B。 6.【分析】本题考查西班牙殖民扩张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如果西班牙没有钱没有金银, 是因为它拥有这些,如果西班牙贫穷,那是因为它富有。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来自海外的巨大财富没有催生一个强大的商业阶层,推动 西班牙社会演进;却反过来加强了王室的权力和专制地位,造成了西班牙社会中的封建 等级更加强大;最终使西班牙沦落为西方二流国家;据此依据材料“如果西班牙贫穷, 那是因为它富有”等可知 C 正确。 西班牙并不重视商业发展,排除 A。 B 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题干没有体现金银外流的相关知识信息,排除 D。 故选:C。 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据材料“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 明显的。(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 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可知,工业革命后,由于蒸汽机的发明,煤炭被大 量开采,工业生产动力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至于出现了材料中的“烟囱多于教堂尖顶 的图景”,推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D 正确; 据材料没有体现媒炭主要用于生活,A 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动力革新推动交通工具发明,B 错误; 材料的主旨反映的是动力革新,故没有涉及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C 错误。 故选:D。 8.【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主要考查小农经济表现。 【解答】通过材料中“纱线均手车所纺”“农料多用土货”“乡人尚未行用机纱”我们可 以看出这些内容都反映了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故 A 符合题意。 材料信息中并没有体现出机器生产的出现,排除 BC; 材料并没有描述实业救国思潮,排除 D。 故选:A。 9.【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得出一战 时期我国城市人口的增长。结合一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一战时期我国城市人口的增长。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期 间,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快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这在间接上也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的发展,故 C 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一战期间出现了人口的迅速增长,因此对其解读也应从一战这一时代背景 进行分析,而区位因素并没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排除 A 项。 国内战争和列强侵略两个因素都不是在一战期间才出现的,所以不能最合理的解释材料 中的现象,排除 BD 项。 故选:C。 10.【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考查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 原因。 【解答】通过材料民国初年及国民皆用国货,何惧强邻无理。请君快买国货我们可以看 出,这体现了当时提倡国货与抵制日货的爱国运动,故 D 正确; 国货价廉物美比洋货更具竞争力说法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A; 中国已形成独立完整工业体系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 B; 材料并没有体现出民族独立的要求,排除 C。 故选:D。 11.【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改革开放,解答的关键信息是“20 世纪 90 年代”“贫困线”,结 合选项,逐项分析即可。 【解答】“彻底消灭了”说法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A; 从图中可以看出,农村人均收入呈现增长趋势,贫困线处于基本稳定水平上,体现了扶 贫开发战略成效显著,B 正确; 1992﹣2003 年,确立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 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排除 D。 故选:B。 12.【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经济总量迅速增 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解答】材料体现的是苏州全面实行联产承包带来了经济发展,虽然当时还是以生产队 和公社为生产单位,但是材料并不是强调人民公社的地位,故②项错误。 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 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知是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汇报,故①项正确。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先是在四川、安徽试点,然后在全国推行,从 材料邓小平在苏州视察,听取关于全面实行家庭联户承包责任制的汇报,可知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已扩展到了苏州地区,故③项正确。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原来人民公社的平均主义经济体制,带来了农村经济 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故④项正确。 故选:D。 13.【分析】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解题的关键是“1980 年 9 月 30 日,一间 20 平方米的 小屋内,挂起了编号为 001 的北京首家个体餐饮工商执照,刘桂仙的“悦宾餐馆”开张 了。70 多家国内外媒体蜂拥而至,连续好几天半条胡同都排满了到这里吃饭的人”。 【解答】“1980 年 9 月 30 日,一间 20 平方米的小屋内,挂起了编号为 001 的北京首家个 体餐饮工商执照,刘桂仙的“悦宾餐馆”开张了。70 多家国内外媒体蜂拥而至,连续好 几天半条胡同都排满了到这里吃饭的人”表明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开始松动,故 C 正确; A 是 1978 年,排除; B 材料未体现,排除; D 是 21 世纪初,排除。 故选:C。 14.【分析】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解题的关键是“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市场在国家宏 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 的作用”。 【解答】据材料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的“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到十四届三中全 会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市场在资 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这些消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资源配置 方式的不同,十四届三中全会前强调的是政府的主导作用,后期强调的是市场的基础作 用,即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A 正确; 据上分析可知材料不仅没有强化政府的作用,而是突出了市场的基础、决定作用,B 错 误; 据材料没有涉及所有制调整,C 错误; 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市场的作用,没有涉及国际国内市场相互衔接,D 错误。 故选:A。 1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交通工具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中国交通通讯事业发展 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刚开始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是防范的,并不是赞同。 B.材料不是强调交通工具层次性的日益突出,而是强调人们态度的变化和观念的改变。 C.从材料可以看出人们刚开始是忧虑,后来习以为常,说明近代交通工具逐渐改变了人 们的出行观念。 D.材料看不出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故选:C。 16.【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物质与生活习俗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自油松片以 至点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 【解答】依据材料“自油松片以至点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都摩肩挨背的存在” 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 正确。 B 明显错误,排除。 CD 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A。 1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要求学生结合苏联新经济政策的措施特点和影响来 分析。 【解答】A.选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导致了人民的不满, 工农业产量大幅度下降; B.依据材料中“1913﹣1925 年俄国/苏俄/苏联工农业生产情况”等信息可知,从 1920﹣ 1925 年,苏联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结合所学可知,1921 年起苏俄开始实行新经 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 走出了困境。因此 B 选项正确; C.选项错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于 1926 年; D.选项错误,苏联农业集体化开始于 1927 年。 故选:B。 18.【分析】本题考查苏联模式的探索过程。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军费开支所占国家预算 的比例为 40%;军事工业系统的产值占社会生产总值的比例是 20%;250 亿的科研总经 费中,将近 200 个亿都用于军事设备的研制”。 【解答】题干材料反映了勃列日涅夫军费开支巨大,并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及科 研。根据所学知识,这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选 C 项。 A、B、D 项均与材料不符,排除。 故选:C。 19.【分析】本题考查 1929﹣193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结合题干“1936 年 1 月,美国布朗 仪器公司与苏联签订为期 3 年的技术协议…1936 年 12 月,美国弗兰克•基利安公司又与 苏联签订价值 6 万美元的橡胶生产技术协议”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1936 年美国正处于经济危机时期,美国公司与苏联签 订技术协议,说明当时美国为摆脱经济困境拓展国外市场,C 正确; 1936 年两国并未卷入二战,排除 A; 两国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不一致,排除 B; 苏联一五计划在 1932 年就完成了,排除 D。 故选:C。 2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要求学生结合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从材料可以看出是美国政府为了应付经济危机采取的措施。当时是美国胡佛政 府实习材料措施并不表明放弃自由放任的政策。但是材料的措施没有使得社会秩序出现 好转。材料的措施建筑各行各业的资金严重短缺。 故选:B。 21.【分析】本题关键信息是“但他的大部分举措,对当时和以后的美国都造成了灾难性的 影响”,结合罗斯福新政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材料“但他的大部分举措,对当时和以后的美国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体现 的是作者对罗斯福新政的否定,B 选项符合题意。 A 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C 选项排除。 D 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2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美国的新经济,结合新经济的特征和影响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在研究高科技项目和已成产品的高科技项目都保持相当优 势,而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逐步进入新经济时代,说明科技自主创新提供国家发展动力, 为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提供保障,①②正确,A 符合题意。 1990 年两极格局尚未瓦解,③错误,BD 排除。 这一时期美国未实行国有化,④错误,C 排除。 故选:A。 2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国家干预经济模式。要求学生结合国家干预经济模式的特点和影 响来分析。 【解答】据材料“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 策原则。……是进而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 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可知,主张国家对经济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 策,即计划导向作用,而不能把企业变成单纯的执行机器,实际上是主张国家对经济干 预必要但需适度,否则就会使经济发展失去动力,C 正确; 据材料可以看出,主张国家对经济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即计划导向作用,而不能把 企业变成单纯的执行机器,材料体现的是在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发挥市场作用,A 说法 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到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就业机会,B 错误; 材料主旨体现的是主张国家对经济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即计划导向作用,而不主张 把企业变成单纯的执行机器,D 错误。 故选:C。 24.【分析】本题关键信息是“国际教育日、消除种族歧视国际日、世界防治疟疾日和世界 难民日”,结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材料中关于教育、消除种族歧视、防治疟疾和世界难民等重要的国际日的设置, 体现的是这些世界性的问题需要国际共同努力应对解决,B 正确; 世界发展不平衡是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存在导致的,A 排除; C 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材料未涉及国际格局的发展,D 排除。 故选:B。 二、材料阅读 25.【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历史人物﹣穆藕初。(1)主要考查穆藕初创办德大等纱厂 的有利条件及其当时纺织业的发展情况。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时间,结合一战时期民 族工业发展原因和穆藕初个人因素分析。第二小问,结合一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状况分 析;(2)主要考查穆藕初对日本侵略的态度和所做的贡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反 抗侵略者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分析概括。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中穆藕初的活 动分析概括。 【解答】(1)第一小问的条件,依据材料一的时间可知,处于一战时期,结合一战时期 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和穆藕初个人因素解答。第二小问的情况,依据材料一,结合一战 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解答。 (2)第一小问的态度,依据材料二“反抗侵略者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可以得出 态度是坚决抗日。第二小问的努力,依据材料二“我们会尽最大努力为前线的抗战提供 军需物资”、“主管国民党统治区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向陕甘宁边区捐款 53000 元。同年,其领导的农产促进委员会在陕甘宁边区保安、神府庆阳县设纺织工厂 3 所”等信息分析概括。 故答案为: (1)条件: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民国建立,南京临时政府颁布 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抵制日货、提 倡国货运动的推动;穆藕初具有在国外学习的经历和必备的知识。 情况:纺织业成为当时最大的新式工业;纺织业由长江下游向北向西发展。 (2)态度:坚决抗日。 努力:劳军;推广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帮助中国共产党边区经济生产。 26.【分析】本题考查近代、现代中国的经济。考查近代中国统制经济的背景;新中国成立 后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原因和积极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意义。 【解答】(1)本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一的时间,结合 20 世纪 30 年代的国际国内形势 解答即可。 (2)第一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二的时间,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形势、外交政策、 经济状况分析即可。第二小问的积极影响,结合计划经济的意义解答即可。 (3)本小问的意义,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可知,意义是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 解放了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促进了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丰富和 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故答案为: (1)背景:三十年代经济危机爆发,自由放任政策破产;苏联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经济 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内忧外患。 (2)原因:冷战格局形成,美国敌视中国;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学习苏联;中国 经济基础差,需要集中全国力量进行经济建设。 影响: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 局。 (3)意义: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解放了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加快现代化 进程;促进了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 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27.【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学生结合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学生结合 20 世纪后期和 21 世纪经济全球化的 推动因素和表现来分析。 (3)北极主要考察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学生结合经济全球化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 响来分析。 【解答】(1)材料一反映的应该是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的经济全球化发展特点。当时的全 球贸易体系主要体现为:构建了世界贸易网络,世界各地的商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当 时出现了黑奴贸易。 (2)从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以看出,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推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因 素应该主要包括:世界科技革命的推动,国际分工与专业化协作程度日益加深;跨国公 司日益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采用;两极格局的结束为全球化的发 展消除了障碍。这一时期中国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趋势,首先是在国内确立了市场经济 体制的改革目标,其次是在 2001 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3)经济全球化亟待自我修复和调整主要是由于在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之下会造 成权就利益分配的失衡,对发展中国家不利。所以发展中国家要积极参与到全球化中的 利益分配以及规则的制定。 故答案为: (1)主要内容:世界贸易网络的建立;世界各地商品的流通;贩卖黑奴。 (2)动力:世界科技革命的推动,国际分工与专业化协作程度日益加深;跨国公司日益 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采用;两极格局的结束为全球化的发展消除 了障碍。 主动融入的表现:1992 年确立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 易组织。 (3)看法: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会导致全球利益分配的失衡;发展中国家要想在经 济全球化中获得有利地位就必须要积极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规则制定中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