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南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评估历史试题
南阳市2020年春期高中二年级期中质量评估 历 史 试 题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共60分,每题1.5分,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西周的金文纪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2.有学者认为,早期中国从“猴山结构”的松散联邦,逐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再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大帝国。这反映出早期中国 A.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 C.思想由多元趋向统一 D.宗法血缘制度土崩瓦解 3.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 A.唯物思想初步形成 B.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 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D.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 4.《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但据考古发现,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洛阳王城、郑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地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由此可见春秋时期 A.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 B.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 C.中原地区的战乱严重影响了该地经济发展 D.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 5.春秋时期,晋文公创立六卿制,掌管晋国政治、军事和外交事务,按照“长逝次补”的规则轮流执政。到战国初期,几大卿族在斗争中仅剩韩、赵、魏三家。晋国六卿制 A.是晋国确立霸业的条件 B.为晋国分裂埋下了隐患 C.是西周分封制度的延续 D.是秦朝九卿制度的基础 6.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下表。由此可见秦朝的中央官制 A.大大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B.体现家国同治的特点 C.官员职责明确,互相牵制 D.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 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 B.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 C.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D.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8.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于流俗、甚至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以陶渊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贤等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而著称于世,形成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流"。造成这种文化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门阀士族特立独行,思想活跃 B.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发展 C.魏晋以来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D.魏晋时期佛道盛行,援老入儒 9.尚书最初是皇帝的秘书,东汉时发展成为尚书台,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之名始于汉武帝,初由宦者担任,魏文帝始设中书省,专司诏令;门下诸官历来都是皇帝的待从,西晋时定名为门下省。材料反映了三省 A.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定制 B.是皇权不断侵夺相权的产物 C.有效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为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的结果 10.东汉豪强地主在庄园内纳宾客附徒,兴办教育,经营各种经济事业,豢养军队,甚至通过舆论控制地方政权。田庄 A.是王国问题的延续 B.有助于国家培养人才 C.利于维护君主专制 D.不利于地方有效管理 11.唐代开元年间推行了“变造”制度,“凡金银、宝货、绫罗之属,皆折庸调以造焉”,即把庸调(唐朝前期的赋税制度)所收之布帛,折变成白银等,运到京城国库。由此可知,唐代“变造”制度 A.肯定了白银的货币地位 B.提高了政府赋税标准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造成了国家财政困难 12.我国的佣书业是指写本时代图书文献再生产和出版的行业。它是以社会上一个贫穷的、有文化的群体为主力军,受雇为政府、私人、书商、寺观等抄书,以此获取报酬的一个行业。它肇始于汉代,兴盛于六朝,至唐代逐渐式微。我国佣书业式微的主要原因是 A.造纸术不断改进 B.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申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已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14.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据下表可知,唐代中后期使相变化 A.藩镇割据导致使相出现 B。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 C.使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D.使相致使唐代战争不断 15.有学者认为,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保持了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制度国家。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中央集权的“大厦”。下图中空格应填写的制度为 A.分封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科举制度 D.三省六部制度 16.两宋时期,出现江南火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一带。这种现象说明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 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D.农业经济区域交流加强 17.元朝的大一统超越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治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18.根据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判断下列四个选项中属于“史料实证”的是 A.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改进了活字印刷术 B.“四大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C.《金史》中提到“火炮”,说明时人已将火药应用于战争 D.指南针西传,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19.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20.“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边患问题得到了解决 21.古代中国新统一的王朝通常会编写前朝的历史,既是对前朝的“盖棺论定”,也表明对前朝正统的继承。元朝在修前朝历史时就确定奉哪个朝代(辽、宋、金)为正朔(“正统”之意)的问题,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元朝统治者将辽、宋、金均奉为正朔。据此推断,该举措 A.消除意识形态对政治的影响 B.有利于推动元朝的政教合一 C。打破了传统的中原中心观念 D.激化了帝国内部的民族矛盾 22.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23.“白蛇传’’故事最早出于唐传奇《白蛇记》,类似“许仙”的主人公李黄是盐铁使之子,南宋话本《西湖三塔记》中的同样角色奚宣赞为统制之子。到明代后期,冯梦龙所编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的主人公却变成杭州的“药铺主管’’了。这反映出明后期 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民间思想借助小说广泛传播 C.商品经济冲击传统观念 D.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逐渐瓦解 24.据统计,仅在明朝永乐年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东南亚及非洲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平均每年十余次。其中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他们在遗嘱中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明朝政府尊重他们的选择,按照亲王的礼仪予以厚葬。这反映出 A.明朝政府长期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B。郑和下西洋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 C.朝贡贸易促进了明朝的经济发展 D.中华文明对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25.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26.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 A.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 B.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 C.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 D.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 27.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28.下面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和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由此可知,黄宗羲认为 A.应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 B.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君臣关系 C.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D.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 29.在中国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随着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清中叶以后昆曲没落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 B.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 C.民众文化水平的下降 D.市民阶层发展的必然 30.有学者认为《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反映了《资政新篇》 A.有着超前意义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B.体现了传统社会的平均主义心态 C.克服了农民阶级局限并具有可行性 D.获得了广大下层民众的理解支持 3 1.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32.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 A.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 B.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 C.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 D.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 33.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内容,赔款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这一变化 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 C.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34。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35.为下表选取表名,最恰当的是 A.京津冀地区晚清民族企业简表 B.北京近代民族企业简表 C.洋务运动时期北方企业简表 D.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简表 36. 1901年前后,梁启超撰文指出中国传统史学具有“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的弊端,提出新史学应“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得公理公例”等观点,在当时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这一现象说明 A.维新思想已成社会共识 B.国人民族意识日渐觉醒 C.梁启超开始对清廷不满 D.西方学说已被广泛接受 37.孙中山在阐释三民主义的某项主张时说,中国革命不能停留在“媲迹于欧美”。当时欧美贫富差异巨大、阶级矛盾严重,中国应“睹其祸害于未萌”“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以下各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B.实行平均地权,解决贫富分化问题 C.实现三权分立,保证民主政治实施 D.鼓励发展实业,促进近代经济发展 38.民国时期,有学者认为,“在发展过程中,为着帝国主义间,彼此有矛盾,所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他看来 A.民族资本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发展空间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 C.民族独立以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为前提 D.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提 39.1898年,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继上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1904年,北洋大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等奏请将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一并自行开为商埠,经外务部议复,亦获得朝廷谕准。清末自开商埠 A.符合了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 B.主要是受清政府洋务运动的诱导 C.反映了列强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 D.反映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40.下图是1912年3月时任中国邮政总办的法国人帛黎主持印制的奇特的邮票。上面有“大清国邮政”“临时中立,,和“中华民国,,字样。下列关于这组邮票说法正确的是 A.反映法国对中华民国政权的承认 B.说明当时中国内政外交全盘失手 C.迎合了国民对旧政权的怀念心理 D.暗含列强对中国政治变动的观望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共40分,其中41题12分,42题16分,43题12分)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七国乃春秋时代以许多战争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原来的封建诸侯国。这些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一些国 君意识到,要想比对手在王位上坐得更久,就不能让地方封建领主继续分享他的权威。领地不能再作为封邑在亲属和公子之间进行分封。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许倬云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为“新型国家”。 ——商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了“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秦统一中国以后,统一的国家机制更加规范及完善。在民族交融中,华夏民族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自秦汉以来,华夏民族往往将国家的强大、统一和民族的安全、和睦作为评判国家、民族强弱兴衰的基本标准,并形成民族与国家的一种深沉的、绵延的文化心理与社会理想。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同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型国家”的主要特征。(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国家形态和民族意识发生的变化。(6分)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宗族制度,到东周时期发生了比较剧烈的破坏。东周大小宗族间展开了长期的兼并战争,许多国家和采邑灭亡了,原来的经济基础变化了。在战争中某些统治者继承西周敬天保民思想,对祀与戎有了新的认识。东周在西周的文化基础上表现出伟大的创造性,产生了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郑国子产创法家,齐国孙武创兵家,鲁国孔丘创儒家,宋大夫墨翟创墨家,诸子百家的多家学派在东周后半期都创始了。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了独尊地位,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儒学自身也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唐中期的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材料三 中国思想的演进,正如韩愈、张载所指出,如果儒家将《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融合为一体,就可以“发育万物,峻极于天”。这一理论工程,经过韩愈、张载等思想家的运送木石,到周敦颐、二程(程颢、程颐)和朱熹,由他们设计建筑,就有了宋代理学大厦的创建。这是佛教与中土文化以及儒、道的高层次融合。这一融合的完成在宋代,不是偶然的。宋代经济、文化、科学相当发达。有学者统计,宋代士人在全部人口中占有一定比例,通过科举而做官的不少。书院发达。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儒学从汉至唐地位的变化。(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理学的特点。(6分) 4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族在强敌压境的危急形势下,不少有识之士,正在逐步认识世界大势,提出种种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设想。洋务派创办的一批近代军民用企业是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开端,带动了后期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发展。如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就是依靠张之洞创办湖北官纱局时廉价转让的纱锭打下的基础;广州民族机器工业中享有“机器老人,,称号的技术元老陈桃川,便是洋务企业广州机器局的工人出身。 ——摘编自黄逸峰、姜铎《浅论晚清洋务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材料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袁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此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摘编自《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据材料一,分析洋务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的主要特点。(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李鸿章等人的主要主张。他们“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对中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6分) 2020年春期南阳市普通高中期中质量评估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60分,每题1.5分,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5 BACDB 6-----10 BDCBD 11----15 CBCBC 16----20 DBCDA 21----25 CBCDC 26----30 BBCDA 31----35 DBBDA 36----40 BBDAD 二、非选择题(共40分,其中41题12分,42题16分,43题12分) 41.(1)特征:实行集权统治而非分权治理;任命官员而非贵族世袭;设置郡县而非分封诸侯。(每点2分共6分) (2)打破邦国体制(或分封制瓦解),形成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打破宗族壁垒 (或宗法制破坏),华夏民族不断壮大;国家强大、统一与民族和睦成为华夏民族的共同追求。(每点2分共6分) 42.(1)背景: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瓦解,诸侯兼并战争不断;使用铁器牛耕,井田制瓦解;士阶层崛起,学术下移、学术活跃;继承并发展西周的传统文化。(每点2分共6分) (2).汉代: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获得独尊地位;魏晋隋唐时期:儒学受佛教、道教冲击,形成三教并行局面,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每点2分共4分) (3)特点:重视对先秦儒学的传承(继承性);吸收佛道思想、精神(包容性);是儒学哲学化思辨化(创新性)。(每点2分共6分) 43.(1)时代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阶级矛盾的尖锐;有识之士的推动。特点:采用机器生产;维护封建制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每点1分共6分) (2)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或中体西用)。积极影响:客观上剌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引进技术,培养人才;对本国封建经济瓦解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每点1分共6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