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在我国古代传统家族观念中,有长兄如父”“无父从兄”“幼子不如长孙”的说法,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 家族社会和睦 B. 贵族王位世袭 C. 宗法观念浓厚 D. 分封等级森严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长兄如父”“无父从兄”“幼子不如长孙”是宗法制的影响,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宗法观念的浓厚,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家庭和睦,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是宗法制的影响,和王位世袭制以及分封制无关,故BD错误。 2.分封制分封的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周王室保留了关中地区较大的王畿之地。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 开发边疆地区 B. 实现中央对地方的集权统治 C. 巩固周王统治 D. 保障贵族集团对政权的垄断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周王室保留了关中地区较大的直辖的王畿之地”可知这样的分封方式巩固了周王的统治,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开发边疆地区的内容,故A项排除;周代还没有实现中央对地方的集权统治,故B项排除;保障贵族集团对政权垄断的是宗法制,故排除D项。 3.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在本质上反映了 A. 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 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C. 丞相权力逐渐削弱 D. 政治逐步走向反动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都反映了封建社会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衰弱的特点。故答案为A项。B项,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都是中央机构,其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的权力即加强君主专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还存着另外一个趋向,就是中央逐步强化对地方的管理,其作用才是使中央集权日益加强,排除;C项,明清时期丞相已经被废除了,排除; D项,该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专制制度、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并不能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走向反动,排除。 4.有学者评论认为,“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该评论意在说明唐朝 A. 实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 政府拥有了政务的最终决策权 C. 专制皇权得到了空前强化 D. 皇权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制约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可知,皇帝是政府中的一员,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三省六部的制约,故D项正确;材料中“皇帝实际上仅是政府的最高负责人”,说明最终决策权实质上还掌握在皇帝手中,没有实现权力的制衡,故A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皇权受到了制约而不是得到强化,故C项排除。 5.“在雅典,公职津贴制实行后,特别是给出席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的公民津贴,使穷人也能从政。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中的人数较以前大为增加。”材料表明公职津贴制的实行 A. 扩大了雅典的公民范围 B. 使雅典公民摆脱了贫困地位 C. 提高了公民的参政热情 D. 基本铲除了贵族的政治特权 【答案】C 【解析】材料说明由于实行津贴,从事参政的公民比以前增多,说明公职津贴制的实行提高了公民的参政热情,故C正确;材料中津贴制度并没有扩大雅典公民的范围,排除A;津贴制只是刺激公民参政,并不会使雅典公民摆脱贫困地位,排除B;雅典民主是奴隶贵族的民主,津贴制的实行并不会铲除贵族的政治特权,排除D。故选C。 6.元代地方设行中书省,在划区时突破以山川地理自然环境划分疆界的故套,将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 抑制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B. 为了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 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 D. 便于简化行政区划层级 【答案】A 【解析】材料表达的主旨意思是元朝的行省划界人为地打破自然区域之间的山川之险,实行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使山川之险消解,实行割据的地理基础丧失,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行政效率的问题,故B项排除;元朝行省划界的做法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与整合资源、发展经济无关,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简化行政区划,故D项排除。 7.内阁在明朝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的对立。这表明明朝内阁制 A. 导致国家政治日益黑暗 B. 有利于国家机器合理运作 C. 解决了权力之间的矛盾 D. 有效地限制了君主的专权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明朝内阁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的对立”可知,明朝的内阁制度有利于国家机器的合理运作,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国家政治黑暗问题,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权力之间矛盾的解决,故C项排除;内阁在明朝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内阁的设置加强了皇权,故D项错误。 8.雍正时,军机处因军务而设,但其职务并不限于此,“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八十年,……盖隐然执政之府矣”。由此推知,军机处 A. 分散了宰相权力 B. 推动皇权空前强化 C. 减少了决策失误 D. 掌握了军事决策权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说明军机处设置加强了皇权,故B项正确;从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明清就没有设立丞相,故A项错误;军机处是直属皇帝的办事机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不能减少决策失误,故CD 项错误。 9.鸦片战争前,制约英军航行作战的关键是对中国沿海缺乏地理认知和准确的海图,为此,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在中国沿海展开大范围水文调查,而这一行为未受到清军的阻止。这说明 A. 清政府固守天朝上国思想 B. 英国殖民侵略准备充分 C. 清政府缺乏近代海权观念 D. 中英之间军事实力悬殊 【答案】C 【解析】英军在中国沿海展开大范围水文调查,这一行为并没有受到清军的干扰并不能说明清军实力不足,只能说明清政府近代海权观念的缺乏,故C项正确,D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天朝上国的思想,故A项排除;根据“制约英军航行作战的关键是其对中国沿海缺乏地理认知和准确的海图”可知英国的殖民扩张准备并不充分,故排除B项。 10.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某校学生进行抗日战争期间有关日军暴行的研究性学习,在众多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A. 战争亲历者的控诉材料 B. 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 C. 侵华日军撰写的回忆录 D. 屠杀现场遗迹和当时拍的新闻照片 【答案】D 【解析】屠杀现场遗迹和当时拍的新闻照片属于第一手史料,是对事件的客观反映,属于最有力的证据,故答案为D项。亲历者的控诉材料可能带有一些主观性;专著的描写是建立在对史料分析的基础之上,不是一手资料;日军撰写的回忆录可能是片面的,也可能有主观情绪,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干中“最有力”的要求,排除A、B、C项。 11.《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这里说的“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指的是辛亥革命 A. 使中国开始了全盘西化 B. 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 C. 将传统文化彻底地击败 D. 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辛亥革命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是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D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使中国全盘西化,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后,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彻底否定了儒学,故C项错误。 12.1937-1941年,中国独立抗击了100多万日军。到抗战胜利时,仍有120万(日军海外派遣军总计230万)被牵制在中国,中国军队击毙日军39万多人。这说明抗日战争 A. 中国共产党为抗战胜利作出主要贡献 B.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C.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D. 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中国独立抗击了100多万日军”“仍有120万(日军海外派遣军总计230万)被牵制在中国,中国军队击毙日军39万多人”表明1937-1941年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故答案为C项。ABD项,表述都不符合史实,排除。 13.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的这一制度,主要体现一种精英参政,区别于自下而上选举基础之上的广泛的公民参政,它是对中国政体的一种补充体制。这一制度的出现说明当时中国 A. 形成了联合执政的局面 B. 各党派政治见解一致 C. 实现少数民族区域自治 D. 重视政党政治的创新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的这一制度”、“体现一种精英参政,区别于自下而上选举基础之上的广泛的公民参政”以及是“中国政体的一种补充体制”可以分析出该制度应为政治协商制度,它的出现说明当时中国比较重视政党制度的创新,故D项正确;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逐渐形成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A项错误;在政治协商制度下,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政治见解不可能一致,故B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没有体现出“精英参政”,故C 项排除。 14.2018年第十届海峡论坛召开,8000多位台胞齐聚厦门。与此同时,海峡百姓论坛、海峡经济论坛、京台青年创业大赛等交流活动在台湾掀起热潮。这反映了 A. 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蓬勃发展 B. “一国两制”得到台湾同胞普遍认同 C. 民间交流得到台湾当局支持 D. 海峡两岸已经共同达成“九二共识”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第十届海峡论坛召开,8000多位台胞齐聚厦门”“海峡百姓论坛、海峡经济论坛、京台青年创业大赛等交流活动在台湾掀起热潮”可知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蓬勃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台湾同胞对“一国两制”的态度,故B项排除;材料未能体现台湾当局对这些民间交流的态度,所以不能说明两岸民间交流得到台湾当局的认可和支持,故C项排除;仅根据海峡两岸交流活动的蓬勃发展并不能推断“九二共识”原则得到台湾同胞普遍认同,故排除D项。 15.毛泽东认为:“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共同对付可能出现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A. 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B. 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结合 C. 最终实现了地区和平 D. 由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的转型 【答案】B 【解析】材料“1950年《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表明,当时新中国把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相结合,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故B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故A项错误;一边倒的政策并没有实现地区的最终和平,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国外交的转型,故D项排除。 16.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时人评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但毛泽东却说:“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这从侧面说明了 A.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 两极格局走向解体 C. 美国霸主地位的衰落 D. 中美分歧已然消失 【答案】A 【解析】毛泽东说的“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意思是世界形势的改变迫使尼克松改变美国的对外政策,当时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势力相对下降和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地位,被迫改变外交政策,与中国关系正常化,故A项正确;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解体,故B项错误;当时美国仍然占据霸主地位,故C项排除;中美之间由于国家利益的不同,因此中美之间分歧仍然存在着,故D项错误。 17.上海合作组织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仍然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好处……材料中“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主要指 A. 互利合作经济合作关系 B. 相互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 C. 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关系 D. 政治经济逐渐一体化关系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合组织是新型国家关系,属于地区结伴不结盟性质,故C项正确;上海合作组织属于新型的政治组织,不是经济合作,故A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属于新型的政治组织,不属于军事同盟,故B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不涉及政治经济一体化,故D项错误。 18.自伯利克里时代开始,雅典实行公职给薪制,出席公民大会者每次给薪1个奥波尔,至公元前327年,每次给薪6个奥波尔,参加重要会议者领取9个奥波尔。这表明当时雅典 A. 重视消除贫富差距 B. 民主政治得到确立 C. 城邦经济繁荣发达 D. 鼓励公民积极参政 【答案】D 【解析】材料“雅典实行公职给薪制,出席公民大会者每次给薪”表明雅典政府对公民积极参与城邦政治给予鼓励和重视,故D项正确;雅典实行公职给薪制并非解决贫富差距,故A项排除;B项是指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影响,排除;实行公职给薪制并不能表明雅典经济繁荣,故C项排除。 19. 查士丁尼法典规定,所有妇女不论有夫无夫,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在禁止之列。但是,大法官们在实施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这表明 A. 罗马法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B. 妇女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C. 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的权力 D. 罗马法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罗马法“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体现了罗马法在实践中的灵活性,故D符合题意;题干中只提到妇女在法律中的地位和权力,没有显示对平民权益的保护,故A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所有妇女不论有夫无夫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在禁止之列”和“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可见规定了在特殊情况下妇女的法律权力,但不能体现妇女与男子逐渐平等,故B不符合题意;公平公正才是古罗马的法治精神,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的运用法律并不等于任意裁决,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0.被尊为美国“宪法之父”的麦迪逊说:“如果人人都是天使,那么政府就根本没有必要。……在构筑人管理人的政府时,最困难的是:你先得让政府有能力控制百姓;接下来,你还得让它能控制住自己。”其政治理念在1787年美国宪法的主要体现是 A. 总统为三军总司令 B. 行政、立法、司法分立 C. 人民主权高于一切 D. 议会至上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内容可知要求政府控制住自己,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它体现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并相互制约的分权制衡原则,故选B;A与材料中“控制住自己”无关,排除;材料中主要体现的是1787年宪法中分权制衡的原则,而不是人民主权的原则,C错误;议会至上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不是美国1787宪法的基本原则,D错误。 21.1875年宪法是一份有宪法之名而无宪法体系的独特文献,……君主派最为讨厌的“共和国”一词最终被塞进宪法,而共和派希望的一院制议会最终被参、众两院制议会取代。这表明当时法国 A. 各派反对该宪法 B. 宪法的不稳定性 C. 面临战争的威胁 D. 各派之间的妥协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875 年宪法是君主派与共和派的妥协,体现了当时各派力量的妥协,故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反映当时各派对宪法的态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1875年宪法确立,并未提出其之后的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1875年宪法的特点,没有描述当时法国所面临的环境,故C项错误。 22.美国学者帕尔默在其《现代世界史》中认为,1871年建立的德意志帝国是“一个君主政体的联邦”,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民主的”。下列属于其“民主”成分的是 A. 帝国议会代表由选举产生 B. 德意志皇帝任命官吏主宰议会 C. 德意志宰相只对皇帝负责 D. 联邦议会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帝国议会代表由选举产生,反映出议会立法权是民意的体现,符合民主的含义,故A项正确;议会具有立法权,德意志皇帝主宰议会,表明行政大权与立法权归于皇帝一人,不是民主的表现,故B项错误;德意志宰相对皇帝负责,反映出皇帝对官吏任免权,不能体现出官吏与皇权之间的制衡,不是民主的表现,故C项错误;联邦议会代表由君主任命,无法体现出议会对皇权监督制约的作用,故D项错误。 23.2018年5月,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许多西方著名学者纷纷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指明的发展规律之中。”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A. 得到了世界各个国家的认可 B. 提出了和平夺取政权的策略 C. 指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 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指明的发展规律之中”可知,马克思主义指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故选C;A项说法太绝对,马克思主义是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不可能得到各国的认可,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和平夺取政权问题,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之间的关系,排除D。 24.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 A. 主要目的是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 B. 根本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C. 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 D. 引发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危机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可知,俄国十月革命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激化的结果,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是十月革命的主要目的,故A项排除;一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的导火线,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故D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君主对监察人员的任用作了很多规定。“久则情亲而弊生、“二周年一替”都是古人对监察官使用期限的认识和规定。通过《监察六事》、《巡按察六》、《互察法》等,规定监察官的职责。西汉时御史大夫虽然是“三公”之一,但其秩仅为二千石;唐代,监察御史是正八品;宋元明监察御史为七品,也就相当于知县。 雅典的监察制度相当发达。雅典公民在监察官员任职前,要对其出身、财产、人品、是否服兵役等多方面进行审查。官员在任职期间要举行一次信任投票,看他是否称职。任职期满后,对其财产等情况进行审查,看他是否贪污受贿,如果有罪则处非法所得的十倍罚金。 ——摘编自王晓天《中西古代监察制度之比较》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经过三次议会改革,进一步完善了议会的监督职能……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针对不同监督对象采用不同手段,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时至196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议会监察专员法例》,并正式成立了英国议会监察专员署。监察专员是由首相提名,女王任命,终身任职,直到退休为止。只有犯有严重的不法行为时,才由议会两院弹劾、免职。 ——摘编自张恒《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材料三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敌后开辟了许多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这一时期中共依据新形势,废止了原有的工农革命政权下的监察制度,建立起了监察系列监督、参议会监督、人民群众监督、行政机关内部监督、审计监察机关监督五大层次为主的新监察体系,颁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等法律对监督权力予以保障。与国民党区域内“贪污成风,廉耻扫地”相比,中共敌后根据地则“艰苦奋斗,奖励廉洁,禁绝贪污”。 ——摘编自李瑞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监察制度探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与雅典在监察官员任用方面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议会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调整监察制度的原因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答案】(1)不同:中国:监察官有明确任期;用法律规定其职责;监察官员品阶较低。 雅典:任职审查项目多、程序严格;公民进行监督;从重处罚有罪官员。 (2)特点:政府高度重视;监察力度大、涉及面广;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作用: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推动政府工作开展;一定程度体现民意;推进英国民主政治建设。 (3)原因:革命形势发生变化;巩固敌后政权的需要;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评价:一定程度防止贪污腐化,保持党的团结和统一,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颁布法律提供保障,推动监督制度的实施;体现实事求是思想,中共适时调整政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西方监察制度。从中国古代和雅典的监察制度、英国的监察制度和中共抗战时期的监察制度等方面来分析。 (1)从材料“二周年一替”“通过《监察六事》、《巡按察六》、《互察法》等,规定监察官的职责”“宋元明监察御史为七品”中可以概括出古代中国在监察官员任用方面的特点;从材料“公民在监察官员任职前,要对其出身、财产、人品、是否服兵役等多方面进行审查”“如果有罪则处非法所得的十倍罚金”中可以概括出雅典在监察官员任用方面的特点。 (2)第一小问特点,从材料“英国经过三次议会改革,进一步完善了议会的监督职能”“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针对不同监督对象采用不同手段”中可以概括出答案。第二小问积极作用,根据材料““民意代表机关”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加强对政府的监督、体现民意、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3 )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敌后开辟了许多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革命形势的改变、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材料“中共依据新形势,废止了原有的……监察制度,建立起……新监察体系”“颁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等法律对监督权力予以保障”“艰苦奋斗,奖励廉洁,禁绝贪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防止腐败、巩固政权、颁布法律、适时调整等方面分析出答案。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美国人这样感叹:“对于美国这样具有多样性的国家,只有外部的各种挑战可以使它团结起来。”“苏联曾是有用的敌人……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受到苏联挑战的美国政府找到了帮助那些受压制者的‘国家安全’的理由”。而这种“两个世界”对抗的格局……在战后40余年间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 ——摘编自俞邃《大国关系调整与世界格局》 材料二 冷战由形形色色的冲突对抗组成的:工业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世界的商业中心与提供市场与原料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由于苏联分裂成许多独立的小国所产生的民族与经济问题仍给世界安全带来威胁,因此冷战仍在继续。美国学者哈斯虽然提出了“多极合作时代”的概念,但是却对这样的时代能否到来充满怀疑。……我认为……处理好“多极时代”的大国关系将是“多极合作时代”能够成为现实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杨文昌《人民日报海外版》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冷战”对美国的影响,并以亚洲地区为例,说明“战后40余年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当今世界是否具备实现“多极合作时代”的前提条件,并说明理由。 【答案】(1)影响:增强国内的凝聚力;刺激科技、国防工业的发展;以冷战为借口控西欧 说明:日本战后的经济复兴。受两极格局的影响,美国出于实现其全球战略的需要,帮助日本恢复经济。日本经济恢复后,成为美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重要盟友。 (示例:朝鲜半岛分裂;新中国外交政策上实行“一边倒”) (2)具备,因为世界主要国家在重大国际问题中以合作、谈判、协商为主;不具备,因为美国极力构建单极世界(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些国家以战争解决地区冲突。 【解析】 (1 )第一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使它团结起来”“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受到苏联挑战的美国政府找到了帮助那些受压制者的‘国家安全’的理由”可以从国家凝聚力、科技发展、控制西欧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第二小问说明,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朝鲜半岛分裂、中国建国初期外交政策以及日本经济的复兴等角度综合分析作答。 (2)本题是个开放性的题目。首先明确当今世界是否具备实现“多极合作时代”的前提条件;其次论述原因:主张具备,根据材料“处理好‘多极时代’的大国关系”,可知要围绕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以及大国之间的合作、协商关系来进行论证;主张不具备,要围绕国际关系中的霸权主义和动荡因素来进行阐释。 27.材料 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 【答案】(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整顿地方吏治。 (2)影响:形成新边防体制;监察体制完善;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解析】 (1)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可得出应对边防危机;据材料“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可得出整顿地方吏治。 (2)据材料“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改变“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可得出形成新的边防体制;据材料“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得出促进监察体制完善;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促成“开元盛世”;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得出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查看更多